當前位置:首頁 » 廈門資訊 » 廈門杏集海堤邊上在建什麼建築
擴展閱讀
東三省和深圳哪個好 2025-02-02 01:44:48
上海哪裡有做職業裝的 2025-02-02 01:22:18

廈門杏集海堤邊上在建什麼建築

發布時間: 2022-05-26 21:01:28

1. 廈門同集路又在做什麼工程

台海網(微博)4月1日訊 據廈門日報報道(記者 應潔)同集路(集杏海堤—同安城區段)將進行提升改造,實現主線快速暢通、全程無紅綠燈。記者從集美區規劃局了解到,該項目方案已經確定,目前正在進行前期工作。若進展順利,今年6月份有望動工建設。

同集路是我市「兩環八射」快速路系統組成部分。作為我市破解「交通難」的舉措之一,前幾年,建設部門便對同集路進行「擴容」,改造為雙向六車道。此次提升改造工程將進一步「提速」,在南起集杏海堤、北至同安城區舊G324國道的17.7公里范圍內,實現主線快速暢通。

建設單位百城公司負責人介紹,此次施工主要通過新建高架橋、下穿通道及定向匝道等措施實現「提速」,為此,有關部門將重點對9個節點進行改造。比如,在與舊324國道、陽翟二路、天馬路,以及印斗路、銀亭路、集源路的交叉路口,同集路主車道將「鑽入」地下;在林瑤路交叉口,將建上跨橋梁;在通福路交叉口將建立交,實現同集路往通福路左轉下穿匝道,而通福路往同集路左轉上跨橋梁;在洪塘頭一路交叉口,將取消信號燈增設調頭區;在福澤路交叉口將設匝道橋。

在同集路與僑英路、海鳳路及集美大道的交叉口,同集路將上跨這三條道路形成跨線橋,通過增設、改造匝道的方式,對不同方向的車流進行分流。

同集路集美范圍內現有的兩條地下人行通道—集美大學門口和集源路口地下通道將與下穿車道沖突,因此,在完成提升改造後,這兩條地下通道將廢止,同時增設人行天橋作為過街設施。本次工程還將對部分公交車站點進行優化,比如集美區政府(集美汽車站)公交站將移至集源路南側地下通道出口位置附近,更靠近以後建設的人行天橋。

2. 集杏海堤的介紹

集杏海堤位於福建省廈門市境內,東端為集美鄉(現集美區集美大學一帶),西端為杏林村,故簡稱為集杏海堤。是高集海堤的兄弟工程,兩堤之間僅有數百米的集美鄉陸地相承接,有人便將她們統稱為廈門海堤。

3. 廈門集杏海堤內園博園「圍海造田」指什麼

以前那裡是大海啊,後來就填土造田,就像廈門機場一樣,以前那也是海啊

4. 廈門海堤的介紹

廈門海堤是廈門市轄區內高集海堤和集杏海堤的總稱,其修築工程開工於1953年秋。廈門海堤由高崎到集美海堤和集美到杏林海堤組成,2條海堤全長5035米,是鐵路進入廈門島的唯一通道,在當時它與武漢長江大橋等建築並稱中國建築史上的奇跡。隨著杏林大橋鐵路橋的投入使用,廈門海堤鐵路線正式退役,並進行開口改造,以改善廈門海洋環境與海洋水質。

5. 廈門建園博園花了多少錢

投資15億園博園讓廈門成為區域性旅遊中心

園博園讓廈門成為區域性旅遊中心

廈門園博園總投資15億元,位於集美區杏林灣的中洲島,建成後的廈門園博園將是世界上最大的水上園博園。園區總面積達6.76平方公里,為歷屆園博會之最,參展城市也為歷屆最多。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台灣是首次參與園博會。

其實不單廈門人很關注園博園,許多了解廈門的市民和讀者也都在期待著園博園。廈門市市長劉賜貴日前在全市的動員會上表示:「『園博會』規模大、時間長、來人多,將引發廈門新一輪的旅遊熱潮,還會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經濟效應將生生不息,源源不斷。廈門要通過這次『園博會』,把廈門的旅遊推向一個新的高度,真正成為區域性的會展旅遊中心。」

第六屆園博會九大亮點

一、杏林閣———閩台文化的展示和延續:園博園標志性建築之一。位於園博園的閩台島上,八面向海,總高度56.8米,是整個園博園最高的標志性建築物。它是園博園內的一個景點,同時又作為園區內的觀景平台,總攬全園區的風景。

二、園博園大門———展翅飛翔的白鷺:園博園標志性建築之一。大門採用鋼結構,寬64米、高18米,像兩只美麗的白鷺張開翅膀,從廈門園博園騰空而起,也像兩片白色的花瓣,綻放在園博園中。

三、園博大道———帶狀景觀公園:總長約2100米,具有景觀、交通、小憩、表演、購物等多種功能。將現代藝術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以「花好月圓」為主題貫穿整條大道。

四、月光環———海上生明月:園博園標志性建築之一。園博園標志性建築之一。位於園博大道終點處,與園博大道起點「花之門」相呼應,象徵本次園博會「花好月圓」、圓滿成功。

五、主展館———孕育綠色,博展精品:園博園標志性建築之一。為園博園展出需要而設計,共三層。採用太陽能和種植屋面等新材料、新技術,使建築與自然和諧共存。運用新穎的生態設計方法,外形恰似一顆含苞待育的種子,將室內外展示空間巧妙地滲透和交融。

六、音樂噴泉———綠色暢想:音樂噴泉將建在園博園主展島東面的內湖中,橫截面呈如意的形狀,全長180米,最寬處達50米,主噴達100米高,是閩台地區最大的音樂噴泉。建成後的音樂噴泉將配合激光表演、特色燈光和藝術噴火等高科技元素,為觀者奉上大型視覺、聽覺盛宴。

七、溫泉島———溫馨與休閑:佔地面積27.8公頃,溫泉島將利用園博園內豐富的海景及地熱資源,建成高檔的特色溫泉酒店。島內蘊藏大量溫泉資源,具有相當大的醫療保健價值。

八、園博園的橋梁———傳承與連接的紐帶:園博園標志性建築之一。以園博大道為主軸線,15座景觀大橋把園博園各島嶼連接起來。在滿足功能和安全的前提下,在橋型上大膽創新,重點體現景觀橋梁的觀賞功能,把橋梁建成新的人文景觀,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此外,在各個園區的水域上還有30多座造型各異的園林景觀橋,體現出各地不同的園林橋梁風格。

九、水上運動———驚險刺激、超越夢想:「歡樂園博園,水上大觀園」。園博園景區擬建成一個集遊玩、休閑、訓練、比賽、表演為一體的大型水上運動中心。突出「運動」的特點,並體現安全性和時尚化,與風景如畫的景區和其他娛樂項目輝映成趣,成為園區的品牌項目。特別是國際皮劃艇比賽和龍舟競賽更成為園博園水上項目的亮點。

園博園地理位置:

廈門園博園用地選址於集美區杏林灣的中洲島。規劃用地范圍為:西起杏林北環路,東至水域,北到杏林路延伸段,南接集杏海堤,規劃總用地約為676公頃,其中陸域303公頃。

園博園的展園島

站在集美中洲島,腳下的這塊土地就是「華僑旗幟」陳嘉庚的故鄉。這片6.76平方公里的寶地,即將被繪出第六屆園博園的丹青。

設計師們把中洲島四周廣(周廣博客,周廣新聞,周廣說吧)闊的水域,當成了園博園的背景色,園博園由9個島嶼和2個半島組成,其中5個島嶼為展園島,其餘4個為生態景觀島。「園博島」、「閩台園」及貫穿兩島的「園博大道」是園博會期間的主展區,「泉之島」、「石文化島」和「教育之島」是輔展區。2300米長的園博大道把分散在四周的9個島嶼串成了一條獨具南國特色的島嶼珍珠鏈,以此為基礎,將分期規劃建設東部的自然原生島,西側的杏林苑,中部的教育之園、石文化園和北側的山林休閑園,形成了一大片生態型的大綠地。

閩台島佔地17.27公頃,位於主展島以北,是集中反映閩台文化的場所。作為福建及台灣園林的共同展示區,在整體規劃理念上閩台島突顯「和諧、對台、水園」三大特色。島上福建展區由福建9個城市根據本地的歷史人文作為創作理念,設計出風格各異的園林作品。閩台島台灣展區有來自中國台灣的台北、台中、高雄、金門等多個城市參展。展園分閩中、閩東、閩西和閩北及台灣展區,以閩台共有的具有濃郁特色的古厝及騎樓街市作為基調,閩台島上除園林建設外,還圍繞「曲藝、園藝、茶藝」,進行閩南地方文化風情展示、閩南文化節慶、對台交流和園林園藝的相關學術研究等活動。使遊客到閩台島參觀游覽,不僅能看到特色園林,更能了解到閩台兩地人民往來的歷史。

月光環立於觀景平台北面約66米的海水中央,外徑36米,內部為鋼結構,外覆鋼化夾膠玻璃。它是園博園最重要的配套景觀之一,其設計理念來源於月的陰晴圓缺,主要通過內部裝有的可調節LED夜景燈來實現這一美麗的光景變化,展現「海上生明月」的動人景觀。

每個城市都有自身的特色,當原野上成片火紅火紅的圍牆、灰黃灰黃的筒瓦屋頂撲面而來時,那一定離泉州不遠了。泉州園內建築的設計充分體現了當地民居的特色,為多進多開間的四合院布局。院內建老厝,掘狀元井,設石臼、石敢當,院外有燒磚塔、石筍,讓人有身臨泉州古民居的感覺。此外泉州園內還有絲竹傳佳音、相思島等景緻,越發讓人流連忘返。

除了泉州園,閩台園區還有福州園、漳州園、三明緣園、南平園、莆田莆仙苑、龍岩閩西苑、寧德園、廈門嘉園、台北中亞廳、台南翔鷺廳、台中展廳、高雄展廳、金門園等,是集中反映閩台文化的場所。

寧德園取名「趣園」,佔地約2500平方米。閩東是全國最大的畲族聚居地,畲族婦女的頭飾更成為畲族的象徵。所以寧德園的設計就提取這一元素,竹廊、畲笠造型的展廳圍合起來的圓形空間就好比畲族婦女的「盤龍髻」(又稱鳳凰髻),造型輕巧通透,秀氣素雅

6. 集杏海堤的作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島陸之間公路交通靠船隻駁運,深感不便,因此,把鷺島與大陸相聯,一直是全市及全省人民和旅外華僑的願望。終於在1955年和1956年先後建成高集海堤和集杏海堤,令廈門成為半島,鷹廈鐵路和324國道福建段(福州、經過莆田、泉州至廈門段等)得以連入廈門, 對廈門的國防和經濟都有巨大貢獻。在1990年以前,海堤是廈門對外聯系的唯一通道。
集美系伸向海峽的一段狹長陸地,其西側為面積8萬1千畝的海灣。該海灣原稱「銀港」,後以海灣口部西岸的自然村名杏林作為名稱。高集海堤築成後,杏林海灣便成為交通障礙。為趕上鷹廈鐵路全線通車的進度,從一九五五年十月開始,由廈門海堤工程指揮部組織力量,採取邊設計、邊施工辦法,興建集杏海堤。5千工人奮戰一年又三個月,一條2,820米長的花崗岩石砌海堤,於一九五六年十二月初建成,工程量達95萬土石方,建設費用470萬元。接著組織部分力量繼續施工兩年,加固堤身,培土拓寬,除鐵道外,把汽車單車道擴為三車道,增加交通量,保證了當時興建杏林工業區的運輸需要。後從一九六六年開始的三年中,又在該堤內側拋填沙土、石子,作反濾層,然後培土封閉,降低堤內水位,把杏林灣沿岸的孫厝、英埭頭、後溪、錦園、杏林一帶的淺水灘地,計三萬多畝,經過一段時間的泡淡,改造成為稻田。在九龍江北溪引水工程中,又在該堤興建一條每秒流量5.3立方米的水渠。現在該堤堤頂寬度達60多米,胸牆、鐵軌、公路、人行道、引水渠並排而設,並間植樹木。

7. 廈門海堤的基本信息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島陸之間公路交通靠船隻駁運,深感不便,因此,把鷺島與大陸相聯,一直是全市及全省人民和旅外華僑的願望。終於在1955年和1956年先後建成高集海堤和集杏海堤,令廈門成為半島,鷹廈鐵路和324國道福建段(福州、經過莆田、泉州至廈門段等)得以連入廈門 ,對廈門的國防和經濟都有巨大貢獻。在1990年以前,海堤是廈門對外聯系的唯一通道。
其中高集海堤將廈 門 島上的高崎與集 美街道相連,總長2212米,寬29米,於1955年秋竣工;集杏海堤將集美街道與杏濱街道杏林村相連,總長2820米,於1956年底竣工。由於兩條海堤總長5032米,故又稱為十里長堤。
隨著杏林大橋鐵路橋的投入使用,廈門海堤鐵路線正式退役,並進行開口改造,已改善廈門海洋環境與海洋水質。

8. 高集海堤的介紹

高集海堤,位於廈門高崎與集美之間,海堤全長2212米,1953年06月17日動工,1955年10月建成。1955年由於歷史因素廈門灣的西部建起了高崎—集美、集美—杏林海堤,兩座海堤總長約5公里。鐵路、公路過堤跨海通省內各地,為廈門島的經濟發展起到積極因素。2010年10月28日起,廈門市政府啟動拆堤建橋工程。集美—杏林海堤(集杏海堤)靠東邊的一部分被拆除改為橋梁(橋拱為水閘,可實現海水交換)取代,高集海堤從此退出歷史舞台。2011年高崎—集美海堤拆除工程啟動,計劃建成地鐵過海和公路兩用橋。2012年06月30日起,由於高集海堤改造為公路橋的工程正式動工建設。至2015年該橋還在緊張建設中。

9. 集杏海堤的規模

集杏海堤東起集美,西至杏林,全長2.82公里,頂寬11.5米,胸牆標高10.35米,堤身標高8.73米,用花崗岩石88萬立方米,砂7萬余立方米,耗資470餘萬元。
該工程是在高集海堤竣工後,以高集海堤原建制的5000餘名工人和幹部為骨幹,在鐵道兵團和廈門人民委員會、省水利局、晉江專區、龍溪專區的支持下,於1955年10月11日全面動工,至1956年1月完成堤身基床的拋填。1956年2~8月進行堵口。至12月7日全部工程告竣。
集美與杏林之間,原被杏林灣(銀港)阻隔,車輛、行人需環海灣繞道20公里。海堤建成後,鷹廈鐵路縮短線路8.8公里,車輛、行人縮短行程15公里,同時圍出海灣20.6平方公里,可供漁業養殖和農墾之用,為杏林工業區的開發創造了條件。一九七九年在原杏林灣的深水港中,新築成一條與大堤平行的小土堤,形成了一個面積約6千畝,可蓄600萬方的淡水庫,也稱杏林湖,聚雨面積142平方公里,受益面積15,000畝。必要時可向市區供水,是廈門重要的後備水源,也作水產養殖之用。該水庫處集美風景區與杏林工業區之間,環境優美,庫內有一面積為1,824畝的小島(廈門園林博覽園內),上有豐富溫泉,具備發展為風景游覽地的優越條件。

10. 廈門園博園簡介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橋下看你——園博園內的「觀景台」,除了卓爾不凡的杏林閣以外,就是橋了。

以園博大道為主軸線,15座景觀大橋將幾個展園島嶼和杏林灣區串聯了起來,30多座造景小橋則散落於各個展園,與不同流派的建園風格融為一體。

這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橋梁博物館」。園博園兼收並蓄了古今中外的經典橋型,拱橋如長虹卧波,索橋似凌空飛雁,浮橋枕水眠江月,石橋凝重渾天成……。

「佳園無橋,如美人無鼻」,可見「橋」元素在古今中外園林中的重要地位。園博園內的橋梁在滿足功能和安全的前提下,在橋型上大膽創新,不僅是連接島與島、島與灣區的物理節點,也是重要的景觀節點,成為一道具有園林景觀性質的獨特風景線。

以蘊珍橋為例,這座位於主展島西側東西走向的大橋分為兩幅,一個Y字形的主塔佇立在兩幅之間,以鋼索吊起橋身——拱起的左幅是行人的步道,平直的右幅是電瓶車的通道。設計者的巧思是,在形成高低錯落美感的同時,更為遊客打造了一個登高鳥瞰的「觀景台」,將園博園美景盡收眼底。再比如空明橋,這座連接主展島與溫泉島的五跨半圓拱橋,5個半圓形的橋拱,從中間到兩端,次第收縮,橋身輕盈秀美,半圓的橋拱映在水中,與倒影組成了一個整圓,寓意圓滿、團圓——採用古代橋梁的元素,運用現代橋梁的手法,取古橋精髓,建現代橋梁,是園博園「橋梁博物館」的造橋理念。位於海洋文化島北端的意遠橋,三角形的橋塔,線條流暢、稜角分明,彷彿一隻巨大的船帆。這是一座單臂斜拉索橋,是我市首次建設的橋型。

15座景觀大橋和30餘座園區小橋,將園博園獨具特色的水、園、島、橋生態景觀要素融為一體,成為第六屆園博會的一大亮點。橋梁的布局也非常考究,設計的巧思令人贊嘆——園區外圍的七座橋分別是隱蔚橋、蘊珍橋、圓融橋、足音橋、澹泊橋、澄明橋、意遠橋,以較大的體量,扼守進出園博園的主要路口,其分布恰似北斗七星;其餘的清遠橋、皓潔橋、覃思橋、遷想橋、空明橋、睿智橋、凝慮橋、敏悟橋等則均勻地分布在園區內一個圓形區域中,這個圓的核心就是園博園的另一個標志性建築「月光環」。如此,所有的橋梁組成了意象鮮明的完美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