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廈門這名子怎麼來的
相傳遙遠的古代,常有成群的白鷺棲息在廈門島上,因此,廈門又稱為鷺島、鷺洲、鷺嶼、鷺城、鷺津、鷺門,廈鼓海峽稱為鷺江。人類生活在廈門島上,可以追溯到距今三四千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而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則始自唐朝中時,至今已有1140多年了。
唐朝天寶年間,漢族人薛姓和陳姓從閩東的福安和閩南的漳洲移民入島,分別在洪濟山下的南北面聚族而居,並出現「新城」的地名,旋改名「嘉禾里」,隸屬於情源郡南安縣大同場。五代閩承隆元年(939年),大同場升格建同安縣,嘉禾里歸同安縣管轄。明初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朝廷在島上築城寨,置衛所,城名「廈門」,衛所稱「巾左所」。廈門的地名,從此確立。此後數百年間,廈門也曾改名為「思明州」「思明縣」等。1935年廈門正式得名。
廈門在歷史上曾經有過許多名字。比如中左所。之所以叫中左所,是因為明太祖朱元璋拍周德心,江夏侯兩位官員在閩越這里設置了上,下,左,右,中五個哨所來防禦倭寇。而當時的廈門正好處在中所,左所的位置。所以被稱為中左所。廈門又是九龍江的下游,入海處。所以慢慢又被稱為「下門」。後來才雅化稱現在的「廈門」在1933年以前還被稱為一段思明洲。後來才又改「廈門」。
夏」與「廈」,古字相通。所謂「大廈門」、「廈門」,在當時是作為象徵性城名。因為,中國在古代稱為「夏」。張行孚在《說文發疑》中按《說文》說:「夏,中國之人也。所謂中國者,以天下言之,則中原為中國,以列國言之,則王都為中國。」屈原《楚辭·九辯》中有「君子之門九重」,就是說天子有九個城門,天子威儀中國之意。
所以說,「大廈門」、「夏門」是表示所鎮的土地是中國區域,或中國領土。再從當年修築「海上長城」來看,金門原名浯洲,又名浯將,周德興在島上築城時,借用「金城湯池」之意將浯洲改為金門,以示「固若金湯」島嶼之內涵。廈門原名嘉禾嶼,又名鷺島,別稱鷺江。
② 廈門有個稱「鷺島」。別稱 在宋朝是有個別稱叫什麼
C嘉禾嶼
廈門市是福建省的一個副省級城市,是全國5個計劃單列市之一,同時是全國首批實行對外開放的五個經濟特區之一,享有省級經濟管理許可權並擁有地方立法權。位於福建東南部,西部與漳州毗鄰,北接泉州,東南與金門島隔海相望。鼓浪嶼、集美學村、萬石植物園、廈門大學、海滄大橋、同安影視城、圓博園、中山街等是廈門的著名景點。廈門和金門對望,曾是國共雙方距離最短的前線陣地,在兩岸敵對期間曾經炮火連綿。
地方上通行閩南語。多年來大力推行普通話以及外來非閩南民系人口的大量湧入,普通話在廈門地方語言中已佔有重要地位。但廈門人意識的崛起,使廈門話與普通話發生語言戰爭,如今廈門話仍然占居第一,普通話已成為廈門第二大宗語言。在廈門市區,廈門話與普通話與其它的比值為58%:37%:5%。
廈門市貌廈門下轄思明、湖裡、集美、海滄、同安、翔安六個行政區。其中,思明區,湖裡區在廈門島內,廈門島又名鷺島,宋曰嘉禾嶼,明曰中左所。美國總統尼克松曾稱贊廈門「東方夏威夷」。這里地處亞熱帶,全年氣候宜人,風景秀麗,環境整潔,擁有「國際花園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和「全國十佳人居城市」、「聯合國人居獎」、「全國文明城市」等殊榮譽。在《經濟日報》2002年初發布的「中國城市綜合競爭力排行榜」中,廈門名列第五。
③ 以前廈門叫做什麼 唐朝的 或汗朝的 都可以
相傳遙遠的古代,常有成群的白鷺 息在廈門島上,因此, 廈門又稱為鷺島、鷺洲、鷺嶼、鷺城、鷺津、鷺門,廈鼓海峽稱 為鷺江。
人類生活在廈門島上,可以追溯到距今三四千年的新石器時 代晚期。而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則始自唐朝中時,至今已有1140多年了。 唐朝天寶年間,漢族人薛姓和陳姓從閩東的福安和閩南的漳 洲移民入島,分別在洪濟山下的南北面聚族而居,並出現「新城 」的地名,旋改名「嘉禾里」,隸屬於情源郡南安縣大同場。五 代閩承隆元年(939年),大同場升格建同安縣,嘉禾里歸同 安縣管轄。明初洪武二十七年(394年),朝廷在島上築城 寨,置衛所,城名「廈門」,衛所稱「巾左所」。廈門的地名, 從此確立。此後數百年間,廈門也曾改名為「思明州」「思明縣 」等。1935年廈門正式設市。
在廈門流傳著一個古老的傳說:很久很久以前,這個島上只有黑色的石頭和綠色的樹林,一群渾身雪白的白鷺飛到這里,愛上了這個黑色和綠色的海島。他們在樹林里棲息,在沙灘上漫步,在海水裡嬉戲。這里沒有別的飛禽走獸,也沒有人們來驚擾。於是,白鷺成了島上的主人。當人們第一次來到島上的時候,看見大群白鷺漂游在水面上,就把這個地方叫做「鷺江」,把這個島嶼叫做「鷺島」。究竟從什麼時候起,島上才有人居住?考古學家們在這里找到了一些石器和陶器,認為大約3000年前,就有人在島上生活。可是,這個島嶼有文獻記載的歷史,卻是從唐朝才開始的。如果到著名的古寺-南普陀可以在大雄寶殿的石柱上,看到一幅對聯:經始溯唐朝,與開元而並古;普光被廈島,對太武以增輝。這說明南普陀和泉州的開元寺一樣,最初是在唐朝建造的。根據記載,在唐朝,有薛、陳兩個家族從外地遷居到這個島上。薛氏住在洪濟山的西北,陳氏住在南面的金榜山下,當時有「南陳北薛」之稱。南普陀最初是由陳家施田52畝作為寺址。到五代時,有人加以重建,名為泗洲寺。宋朝時,和尚文翠建普照寺。這些寺廟就是南普陀的前身。
廈門人民的勞動祖先,在這里披荊斬棘,辛勤墾殖。宋代太平興國年間(離現在大約一千年),生產出一種水稻良種,「一莖數穗」,從此,這個無名的小島才被稱為「嘉禾嶼」-五穀豐登的島嶼。這是廈門的第一個名稱。到了元代,在這里設立了嘉禾千戶所,這是廈門歷史上第一次出現的軍事機構。所謂「千戶」就是「千夫之長」。元代的千戶所分上、中、下三等,上等有兵700名以上,中等500名,下等也有300名。可見,這個海島在海防上的重要地位,已經引起元朝當局的重視了。明朝以來,倭寇不斷地侵擾我國沿海各省。明太祖朱元璋為了加強海防,派江夏候周德興來福建沿海增設了許多衛所。閩南的永寧衛,分設左、右、中、前、後五個所,中、左二所駐在這個島上,所以稱為中左所。《明史》寫道:「(周)德興至閩,按籍僉練,得民兵十萬餘人,相視要害,築城一十六,置巡司四十有五,防海之策始備。」那時「移永寧衛中左所官軍於廈門,築城守御,遂為中左千戶所。設指揮正千戶一員、副千戶一員,指揮百戶一員、鎮撫一員,隸福建都指揮使,額兵一千二百四名」。大約在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建成廈門城,從此才出現廈門的名稱。
④ 廈門地名的由來是什麼
相傳在遠古的時候,常有成群的白鷺棲息在廈門島上,因此,人稱廈門島為鷺島,廈鼓海峽又稱為鷺江。人類生活在廈門島上,可以追朔到距今三四千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
而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則始自唐朝中期,至今已有1140多年了。唐朝天寶年間,漢族人薛姓和陳姓從閩東的福安和閩南的漳州移民入島分別在洪濟山下的南北麓聚族而居。廈門市的行政建制始於宋朝,屬泉州府同安縣。明初洪武二十年(1387年),朝遷開始在島上築城寨,置衛所,城名「廈門」意寓「祖國大廈之門」。廈門的地名,從此確立。
⑤ 廈門曾經叫什麼
1.相傳遠古時為白鷺棲息之地,故又稱「鷺島」。
2.距今約1000年的宋朝太平興 國年間,禾山一帶出產一種水稻良種,「一莖數穗」,人 們感到非常驚奇,於是廈門又被稱為「嘉禾嶼」——五穀
豐登的島嶼。也叫做嘉禾里.
3清順治七年(1650年)鄭成功駐兵廈門,稱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廢;
4.二十三年(1884年)改稱台廈兵備道
5.雍正五年(1727年)興泉道(後為興泉永道)自泉州移駐廈門。
6.民國元年(1912年)4月同安縣嘉禾里(廈門)及金門、大小嶝置思明縣,9月升思明府,旋廢,1915年分出金門、大小嶝設金門縣,同年置南路道(1914年改名廈門道,1925年廢)。
⑥ 廈門的由來
廈門市是我國五個經濟特區之一,現轄思明、湖裡、集美 、海滄、同安和翔安6個區,通行閩南方言。相傳遠古時為白鷺棲息之地,故又稱「鷺島」。相傳在遠古的時候,常有成群的白鷺棲息在廈門島上,因此,人稱廈門島為鷺島,廈鼓海峽又稱為鷺江。人類生活在廈門島上,可以追朔到距今三四千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而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則始自唐朝中期,至今已有1140多年了。唐朝天寶年間,漢族人薛姓和陳姓從閩東的福安和閩南的漳州移民入島分別在洪濟山下的南北麓聚族而居。廈門市的行政建制始於宋朝,屬泉州府同安縣。明初洪武二十年(1387年),朝遷開始在島上築城寨,置衛所,城名「廈門」意寓「祖國大廈之門」。廈門的地名,從此確立。此後數百年間,廈門也曾改名為「思明州」「思明縣」等。1933年廈門正式設市,成為福建省設立的第一個市。
⑦ 廈門自然地理
廈門島東西長約11、5KM,南北長約13、5KM,面積128、14平方公里,東聯金門,烈嶼,西接寶珠、高浦,南當太武,北橫丙洲。西南界海澄、龍溪,東南出大擔、小擔、直通澎湖,西北有美人、天馬,東南擁鴻漸、香山,為華南海濱之要地。清人庄光前曾從海防的角度論述這些島嶼,認為廈門的寶珠嶼、鼓浪嶼、離浦嶼、薛嶼和金門的大嶝嶼、小嶝嶼、夾嶼、白嶼,前後倚伏,左右觭角,為易於隱藏之所;其他如高浦、馬鑾、高崎、潯尾、五通、澳頭、劉五店等處,為渡口之要道。沿流向是大擔、小擔二嶼,大擔以外是浯嶼,「據海疆要關,北連二浙,南按百粵,東望澎湖、台灣,外通九夷八蠻,風潮之所出入,商舶之所往來,非重兵以鎮之不可。」
廈門在宋代稱為「嘉禾嶼」,又稱「嘉禾里」,屬泉州府同安縣。元代立千戶所,明代為中左所,屬福建都指揮使司。洪武二十年(1387年),為防禦倭寇入患,江夏侯周德興於此築城約7年方成,號「廈門城」。清順治七年(1650年),鄭成功以廈門為基地,起兵抗清,於1655年將廈門改稱「思明州」。康熙年間,清政府收復廈門、金門後,又恢復原來的名字--廈門。
廈門是一個自然條件十分優越的港口,有內港與外港之分,外港在鼓浪嶼與大陸之間。外港面積約3、63平方公里,長2、78KM,寬1、66--0、6KM不等,水最深處達34M,最淺處補足1M,港埠所在地的一般水深為9M;內港面積1、28平方公里,水深自25--7M不等,港埠附近平均為9--12M。其港內主航道水深超過12M,許多地方深達25--30M,最深達40多米,不淤積,港域寬,海岸線長達234KM,且港內風力不大,一般為2--4級,7--9月份雖有台風影響,但因港灣深入陸地,故避風條件甚好。18世紀初期一位名叫霍爾德的法國人曾稱贊廈門港為「世界上最好的港口之一」,說它「可容納數千艘船舶,且為一深水良港,最大的船舶亦可直達岸邊,相當安全地停泊在那裡」。另外,廈門居於香港與上海航線的中心(距香港287海里、距上海560海里)與台灣、澎湖僅隔一條台灣海峽(距高雄156海里、澎湖102海里);它毗鄰漳州、泉州兩市,遠通日本(距長崎816海里)、菲律賓(距馬尼拉677海里)及南洋群島,在發展海外交通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
⑧ 以前的廈門是什麼樣
廈門 最早是一個荒島.
宋朝稱為嘉禾嶼
嘉禾是一種水稻~
最早以前是從廈大到將軍祠這里稱為廈門,原本隸屬同安所管
再來就是鴉片戰爭 廈門為5個通商口岸, 當時最為發展是 如今的思明區 中山路商圈一帶
環島路是在8.23炮戰時候成為戰事前沿 設為軍事禁地~
當時最窮的地方就屬五緣灣地帶.如今,五緣灣成了高端富人區..有錢人買房都在那~~
集美的陳嘉庚先生好像是在59年前,具體時間我忘記了.修築了海堤鏈接島外 使得廈門成為人工半島.
這些都是我所學到的~
還有好多啊~說不完呢~
望採納~
⑨ 為什麼廈門又稱鷺島
廈門有「鷺島」之稱,一般介紹廈門的文章書籍都會記載這么一個傳說:很久以前,廈門是一個荒島,一群白鷺從遠方銜來草、樹、稻種撒落在島上,並趕走了盤踞在島上的毒蛇,終於使荒島變得花草茂盛、田沃糧豐,人們安居樂業,美麗的白鷺也在島上棲息下來。後來人們就把廈門稱為「鷺島」,白鷺也成為廈門的象徵。 傳說是美麗的。但這是否就是「鷺島」名稱的由來呢?目前已發現的廈門最早的地方誌是清朝乾隆年間薛起鳳編纂的《鷺江志》,書中並沒有提到「鷺島」名稱的由來。在書中介紹廈門鳥類的「禽之屬」一節中,介紹了雞、鵝、鴨、鴿、燕、白頭翁、斑鳩、麻雀、黃鸝、喜鵲、烏鴉、鴝鴣、伯勞、鷦鴣、布穀、鵪鶉等 18 種鳥類,卻沒有提到白鷺(或鷺鷥),是編者的遺漏,還是當時廈門島上很少有白鷺?在書中有數十首描寫廈門風光的詩,僅有兩句有「鷺」字。廈門島早期的地名中與鳥有關的只有「鳳凰山」、「金雞亭」、「白鶴岩」和「鷓鴣嶺」,有「鷺」字的只有「鷺江」。早期的二十四景中也沒有與白鷺有關的,這未免令人懷疑當時的廈門島上是否真有白鷺。 有人指出,「鷺島」一名在宋代就已出現,宋朝的張翥在其《嘉禾風物志》中就提到:「銀城,鷺島民物富庶,山海雄奇」,但以「鷺島」作為廈門的別稱卻較多地出現在明朝,除了「鷺島」外,還有「鷺門」、「鷺嶼」、「鷺江」等稱法,如明朝中期的傅鑰就自號「鷺門山人」 , 清朝道光 19 年的《廈門志》寫到了廈門島上一些地方有白鷺棲息的情景,但關於「鷺島」一名的由來,書中卻寫了這么一句:「《談史紀要》作『夏門』,一名『鷺嶼』。《同安縣志》:『廈門』,一名『鷺門』。《鷺江志》作『鷺江』。二字之義,未知所本。」這「未知所本」四字就說明了編者對於「白鷺」的傳說並不以為然,民國時期的《廈門志》同樣對此也沒有作出解釋。 從廈門島的地理位置和白鷺的生活習性來看,廈門島具有白鷺棲息生活的優越條件,廈門周圍的小島也有白鷺棲息,福建沿海有不少島嶼也因有白鷺生活而以「鷺」為名,如霞浦的「白鷺嶼」、平潭的「鷺鷥島」等。從大量前人的記載和老一輩的敘述中可以獲知,廈門島的確生活過大量白鷺,那麼廈門島是否就因此被稱為「鷺島」呢?或許,關於「白鷺」的美麗傳說,有識之士應考證其起源。 關於「鷺島」一名的由來還有一個說法:從廈門島的最高點——洪濟山的雲頂岩俯瞰廈門島,會發現廈門島的形狀像一隻白鷺。福建沿海也有一些島礁因形狀像鷺鳥而以「鷺」為名,如福鼎縣和平潭縣各有一個鷺鷥礁。明朝詩人池顯方在《登洪濟山》詩中有「洲形果小如飛鷺」一句,從「果、如」兩字看來,當時確實有人認為廈門島的形狀像「鷺鳥」,可能廈門島就真的因此而被稱為「鷺島」。不過從《鷺江志》、《廈門志》等古代方誌中的一些地圖(盡管很不準確)來看,廈門島的形狀與白鷺相差甚遠。因而「形狀」一說並未獲得廣泛認同。 廈門大學的黃鳴奮先生在《廈門海防文化》一書中提出一個看法:白鷺與毒蛇的爭斗也許反映了廈門島早期分別以「鷺鳥」和「毒蛇」為圖騰的兩個部落的戰爭,這場戰爭以前者的獲勝而告終。這確實是一個新鮮有趣的觀點,尚需要史料和考古方面的證據。 至於「白鷺女神」的傳說,是現代文藝工作者的藝術創作,雖然故事情節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觀點,但決不能將其等同於原始的民間傳說,否則「似有志異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