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廈門資訊 » 廈門中葡屬於哪個社區
擴展閱讀
蘇州和天津哪個外地人多 2025-02-01 14:49:52
北京8大處是什麼部隊 2025-02-01 14:37:56

廈門中葡屬於哪個社區

發布時間: 2022-05-28 17:32:46

㈠ 中葡稅收協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葡萄牙共和國政府
關於對所得避免雙重征稅和防止偷漏稅的協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葡萄牙共和國政府,願意締結關於對所得避免雙重征稅和防止偷漏稅的協定,達成協議如下:
第一條人的范圍
本協定適用於締約國一方或者同時為雙方居民的人。
第二條稅種范圍
一、本協定適用於由締約國一方、其行政區或地方當局對所得徵收的所有稅收,不論其徵收方式如何。
二、對全部所得或某項所得徵收的稅收,包括對來自轉讓動產或不動產的收益徵收的稅收以及對資本增值徵收的稅收,應視為對所得徵收的稅收。
三、本協定適用的現行稅種是:
(一)在中國方面:
1.個人所得稅;
2.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和
3.地方所得稅;
(以下簡稱「中國稅收」)
(二)在葡萄牙方面:
1.個人所得稅;
2.公司所得稅;和
3.公司所得稅地方附和。
(以下簡稱「葡萄牙稅收」)
四、本協定也適用於本協定簽訂之日後徵收的屬於增加或者代替第三款所列現行稅種的相同或者實質相似的稅收。締約國雙方主管當局應將各自稅法所作出的實質變動,在其變動後的適當時間內通知對方。
第三條一般定義
一、在本協定中,除上下文另有解釋的以外:
(一)「中國」一語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用於地理概念時,是指實施有關中國稅收法律的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包括領海,以及根據國際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擁有勘探和開發海底和底土資源以及海底以上水域資源的主權權利的領海以外的區域;
(二)「葡萄牙」一語是指葡萄牙共和國,用於地理概念時,是指位於歐洲大陸的葡萄牙共和國領土,亞速爾和馬德拉群島,其各自的領海,以及根據葡萄牙法律和國際法,葡萄牙共和國擁有勘探和開發海底和底土以及海底以上水域自然資源的管轄或主權權利的任何其它區域;
(三)「締約國一方」和「締約國另一方」的用語,按照上下文,是指中國或者葡萄牙;
(四)「稅收」一語按照上下文,是指中國稅收或者葡萄牙稅收;
(五)「人」一語包括個人、公司和其他團體;
(六)「公司」一語是指法人團體或者在稅收上視同法人團體的實體;
(七)「締約國一方企業」和「締約國另一方企業」的用語,分別指締約國一方居民經營的企業和締約國另一方居民經營的企業;
(八)「國民」一語是指:
1.任何具有締約國一方國籍的個人;
2.任何按照締約國一方現行法律取得其地位的法人、合夥企業和團體;
(九)「國際運輸」一語是指締約國一方企業以船舶或飛機經營的運輸,不包括僅在締約國另一方各地之間以船舶或飛機經營的運輸;
(十)「主管當局」一語是指:
1.在中國方面,國家稅務總局或其授權的代表;
2.在葡萄牙方面,財政部長、稅務局長或其授權的代表。
二、締約國一方在實施本協定時,對於未經本協定明確定義的用語,除上下文另有解釋的以外,應當具有該締約國用於本協定的稅種的法律所規定的含義。
第四條居民
一、在本協定中,「締約國一方居民」一語是指按照該締約國法律,由於住所、居所、總機構所在地,實際管理機構所在地,或者其它類似的標准,在該締約國負有納稅義務的人。但是,該用語不包括僅由於來源該國的所得,在該國負有納稅義務的人。
二、由於第一款的規定,同時為締約國雙方居民的個人,其身份應按以下規則確定:
(一)應認為是其有永久性住所所在締約國的居民;如果在締約國雙方同時有永久性住所,應認為是與其個人和經濟關系更密切(重要利益中心)所在締約國的居民;
(二)如果其重要利益中心所在國無法確定,或者在締約國任何一方都沒有永久性住所,應認為是其有習慣性居處所在國的居民;
(三)如果其在締約國雙方都有,或者都沒有習慣性居處,應認為是其國民所屬締約國的居民;
(四)如果其同時是締約國雙方的國民,或者不是締約國任何一方的國民,締約國雙方主管當局應通過協商解決。
三、由於第一款的規定,除個人以外,同時為締約國雙方居民的人,應認為是其經營的實際管理機構所在締約國的居民。然而,如果這個人在締約國一方設有其經營的實際管理機構,在締約國另一方設有其總機構,締約國雙方主管當局應相互協商確定該人為本協定中締約國一方的居民。
第五條常設機構
一、在本協定中,「常設機構」一語是指企業進行全部或部分營業的固定營業場所。
二、「常設機構」一語特別包括:
……………………

㈡ 請問:《中葡會議草約》規定葡萄牙「永駐管理澳門」,我們是用什麼方法把澳門」要「回來的謝謝

澳門作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由於歷史的原因長期被葡萄牙佔領,但中國歷屆政府都從未在澳門的主權問題上作過讓步,也從未在法律上將中國對澳門的主權讓予他國。因此,中國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只是時機問題而已。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中葡兩國的友好建交以及中國統一大業的推進,中國對澳門行使主權的時機已逐步成熟。進入80年代,解決澳門問題成為中葡兩國政府的一個重要的現實課題。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央人民政府明確宣布,廢除過去所有外國列強強加在中國人民身上的不平等條約。對於一些歷史遺留下來懸而未決的問題,中國政府一貫主張在條件成熟的時候,經過談判和平解決,在未解決之前維持現狀,例如香港、澳門問題,以及一切未經雙方正式劃定的邊界問題。1972年,中國政府在致聯合國非殖民化特別委員會的備忘錄中指出:「香港和澳門屬於歷史遺留下來的帝國主義強加於中國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結果,香港和澳門是被英國和葡萄牙當局佔領的中國領土的一部分,解決香港、澳門問題完全是屬於中國主權范圍內的問題,根本不屬於通常的所謂殖民化范疇。我國政府主張,在條件成熟時,用適當的方式和平解決港澳問題,在未解決以前維持現狀。」1972年3月10日,中國駐聯合國大使黃華在聯合國大會上代表中國政府聲明:「香港和澳門系英國與葡萄牙政府所佔領的中國領土;香港與澳門問題的解決完全是屬於中國主權范圍內而不能等同於其他殖民地。中國政府一貫認為,關於港澳問題,應在時機成熟時,以適當方法解決,聯合國無權討論此問題。」從而表明了中國政府對澳門主權的堅定立場。聯合國非殖民化特委會於同年6月15日通過決議向聯大建議從殖民地名單中刪去香港和澳門。1972年11月8日,第27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批准了該特委會的報告。

同時,為了澳門的安定與維持澳門社會現狀,中國政府從國家利益和澳門居民的利益著想,在政治上執行維護澳門安定的政策,在經濟上,對澳門實行扶助的政策,以足夠數量和合理甚至優惠的價格長期供給澳門生活用品和生產資料,支持澳門經濟的發展。尤其是1978年以後,中國實行改革開放的政策,建立經濟特區,銳意發展經濟,將澳門視為中國實現四個現代化和國家統一能起重要作用的「窗口」和「橋梁」,進一步促進了澳門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

1974年,葡萄牙「四·二五」革命後,里斯本宣布放棄殖民主義,有意改變澳門地位的性質,承認澳門是中國的領土,由葡國管理的地區。

1979年2月8日中葡建交,兩國就澳門問題達成協議,指出澳門是中國的領土,暫時由葡萄牙管理,澳門問題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在適當的時機,中葡兩國通過友好協商解決。

1986年,中葡兩國開始為澳門問題展開合共四輪談判並於1987年4月13日,兩國總理在北京簽訂《關於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及兩個附件。《中葡聯合聲明》宣布我國將於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這是繼1984年中英兩國圓滿解決香港問題之後,中國現代史上又一件政治大事。

1993年3月31日在全國人大八屆一次會議上,順利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標志著澳門進入了後過渡期。

五、中葡談判及《中葡聯合聲明》

中葡兩國關於澳門問題的會談,於1986年6月30日開始,至1987年4月13日正式簽署《聯合聲明》,歷時9個多月。

澳門前途問題與香港前途問題屬同一性質,都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但中葡會談與中英會談不一樣,中葡雙方在澳門問題上沒有主權之爭。1979年2月8日中葡建交時,兩國政府已就此達成諒解,葡萄牙明確承認澳門是中國的領土,將交還中國。1984年底,中英會談圓滿解決了歷史遺留下來的香港問題,「一國兩制」、特別行政區、港人治港、50年不變等一系列方針,為中葡雙方解決澳門問題產生了重要影響。中葡兩國良好的外交關系、澳門地區社會安定的局面,為中葡兩國圓滿解決澳門問題提供了有利條件。1985年5月20日,葡萄牙總統埃亞內斯應邀訪問中國。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在會見埃亞內斯總統時,開門見山地談了澳門問題。雙方一致認為,原則問題已經解決,前途問題能夠妥善解決,不存在爭論。1985年5月23日,中葡雙方發表聯合公報,同意通過外交途徑,談判解決澳門問題。1986年6月30日和7月1日,中葡關於澳門問題的首輪會談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舉行。會談前夕,中方團長周南強調中葡兩國是「夥伴的關系而不是對手的關系」,奠定了會談能夠在較融洽和諧氣氛中進行商討的基礎。由於中葡兩國已不存在主權之爭,故第一輪會談能接觸實質問題,並商談了全部議程。同年9月9日和9月10日,舉行第二輪會談;10月21日和22日,舉行第三輪會談。經過三輪會談,雙方在實質性問題上取得廣泛的一致,決定在雙方政府代表團之下成立工作小組,以「具體討論和修訂中葡雙方會談中所提出全部協議文件草案。」至此,中葡會談的第一階段告一段落。工作小組的成立,使中葡會談進入第二階段。隨著談判的深入,雙方在澳門治權的交還年期上出現明顯分歧。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於1986年12月31日表示:「在2000年前收回澳門是中國政府和包括澳門同胞在內的十億中國人民的不可動搖的堅定立場和強烈願望,任何超越2000年後交回澳門的主張,都是不能接受的。」1987年1月6日,葡萄牙國務會議經4個半小時討論,原則上同意1999年將澳門治權交還中國。1987年3月18日,中葡舉行第四輪會談。3月23日,雙方終於達成協議,當日下午,中葡兩國發表新聞公報,「雙方審議了協議文本草案,就協議文本的內容取得了一致意見。」雙方決定,中葡關於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由中葡兩國政府代表團團長於1987年3月26日在北京草簽。1987年4月13日,在北京正式簽署聯合聲明,中葡兩國關於澳門問題的談判至此圓滿結束。1988年1月15日,中、葡兩國在北京互換聯合聲明批准書,中葡聯合聲明正式生效,澳門進入過渡期。

《中葡聯合聲明》全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葡萄牙共和國政府關於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除正文外,還包括兩個附件。之後,附有在簽署聯合聲明時中葡雙方交換的《備忘錄》。

正文的內容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中葡兩國政府共同聲明澳門地區是中國領土,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

第二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聲明根據「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方針,對澳門執行的基本政策。

第三部分,中葡兩國政府就澳門過渡時期的一些事項及《中葡聯合聲明》的實施問題的聲明。例如:規定自本聯合聲明生效之日起至1999年12月19日止的過渡時期內,葡萄牙共和國政府負責澳門的行政管理,繼續促進澳門的經濟發展和保持其社會的穩定。

㈢ 葡萄牙為什麼讓澳門回歸中國

澳門回歸中國是在中國新政府強烈要求、雙方共同商定後確定,主要原因是中國綜合國力增強有能力有信心收回以前失去領土。雙方在1987年《中葡關於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葡萄牙將於1999年12月20日歸還澳門。
以下是詳細內容介紹:
1984年10月3日,鄧小平首次公開提出用「一國兩制」的方針解決歷史遺留下來的澳門問題。1986年,中葡兩國政府開始為澳門問題展開了四輪談判。
1986年,中葡兩國政府開始為澳門問題展開了四輪談判。1987年,兩國總理在北京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葡萄牙共和國政府關於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及兩個附件。聯合聲明說,澳門地區是中國的領土,中華人民共和國將於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中國承諾向澳門實行一國兩制,保障澳門人可享有「高度自治、澳人治澳」的權利。
1993年3月31日,全國人大於北京通過《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是1999年前葡國管治下的一個中國領土,澳門的主權屬於中國。
1999年12月20日零時,在中葡兩國元首見證下,第127任澳門總督韋奇立和第1任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何厚鏵於澳門新口岸交接儀式會場場內交接澳門政權。翌日(12月21日)早上,澳門群眾歡迎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澳部隊進駐澳門;至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
澳門(Macau),全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北鄰廣東省珠海市,西與珠海市的灣仔和橫琴對望,東與香港隔海相望,相距60公里,南臨南中國海。
1553年,葡萄牙人取得澳門居住權,1887年12月1日,葡萄牙與清朝政府簽訂《中葡會議草約》和《中葡和好通商條約》,正式通過外交文書的手續佔領澳門並將此辟為殖民地。1999年12月20日中國政府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
澳門是一個國際自由港,是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也是世界四大賭城之一。其著名的輕工業、旅遊業、酒店業和娛樂場使澳門長盛不衰,成為全球最發達、富裕的地區之一。

㈣ 領土寸不可讓,澳門曾經在何時被哪個國家佔領過

澳門1553年被葡萄牙佔領,佔領了446年。

葡萄牙開始對澳門的殖民統治,時間是在1553年(明嘉靖三十二年),葡萄牙人在准備登上澳門時託言商船被風浪沖擊縫裂,貨船潮濕,要求借地晾曬,並賄賂了地方官吏汪柏。

取得了停靠澳門碼頭進行貿易的權利。1987年中葡簽署的關於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

(4)廈門中葡屬於哪個社區擴展閱讀

早在明朝,葡萄牙人已開始在澳門進行貿易和修建洋房居住。1583年,在澳門居留的葡萄牙人在未經明朝政府同意下,自行成立澳門議事會進行葡萄牙社區的自治管理,但葡萄牙仍每年付白銀予明政府與其後的清政府為地租。

由於澳門有葡萄牙人聚居和日本倭寇的活動,明朝於1608年(萬曆三十六年),香山知縣蔡善繼以《條議制澳十則》加強對澳門的管治。1614年,朝廷接納兩廣總督張鳴岡的上書,加強澳門的軍事防範。

1616年,葡萄牙任命卡洛告為澳門總督(簡稱:澳督),但並沒有到任。1623年,葡萄牙任命馬士加路也為澳督,並正式到澳門就職。最初只負責澳門防務,澳督官邸亦設於大炮台。

1749年(乾隆十四年),清政府頒布《澳夷善後事宜條議》以完善對在澳外國人的法律,並將其葡文石碑豎立於議事亭。

1783年4月4日葡萄牙海事暨海外部部長以葡萄牙女王名義發布《王室制誥》後,議事會逐漸失去大部分權力,作為葡萄牙國家代表的澳門總督的權力則不斷擴充膨脹。

1862年葡萄牙曾與清政府草簽《中葡和好貿易條約》,欲將澳門地區轉為葡萄牙之屬地,但被發現而告終。直至1886年(光緒12年),葡萄牙與英國代表藉鴉片緝私征稅的合作與清政府談判。

1887年,清政府與葡萄牙先後簽訂了《中葡里斯本草約》、《和好通商條約》,條約列明:「由中國堅准葡國永駐管理澳門以及屬澳之地,與葡國治理他處無異」。為避免主權徹底喪失,清政府保留了將澳門讓與他國的權利,葡萄牙若想將澳門讓與他國,必須經過中國同意。

1999年12月19日下午5時,第127任澳督韋奇立在澳門總督府進行最後一次的降旗儀式,為政權移交儀式拉開序幕。下午4時30分,在億萬觀眾的見證之下,最後一任澳督韋奇立走出澳督府,邁出了居住了8年之久的澳督府。站在斜向門口的位置等待儀式開始。

17時,在澳門警察樂隊所奏響的葡國國歌聲中,葡國國旗從樓頂的旗桿處降下。隨後降旗手將降下的葡萄牙國旗折疊好後送到韋奇立的手中,韋奇立接過國旗並緊緊抱在胸前,面向嘉賓再次致意,望著天空及澳督府仍掛著的葡萄牙國徽深深鞠躬後便離開澳督府。

㈤ 澳門在哪年被哪個國家侵佔

澳門在1887年被葡萄牙侵佔。1887年12月1日,葡萄牙與清朝政府簽訂《中葡會議草約》和《中葡和好通商條約》,正式通過外交文書的手續佔領澳門。

雖然從1557年開始被葡萄牙人在明朝求得澳門的居住權,但明朝政府仍在此設有官府,由廣東省直接管轄。直至1887年葡萄牙政府與清朝政府簽訂了有效期為40年的《中葡和好通商條約》(至1928年期滿失效)後,澳門成為葡萄牙殖民地。直至1999年12月20日中國政府才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

澳門回歸歷程:

1984年10月3日,鄧小平首次公開提出用「一國兩制」的方針解決歷史遺留下來的澳門問題。

1986年,中葡兩國政府開始為澳門問題展開了四輪談判。

1987年4月13日,兩國總理在北京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葡萄牙共和國政府關於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及兩個附件。聯合聲明說,澳門地區(包括澳門半島、氹仔和路環)是中國的領土,中華人民共和國將於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中國承諾向澳門實行一國兩制,保障澳門人可享有「高度自治、澳人治澳」的權利。

1993年3月3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全國人大)於北京通過《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是1999年前葡國管治下的一個中國領土,澳門的主權屬於中國。

1999年12月20日零時,在中葡兩國元首見證下,第127任澳門總督韋奇立和第1任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何厚鏵於澳門新口岸交接儀式會場場內交接澳門政權。翌日(12月21日)早上,澳門群眾歡迎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澳部隊進駐澳門;至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

拓展資料:

澳門是一個國際自由港,是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也是世界四大賭城之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其著名的輕工業、旅遊業、酒店業和娛樂場使澳門長盛不衰,成為全球發達、富裕的地區之一。

網路-澳門

㈥ 什麼條約割讓澳門

《中葡會議草約》和《中葡和好通商條約》割讓了澳門,割讓給葡萄牙。

1553年,開始有葡萄牙人在澳門居住。雖然從1557年開始被葡萄牙人在明朝求得澳門的居住權,但明朝政府仍在此設有官府,由廣東省直接管轄。

直至1887年葡萄牙政府與清朝政府簽訂了《中葡會議草約》和有效期為40年的《中葡和好通商條約》(至1928年期滿失效)後,正式通過外交文書的手續佔領澳門,澳門成為葡萄牙殖民地。

(6)廈門中葡屬於哪個社區擴展閱讀

澳門在1999年12月20日零時回歸,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依據澳門基本法實行高度自治。回歸意義:

1、有利於推進祖國的和平統一大業,促進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2、有利於促進澳門地區的繁榮穩定與發展。

3、澳門回歸是一國兩制偉大構想的成功實踐,通過澳門回歸的實踐證明鄧小平提出這一政策是英明正確的,也為解決台灣問題實現中國完全統一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

4、澳門的順利回歸不僅是給西方大國以有力的回擊,而且回歸的成功實踐也為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解決類似問題提供了實例,對世界政治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㈦ 香港,澳門割讓的歷史

1842年8月29日 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簽訂

1842年,英國侵略軍先後攻佔吳淞、上海、鎮江後,於8月初將軍艦開到南京江面,並把炮口對准南京城。腐敗的清政府公開違背廣大人民堅決抗敵的願望,向侵略者屈膝投降。道光皇帝派耆英為欽差大臣和伊裡布同去浙江前線,就關於結束鴉片戰爭問題向英國侵略者試探投降的條件,當時英軍兵臨南京城下,耆英趕忙來到南京,沒有經過一次正式談判,就全部承認了侵略者提出的「議和條件」。1842年8月29日,在英國軍艦「漢華麗」號上,耆英、伊裡布代表清政府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江寧條約》。江寧就是現在的南京,所以《江寧條約》也稱《南京條約》。
《南京條約》共有十三款,主要有以下幾點:(1)中國割讓香港給英國。(自此以後,香港就成為英國在遠東的軍事和商業基地。)(2)中國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在這些通商口岸里,英人可以自由居住,英國可以派駐領事等官。(這樣,封建中國的門戶就被打開了。)(3)中國賠償鴉片煙費600萬銀元,軍費1200萬銀元,商欠300萬銀元,共2100萬銀元。(這是對中國人民無恥的掠奪。)(4)英國進出口貨物納稅,「均宜秉公認定則例」。(就是說,中國抽收進出口貨物的稅率,都要與英國共同商議,中國沒有權力自己確定,這就是協定關稅的開始。英國資產階級根據這項特權,把大批商品運到中國來,控制中國市場,使中國海關喪失了保護本國工農業生產的作用。)(5)英國商人在各口岸可以自由和中國商人交易,不加任何限制。(從此英國商人可以自由地和中國商人接觸,選擇和培養他們的代理人。)
道光23年,即1843年,英國政府又強迫清政府訂立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後條款》(也稱《虎門條約》)作為《南京條約》的附約,其中除了具體地規定《南京條約》的一些細則外,還增加了一些新條款,如英國人在中國犯罪,不受中國法律制裁;任何侵略者在中國獲得特權,英國也同樣可以享受等等。
《南京條約》簽訂以後,美、法先後強迫清政府訂立了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從此後,各帝國主義國家紛紛效尤,通過各種手段,強迫中國訂立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這些不平等條約就象套在中國人民頭上的枷鎖,而《南京條約》就是套在中國人民頭上的第一具枷鎖。《南京條約》的簽訂嚴重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和獨立,從此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研究澳門歷史可知,葡萄牙人佔領澳門可分為人據、盤據及強據三階段。人據是通過向官員賄賂後而得逞的,盤據是向中國政府繳納地租,強據則是向中國強索澳門的「管理權」。在前兩個階段的近300年期間,葡萄牙入雖然入據、盤據澳門,但中國對澳門仍行使主權。1887年中葡正式簽訂條約,葡萄牙獲得「澳門永駐管理權」,但主權仍然屬於中國。這與清朝將香港主權割讓給英國不可同日而語。
根據史載,葡萄牙人手1488年佔領印度並據為殖民地後,繼續向東推進。1511年佔領馬來西亞馬六甲,並逐漸將觸角延伸到中國南部沿海。當時葡萄牙由歐洲運來白銀、胡椒、蘇木、象牙、檀香等商品,與華人交易,其中以白銀為大宗。然後從中國運回生絲、綢緞、茶葉、瓷器、麝香、甘草、黃金、黃銅等,其中以生絲為大宗。由於利潤高達20倍以上,令葡萄牙船商趨之若鶩,但當時仍屬非官方許可的走私貿易。

1517年葡萄牙駐印度總督派艦隊護送特使皮瑞茲赴中國廣州及北京,要求正式通商,被明朝政府拒絕。其間葡萄牙艦隊曾強行登陸九龍半島屯居,遭明朝守軍驅逐。

1535年,葡萄牙人向明朝官吏行賄,取得在澳門停靠碼頭的便利。1553年,葡人又賄賂廣東海防官員,以貨船遇風浪為借口,請求在澳門借地曝曬浸水貢物,並上岸搭棚暫住。這一「暫住」就是446年。

人據成為事實後,葡萄牙人在受賄官員的姑息下,得寸進尺,逐漸用磚瓦建築固定房屋居住,數年之間,聚落成村。後來葡人甚至修城牆、築炮台,並自行設置官吏,建立了他們所謂的遠東最早的據點。

初時,廣東官吏曾商討驅逐這批不速之客的辦法,但葡萄牙船商以賄賂攻勢,除繳納船稅外,每年饋贈地方長官500兩白銀,以鞏固在舊稱蚝境的澳門的地位。1572年,葡商在繳稅之際,又按例饋贈500兩白銀給地方官吏,適巧當時有其他中國官吏在場,葡商翻譯只得說,那是付給中國政府的年度地租。受賄官員亦宜稱所收地租將上繳國庫。從此賄賂變成地租,從明代1572年一直繳到清代1849年為止。

1574年,明朝政府為了控制「澳夷」,在澳門島上沿葡萄牙人居住社區外圍,修築了一道城牆,中間留個關閘設官兵把守。初期城門每月只開啟兩次,後改變為每5天開啟一次,向葡萄牙人提供酒米食物及生活必需品。根據史載,此舉是要「讓葡夷仰我濡沫」、「平時坐而困之,使不易久居」、「倘有暴亂則可關閉關閘,扼其咽喉,斷絕糧食供應」。

㈧ 澳門是哪個國家的

中國的
澳門(葡語Macau、英語Macao),簡稱「澳」,全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位於中國南部,地處珠江三角洲西岸。北與廣東省珠海市拱北相接,西與珠海市的灣仔和橫琴相望,東與香港、深圳隔海相望。相距60公里,南臨中國南海。由澳門半島和氹仔、路環二島組成,陸地面積32.8平方公里。[1]

1553年,葡萄牙人取得澳門的居住權,1887年12月1日,葡萄牙正式通過外交文書的手續佔領澳門。[2]1999年12月20日中國政府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經過100多年東西方文化的碰撞使澳門成為一個風貌獨特的城市,留下了大量的歷史文化遺跡。澳門歷史城區於2005年7月15日正式成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3]

澳門是一個國際自由港和世界旅遊休閑中心,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也是世界四大賭城之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其著名的輕工業、旅遊業、酒店業和娛樂場使澳門長盛不衰,成為全球發達、富裕的地區之一。

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公布: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時澳門特別行政區人口為683218人。
澳門以前是個小漁村,它的本名為濠鏡或濠鏡澳,因為當時泊口可稱為「澳」,所以稱「澳門」。澳門及其附近盛產蚝(即牡蠣),因此後人把這個名稱改為較文雅的「濠鏡」。清乾隆年間出版的《澳門紀略》中說:「濠鏡之名,著於《明史》。東西五六里、南北半之,有南北二灣,可以泊船。或曰南北二灣,規圓如鏡,故曰濠鏡。」從這個名稱中,又引申出濠江、海鏡、鏡海等一連串澳門的別名。

澳門這個名字源於媽祖,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葡萄牙人從當時明朝廣東地方政府取得澳門居住權,成為首批進入中國的歐洲人。當時葡萄牙人從媽祖閣(媽閣廟)附近登陸,向當地人詢問這里的地名,因在媽閣廟旁,當地人便回答媽閣,於是澳門便被命名為Macau(媽閣葡萄牙語的譯音),大陸多拼寫為Macao。
澳門地區的考古發掘,特別是1995年在路環島黑沙的沙丘中發掘出土的彩陶以及玉器,經鑒定,證實是四、五千年前的珍貴古文物,與其同時出土的石斧等石器,同最近年來在距離澳門不遠的珠海地區出土的同類文物,屬於同一文化系統,說明早在新石器時代,中華民族的祖先,已在澳門一帶的地區勞動、生息。

澳門、路環、黑沙等地,早已是中國大陸的原始居民足跡所到之處。在商周時期,古代居民已在這些地區居住活動,所以,澳門、珠海出土文物中,有春秋時期的簋、罐以及戰國時期的陶器等。
澳門先秦屬百越地。從秦帝國起就成為中國領土,屬南海郡。澳門古稱濠鏡澳,與廣州香山縣的歷史關系極其密切。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香山已屬百越海嶼之地。約前3世紀(即秦始皇一統中國之時),澳門被正式納入中國版圖,屬南海郡番禺縣地。420年(晉朝元熙二年),澳門屬新會郡封樂縣地。

590年(隋朝開皇十年),廢新會郡改屬寶安縣地,757年(唐朝至德二年),廢寶安縣,改為廣州東莞縣轄。自南宋開始,澳門屬廣東省廣州香山縣。據史料記載,宋末名將張世傑與軍隊曾在此一帶駐扎;早期在澳門定居的人在此形成小村落,倚靠捕魚與務農種植為生。元代屬廣東道宣慰司廣州路,路治廣州,明代屬於廣州府,清朝後期前屬廣肇羅道廣州府,道治肇慶,府治廣州。

澳門半島之有大量華人定居,是在南宋皇朝傾覆之際。當幾十萬南宋軍民從福建敗退乘船長驅到達澳門一帶,有的可能踏上這片半島汲取淡水、尋找食物,有的更可能將這片荒僻地辟成藏身之所。召集澳門半島上名為「永福古社」的沙梨頭土地廟,便相傳邕建於南宋末年。大約在南宋末年至元初,澳門半島上的望廈、濠鏡等地,已是定居的居民點了。自此以後,澳門始稍有人煙,但由於地方細,耕地缺,物產少,立足生活繁衍後代並不容易。直至16世紀中葉,即明世宗嘉靖年間。
1553年,開始有葡萄牙人在澳門居住。雖然從1557年開始被葡萄牙人在明朝求得澳門的居住權,但明朝政府仍在此設有官府,由廣東省直接管轄。直至1887年葡萄牙政府與清朝政府簽訂了《中葡會議草約》和有效期為40年的《中葡和好通商條約》(至1928年期滿失效)後,正式通過外交文書的手續佔領澳門。

1622年,荷蘭人攻打葡萄牙租借自明朝的澳門,被擊敗(澳門之戰)。

葡萄牙人最初限定只能居住在澳門南方,1623年,葡萄牙政府委任馬士加路也為首任澳門總督。澳門歷史上以中西文化交流馳名於世,明末清初的西學東漸在地區上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曾在世界經濟的運轉中發揮重大作用。

澳門自被葡萄牙侵佔以來,葡萄牙人在澳門一直擁有特權或特殊地位,這使普遍居民大小程度的不滿;從1849年8月29日沈志亮刺殺總督亞馬留伊始,直至1966年12月3日因文化大革命和氹仔學校事件而觸發的「一二·三」事件,均顯示了民間對於葡萄牙人在澳門的特權一直深感不滿。1974年4月25日,葡萄牙革命成功,實行非殖民地化政策,承認澳門是被葡萄牙非法侵佔的,並首次提出把澳門交還中國。由於當時不具備適當的交接條件,時任總理的周恩來提出暫時維持澳門當時的狀況。
1984年10月3日,鄧小平首次公開提出用「一國兩制」的方針解決歷史遺留下來的澳門問題。

1986年,中葡兩國政府開始為澳門問題展開了四輪談判。

1987年4月13日,兩國總理在北京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葡萄牙共和國政府關於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及兩個附件。聯合聲明說,澳門地區(包括澳門半島、氹仔和路環)是中國的領土,中華人民共和國將於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中國承諾向澳門實行一國兩制,保障澳門人可享有「高度自治、澳人治澳」的權利。

1993年3月3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全國人大)於北京通過《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是1999年前葡國管治下的一個中國領土,澳門的主權屬於中國。

1999年12月20日零時,在中葡兩國元首見證下,第127任澳門總督韋奇立和第1任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何厚鏵於澳門新口岸交接儀式會場場內交接澳門政權。翌日(12月21日)早上,澳門群眾歡迎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澳部隊進駐澳門;至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

2015年12月1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區域圖》,自2015年12月20日起施行。1999年12月20日國務院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區域圖》同時廢止
澳門特別行政區區旗為五星蓮花綠旗。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區旗是繪有五星、蓮花、大橋、海水圖案的綠色旗幟。其長和寬之比為3:2。五顆呈弧形排列的五角星,象徵著國家的統一,象徵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澳門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含苞待放的蓮花是澳門居民喜愛的花種,既與澳門古稱「蓮島」,舊稱的「蓮花地」、「蓮花莖」、「蓮峰山」相關,又寓意澳門將來的興旺發展;三片花瓣表示澳門由澳門半島和氹仔、路環兩附屬島嶼組成;大橋、海水反映著澳門自然環境的特點。底色象徵著和平與安寧,寓意澳門四周是中國的領海。
澳門特別行政區區徽上有五星、蓮花、大橋、海水圖案,以綠為底色。區徽中間是五星、蓮花、大橋、海水,周圍以中文書寫「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下為澳門的葡文名「MACAU」。區徽圖案的含義與澳門特別行政區區旗相同。
澳門特別行政區以「堂區」作為行政區劃單位,澳門有七個堂區和一個無堂區劃分區域。但「堂區」並非正式的行政機構建置,不具法律地位。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駐澳門半島風順堂區。
澳門特別行政區(北緯22°11',東經113°33')位於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地處珠江三角洲的西岸,隔海東望即是香港,北方的澳門半島連接廣東珠海,而南方則是氹仔、路環和路氹城所組成的大島,屬海島市,暫未有正式的名稱。[5]

境域

澳門的總面積因為沿岸填海造地而一直擴大,已由19世紀的10.28平方千米逐步擴展至32.8平方千米(包含2009年11月29日國務院批准澳門填海造地360公頃合3.6平方千米的澳門新城區),面積約是華盛頓特區的1/6,新加坡的1/22、中國香港的1/34。澳門包括澳門半島、氹仔和路環兩個離島。[5]

半島北面與中國大陸相連,南面分別由嘉樂庇大橋、友誼大橋和西灣大橋與氹(dàng)仔連接;至於氹仔與路環,則由全長2.2千米、6線行車的連貫公路相接。[5]

陸地部分包括澳門半島、氹仔島和路環島,與廣東省陸界相連,界線包括:一是關閘澳門邊檢大樓段,即以關閘澳門邊檢大樓北側界線作為區域界線。二是關閘澳門邊檢大樓西側鴨涌河段,其中,從關閘澳門邊檢大樓地段西側與鴨涌河澳門一側堤岸交匯處起,沿鴨涌河至規劃的粵澳新通道(青茂口岸)珠海出入境大廳西南側邊線與鴨涌河澳門一側堤岸交匯處止,以鴨涌河澳門一側堤岸為界;鴨涌河其餘河段以河道中心線為界。

海上部分將過去的習慣水域管理范圍明確確定為海域面積85平方千米。界線包括:一是內港段,即內港錨地以及內港航道北段。二是路氹航道段,即路氹航道(規劃)東邊界。三是澳門南部海域段,即橫琴島大窩山最南端所處緯線以北海域。四是澳門東部海域段,即以九洲港航道西側、崖13-1天然氣管道西側及澳門已開展管理活動的海域邊界為界。五是港珠澳大橋珠澳口岸人工島段。六是澳門北部海域段,以等距離線法劃定兩地界線。
澳門存在前泥盆紀和泥盆紀地層,野外所見的沉積岩出露於路環島石排灣之南的半山公路上,呈狹長帶狀,氹仔北部出露有粘土質砂岩或泥質砂岩。澳門的第四系包括沖積層、海積層、殘坡積層、崩積物和人工堆積物等,大都位於地表,覆蓋於本區大部分基岩之上。[9]

澳門地區的岩漿岩廣泛分布,均屬侵入岩,內有中酸性岩、酸性岩和基性岩脈等多種岩石類型。澳門地區的脈岩類有偉晶岩、基性岩和石英脈等。包括澳門在內的整個區域,按地槽學說屬華南褶皺系的贛湘桂粵褶皺帶與東南沿海斷褶帶的交接地段,是一個以斷陷為主的山間窪地和三角洲盆地。大地水準測量表明,在地殼運動的垂向上,盆地及其兩側仍沿襲著斷裂繼承性活動及斷塊差異性升降為特徵的新構造運動特點。[9]

地形地貌
澳門地貌類型由低丘陵和平地組成,地勢南高北低,澳門全區最低點為南海海平面,海拔0米,最高點為路環島塔石塘山(KoloaneAlto),海拔172.4米。[5][9]

澳門過去是廣東省中山市(古稱香山縣)南端的一個小島,屹立海中,與當代的離岸島嶼無異,其後由於西江的泥沙沖積,在澳門與大陸之間由於海水對流關系沖積成一道沙堤(蓮花莖,今關閘馬路),才與大陸相連接,成為一個半島。

在澳門半島有蓮花山、東望洋山、炮台山、西望洋山和媽閣山,在氹仔島有觀音岸、大氹山(雞頸山)、小氹山,在路環島有九澳山、疊石塘山。澳門海岸線長達937.5千米,形成了南灣、東灣、淺灣、北灣、下灣(以上位於澳門半島)、大氹仔灣(氹仔)、九澳灣、竹灣、黑沙灣、荔枝灣(以上位於路環)等多處可供船隻灣泊的地方。
澳門三面環海,一年中有兩次太陽直射,輻射強烈,蒸發旺盛,具有熱量豐富、水汽充足、高溫多雨的氣候特點,屬亞熱帶海洋季風氣候,同時亦帶有熱帶氣候的特性,年平均氣溫約22.3℃,全年溫差變化在11~14℃。2007年全年平均氣溫為23.2℃。春、夏季潮濕多雨,秋、冬季的相對濕度較低且雨量較少。台風季節為5-10月,以7-9月最為頻密。澳門北靠亞洲大陸,南臨熱帶海洋南海,既受到來自大陸的中高緯大氣環流影響,也受來自海洋的低緯大氣環流影響,所以冬夏季環流轉換明顯,是典型的季風氣候區。
根據澳門統計暨普查局統計數據,2017年年底澳門總人口為65.31萬人,住戶數目為191500戶。[10][11][12]2017年的新生嬰兒共6529名,出生率為10.1‰,新生嬰兒性別比為107.5,女性佔53.0%。老年人口(65歲及以上)佔10.5%,成年人口(15-64歲)的比重則下跌1.0%至76.7%,死亡率及年齡標准化死亡率分別為3.3‰及2.4‰。[10]

澳門特區政府統計暨普查局數據顯示,2019年第四季澳門總人口為67.96萬人,按季增加3.5萬人。其中男性人口為31.74萬人,女性人口為36.22萬人。[13]

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公布: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時澳門特別行政區人口為683218人。[14]

民族

漢族居民佔全區總人口的97%,葡萄牙籍(包括土生葡人)及菲律賓籍居民佔3%。澳門華人大部分原籍廣東珠江三角洲。

就業

根據澳門統計暨普查局統計數據,2017年總體失業率為2.0%,本地居民失業率為2.7%,勞動力參與率(70.8%)及本地居民勞動力參與率(64.7%)分別下降1.5及0.5%。外地雇員共17.95萬人,其中28.5%從事酒店及飲食業。
澳門是中國人均GDP最高的城市。主要以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為主。澳門經濟規模不大,但外向度高,是中國兩個國際貿易自由港之一,貨物、資金、外匯、人員進出自由,亦是區內稅率最低的地區之一,具有單獨關稅區地位,與國際經濟聯系密切,更與歐盟及葡語國家有著傳統和特殊的關系。[16]

2016年,澳門本地生產總值為3394.472億澳門元[17],第二產業比重下跌,第三產業比重回升,第二產業占行業增加值總額的比重由2015年的7.8%下跌至2016年6.6%,第三產業的比重由92.2%上升至93.4%,其中博彩及博彩中介業的比重為47.2%,非博彩服務業的比重為46.2%。[18]

2017年,澳門本地生產總值錄得4042.0億澳門元,實質增長9.1%。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於2017年10月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預測2018年澳門經濟實質增長7.0%。2017年綜合消費物價指數按年上升1.2%。2017年出口總額同比上升12.3%至112.8億澳門元,年入境旅客總數為3261.1萬人次。主要貿易夥伴包括有中國內地、歐盟、美國和中國香港等。

㈨ 中國最美的城市是哪個城市

由《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發起的「中國最美的地方」評選活動近日揭曉。其中評選出爐的「中國最美的五大城區」分別是:廈門鼓浪嶼(福建);蘇州老城(江蘇);澳門歷史城區;青島八大關(山東);北京什剎海地區。

一.廈門鼓浪嶼

鼓浪嶼周邊海域為廈門港主要部分,瀕臨中華白海豚保護區、文昌魚保護區、大嶼島白鷺保護區,與金門列島隔海相望。

鼓浪嶼是一個面積1.78平方公里的小島,與廈門島隔海相對。廈鼓海峽稱為鷺江。鼓浪嶼景觀秀麗多姿,素有海上花園、萬國建築博覽和音樂之鄉、鋼琴之島之譽,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

鼓浪嶼島上海岸線蜿蜒曲折,坡綏沙細的天然海濱浴場環布四周,鬼斧神工的碎石奇趣天成,令人遐想萬千。島上崗巒起伏,錯落有致。 最高峰日光岩是廈門的象徵,有未上日光岩等於沒到廈門之說,鼓浪嶼四季如春,氣候宜人,樹木繁茂,鳥語花香,空氣清新,今人心曠神怡;山和海相擁,自然造化和人工雕鑿相映成趣,日光岩、菽庄花園、皓月園、毓園更為園中園勝景。

鼓浪嶼觀日處是神州九大觀日處之一。地方就在這座日光岩上。清晨,一輪紅日跳出海面,頓時萬道霞光,海水被染成了胭脂色,飄浮在霧氣中的海島變成了紫色,整個東方水天相連,一片彩虹。

園建海上、海在園中的菽庄花園

在鼓浪嶼的西南隅,有一個別具一格的園林建築——菽庄花園。這個園林佔地不滿十畝,但是,它傍山臨海,園建海上,海在園中,以園 飾海,以海拓園,渾然一體,遊人感到這個園林規模不小。園的主人名 林叔臧,他於1913年在這里建園時,有意模仿《紅樓夢》大觀園中賈寶 玉居住的怡紅院,把全園分為藏海園及補山園兩部分,各造五景。從園 門進去,一堵黃牆擋住了遊人視線。視野所及是一個小小的庭院,院內 用盆花布置了一個花壇。只有當你從右邊的眉壽堂或左邊的拱門走出去, 遼闊的大海突然展現在你的面前。這就是「藏海園」的意境,也就是讓 大海欲露先藏。這是我國園林建築常用的手法。

鼓浪嶼沒有大馬路,只有依山而築的柏沒路或石板小道,潔凈如洗。 小道兩旁是綠樹、花叢和各式建築的樓房。有的在榕樹要三個人才能合 抱,米蘭長得比人還高,四季花開不落,幽靜美麗的環境,使遊人感到 賞心悅目。

在海岸邊,還有一片片金光閃閃的沙灘,盛夏時節,穿著各式游泳 衣褲的男女青年在這里追波逐浪,嬉笑玩耍。鼓浪嶼,無論是它的優越 的自然條件,還是人們對它的裝飾、打扮,它都無愧於「海上花園」這 個稱號。

由於鼓浪嶼島上的天然景觀眾多,所以為了保護這一國家級的旅遊景區,政府主管部門早已開始了有效地管理措施,除了旅遊景觀的開發建設外,已不許增加工廠和破壞環境的建築, 最有特色的是,鼓浪嶼街區處了環島旅遊電瓶車外見不到任何其他機動車輛,更聽不到車馬的喧囂,因為有嚴格規定,不許任何其他機動車輛上島;所以,當您漫步在鼓浪嶼那潔簡幽雅的柏油小道上時,就會感到實實在在是一處天然美麗之島。

二.蘇州老城

享有「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之美譽的蘇州市位於江蘇省東南部的長江三角洲平原,東靠上海,南界浙江,西瀕太湖,北臨長江。

公元前514年,吳大夫伍子胥「相土嘗水」,「象天法地」為吳王建造闔閭大城。四周城牆開有八座陸門,以象天之八風,八座水門,以法地之八卦。古城遺址至今依稀可尋。城內府衙、兵營、庫房、作坊、市場、民居、和娛樂地布置井然。古城面積約為14平方公里,水陸並行,河街相鄰,粉牆黛瓦,小橋流水,整體呈長方形雙棋盤式。街道兩旁綠樹成蔭,景色宜人。

蘇州是中國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它的歷史可上溯到七千年前。在吳縣唯亭鎮北2公里,陽澄湖南岸的草鞋山發掘出新石器時期的古文化遺址,發現陶、石、骨、玉等生活、生產和裝飾用品1110多件,出土的中國最早的紡織殘品(葛),表明蘇州一帶是中國紡織的發祥地之一。

蘇州現有69座古典園林,其中網師園、拙政園、留園和環秀山莊最著名。蘇州園林藏而不露,為退避塵囂的場所。它們揉合了道、釋、孔三教的思想,以山石、水流、花木、和建築等基本要素再造了大自然的縮影,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蘇州園林藝術充分代表了中國人的聰明才智,其造詣之高,世無倫比。

在蘇州眾多的街巷之中,名勝山塘街,被譽為「姑蘇第一名街」。

山塘街始建於唐代寶歷年間,相傳白居易到蘇州任刺史不久,坐了轎子到虎丘去。看到附近的河道淤塞,水路不通,回衙後,他立即找來有關官吏商量,決定在虎丘山環山開河築路,並著手開鑿一條山塘河。它東起閶門渡僧橋附近,西至虎丘望山橋,長約7里,故俗稱「七里山塘到虎丘」。山塘河的開鑿和山塘街的修建,大大便利了灌溉和交通,這一帶成了熱鬧繁華的市井。

山塘街一頭連接蘇州的繁華商業區閶門,一頭連著花農聚集的虎丘鎮和名勝虎丘山,所以,自唐代以來它一直是商品的集散之地、南北商人的聚集之處。清乾隆年間,著名畫家徐揚創作的《盛世滋生圖》長卷(也稱《姑蘇繁華圖卷》),畫了當時蘇州的一村、一鎮、一城、一街,其中一街畫的就是山塘街,展現出「居貨山積,行雲流水,列肆招牌,燦若雲錦」的繁華市井景象。

山塘街是最具蘇州街巷特徵的範例。它中間是山塘河,山塘街則緊傍河的北側,通過一座座石橋與另一側的街道連接。山塘街上店鋪、住家鱗次櫛比,這里的房屋多為前門沿街、後門臨河,有的還建成特殊的過街樓。山塘街又是一條典型的水巷,河上裝載著茉莉花、白蘭花及其他貨物的船隻來來往往,遊船畫舫款款而過。這里的房屋沿河有石級,舊時婦女們就在河邊洗衣洗菜。那時有些商販還搖著小船在河中做生意,賣米、賣柴不消說,還有賣點心、小吃、油鹽醬醋的。住在樓上的也不須下樓,只要用繩子把盛東西的籃子吊下去,就可以買到你需要的東西。

山塘街已經經歷了1100餘年的風雨滄桑,新中國成立後曾多次整修。特別是1985年,蘇州市政府在盡可能保持原來風貌的原則下,又進行了一次較大規模的整修,使這條古老街巷始終保持著江南水鄉的特殊魅力。

三. 青島八大關

「八大關景區」位於匯泉東部,是我國著名的風景療養區,面積70餘公頃,十條幽靜清涼的大路縱橫其間,其主要大路因以我國八大著名關隘命名,故統稱為八大關(山海關、嘉峪關、武勝關、寧武關、居庸關、韶關、紫荊關、正陽關)。解放前,這里是官僚資本家的別墅區。解放後,人民政府對八大關進行了全面修繕,使其為我國重要的療養區之一,許多黨和國家領導人及重要的國際友人,曾在這里下塌。

「八大關」的特點,是把公園與庭院融合在一起,到處是鬱郁蔥蔥的樹木,四季盛開的鮮花,十條馬路的行道樹品種各異。如韶關路全植碧桃,春季開花,粉紅如帶;正陽關路遍種紫薇,夏天盛開;居庸關路是五角楓。秋季霜染楓紅,平添美色;紫荊關路兩側是成排的雪松,四季常青;寧武關路則是海棠……從春初到秋末花開不斷,被譽為「花街」。

「八大關」的建築造型獨特,風格名異,西部是線條明快的美國式建築「東海飯店」;靠近第二海水浴場,是解放後新建的匯泉小禮堂,採用青島特產的花崗岩建造,色彩雅緻,造型莊重美觀;再加上一幢幢別具匠心的小別墅,使八大關有了「萬國建築博覽會」的美譽。

到青島,登小魚山之頂,可縱覽島城的概貌,但不得一一清晰入目;到前海棧橋「小青島」觀海,可領略大海的美艷,但失之過於坦盪單調;唯有八大關一處,囊括青島方方面面之美麗,既能滿足到此一游的慾望,又能凈化心靈,讓自己的靈魂隨意張揚飛翔。

依然是在大海邊,海浪在金黃色的沙灘上有節奏地舒展綻放。時有海鷗密密匝匝聚集近海面,翔起又落下。極目遠視,但見帆影點點,在藍波中盪漾。

岸邊,便是綠陰遮掩下的房舍了。沒有直聳雲霄的大廈,少有現代氣息的建築,以兩層樓居多,但充滿了濃郁的異國情調。這些德日美等國留下的建築群,令島人稱為萬國建築博物館。房子雖座座不同,但都有一個大大的庭院,樓與樓之間,疏朗有致,毫無重復、擁擠的感覺。樓壁上大都有藤類植物蔓延而上,泛出淺淺的綠色。而從矮矮的院牆探頭探腦冒出的,往往是紅黃藍顏色不同的小花朵,向路人炫耀自己的俏麗。進入庭院,院中大片領域全被綠色籠罩,這樹那花,齊齊插插,高矮不一,粗細不同,綴滿了園子。

其實,八大關的最精妙之處,是優美的景色全部深深浸透在靜的氛圍里。解放以後,這里成為休養之地,基本沒有長期住戶,是鬧市中少見的世外桃源。沈從文先生在青期間,偏愛此寂靜處,聊發幽思。每每作文,提及草地上,大人照相,孩子花樹間亂跑。這里有葉茂遮陽的大樹,有青翠的草坪,是一家人或情侶、孤獨思想者的最佳去處。難怪他後來寫《雲南看雲》,卻贊美青島的海雲,稱之為首屈一指。

徜徉在八大關,你可盡管放鬆。或仰面躺卧綠地上,頭枕在手上,望天而凝思;或赤足海邊,讓浪花不斷親吻腳踝,怡然而自得;或漫步綠叢間,聞花香鳥啼,悠然而遐想。八大關景色不僅僅有獨特的魅力,更有一種可以釋懷情緒的功能。讓在紅塵滾滾中疲憊的人,暫時卸下人生的重負,體驗到安靜和輕松。

四.北京什剎海

什剎海位於北京北海後門,是由前海和後海組成的,是一個非常美麗的風景區。周圍有許多的王府和花園,如保存最好的恭親王府、醇親王府等,這一帶也是原老北京主要的商業活動區。宋慶齡故居、郭沫若故居也在什剎海旁邊,什剎海邊的柳蔭街曾住過十大元帥中的三位。

原來在銀錠橋上就可以觀賞到西山的美景,這就是北京著名的「銀錠觀山」。銀錠橋邊有百年老店「烤肉季」和「爆肚張」。

自古以來,什剎海就是北京城內的一串明珠,被譽為「北方的水鄉」。歷代高僧在這里修寺建廟,王公大臣在岸邊築府造園,各界名人也紛紛遷居湖畔,什剎海一帶慢慢成為京城一個最具人文氣息的地方。

歷朝歷代的文人墨客為什剎海留下了眾多優美的篇章。描寫春景的有明代胡儼《越橋》:「一川春水冰初泮,萬古西山翠不消。」寫夏景的有清初高珩《水關竹枝詞》:「酒家亭畔喚漁船,萬頃玻璃萬頃天。」寫秋景的有清代法式善《西涯秋晚》:「來看月橋月,行到西涯西。」寫冬景的有明代吳惟英《冬日北湖冰船》:「不是路從銀漢轉,也疑人自玉壺來。」如此等等,什剎海可謂四時皆有勝景。

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京城的水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後門橋一帶失去了盛時的喧囂,漸漸地被人遺忘了。2000年,北京市對後門橋進行了整治修繕,什剎海重新恢復了往日的神韻,楊柳輕拂,古橋依舊,成為中外遊人和周邊百姓參觀、游覽、休閑、納涼的好去處。

修繕後的宋慶齡故居、郭沫若故居、恭王府花園和銀錠橋等景觀宛如一顆顆明珠,將什剎海點綴得秀美燦爛。

什剎海的荷花市場自古便是老北京久負盛名的消夏、遊玩場所,如今這里的食肆、酒吧,一間賽一間地特別,一間賽一間地有味道。酒吧里,藤椅、竹簾、燈籠成了應用最廣的裝飾物品,優雅的音樂迴旋,黑灰色的木房與矮矮的門面相互輝映——質朴而又親和,古老與時尚同在,令人流連忘返。

五. 澳門歷史城區

16世紀中葉,因應中外貿易的新形勢,明朝政府劃出澳門半島西南部一片地段,供以葡萄牙人為主的外國商人居住及進行貿易,澳門由此發展成19世紀前中國主要的對外港口,也是亞洲地區重要的國際港口。貿易活動的興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前來,一個融合歐、亞、非、美四洲人民的「華洋雜居」的國際城市由是誕生。葡萄牙人將這個用城牆圍起的城市命名為「天主聖名之城」,我們今天的澳門歷史城區就是它的核心。

澳門歷史城區是中國境內現存最古老、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的東西方風格共存建築群。它見證了澳門四百多年來中西文化互相交流、多元共存的歷史。亦正是因為中西文化共融的緣故,城區當中的大部分建築都具有中西合璧的特色。城區內的建築大部分到現在依然保持著原有的功能。

2005年7月15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9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決定,將「澳門歷史城區」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一體現了中西方文化交融的歷史建築群成為中國第31處世界遺產。它以澳門舊城區為核心,通過相鄰的廣場和街道連為一體,其中的古建築有20多個。

「澳門歷史城區」包括:媽閣廟、港務局大樓、鄭家大屋、聖老楞佐教堂、聖若瑟修道院及聖堂、崗頂劇院、何東圖書館、聖奧斯汀教堂、民政總署大樓、三街會館(關帝廟)、仁慈堂大樓、大堂、盧家大屋、玫瑰堂、大三巴牌坊、哪吒廟、舊城牆遺址、大炮台、聖安多尼教堂、東方基金會會址、基督教墳場、東望洋炮台(含東望洋燈塔及聖母雪地殿聖堂)等超過20處的歷史建築,以及同分散建築緊密相連的媽閣廟前地、阿婆井前地、崗頂前地、議事亭前地、板樟堂前地、耶穌會紀念廣場、白鴿巢前地等7個廣場空間。

在四百多年的歷史里,中國人與葡萄牙人在澳門歷史城區內,合力營造了不同的生活社區。這些生活社區,除了展示澳門的中、西式建築藝術特色外,更展現了中葡兩國人民不同宗教、文化以至生活習慣的交融與尊重。這種中葡人民共同蘊釀出來的溫情、淳樸、包容的社區氣息,是澳門最具特色、最有價值的地方。

回答者: 黃海花園 - 十三級 2007-2-8 12:06

看你怎麼看待這些地方了,又看你偏重什麼旅遊了,各有所長。喜歡歷史人文的,西安首推,還有北京,南京,洛陽等等。喜歡自然山水的,桂林,昆明,青島等等非常好,喜歡體驗別類風情的,拉薩,青海,海南等等。
其實也沒必要爭誰是最美的,因為這些都是優秀旅遊城

㈩ 澳門1999年回歸以前屬那國管轄

1999年前,澳門被葡萄牙所管轄。

澳門回歸前的歷史:
1553年,開始有葡萄牙人在澳門居住。1887年12月1日,葡萄牙與清朝政府簽訂《中葡會議草約》和《中葡和好通商條約》,正式通過外交文書的手續佔領澳門。
雖然從1557年開始被葡萄牙人在明朝求得澳門的居住權,但明朝政府仍在此設有官府,由廣東省直接管轄。直至1887年葡萄牙政府與清朝政府簽訂了有效期為40年的《中葡和好通商條約》(至1928年期滿失效)後,澳門成為葡萄牙殖民地。然而,澳門並不是歐洲國家在東亞的第一塊殖民地,日本長崎才是第一塊。
葡萄牙人最初限定只能居住在澳門南方,1623年,葡萄牙政府委任馬士加路也為首任澳門總督。澳門歷史上以中西文化交流馳名於世,明末清初的西學東漸在地區上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曾在世界經濟的運轉中發揮重大作用。
自古就是中國神聖的領土的澳門自被葡萄牙侵佔以來,葡萄牙人在澳門一直擁有特權或特殊地位,這使普遍居民大小程度的不滿;從1849年8月29日沈志亮刺殺總督亞馬留伊始,直至1966年12月3日因文化大革命和氹仔學校事件而觸發的「一二·三」事件,均顯示了民間對於葡萄牙人在澳門的特權一直深感不滿。1974年4月25日,葡萄牙革命成功,實行非殖民地化政策,承認澳門是被葡萄牙非法侵佔的,並首次提出把澳門交還中國。由於當時不具備適當的交接條件,時任總理的周恩來提出暫時維持澳門當時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