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福建有什麼著名的橋
福建橋梁,在古代有過文明,最著名的有洛陽江橋、安平橋和虎渡橋。
洛陽江橋建於北宋皇佑五年(1053年),橋長834m,寬6m。它的筏形基礎,種蠣固基,應潮架設的方法被茅以升稱贊為開辟了橋梁技術新紀元,譽為北有趙州橋,南有洛陽橋。
安平橋建於宋紹興八年,1138年始建,長2491m,寬3-3.4m,現橋長2251m,寬5m。在1905年鄭州黃河大橋完工之前,它為歷史上最長的石樑橋,有贊句:世間有佛宗斯福,天下無橋長此橋。
虎渡橋,原為浮橋,南宋嘉定7年,1214年建,石墩木橋,後改鋪石樑,全長285m,寬6m,孔徑最大21m,每孔架石樑3根,最重達200噸,古代十大名橋之一, 石樑如何開采,搬運、鋪設至今仍是謎。
洛陽橋之巧,安平橋之長,虎渡橋之奇,已載入我國橋梁史冊。
廈門海滄大橋,是世界第二、亞洲第一座特大型三跨全漂浮鋼箱梁懸索橋,也是廈門市歷史上投資最大的交通工程項目,工程全長5926.527米,主跨648米,海滄大橋設計通行能力為50000輛/日,行車時速為80公里/時,工程概算總投資28.7億人民幣。 海滄大橋不僅是廈門與外屆聯系的又一重要通道,更是現代化廈門的重要標志,同時也是廈門新興的旅遊景點,其優美流暢的橋梁造型,輕巧獨特錨、塔結構、與周圍環境協調一致的橋梁色彩,輕柔的夜景效果等等,都將與廈門這座現代化國際性港口風景旅遊城市相適應。大橋的建設也證明我們已達到世界造橋水平。
海滄大橋 廈門大橋 集美大橋 安平橋
㈡ 廈門大橋的橋梁歷史
廈門大橋建設之前,廈 門出島唯一的通道是高集海堤,海堤只有2個車道,而廈門島內的機動車在上世紀80年代已經有近1萬部。海堤已經不堪重負,而且經過幾十年「服役」,路面坑窪不平,車速也上不去,一旦發生事故,施救車都難進去,堵上半天更是家常便飯。當時他從島內去同安,早上7點從輪渡出發,要到下午1點才能到,一路都是堵車,尤其是海堤 。
1991年,廈門大橋通車了,以後短短數年間,廈門大橋又帶動了島內嘉禾路、廈禾路的改造和建設,島外同集路的建設,島內外交通網路迅速得到改善。這時他從島內到同安,只要一個小時就到了,整整節省了5個小時。
「全國第一」不好當
廈門大橋是我國第一座跨越海峽的公路大橋,這個「全國第一」不好當。廈門大橋1987年10月開工,到1991年4月竣工,12月正式通車,花了整整四年,相比之下,建海滄大橋花了3年,杏林大橋花了2年多,集美大橋只花了1年多。
正因為是 「全國第一」,在建橋的過程中,建設者遇到了許多前人從未遇到過的困難。他們克服了種種困難,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也留下了對廈門海域水文、地質等方面的詳細記錄資料,為後來幾座大橋和隧道的建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在建橋過程中,建設者發揮聰明才智,取得了許多技術創新,後來的許多工程都從中受益。朱獎懷回憶說,在建廈門大橋之前,中國建橋一般都是立桿照明,中間一排路燈,兩邊兩排路燈,廈門大橋就取消了兩邊的路燈,把燈光從下面打在扶手上,這樣兩面的視覺就沒有了障礙,開車過橋就更順暢了。這個做法後來在許多橋梁的建設中都得到了採用。
1.5億元保障10年暢通
如今,對於廈門大橋當時的設計規模有不少質疑的聲音,不少人認為當時的設計過於保守,而導致新世紀以來廈門出島又陷於擁堵。
民盟廈門市委副主委朱獎懷對此有自己的看法,他認為,任何基礎設施工程都要講求性價比,也不必追求一步到位。建設廈門大橋的時候,廈門的財力還是很緊張的,最初建橋預算只有8000萬元,後來幾次增加,最終也不過是1.5億元。花1.5億元建起這樣一座橋,而且管了至少10年的暢通,性價比可謂非常突出。如果一開始就搞8車道,起初的預算肯定要大大增加,而當時廈門機動車數量並沒有那麼多,車道得不到充分利用,那就是資源浪費了。
㈢ 集美大橋的介紹
集美大橋 ,起於本島環島路與五石路的交叉口,以橋梁方式跨過潯江港海域(廈門島與集美半島之間的海域),在集美樂海路上岸,沿樂海路途經嘉庚體育館、大學灣,接集美大道,直達廈門北站,全長8.43公里,其中跨海部分3.82公里。駕車從集美大橋跨海只需八分鍾。
㈣ 廈門大橋、集美大橋、杏林大橋 分別是什麼建造的
始建於1987年10月1日,1991年4月主體工程竣工,同年5月試通車,總投資1.56億元人民幣
廈門大橋2007年3月,集美大橋建設開始,今年5月,集美大橋整體完工,創下世界同型橋梁的建設速度的2—3倍
於2006年3月份正式動
2008年9月1日建成
杏林大橋
㈤ 有關廈門大橋,廈門的同志請進
從火車站乘坐BRT到集美的話,過海的大橋是集美大橋。
從集美直接乘坐普通公交回廈門,走的是廈門大橋。
廈門目前共有四座進出島大橋,最早的是廈門大橋。
廈門大橋兩側分別各有一座這幾年新建的杏林大橋和集美大橋;
還有一座就是海滄大橋。
㈥ 廈門大橋、集美大橋、杏林大橋和海滄大橋是哪個先建的
廈門大橋>海滄大橋 >集美大橋>杏林大橋。廈門大橋最早,1995年通車。
㈦ 集美大橋的簡介
集美大橋與廈門大橋相同,集美大橋也是預應力混凝土連續梁結構,規劃設計的寬度達36米多,雙向八車道。據悉,由於橋面較寬,為了分解橋梁壓力,將採用三幅橋型建設,即將一座橋分為三座橋梁施工,整體看上去就如是由三座橋拼接而成。由於廈門現有橋梁最多是雙向6車道,該橋建成後將是廈 門所有進出島通道中最寬敞的。
另外,為了保證車輛在各條主幹道上均能順利駛上集美大橋,集美大橋沿線將設立五石路互通、新環島路互通、環東海域互通和同集路互通四處互通立交。
由於集美大橋的其中一段途經機場,為了確保機場的正常運轉,途經機場段建設了一座下穿明挖隧道,這段1.4公里的隧道也將是大橋施工中一大難點。另外,為了滿足橋下3000噸級船舶通過,集美大橋橋高設計15米—20米,橋跨最大的是100米。
集美大橋的一大壯舉:2007年03月,集美大橋建設開始,2008年05月,集美大橋整體完工,創下世界同型橋梁的建設速度的2—3倍。
㈧ 集美大橋的概況
集美大橋位於廈門島北部海域,道路主線起於本半島五石路環島北路南側路段,先上跨環島北路,再以隧道方式下穿規劃機場(廈門高崎機場)跑道,後以跨海大橋方式跨越潯江海域,並在集美 區樂海路登陸前行,再上跨同集路後落地,最後順接集美大道並連接福廈高速公路連接線;共建BRT線起於本島縣黃路,沿環島北路北側以高架方式左轉接入道路主線,在上跨同集路後與道路主線分離,最後上跨孫坂路後落地順接集美大道。
集美大橋主線全長10.057km,共建BRT線長10.073km,其中跨海大橋長3.82km,下穿隧道長1.36km,互通立交5座,2處收費站。主線道路為雙向6車道,BRT為2個車道,橋梁總寬度36 m,設計行車速度主線為80Km/h,BRT線為60Km/h。項目概算總投資29.5488億元,建安投資26.0396億元。在1955年和1956年先後建成高集海堤和集杏海堤,令廈門成為半島,鷹廈鐵路和324國道福建段(福州、經過莆田、泉州至廈門段等)得以連入廈門, 對廈門的國防和經濟都有巨大貢獻。在1990年以前,海堤是廈門對外聯系的唯一通道。
集美大橋的建設將溝通廈門半島和半島外北部的集 美、同安等地區,是那時市委、市政府根據建設海峽西岸中心城市和海灣型城市的戰略部署,為擴充城市空間、加快島外的發展,調整產業布局、優化經濟結構,進而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的重要舉措;特別是對從根本上迅速解決廈門大橋交通擁堵問題、緩解日益增加的進出島交通壓力,對提升廈門的城市形象,以及促進和實現廈門經濟可持續發展和島內外經濟協調發展具有特殊和極其重要意義。
集美大橋於2006年12月20日正式宣布動工,那時市五套班子領導參加了開工典禮,為盡早解決進、出島交通擁堵這一迫切問題,於2008年07月01日前建成通車,總工期僅約1年半。
㈨ 廈門五大橋哪座最早建
依次順序是,廈門高集海堤,廈門大橋 海滄大橋 集美大橋 杏林大橋 翔安海底隧道
㈩ 集美大橋什麼時候開始通車
集美大橋主體2007年11月份開始動工
昨日,廈門集美樂海路附近海灘熱火朝天。廈門島北部第三條出島通道———集美大橋棧橋施工正在進行,而主體工程將於11月開工,預計2008年「9·8」前建成通車。今後,進出廈門大橋堵車現象將得到改善。
據介紹,集美大橋距離廈門大橋約3公里,起點接廈門島五石路,跨越海面後,在集美樂海路上岸,沿樂海路前行,途經嘉庚體育館、大學灣,順接集美大道,到達西客站。集美大橋是一條重要的進出廈門島通道,將連接廈門機場和位於後溪的廈門西客站。
據了解,目前集美大橋項目已經完成了工可認證、地形測量、通航凈空論證、地震安全評價等專題研究,以及地質初勘和初步設計等;並已取得海域使用論證和海洋環境影響專題報告的批復、方案設計批復。目前正在開展地質詳勘、施工圖設計和施工招標前准備等。
按照規劃,集美大橋是廈門島北部繼廈門大橋和正在建設的杏林大橋之後的第三座大橋,但為緩解廈門大橋的交通壓力,將趕在杏林公鐵大橋建成之前建成,預計2008年「9·8」前即可通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