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誰知道廈門市翔安區洪前村的村民大部分姓什麼 那裡的人怎麼樣
大部分姓康,自然村好像6.7個 也有姓王的,大部分靠種菜
② 廈門姓肖的人多嗎
不多。
了解福建的朋友都聽說過這樣一句話「陳林半福建」,然而事實也是如此,陳姓和林姓的人口之和占據了福建人口的21.68%。福建十大姓氏排名更是占據了福建人口的54.03%,超過了半數。
陳姓是福建省的第一大姓,其次是林姓。在福建十大姓氏排名中無肖姓,在福建姓氏人口排名前100名中肖姓只排第30位。
這樣看肖姓在福建省佔比不多,在廈門的肖姓人口應該也不多。
③ 廈門市顏姓的是哪裡人
我是翔安的,也姓顏,,據我爸那一輩的人說是以前同安一戶姓顏的人家遷過來的,,,所以應該是同安吧??
④ 廈門有姓利嗎
有利姓,但不知道是不是本地人
⑤ 中國有廈姓嗎如果有,主要是存在於哪些地方
樓上的說的對,全國都有的,比如湖南,四川都有的,廈門應該是沒有姓廈的。
【夏】 XIA
一、姓氏源流
1、出自姒姓。
相傳帝堯時,鯀的妻子有莘氏女志因夢里吃了薏苡而生禹,故帝堯便賜禹以媯為姓。後來,禹治理了水患,指導百姓興修溝渠,發展農業,還領兵平定了三苗之亂,使人民得以安居樂業。為了表彰他的豐功偉績,舜封他於夏(今河南登封縣東),後來還把帝位傳給了他。夏禹死後,其子啟繼位,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夏立國400多年,共傳13代,16王。後因夏帝桀暴虐無道而被商湯推翻,夏王族便以國為氏,稱為夏氏。
2、出自姒姓。
公元前11世紀周朝初年分封諸侯,夏禹的後裔東樓公受封於杞(今河南省杞縣),為杞侯。至簡公時,被楚國所滅。簡公之弟佗(本媯姓)出奔魯國,魯悼公因其為夏禹的後裔,給予采地為侯,稱為夏侯(復姓),其後裔以夏為姓,稱夏氏。
3、出自媯姓。
以王父字為氏。西周初年,武王追封帝舜之後媯滿於陳,建立陳國,建都宛丘,以奉帝舜之宗祀。史稱胡公滿、陳胡公。春秋時,傳至第16位君主陳宣公杵臼時,有庶子名子西,字子夏。其孫征舒以王父(祖父)之字為氏,稱為夏征舒,其後遂有夏氏。
4、改賜姓或其他。
台灣土著哈也灣氏改姓夏;明時元人齊嚕台被賜名夏貴;土家、蒙古、回、滿等族有夏姓。
5、得姓始祖:夏啟。
相傳帝禹死後,其子啟打破禪讓制而即位,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夏立國四百年,共傳十三代,十六王,末帝夏桀暴虐無道,國人怨恨,而此時黃帝子姓後裔商湯卻因仁德,深受擁戴。公元前十六世紀,商湯滅夏,建立商朝,夏王族便以國為氏,稱為夏姓。夏啟因開國君主之位,而被奉為夏姓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夏氏因得姓很早,故隨著時代的不斷更替,散居尤為廣泛。
夏姓發源於今河南、安徽省境。大致上,秦及秦代以前,夏姓主要在中原生息繁衍,並遷往陝西、山東、安徽、山西、河北等地。如夏征舒傳至4世孫夏區夫仕陳(今屬河南)為大夫,裔孫夏禦寇仕齊(今山東東部)為大夫。秦始皇時尤御醫夏無且(大致出自陝西夏氏)。秦漢之際,有代(今河北西北部、山西中部與北部等地)相夏說;安徽夏氏出自隨王桀逃至南巢一部分夏王族的後裔。
魏晉南北朝以前,夏姓還主要活躍於我國北方廣大地區,特別是中原一帶。
夏姓南遷始於漢代,如西漢時有夏黃公,為鄞人(今浙江寧波市);東漢有夏方,為九江人(今屬江西)。大舉南遷則為魏晉之際,浙江夏姓此期最為昌盛,故有夏姓會稽郡望之說,始祖為西晉高士夏統,此郡亦為夏姓發展史上最大望族。這一時期,北方夏姓因戰亂動盪流離,相對南方,發展低迷。
唐時政清民和,夏姓處於一個萌生勃發時期。北方夏姓重振家園,發展壯大,南方在前代基礎之上,更加繁衍旺達。
宋代以後,榮載史冊的夏姓名人比比皆是。北宋有參知政事夏竦,江州德安(今屬江西)人;夏誠,龍陽(今湖南漢壽)人;南宋有畫家夏圭,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元代有畫家夏迪等。明代有夏允彝,松江華亭(今上海松江)人;畫家夏昶,今江蘇崑山人;宰相夏言,江西人。另外,明初有山西大槐樹夏姓分遷於浙江、江蘇、安徽、河南等地。
清代名人有小說家夏敬渠,江蘇人;史學家夏燮,安徽人。此外,清末有閩、粵等地夏姓渡海入台,後輾轉新加坡等地者。
總之,唐宋以後,,夏姓支脈延伸更廣,且以江南一帶為繁衍望地。經過長期繁衍,使得夏姓的分布中心,移向了江南地區。廣布於今安徽、浙江、湖南、三胡北、江蘇、福建、和廣東、廣西等省,今日夏姓分布以江蘇、浙江為多,這兩省夏姓人口約佔全國漢族夏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
夏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五十五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三九。
三、郡望堂號
【堂號】
「平水堂」:夏禹治水13年於外,三過家門而不入,水患終於被治平,舜把帝位讓給了他。 夏姓也以"會稽"為堂號。
「正德堂」:明正德年間(1506-1521)夏氏先祖夏儒之女成為明武宗皇後,夏儒成為國丈,被明武宗封為慶陰伯。後人為紀念先祖,遂以明武宗年號「正德」為堂名,稱「正德堂」。興化夏氏家族即以「正德堂」為本族徽號。
此外,夏姓的主要堂號還有:「會稽堂」、「務本堂」、「源遠堂」、「尚忠堂」、「思孝堂」、「明德堂」、「聚奎堂」、「遺愛堂」、「鶴來堂」等。
【郡望】
會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於吳、越地置郡,治所在吳縣(今江蘇蘇州市)。西漢時相當今江蘇長江以南,茅山以東,浙江省大部分(僅天目山、淳安縣以西小部分地區除外)及福建全省。此支夏氏,為西晉高士夏統之族所在。 此郡夏姓在受姓以後代有名人,載入史籍。如秦代夏無且,是秦始皇的侍醫;西漢陰城內史夏寬,東漢夏馥,字子治,與張儉、范滂齊名,泰山都尉、學者夏恭、晉代孝子夏統,皆系會稽郡夏氏家族傑出人物。
譙 郡:東漢建安末年從沛郡分一部分設置譙郡,治所在譙縣(今安徽省毫縣)。
高陽郡:東漢桓帝置郡,治所在高陽(今河北高陽縣東)。晉泰始初置高陽國,治所在博陸(今河北蠡縣南)。北魏改為郡,移治高陽。
魯 郡:西漢初改薛郡置魯國,治所在魯縣(今山東曲阜)。
附1:回族中的夏姓
據說取自元皇慶年間(1312-1313年)從西方來泉州定居,後應聘主持清真寺教務的夏不魯罕丁名字的首音。當時,夏不魯罕丁被人們推崇為「攝思廉(伊斯蘭教)夏(長老)。」故又說,回族中的夏姓是從夏不魯罕丁的教務等稱「夏」而來。另,明永樂年間來中國的蘇祿東王守墓人夏乃馬當,在當地生息繁衍,遂成了山東德州北營夏姓回民之先祖。在江蘇鎮江,有《明德堂夏姓》。夏姓「原有老譜,清咸豐年間,在原籍揚州被毀,民國五年(1916年),由鎮江、南京始祖中醫師子衡公重纂,序文中有我族自前明人關以來定居揚州,堂開明德,已有五百年光景,歷傳三十世之譜的記載。1983年,鎮江後裔(夏)容光在此基礎上,建立活頁新譜,並在排輩十字後加添二十字。」(《鎮江回回》)夏姓回族以西北居多。
⑥ 廈門姓薛的有幾派
薛氏基本都是後來遷入的,至於分幾派並沒有嚴格的要求!
⑦ 我有一東南亞同學祖籍廈門,姓聽起來是kou,在閩南語中是哪個姓啊
許,嘴形發音就像讀「口」,有點上音
⑧ 廈門哪個地方姓陳的比較多,要具體的地址
哪邊都有姓陳的,在整個廈門乃至福建和台灣,陳都是第一大姓,其次是林。
所以有陳林半天下之說。
在廈門島外市郊農村地區陳姓會比較多。
島內多外來人口,姓氏比較雜。
⑨ 福建廈門同安姓柯的村莊是哪個
西柯就是姓柯的
⑩ 廈門翔安姓 林 的是那個村
廈門翔安林姓有許多村,古垵、瓊頭、城場、蓮塘、……,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