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北京知识 » 明成祖为什么迁都北京
扩展阅读
从北京到固安多少公里 2025-01-16 05:14:42
天津晚上哪里最热闹11月 2025-01-16 05:01:57

明成祖为什么迁都北京

发布时间: 2022-02-04 23:59:27

‘壹’ 为什么明成祖朱棣要从南京迁都北京

01、想要完成父亲的遗愿

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王朝大部分都是由北至南,而朱元璋则是从南方开始的,是由南向北打了天下,这在中国的历史上其实是非常少见的,虽然说打下了基业,在南京定都了,当朱元璋知道南京并不是最好的定都选择。在洪武24年,朱元璋也是让朱彪到关中和洛阳两个地方进行考察,目的就是想要把国都迁到这两个地方,不过后来朱标回到南京之后就生了一场大病,37岁的朱标在这场大病当中死去了。后来朱棣在登上皇位之后之所以选择迁都,其实也是有完成父亲遗愿的成分在里面。

04、北京的地理位置更有优势

朱棣是非常有才华的,他自然是可以看出南京“惟宫城前昂后洼,形势不称”, 南京其实比较依靠长江的,这也算是南京的一个弱点,未来一旦长江失守,那么整个南京就无险可守了,所以此时选择迁都是很明智的。

‘贰’ 明成祖朱棣为什么要把首都迁到北京呢

大明王朝从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建立,到1644年结束,一共延续了276年,算是国祚比较长的朝代了。从明朝建立一直到永乐十九年,也就是1421年,朱棣正式迁都北京结束,南京做了53年的明朝国都,而北京则做了明朝223年的国都,占据80%的大明国祚。从最终的结果来看,这次迁都是比较成功的。

‘叁’ 明成祖朱棣为什么要把首都迁到北京

个人认为明成祖朱棣把首都迁到北京是因为:实现父亲的遗愿、皇帝保卫国家、巩固王位、北京比南京更有优势。

1、 实现父亲的遗愿

中国的统一王朝大多是由北向南形成的。明朝第一位皇帝朱元璋在南方发展,从南到北征服了世界。这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成功案例。虽然他成功地奠定了基础,并建立了南京的首都,朱元璋很清楚,南京不是最好的选择。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还派长子朱彪太子视察关中、洛阳。目的是准备迁都西安或洛阳。然而,遗憾的是,朱彪在调查结束后回到南京不久就病重了。1392年,年仅37岁的朱彪去世。

4、 北京比南京更有优势

首先,我们可以肯定朱棣和朱元璋都很有才华。朱元璋可以看出,南京“只有故宫城在鞍钢前萧条后,形势不平衡”,朱棣不能不看到。如果你不得不选择南方的一个地方作为首都,那么以长江为主要屏障的南京和它周围的一些山丘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从地理优势来看,南京在北方仍不及洛阳、长安、北京。

山川屏障的优势远远大于江河。如果仔细观察南京的地形,就会发现过于依赖长江的南京有一个致命的弱点。一旦长江失守,南京就没有保卫的危险。南京虽然被称为六朝古都、十朝都城,但如果我们看一下这些朝代:东吴、东晋、宋齐梁陈时期、五代南唐、南宋、南明,南京之所以如此,有很多原因不利于防御。

‘肆’ 明朝永乐皇帝为何要迁都北京

迁都北平,有利于控制全国的政局,同时有利于抗击北方蒙古人的南侵,也有利于经营东北地区。

永乐迁都又称明成祖迁都北平,是指明成祖朱棣将明朝的首都从南京迁往北平,是具有中国历史重大意义的事件,其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造成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代。

(4)明成祖为什么迁都北京扩展阅读

影响

明朝初期,华北相对于江南的贫困相当明显。北平的营建使北方的生产和人口迅速恢复。但是,作为一个巨大的消费城市,京师对物资的大量需求无法就近解决,必须依赖于大运河从江南转输。因此在明清两朝,漕运均具有极其重要的经济地位。漕运的繁盛带动了运河沿线市镇的发展,如扬州、临清和沧州等,进一步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

而反对者一般认为,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的过分远离为明朝和继之的清朝经济增添了巨大的、不必要的负担 。另一方面,由于大运河关乎京师命脉,漕运从纯粹的经济行为上升为带有明显政治意义的行为。在运河沿线发生水患时,公家却只会优先保护漕运的利益,而往往忽视周边百姓的安全。

参考资料网络-永乐迁都

‘伍’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迁都北京既是朱棣的个人夙愿,也是国防的需要。综合起来有这么几个原因:

1、朱元璋认为,凡以应天为都的历朝,气数都不长。作为他的儿子,朱棣显然理解这一点--不知是不是历史的巧合,前朝姑且不论,明朝在此定都,建文帝在位4年而终;太平天国在此建都,不到15年便宣告失败;国民政府定都南京,22年即被推翻……

2、南京地处长江下游,在军事防御上处于不利的地理位置--清后期太平天国起义,太平军从武汉发兵,顺长江直抵金陵,一战而胜。这也验证了明帝的担心。

3、当时北方的蒙元残部,才是明王朝最大的劲敌。出于国防考虑,朱棣决定采取“天子守边”的方式,用行政手段将全国的人力物力向北方边境进行集中--在当时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下,这也是迫不得已而为之呀。

4、朱棣的个人感情因素。他曾长期生活在北平,对北平感情很深,视那里为龙兴之地。

5、从统治基础上来说,南京所在的江浙地区,有很多心理上支持怀念建文帝的文士。迁都北京,则可以使朱棣回到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心理上要踏实的多--就为了这个建文帝的神秘死因,朱棣穷极一生寻找事实真相。甚至不惜派遣郑和率庞大舰队下南洋去探访……

‘陆’ 明成祖朱棣为什么执意要迁都北京

朱棣迁都北京的唯一目的就是:稳固自身权力!其他都是次要的!

很多人思考古代的事情,并不以当时的情况为依据,而是用后世的近现代内容去反补当年问题。所以,要理解古人的视角,就不能将今人的需求,强加进去。

这样一来,便可以看出很多牵强附会的依据:

什么天子守国门

什么北京自古有王气

等等等等......

洪武时期的大明世界地图

这些事情放在当年,都不是核心问题,就算有考虑也要先靠边站。甚至可以说,无需多虑。

对于朱棣而言,迁都北京的唯一需求,就是把首都改到自己的势力基本盘上去。相比南方文人集团聚集的前首都南京,北京一直都是朱棣的藩王驻地。放眼全国,就这里对自己最为有利。北京地区对于他的忠诚,在靖难之役中已经通过了重大考验。

明朝的北京城一角

朱棣在完成初步篡位后,很快就发现南方的文人集团对自己并不感冒。所以,除了升级特务统治,对建文朝的遗老们大杀特杀,还要重新选定各部门的接班人,取而代之。但这些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尤其是强调中央控制的皇权社会,官员数量损失,很可能意味着皇权政治运作的瘫痪。

同时,朱棣也注意到一个事情。在他起兵谋反的数年里,在北平和南京之外,还有很多握有兵权的藩王和地方大员。他们没有帮助建文帝平乱,更多是出于担忧自身结局的考虑。但他们同样也没有想帮助朱棣的靖难军。在他成为皇帝后,这些人就直接转化为潜在威胁。在这种形势下,有什么比缩回老巢更安全的呢?

明末荷兰人笔下的直隶省

顺着这个逻辑,我们也能理解朱棣为什么要迁都北京。或者说,为什么一定要迁都北京,而不是找一个折中地点。

明朝建立初期,就曾经有人建议在依然是中原大城的开封建都。如果建都开封,对南方的控制会更为便捷。但通过靖难之役,大家都明白,北方军队与南方军队的战斗力差距,如此巨大。所以,如果不控制北方的大部分军队,朱棣是不可能睡安稳的。

于是迁都北京就顺理成章的事情。篡位者回到了自己的基本盘,借机将北方边境上的绝大部分藩王都削了兵权,迁徙到远离前线的内地。整个北方防线因此需要向后收缩,以便部队安全的捏在皇城之下。

明代的北京城平面图

至于北京是不是国家战略层面的考虑?显然明朝时候的人无此意识,也不看重影响。

在朱棣篡位之前,中原大一统王朝从未以北京为首都。不算建都南京的洪武与建文两代人,中原王朝实际上更爱关中与中原地区。当前者因过度开发而环境衰败后,黄河沿线的中原,就是最好的选择。

相反,倒是在东北方崛起的辽国和金国,对北京格外重视。这些关外强权,都将当地视为自己对中原保持战略优势的窗口。

北京从元朝开始才成为大一统帝国的京师

这一轨迹在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更为明显。北京本身就处于链接中原地区与北方草原地区的枢纽。忽必烈在此建都,无疑是在宣誓自己的游牧-农耕二元帝国权威。这也就怪不得后世很多人,一直将元朝视为不纯正的王朝。后来的满清入驻中原,更是通过北京地区展开的。

何况,为了供养京师的庞大人口与官吏队伍,明朝就必须不断用大运河从南方的钱粮税收中抽血。京杭大运河此前在元朝时,得到了重修与复兴。但元朝人从未依靠单一手段来解决京师的给养问题。他们会有发达的海运,帮助分担压力。明朝的官府严禁海运,自然让条件有限的大运河,不堪重负。造成的结果也就是成本暴涨,效率低下。

京杭大运河走向图

考虑到这些因素,你还会觉得朱棣的迁都之举,是要利国利民吗?

现代很多合理的事情,在古代那真的是不予考虑的非主流啊!

‘柒’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的原因及影响是什么

迁都北京既是朱棣的个人夙愿,也是国防的需要。综合起来有这么几个原因:

1、朱元璋认为,凡以应天为都的历朝,气数都不长。作为他的儿子,朱棣显然理解这一点--不知是不是历史的巧合,前朝姑且不论,明朝在此定都,建文帝在位4年而终;太平天国在此建都,不到15年便宣告失败;国民政府定都南京,22年即被推翻……

2、南京地处长江下游,在军事防御上处于不利的地理位置--清后期太平天国起义,太平军从武汉发兵,顺长江直抵金陵,一战而胜。这也验证了明帝的担心。

3、当时北方的蒙元残部,才是明王朝最大的劲敌。出于国防考虑,朱棣决定采取“天子守边”的方式,用行政手段将全国的人力物力向北方边境进行集中--在当时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下,这也是迫不得已而为之呀。

4、朱棣的个人感情因素。他曾长期生活在北平,对北平感情很深,视那里为龙兴之地。

5、从统治基础上来说,南京所在的江浙地区,有很多心理上支持怀念建文帝的文士。迁都北京,则可以使朱棣回到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心理上要踏实的多--就为了这个建文帝的神秘死因,朱棣穷极一生寻找事实真相。甚至不惜派遣郑和率庞大舰队下南洋去探访……

‘捌’ 明朝为什么要迁都北京

北京是朱棣的藩王驻地,朱棣自分封到成功夺取皇位这二十几年间,在北京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威望,而北京地区对于他的忠诚,在靖难之役中已经通过了重大考验。放眼全国,就这里对自己最为有利,这是其一。
其二是朱棣在完成初步篡位后,因为建文帝在南方文人中威望极高,他发现南方的文人集团对自己并不感冒。所以,除了升级特务统治,对建文朝的遗老们大杀特杀,还要重新选定各部门的接班人,取而代之。但这些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尤其是强调中央控制的皇权社会,官员数量损失,很可能意味着皇权政治运作的瘫痪。同时,朱棣也注意到在他起兵谋反的数年里,在北平和南京之外,还有很多握有兵权的藩王和地方大员没有帮助建文帝平乱,但他们同样也没有想帮助朱棣的靖难军,更多是出于担忧自身结局的考虑。在他成为皇帝后,这些人就直接转化为潜在威胁。在这种形势下,有什么比回老巢更安全的呢?
其三是北京作为明朝的国都是远优于南京的,可以凭其军事中心的地位,通过大运河等媒介对江南的经济中心予以有效控制,进而将其政治控制达到全国的范围。对于清朝着名思想家黄宗羲所考虑的经济问题,确实是限制北京作为都城的一个关键。但是,明朝的统治者与历代一样多“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一旦国家稳定,社会经济有所发展,必然经济掠夺多于经济建设。北京及其周围地区完全有自给自足的能力,君不见燕王朱棣以三府之地力抗天下之师。北京作为首都受到的经济瓶颈完全是明朝统治者自己一手造成的,这是历代封建王朝的弊病之一,劳民伤财以至于亡

‘玖’ 明成祖朱棣为什么要迁都北京

有三个原因,第一当时大明最大的威胁来自于北方,边患最为严重,将首都北移,有利于调兵遣将和命令的实行;第二践行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豪言壮语;第三自古以来定都南京的都是短命王朝,朱棣不想步他们的后尘。

另外朱棣是在北平起兵的,打着靖难的名号历时四年终于夺得了大权,但是南京的官员些根深蒂固,不利于自己的统治,为了削弱这个朝城的势力,他就打算把都城迁到自己的老家去,到时候想要怎么炮制他们还不是自己一句话的事。

此外南京在秦朝的时候就被斩断了龙脉,在南京定都的东吴、宋齐梁陈乃至南唐都是一些短命王朝,这表明南京是不适合建都的,朱棣为了重蹈覆辙,就只好迁都,而此时中原大地上长安破败、洛阳人口少,开封城无险要可守,综合以上情况就只有北平城可作为选择,于是就迁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