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北大的前身是什么
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为现名。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大学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建设的新时期,并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两所大学之一。
近年来,在“211工程”和“985工程”的支持下,北京大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着成绩,为将北大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天的北京大学已经成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科学研究的前沿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和国际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窗口。
http://www.pku.e.cn/about/index.htm
㈡ 北大的前身是什么京师同文馆
京师大学堂。
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的前身,也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大学。它开办于1898年7月3日,属于戊戌变法的“新政”之一。辛亥革命后,改称北京大学。
1862年,清政府在总理衙门设立了京师同文馆。此后,清政府又决定设立算学馆,学习天文算学。同文馆的设立是我国创办新式学校的开端。同文馆是我国成立最早的公立专科学校,后来它并入了京师大学堂,是京师大学堂最早的组成部分。
(2)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什么扩展阅读
发展历程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为现名。
1917年,着名教育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以及鲁迅、胡适等一批杰出人才都曾在北京大学任职或任教。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长沙,共同组成长沙临时大学。不久,临时大学又迁到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日战争胜利后,北京大学于1946年10月在北平复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高校于1952年进行院系调整,北京大学成为一所以文理基础教学和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大学的校友和教师有400多位两院院士,中国人文社科界有影响的人士相当多也出自北京大学。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大学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建设的新时期,并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两所大学之一。
1998年5月4日,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之际,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发出了“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的号召。
2000年4月3日,北京大学与原北京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北京大学。
㈢ 北京大学以前叫什么名字
北京大学以前的名字有京师大学堂、国立北京大学、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北京大学创立于1898年维新变法之际,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现代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创办之初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
1912年改为国立北京大学。1937年南迁至长沙,与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46年复员返回北平。1952年经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成为以文理基础学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并自北京城内沙滩等地迁至现址。2000年与原北京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为新的北京大学。
(3)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什么扩展阅读: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为现名。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作为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作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基地,北京大学为民族的振兴和解放、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1917年,着名教育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以及鲁迅、胡适等一批杰出人才都曾在北京大学任职或任教。
㈣ 北大的前身叫什么
北大的前身是清政府(清朝!)的“京师大学堂”,腐败无能的朝廷下的一家学术教育机构。辛亥一役,“京师大学堂”摇身一变而为北京大学(待查?),五四一变,北大声名鹊起,吃喝嫖赌的大学堂有了可以寄托民族的希望之资本和时机。——政治饭碗开始端上北大的宴席——尽管,一般而言,学术不管哪朝哪代都可以做的,与政治应该无涉。再到后来,北大出了大字报,红小鬼也就闹腾了整边天……就像当年的“红顶子商人胡雪岩”,北大也就俨然“红顶子的大学堂”,也有西门庆的大太太的架子……这个邪门,几乎不好说,冯芝生要投靠文革中的“李进”,如今连耄耋之年的季羡林也只好将文革的受辱美化为“老子错打了儿子”……此地无银三百两啊。当然,我们不能以为黑时尽黑,光明尽白,辩证法还是有的,也要的。蔡孑民、陈独秀、胡适之、周启明、周树人、刘师培……功在千秋啊,烛照万代呢。 最近的北大,又不好过了,养尊处优惯了的北大人,居然受到来海内外的指摘和社会各方的压力,很有被沦为二流大学的危险。危难之际,又有人出来指责北大浪得虚名,有骗吃骗喝之嫌疑云云。 从前,恩来总理在回答中国有没有妓女的提问的时候,说“有啊,——在台湾。”妙不可言。——这叫“转移视线”,或者“偷换概念”。 今天,北大的教授和院士们噩梦般看到身居北美的老丘的提问,结果呢,人家耍了那位南京抑或别的什么地方的女经理的妙法,——顾客说这菜里边有苍蝇,经理说这哪里是苍蝇,一口吞下,面不改色,牛啊!中国人。——你还闹呢个恶心不成?!——这也简单得很,赵高的把戏,“指鹿为马”。 闹腾之下,名声自然不好连续下去了的,须知谚云“来者不善,善者不来”。你想,诺大个国际知名学者,得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茨奖”的华人有几个?你大陆有几个?人家吃饱了撑的?要来“霸主”一下你们的数学界,不惜“无中生有”“空穴来风”地“诽谤”“中伤”盛名之下的“北京大学”?——说来说去,北大这回,“不打自招”,“此地无银三百两”,中国人都会一点逻辑思维啊:这好大一个“北大”,“白玉为堂金作马”,拿着“朝庭的俸禄”,都干些啥子勾当呢?——不言而喻! 如此这般,这般如此…… 于是乎,北京大学有一两个“跳梁小丑”的副教授,什么“阿忆”,什么“孔庆东”,北大的小萝卜头儿,出来作“哀哀相告”状,说些什么“一个月只有那么四千七百八十六元(4786元)”,哭穷啊!大观园里的王熙凤也曾经跟刘姥姥这么来着呢,哈哈。——当然,作为高校教师,工资低是不争的事实,但北大的问题不在此,叫做“醉翁之意不在酒”。 ——观众,不明眼的,都在指责这两个小萝卜头儿的“穷哭”之可恨,以为“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一般见识。 其实啊,这叫混淆视听呢,让你们这般没有头脑的市民,“知道分子”们,社会舆论们,关注北大教授的日常工资了,别的真正的问题,你们搁一边去啦!——“声东击西”就是三十六计之一,好用得很。 这么老的北大,当年几个小青年的大字报迷糊了多少人的眼睛,今天这么个北大中文系(现如今叫什么“文学院”?)的什么“阿忆”什么“孔庆东”再来个什么的北大阿猫阿狗装腔作势的哭叫几声“我们穷啊,打发点啰”。若是你们就此还真动了真情,真可怜见了北大这帮人,那就叫“傻逼”呢。东郭先生,你还记得么?你们的爷爷告诉过你们的那么可笑的傻老头子,狼要吃你的肉了…… 所以啊,我终有点怀疑,这什么“阿忆”什么“孔庆东”之流让人觉得可怕,隐隐觉得,也感到—— 北大乃至于北大人:有点子或甚于充满阴谋!? ——也许这阴谋不过是算计一类的把戏? ——不过,靠吃皇粮,靠那“朝廷俸禄”过日子的北大和类似北大们,这点子阴谋也许是必须的。 而且,——也许是他娘老子教的。 ——似乎鲁迅说过这话。
㈤ 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什么
最早是京师大学堂,后面改过多次名字
㈥ 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还是燕京大学
前身是京师大学堂,后又合并了燕京大学的部分院系形成现在的北大~
㈦ 北京大学的来历
北京大学的来历:
京师大学堂
光绪二十四年(1898)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正式提出要兴办京师大学堂。同年7月3日,京师大学堂在孙家鼐的主持下在北京创立,最初校址在北京景山东街(马神庙)和沙滩(故宫的东北)红楼(北京五四大街29号)等处。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正式设立的第一所大学。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打入北京后,京师大学堂遭受破坏。1902年12月,京师大学堂恢复。吏部尚书张百熙任管学大臣。吴汝纶和辜鸿铭任正副总教习,严复和林纾分任大学堂译书局总办和副总办。创办于1862年洋务运动期间的京师同文馆也并入大学堂。1904年选派首批47名学生出国留学。
自国子监和科举制度取消、京师大学堂成立以后,京师大学堂即成为中国惟一最高学府和最高教育管理机构,加上各方最优秀之士子大部分均投身京师大学堂,从职能、学统等方面均显示出京师大学堂与国子监之间的传承。因此,很多学者如胡适、季羡林、冯友兰、周培源、任继愈、萧超然等都认为,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是中国自汉代太学以来国家最高学府的唯一正统继承者,甚至北大的历史可以因此上溯到两千多年前汉武帝设立太学之时。
国立北京大学(蔡元培时期)
民国元年(1912) 5月,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国立北京大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冠名“国立”的大学,严复出任校长。民国六年(1917),着名教育和民主主义革命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义”,使得北京大学思想解放,学术繁荣,北大从此日新月异。陈独秀、李大钊、朱家骅、胡适等一批重要的历史人物都曾在此时期在北京大学任职或任教,鲁迅也在此兼讲师。北大因而成为开风气之先的“新文化运动”中心和多种社会思潮的策源地。北京大学是中国共产主义思想的重要发源地和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的重要基地。北京大学教授“南陈北李”相约分别在南方和北方筹建中国共产党,陈独秀当选为第一届中共中央总书记,曾任北京大学图书馆管理员的毛泽东自1935年至1976年去世长期作为中共实际的领袖人物。
民国八年(1919)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北京大学等北京多所学校的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罗家伦、江绍原、张廷济为学生运动三个代表,罗家伦起草了《北京学界全体宣言》,随后举行示威游行。军警当场逮捕学生。蔡元培、李大钊、陈独秀、朱家骅、胡适、鲁迅当时为了营救学生,不惜发动全国工商界罢工罢市。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得到了各地青年学生和人民群众的同情和支持,学生爱国运动的烈火迅速燃遍全国,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1927-1929年间,北大处于动荡之中,并遭到严重摧残。奉系军阀攫取北京政权后,于1927年悍然宣布取消北大,与北平其他八所国立大学合并为京师大学校。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先将其改为中华大学,复改为北平大学,复改为国立北平大学北大学院。1929年北大宣布自行复校,国民政府于8月6日将北大学院改为国立北京大学。
国立北京大学(蒋梦麟时期)
民国十九年(1930),国民政府首任教育部长、蔡元培先生的高足、曾三度代理北大校长的蒋梦麟开始执掌北大,翌年一月正式就职。蒋梦麟先生在胡适、丁文江、傅斯年等人的配合下,对北京大学的行政和教学制度作了很大变更,拟定了北大长期发展计划,明确“教授治学,学生求学,职员治事,校长治校”的基本方针,对学校工作进行了全面整顿。学校设文、理、法三学院,下设14个学系;蒋校长此次革新的重点在于教师的挑选,其基本想法是对教师只看学术上的贡献,以期将最理想的阵容摆在北大,从而使北大面貌焕然一新。实行教授专任制,聘请了一大批知名教授,设置首批“研究教授”,特别是理学院延揽了一大批一流科学家。使北大理科得到较快发展; 制定《国立北京大学组织大纲》,明确办学宗旨为“研究高深学问,养成专门人才,陶融健全品格”。按照美国的大学教育制度,对旧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推行学分制,要求毕业生撰写论文并授予学位。改组北大研究院,设文科、理科、法科三个研究所,推进高等教育的正规化。蒋梦麟注重校舍的建设与扩充,将汉花园以北嵩公府的房地全部买下,多方筹集资金,1931年北大与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设立合作研究特款。动工兴建新图书馆、地质馆、灰楼学生宿舍等三大建筑,修建了大操场;理科各系设施得到相当的改善,到1935年,北大已建成实验室40多个,实验仪器6716件,标本15788种,药品及实习用具3100多 件,设备条件居于全国高校前列。
蒋梦麟掌校期间,正是民族危亡内忧外患之时,而经过亡校风波的北大却在教学与科研水平稳步上升,被誉为“北大中兴时期”。“那个时候,大家自然感觉出一种新的兴奋,那就是打定主意,不顾一切,要努力把这个学校办好,努力给北大打好一个坚实可靠的基础。”从1930年到1937年的七年时间里内,蒋梦麟先生一直把握着北大之舟的航向,竭尽智能,总希望把这个学问之舟平稳度过中日冲突的惊涛骇浪。北大得以平稳前进,仅偶尔调整一下帆篷而已。蒋梦麟这位中国现代杰出的教育家功不可没。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民国二十六年(1937)七七事变以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9月,北京大学奉国民政府令南迁至长沙,与清华大学、天津的私立南开大学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临时大学前往昆明,4月2日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全校设文、理、法商、工、师范五个学院,26个系,由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和秘书主任杨振声组成常务委员会作为全校行政领导机构。民国二十七年(1938)5月4日,西南联大正式上课,次年5月北大研究院在昆明恢复并开始招生,研究生学籍分属三校。西南联大汇聚三校菁华,其阵容在全国首屈一指,可谓大师云集,群星璀璨。极度艰苦的条件下,联大师生和衷共济,弦歌不辍,以刚毅坚卓精神,维系中华教育命脉,坚持教学和科学研究。“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需人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陈芳允、屠守锷、王希季、邓稼先、朱光亚,以及90位两院院士,北大研究院毕业生中也走出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黄昆、国学大师任继愈等杰出学者。“神京复,还燕碣”,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联大三校准备复员北归。
民国三十五年(1946)5月4日西南联大举行结业典礼,光荣地完成了战时大学的历史使命,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史的一个奇迹。
国立北京大学(胡适时期)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梦麟先生辞去北大校长改任行政院秘书长,国民政府任命胡适出任校长。到任前委由傅斯年任代理校长。傅斯年先生这位五四运动的健将、蔡元培先生的得意弟子,对北大充满真挚感情,长期以来为北大出谋划策,关怀备至。担任史学系教授,民国二十八年(1939)起还亲自担任久负盛名的北大文科研究所所长。傅先生此来主要处理伪北大的遗留问题及北大的复原。傅斯年代表北大接收日据时期扶植的伪北京大学,日聘教师一律斥退不用。傅斯年以天才般的办事能力和宏大气魄,尽瘁为北大工作,广延教授,增加数倍之校舍。除把北大迁往南方的图书资料和其它设施运回外,还把北大附近的相公府、东厂胡同黎元洪旧居、旧国会大厦数处力争为北大校产。将原来的文、理、法三院扩充为文、理、法、工、农、医六个学院,使北大成为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为胡适返国担任校长扫除障碍,奠定基础。
民国三十五年(1946)7月胡适先生由美返国,9月正式就任北大校长,致力于北大之全面复兴,“把北大做到最高学府,做成功今日最高的学术研究机关”。是年双十节在国会街北大第四院礼堂隆重举行复校开学典礼。胡适先生以其绝高的威望,延揽名师,可谓济济多士,萃集一堂。聘任汤用彤为文学院长,饶毓泰为理学院长,周炳琳为法学院长,马文昭为医学院长,俞大绂为农学院长,马大猷为工学院长,樊际昌为教务长,陈雪屏为训导长,郑天挺为秘书长,设33个学系(其中医学系下设18科)、两个专修科及独立的文科研究所,学生总数3400多人,恢复了比过去更大的光荣。尤其新组建的工学院,在马大猷先生等人的精心擘画下,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先后组建机械、电机、土木、建筑、化工五学系,并已开出航空系课程,短期目标是再建立航空系、矿冶系,达到七个学系的建制规模。这对于未来国家工业化建设何其重要,惜时局变更,惨遭中辍耳,但是为后来北大恢复工学院、建筑学院等保留了火种。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夏,胡适校长拟提议在北大组建原子能研究中心,并亲自联系钱三强、何泽慧、胡宁、吴健雄、袁家骝、张文裕、张宗燧、吴大猷、马仕俊等九人,“皆已允来北大”,后因时局变化未果。同年8月下旬,提出“十年高等教育发展计划”,集中国家最大力量培植五所成绩最好的大学。民国三十七年(1948)国立中央研究院首次院士选举,北大10位教授入选,位居全国各高校之首。胡适校长为北大殚精竭虑,短短几年之间,原有的文、理、法三学院均得到加强,增设的农、医学院跃居全国顶尖,工学院也具备了相当实力。此时的北京大学学科设置齐备,实力盛极一时。 然而时局突变,民国三十七年(1948)12月15日胡适校长离平南迁,由郑天挺、汤用彤、周炳琳三人主持校务,但表示“我虽在远,决不忘掉北大”。胡适在北大校长任上一心一意致力于把中国的高等教育与大学的现代化建设全力推进到一个可与欧美先进国家接轨的高度。竭力维护教育独立、学术自由和发展高等学问、提高科研水平,为北大及中国的大学教育忘情投入。1962年2月24日,胡适先生在台湾去世,遗体覆盖北京大学校旗下葬,遗嘱“遗留在北京的102箱书籍、手稿、文件,捐赠北京大学”。
建国后的北京大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于1952年对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的文理科的部分师资并入北京大学,工学院、农学院、医学院、地质系、政法专业等脱离北京大学,或组建成新的高等院校,或并入其他相关院校。院系调整后的北京大学迁校址于原燕京大学校址,成为一所以文理基础教学和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为中国各行业培养了大批人才。 198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授予权的大学。1984年10月,北京大学研究生院成立,具体负责全校研究生的培养、教育和管理工作。
2000年4月3日,同根同源的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北京大学。北京医科大学的前身是国立北京医学专科学校,创建于1912年10月26日。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学校一度名为北平大学医学院,并于1946年7月并入北大。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中,北京大学医学院脱离北京大学,独立为北京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北京医科大学。两校的合并进一步拓宽了北大的学科结构,为促进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及理科的结合,改革医学教育奠定了基础。 百余年来,北大校园中人文渊薮,英才辈出,为民族复兴、国家强盛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据统计,截至2008年,北大校友中已有吴文俊、王选、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征镒、徐光宪、王忠诚等八人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全国共14人),12人成为中国“两弹一星”的元勋,近1000人当选院士,北大的毕业生和教师为中国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医学、工程技术及国防事业、文化事业的发展做了奠基性和开拓性的贡献。北京大学被认为是中国最优秀的大学,被世人称为中国的哈佛。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在北京大学发表演讲时亦称:“哈佛大学是美国的北大”。据不完全统计,北大的校友和教师有近1000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及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自然科学界、人文社会科学界、医学界等有影响的人士相当多出自北大,并且产生了一批重大研究成果。近年中国高校十大科学进展中,北大均有1到2项成果入选,在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官方排名中,稳居全国高校之首。
㈧ Y 北京大学的前身
北京大学是我国早期的高等学府之一,始创于清光绪二十四年六月二十日(1898年7月4日),距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其校址在东城景山东街路东的沙滩后街明代的马神庙、清干隆年间干隆的四女和嘉公主府已空闲的府邸。四公主府坐北朝南,大宫门为五间门楹,大门两旁有石狮一对。公主府占地东西宽四十丈,南北长六十丈,用大砖围成府墙。府内东路为几进大四合院落,宫殿式的房屋建筑,西路则为大花园。
㈨ 北大的前身是什么学校
前身都是历史。
1898年6月11日,清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开始戊戌变法,诏书中提出创办京师大学堂 。随后,梁启超草拟了《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并在7月3日得到光绪帝批准。这份章程是中国近代最早的高等教育学制纲要。章程规定,京师大学堂统辖各省学堂。当时的京师大学堂兼为中国最高学府和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章程规定,京师大学堂遵循“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针,课程分普通学、专门学。吏部尚书孙家鼐任管理大学堂事务大臣,许景澄任中学总教习,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任西学总教习。9月21日,慈禧太后与守旧派发动戊戌政变,百日维新失败。但是,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京师大学堂校址设在景山东街和嘉公主府。大学堂这一时期的办学情况说法不一,有学者认为此阶段的京师大学堂只是一所旧式的书院,以经史教育为主。但也有学者考证出京师大学堂注重西学,并非以经史教育为主,是中国第一所新式大学 1898年。京师大学堂设立的藏书楼,是中国近代最早的新型图书馆之一。
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京师大学堂遭到破坏。1900年8月3日,清廷下令停办京师大学堂。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后,京师大学堂再次受到毁损。1902年1月10日,清政府委任吏部尚书张百熙为管学大臣,“责成经理”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得以恢复。吴汝纶和辜鸿铭任正副总教习,严复和林纾分任大学堂译书局总办、副总办。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也并入大学堂。12月17日,京师大学堂举办开学典礼。京师大学堂恢复之后,首先开办的是速成科(分为仕学馆、师范馆)与预备科。1904年,京师大学堂派47名学生出国留学,开中国高校派遣留学生之先河。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 1910年,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开办[注7],设经科、法政科、文科、格致科、农科、工科、商科,共十三学门。
中华民国成立后,北洋政府于1912年5月3日批准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校,严复成为北京大学首任校长。严复接手时,学校急缺资金,办学困难。严复多方筹款,使北京大学暂时渡过难关。同年7月教育部下发命令,以“成绩未着”、“各方不满”为由结束北京大学。严复作《论北京大学校不可停办说帖》,并吁请各方支持北大办学。最终,政府收回了命令。这年的7月29日,英国教育会议宣布承认北京大学及附设译书馆为大学。10月,由于派系斗争等因素,严复辞去校长职务。1914年,胡仁源任北京大学校长。此时已有黄侃、辜鸿铭、钱玄同、马叙伦、陶孟和、冯祖荀、何育杰、俞同奎等名家在北京大学任教。
清末民初的北京大学仍有不少衙门气,很多教师原为清朝或北洋政府的官僚,学问不多;部分教学内容陈旧;学生大多无心学术研究,务在做官发财,多读法科;有的学生带着听差上课;一些师生出入八大胡同等地的妓院。
胡适、冯友兰、任继愈、季羡林等学者认为,北京大学传承了太学或国子监的传统,故有“上承太学正统,下立大学祖庭”之说。
以上。
㈩ 求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前身简介。
北京大学前身京师大学堂,创办于1898年,孙家鼐(1898.07-1900.00)是第一任校长。
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周自齐(1911.2 - 1912.4)是第一人校长。
一、北京大学,简称北大,创建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成立之初为中国最高学府,同时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教育部职能,统管全国教育。中华民国建立后,校名改为北京大学校,后又改名为国立北京大学。
1916年至192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期,“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推行改革,把北大办成以文、理两科为重点的综合性大学,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北大与清华、南开合并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日本战败后,北京大学回到北平复校。1952年院系调整后,北京大学聚集了原北大、清华、燕大三校的自然科学、人文学者,奠定了北大文理学科在中国高校中长期领先的地位。2000年,北京医科大学回归北京大学,成为北京大学医学部。
二、清华大学,简称清华,旧称清华学堂、清华学校、国立清华大学,是一所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的公立大学。始建于1911年,因北京西北郊清华园而得名。初为清政府利用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所建留美预备学校“游美学务处”及附设“肄业馆”,于1925年始设大学部。
抗日战争爆发后,清华与北大、南开南迁长沙,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再迁昆明,易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清华园复校,拥有文、法、理、工、农等5个学院。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立清华大学归属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更名“清华大学”。
1952年,中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清华大学文、法、理、农、航天等院系外迁,吸纳外校工科,转为多科性工业大学,在土木、水利、计算机、核能等领域贡献卓越,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1978年后,逐步恢复理科、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类学科。
1999年,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成立美术学院。2006年,与北京协和医学院合作办学,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2012年,原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并入,成立五道口金融学院。
(10)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什么扩展阅读:
北京大学现有六个校区。北京大学校址原本在沙滩红楼、公主府等地,1952年院系调整后迁入位于北京西北郊的原燕京大学校园(燕园),燕园兼收中国古典韵味和西方校园规划理念,主要景观有未名湖、博雅塔等。
清华大学校园基本为一个整体,形状呈长方形,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2公里,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与北五环之间,东临地铁13号线,西临北京大学、圆明园。此外,建筑中的光华路校区、核研院(北京昌平)、深圳研究生院、附属医院以及少量疗养所、教工住宅位于校本部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