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北京知识 » 普通话为什么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扩展阅读
杭州什么种牙更好 2024-11-15 17:53:30
厦门航空mf是什么机型 2024-11-15 17:48:51
北京中式家装什么价格 2024-11-15 17:46:02

普通话为什么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发布时间: 2022-02-18 02:45:15

‘壹’ 普通话为什么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1955年,我国召开了“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会上通过了普通话的定义,那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着作为语法规范”。该标准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对普通话的标准做出了明确的定义。

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普通话既是规范化的汉民族共同语,全国通用,语音就要有一定的标准,要以一个地方的现实存在着的语音为标准音,绝不是什么人为地虚构的东西;更不能把几种方音糅杂在一起,勉强地合成一种既非此又非彼的东西。

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是汉语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多少年来,北京语音的标准音地位,早已被大多数人公认了。

北京语音音系的形成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以元代周德清所编《中原音韵》为证(时间约在公元1324年前后),这本书如实地记录了当时的歌曲(北曲)所用的音韵。现在看来,大致与今天的北京音系相合。这本书称为元、明作曲家用韵、用字的依据。作者“自序”中说:“欲作乐府,必正言语;欲正言语,必宗中原之音。……韵共写自然之音,字能通天下之语。”其中以中原(北京)之音为正宗,“能通天下之语”,都是值得注意的,这就说明了北京语音在那时已经取得北京标准音的地位。

北京这个地方,大约1000年来,辽、金、元、明、清各朝都在这里作过京都,一直是政治文化中心。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北方有过不少的大战争和民族迁徒,北京语音和北方各地语音不可避免的相互影响。北京因其大城市的地位,人口频繁地流动,自然也吸取了不少地方语音,因而在北京语言中是有其代表性的。

明、清以来有所谓“官话”——北京音的北方话,随着当时的政治力量传布到各地,在全国汉族当中立下根基。“五四”运动以后,有所谓“国语统一运动”,后期的“国语”“国音”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大约几十年以来的话剧、电影、曲艺、广播等,早就采用了北京语音。北京语音既然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喜欢听,喜欢说,听得懂,说得出,于是自然地取得了作为普通话的语音标准的资格。

推广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并不是要求每个人都能说得像北京人一样,北京语音是一个标准,这是大家努力学习的方向,应当根据不同对象,提出不同要求,逐步提高。推广普通话,并不是要消灭方言。方言不应该。也不能够用不为的方法消灭,只能在汉语的发展中逐渐变化。同时,普通话也在吸收别的方言。推广普通话是消除方言隔阂,使各方言区的人除了会说方言之外,还要学会说普通话,以便互相交流思想。另外,还要说明,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是就其整个语音体系来说,并不包括北京的一些土语、土音。有些土音是特殊的“音变”,比方词语中过度的“弱化”音节(听起来含糊不清),随着一些土词而发生的读音变化,至今保留在一些老北京人口中,这却不是我们所要采用的,推广的。凡琐细的语音区别,不成规律的声音变化习惯,只能给北京一个地方服务,并不能用做普通话的标准音,作为标准音的北京语音,一定是经过甄别却取,淘汰了芜杂的东西,这才可以作为标准,让全国人民学习。

‘贰’ “普通话”为什么以北京语言为标准音

收藏推荐 最早提出“普通话”这个名词的是清朝末年“切音字运动”的积机分子朱文熊。他在一九0六年写了一本《江苏新字母》,把汉语分成三类,其中之一就是普通话。他还注明,普通话是“各省通用之话”。当时人们又称普通话为“蓝青官话”。从元明清以来,北京一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C,各地赴京应考、做官、经商的人很多,他们学会了普通话,但多少来有地方口音,人们便用“蓝青”比喻它(意指不纯粹)。开始这种话只在官场上使用,所以称“官话”。后来会说官话的人越来越多,再称官话就不合适了,所以民国初年又小国语”。一九三一年省秋白曾反对“国语”一词,并对“普通话”做了比较科学的解释。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专家的反复论证,使“普通话”成了有严格定义的学术名词(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着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人(本文共计1页) 如何获取本文>>

‘叁’ 为什么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

您好,领学网解答。因为北京是元、明、清800年皇宫的所在地,当时有一种各地官员都会说的官话。到雍正王朝,雍正因不懂广东话,把广东官员上供的荔枝“有”核儿听成了“无”核儿,导致咬着吃荔枝咯着了牙口,因此推行官话,要求做官的要会说官话。不会官话的不能做官。现在的普通话是在官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普通版遂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肆’ 普通话为什么要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普通话就是北京话吗

因为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前后历时八百多年。由于经济政治的集中,北京话的影响逐渐增大,地位日益重要。

一方面,北京话作为官方的通用语言传播到全国各地,成为“官话”,“官话”也就逐渐成了各方言区之间共同使用的“共同语”;另一方面,以北方话为基础的白话文学作品,特别是元明以来的戏曲,也更多地接受了北京话的影响。

这样,北京话就为汉民族共同语的标准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到了清朝末年,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汉民族共同语实际上已经形成。

新中国的普通话以北京官话语音(区别于北京胡同话)为基础音,加以部分修正(主要是吸收滦平话的特点如直接、清晰、明确)。

以滦平话为主要标准——滦平话是北京官话(热河省承德方言为东北方言的一支)的推行区、记录区,小小区别于北京胡同话。

(4)普通话为什么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扩展阅读:

一、推行来源

明代初期定都南京,南京官话被推崇,以南京官话为官方语言,金陵雅音(以《洪武正韵》为规范)以古中原雅言正统嫡传的身份被确立为中国汉语的标准音。

朱棣夺取建文帝的帝位,迁都北平(改为京师,称北京),以南京人为主、从全国各地迁徙数十万贵族、富户、民众。以南京官话为主要基础影响元大都语音,经历明朝整个时代的过程,北京官话(异于北京胡同音)初步形成。

二、滦平采音特征

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为普通话标准音的主要采集地(一些语词当地极少使用则在其它地方采音)。

1953年当时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派出的语言专家,他们在为制定中国通用语言规范进行取音考察,在滦平的金沟屯镇、巴克什营镇、火斗山乡三地进行了语音采集。

作为全国规范,普通话需要音节口型顺畅,声调简明,易于分辨,甚至要求语速适中,气流连贯,韵味充足,适于广播、演讲和日常交流,如此才适合作为推向全国的公共用语。从后来普通话的规范来看,滦平日常的语言非常符合这些标准。

滦平话音准分明,字正腔圆,语调比当时的北京话要“硬”一些,显得直接、清晰、明确,尤其是没有北京胡同音那种儿化、省字、尾音等发音习惯,易于学习推广。

1955年10月,“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召开,将汉民族共同语的正式名称定为“普通话”。

‘伍’ 普通话语音为什么要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因为北京是元、明、清800年皇宫的所在地,当时有一种各地官员都会说的官话。到雍正王朝,雍正因不懂广东话,把广东官员上供的荔枝“有”核儿听成了“无”核儿,导致咬着吃荔枝咯着了牙口,因此推行官话,要求做官的要会说官话。不会官话的不能做官。现在的普通话是在官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普通版遂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推荐给你一篇文章补补汉语普通话发展的历史吧

《话说推普》栏目

[话题三] 中国古代的汉民族共同语

作者:袁钟瑞

“您这大题目不是《话说推普》吗?怎么说了半天方言,还没说到普通话呀?”

是啊,该说说普通话了。可是,因为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所以在说普通话之前,我还想跟大家聊聊古代的汉民族共同语。

我们的民族共同语经历了从雅言、通语、天下通语到官话、国语、普通话的漫长历程。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大国,而且有记载的方言分歧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而且相当严重了。当时中原地区管“虎”就叫“虎”,可是地处长江中游的楚国却叫“于菟(读作wūtú)”。《孟子》里说:“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也。”大意是说,有个楚国官员想让他的儿子学会齐国话,请一位齐国人教儿子学齐国话,可是周围的楚国人都说楚国话,实际上是干扰他儿子的学习,虽然每天都严厉地督促他儿子努力学习齐国话,却总是达不到目的。而吧他儿子送到齐国的庄岳住了几年,就学会齐国话了,这时再每天严厉督促他学楚国话,却又学不会了。孟子用这个例子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是不以认得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却从这里了解了早在孟子那个时代,方言分歧已经是很严重了,而且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学习语言必须有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春秋战国时期与方言同时并存着天下共同语,叫做“雅言”。这也应该是情理之中的事。你想啊,当时天下百家争鸣,论辩和游说十分盛行,法家、名家、墨家、儒家、道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各派人物周游天下鼓吹自家学说,能说别人不懂的家乡话吗?只能说天下各国都听得懂的雅言。苏秦、张仪奔走七国宣传合纵连横也必须说雅言。记载孔子言行的《论语》里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是说孔子在诵读《诗经》、《尚书》和主持典礼的时候,都是说雅言而不是说自己的家乡话鲁国方言。孔子有来自天下各国的“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可以推想孔子在讲台上一定是说雅言而不是说鲁国话。早在春秋时期就已成集的《诗经》,收集的是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诗歌305篇。如果我们注意到这些诗歌来自如今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河北、湖北各地,大多数来自民间创作,本来应该反映出各地方言语音的差异,但经过文人(例如孔子)的修订和删改,在押韵方面已经很成熟,说明《诗经》是用当时的共同语雅言定稿的。

着名语言学家林焘先生在《普通话和北京话》一文里告诉我们,从周朝到秦朝,王室每年秋天都要派官员到全国各地去搜集地方歌谣和方言,集中保存在朝廷的“密室”(档案室)里,可见当时的统治者是十分重视方言的,可惜这些宝贵的资料在秦末战乱时全部散失了。西汉末年,着名的文学家扬雄见到一些残存的资料,就以这些资料位基础,向全国各地来长安的人作广泛的方言调查,用27年的时间编成了《方言》,这本书记载了大量的方言词语,并且一一加以解释。全书的第一条是:“党、晓、哲,知也。楚谓之党,或曰晓;齐宋之间谓之哲。”用“知”来解释楚国的“党、晓”和齐、宋之间的“哲”,说明“知”是天下大家都懂得的词,是共同语,而“党、晓、哲”则是方言。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必是各地方言与天下共同语并存,《方言》也确实多次使用“通语”、“凡语”这些词。这些都能证明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共同语与方言并存。

当然,古代的共同语(雅言、通语)跟今天的共同语(普通话)还不能说完全是一回事。我们说的不同,并不是说雅言、通语和普通话的语音、词汇、语法有差异,古代的共同语跟今天的共同语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当然有巨大的差异;我们所说的不同,是说古代的共同语并没有像今天的普通话一样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有明确的规范标准,只是大家能够听懂即可,而且古代的共同语只为数很少的士大夫阶级服务,只在王室宫廷和读书人的书斋以及一些商贾圈子里流通,跟今天的普通话通行全国各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人民生活服务,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汉代以后至宋代,虽然没有指代共同语的一个名词,但是共同语是一直存在和应用的。今天我们用普通话诵读唐诗宋词,觉得大多数作品在音韵上都是很美的,只是少部分作品好像押韵不太严格,有的平仄有点问题,是不是唐宋的诗人们不太注意诗词格律呢?其实不是。因为古代至现代,语音变化很大,例如古代的入声字在今天的普通话里都分别派入阴阳上去四声了,声母、韵母都有不小的变化。唐宋诗人们用的是他们那个时代的音韵,而且不管原作者的籍贯是哪里,他们在音韵格律上倒是高度一致,因此我们也能断定唐宋时期仍然存在着一种能跨越方言障碍的天下通语。事实上,从魏晋六朝历经隋唐南北朝到宋朝,虽然没有出现新的类似“通语、凡语”这样的共同语的新名称,但是产生了大量供写作诗词韵文使用的韵书,比较着名的有魏·李登的《声类》、晋·吕静的《韵集》、梁·沈约的《四声谱》、隋·陆法言的《切韵》、唐·孙愐的《唐韵》、宋·陈彭年等人的《广韵》、丘雍等人的《韵略》等等。韵书的作用是正音,以何为正?当然是通行天下的共同语,决不会是一方之言。

汉代以前的共同语有“雅言、通语、凡语”之称,明清以后的共同语有“官话”之称,而这中间自魏晋六朝至唐宋之间却没有对共同语的称呼,我想这原因是,汉代以前(具体说是汉武帝之前),天下一直处于从奴隶制社会到封建社会过渡的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的状态之中,社会盛行“合纵、连横”、周游列国游说辩论、聚天下才子论道讲学,而且人才靠的是自由竞争,因而口才之学繁盛发展,孔子、老子、晏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许行、孙武子、孙膑、蔺相如、毛遂、曹刿等等,无一不是口若悬河的演说家。《孟子》、《战国策》、《史记》等典籍都记录了不少论辩的精彩场面。然而汉代以后,大一统的封建制度日趋牢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日益发达,人们的横向交往越来越少,人才的选拔也越来越不重视口才(从举孝廉、九品中正制的举荐到索性以一篇八股文定终身),共同语的社会需求相对减少,共同语的社会影响自然渐趋缩小,以致缩小到没有一个固定的称呼。到了明清时代,资本主义萌芽开始萌动,城市、商业、戏剧、小说乃至对外贸易都日益繁荣,甚至西方殖民主义者或者炮舰相见,或者教会传教,西方科学渐渐东来,我国社会对于民族共同语的需求再次上升,民族共同语终于又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有了一个“官话”的称呼。

古代共同语的语音、词汇、语法虽无明确的标准和规范,但一定是以当时的统治中心的方言为基础的。自商周直到北宋,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一直在黄河中游的长安、洛阳一带,因此雅言、通语应该是以长安、洛阳方言为基础,或者说大体是当时的长安话、洛阳话。到了北宋、南宋以及同时代的辽、金,天下的政治、文化中心东移,而元、明、清以来的800多年间北京一直是首都,所以中古以后的共同语,有了较大的变化。普通话就是元代以后的共同语发展而来的结果。

元代定都在大都,就是今天的北京。元代朝廷规定学校教学要使用以大都语音为标准的天下通语。元代盛行杂剧和散曲,这是两种接近口头语言的新的文学形式。着名的杂剧作家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都是大都人,他们的作品《窦娥冤》、《汉宫秋》、《西厢记》等反映出当时大都话的面貌。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是根据元杂剧的用韵编写的,书中归纳的语音(声母、韵母、声调)系统已经相当接近今天的北京话。中原,原指长安、洛阳一带,这时的中原已经扩大到以大都为中心的广大北方地区了。

明清两代的共同语称作“官话”。明代初年,明太祖朱元璋担心读书人“拘于方言,无以达于上下”(使用方言不利于上下级沟通的意思),命人编纂《洪武正韵》并颁行天下,这是官定的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语音标准。“官话”的名称出现在明代中叶。“官话”可以解释成官员在官场上说的话,也可以理解成是大众公用的话,因为“官”有时也当“公共”讲,如围棋中双方均未占领的地盘叫“官”,因而有“收官、官子”之说,旧时称“公路”为“官道”,称“公共厕所”为“官茅房”。“官话”名称的出现标志着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早期形式初步形成。当然,官话还没有明确的定义和统一的规范,只要是不说家乡话,改说官场里通行的话就算是说官话。由于官场上通行官话,所以文人墨客也愿意学说官话,以会说官话为时尚。“官话”甚至都有了个mandarin的外国名字(据说因为满清官员都说官话,所以mandarin是“满大人”的音译)。外国人称官话为mandarin,葡萄牙传教士称满清官员为“满大人”,于是连“满大人”说的官话也叫“满大人”,mandarin就是这么来的。

电视剧《雍正皇帝》有这么一个情节:广东一潮州籍的巡抚向皇帝进贡荔枝,太监把剥开外皮的荔枝果递给皇上,皇上手持荔枝肉问巡抚:“有核儿(húr)没有?”巡抚答:“wú。”皇上把荔枝肉搁进嘴里,一咬,荔枝核儿硌得牙生疼。皇上大怒:“朕问你有没有核儿,你怎么说‘无’?”巡抚吓得够戗,说不出话。旁有懂得潮州话的人赶紧解释说:“皇上,这潮州话就是把‘有’叫做wú,咱们的‘无’呢,他们叫做móu。”皇上虽然生气,但由此联想到官员不会说官话太耽误事,于是下旨要求广东、福建的官员要说官话。电视剧字幕告诉观众这是历史上第一个推广普通话的官方文件。

颁布命令要求广东福建的官员说官话,这是史实。雍正六年八月甲申日(公元1728年9月9日),雍正在招待朝廷官员的宴席上,专门对官员要说官话一事发出训谕。训谕说:官员每每异地任职,不讲官话而用方音,结果是“官民上下语言不通”,老百姓“不能明白官长之意”,“胥吏从中代为传述”,“添饰假借,百弊丛生”,“事理之贻误者多矣”。因此他要求各级官员在执行公务的场合(如陈奏、宣读、审断等)必须使用官话,不得“仍前习为乡音”。他还责成方言障碍特别严重的广东、福建两省的督抚“转饬所属各府、州、县有司及教官,遍为传示,多方教导,务期语言明白”。雍正皇帝是个明白人,他也注意到,语言问题固然重大,但又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于是他又指示说“语言自幼习成,骤难改易,必徐加训导,庶几历久可通”。

雍正这篇上谕的正文有355字,对官员为什么要掌握官话、什么场合应该使用官话、怎样才能学会官话等问题阐述得相当到位。如此明确地要求“公务员”必须把共同语作为公务用语,这在历代皇帝中的确是第一人。在这片上谕发布之后,朝廷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各地设立“正音书院”、“正音蒙馆”(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培训班),向读书求官者进行官话培训。当时甚至还有“举人生员贡生不谙官话者不准送试”的规定。由于福建比广东的方言阻隔更加严重,所以福建在这方面做得比广东更认真,因此今天普通话在福建的流通程度高于广东,与此大概不无关系。

在雍正之后的干隆年间问世的《红楼梦》可以看作是当时官话的范本。如果你觉得读《红楼梦》在语言上没有多大障碍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红楼梦》的语言就是200多年前的普通话,或者说是普通话的前身。

上文摘自 中国语言文字网—语文博物馆:

http://www.china-language.gov.cn/63/2008_3_10/1_63_3389_0_1205124588359.html

谢谢采纳为满意答案。

‘陆’ 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指的是什么

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指的是北京化的语音系统。普通话是现代标准汉语的另一个称呼,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以北方话(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着作为语法规范的通用语。

在1955年10月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期间,将汉民族共同语的正式名称正式定为“普通话”,并同时确定了它的定义,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1955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为促进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实现汉语规范化而努力》的社论,文中提到:“新中国的共同语,就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

(6)普通话为什么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四条 公民有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权利。国家为公民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供条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推广普通话和推行规范汉字。

第十九条 凡以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岗位,其工作人员应当具备说普通话的能力。以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和影视话剧演员、教师、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普通话水平,应当分别达到国家规定的等级标准;对尚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普通话等级标准的,分别情况进行培训。

‘柒’ 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指的是

语音方面,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基准,而不是“以京音为主、也兼顾其他方音”,语音标准是就整体而言,并非北京话每个音都是规范和标准。

国语、普通话、华语三大系统内部还存在“标准口音”和“非标准口音”的区别。从这个角度上说,汉语标准语构成了汉语的一种大类“方言”。

即使是标准,三地也有区别,如“消息”一词。大陆“息”读轻声,台湾读二声,新马同台湾(如同“休息”的“息”字读音,音同“席”)。

(7)普通话为什么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扩展阅读:

普通话的特点:

1、音节结构简单,声音响亮。

普通话中,一个音节最多只有4个音素,其中,发音响亮的元音占优势,是一般音节中不可缺少的成分。

一个音节内可以连续出现几个元音(最多三个),如“坏(huài)”,而且普通话音节中没有复辅音,即没有像英语“lightning(闪电)”、俄语“Встреча(遇见)”那样几个辅音连在一起的现象。

2、音节界限分明,节律感强。

汉语的音节一般都是由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组成,声母在前,韵母紧随其后,再带一个贯穿整个音节的声调,便有了鲜明的音节界限。

从音素分析的角度观察,辅音和元音互相间隔而有规律地出现,给人周而复始的感觉,因而极便于切分音节。

3、声调抑扬顿挫,富有表达性。

普通话声调变化高低分明,高、扬、转、降区分明显,能够较强的表达一个人的情感。现代标准汉语的发音基本沿袭了北京话的语音系统,但各地标准略有差异。

对汉语而言,单音节(单字)发音可分为声母、介音(韵头)、韵腹、韵尾、声调五个要素,而韵头、韵腹、韵尾又被合成称为“韵母”;超音节(词句)发音还存在连续变调等要素。直音和反切都是古代给汉字注音的方法。

‘捌’ 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 )为语言规范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着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玖’ 为什么普通话用的是北京口音是因为北京是首都吗

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是因为:

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前后历时八百多年。由于经济政治的集中,北京话的影响逐渐增大,地位日益重要。一方面,北京话作为官方的通用语言传播到全国各地,成为“官话”,“官话”也就逐渐成了各方言区之间共同使用的“共同语”;

另一方面,以北方话为基础的白话文学作品,特别是元明以来的戏曲,也更多地接受了北京话的影响。这样,北京话就为汉民族共同语的标准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到了清朝末年,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汉民族共同语实际上已经形成。

新中国的普通话以北方话语音为基础音,加以部分修正(主要是吸收滦平话的特点如直接、清晰、明确)。以滦平话为主要标准——滦平是北方话的推行区、记录区。

(9)普通话为什么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扩展阅读:

普通话和北京口音的普通话区别:

一、指代不同

1、普通话:是现代标准汉语的另一个称呼,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着作为语法规范的汉民族通用语。

2、北京话:北京腔调的官话是在北京话和北方话的基础上发展的,是官话的一个分支,虽名称中有“北京”二字,但并非北京话。更准确的说北京官话是热河地区的方言

二、发展不同

1、普通话:《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工程实施方案》计划“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体为全国普通话普及率平均达到80%以上。

2、北京话:主要分布于北京市、河北省承德市、廊坊市、涿州市,内蒙古赤峰市,辽宁省朝阳市、葫芦岛市建昌县、阜新市部分地区。北京官话可分为京师片、怀承片、朝峰片、石克片四片,使用人口约1500万。三声四调,古入声派入平、上、去且相对均匀。

‘拾’ 统一语音为什么要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通俗易懂并且好听,还要加上东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