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北京疫情人口流失多少
500万人口。北京疫仔敬者情人口流失500万人口稿启,由于想要不患有新冠,因此搬离了北京市,此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念薯,四个中央直辖市之一,全国第二大城市。
㈡ 北京中心城区疏解15%人口 2020年不超过2300万
11日闭幕的中共北京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表决通过了《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其中,涉及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些重磅信息首次向社会披露:北京将聚焦通州,加快市行政副中心的规划建设,在2017年取得明显成效;“控”与“疏”双管齐下,严控新增人口,2020年人口控制在2300万以内,中心城区力争疏解15%人口……
专家表示,将北京从单中心模式变为多中心模式,解决人口拥挤、交通拥堵、公共资源紧张等“大城市病”的困扰,是政府和社会近年来达成的共识。但作为首都,北京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变化敏感而复杂。此次会议透露的信息意味着北京真正在功能疏解方面实现历史性破局。
焦点一
如何把功能疏解出去?
建设通州行政副中心以政府带动企事业单位外迁
11日闭幕的北京市委全会提出,北京将聚焦通州,加快市行政副中心的规划建设,在2017年取得明显成效。坊间传说多时的将通州建成行政副中心之举,终于尘埃落定。
一些专家指出,行政副中心的迁移,是北京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破解首都大城市病、实现功能疏解的关键和标志性动作。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华南城市规划院院长胡刚表示,这是落实好中央对北京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四个中心”定位的务实之举。将政府的部分行政功能从过度拥挤的中心城区疏解出来,不仅能够通过资源和服务的流动带动远郊新的副中心真正建设起来;同时,在涉及巨大利益旁袭调整的疏解问题上,政府率先带头,也会给央企、事业单位等起到表率和带动作用。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赵弘表示,建设行政副中心要认真总结北京中心城发展的经验教训,一是进行前瞻性规划,把轨道交通建设提早谋划,做到规划引领人口产业布局,防止在副中心“摊大饼”,要留下永久的农田、绿地,预防新的“城市病”,而不是等人来了资源到了再建设;二是尽快疏解北京公共服务资源,增强副中心服务能力,争取在2017年取得明显的进展;三是按照跨区域的战略思路,谋划通州副中心与燕郊、大厂、香河、武清、宝坻等河北和天津区县的联动发展。用一张蓝图把通州打造成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行区、先导区。
此外,专家认为,要警惕 房价 先行炒作,影响整体大局。近期,通州不少楼盘单价已经从原来的2.5万元左右涨至3万元以上,燕郊近期有楼盘已经涨到单价1.8万元。12日,记者致电通州和毗邻的河北燕郊、大厂多个售楼处,均被告知目前“预售暂停”,称“接下来售价肯定要上涨,具体涨幅开发商还在研究”。
国际金融论坛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易鹏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对北京周边的卫星城市房价肯定会有一定的上涨带动,但如果过度炒作上涨预期,把协同发展异化成借北京疏解大搞房地产开发,会导致要素难以流动,削弱产业转移和人口流动的动力,又建成新的“睡城”,缺乏持续长远发展动力。
焦点二
如何把人口疏解出去?
产业、教育、医疗资源向外疏解引导
北京市委全会表示,规划纲要中明确了2300万的人口控制目标,这是我们必须坚决守住的底线。为此,北京将加大“以业控人”“以房管人”力度,城六区争取下降15%左右,使人口资源环境与首都城市战略地位相协调,让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更加便利。
事实上,近年来,尽管北京采取了全国最严格的落户政策,但从2000年到2013年,常住人口仍增加857万人,年均增长超过60万人。2014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2151.6万人。专家指出,如果严守底线,在5年多的时间内,北京还有不到150万人的增长空间,换算下来,每年不到25万人。
赵弘表示,人口过多是“大城市病”的核心表现,尤其在北京这样的缺水城市,地察野下水超采严重,通过南水北调依然不能解决北京的用水矛盾,要考虑“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防止人口规模失控。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刘治彦表示,人口疏解是首都功能疏解的核心和敏感问题,光靠户籍制运没兄度和行政限制调节行不通,必须从城市功能设置这一源头进行引导。只有通过产业、医疗、教育资源的对外扩张,让住在北京郊区的人可以方便地就业、上学、就医,才能吸引人们外迁。
目前,北京在产业限制目录、城市改造方面正在加大力度。2014年,北京市已关停退出一般制造业和污染企业392家,搭建了30个产业疏解合作平台,推进产业转移疏解项目53个,拆除中心城商品交易市场36个。西直河石材市场、动批市场等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产业已经陆续开始搬迁。
此外,一些中心城区内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业也在控制规模。东、西城区已严禁再增加医疗机构床位数量,位于二环的天坛医院将整体搬迁至丰台,而位于河北燕郊的燕达医院与北京天坛医院签署协议共建京东地区最大的脑科中心。同时,不少高校也在北京远郊和河北等地建设新校区,北京化工大学的秦皇岛校区也即将启动开工建设。
焦点三
如何破除“一亩三分地”?
一体化不能“甩包袱”
“有的地方在前一天开会时还讨论要疏解人口,第二天又讨论怎么发展产业、铺摊子。”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高扬表示,这种思路还没有摆脱对传统产业的依赖,一方面经济发展要以人造城,以业兴城,另一方面人口臃肿又不得不因城限人。
专家指出,无论是行政副中心建设、人口调控,还是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建设,要落实好目标,最关键的是如何打破既有“一亩三分地”的行政区划,调动各方积极性,让协同真正见实效而不流于口号。
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和经信委介绍,2014年北京通过新增产业禁止和工业污染行业、生产工艺调整退出及设备淘汰目录,全市范围内限制或禁止建材、造纸、纺织等一般制造业,燃煤发电,区域性物流基地等;包括东城区和西城区在内的核心区还要额外禁止建筑业、批发业,禁止新建和扩建高等学校、大型医院等。对于淘汰污染企业,也从“号召”变成“强制”。
北京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做法都体现了北京“做减法”态度之坚决。
而对于承接转移一方的河北,2014年从京津两市引进资金3757亿元,占引进省外资金总量的51%。
专家指出,要真正打破“一亩三分地”,还应在两方面加强突破。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教授王玉海表示,应该以产业地域集群为载体来推进京津冀的产业转移桥梁:研发可以放在北京,但生产制造和销售都转移出去,由此而来的税收分享机制下一步也要突破。如果没有利益共享机制,税收都在转出地,转移地只解决了就业,税收很少,会导致各地竞争大于合作。
此外,专家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考、退休保障、医疗异地结算等民生工程应当先行破解。
㈢ 北京通州:疏解人口还要坚持房地产调控
3月8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北京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会后,全国人大代表、常务副市长李士祥代表就行政副中心职住平衡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据李士祥介绍,市四套班子明年年底即将搬迁通州,此举将带动疏解40万人。这些散姿返人到通州后,将如何实现职住平衡?通州的楼市是不是还会继续调控?
通州将带动40万的人口疏解
关于北京通州发挥首都行政副中心的疏解功能,具体而言,包括功能疏解和产业疏解。李士祥表示,功能疏解是缓解交通拥堵的治本之策。冲饥其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一项疏解任务就是,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机关明年年底前搬到位于通州的行政副中心办公,加上市委、市政府相关部门搬迁,可带动40万人向外疏解。
在产业疏解方面,李士祥说,截至去年底,北京疏解了220个区域性批发市场和79家工业企业。新增产业禁限目录中,城六区禁限比例达59%,目前累计不批的企业设立申请已有1.3万件,产业禁限不会动摇,将长期坚持下去。
而对于教育、医疗资源的疏解,李士祥介绍,每天来北京看病的外端口患者约有13万人,23%来自河北。所以在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同时,特别要加强公共服务的协同发展。目前京津冀三地相关部门已经做册亮了规划,重点之一是研究医保对接。
职住平衡区域对待:40岁以上住集体宿舍
李士祥分析说,40万人搬迁是渐进的过程,不是一次性完成。职住平衡问题解决的思路是,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精准施策。比如,40岁以上的基本都成家、买房了,举家搬到通州也不现实,针对这部分人要建一些集体宿舍;30岁以下的,很多都没成家,则要建设一些保障性住房。“房地产方面,全市一直在严格限购,通州作为行政副中心,房地产市场的管理要更加严格。”他强调。
对于没有在行政副中心实现职住平衡的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未来通勤需求政府也有考虑。李士祥透露,除规划7号线东延和6号线东延两条地铁线外,还在研究规划一条市区至通州的轻轨。“就是地上小火车。”他说,目前已经形成了几个方案,规划部门正在进行科学论证,预计里程20公里左右,未来将成为市区与通州的一条客运联络线。
李士祥还介绍,行政事业单位搬迁不是简单平移,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契机。比如,有些机构职能过去是分着的,现在就要考虑合并。另一方面,在规划理念上,要尽量打破各自分割、互不相通的局面,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公共服务平台,避免出现各家都建却互不相通的浪费现象。
通州还会坚持房地产调控
另一方面,北京还会坚持房地产调控。李士祥说,控制住房地产开发,也能抑制人口无序过快增长。北京房价同比上涨11%,限购措施在一段时间内不会变化。
(以上回答发布于2016-03-09,当前相关购房政策请以实际为准)
搜狐焦点网,为您提供房产信息,房产楼盘详情、买房流程、业主论坛、家居装修等全面内容信息
㈣ 北京二环里有多少人
二环内预留人口约110万-120万人,疏解人口约有70万。原本180万-200万人。
㈤ 2020年北京疏解多少人口
预计2020年,北京市中心城城镇拦则人口规划控制在850万人,新城城镇人口约为570万,小城镇组团约为180万人。在控制中心城规模的前提下,北京将进一步疏解旧城人口,合理调整中心城内的人口分布。届时,中心城中心地区约简汪棚容纳540万人(其中旧陵念城约110万人),边缘集团约270万人,绿化隔离地区及外围约40万人。
㈥ 北京不再吃香了10年人口减少72.8万人,北漂都“漂”不动了吗
不对吧!我怎么觉得小区里外地人越来越多,特别是有好多外地老头老太太。“路灯底下敲三家”原来是驻在胡同里时夏天的景象,现在小区树荫下楼道里一此则模帮老头老太太打麻将,而且听不大懂他们说什么。
数据哪里来?
人再少点才好呢
北京,如果人才大都流失,仅靠当地土着人去发展建设,问题就会越来越多了。毕竟,北京年轻人的脾性懒散,只以爷们自大。(即使不都如此)没吃苦奋斗概念…
没那本事留下自然就被淘汰盯拆掉了呗。北京有那么好吗?建设自己家乡不香吗?非得削尖脑袋往北京挤。北京现在人口2000万+,就是少一半还嫌人多呢[泪奔][泪奔][泪奔]
一点都没觉得少,出门乌央乌央的全是人森缓,10个人里8个都是外地的,南腔北调的,一点没少
没有感觉人少,其实人少了我们倒挺高兴的,人多车挤 堵车,乱糟糟的烦人。
太好了!在减少些!都各回各家!北京有什么可好的……
北京庞大的建筑群,两千多万人口,减少72万人口,远远不够!人口减少一半都多!根据水电气资源的匮乏,人口在八百万左右比较合适。
不是飘不动 而是疏解+个人发展方向,有孩子了 就得考虑孩子上学的问题 在北京上幼儿园 小学就不行了 到时候回原籍跟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