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京城四大名校
京城四大名校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大学一直被国内外公认为“中国最高学府”的北大,一直在国际上被看做中国大学的代表。北大出国人数也是中国大学中最多的。北大的理科生一直是出国的主信搭体,北大的理科是中国最强的,在国际上也颇有影响。
㈡ 北京大学是谁建立的
郑祖军|北京大学校园的历史由来
(北京大学学报:郑祖军1986年9月4日写于临湖轩)
北京大学之所以被称为燕园,是因为北京大学的核心区域;未名湖与博雅塔,以及周边美轮美奂的近代建筑,都是当年燕京大学的旧址。
1919年,司徒雷登就任燕京大学校长。当时,燕大实行男女分校制度:男校在崇文门内盔甲厂,女校在灯市口同福夹道。担心狭窄的校舍会阻碍学校的发展,司徒雷登决定另寻校址。
这位中国出生中国长大的美国人,或步行,或蹬自行车,或骑毛驴,走遍了北京近郊,看了不计其数的荒坟野岭,最终选中了清华大学堂对面的一块地皮。为买下此地,司徒雷登不辞辛劳,先乘李世两天火车,再由督军卫兵护卫,骑马一周,穿过土匪出没的险恶地带,亲赴西安,与这块地皮的主人,陕西督军陈树藩当面谈妥了土地交易。他以高超的口才,成功说服这个封建旧军阀以六万大洋的价格将这块风水宝地“半卖半送”给了燕大。
燕京大学就在这块老校长历尽周折辛苦置得的土地上建造起来了。这片占地380亩土地,实际上是两座古园林的遗址:一座是明朝着名画家米万钟的勺园;另一座,就是和珅的别墅“淑春园”——燕京大学的主体建筑,就是在这个园子的遗址上建造起来的。
冠绝京师的和家花园
淑春园最早是在稿扰亮什么时候开辟的,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根据清《钦定大清会典事例》中 “干隆二十八年奏准,圆明园所交淑春园并北楼门外等处水田一顷二十三亩六分三厘,岁征租银三十九两一钱九分五厘有奇”和“ 北楼门外水田一亩七分九厘”的记载,可见,至晚在干隆中叶以前,这个园子就已经存在了。然而,此时的淑春园,基本算不上是个“园林”,仅仅是个大水田。淑春园的美丽时刻,直到和珅成为它的新主人才真正开始。
和珅的府第是今天恭王府的前身,而淑春园是他的别墅。干隆四十九年,和珅出任大学士后,干隆将圆明园附近的淑春园赐予和珅。因干隆皇帝常在圆明园临朝听政,为随时应付皇帝的召见,和珅便经常居住在淑春园中,并将这个曾经是稻田的园子建设得富丽堂皇,花团锦簇,成为当时冠绝京城的私人园林。清末曾有人填词回顾它当年繁盛时的情景:
“一径四山合,上相旧园庭,绕山十二里,烟草为谁青。昔日花堆锦绣,今日龛余香火,忏悔付园丁。绿野一弹指,宾客久飘零。坏墙下是绮阁,是云屏,朱楼半卸,晓钟催不起娉婷。谁弄扁舟一笛,斗把卅余年外,绮梦总吹醒。悟彻人间世,渔唱合长听。”
从这首词中,可以大致了解出当时园子的规模与布置:被四面小山包围的淑春园,周长十二、三里。园内芳草依依,柳枝飘摇,一派北国江南景色。园中有一大湖,湖畔是一座当时可被视为稀世珍宝的自鸣钟。世所流传的查抄和珅家产的清单中记载:淑春园中共有楼台64座,四角楼更楼12座,更夫120名。还有奉命查抄和珅家的奏折称:全园房屋1003间,游廊楼亭357间。可见淑春园规模之大。
和珅经营淑春园,不仅求规模,还追求气势的恢宏。“宠任冠朝列”的他,竟大胆至仿照圆明园的建筑来布置淑春园。后人斌良在《游故相园感题》一诗中,有两句说:“缤纷珂繖驰中禁,壮丽楼台拟上林”,诗中注曰:“园中楼阁均仿圆明园内规模建造。”而这一明显逾制的行为,则为和珅的猝然获罪埋下了伏笔。
仿建石舫孤屿
石舫送毕业生是每个夏天燕园中都会出现的感人一幕。这条俗称“不系舟”的永远不沉之石船,静默地伏在未名湖湖心岛东侧,成为北大校园一景。如果石舫会说话,它不仅会讲出一届届毕业生们或快乐或忧伤的心情故事,还可以告诉我们淑春园这座饱经沧桑的园子的兴衰过程。
“画舫平临苹岸阔,飞楼俯映柳荫多。夹镜光澄风四面,垂虹影界水中央。”——这首刻在未名湖北岸石屏上的诗,总会让人自然地联想起石舫以及未名湖一带的美景。事实上,这四条石屏是从附近荒芜的圆明园中移来的,屏风中的四句诗,也并非特为未名湖与石舫所作。能够将未名湖景形容的如此贴切,看似是天作之合,其实也有着历史的必然性。(北京大学学报:郑祖军1986年9月4日写于临湖轩)
石舫并非淑春园所特有。在圆明园和颐和园中,都有这样的石舫。三者虽然身处异地,却有着惊人的相似命运:1860年英键宽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颐和园和淑春园也遭殃及,三处的石舫均被烧得只剩下了基座。
今天,我们能够在颐和园的昆明湖中看到一条经过修缮的石舫——清宴舫。这座以花砖和彩色玻璃装饰的二层洋楼式船舱,是慈禧太后重修颐和园时的加工之作。通过它,我们可以大致想象出未名湖中的石舫在未被烧毁时的模样。而这只清宴舫的底座,则是干隆年间的旧物,也是今日未名湖中石舫的仿造对象。
干隆皇帝在自己执政的第二十一年,在昆明湖中凿了一条石舫,并特意赋诗一首:
雪棹烟蓬何碍冻?
春风秋月不惊澜。
载舟昔喻存深慎,
盘石因思奠永安。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干隆建造这条石舫,是为借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论。同时,他也希望自己的江山能够像这条风吹不走、浪打不沉的石舫一样永远稳固。
和珅在淑春园中安置石舫,或许是希望他宠臣的地位永远安稳,或许仅仅是为了点缀。但无论原因如何,石舫一类的东西在封建时代是决非皇家之外的人可以享用的。
淑春园中的逾制建造,不仅仅只有石舫。嘉庆帝下诏处死和珅时,共列下二十条大罪,其中第十三款即为:“将和珅家产查抄,所盖楠木房屋,僭侈逾制,其多宝阁,及隔段式样,皆仿照宁寿宫制度,其园寓点缀,与圆明园蓬岛瑶台无异,不知是何肺肠,其大罪十三”。
这个完全仿照圆明园中的“瑶台蓬岛”设计的小岛,便是今天未名湖中的湖心岛。然而,经过了两百多年,昔日和珅湖心岛上的建筑已经荡然无存,即使是燕京大学时期建在这个小岛上的有地下室的小亭子“岛庭”,今日也已经不复存在。历史留给我们的与湖心岛相关的资料,只有光绪帝的生父奕欣游览淑春园后为它所做的一首诗:
杰阁凌云久渺茫,邱墟宛峙水中央。
敝垣腾础踪犹识,斩棘披榛兴亦狂。
未觌蓬瀛仙万里,已成缧绁法三章。
从来蜃气惊涛幻,每断风帆过客肠。
这首诗大致告诉了我们湖心岛当年的模样。然而,诗的末尾所表现出的悲伤没落、虚无缥缈的哀愁,却是今日游玩于石舫和湖心岛上的我们所难以理解的。
临风待月楼:见证几世姻缘
在未名湖畔的迤南山峦上,有一座静谧的三合庭院。院前有两棵白皮松,老干横枝,婆娑弄影。这座燕园里现存的最古老建筑,就是曾经先 后作为燕大校长司徒雷登和北大老校长马寅初寓所的临湖轩。
“临湖轩”是这座老建筑的新名字:1931年,冰心将这座庭院命名为临湖轩,后来由当时的北大文科院院长胡适题写了匾牌。此前的二百多年中,这座位于淑春园中的小院的名字一直是“临风待月楼”。(北京大学学报:郑祖军1986年9月4日写于临湖轩)
“不堪一抹颓墙外,偏见临风待月楼。”
时光荏苒,当燕京大学从陈树藩手中买下淑春园的地皮时,这座曾经冠绝京师的美丽园子已是一片颓废景象。在美国人乔治·克里夫妇的捐助下,“临风待月楼”被修缮一新,成为20年代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的住所和接待来宾的地方。
或许是因为“临风待月楼”这个名字太过浪漫,这座充满古典气息的建筑,在和珅去世一百多年后,又见证了两段传世良缘。1929年6月,热恋多年的吴文藻和冰心在此举行了婚礼;六年后,吴文藻的高足费孝通和王同惠又在这里举行了婚礼。
临湖轩 :今天,临湖轩作为北大的贵宾接待室,每年都要接待来自几十个国家的几千名包括国家元首、着名学者在内的外宾。轩外,临湖轩初建时栽下的一对白皮松仍旧安静地注视中轩中发生的一切。而古香古色的临湖轩中,却再也看不到曾经的主人和在此结下良缘的人们的身影。
国学大师钱穆为这个见证百年历史变迁的湖泊所取的名字“未名”,恰恰与和珅的人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未名”二字,体现的是知识分子所毕生追求的心境:淡泊名利,宽容无争。倘若和珅能够及早悟到这个道理,便不会在元宵佳节的夜里,于囹圄中写下“百年原是梦,卅载枉劳神”这样辛酸无奈的绝句了。(北京大学学报:郑祖军1986年9月4日写于临湖轩)
㈢ 北京大学的来历
北京大学的来历:
京师大学堂
光绪二十四年(1898)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正式提出要兴办京师大学堂。同年7月3日,京师大学堂在孙家鼐的主持下在北京创立,最初校址在北京景山东街(马神庙)和沙滩(故宫的东北)红楼(北京五四大街29号)等处。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正式设立的第一所大学。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打入北京后,京师大学堂遭受破坏。1902年12月,京师大学堂恢复。吏部尚书张百熙任管学大臣。吴汝纶和辜鸿铭任正副总教习,严复和林纾分任大学堂译书局总办和副总办。创办于1862年洋务运动期间的京师同文馆也并入大学堂。1904年选派首批47名学生出国留学。
自国子监和科举制度取消、京师大学堂成立以后,京师大学堂即成为中国惟一最高学府和最高教育管理机构,加上各方最优秀之士子大部分均投身京师大学堂,从职能、学统等方面均显示出京师大学堂与国子监之间的传承。因此,很多学者如胡适、季羡林、冯友兰、周培源、任继愈、萧超然等都认为,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是中国自汉代太学以来国家最高学府的唯一正统继承者,甚至北大的历史可以因此上溯到两千多年前汉武帝设立太学之时。
国立北京大学(蔡元培时期)
民国元年(1912) 5月,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国立北京大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冠名“国立”的大学,严复出任校长。民国六年(1917),着名教育和民主主义革命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义”,使得北京大学思想解放,学术繁荣,北大从此日新月异。陈独秀、李大钊、朱家骅、胡适等一批重要的历史人物都曾在此时期在北京大学任职或任教,鲁迅也在此兼讲师。北大因而成为开风气之先的“新文化运动”中心和多种社会思潮的策源地。北京大学是中国共产主义思想的重要发源地和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的重要基地。北京大学教授“南陈北李”相约分别在南方和北方筹建中国共产党,陈独秀当选为第一届中共中央总书记,曾任北京大学图书馆管理员的毛泽东自1935年至1976年去世长期作为中共实际的领袖人物。
民国八年(1919)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北京大学等北京多所学校的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罗家伦、江绍原、张廷济为学生运动三个代表,罗家伦起草了《北京学界全体宣言》,随后举行示威游行。军警当场逮捕学生。蔡元培、李大钊、陈独秀、朱家骅、胡适、鲁迅当时为了营救学生,不惜发动全国工商界罢工罢市。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得到了各地青年学生和人民群众的同情和支持,学生爱国运动的烈火迅速燃遍全国,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1927-1929年间,北大处于动荡之中,并遭到严重摧残。奉系军阀攫取北京政权后,于1927年悍然宣布取消北大,与北平其他八所国立大学合并为京师大学校。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先将其改为中华大学,复改为北平大学,复改为国立北平大学北大学院。1929年北大宣布自行复校,国民政府于8月6日将北大学院改为国立北京大学。
国立北京大学(蒋梦麟时期)
民国十九年(1930),国民政府首任教育部长、蔡元培先生的高足、曾三度代理北大校长的蒋梦麟开始执掌北大,翌年一月正式就职。蒋梦麟先生在胡适、丁文江、傅斯年等人的配合下,对北京大学的行政和教学制度作了很大变更,拟定了北大长期发展计划,明确“教授治学,学生求学,职员治事,校长治校”的基本方针,对学校工作进行了全面整顿。学校设文、理、法三学院,下设14个学系;蒋校长此次革新的重点在于教师的挑选,其基本想法是对教师只看学术上的贡献,以期将最理想的阵容摆在北大,从而使北大面貌焕然一新。实行教授专任制,聘请了一大批知名教授,设置首批“研究教授”,特别是理学院延揽了一大批一流科学家。使北大理科得到较快发展; 制定《国立北京大学组织大纲》,明确办学宗旨为“研究高深学问,养成专门人才,陶融健全品格”。按照美国的大学教育制度,对旧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推行学分制,要求毕业生撰写论文并授予学位。改组北大研究院,设文科、理科、法科三个研究所,推进高等教育的正规化。蒋梦麟注重校舍的建设与扩充,将汉花园以北嵩公府的房地全部买下,多方筹集资金,1931年北大与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设立合作研究特款。动工兴建新图书馆、地质馆、灰楼学生宿舍等三大建筑,修建了大操场;理科各系设施得到相当的改善,到1935年,北大已建成实验室40多个,实验仪器6716件,标本15788种,药品及实习用具3100多 件,设备条件居于全国高校前列。
蒋梦麟掌校期间,正是民族危亡内忧外患之时,而经过亡校风波的北大却在教学与科研水平稳步上升,被誉为“北大中兴时期”。“那个时候,大家自然感觉出一种新的兴奋,那就是打定主意,不顾一切,要努力把这个学校办好,努力给北大打好一个坚实可靠的基础。”从1930年到1937年的七年时间里内,蒋梦麟先生一直把握着北大之舟的航向,竭尽智能,总希望把这个学问之舟平稳度过中日冲突的惊涛骇浪。北大得以平稳前进,仅偶尔调整一下帆篷而已。蒋梦麟这位中国现代杰出的教育家功不可没。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民国二十六年(1937)七七事变以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9月,北京大学奉国民政府令南迁至长沙,与清华大学、天津的私立南开大学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临时大学前往昆明,4月2日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全校设文、理、法商、工、师范五个学院,26个系,由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和秘书主任杨振声组成常务委员会作为全校行政领导机构。民国二十七年(1938)5月4日,西南联大正式上课,次年5月北大研究院在昆明恢复并开始招生,研究生学籍分属三校。西南联大汇聚三校菁华,其阵容在全国首屈一指,可谓大师云集,群星璀璨。极度艰苦的条件下,联大师生和衷共济,弦歌不辍,以刚毅坚卓精神,维系中华教育命脉,坚持教学和科学研究。“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需人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陈芳允、屠守锷、王希季、邓稼先、朱光亚,以及90位两院院士,北大研究院毕业生中也走出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黄昆、国学大师任继愈等杰出学者。“神京复,还燕碣”,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联大三校准备复员北归。
民国三十五年(1946)5月4日西南联大举行结业典礼,光荣地完成了战时大学的历史使命,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史的一个奇迹。
国立北京大学(胡适时期)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梦麟先生辞去北大校长改任行政院秘书长,国民政府任命胡适出任校长。到任前委由傅斯年任代理校长。傅斯年先生这位五四运动的健将、蔡元培先生的得意弟子,对北大充满真挚感情,长期以来为北大出谋划策,关怀备至。担任史学系教授,民国二十八年(1939)起还亲自担任久负盛名的北大文科研究所所长。傅先生此来主要处理伪北大的遗留问题及北大的复原。傅斯年代表北大接收日据时期扶植的伪北京大学,日聘教师一律斥退不用。傅斯年以天才般的办事能力和宏大气魄,尽瘁为北大工作,广延教授,增加数倍之校舍。除把北大迁往南方的图书资料和其它设施运回外,还把北大附近的相公府、东厂胡同黎元洪旧居、旧国会大厦数处力争为北大校产。将原来的文、理、法三院扩充为文、理、法、工、农、医六个学院,使北大成为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为胡适返国担任校长扫除障碍,奠定基础。
民国三十五年(1946)7月胡适先生由美返国,9月正式就任北大校长,致力于北大之全面复兴,“把北大做到最高学府,做成功今日最高的学术研究机关”。是年双十节在国会街北大第四院礼堂隆重举行复校开学典礼。胡适先生以其绝高的威望,延揽名师,可谓济济多士,萃集一堂。聘任汤用彤为文学院长,饶毓泰为理学院长,周炳琳为法学院长,马文昭为医学院长,俞大绂为农学院长,马大猷为工学院长,樊际昌为教务长,陈雪屏为训导长,郑天挺为秘书长,设33个学系(其中医学系下设18科)、两个专修科及独立的文科研究所,学生总数3400多人,恢复了比过去更大的光荣。尤其新组建的工学院,在马大猷先生等人的精心擘画下,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先后组建机械、电机、土木、建筑、化工五学系,并已开出航空系课程,短期目标是再建立航空系、矿冶系,达到七个学系的建制规模。这对于未来国家工业化建设何其重要,惜时局变更,惨遭中辍耳,但是为后来北大恢复工学院、建筑学院等保留了火种。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夏,胡适校长拟提议在北大组建原子能研究中心,并亲自联系钱三强、何泽慧、胡宁、吴健雄、袁家骝、张文裕、张宗燧、吴大猷、马仕俊等九人,“皆已允来北大”,后因时局变化未果。同年8月下旬,提出“十年高等教育发展计划”,集中国家最大力量培植五所成绩最好的大学。民国三十七年(1948)国立中央研究院首次院士选举,北大10位教授入选,位居全国各高校之首。胡适校长为北大殚精竭虑,短短几年之间,原有的文、理、法三学院均得到加强,增设的农、医学院跃居全国顶尖,工学院也具备了相当实力。此时的北京大学学科设置齐备,实力盛极一时。 然而时局突变,民国三十七年(1948)12月15日胡适校长离平南迁,由郑天挺、汤用彤、周炳琳三人主持校务,但表示“我虽在远,决不忘掉北大”。胡适在北大校长任上一心一意致力于把中国的高等教育与大学的现代化建设全力推进到一个可与欧美先进国家接轨的高度。竭力维护教育独立、学术自由和发展高等学问、提高科研水平,为北大及中国的大学教育忘情投入。1962年2月24日,胡适先生在台湾去世,遗体覆盖北京大学校旗下葬,遗嘱“遗留在北京的102箱书籍、手稿、文件,捐赠北京大学”。
建国后的北京大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于1952年对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的文理科的部分师资并入北京大学,工学院、农学院、医学院、地质系、政法专业等脱离北京大学,或组建成新的高等院校,或并入其他相关院校。院系调整后的北京大学迁校址于原燕京大学校址,成为一所以文理基础教学和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为中国各行业培养了大批人才。 198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授予权的大学。1984年10月,北京大学研究生院成立,具体负责全校研究生的培养、教育和管理工作。
2000年4月3日,同根同源的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北京大学。北京医科大学的前身是国立北京医学专科学校,创建于1912年10月26日。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学校一度名为北平大学医学院,并于1946年7月并入北大。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中,北京大学医学院脱离北京大学,独立为北京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北京医科大学。两校的合并进一步拓宽了北大的学科结构,为促进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及理科的结合,改革医学教育奠定了基础。 百余年来,北大校园中人文渊薮,英才辈出,为民族复兴、国家强盛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据统计,截至2008年,北大校友中已有吴文俊、王选、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征镒、徐光宪、王忠诚等八人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全国共14人),12人成为中国“两弹一星”的元勋,近1000人当选院士,北大的毕业生和教师为中国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医学、工程技术及国防事业、文化事业的发展做了奠基性和开拓性的贡献。北京大学被认为是中国最优秀的大学,被世人称为中国的哈佛。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在北京大学发表演讲时亦称:“哈佛大学是美国的北大”。据不完全统计,北大的校友和教师有近1000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及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自然科学界、人文社会科学界、医学界等有影响的人士相当多出自北大,并且产生了一批重大研究成果。近年中国高校十大科学进展中,北大均有1到2项成果入选,在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官方排名中,稳居全国高校之首。
㈣ 北京京文大学的简介
学院积极培养具有开拓创新能力、商务运作能力、管理决策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开设八大系(行政管理系、国际贸易系棚樱罩、财务会计系、工商企业管理系、金融系、建筑系、艺术设计系、信息工程系),拥有在校生4000余人,主校区坐落在北京燕郊开发区,独立校园,分校区坐落在河北廊坊,为让更多的在职、职业人员接受高等教育,学院面向全国招收业余专科、本科学生。
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须走向国际化,通过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的科学整合为实现培养目标的最优化搭建平台。坐落于北京东燕郊的新校区是这一办学理念的真实体现,风景优美、空气清新、交通便利的新校区不仅为师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而且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更为我院建设全英文校园生活提供了保障,新校区将是我院学生学习的理想场所。欢迎祖国优秀青年和莘莘学子步入北京京文国际学院的课堂。
思想引擎,行动之力,办好一所大学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办学理念。执行校长提出的“理论够用、实践为重、科技创新、人格本位”的教育理念,全息了当代教育的主流思想,对素质教育进行了科学地融通、整合,形成了一个崭新的教育思想理论,极好地指引着我们的办学实践。
思想道德链闹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是德育教育的灵魂,学校将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格本位”教育理念与国家的素质教育思想相吻合,强调的是教学生学会做人,开启学生的精神动力,将过去单纯的思想道德素质转变为人在生存发展中对思想道德教育的需求,以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带动其全面发展,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
重思想道德建设的同时,学校还积极参与北京市和全国的各项文体赛事,在北京市第四十届、四十一届、四十二届、四十三届高校运颂高动会上,该校代表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㈤ 北京京城学校怎么样
北京京城学校不怎么样,北京京城学院是一所位于北京的虚假大学。2018年6月26日,人民日报公布392所“野鸡大学”,北京京城学院上榜。
野鸡大学也称“学历工厂”“虚假大学”,通常采用与知名大学院校容易混淆的名称,以混淆视听的方式招收学生,以各种手段钻相关国家法律漏洞,滥发文凭。野鸡大学所涉及的欺骗既有假学校,也有假学历。
“野鸡大学”不仅国外有,国内也有,并且还很多。相对于国外的“野鸡大学”来说,应该说,国内“野鸡大学”的危害更大。能出国留学的人,毕竟远比不能出国留学的少很多。
另一方面国外的“野鸡大学”不会扰乱我国的高等教育,但国内“野鸡大学”的泛滥成灾,显然会对我国的高等教育造成严重扰乱——既让许多学生、家长和正规高校深受其害。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北京京城学院
㈥ 北京大学诞生的背景
北京大学创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为现名。
实际年代比1898年还雹芹源要早,因为当时合并了一些教会源态学校,那些学校建的时间更早,但以京师大学堂成立时间为准。
1917年,着名教育和民主主义革命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对北京大学进行了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北京大学从此日新月异。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以及鲁迅、胡适等一批杰出人才都曾在北京大学任职或任教。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长沙,共同组成长沙临时大学 。1938年初首瞎,临时大学迁往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汇聚三校菁华,以刚毅坚卓精神,维系中华教育命脉。抗战胜利后,北京大学返回故园,于1946年10月正式复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高校于1952年进行院系调整,北京大学成为一所以文理基础教学和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大学的校友和教师有近400位两院院士,中国人文社科界有影响的人士相当多也出自北京大学,并且产生了一批重大研究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大学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建设的新时期,并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两所大学之一。
北京大学位于京城西郊,占地2661581平方米(3992.277亩)。学校现教职工16073人,29617名各类在校学生。现有199个博士点、221个硕士点、100个本科专业,以及覆盖139个专业的35个博士后流动站。北京大学拥有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科院院士及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数量均居全国高校之首。现任校党委书记闵维方教授、校长许智宏院士。
㈦ 京大是北京大学吗
其他信息:
北大是北京大学。
材料补充:
北京大学(Peking University),简称“北大”,是基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入选“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为九校联盟、松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京港大学联盟、亚洲大学联盟、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环 太平洋大学 联盟、21世纪学术联盟、东亚四大学论坛、国际公立大学论坛、中俄综合性大学联盟成员。
北京大学创立于1898年维新变法之际,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野锋袭现代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创办之初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1912年改为国立北京大学。1937年南迁至长沙,与 国立清华大学 和私立南开大学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复员返回北平(现北京)。1952年经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成为以文理基础学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并自北京沙滩等地迁至现址颂兄。2000年与原北京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为新的北京大学。
㈧ 京大是什么学校
京都大学(Kyoto University),简称“京大”。京都大学是世界闻名的顶尖综合研究型大学,其本部位于日本京都市左京区,是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成员,日本文部科学省超级国际化大学计划A类顶尖校和指定国立大学。
京都大学拥有京都大学iPS细胞研究所、RIMS数理解析研究所、京都大学生存圈研究所等多个一流的科研机构。作为日本最高学府之一,京都大学在全球享有极高的声誉,和东京大学并称为日本的“清华北大”,更是被誉为“科学家的摇篮”。
(8)北京京城大学是如何认识的扩展阅读
在核科学研究方面,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工程运用研究,美国学者也不得不承穗迟族认,京都大学已走在国际的前沿。从组织上,京都大学有工学部的原子核工程系,有理学部猜弊的关于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的众多学科,有原子能研究所,有着一流的研究人员和一流的研究设施。
在螺旋质普仪核聚变研究中心,日本政府耗资80亿日元建立了世界最大的核聚变反应炉,温度可达千万度。连同重质炭同位素资源的转换工程研究,为日本开发新能源和节能研究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参考旦凳资料来源:网络-京都大学
㈨ 北京京城学院怎么样
北京差陪京城学院或派
地址:北京市衫庆贺
民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