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北京知识 » 北京的别有哪些
扩展阅读
杭州大厦有哪些专柜 2025-02-12 15:11:23
天津保密认证机构有哪些 2025-02-12 15:11:22
北京哪个区离北京近 2025-02-12 15:03:15

北京的别有哪些

发布时间: 2023-05-29 03:01:57

㈠ 北京的别称有哪些

北京别名:燕京、幽州、京城、南京。

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大致算起来有二十多个别称。

燕都,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灭商以后,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战国七雄中有燕国,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都”。

幽州,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两汉、魏、晋、唐代都曾设置过袭迹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京城,京城泛指国都,北京成为国都后,也多拍竖并将其称为京城。

南京,辽太宗会同元年(938年),将原来的幽州升为幽都府,建号南京,又称燕京,作为辽的纤巧陪都。当时辽的首都在上京。

北京的历史沿革:

北京是人类发祥地之一。距今约50万年前“北京人”的出现标志着北京历史的开始。为生存而聚居的北京原始人类创造了聚落组织和文化,在拓展生存空间的同时,与各种文明发生着交流与碰撞。

夏商周时期的中华大地,呈现出文化融合交汇并逐渐走向统一的态势。中原王朝或与当地邦、族结盟,或直接派重臣守护,表现出对其北面门户——北京地区的重视。

公元前11世纪中期周武王灭商后,即分封了燕、蓟两个诸侯国。从此,北京的历史迈上了“方国都邑”的新台阶。战国时期,燕国成为“七雄”之一,燕都蓟城一跃成为“富冠海内”的名城。

㈡ 北京的别称是什么

北京的别称如下说明。

北京的别称有,蓟,幽州,燕都,日下,幽都,燕京,春明,京城,南京,燕山,中都,大兴,大都,汗八里,北平,京师,宛平,京兆以及广阳,涿郡,范阳,析津和顺天府。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算起来差不多有二十个别称。北京历史上除了用过上述名称外,还有秦汉之时,北京曾是广阳郡的治所。隋大业年间,曾是涿郡的治所。唐天宝年间,曾是范阳郡的治所。辽代时曾是析津府的治所。明,清之时,曾是顺天府的治所,于是广阳,涿郡,范阳,析津和顺天府也成了北京的别称。

燕都,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

幽州,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

南京,辽太宗会同元年938年,建号南京,又称燕京。

大都,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改称大都。

北平,朱元璋灭掉元朝后将元大都改称北平。

北京,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取得皇位后,建北京城。后又有京师,京兆的称呼。京城,京城泛指国都,北京成为国都后,也多将其称为京城。

㈢ 北京的别称

北京的别称有:蓟、幽州、燕都、日下、幽都、燕京、春明、京城、南京、燕山、中都、大兴、大都、汗八里、北平、京师、宛平、京兆以及广阳、涿郡、范阳、析津和顺天府。

一,蓟

蓟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克商以后,封帝尧之后于蓟,封召公奭于燕。另说周以前就有燕国,后燕并蓟,以蓟城为国都,这就是现在北京的前身。秦灭燕之后,设置蓟县,故址在今北京城。

二,幽州

幽州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舜典》:“燕曰幽州。”两汉、魏、晋、唐代都曾设置过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三,燕都

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据说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都”。以后在一些古籍中多用其为北京的别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出版过一种北京文史的刊物,其名就叫《燕都》。

四,日下

日下始见于《晋书》,颍川距晋国都洛阳极近,故称日下。后来唐朝诗人王勃作《滕王阁序》时有“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之句,即运用于此典故,此后便以“日下”为国都的代称。作为北京的代名词来用的有清人朱彝尊的《日下旧闻》和干隆年间成书的《日下旧闻考》等。

五,幽都

唐代曾设置幽都县,辽时也曾设置过幽都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六,燕京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自称燕帝,以范阳为燕京。安史之乱平定后,罢燕京。后来北京的正式命名虽屡有变动,而燕京这个名称却广泛使用。近百年来,“燕京”是北京最常用的一个别称,甚至一些企业的名称、产品的命名也多用这两个字。

七,春明

起源于唐代,唐朝首都长安的正门(东门)名为春明门,古人认为东方主春,于是后人遂以“春明”作为首都的别称,北京成为国都后,也曾被称为“春明”。清人孙承泽着有《春明梦余录》,盖其意即此。

八,京城

唐天宝元年(742年)以前,称首都长安为京城,以后京城就泛指国都,北京成为国都后,也多将其称为京城,时至今日也是人们称呼北京最常用的代名词。

九,南京

辽会同元年(938年),将原来的幽州升为幽都府,建号南京,又称燕京,作为辽的陪都。当时辽的首都在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部)。

十,燕山

北宋宣和四年(1123年),宋、金联合伐辽,攻占燕京。宋、金议和后,燕京回归北宋,建燕山府(因临近燕山脚下),故燕京又称燕山。

十一,中都

宋宣和六年(1125年),金人南侵,占领宋的燕山府。金贞元元年(1153年)金人迁都燕京,改称中都,所治均在今天北京西南一带。

十二,大兴

金在将燕京改为中都的同时,设大兴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东南部,包括今东城区、崇文区、朝阳区及大兴区的东部。

十三,大都

元代以金的离宫(今北海公园)为中心重建新城,至元九年(1272年)改称大都,俗称元大都。

十四, 汗八里

元时蒙古人称大都为汗八里,蒙语的意思为“汗城”,即可汗所居之处。所以元朝定都北京后也被称为汗八里,马可·波罗在他着的游记中就称大都(北京)为汗八里。

十五,北平

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灭掉元朝后,为了记载平定北方的功绩,将元大都改称北平。明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取得皇位后,将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建北京城,并将准备都城迁于此,这是正式命名为北京的开始,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十六,京师

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改称京师,直至清代。京师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大雅·公刘》:“京师之野,于时处处。”后世遂称国都为京师。还有一种说法,陕西凤翔有山曰京,有水曰师,因周文王和武王在此建都,故统名为京师,以后便将京师当成国都的代称,北京被称为国都后,也曾被称为京师。

十七,宛平

这是老北京人对北京的泛称,其实不准确,明清的宛平县治区只是今天北京的一部分,大致方位是现在的北京西南部,包括今西城区、宣武区、海淀区的一部分以及石景山区、门头沟区和大兴区的西部。

十八,京兆

民国二年(1913年)废顺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隶中央,其范围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区,民国十七年废京兆地方,改北京为北平。

北京历史上除了用过上述名称外,还有秦汉之时,北京曾是广阳郡的治所;隋大业年间,曾是涿郡的治所;唐天宝年间,曾是范阳郡的治所;辽代时曾是析津府的治所;明清之时,曾是顺天府的治所,于是广阳、涿郡、范阳、析津和顺天府也成了北京的别称。

㈣ 北京的别称有哪些 北京的别称简介

1、北京的别称有燕京、蓟城、涿郡、京城、南京、幽州、大都、北平等。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它有着不同的称谓,大致有20多个别称。

2、蓟。据史书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后,封帝尧之后于蓟,封召公奭于燕。另外一种说法称周朝以前就有燕国,后燕并蓟,以蓟城为国都,这就是现在北京的前身。秦灭燕后,设蓟县,故址在今北京城。

3、幽州。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舜典》:“燕曰幽州。”两汉、魏、晋、唐代都曾设置过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4、燕都。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据说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名,其国都称为“燕都”。后在一些古籍中多用为北京的别称,上世纪80年代曾出版过一种北京文史类刊物,其名就叫《燕都》。

5、日下。始见于《晋书》,颍川距晋国都洛阳极近,故称日下。后唐朝诗人王勃作《滕王阁序》时有“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之句,即运用此典故,此后便以“日下”为国都代称。清人朱彝尊的《日下旧闻》和干隆年间成书的《日下旧闻考》等都将“日下”指代北京。

6、幽都。唐代曾设置幽都县,辽时也曾设置过幽都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7、燕京。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自称燕帝,以范阳(今河北涿州)为燕京。安史之乱平定后,罢燕京。后北京的正式命名虽屡变动,而燕京却被广泛使用。这也是北京最常用的别称。

8、春明。起源于唐代,唐朝首都长安的正门(东门)名为春明门,古人认为东方主春,于是后人遂以“春明”作为首都别称,北京成为国都后,也曾被称为“春明”。清人孙承泽着有《春明梦余录》,盖其意即此。

9、京城。唐天宝元年(742年)前,称长安为京城,北京成为国都后,也称其称为京城,也是人们称呼北京最常用的代名词。

10、南京。辽会同元年(938年),将原来的幽州升为幽都府,建号南京,又称燕京,作为辽的陪都。当时辽的首都在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部)。

11、燕山。北宋宣和四年(1123年),宋、金联合伐辽,攻占燕京。宋、金议和后,燕京回归北宋,建燕山府(因临近燕山脚下),故燕京又称燕山。

12、中都。宋宣和六年(1125年),金人南侵,占领宋燕山府。金贞元元年(1153年)金人迁都燕京,改称中都,所治均在今天北京西南一带。

13、大兴。金将燕京改为中都,又设大兴府,在今北京东南部。

14、大都。元代以金的离宫(今北海公园)为中心重建新城,至元九年(1272年)改称大都。

15、汗八里。元时蒙古人称大都为汗八里,蒙语为“汗城”,即可汗所居之处。故元朝定都北京后也称汗八里,马可·波罗在他着的游记中就称大都(北京)为汗八里。

16、北平。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灭元后,为记载平定北方的功绩,将元大都改称北平。

17、北京。明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称帝后,将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建北京城,并迁都于此,这是正式命名为北京的开始。

18、京师。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改称京师,直至清代。京师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大雅·公刘》,后世遂称国都为京师。还有一种说法,陕西凤翔有山曰京,有水曰师,因周文王和武王在此建都,故统名为京师,以后便将京师当成国都的代称。

19、宛平。这是老北京人对北京的泛称,其实明清的宛平县治只是今天的北京西南部。

20、京兆。民国二年(1913年)废顺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隶中央,民国十七年废京兆,改北京为北平。

21、此外,北京还有广阳、涿郡、渔阳、析津和顺天府等别称。

㈤ 北京的别称 北京的别称有哪些

1、北京的别称有:北平歼散腔、燕京、蓟、幽州。

2、北京(Beijing),简称“京”,古称燕京、北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政治中心、氏衫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截掘漏至2018年,全市下辖16个区,总面积16410.54平方千米,2019年末,常住人口2153.6万人,城镇人口1865万人,城镇化率86.6%,常住外来人口达794.3万人。

㈥ 北京的别称有哪些呢

北京的别称是:北平、燕京、蓟、幽州。

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大致算起来有二十多个别称。

燕都,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灭商以后,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据说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都”。

北京地理位置优越性:

北京市境处于华北平原与太行山脉、燕山山脉的交接部位。东距渤海150公里。她的东南部为平原,属于华北平原的西北边缘区;她的西部山地,为太行山脉的东北余脉;她的北部、东北部山地,为燕山山脉的西段支脉。

北京是交通要道,北进蒙古,东进东北 南进华北。要塞分别是 居庸关,山海关,卢沟桥。从军事上讲这是个绝佳的地理位置。 北京自然条件很好,地质结构稳定。最重要的是位于全中国的中央位置。

㈦ 北京的别称有哪些

北京的别称:

1.蓟城:战国时期燕国的都城,就是今天的北京城,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设置为蓟县。

2.幽州:两汉、魏、晋、唐代都在今天的北京一带设置过幽州。唐代诗人陈子昂有一首脍炙人口的五言诗《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中的“幽州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就在今天的北京市大兴区。

3.燕都:战国时期燕国因为靠近燕山而得名,今天的北京曾是燕国的国都,所以后人把“燕都”作为北京的别称,又衍生出一些如燕台、燕城、燕市等称谓。

4.幽都:唐代曾设置幽都县,辽时也曾设置过幽都府,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5.燕京:唐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立“大燕”国,自称燕帝,改称范阳为燕京作为都城,后降于唐,之后燕京这个名称广泛使用,如民国时期创建的“燕京大学”、今天的”燕京饭店”等。

6.京城:唐代以后,人们习惯于把国都称为京城(当时为长安),从金朝开始北京成为国都之后,“京城”一词就成了北京的代名词,直到如今。

7.燕山:北宋宣和四年(1123年),宋、金联合伐辽,攻占燕京,设立燕山府,故燕京又称燕山。

㈧ 北京的别称是什么

北京,简称“京”,古称燕京、北平、蓟、幽州等。
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大致算起来有二十多个别称。
燕都,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灭商以后,在燕封召公。[129] 燕都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据说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都”。
幽州,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舜典》:“燕曰幽州。”两汉、魏、晋、唐代都曾设置过幽州,所治均在北京一带。
京城,京城泛指国都,北京成为国都后,也多将其称为京城。
南京,辽太宗会同元年(938年),将原来的幽州升为幽都府,建号南京,又称燕京,作为辽的陪都。当时辽的首都在上京。
大都,元代以金的离宫今北海公园为中心重建新城,忽必烈至元九年(1272年)改称大都,俗称元大都。
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灭掉元朝后,为了记载平定北方的功绩,将元大都改称北平。
北京,明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取得皇位后,将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建北京城,并准备迁都城于此,这是正式命名为北京的开始,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京师,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改称京师,直至清代。
京兆,民国废顺天府,置京兆地方,直隶中央,其范围包括北京大部分地区,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京兆地方,改北京为北平。

㈨ 北京的别称有哪些

京:北京,京城,京都锋者,京口,南京,东京,京坻(谷米堆积如山。形容丰收);京囷(粮仓);京运(指运往京仓的粮食);京储(京仓的储备粮食) 京峙(高丘);京誉茄陵(高丘大阜) 筑京(堆土为小山);京丘(为战死的人所筑的坟墓。即京观);京观(古代战争中,胜者为了炫耀武功,收集敌人尸首,封土而成的高冢);京冢(京观)。泛指高大的山丘。 京吏(京师各衙门的都吏。银虚薯别于外吏而言);京圻(京都);京府(京畿。京城和京都附近的地方;国都所在地);京仓(京师储粮的地方)

㈩ 北京的别称

北京的别称有:蓟城、幽州、燕都、日下、幽都、燕京、春明、京城、南京、燕山、中都、大兴、大都、汗八里、北平、京师、宛平、京兆以及广阳、涿郡、范阳、析津和顺天府等。北京简称“京”。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它有着不同的称谓。

幽州
幽州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舜典》:“燕曰幽州。”两汉、魏、晋、银返唐代都曾设置过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燕都
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据说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都”。以后在一些古籍中多用其为北京的别称。

汗八里
元时蒙古人称大都为汗八里,蒙语为“汗城”,即可汗所居之处。故元朝定都北京后也称汗八里,马可·波罗在他着的游记中就称大都(北京)为汗八里。
北平
明洪武元年庆禅(1368年),朱元璋灭元后,为记载平定北方的功绩,将元大都改称北平。

京兆
民国二年誉搏尘(1913年)废顺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隶中央,其范围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区,民国十七年废京兆地方,改北京为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