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老北京有什么习俗
一、逛庙会
说道北京民俗,那一定少不了逛庙会。早在我国古代的秦汉时期,北京就已经是北方地区的重镇了,特别是在元、明、清在此处建都之后,进一步的丰富了当地的文化底蕴,促使了寺庙文化的兴起,从而衍生出了逛庙会这样的民俗习惯。尤其是在明清时期,北京的寺庙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有着近一千多座,位列全国的首位,也是因此使得这座城市几乎是一年三百六十五条都有着庙会这样的民俗习惯。
在随着历史不断的变迁,北京依旧是完整保留着这样的民俗文化,其中最着名的便是白云观、白龙潭与地坛等,它们形成了现代北京的一道独特风景线,让世人对此铭记于心,也成为了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二、吃烤鸭
说完了北京民俗文化中的文化类型,那么饮食也一定是必不可少的。众所周时,北京烤鸭是我国传统饮食文化中的代表之一,它最早是诞生于明初年间,当时的皇帝朱元璋由于热爱烤鸭,导致宫廷中的御厨是想尽办法,最终研制出了闻名的“北京烤鸭”,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大门派为“全聚德”和“便宜坊”。
三、喝豆汁
有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来北京要是没尝试过豆汁真不算来过北京”。据说豆汁最早是诞生于辽宋时期,真正被大众所熟知是在清朝,当时的干隆皇帝将这种饮品引入了宫廷之中,使其成为了宫廷的御膳,由此促使了豆汁在北京的发展,从而成为了民间大众化食品。
由于豆汁中含有十分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成分,所以有着非常好的保健效果,尤其是在夏天,能够很好的祛暑、清热以及开胃。但是也由于豆汁的是发酵而成,会带有十分中的泔水味,许多人都是无法接受的,也是因此让豆汁北京的一大特色。
四、爬景山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中国是一个十分注重传统文化的国家,而孝道也是传承了千年之久,北京的景山正好象征者这样的文化习俗。
说道北京民俗,那么爬山祭祖一定是必不可少的,其中景山就是一大特色。这座公园正式形成是在元朝时期,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明清时期逐渐的成为了祭祖追思的重要场所,以此来发扬我国的“孝道文化”,让游客在游览美景的同时铭记历史文化。
五、听京剧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北京民俗之一。京剧是由徽剧衍生而来,随着各类戏曲文化的不断交流和融合,于是诞生了现在我们所看见的京剧,它早在清朝时期就成为了当时最受欢迎的文化活动,深受无数老百姓的喜爱,还因此诞生了许多的着名戏曲家,如:梅兰芳、程长庚、谭鑫培等。
(1)北京的京味文化有什么扩展阅读
北京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其小吃历史悠久。北京小吃俗称“碰头食”或“菜茶”,融合了汉、回、蒙、满等多民族风味小吃以及明、清宫廷小吃特色而形成,品种多,风味独特。
北京小吃大约二三百种,包括佐餐下酒小菜(如白水羊头、爆肚、白魁烧羊头、芥末墩子等)、宴席上所用面点(如小窝头、肉末烧饼、羊眼儿包子、五福寿桃、麻茸包等),以及作为零食或早点、夜宵的多种小食品(如艾窝窝、驴打滚等)。其中最具京味特点的有豆汁、灌肠、炒肝、麻豆腐、炸酱面等。
一些老字号专营其特色品种,如仿膳饭庄的小窝窝、肉末烧饼、豌豆黄、芸豆卷,丰泽园饭庄的银丝卷,东来顺饭庄的奶油炸糕,合义斋饭馆的大灌肠,同和居的烤馒头,北京饭庄的麻茸包,大顺斋点厂的糖火烧等,其他各类小吃在北京各小吃店及夜市的饮食摊上均有售。
清代《都门竹枝词》写道:“三大钱儿买好花,切糕鬼腿闹喳喳,清晨一碗甜浆粥,才吃茶汤又面茶;凉果糕炸甜耳朵,吊炉烧饼艾窝窝,叉子火烧刚卖得,又听硬面叫饽饽;烧麦馄饨列满盘,新添挂粉好汤圆……”这也说明北京历来有许多风味小吃。
昔日北京不少家喻户晓的小吃,由于时代变迁等诸多因素,早已消失,有的也很少见到,但是,大多数小吃保存了下来,有些小吃店还开到了一起,这样很大程度上方便了顾客。
参考资料老北京网络
2. 北京民俗文化有哪些
再多一点民俗文化会更好的
3. 北京的特色文化
北京的特色文化是四合院、胡同、京剧、相声。四合院是北京传统民居形式,辽代时已初成规模,经金、元,至明、清,逐渐完善,最终成为北京最有特点的居住形式。北京十大胡同分别是南锣鼓巷、烟袋斜街、帽儿胡同、国子监街、琉璃厂、金鱼胡同、东交民巷、西交民巷、菊儿胡同和八大胡同。
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相声,作为一种民间说唱曲艺,起源于华北地区,在明朝即已盛行。如今,中国相声有三大发源地,北京天桥、天津劝业场和南京夫子庙。
(3)北京的京味文化有什么扩展阅读
北京在历史上曾为六朝都城,在从燕国起的2000多年里,建造了许多宫廷建筑,使北京成为中国拥有帝王宫殿、园林、庙坛和陵墓数量最多的城市。北京地区居民宗教信仰者50多万,约占北京市4%。北京现有宗教活动场所达100多处。
四合院建筑,是我国古老、传统的文化象征。四东西南北四面,合是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这就是四合院的基本特征。四合院建筑之雅致,结构之巧,数量之众多,当推北京为最。北京四合院北京的四合院,大大小小,星罗棋布,或处于繁华街面,或处于幽静深巷之中;大则占地几亩,小则不过数丈。
北京胡同最早起源于元代,最多时有6000多条,历史最早的是朝阳门内大街和东四之间的一片胡同,规划相当整齐,胡同与胡同之间的距离大致相同。南北走向的一般为街,相对较宽,如从北京火车站到朝阳门内大街的南小街和北小街,因过去以走马车为主,所以也叫马路。胡同两边一般都是四合院。
4. 老北京的特色是什么
北京是我国的文化中心、政治中心,历史悠久。时至今日,最能体现北京文化特色的,无外乎是着名的长城、故宫、四合院、胡同,以及京剧、烤鸭等
1、长城(民族精神文化符号)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在人们心目中已升华为勤劳、智慧、百折不挠、众志成城、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和意志。长城一方面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能力,另一方面也在展示人类的坚强意志和雄伟气魄。长城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还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地球和平的象征,全人类都能从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得到益处。长城是北京具有代表性的东西之一。
2、故宫(皇家建筑文化符号)故宫是最能体现老北京特色的地方之一,世界遗产组织对故宫是这样评价的:紫禁城是中国五个多世纪以来的最高权力中心,它以园林景观和容纳了家具及工艺品的9000个房间的庞大建筑群,成为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故宫是世界上极少数同时具备艺术博物馆、建筑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宫廷文化博物馆等特色,并且符合国际公认的“原址保护”“原状陈列”基本原则的博物馆和文化遗产。
3、北京四合院(民居建筑文化符号)四合院在中国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全国各地有多种类型,其中以北京四合院为典型。北京四合院是北京的建筑标志之一,它象征着一种文化,如今很多人对它的印象就是“贵”。近些年由于旧城改造,北京很多四合院已经销声匿迹,但也有一些保存完好的。现存的北京四合院有多种,有制式标准的老四合院,有拥挤但温情的大杂院,也有现代气息的新四合院。
4、北京胡同(城市格局文化符号)北京胡同不仅是城市的交通路线、建筑发展的脉络,它还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场所。北京人对胡同有着特殊感情,它不仅是百姓们出入家门的通道,更是一座座民俗风情博物馆,烙下了许多社会生活的印记。作为最能体现老北京特色的地方,有些胡同的历史已经几百年。胡同这种北京特有的古老小巷,已成为北京文化的载体。老北京的生活气息就在这胡同里。
5、京剧(戏曲文化符号)
中国影响力最大的戏曲剧种,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各地。“北京京剧院”成立于1979年,这是经由国家文化部评定的全国京剧重点院团。“国家京剧院”位于西城区平安里西大街22号,成立于1955年,首任院长为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京剧不仅是北京特色文化元素,还是我国重要的文化名片,肩负着重要的对外文化交流任务。
6、相声(曲艺文化符号)
相声是全国极具特色的文化形式,也是北京具有代表性的东西。MAIGOO小编从“搜狐早晚报”的报道中了解到,成熟的相声形式产生于清末民初的北京,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时至今日我们看到相声在北京城市文化中仍然是余响不绝。2006年12月21日,北京市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式对外公布。第一批市级“非遗”名单,相声位列其中。
7、北京大学(教育文化符号)
北京大学是中国国立第一所综合性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还是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创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基地。无论从历史上看,还是从学术上看,北大的地位都是举足轻重的,它对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重大贡献。鲁迅曾经说过: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北京大学是北京的教育文化符号。
8、老舍(京味文化符号)
老舍是在北京土生土长的知名作家,他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和价值,其独特价值表现在对“京味”文化的表现上。老舍的作品特点是用地地道道的北京话描写已经斑驳破败仍不失雍容气度的北京城,刻画带有皇都贵族气质但又有些迂腐的北京人,还有那北京人特有的幽默方式。北京市民的口语,是老舍创作语言的主要来源,让读者读起来感觉到京味的纯正、漂亮、活泼、通俗易懂。
9、北京烤鸭(饮食文化符号)
要说中国哪里的烤鸭最好,大部分人都说是北京,依靠强大的经济实力,北京特色美食——北京烤鸭的名声已经传遍了全世界,成为了文化的标签。现阶段,北京烤鸭比较着名的有三大品牌——全聚德、便宜坊、大董。全聚德是中华老字号,1864年创建,1999年获评中国驰名商标。便宜坊也是老字号,形成了以焖炉烤鸭为龙头,鲁菜为基础的菜品特色。大董则定位高端,1985年成立。
10、老北京糖葫芦(小吃文化符号)
北京的糖葫芦,在城市中的地位大概可以和东北道口的烧烤摊儿、上海街头的油墩子相当。北京糖葫芦已成为标志性的北京文化特色。北京的冰糖葫芦最盛行于民国时期。老北京时期,不同地区糖葫芦粗细档次和销售方式各不相同,有好几种类型。在食品店、公园茶点部或戏院里的,糖葫芦常摆在玻璃罩的白瓷盘里销售。还有边推着车边吆喝的。糖葫芦制作精致,品种众多,有山里红、白海棠、荸荠、山药、橘子以及加入豆沙、瓜子仁、芝麻馅的各种糖葫芦。
5. 北京有哪些民俗文化
1、京剧
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场景布置注重写意,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京剧走遍世界各地,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在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相声
相声,一种民间说唱曲艺。它以说、学、逗、唱为形式,突出其特点。中国相声有三大发源地:北京天桥、天津劝业场和南京夫子庙。
相声主要采用口头方式表演,以北京话为主。主要道具有折扇、手绢、醒木。表演形式有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等,是扎根于民间、源于生活、又深受群众欢迎的曲艺表演艺术形式。
3、北京庙会
北京庙会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作为一种社会风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而庙会风俗则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它又是伴随着民间信仰活动而发展、完善和普及起来的。
4、北京评书
北京评书是一种传统说唱艺术。相传是明末清初江南说书艺人柳敬亭(1587~1668)来北京时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清代北京鼓曲艺人王鸿兴去江南献艺时,拜柳敬亭为师,回京后改说评书,并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在掌仪司立案授徒,流传到现在的。
5、北京琴书
北京琴书流传于中国北方地区的传统曲艺剧种之一,已列入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北京琴书形成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流行于北京、天津、河北等地的大鼓曲种之一。
北京琴书源于河北廊坊及北京郊区的五音大鼓,又名单琴大鼓、扬琴大鼓。以三弦、四胡、扬琴等乐器伴奏。唱腔借鉴京韵大鼓说唱转圜自然的风格技巧,旋律简洁,创造了多板式的不同节奏的唱法,形成了生动活泼的艺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