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北京在古代叫什么
北京在古代先后被称为蓟城、燕都、燕京、幽都、中都、元大都、北平、京师、顺天府。
1.早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即封召公于北京及附近地区,称燕,又封尧之后人于蓟,在今北京西南。后燕国灭蓟国,迁都于蓟,统称为燕都或燕京。
2.秦代设北京为蓟县,为广阳郡郡治 。
3.隋开皇三年废除燕郡。但很快在大业三年,隋朝改幽州为涿郡。
4.辽于会同元年(938年)起在北京地区建立了陪都,号南京幽都府,开泰元年改号析津府。
5.贞元元年(1153年),金朝皇帝海陵王完颜亮正式建都于北京,称为中都,在今北京市西南。
6.元朝时的北京称为元大都。
7.燕王朱棣经靖难之变后夺得皇位后,于永乐元年改北平为北京。
8.清兵入关后即进驻北京,亦称北京为京师顺天府,属直隶省。
(1)北京古代叫什么名儿扩展阅读:
北京,简称“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国际大都市,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所在地,也是中部战区司令部驻地。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部,背靠燕山,毗邻天津市和河北省。北京的气候为典型的北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北京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上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数最多的城市,三千多年的历史孕育了故宫、天坛、八达岭长城、颐和园等众多名胜古迹。早在七十万年前,北京周口店地区就出现了原始人群部落“北京人”。公元前1045年,北京成为蓟、燕等诸侯国的都城。公元938年以来,北京先后成为辽陪都、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国都、中华民国北洋政府首都 ,1949年10月1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
❷ 北京古代不同时期的名称
北京古代不同时期的名称如下:
1、幽州,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
2、燕、蓟、燕都、燕京。
早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即封召公于北京及附近地区,称燕,都城在今北京房山区的琉璃河镇,遗址尚存。又封黄帝之后人于蓟,在今北京西南。后燕国灭蓟国,迁都于蓟,统称为燕都或燕京。
3、蓟县。
秦代设北京为蓟县,为广阳郡郡治。汉高祖五年,被划入燕国辖地。元凤元年复为广阳郡蓟县,属幽州。本始元年因有帝亲分封于此,故更为广阳国首府。东汉光武改制时,置幽州刺史部于蓟县。永元八年复为广阳郡驻所。
4、燕郡。
西晋时,朝廷改广阳郡为燕国,而幽州迁至范阳。十六国后赵时,幽州驻所迁回蓟县,燕国改设为燕郡。历经前燕、前秦、后燕和北魏而不变。
5、涿郡。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除燕郡。大业三年(607年),隋朝改幽州为涿郡。
6、幽州。
唐初武德年间,涿郡复称为幽州。贞观元年(627年),幽州划归河北道。后成为范阳节度使的驻地。安史之乱期间,安禄山在北京称帝,建国号为“大燕”。唐朝平乱后,复置幽州,归卢龙节度使节制。
7、燕。
五代初期,军阀刘仁恭在此建立地方政权,称燕王,后被后唐消灭。
8、南京、燕京、析津府。
辽太宗会同元年(938年),将原来的幽州升为幽都府,建号南京,又称燕京,作为辽的陪都。当时辽的首都在上京。开泰元年改号析津府。
9、中都。
金朝贞元元年(1153年),金朝皇帝海陵王完颜亮正式建都于北京,称为中都,在今北京市西南。
10、燕京路大兴府、中都路大兴府、大都路、元大都。
大蒙古国成吉思汗麾下大将木华黎于嘉定八年(1215年)攻下北京,遂设置燕京路大兴府。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年)改称中都路大兴府。至元九年(1272年),中都大兴府正式改名为大都路(突厥语:Khanbalik,意为“汗城”,音译为汗八里、甘巴力克),也就是元大都。
11、北平府。
明朝初年,以应天府(今南京)为京师,大都路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改称为北平府,同年十月应军事需要划归山东行省。洪武九年(1376年),改为北平承宣布政使司驻地。
12、北京。
燕王朱棣经靖难之变后夺得皇位后,于永乐元年(1403年)改北平为北京,是为“行在”(天子行銮驻跸的所在,就称“行在”)且常驻于此,如今的北京也从此得名。
13、京师。
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改称京师,直至清代。
14、顺天府。
明清时设置顺天府管辖首都地区,地位与今日的北京市类似,但管辖面积不同。清兵入关后即进驻北京,也称北京为京师顺天府,属直隶省。
(2)北京古代叫什么名儿扩展阅读:
北京3000多年的建城史,860多年的建都史,就是“招”和“聚”的历史——战国时期燕昭王修黄金台,招的是人才;元世祖忽必烈修积水潭,聚的是物资;明成祖朱棣从全国招来20万工匠、上百万民工修建北京城,奠定的是城市格局。
新中国成立之初,一批制造业企业、服务业企业和高等院校落户北京,人口和优质资源的高度集中,在助力北京日新月异的同时,也对周边地区的人才和资源产生了强大的“虹吸效应”。
“摊大饼式”的发展,使城市如同一个体形越来越庞大的巨人,步履沉重:北京的汽车保有量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757辆增至目前的570余万辆;常住人口从200万增至目前的2170余万;城市历次总体规划中,1000万、1250万、1800万的人口红线一再被突破……
北京的地下水位以每年1米的速度开始下降,毗邻动物园的“动批”周边环境嘈杂混乱,儿童医院门口常有家长带着患儿支着帐篷等待排队挂号……尤其是一到秋冬季就每每来袭的雾霾,让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人们真切地感受到“呼吸的痛”。
这显然不是一个正在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大国首都应有的样子。北京的城市病治理,正如总书记所说,“光靠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已经不行了”,必须从顶层设计上找到治根儿的良方。
功能太多——总书记对北京“大城市病”的根源分析切中肯綮。北京既有作为国家首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功能,又要在经济、金融、产业发展、教育、科研、医疗等几乎所有方面“全面发展”,样样做到最好,自然会导致摊子越铺越大,聚集的资源和人口越来越多,人口资源环境矛盾越来越尖锐。
疏解非首都功能是“牛鼻子”——总书记为北京开出的“治病”处方,从根本上着眼,方向明、思路清,令在雾霾、堵塞、拥挤中困顿的北京豁然开朗。一座城市再大,也不能什么都搞;解困局,疏解势在必行。
疏解之于北京,不仅是空间所迫,更是发展所需。全市上下统一思想,“让城市发展与城市战略定位相适应、相一致、相协调”迅速成为共识,一场有序疏解的攻坚战由此打响。城市,特别是城六区开始由聚到疏,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从一直做“加法”到引入“减法”,走内涵式集约发展的新路。
新的规划图紧锣密鼓进行调整修订,勾勒出城市未来的发展路径:设定城市总人口红线——2300万;确定城市开发边界——明确五环内不再新建大型综合医院,不再大规模开发商业项目;设定水资源红线——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漫灌农业彻底退出北京。
❸ 北京在古代时候的名字叫什么
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北京这一城市也有渊远的历史,北京在古代有许多名字,比如燕都,日下,幽都,春明,燕京,汗八里,北平等。直到明成祖朱棣成为皇帝后,把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名为顺天府,建立了北京城。并且将首都迁至北京,由此才开始正式命名为北京,并且一直作为后来王朝的都城,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现在的北京依然是中国的首都,随着时代的发展,北京已然成为一座保留历史辉煌并且非常现代化的大都市,吸引了许多国内国外游客观光游览,甚至定居于此。
一、燕都与日下
古时候北京作为燕国的都城,故而得名燕都。战国时期,七国鼎立,燕国位居燕山附近,因此得名燕国,燕国的都城也就被称作燕都。这一名称可以从许多古籍典故中查询验证。而到了晋国时期,晋国的首都在洛阳,北京距离洛阳很近,因此得名日下。
❹ 北京在历史上一共有多少种名称
在古中国历史上北京的名称很多,共有27个历史名称,同时还有13个不太正式的别称。北京的名称最早的记录可以追溯到周文王姬发建立西周的时候起,武王灭商之后,分封了黄帝的后代到到了一个叫做蓟的地方,而这个地方就在现在的北京市范围内。与此同时周武王还分封了一个叫做燕的国家,这个国家是后来的战国七雄之一,蓟的封底最后被燕国兼并,并且定都于此,因为这个地方被叫做燕都。
元帝国建立之后,这里又被称之为大都。明成祖朱棣造反成功之后,将首都由原来的金陵迁往大都,改大都为北平。满清建国之后,定都北平,改北平为北京,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北京又改名北平,新中国成立之后,定都北京,北平再次回复北京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