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北京金融街的相关历史
公元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经蠢返过仔细勘察之后,根据《周礼·考工记》的规划原则兴建了元大都城。大都城内设50个坊,每个坊都建有各自的坊门。门楣之上标有福田坊、集庆坊、安富坊、凤池坊等带滑饥坊名,规划完备,建筑齐整。
金城坊,位于元大都城的西南角,意出于《史记·秦本纪》:“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万事帝王之业也。”金城坊之北有雄伟秀丽的妙应寺白塔,南有金碧辉煌的都城隍庙。元、明之际及清代初期这里遍布银号、金坊,商贾富豪及皇亲国戚多在此地发迹生财,是繁华的商业区和金融中心。民国元年,设在这里的大清银行改为中国银行,“其后大陆、金城、中国实业各银行,均先后设立于此,民国十年以前,各银行竟于是谋建筑,颇有作为银行街之想”。然而,在军阀混战中,金城坊逐渐败落,票号、金坊等转向前门及东城地区。自清代金城坊之名即音转为锦什坊。
金城坊地处明、清北京内城西南部,是一片古老的居民区,小巷纵横,地势低洼,其东侧的沟沿及太平桥大街原为城内的一条泄洪沟,从北至南直达南护城河。宁静的小巷中多为平房矮屋,也有几处轩敞的王府,如明代的武定侯、广宁伯等居住的府第,以及清代让羡的顺承郡王府、德公府等,还有一些政府机关和专用场地,如巡按察院、提学察院、屯马察院,以及济州卫、藤牌营、养马营等。
日月演进,斗转星移。时间又过去了一百余年,在金城坊建立700多年后的公元1992年至2005年,在今日的西二环路东侧(原金城坊旧址之上)北起阜成门立交桥畔的中国银行大厦,南到复兴门立交桥东北侧的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全长1700余米、宽600余米的范围内传奇般地崛起了一条建筑面积300万平方米的具有浓郁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的现代化建筑群。这就是将成为亚太地区金融中心之一的北京金融街。
金融街的城市改造有其历史渊源,金城坊自古就是金融中心,历史发展到今天,它也圆了昔日之梦。而今,金融街自从1992年动工兴建,已经历时十余年,主要建筑已展新姿。切望在后期的规划建设中,更多地考虑古城风貌,尽量保护和恢复古都风韵,注意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和真谛,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将现代与传统、旧遗址与人们的生活环境相结合,充分利用白塔寺、都城隍庙以及火神庙、清真寺等人文遗址,精心点染,巧夺天工,使文物保护与现代建设、古都风貌达成完美的统一。
㈡ 金融街的概述
金融街是北京市第一个大规模整体定向开发的金融产业功能区。自1992年建设以来,得到国家和北京市的大力支持。1993年10月,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明确提出:“在西二环阜成门至复兴门一带,建设国家级金融管理中心,集中安排国家级银行总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总部”。在2005年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中,再一次明确金融街是国家金融管理中心。2008年,在全金融总体规划中,进一步确定了金融街在首都金融业中的核心地位,提出要将金融街建成首都金融主中心 。
据西城区金融服务办公室透露,2012年全年,金融街实现三级税收2484.8亿元,同比增长29.0%,占西城区三级税收总额的81.4%,占北京市三级税收总额的30.8%。
作为首都金融主中心区,在金融街的三级税收中,金融业占比仍居第一。北京市金融工作局近日发布数据显示,去年,北京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2592.5亿元,同比增长14.4%,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4.6%。
北京金融局表示,金融业对北京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4.7%,居各行业首位。金融行业依然是带动北京市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增长的第一支柱产业,战略产业地位进一步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