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中国历史最久远的15座城市
陕西:西安
北京,天津
河南:洛阳 开封
浙江:杭州
广东:广州,虎门
四川:成都
江苏:南京,苏州
江西:景德镇
福建:福州,泉州
辽宁:沈阳
湖北:武汉:荆州
山东:济南
山西:平遥
安徽:合肥
Ⅱ 城市文化底蕴很重要,中国哪座城市的历史最悠久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省市众多,再加上我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所以很多城市的历史有很深厚,文化底蕴也很浓重。那么我国到底有哪些城市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浓重的文化底蕴呢,小编归纳总结了一番,跟着小编一起去学习一下吧。
1、首都北京首当其冲。要说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第一个就是我们的首都北京,北京作为文化、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的发展中心,它的历史可谓众所周知。而且北京还拥有着故宫、长城等七处世界文化遗产,这样的北京自然历史悠久。
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深厚历史让众多省份都有着属于自己浓厚的文化底蕴,除了北京、先、洛阳、成都和杭州,还有开封、南京、扬州、苏州等地方都是堪称最具历史文化的城市,这些文化底蕴的城市有没有你的家乡呢?如果你的家乡也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欢迎和小编沟通一二。
Ⅲ 京津冀的历史变迁
一、历史回溯:双城记的由来
1、隋唐以前的沿太行山前地带发展格局
史前时期京津冀所在区域是我国古人类活动和繁衍的重要区域之一。京津冀所在太行山各流域为古人类的生活和狩猎提供了良好环境。桑干河即时旧石器时代古人类繁衍的重要区域,泥河湾从200多万年前到公元前3000多的新旧石器时代遗址共130多处,这在世界上也是极罕见的,形成了如此丰富的早期人类文化遗存叠加文化层。目前发掘的最早出现于潜山-平原过渡地带的则是周口店北京猿人,北京猿人生活在距今大约70-20万年,其后因外部环境变迁再次迁移。距今约20-12.5万年左右的许家窑人遗址有专家鉴定是北京山顶洞人西迁的重要聚集地。而到了公元前1万至5000年前左右的新时期时代,更多的古人类聚居场所在太行山前与华北平原的交接地带出现。这个时期储藏粮食、食物的陶罐大量出现,拉开了华北地区平原地区的人类改造大自然的序幕。到了新时期时代中期,华北地区粮食作物种植处理粟、稻、黍外,还有豆、麦等。因此,从史前文明的发展及空间演替来看,太行山前平原与西部山区有着密切的文化渊源,人类活动区域逐步由山区向潜山地区,平原地区过渡。
从春秋、战国一直到隋唐时期,京津冀地区的人口、经济与文化中心均分布在太行山前的20公里范围区域;同时军事重镇分布在沿桑干河和汉长城以南地带。燕国的蓟、赵国的邯郸是该区域范围内的两大政治、经济、军事与文化中心,并保持较为稳定发展格局。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该时期黄河入海口在渤海湾处,因此此时华北平原大部分地区属于水乡泽国,并不适合农业耕作和城镇发展。正是由于黄河在近3000年来频繁改变河道,经常泛滥,给华北平原造成不小危害,因此长期以来华北地区的城镇空间分布较为稳定,并没有大规模向东扩张的趋势。直到金代后,黄河基本上河北省南部以南地区摇摆,才使得华北平原整体上更适宜农耕。此时,随着京杭大运河商贸运输的繁荣,使得天津、沧州得到了空前发展;此外海河流域的诸多支流也借助水运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如河间、任丘等城市。
2、金元以来北京在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天津作为北方门户地位逐步确立
金元以后北京逐步奠定了作为北方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的地位,尤其是明朝1421年朱棣迁都北京在全国的地位空前提升。明清时期首都的管辖范围大许多。不管是明初期的北平府,还是清的顺天府,被誉为“东环沧海之波,西枕太行之麓”。明初的北平府辖区东到遵化,南达霸州,北到密云等地区;清朝也基本延续这个管理范围,只是后来天津升格为知府后得以脱离北京。在传统农耕经济主导时期,城市多受到辖区政府的统一管理,官阶比区域政府小了许多。天津作为后起之秀得益于京杭大运河的运输业务,当然当前大运河失去了往日的优势作用,由海港集疏运优势所替代。天津开始走上历史舞台来源于元代的漕运,设有直沽盐运司;明永乐二年设立了天津卫,到了明朝晚期则发展成为重要的水陆交通要冲,发展成为商贸与军事重镇。但天津真正作为城市发展是在清初,雍正九年即公元1731年升为天津府。
天津的崛起与传统太行山前城市的示微是有着一定内在关联性,这也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经济逐步由内陆走向沿海的一个印证,传统的农耕文明城镇体系基础从此得以改变。两次鸦片战争后,1860年天津的开端口和近代工业的大发展,使得京津冀地区从一个封闭的中央王朝京畿重地逐步走向近代开放经济中心。天津近代工业,始于洋务运动中清朝政府创办的天津机器制造局等,其后在海河北岸建设河北新区聚集了大量的近代工业企业。为配合近代军工产业的发展,清政府在天津先后修了第一条电报线、中国第一条自主型标准轨铁路——唐胥铁路,创办了开平矿务局等。民国初至日军侵占这段时期是天津近代工业的兴盛期,工业方面面粉、火柴、纺织、化学、制革等类型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如自1915年由周学熙创办的天津第一家机器纺纱厂直隶模范纺纱厂以来,短短十年间天津拥有了近90家纺织业企业,成为了北方近代棉纺织业中心。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天津已经是中国北方地区最大的城市和工商业中心,中国第二大工业,尤其是工业经济体系的完备程度仅次于上海。值得注意的是,天津工业的军事和民用工业的大发展,促进了对外贸易和城市商业的繁荣,天津在解放前已经是北方最大的金融商贸城市。城市商业方面发展开始源于租界地的商贸市场发展,如建于1928年的劝业场是天津最早的一级商业群的发祥地。对外贸易方面,随着天津水陆要冲交通枢纽地位的提升,更多的华北地区、长城以外地区物资向天津汇聚。如随河北的张家口、石家庄、保定等城市,成为天津商贸流通的二级市场或集散地;同时促进了山东、山西等地的金融贸易往来。
3、建国后的两组“双城”较劲发展局面
如果说延续清末、民国初期的地缘政治与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京津冀地区会出现政治与传统文化中心在北京,经济与新文化中心在天津,并带动河北省各级城镇发展的“双城、多点”发展局面。但新中国之后的发展却出现了戏剧性的转变。打破区域格局来自于三次大的行政或政策干预。第一次是在20世纪50年代,北京的城市定位从传统的政治、文化中心硬加上了生产中心。由此一五、二五时期,北京先后兴办了几千家工业企业,包括钢铁、机械、石油化工、电子、建材、医药、纺织服装、轻工、食品等几乎所有轻重工业门类,如文化革命前产业工人数量已经达到100多万。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的石景山钢铁厂和70年代的燕山石化厂,使得北京的工业一跃超过天津。当然建国前30年里,天津的工业经济地位依然较为稳固。天津在工业商品生产方面创造了60多项第一,如第一块手表、第一台自行车、第一台彩色电视、第一台传真机、第一批模拟计算机、第一辆汽车、第一辆无轨电车等。第二次是九五时期北京确定了建设经济中心的目标,自此后的十年间,北京对于金融商务中心、总部基地、楼宇经济等功能发展走上了一个快车道。尤其是在亦庄开发区、临空经济区建设以来,北京的发展速度远超过天津,而天津作为既有北方金融商业中心的地位也被北京所取代。但北京领先半个多世纪的局面也随着政策的再次调整而转变。第三次大的政策干预是“十一五”时期的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自此天津再次受到国家的政策、资金、人力和物力的大力支持。到2013年底天津的工业增加值已经超过上海市,并达到北京的2倍。与此同时天津港作为京津冀地区最大的集装箱港,开始向区域深度覆盖。
对于河北省的城镇格局也出现了类似的“双城”较劲发展局面,在清末的城镇格局基础上,建国后石家庄和唐山逐步成为河北省南北两座重要的城市。石家庄的发展得益于1907年正(石家庄)太(原)铁路和京汉铁路的交汇,到解放之前,石家庄已经发展成为快20万人,工业总产值达到2000万元的城市。1968年河北省省会决定由保定市迁至石家庄市,使得石家庄在配置各类资源方面得到了质的飞跃,逐步成为了华北地区重要的文化、教育、商贸中心城市和工业中心之一。唐山的崛起得益于开滦煤矿、唐山机车车辆厂等工业的发展,如唐山机车车辆厂装造了中国的第一台蒸汽机车。到建国前30年里,唐山已经形成了钢铁、石油、化工、陶瓷、机械制造等重型产业体系,其经济规模也一直处于京津冀地区的第三位。随着首钢搬迁到曹妃甸,以及中国首台350公里动车下线,唐山作为我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地位进一步得以巩固。
二、分不开的京津冀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取几个节点,即可见北京、天津和河北之间的关系渊源,即可烛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何以地脉通文脉亦通。从历史地理学上观照,不难发现:京津冀貌合神亦合,实为一体。
1、北京:彼时顺天
永乐元年即公元1403年,对北京而言是一个值得记住的年头。这年正月的一天,明成祖朱棣听见礼部尚书李至刚等人的建言:自昔帝王或起布衣平定天下,或由外藩入承大统,而于肇迹之地皆有升崇,切见北平布政司实皇上承运兴王之地,宜遵太祖高皇帝中都之制,立为京都。
李至刚等人的话正说在朱棣的心坎上。
朱棣对北平由衷地喜欢,公元1368年明朝大军攻陷元大都,他的父亲朱元璋改元大都为北平府,设北平行中书省。两年后,亦即公元1370年夏天,朱棣被父亲封为燕王。尽管直到十年后,亦即公元1380年,朱棣才到北平府上任,但无可否认,在随后的二十多年,北平府这方土地成为朱棣兴旺发达的福地,这里的蓝天白云风土人情已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他不习惯亦不再迷恋江南的山光水色。所以在靖难之役取得完胜,坐上皇帝宝座不久,有人提议把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建北京于顺天府,称行在,朱棣没犹豫,亦没异议,当即批准。
北京的命运在这一刻改变了。
在此之前,北京作为都城,叫过燕京,叫过南京,还被一个叫马可波罗的着名意大利旅行家叫过“汗八里”……
在此之前,亦即在公元1403年之前,亦有北京,但那是明朝以前的北京,跟明朝以后的北京不是一个概念。比如唐朝的北京,指的是当时的太原府;宋朝的北京,指的是当时的大名府;金朝也有北京,却跟公元1403年的北京毫不相干,北京在金朝称中都。
除了公元1403年,对于今天的北京而言公元1421年亦是一个值得记住的年头。从这年正月初一开始,北京不再称行在,不再只是朱棣的临时驻跸之地,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首都。朱棣亦给出了他定都北京的理由:朕续承大统,恢弘鸿业,惟怀永图,眷兹北京,实为都会。惟天意之所属,实卜筮之攸同……
北京像个被人争着抱的孩子,先属北平府,后属顺天府。明朝时与今之河北大部、河南和山东一部以及今之天津,为京师或称北直隶的辖地;清朝时与今之河北、天津以及河南、山东、内蒙古和辽宁一部,同属直隶。
明初的北平府,辖:大兴、宛平、良乡、固安、永清、东安、香河、三河、武清、漷县、宝坻、文安、大城、保定、房山、顺义、怀柔、密云、玉田、丰润、遵化、平谷和通州、霸州、涿州、昌平州、蓟州。二十二个县和五个州,今天并不都属于北京市,有的已划入河北省和天津市。
清朝的顺天府,辖下区域除今之北京大兴、良乡、通州、房山、昌平、顺义、怀柔、密云等区县,还包括今之廊坊固安、三河、永清、香河、霸州、文安、大城,保定涿州,唐山遵化、玉田、丰润及天津武清、宝坻、蓟县等地,被赞:“东环沧海之波,西枕太行之麓”,“天府雄规,宸居胜地”,“疆域虽遥,气脉常贯”……
2、天津:从卫到府
天津桥居“天汉之津”,故名。桥初造于隋,在洛阳,跟天津没丁点关系。
彼时天津在哪里?尚在屈原“朝发轫于天津兮”的诗句中?尚在混沌初开状态?
一位出生在天津的叫布莱恩的英国人,曾为天津写下这样的文字:距此以西80英里的地方,就是“天国之都”北京,在那里,被称为天子的皇帝统治着他的王国。由于这个多条水道交汇的古老的港口成为旅行者前往“天国之都”的必由之路,于是人们便称之为“天津”———通往天国的津渡。
布莱恩讲的是清朝时的天津。天津的人文历史,兴于清,却非始于清。
最早关乎天津的文字指向明永乐二年。
彼时天津之地属于河间府。“水陆冲要,饷道所经,自古幽燕有事,未有不先图河间者”,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称河间“陂泽沃衍,宜于耕植”,“诚京师之南府,天下之津途也”。
天下既定,度要害地设所置卫,是明王朝从国家安全出发,采取的非常现实的措施。永乐二年即公元1404年的冬天,在河间府静海县北置天津卫,筑城置戍,屯守军士。
天津应运而生:城周九里。北濒卫河,东绕潞河,漕舟悉出于此……
公元1600年,天津迎接了它有史以来第一位路过的外国人。他是意大利传教士,叫利玛窦。那年利玛窦要去北京拜见万历皇帝,被困于天津卫的监狱。近乎绝望的他只有祈祷上帝保佑。那是一个让他终生难忘的冬天,那个冬天他想到另一个到过中国的意大利人,想到他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和受到的不同寻常的礼遇。马可波罗到过北京,却没到过天津卫,彼时北京还不叫北京,它叫元大都,天津卫还不存在……
天津卫在明朝发展成“京师东南之巨镇”,却始终是“卫”的面目,直到明亡,直到清雍正三年即公元1725天津卫升为直隶州,雍正九年即公元1731年升为天津府,辖天津县、青县、静海、沧州、南皮、盐山和庆云……
公元1793年秋天,天津又迎接了它有史以来最重要的外国客人,不是一个,这是一个庞大的英国使团。直隶总督梁肯堂奉干隆皇帝之命,从驻地保定赶到天津欢迎。在客人眼里,身量不高的梁肯堂“目小而有炎光流露,须白如银,下垂及胸,容貌蔼然可亲,举动雅驯有儒者气”。在主人眼里,这群远涉重洋而来的洋人绝不可等闲视之……
其后来天津的洋人愈来愈多,尤其在公元1860年天津成为通商口岸之后,从县到府到省,各级官员感到天津的洋务愈来愈棘手。
公元1870年夏天,曾国藩在直隶总督任上接到这块烫手山芋。朝廷命去天津查办教案,他“不胜焦灼”。九天之后,焦虑无已的曾国藩从保定的直隶总督署勉强动身,经高阳、任丘、大城、静海,农历六月初十到天津。“筹议洋人之事,彷徨无计”,打败太平军的曾国藩终于在天津栽了跟头,他没有机会再回到保定的直隶总督署,九月初六日,在天津他把直隶总督印交付给了学生李鸿章,二十三日黯然离津……
3、河北:京畿要地
公元763年,流浪在四川的诗人杜甫听到那个期盼了近八年之久的莫大喜讯:史朝义死了,河北光复了,安史之乱结束了。诗人喜极而涕,看着身边的妻子那个高兴劲儿,想着有可能就要回家了,他一口气写下那首脍炙人口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河北,让人百感交集的河北啊。“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诗人发自肺腑的欢吟如今早已成为穿透千古的绝唱。
今天的河北,不同于唐朝的河北。“河北”作为历史地理学上一个名词,其产生,当在唐朝。
贞观年间,唐太宗因山川形势之便,将帝国分为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岭南道“十道”。到开元年间,唐玄宗又将十道拆分为十五道。无论十道还是十五道,河北道均在其中。
唐朝的河北,即指唐朝的河北道,辖安东都护府和魏州、邢州、冀州、定州、幽州、易州、涿州、蓟州等二十九州,所辖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北京、河北和辽宁的大部以及河南和山东一小部。河北道不具行政权,最高长官巡察使或采访使,不常设。
今天的北京和天津,彼时为河北道的幽州、蓟州之地。幽州辖八县,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大部和天津的武清以及河北的廊坊、永清,蓟州辖三县,相当于今天天津的蓟县和河北的三河和玉田。
据《太平寰宇记》,涿州风俗和幽州相同,莫州和易州的风俗也和幽州相同。保州风俗和莫州相同,因此也和幽州相同;雄州风俗和易州相同,因此也和幽州相同。幽州风俗有什么特点,用班固的话说,是“愚悍少虑,轻薄无威仪,亦有所长,敢于赴人之急难,此燕丹之遗风”。
到宋朝时,道为路取代,有宣抚使或转运使之职,亦不常设。
公元1044年秋天,宋朝文坛领袖欧阳修来到河北,出任转运使。一年后离开,转任滁州。在河北任职前后,欧阳修写下了《朋党论》和《醉翁亭记》两篇名文。
宋先与辽对峙,后与金对峙,国土面积大大逊于唐。宋朝河北路的管辖面积亦大大缩减。
金朝亦有河北路。
金朝之后,元明清数百年间,河北未再作行政区划用词,但其在唐宋时期所造就的人文精神和历史内涵,一直为后世所传承,亦常为今天的河北人所道。
在此或可再次引述顾祖禹的说法:霸州倚神京之重地,控瀛海之要冲,作镇屏藩,东西联络……州处畿辅间,实据堂奥以内之势,此形之似缓而实切者也;涿州控西山之险,据上游之势……特为肘腋要害;保定重山西峙,群川东汇……联络表里,翊卫京师,诚重地也;蓟州控卢龙之险,扼柳城之道,襟带郊圻,称为重地……当年的京津冀,貌合神亦合,实为一体,今天的京津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脉通,文脉通,亦分不开。
Ⅳ 北京的历史
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大致算起来有二十多个别称。
蓟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克商以后,封帝尧之后于蓟,封召公奭于燕。另说周以前就有燕国,后燕并蓟,以蓟城为国都,这就是现在北京的前身。秦灭燕之后,设置蓟县,故址在今北京城。
幽州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舜典》:“燕曰幽州。”两汉、魏、晋、唐代都曾设置过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燕都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据说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都”。以后在一些古籍中多用其为北京的别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出版过一种北京文史的刊物,其名就叫《燕都》。
日下始见于《晋书》,颍川距晋国都洛阳极近,故称日下。后来唐朝诗人王勃作《滕王阁序》时有“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之句,即运用于此典故,此后便以“日下”为国都的代称。作为北京的代名词来用的有清人朱彝尊的《日下旧闻》和干隆年间成书的《日下旧闻考》等。
幽都唐代曾设置幽都县,辽时也曾设置过幽都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燕京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自称燕帝,以范阳为燕京。安史之乱平定后,罢燕京。后来北京的正式命名虽屡有变动,而燕京这个名称却广泛使用。近百年来,“燕京”是北京最常用的一个别称,甚至一些企业的名称、产品的命名也多用这两个字。
春明起源于唐代,唐朝首都长安的正门(东门)名为春明门,古人认为东方主春,于是后人遂以“春明”作为首都的别称,北京成为国都后,也曾被称为“春明”。清人孙承泽着有《春明梦余录》,盖其意即此。
京城唐天宝元年(742年)以前,称首都长安为京城,以后京城就泛指国都,北京成为国都后,也多将其称为京城,时至今日也是人们称呼北京最常用的代名词。
南京辽会同元年(938年),将原来的幽州升为幽都府,建号南京,又称燕京,作为辽的陪都。当时辽的首都在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部)。
燕山北宋宣和四年(1123年),宋、金联合伐辽,攻占燕京。宋、金议和后,燕京回归北宋,建燕山府(因临近燕山脚下),故燕京又称燕山。
中都宋宣和六年(1125年),金人南侵,占领宋的燕山府。金贞元元年(1153年)金人迁都燕京,改称中都,所治均在今天北京西南一带。
大兴金在将燕京改为中都的同时,设大兴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东南部,包括今东城区、崇文区、朝阳区及大兴区的东部。
大都元代以金的离宫(今北海公园)为中心重建新城,至元九年(1272年)改称大都,俗称元大都。
汗八里元时蒙古人称大都为汗八里,蒙语的意思为“汗城”,即可汗所居之处。所以元朝定都北京后也被称为汗八里,马可·波罗在他着的游记中就称大都(北京)为汗八里。
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灭掉元朝后,为了记载平定北方的功绩,将元大都改称北平。
北京明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取得皇位后,将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建北京城,并将准备都城迁于此,这是正式命名为北京的开始,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京师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改称京师,直至清代。京师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大雅·公刘》:“京师之野,于时处处。”后世遂称国都为京师。还有一种说法,陕西凤翔有山曰京,有水曰师,因周文王和武王在此建都,故统名为京师,以后便将京师当成国都的代称,北京被称为国都后,也曾被称为京师。
宛平这是老北京人对北京的泛称,其实不准确,明清的宛平县治区只是今天北京的一部分,大致方位是现在的北京西南部,包括今西城区、宣武区、海淀区的一部分以及石景山区、门头沟区和大兴区的西部。
京兆民国二年(1913年)废顺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隶中央,其范围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区,民国十七年废京兆地方,改北京为北平。
北京历史上除了用过上述名称外,还有秦汉之时,北京曾是广阳郡的治所;隋大业年间,曾是涿郡的治所;唐天宝年间,曾是范阳郡的治所;辽代时曾是析津府的治所;明清之时,曾是顺天府的治所,于是广阳、涿郡、范阳、析津和顺天府也成了北京的别称。
北京在历史上地位的变迁
一 中国与世界各国定都的差别
金主亮贞元元年(1153),由上都迁燕京,北京始成为国都。但那时是宋、金、夏三国鼎立,宋都临安,北京不是唯一的国都。
自此上溯至燕立国,战乱频繁。七国对峙,各有国都。秦灭六国,始有统一的京都。自秦以后,分合无常。多则一二百年,少则一二十年,又出现政治大动乱局面:由合而分,群雄割据,军阀混战,各国对峙,又各有国都。分久必合,新出场的英雄好汉,打天下,统一江山,又从他们集团的利害考虑,往往另建新都,所以都城的变迁很频繁。元以后约七百多年,北京长时间成为京都,但也出现南京和北京的易位。
这是中国国都变迁史的特点,要研究北京建都史,一定要结合这一特点,进行考察。
外国建都后很少迁移,如泰国的曼谷、埃及的开罗、墨西哥的墨西哥城、阿根延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美国的华盛顿、加拿大的渥太华。欧洲绝大多数国家的国都没有变迁,如英国的伦敦、瑞士的伯尔尼、瑞典的斯德哥尔摩、西班牙的马德里等,有些国家在二战期间为法西斯德国所兼并或占领,复国后仍以原国都为都,如奥地利的维也纳、比利时的布鲁塞尔、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丹麦的哥本哈根等,巴黎于二战期间为法西斯德国占领,以贝当为首的法国卖国分子在法国中南部维希组织傀儡政府,盟军登陆后,法国解放,仍以巴黎为首都。二战末期,罗马尼亚人民起义,成立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仍以布加勒斯特为首都。
有的国家国都变迁的也不过一次,如日本的都城原在西部的“京都”,明治维新后迁往江户,改称“东京都”。莫斯科原是莫斯科公国的都城,后来成为统一的俄罗斯的京都。十六世纪彼得大帝迁都彼得格勒, 10月革命后,都城又迁回莫斯科。柏林原是德国的首都,二战结束后,德国分裂为二,东德的都城仍在柏林,西德的都城则在波恩,德国统一后,暂时,仍以波恩为国都,已决定迁回柏林。
中国情况很特殊,建国很早,建都也很早,而都城的变迁却很频繁。
二 燕国的建立及其发展
殷纣王父帝乙迁都朝歌,今豫北淇县地区。武王伐纣灭殷,不以朝歌为国都,回关中,另建镐京,称宗周,在长安西南。周公东征后,又建洛邑(今洛阳),称成周。到了公元前771年,周幽王为吠戎等所杀,子平王东迁,以洛邑为都城,史称东周,直到战国末为秦所灭 。
洛邑虽是东周王朝的都城,由于周王窒衰落,没有形成为政治中心,因其地居天下之中,商业发达,经济较繁荣,为天下一都会。
各诸侯国及战国时各王国也有其国都,如晋都曲沃(又迁绛)、齐都临淄、楚都鄂、赵都邯郸、秦都咸阳等。
今北京地区当时属于燕国。周武王灭殷后,封召公爽长子于北燕,称燕国。据《史记·索隐》载,唐时幽州蓟县,属边区,与山戎杂居,社会发展缓慢。西周时,最初八代无世系可考。从周厉王至春秋初,只列世系。春秋时期记载亦极简略,不参与中原诸侯的盟会。战国时期,特别自燕昭王(前311至279)进行改革,招贤纳士,经济、政治、文化都有很大发展,曾参加“合纵”以攻秦,又大败齐国,攻占70余城。20年前,房山琉璃河出土周代墓葬,其中驷马车葬不少,这标志畜牧业、炼铁业等有较大发展,与中原地区相同,荆柯将去刺秦王,别时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还。”格律和情调同项羽《亥下歌》、汉高祖《大风歌》相同,与中原先进文化并驾齐驱。
燕名将秦开曾袭击东胡,迫其后却干余里,筑长城,从今怀来至辽东,置上谷(唐时称北燕州,今怀来一带)、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各郡,防御东胡和匈奴,形势地位很重要。
司马迁评曰:“燕迫蛮貉(指东胡、匈奴),内措齐晋,崎岖强国之间,最为弱小,凡灭者数矣。”然能维持八九百年,“在姬姓独后亡”,至前222年,为秦所灭,燕人卫满等则流亡辽东,经略开发。
出现了秦开、燕昭王、荆柯、卫满等英雄人物,当时已传扬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土,表现了燕人的气质。
三 秦汉至隋唐时期东北部的政治军事重镇
秦始皇灭6国,一统天下,舍东周王朝的洛邑,而以咸阳为京都,因秦在关中已有几百年的根基。
前202年10月(秦汉以农历10月为岁首),项羽败亡后,刘邦在诸侯将相拥戴下,即皇帝位,初以洛阳为都城。5月,他采纳张良、刘敬等建议,入都关中长安,由丞相肖何营建宫殿,因为秦始皇在咸阳及其周围曾建离宫三百,又另建阿房宜,被项羽一把火烧了三个月,所以要另建。不都洛阳,而都长安,一因关中形势险要,一则刘邦在楚汉战争中,得到关中吏民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大力支持,有其政治基础。
秦统一后,设40郡,今北京地区属渔阳郡。西汉因之,属幽州(13州之一)渔阳郡。
秦始皇筑长城,防御匈奴,渔阳郡是军事重镇。陈胜,吴广等900戌卒,就是调赴渔阳去屯守,而中途起义。
秦汉之际,燕、齐、赵居民避乱流亡辽东的约几万人。汉初,燕人卫满亡命辽东,成为流民的领袖,自立为王,并略地至朝鲜北部,汉武帝起兵灭卫满后代右渠,水路由渤海,陆路出长城。幽州渔阳郡成为经略辽东的军事重镇。
王莽篡位,仍以长安为都,因他在长安掌权多年,有其政治基础。
东汉光武帝以关中经过更始,赤眉与豪强的混战,破坏不堪,遂以洛阳为京都,并以此为基地,陆续消灭割据势力。
东汉设13州部,今北京地区属幽州,州治在蓟县,仍然是东北边方的政治军事重镇。
东汉末,东胡族乌桓兴起,分三大部,居住于辽西、辽东、右北平,各称王。中山太守张纯叛汉,自称“弥天安定王”,为乌桓三大部元帅,寇掠青、徐、幽、冀4州,杀略吏民。灵帝末期,委任刘虞为幽州牧,平定叛乱。
不久,中原大乱,军阀混战,争夺地盘,冀州牧袁绍得到辽西乌桓部大人蹋顿的援助,打败幽州牧公孙瓒,兼并幽州,矫制封乌桓三大部大人蹋顿、难楼、削王等为王,皆称单于。
袁绍自官渡战败病死(202),曹操连年进攻袁家诸兄弟,袁尚败走幽州,投奔乌桓蹋顿,蹋顿于206年寇边,企图助袁尚收复冀州,第二年,曹操亲率大军打败乌桓兵,斩杀蹋顿,各部陆续归降,徙居内地,幽州、并州均归曹操统领,新兴起的鲜卑部落也归附曹操。
安禄山即以范阳节度使的身分,以今北京地区为基地,起兵叛乱。白居易“渔阳毖鼓动地来”,即指此。
后来藩镇割据期间,范阳节度使改名幽州节度使,又名卢龙节度使,治幽州,即今北京,领幽、蓟、易、定、沧等9州,直至唐末,为李克用所兼并。
四 燕云十六州的割让与宋辽对峙
五代初期,幽州等州郡属后梁、后唐管辖。 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塘起兵叛变,企图篡位夺权,勾结契丹主耶律德光,取得他的军事支持,拜他为父,并由德光册立为帝,史称“儿皇帝,建国称后晋。交换的条件:割幽云16州与契丹,计:幽州治蓟,即今北京;蓟州治渔阳,亦今北京;瀛州治河间;莫州治莫,今肃宁;涿州治范阳,即今涿县;檀州治燕乐,即今密云;顺州今顺义县;新州治今涿鹿县;她州治今怀来县;儒州治今延庆县;武州治今宣化;蔚州治今蔚县;云州治今大同;应州治今应县;寰州治今朔县东;朔州治今朔县。
契丹得幽云16州后,改称幽州为燕京,改国号为大辽。
北宋都大梁,即开封,称东京。自此以北至河间府,一片平原,无险可守。辽占燕云16州,对宋是一大威胁。宋太宗两次北伐,欲图收复燕云,均不幸战败无功。此后一直处守处,澶渊之盟后,每年向辽交纳银绢,称“岁币”,买得暂时和平。宋神宗急于变法,就是为了富国强兵,收复燕云。可见幽州(燕京)归那一方所有,关系重大。这就是燕京在当时所处的特殊地位。
、金自太祖阿骨打于11l5年建国称帝后,不断向外扩张,亦建立5京:上京会宁府是初期的都城,东京辽阳府,北京大定府,西京大同府,南京大兴府,即燕京。除上京外,其他四京是政治军事重镇,不是国都。
金主亮贞元元年,迁都燕京、以燕是列国的名称,不宜为京师的称号,改名为中都。开封府原称汴京,改称南京。11 61年6月,他又迁都南京开封府,大肆搜括骡马,9月起兵南侵至瓜州,为宋虞允文所指挥军队大败于采石矶。金人立曹国公东京(辽阳)留守完颜乌禄(改名雍)为帝,即金世宗。10月,金主亮为部将所杀,金世宗又定都中都(燕京)。
十三世纪初,蒙古兴起.1213年,蒙古兵一再围金中都(燕京),金宣宗被迫于1214年5月迁都开封,燕京为蒙古所占领。
金以燕京为首都前后共82年。
Ⅳ 是先有的北京还是先有的天津
北京有着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50余年的建都史,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其最早见于文献的名称为“蓟”。
天津,简称津,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1],国内第三大城市,滨海新区可爆大部分城市,地处华北平原,自古因漕运而兴起,明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正式筑城,是中国古代唯一有确切建城时间记录的城市。经历600余年,特别是近代百年,造就了天津中西合璧、古今兼容的独特城市风貌。“近代百年看天津”,成为世人共识。
先有北京的。
Ⅵ 北京的时间长了,天津的时间长。北京,天津哪个历史时间最长
天津,是海河冲积形成的,注意一下历史地图,很长一段时间,天津都还是渤海的一部分。
Ⅶ 我国四个直辖市建立的时间及历史
一、北京市
1、1949年10月1日,北平改称北京,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中心,为直辖市。
2、1952年,北京市由华北行政委员会领导。7月,将河北省宛平县全部及房山、良乡2县部分地区划归北京市。
3、1956年~1958年间,将河北省昌平、良乡、房山、大兴、通县、顺义、平谷、密云、怀柔、延庆等县划归北京市,形成今北京市行政区域。
4、1960年1月7日,撤销昌平区,恢复昌平县;撤销顺义区,恢复顺义县;撤销通州区,恢复通县;撤销大兴区,恢复大兴县;撤销周口店区,恢复房山县。至
5、1967年8月7日,撤销石景山办事处,设立石景山区。
6、1980年10月20日,设立燕山区。
7、1986年11月11日,撤销房山县、燕山区,设立房山区。以原房山县和燕山区的行政区域为房山区的行政区域。
8、2010年7月1日,北京市撤销原东城区、崇文区,设立新的北京市东城区;撤销北京市原西城区、宣武区,设立新的北京市西城区。
9、2015年11月17日,北京市撤销密云、延庆两县,设立北京市密云区、延庆区。至此,北京告别县治时代。
二、天津市
1、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天津被定为中央直辖市。
2、1958年2月11日,天津改为河北省省辖市。同年4月18日,河北省省会由保定迁到天津。
3、1966年5月河北省省会再迁保定。
4、1967年1月2日,天津恢复为直辖市至今。
三、上海市
1、1949年5月27日)后,成立上海市人民政府,设黄浦、老闸、邑庙、蓬莱、嵩山、卢湾、常熟、徐汇、长宁、普陀、闸北、静安、新成、江宁、北站、虹口、北四川路、提篮桥、杨浦、榆林等20个区和新市、江湾、吴淞、大场、新泾、龙华、洋泾、真如、高桥等10个郊区。
同时,上海的郊县划入苏南、苏北行署,后由江苏省管辖。
2、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上海仍为中央直辖市。上海市划分为20个市区和10个郊区。
3、2016年,上海市下辖的唯一的县——崇明县撤县设区,改制为崇明区,此标志着上海市告别下辖县,全市至此形成下辖16个市辖区的新局面。
四、重庆市
1、1949年11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重庆,随后成为西南军政委员会驻地,为西南大区代管的中央直辖市,驻地亦设在重庆。
2、1950年至1952年,设立川东行署区,隶属于中共中央西南局。1950年行署驻地为重庆市黄桷垭,1951年迁驻北碚市。1952年8月7日,川东行署区被撤销,与川南行署区、川北行署区、川西行署区重组为四川省。
3、1954年7月,西南大区北碚市并入重庆市,重庆直辖市被撤销,重庆与四川合并,重庆从直辖市降为副省级市。
4、1976年1月,四川省江津地区江北县归入重庆市,将绵阳地区的潼南县划入江津地区。1981年,江津地区更名为永川地区。
5、1983年3月3日,四川省永川地区8个县并入重庆市 ,重庆成为中国第一个享有省级经济管理权限的计划单列市。 至此,重庆面积23113.95平方公里,辖9区12县。
6、1997年3月14日,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撤销原重庆市。重庆直辖市辖原重庆市、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 ;共43个区市县,面积82402.95平方千米,3002万人。
7、1997年6月18日,重庆直辖市政府机构正式挂牌。重庆至此在历史上第三次成为直辖市。
(7)天津和北京哪个历史最悠久扩展阅读
直辖市设立的条件
一、明显的区位优势和经济政治优势,在国内主要城市中经济体量靠前,直辖后能够辐射,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的发展,且应与原有直辖市保持一定距离,例如原省属时期的重庆市为计划单列市,国内政治经济地位较为突出。
二、人口不少于200万人,且是所在区域最大的城市,因为密度人口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
三、非省会城市优先考虑,且城市和人口规模经济体量综合实力等超越所在省省会城市,长期居省内第一位置。
四、省会直辖后本省它城有能力肩负省会职责。
五、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至少达到自足水平,便于往后政府调控。
六、尽量不破坏所在省的行政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