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北京知识 » 北京内城墙什么时间修建的
扩展阅读
深圳买表去哪个免税店 2024-12-29 00:00:46
深圳水上人家在哪个区 2024-12-28 23:56:07
天津有多少公务员 2024-12-28 23:44:07

北京内城墙什么时间修建的

发布时间: 2024-12-28 08:35:18

❶ 北京皇城城墙是什么时候修建的

明清北京皇城是明永乐十五年(1417)修建的,其包含面积比元代皇城广泛,其城墙向外扩展了许多。墙体用明代大城砖砌就,内外墙面抹麻刀灰,刷涂为红色,墙顶覆黄琉璃瓦;墙高6米,墙基厚2米,墙顶厚1.7米。明清皇城墙周长近1.1万米,呈不规则方形,西南缺角。

据民国出版《北平实测图》记载:北城墙长2506米;东城墙长2756米;西城墙曲折较多,总长为3274米;南城墙(未计长安左门与长安右门内所挟天安门及其两侧墙长度)约为1701米。

从1912年开始,至20世纪50年代,明清北京皇城墙陆续拆除殆尽,目前,北城墙仅保留北海后门左右两小段;东城墙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已荡然无存,2001年通过挖掘东城墙基础,已建成"皇城墙遗址公园";南城墙仅中南海南墙及天安门东西侧尚有局部数段保存;西城墙在府右街南口处及其以北尚有局部遗存。

❷ 北京城墙的基本概况

北京古城墙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始创于元代,建成于明代,沿用于清代至民国,经历了七个世纪之久,古城墙已不见踪影,被二环路替代蜷曲在老地方。古城墙呈“凸”字形,城墙周长24公里,墙基宽24米,墙高8米,全部为板筑的夯土墙。细心的人会发现,古城墙没有西北角,即二环路没有西北角,西直门和东直门路线有所不同,西直门路段就像方形桌子被砍去了一角。据史书记载,巍巍北京古城墙在元代时是方方正正的,此所谓“城方如印”。到了明代,内城、外城和皇城均有缺角现象。内城没有西北角,破坏了北京城整体的对称性,从整体布局上看,似有缺憾之处。
为什么古城墙没有西北角?这是长久遗留下来的不被普通百姓所熟知的一个谜。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从卷帙浩繁的史书中寻找谜底,原由事理各有所云,但这个缺角之用意则异曲同工。我国着名的地理学家侯仁之教授在20世纪50年代曾这样解释,当初城墙是按矩形设计的,工程设计师们千方百计地想把矩形图案的对角线交在故宫的金銮殿上,以表示皇帝至高无上的中心地位。但由于自然原因,最终还是偏离了金銮殿。为避免杀身之祸,他们只好去掉一角,这就是西北角。
另有相传,明朝建筑北城墙时,西北角修建为直角,但不知何故,屡建屡塌,前后百年间,不知道修建了多少次。出于无奈,最后建为斜角。
社会学家对这一自然现象有一番传统观念上的解释,我国古代有一种说法,认为西北方向是个缺口。如西汉刘安写有《地形训》,认为大地八方有八座大山支撑着天体,其中支撑西北方向的山叫不周山。《天文训》讲八方吹来八风,西北方向吹来的风称不周风,东汉班固解释为不周就是不交之意。按这种解释,西北两个方向不应该互相连接,而应缺口。

❸ 北京的内城、外城、皇城、紫禁城是什么关系

都是北京城的一部分。北京城池分四重,即外城、内城、皇城、宫城。城各有门。

1、内城

又称“京城”、“大城”。城墙高12至15米,底厚20米,顶厚16米,上有女墙。有城门九座,角楼四座,水门三处,敌台一百七十二座,雉堞垛口11038个。城外有宽30-60米的护城河。城有九门。

2、外城

1553年(明朝嘉靖三十二年)间增筑。又称“国城”、“外郭”。城墙长28里,高7.5米至8米,底宽约12米,顶宽约9米。有七门。

3、皇城

长18里,有六门。

4、宫城

即紫禁城。城墙周长3.4公里,有六门。

(3)北京内城墙什么时间修建的扩展阅读

北京城是中国历史上最后5代封建王朝辽的陪都及金、元、明、清的都城,其设计规划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最高成就,被称为“地球表面上。人类最伟大的个体工程"。

目前北京城池遗存的只有正阳门城楼、箭楼,德胜门箭楼,东南角楼,内城护城河北段,以及北京站和西便门两处城墙残余,另外永定门被重建。

❹ 请问北京的城墙是何年建造

一般常说的北京城,指的一般都是明清的北京城

如果你说的是这个的话,内城城墙是明永乐时修的,大概是1421年之前。外城的城墙,是明嘉靖是修的,大概是1553年~

❺ 北京城墙的历史沿革

北京历史变迁图金取代辽后,1153年从上京迁都燕京,改名为圣都,不久又称中都。元灭金后,忽必烈于1267年在东北郊外以积水潭为中心另建新城,为北京城奠定了基础。1271年忽必烈改中都为大都,并从上都(仿内蒙古正蓝旗上都郭勒)迁都于此。
1403年,明成祖朱棣升北平为北京,北京之名即由此始。1406年朱棣下诏迁都北京并下诏建宫殿,修城垣,1407年开始营建北京宫殿、坛庙。1419年将北京南城墙南移500多米,建在今天的前三门一线。重建的宫城分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四重。宫城又称紫禁城,周长6里,城墙高7.9米,内外砖砌,外围护城河,四隅角楼,巍然高耸。清依旧制。永乐时于四周各辟一门:南曰午门;北曰神武门;东曰东华门;西曰西华门。午门位于宫城南墙正中,始建于明永乐时期,建筑规制较宫城其他三门大得多。午门是皇权至上的标志之一。神武门是宫城的北城门,与午门同在紫禁城中轴线上。原名玄武门,清时避康熙皇帝玄烨之讳,改名神武门。东华门位于宫城东墙偏南处,与西华门相对。东华门、西华门的城台、城楼形制均与神武门略同。西华门位于宫城西墙偏南处,与东华门相对。清时官员进宫办事或觐见出入西华门,并须在西华门外下马或下轿步行出入。 皇城是保护紫禁城的外围城墙,主要属于内务府专伺奉紫禁城的后院。始建于1417年,城垣较元代萧墙向外扩展,西南缺角,呈不规则方形,周长近11公里。墙用明城砖砌筑,涂红土,黄琉璃瓦覆顶。在官修的书籍中,天安门为皇城的正门。天安门位于皇城南垣正中,明清时期是皇城正门。明称“承天门”,意为皇帝“承天启运,受命于天”。清初改建,并易名“天安门”。在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中,仅天安门得以完整保存。北京内城是明初在元大都城垣基础上改建和扩建的。1436年修筑京师九门城楼、箭楼及城垣、桥闸,此后在城垣内壁加砌砖石,至此内城建制趋于完备,奠定了清代北京的内城城垣格局。内城周长23.3公里,东、西、北垣各建二门,南垣建三门,四隅各建角箭楼。明清北京城的一大特色,就是其严谨的城市布局。以紫禁城为核心,外围皇城、内城、外城等四道城池组成。四道城池的正中线是从南到北,由一条近8公里的中轴线所贯穿。北京建都八百余年形成“里九、外七、皇城四”的“凸”形城市规划形制和格局,整个建筑群体庄严凝重,层次鲜明,气势宏伟。明嘉靖以前,北京尚无“内城”之说,而是称之谓“城”、“大城”。历经明初数次改建,嘉靖年间修建了外城,于是出现内城、外城之别。北京的老城墙至明永乐年间开始,屡经修缮,历经沧桑。崇文门至东南城角楼一段,是现存唯一的一段明北京内城城墙,连同明北京城东南城角楼,构成明清城墙遗址比较集中的地带。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市政府对明城墙进行了全面修葺。已建成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总面积约15.5公顷,其中城墙遗址及城东南角楼占地3.3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