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北京知识 » 北京为什么北京
扩展阅读
上海哪个区天津人多 2025-01-16 16:03:50
去北京旅游怎么安排 2025-01-16 16:03:44

北京为什么北京

发布时间: 2025-01-16 12:56:43

⑴ 北京为什么叫北京

1. 北京,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其名字的变迁反映了我国历史的深厚底蕴。在战国时期,它被称为蓟,是燕国的都城。后来,辽国称之为燕京,金国则改称为京都。到了元朝,它又被尊称为大都。
2. 1369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令将元大都改称为北平府,寓意着平定了北方,带来了安宁与平静。直到1403年,明成祖朱棣定都北平,并将其名字改为北京,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3.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又将北平恢复为北京这个名称,这不仅是对历史的传承,也是对新中国的期望和祝福。
4. 关于北京市的名字来历,明朝时期的北平府管辖着大兴、宛平等七个县和四个州,这些地方都是今天北京市的一部分。而元朝时期的大都路,则更是涵盖了今天北京市及其周边地区,显示出北京市悠久的历史和广阔的地理范围。
5. 这些历史资料,不仅让我们了解到北京名字的由来,也让我们看到了我国历史的连续性和发展性,激励我们继续前进,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⑵ 北京建国以前叫做北平,可为什么后来改名叫做北京呢

北京称为北平,并非是民国迁都南京后才改称。北平这名字出现于明朝初年,比北京这名字还早。元朝的首都大都,其实即今日北京城,后来朱元璋于公元1367年建立明朝,次年派大将徐达领兵北伐攻占大都,将蒙元逐出中原。由于明朝定都应天(南京),大都光复后再不是中国首都,遂改称为北平府。其实北京称为北平,并非是民国迁都南京后才改称。北平这名字出现于明朝初年,比北京这名字还早。元朝的首都大都,其实即今日北京城,后来朱元璋于公元1367年建立明朝,次年派大将徐达领兵北伐攻占大都,将蒙元逐出中原。由于明朝定都应天(南京),大都光复后再不是中国首都,遂改称为北平府。明太祖在位时,北平是燕王朱棣的封地,直至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夺取皇位后,是为明成祖,明成祖于登位后(永乐元年,公元1402年)改北平府为北京,至永乐十八年更由应天迁都北京。应天之后降为陪都,由于在京师北京之南面,故称为南京。公元1928年,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北伐成功消灭北京的北洋军阀政权,由于国民政府定都南京,故将北京名字改为北平,因‘京’解首都的意思,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成立,由于定都北平,才改北平为北京。明太祖在位时,北平是燕王朱棣的封地,直至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夺取皇位后,是为明成祖,明成祖于登位后(永乐元年,公元1402年)改北平府为北京,至永乐十八年更由应天迁都北京。应天之后降为陪都,由于在京师北京之南面,故称为南京。公元1928年,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北伐成功消灭北京的北洋军阀政权,由于国民政府定都南京,故将北京名字改为北平,因‘京’解首都的意思,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成立,由于定都北平,才改北平为北京。

⑶ 北京为什么叫北京

从明朝开始,北京的名字就基本在“北平”与“北京”两个称呼之间变化。

北,古今文中有10余种释义,其本义为方位,与“南”相对。在甲骨文中,其字形像二人相背状,后引申为背脊之“背”。中原以北建筑,多背北朝南,故泛指北方之北。《诗经·大雅·大东》:“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孙子·军争》:“背丘勿逆,佯北勿从。”皆含此义。

京,古今文中有数种释义,其本义为高丘。《说文》:“京,人所为绝高丘也。”亦指京城、国都。《诗经·大雅·文王》:“裸将于京。”张衡《东京赋》:“京邑翼翼,四方所视。”皆为此义。北京,即为地处北方的全国都城。

北京成为明代全国之都,当与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 (1360—1424年)“清君侧”,以武力夺取皇位有关。《明史·成祖传》载:洪武三年(1370年)封燕王。“王貌奇伟,美髭髯。智勇有大略,能推诚任人。”

有关史料载:建文元年(1399 年),朱棣起兵自称“靖难”,建文四年破京师(今江苏南京),夺取帝位。永乐元年(1403年),改顺天府为北京。

其实,“北京”得名更早。《金史·本纪第五·海陵》:“改燕京为中都,府日大兴,汴京为南京,中京为北京”。北京之名,始于此。其时,中京府治,在今吉林省和龙市古城。因位于汴京(今河南开封)之北,故名。

明初北京之名,始载国史、地志。永乐七年(1409年)拓管北方至库叶岛一带。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于此,称京师,仍习称北京,并置顺天府,府下领州、县 , 州下亦领县,以南京为留都。其在位期间,大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强化中央集权,维护巩固多民族国家;扩大对外交往;加强文化建设,编纂《永乐大典》;对提高国家的国际地位,亦多有贡献。因压迫剥削日重,其在位期间曾爆发唐赛儿农民起义。

1404年开始了北京城的改建,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北京这一名称。

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朝正式迁都北京,以顺天府北京为京师,应天府则作为留都称南京。

明朝对北京城的营建,真正造就了之后的明清北京城。

元末战乱饥疫,大都人口死亡逃散数十万,城北部居民空疏,明军进入北京后,为了缩短防线,将北城墙向南收缩五里,至今德胜门、安定门一带,增建一道城墙,将城垣变为“日”字形布局,由于新筑北城墙西端正值河床,因此北城墙西处向西南倾斜,造成明清北京城池西北缺角的格局。

又为了消灭“王气”,明军将元代宫殿全部拆除铲平。元大都土城现存北段、西段城墙遗迹,以及护城河(小月河)。现被开辟为元大都遗址公园。

明成祖迁都蜡像

朱棣营建北京宫殿时,为了给皇宫前方留出足够的空间,拆除部分原在长安街的元大都南城墙,向南二里,正阳门一线重建了新的南城墙。北京城南部修建了山川坛(清改名先农坛)与天坛,城外人口逐渐增多。

明代中叶,蒙古骑兵多次南下,逼近京郊。为抵御外敌,1533年明朝开始修建北京外城墙,原本要围绕北京城一圈,由于经费困难,无力环绕整个京城,只修建了城外南面部分,把永乐时建成的天坛和先农坛及其形成的闹市区前门市场包在其内,使北京城平面成了“凸”字形。

原北京城就称为内城,增建的南部称为外城,至此,北京城最终格局形成。

1644年清兵入关后,即进驻北京,亦称北京为京师顺天府,定为国都。

清朝统治期间对北京城内建筑有所增补改建,但对北京城规模与格局未做大的变动。

清初,实行满汉分治,满人住内城,汉人住外城,后逐渐松懈。民国时北京城内建筑多有改动,包括为通行火车在城墙开洞等,但北京城大体格局依然保持完整。

清代基本沿袭明制,属直隶省、顺天府、宣化府。直隶州领县, 一般州不领县。清顺天府下又设东、西、南、北四路同知, 亦称四路厅,非一级行政区。

民国前期 , 北洋政府仍以北京为都。废顺天府,改置京兆特别区,又废州称县。1928年国都南迁,改北京为北平,置北平特别市,仅辖城区和近郊,城区范围同清代。废京兆特别区,原属县划属河北省(直隶省改名)。1930年,北平特别市降为北平市, 属河北省。北平市设辖若干区。

1949年10月1日始, 北京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 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中央直辖市。后地名不变,区划数调,境域大扩,始成现域。境内依山偎海,多冲积平原;河流众多,气候适宜;富有矿产,农业多特产,高科技产业密集;为全国最大交通枢纽;历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现为全国文化、教育中心;文物众多,尤以周口店猿人遗址、房山董家林西周古城遗址、八达岭长城、故宫、圆明园遗址等闻名于世。今生态日益改善,渐成公民宜居大都市。

⑷ 北京为什么叫北京

北京正式定名为“北京”始于明成祖朱棣。他夺位成功后,就将明朝的首都由南京迁至他的发祥地——北京。之所以叫“北京”是相对于原来的首都南京而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