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朱棣为什么要迁都北京若他不迁将会如何
鄙人认为朱棣迁都北京原因在于以下几方面:
1、天子守边,空白难填
众所周知,朱棣这个前军事地主,起兵靖难,回南京夺了侄子的皇位。享受了绝对权力的无边,也担起了绝对权力的 责任。所以当他借着蓝玉北征的蒙古的大胜的红利期,快速南下时,蒙古北元势力就少了凶狠塞王的监控,又有机会死灰复燃了。
而事实上明帝国和北元的对掐一直贯穿有明一代,而这不正说明,补洞边防,天子守边的重要性吗!
㈡ 如果朱棣没有造反,没有迁都北京,之后的历史会怎么演变
这个题实际上是个连环套:若朱棣不造反,若造反而不成,若造反成功而不迁都,历史将怎么发展?
事实正是如此:若朱棣造反不成功,明朝不会迁都,将继续以南京为都,成为唯一一个以江南大城为京师的大一统王朝(过去立都南京者,都是偏安政权)。
同时定都南京,倚靠富庶的江浙和沿海,国本比北方更为稳固。就是李自成、张献忠在中原滋扰,明朝从容定乱,也将更有余裕。至少不会困守北京,清军迫于前,流贼乱于后,始终处于腹背受敌的窘境。
明朝在崇祯十七年骤然亡国,很大程度上就是北京四面皆敌,被鳖在瓮,毫无回旋余地造成的。
而明朝长期将国家的主要资源投在北京,对江南几无经营,唯虚设一名义上的留都,却极为缺乏实力基础。使得中原沦陷后,南明虽在此仓促建国,却毫无经略御敌的资本。待清军南下,顿时土崩瓦解,不在意外。
因此我认为,明朝如果不迁都,至少有以下三个好处:国力更强,民更富,战略形势更优。明朝的国祚或许也会更长些,崇祯十七年不至于骤亡,即使中原沦陷,它也有望像南宋一样,抱半壁江山以求自存。
朱棣强行迁都北京的决策,是他缺乏战略眼光的结果。
㈢ 明朝的首都如果一直是南京,那么会有哪些事情被改变
如果明成祖朱棣没有迁都北京的话,可能大明王朝会在政治、经济、军事、国防等方面发生重大的改变。与之相对的是明朝历史上土木堡之变、京城保卫战也许不会出现,但是大明王朝大概率不会持续200多年的国祚,更大的可能会成为偏安江南的南明政权。纸醉金迷的江南让大明帝王恐怕再也没有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血性;即便是江南再富庶、经济再发达,在以文驭武政策下也许明朝不过是重复南宋的悲歌罢了。依照历史上南明君臣的成色,也许最终还不如南宋崖山之战的悲壮。
作为雄才伟略的淮右猛虎朱元璋在建立大明王朝后并没有甘心定都南京,所以曾经派太子朱标考察长安、洛阳等迁都的备选地。起初之所以暂时建都南京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和其他王朝建都长安一样,作为崛起江南的淮西军事集团在当时尚未统一时自然要把都城建立在自己地盘范围内。2、经过长期开发江南已经非常繁荣,加上水陆两系的便利几朝古都南京自然纳入视野。3、所谓“江南佳丽地 金陵帝王州”,在我国三大龙脉占据显着位置的南京在封建社会自然具备天子气。在明成祖朱棣继位后无论什么原因最终还是决定迁都北京,如果大明始终没有迁都我们推测一下给明朝带来的巨大变化:
㈣ 朱棣如果不迁都北京,明朝会多延续几百年
北京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不少政权都将其作为都城,而以此定都的王朝有辽、金、元、明朝、清,有意思的是,不难看出这些王朝除了明之外都是游牧民族所建立,这是因为北京在古代中原的眼里,虽然交通便利是兵家重镇,但还是太过于危险且偏远,即便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迁都的时候也颇费周折,不仅当时的太子朱高炽坚决反对,上位之后甚至一度想将都城迁回应天府(南京),手底下的大臣也多有意见,不愿意前往北方荒凉的地方,然而朱棣一意孤行,硬是将朱家的统治中心移到了北平。
朱棣认为,首都距离长城很近,才能有效的管理和调动军队抵御侵略,而明成祖也就以北京作为基地先后5次北伐北元的残余势力,北京在军事指挥上的优点远远是处于后方的南京不能够比拟的,可以说,正是朱棣的这一次迁都,导致明朝在土木堡之变之后,依然能够坚决的组织北京保卫战,而不是向西晋、北宋那样放弃北方,一旦敌人攻破北京,那么整个华北平原将无险峻可守卫,明朝自然也就延续不了几年了,因此朱棣的这个做法,可以说是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