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北京话是不是就是普通话,为什么
北京话属于北京官话,流传于北京城区。有人把北京话、北京话口音浓重的普通话称为“京片子”。范围通常指的北京话是指北京市区的口音,不包括北京郊区县的方言。 基础 汉语标准语(普通话、国语等)以北京官话为基础。尽管如此,北京官话和普通话还有一定的区别,相对于普通话而言,北京官话也是一种方言。 北京话,亦称北京方言,属于北京官话的京师片,流传于北京市区。说话人带有明显的儿化尾音,有人把北京话的浓重口音称为“京片子”、“京腔”。其实严格来说,北京官话并不等于普通话,而北京方言则更是与普通话存在不少差异,不过很多人都认为学习了普通话约等于掌握北京话。 北京官话在清代中后期逐渐取代南京官话成为中国的标准语,现在称为“国语”或“普通话”。北京官话所属的华北官话覆盖面包括了整个北京市,河北北部、内蒙古部分地区,广义的华北官话还覆盖东北三省,也有人称其被北京官话,但这容易引起歧义,实际上北京官话又称北方官话,明成祖迁都北京以后逐渐取代南方官话成为中国官方的主流语言。 南北朝时期开始,中原雅音南移,作为中国官方语言的官话逐渐分为南北两支。元朝以北京为大都,元朝统一全中国,以北京音作为天下通语标准音,北京话第一次成为中国的标准音。明朝成立后,以南京官话为汉语标准语,明朝永乐年间建都北京时从南京北调40万人口,超过北平原有人口,清朝定都北京后大批满人进入北京,明朝的北京话话逐渐演变形成了北京话。清雍正六年设“正音书馆”,以北京官话为标准语,在全国推行,以后北京官话逐渐取代南京官话成为中国官场主流的标准语,有人也称之为北方官话,和被称为南方官话的南京官话相对应。晋代五胡乱华、衣冠南渡以后,中原雅音南移。不同的政权都按照其首都的语言为标准。北方朝代一般以洛阳话为标准音,南方一般以建康话为标准音。西晋后的北方话是北方游牧民族学习汉语和留在中原的汉民族和北方少数民族语言融合的产物,初步形成北方话,北方游牧语影响下北方雅言不在,比如西晋后的洛阳话和晋代前的汉语已经有很大差别。中国西晋后期之前的中原人总体是汉民族,而西晋后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南迁中原,并建立了十六个政权,历史称为东晋十六国的时期,中原出现了留在中原的汉人和北方少数民族的200多年的民族大融合,此后的中原人已经不只是有汉族血统,更融入了大量的北方少数民族血统,而由于汉文化比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发达,汉语比北方少数民族的语言容易使用,汉族人在经济等方面的发达,迁徙入中原的北方少数民族经过几百年的汉化后[1],自己民族的语言已经很少说,甚至不会说,而更大量使用汉语,初步形成了北方汉语,再加上后面几次迁徙入中原的北方少数民族汉化,逐渐使中原人再次多次融入了大量的北方少数民族血统,北方汉语大体形成,为现代的普通话奠定了基础。那时不仅北方少数民族的民间自己在汉化,还有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府推动的北方少数民族汉化,比如北魏孝文帝改革辽朝时期,少部分北方少数民族迁入中原,金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中原[2]。元朝成吉思汗南下,大量蒙古族等民族迁入中原,元朝以北京为大都,以北京音作为天下通语标准音此时的语言为官话雏形.比如从元朝初年开始,元朝统治者已经把辽朝金朝时期入居黄河流域的契丹人和女真人,与汉族相融合,在元朝已被视为“汉人”, 明朝时期,还有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留在中原,在中原再次出现了民族、民系的融合,还有明朝永乐年间开始建都北京,北京话再次成为官方语言,清朝定都北京后大批满人进入北京,明朝的北京话逐渐演变形成了清朝的北京话。清朝时期,在康熙、雍正、干隆和清朝军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实现了大统一,再次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和那时的中原人、华南人等再次在统一的国家里,比较彻底的消除了明朝200多年的北方少数民族和那时的中原人的矛盾和始终无法解决的边患问题,为华北的民族融合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不少少数民族再次迁入华北(包括中原),北方话继续形成。同时清朝中央政府定都北京,以中国首都北京话为代表的为北方话最后形成清末进行国语编审,民国初年拟定国音,“京国之争”以后实行以北京官话为基础的新国音,自此以北方官话为蓝本的国语(普通话)成为中国官方标准语言。随着现代教育、传媒的普及发达,当代的北京官话 - 普通话,在华语圈有向各种方言渗透的趋势。 是否受满语影响 对于北京话的语音及词汇系统受到满语及满式汉语影响的程度及范围也有人提出了商榷[3]。具体来说,前一种观点认为北京话中的轻声及儿化等语音现象是受到了满语或满式汉语的影响而产生或加强的。但是,有观点认为它们是汉语自身发展的结果。 特点 北京话是最接近普通话的方言。北京话的儿化音现象比普通话强得多,语言绵软,曾受到满式汉语的一定影响。而且还有相当一批地方性词汇,老北京居民中保留更多,祖上返三辈的不纯粹贬称为“胡同儿的话”。也经常有人,包括北京人自己,用“痞”来形容北京话。 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当代的北京话已经不同于20世纪初期的作为国语标准的北京话(如老舍、爱新觉罗溥仪的录音),而更贴近于20世纪初期的东北话(如张学良的录像),但是在京剧念白中的京白,仍然使用近似清宫廷中的满式汉语,音韵与当代北京话相比显得更轻快。。
㈡ 为什么北京话会成为普通话,原因是什么
以北京语音作为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标准语,这是国语运动经过多年的争论与语言实践达成的共识.
首先,在北方话区域诸城市中,北京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最大.北京是我国的六大古都之一,但在这六大古都中,又以北京对我国的影响最大,因为其它几个古都,影响主要在宋代以前,而自金朝起(金朝在北京建中都城起)至今,金,元,明,清各朝均在北京建都;新中国成立也确立北京作为首都,因此800多年来,北京在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不断被强化并辐射影响全国,而且这种影响一直没有间断过,一直在加强,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话,也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北京的这种特殊地位,是其它城市所不能比的,北京语音作为普通话的语音标准可以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局.
③城市的语音,由于受书面语的影响比较大一些,相对比较稳定,这种相对稳定的语音适合作为共同语的语音标准.
第三,普通话语音以北京语音作为标准音,这里的北京语音是指北京音系而言,不是全盘吸收北京话中所有的语音,所有普通话语音不等于就是北京语音.
㈢ 为什么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因为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前后历时八百多年。由于经济政治的集中,北京话的影响逐渐增大,地位日益重要。
一方面,北京话作为官方的通用语言传播到全国各地,成为“官话”,“官话”也就逐渐成了各方言区之间共同使用的“共同语”;另一方面,以北方话为基础的白话文学作品,特别是元明以来的戏曲,也更多地接受了北京话的影响。
这样,北京话就为汉民族共同语的标准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到了清朝末年,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汉民族共同语实际上已经形成。
新中国的普通话以北京官话语音(区别于北京胡同话)为基础音,加以部分修正(主要是吸收滦平话的特点如直接、清晰、明确)。
以滦平话为主要标准——滦平话是北京官话(热河省承德方言为东北方言的一支)的推行区、记录区,小小区别于北京胡同话。
㈣ 为什么以"北京话"作为同一的普通话
楼主您的提问是错的,普通话并不是北京话!
普通话就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全国各民族通用的语言。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着作为语法规范。
“普通话”这个词早在清末就出现了。1902年,学者吴汝纶去日本考察,日本人曾向他建议中国应该推行国语教育来统一语言。在谈话中就曾提到“普通话”这一名称。1904年,近代女革命家秋瑾留学日本时,曾与留日学生组织了一个“演说联系会”,拟定了一份简章,在这份简章中就出现了“普通话”的名称。1906年,研究切音字的学者朱文熊在《江苏新字母》一书中把汉语分为“国文”(文言文)、“普通话”和“俗语”(方言),他不仅提出了“普通话”的名称,而且明确地给“普通话”下了定义:“各省通行之话。”上世纪三十年代瞿秋白在《鬼门关以外的战争》一文中提出,“文学革命的任务,决不止于创造出一些新式的诗歌小说和戏剧,它应当替中国建立现代的普通话的文腔。”“现代普通话的新中国文,应当是习惯上中国各地方共同使用的,现代‘人话’的,多音节的,有结尾的……”
“普通话”的定义,解放以前的几十年一直是不明确的,也存在不同看法。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10月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期间,汉民族共同语的正式名称正式定为“普通话”,并同时确定了它的定义,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1955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为促进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实现汉语规范化而努力 》的社论,文中提到:“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出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把普通话的定义增补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着作为语法规范。” 这个定义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明确规定了普通话的标准,使得普通话的定义更为科学、更为周密了。其中,“普通话”二字的涵义是“普遍”和“共通”的意思。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着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这是在1955年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上确定的。这个定义实质上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提出了普通话的标准,那么这些标准如何理解呢?
“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指的是以北京话的语音系统为标准,并不是把北京话一切读法全部照搬,普通话并不等于北京话。北京话有许多土音,比如:老北京人把连词“和(hé)”说成“hàn”,把“蝴蝶(húdié)”说成“húdiěr”,把“告诉(gàosu)”说成“gàosong”,这些土音,使其他方言区的人难以接受。另外,北京话里还有异读音现象,例如“侵略”一词,有人念“qīn lüè”、也有人念成 “qǐn lüè”;“附近”一词,有人念“fùjìn”,也有人念成“fǔjìn”,这也给普通话的推广带来许多麻烦。从1956年开始,国家对北京土话的字音进行了多次审订,制定了普通话的标准读音。因此,普通话的语音标准,当前应该以1985年公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以及1996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为规范。
就词汇标准来看,普通话“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指的是以广大北方话地区普遍通行的说法为准,同时也要从其他方言吸取所需要的词语。北方话词语中也有许多北方各地的土语,例如北京人把“傍晚”说成“晚半晌”,把“斥责”说成“呲儿”,把“吝啬”说成“抠门儿”;北方不少地区将“玉米”称为“棒子”,将“肥皂”称为“胰子”,将“馒头”称为“馍馍”。所以,不能把所有北方话的词汇都作为普通话的词汇,要有一个选择。有的非北方话地区的方言词有特殊的意义和表达力,北方话里没有相应的同义词,这样的词语可以吸收到普通话词汇中来。例如“搞”、“垃圾”、“尴尬”、“噱头”等词已经在书面语中经常出现,早已加入了普通话词汇行列。普通话所选择的词汇,一般都是流行较广而且早就用于书面上的词语。近年来,国家语委正在组织人力编写《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将对普通话词汇进一步作出规范。
普通话的由来
普通话的语法标准是“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着作为语法规范”,这个标准包括四个方面意思:“典范”就是排除不典范的现代白话文着作作为语法规范;“白话文”就是排除文言文;“现代白话文”就是排除五四以前的早期白话文;“着作”就是指普通话的书面形式,它建立在口语基础上,但又不等于一般的口语,而是经过加工、提炼的语言。
普通话前身是古代北方官员的官话,因为北京做过多朝首都,官话也就更接近北京话,今天南京方言不像其他苏南地区,也因为南京做过多朝首都,有点接近官话。
“普通话”一词,是朱文熊于1906年首次提出的,后来瞿秋白等也曾提出“普通话”的说法,并与茅盾就普通话的实际所指展开争论。经“五四”以来的白话文运动、大众语运动和国语运动,北京语音的地位得到确立并巩固下来。
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举行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张奚若在大会主题报告中说明:汉民族共同语早已存在,现在定名为普通话,需进一步规范,确定标准。“这种事实上已经逐渐形成的汉民族共同语是什么呢?这就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为简便起见,这种民族共同语也可以就叫普通话。”
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中,对普通话的含义作了增补和完善,正式确定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着作为语法规范”。“普通话”一词开始以明确的内涵被广泛应用。
㈤ 为什么普通话只是以北京方言为基础,而不是完全按照北京口音为标准
问题是什么叫北京口音?在北京,北京市区的口音和郊区的口音完全不同,郊区人说他们本地的方言,市区人很难听清楚。各个郊区人之间的口音也不同。因为郊区是1958年进入北京的。原先北京没有现在的10多个郊区。所以北京话不等于北京方言,北京方言说的是那些郊区,尽管现在郊区人疯狂学北京话,生怕别人发现他不是北京人。
北京城区的口音也不同,北京是个人口混杂的地方,自古是移民城市,尤其民国时代的北平,55%以上人口都是外地进北平逃避战乱的人,因为当时北平没打仗。所以北京这个地方虽然语系属于官话语系,北京官话区域,但是发音却来自五湖四海。所以讲同样的官话,城区内的口音也不一样,故宫以北祖籍来自外地的北京人较多,不论是北平时期还是现在,所以北京北城的北京人说的就是现在的普通话发音,他们连北京话都很少讲。南城大多数是原先的汉族百姓与少数民族,讲话带有本地特色,发音有点低沉有些吞音鼻音。现在的北京城区,外地人比例更高。
所以普通话就是北京城区的北城发音方式,因为南城太有北京味了,所以用北城的发音了。所以北京话不是普通话,北京话是北京土语加上用北京特色发音的京腔说的普通话。很多北京土语,外地人没学过是听不懂意思的。而北京方言严格意义上讲,跟北京话完全没关系,郊区人历来就不是北京人。有些北京郊区人可能会说明朝时期,河北省的三河县人也和北京人一起被顺天府管辖,所以郊区人也算北京人。错,就算是明朝顺天府时代,北京那个地方也叫作京师,顺天府的宛平县大兴县的郊区人也不是京师人。
至于为什么用北京话作为普通话,因为中国汉语方言常以地域大致划分为七大方言:官话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
这7大方言,官话分布最广,你想想东北到新疆,陕西到华北华南,华中到湖北四川贵州青海云南,这一大片人都是讲官话的,所以分别只是口音而已,只要会普通话,基本上河北人,西北人和东北人讲的话你都能听明白。那北京当首都,自然用北京官话的发音来定官话的最标准发音咯。总不能上亿讲官话的迁就人口千万的方言区吧?
第二个原因,古汉语是4个声调,官话加上轻声是5个声调,最接近古汉语。有些人说北京话是胡语,那是没知识或者刻意抹黑,要是胡语怎么可能用普通话念唐诗宋词文言文那么通顺?北京话当然是汉语。而粤语9个声调,闽南语7个声调,吴语5到7个声调。声调越多,越难学,不容易全国推广。
㈥ 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指的是什么
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指的是北京化的语音系统。普通话是现代标准汉语的另一个称呼,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以北方话(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着作为语法规范的通用语。
在1955年10月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期间,将汉民族共同语的正式名称正式定为“普通话”,并同时确定了它的定义,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1955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为促进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实现汉语规范化而努力》的社论,文中提到:“新中国的共同语,就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
(6)为什么普通话是北京话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四条 公民有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权利。国家为公民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供条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推广普通话和推行规范汉字。
第十九条 凡以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岗位,其工作人员应当具备说普通话的能力。以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和影视话剧演员、教师、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普通话水平,应当分别达到国家规定的等级标准;对尚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普通话等级标准的,分别情况进行培训。
㈦ 普通话为什么以北京话为基础有和道理
想更正一下。普通话并不是以北京话为基础,而是以北方话为基础。因为根据语言学家和人口学家的统计和调查,北方广大地区方言存在较强的同一性,所以采用北方话作为普通话的基础有比较高的认同性。另外,大家可以看一下现在台湾地区讲的“国语”,它的基础也是北方的方言,这说明在国民党政府统治大陆时代,就已经认识到采用北方方言作为普遍流行语言的效率比较高,比较容易认同。这和政府所在地以及领导之类的是没有必然联系的。
㈧ 为什么普通话以北京音为标准
一)什么是普通话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通俗叫法,是现代汉民族共同用来交际的语言。在台湾称为国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称为华语,而在中国大陆则称为普通话。
1955年10月,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相继召开,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确定了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标准,为普通话下了科学的定义: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着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普通话这个定义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阐述了普通话的内涵。在语音方面,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而不是“以京音为主,也兼顾其他方音”。同时,语音标准是就整体而言的,并非北京话中的每一个音都是规范的、标准的。在词汇方面,普通话是以北方话(词汇)为基础,而不是以北京话为基础,也不是以北京话为标准。因为词汇的流动性大,相互渗透力强,系统性不如语音那么严整,所以它不能用一个地点的方言为标准或基础,若那样就太狭窄。在语法方面,普通话是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着作为语法规范,典范的现代白话文着作是指现代优秀作家、理论家的优秀作品(如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人的代表作,毛泽
东、周恩来等人的论着)和国家发布的各种书面文件(如法律文本、通告、政令等)。
我们这里所讲的普通话训练着重指的是普通话的语音训练。
(二)普通话的语音特征
与印欧语系相比,普通话语音有鲜明的特点:
1.音节结构简单,声音响亮。普通话中,一个音节最多只有4个音素,其中,发音响亮的元音占优势,是一般音节中不可缺少的成分。一个音节内可以连续出现几个元音(最多三个),如i?uh(坏),但普通话音节中没有复辅音,即没有像英语lightning(闪电)。俄语Встреца(遇见)那样几个辅音连在一起的现象。
2.音节界限分明,节律感强。汉语的音节一般都是由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组成,声母在前,韵母紧随其后,再带一个贯穿整个音节的声调,便有了鲜明的音节界限。从音素分析的角度观察,辅音和元音互相间隔而有规律地出现,给人周而复始的感觉,因而极便于切分音节。
3.声调抑扬顿挫,富于音乐性6普通话声调变化高低分明,高、扬、转、降区分明显,听起来就像音乐一样动听。
㈨ 为什么中国的国语是以北京话而不是上海话作为基础
三楼说的是实情
但不是国民政府
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当时在选定中国的官方语言时 广东话确实是只差一点败给北京话
其实也不是北京话
真正的普通话 是以天津市武青县方言为官方语言的 不信的话 可以找武青人给你说两句 我有个武青的同学
而广东话和客家话是现存方言中最接近古汉语的
广东话很像战国时代秦国的语言
而客家话就是北宋官方语言
这是绝对的
不信的话 可以找会广东话的人来读《诗经 秦风》
找客家人来读唐诗宋词
绝对够味道
最后定北方方言 就是武青话
中央的考虑是:
好学、容易推广
我们现在的普通话是四个声调
但是广东话有9个声调
要难学难以推广很多
所以最后出去这个考虑
就选择了北方方言
再说上海话
上海话是由苏州话和宁波话组成的
并未形成自己的规范的语法和文字
广东话是有特殊文字的
而且上海话使用面更狭窄 只能在吴方言区用
而吴方言区又很小 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
所以说不可能用上海话
上海话本身也在不断变化中 不好界定
还有 回答问题不许骂人
㈩ 普通话为什么要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普通话就是北京话吗
因为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前后历时八百多年。由于经济政治的集中,北京话的影响逐渐增大,地位日益重要。
一方面,北京话作为官方的通用语言传播到全国各地,成为“官话”,“官话”也就逐渐成了各方言区之间共同使用的“共同语”;另一方面,以北方话为基础的白话文学作品,特别是元明以来的戏曲,也更多地接受了北京话的影响。
这样,北京话就为汉民族共同语的标准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到了清朝末年,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汉民族共同语实际上已经形成。
新中国的普通话以北京官话语音(区别于北京胡同话)为基础音,加以部分修正(主要是吸收滦平话的特点如直接、清晰、明确)。
以滦平话为主要标准——滦平话是北京官话(热河省承德方言为东北方言的一支)的推行区、记录区,小小区别于北京胡同话。
(10)为什么普通话是北京话扩展阅读:
一、推行来源
明代初期定都南京,南京官话被推崇,以南京官话为官方语言,金陵雅音(以《洪武正韵》为规范)以古中原雅言正统嫡传的身份被确立为中国汉语的标准音。
朱棣夺取建文帝的帝位,迁都北平(改为京师,称北京),以南京人为主、从全国各地迁徙数十万贵族、富户、民众。以南京官话为主要基础影响元大都语音,经历明朝整个时代的过程,北京官话(异于北京胡同音)初步形成。
二、滦平采音特征
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为普通话标准音的主要采集地(一些语词当地极少使用则在其它地方采音)。
1953年当时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派出的语言专家,他们在为制定中国通用语言规范进行取音考察,在滦平的金沟屯镇、巴克什营镇、火斗山乡三地进行了语音采集。
作为全国规范,普通话需要音节口型顺畅,声调简明,易于分辨,甚至要求语速适中,气流连贯,韵味充足,适于广播、演讲和日常交流,如此才适合作为推向全国的公共用语。从后来普通话的规范来看,滦平日常的语言非常符合这些标准。
滦平话音准分明,字正腔圆,语调比当时的北京话要“硬”一些,显得直接、清晰、明确,尤其是没有北京胡同音那种儿化、省字、尾音等发音习惯,易于学习推广。
1955年10月,“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召开,将汉民族共同语的正式名称定为“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