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福建传统文化有哪些
1、闽剧
闽剧,又称福州戏,福建地方戏曲地方戏曲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闽剧是现存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闽中、闽东、闽北等地区,并传播到台湾和东南亚各地。
它是由明末儒林戏与清初的平讲戏、江湖戏,在清末(光绪至宣统年间)融合而成的多声腔剧种,俗称“前三合响”,雅称“榕腔”或“闽腔”。
闽剧风格高雅、潇洒,道白清晰,唱腔优美,婉转流畅,演员在表演中重视运用手、眼、身、法、步的基本程式,力求展现优美的身段,通过外形体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2006年5月20日,闽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Ⅳ—45。
2、梨园戏
梨园戏是福建省的传统戏曲之一。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与浙江的南戏并称为“搬演南宋戏文唱念声腔”的“闽浙之音”,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
梨园戏广泛流播于福建泉州、漳州、厦门,广东潮汕及港澳台地区,还有东南亚各国闽南语系华侨居住地。
梨园戏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至今尚保留不少南戏剧目和音乐。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已有“潮泉二部”的《荔镜记》刊本,可见当时梨园戏已经流行。
清末,高甲戏在泉州地区迅速崛起,歌仔戏也随即在漳州、厦门地区广为流传,打城戏又以新的面貌出现,梨园戏因之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班社日益减少,范围日渐缩小,连厦门的梨园戏也改唱歌仔戏。十九世纪40年代末,梨园戏已濒临消亡。
梨园戏有大梨园和小梨园之分,大梨园又分“上路”、“下南”两支,三种流派都有各自的“十八棚头”(保留剧目)和专用唱腔曲牌。
宋时,行省称为路,闽南泉、漳一带人称上头的省份为上路,故“上路”戏系指由浙江传入的戏曲。
其剧目较为古老,保留了不少南戏脚本,如《蔡伯喈》、《王魁》、《王十朋》、《朱买臣》、《刘文龙》、《孙荣》、《朱文》(即《朱文太平钱》,存有《赠绣箧》、《认真容》、《走鬼》三出)以及《苏秦》、《林招得》、《孟姜女》等。
2006年5月20日,梨园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高甲戏
高甲戏,福建省泉州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高甲戏又名“戈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发祥地为福建泉州,发源于明末清初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
高甲戏的传统剧目有九百多个,而演出剧目则分为“大气戏”(廷戏和武戏)、“绣房戏”和“丑旦戏”三大类。
高甲戏的角色原来只有生、旦、丑,后来又先后增加了净、贴、外、末和北(净)、杂二色;高甲戏的表演艺术来自梨园戏、木偶戏、弋阳腔、徽戏和京剧。
高甲戏的音乐唱腔以南曲为主,兼用“傀儡调”和民间小调;高甲戏使用的乐器分为文、武乐二种。
2006年5月20日,高甲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48。
4、福州评话
福州评话是以福建省福州方音讲述并有徒歌体唱调穿插吟唱独特的传统说书形式,流行于福建省的福州、闽侯、永泰、长乐、连江、福清、闽清等十几个县市及台湾省和东南亚的福州籍华侨集居地。
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福州十番
又称"十欢"、"十番伬",是福州主要地方音乐。清干隆初年,侯官郑洛英《榕城元夕竹枝词》云:"闽山庙里夜人繁,闽山庙外月当门。
槟榔牙齿生烟袋,子弟场中较'十番'。"其乐器用笛、管、笙、椰胡、大小锣、大小钹、云锣、狼丈、木鱼、檀板、清鼓等13种。
流行于福州、闽侯、福清、长乐、连江、罗源、闽清、永泰、平潭、霞浦、福安、柘荣、福鼎、宁德、古田以及南平等县市,还曾巡回演奏于上海、香港、南洋群岛等地,深受群众喜爱。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高甲戏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梨园戏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闽剧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福州评话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福州福州十番
⑵ 福州民俗文化
福州男人居家体贴、细心,在外经商、做官或做学问都崇尚理学,讲求中庸之道,注重形象,以至于有“福州人做面子”之说,这些都已传为美谈。福州女人懒散、爱打麻将、不做或不擅做家务,甚至有“好男不取福州女”之说,这些也为大家说熟知;但各位也许不知道福州人这些习性形成与福建的历史是密不可分,福建人原是闽越后裔,福建实属越王勾践的越国腹地,后由于越王子孙无诸随大汉朝高祖皇帝刘邦南征北战从而得以在福建重建闽越王国,曾经一度使福建成为东南强邦,人民富庶,从那时起福州就已经是东南首府,就像现在的成都在四川的地位一样,从那时起由于福州大,而福建其他的州府都较小,属于大首府小地市的情况,因此从那时起福州本地人就向现在的北京人一样,觉得自己是“皇城根”的种,比较牛气且势利,随着福州经济的不断发展从福州八县及周边地市来福州做生意的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富,他们为了在福州定居生活使自己成为真正的福州人,都争相取福州的女人为妻,由于这些男人(也就是后来福州男人的主体)虽然有钱却在福州没有权势和家族亲戚,为了能仰仗妻子家的势力好在福州立足,因此就逐步形成了模范丈夫的形象和传统,而原福州本地的福州男人本着“学而优则仕”的家庭教育,都认真研修儒学、理学,走上朝为官的多数都取了他乡女子为妻了,而那些不争气的为了能够娶到福州本地女为妻也只好效仿那些外地男人做个模范丈夫了。
:
到了唐朝末年,黄巢过闽,唐朝委任的官员面临黄巢的大军纷纷逃窜,而只有福建省建州(也就是)土着陈岩依靠自己组织的九龙军最终成为福建实际的掌权者。但陈岩在各地土豪自行割据的背景下,并没有切实掌握福建,他只能控制建州与福州。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来自北方光州与寿州的一支移民队伍进入福建。这支队伍的首领原为寿州人王绪,但其部下以光州固始人为多。在南安发生的兵变中,固始人王潮与其兄弟王审邽、王审知控制了这支移民队伍的控制权,他们攻下泉州为根据地,因此在闽南的男人多数是这支移民队伍的与当地混居通婚的后裔,由于这支移民队伍来闽南是把当地的男人大多杀死,而娶当地女人为妻,所以闽南的男人到如今在家庭中都非常强势,也就是所谓的“大男子主义”。
在陈岩死后,固始人王潮与其兄弟王审邽、王审知又于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年)攻下福州,从而统一了福建;这一时期,由黄巢起义开始的大乱已经波及全国,几乎每一区域都有争夺权力战争,每一块土地都在流血,幸而王氏兄弟在夺取政权之后,以安民为其主要政策,并鼓励让自己的兄弟、将领、兵士都娶福州本地女子为妻,并以入乡随俗的方式融入当地文化,福建保持了30多年的安定,从而使福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期。在动乱中无法安居的民众,纷纷进入福建避难,这导致了福建人口的大幅度增长,福建的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在这一时期达到较高的水平,文化也有很大的发展,福建从此成为可与中原区域媲美的发达区域,所以至今福建特别是福州的许多地方都供奉着福建人民尊敬的“闽王”王审知的神庙。这是福州人把男人称为“唐部人”(意思是唐朝部队的人),把女人成为“主娘子”(意思是当地的娘子)的缘由。这也是福州人甚至大多数福建人都说自己祖籍来自河南的缘由。
后唐同光三年(925年)王审知去世,次年,其子建立闽国。从此,福建又进入一个政治上的动荡不安时期。闽国的首脑多死于宫廷政变,王氏兄弟之间的矛盾后来发展成内战,结果,在南唐保大三年(945年),王氏闽国被南唐灭亡,而吴越国也乘机侵入闽土,控制了福州地区。南唐与吴越争夺福建,泉州的留从效乘机而起割据泉漳二州,于是,福建形成了闽土三分的局面。公元960年,宋朝建立,在宋朝强大的压力下,南唐被灭,吴越国的钱氏与割据泉漳的留从效继承者陈洪进被迫向宋朝献土,于是,宋朝于978年统一了福建
⑶ 福州人有什么风俗文化特点
祭祀。说到福州地方风俗首先要说祭祀,祭祀是中国古代十分看重的一种仪式。在婚姻、节日,乡会等举行前都要先祭祀,这是我国的传统文化,至今仍保留,只是它的程序没有以前那么复杂了。就说福州人逢年过节或举办什么仪式前都要先通过祭祀来求得生活的平安,得到祖宗以及神灵的保佑,让全家人都能够无灾无病,健康长寿。福州人的祭祀很有自己的特色,他们是以祭祀自己的祖宗为主祭祀神灵为辅,因此福州人祭祀的对象具有现实的意义,更可以看出他们对家庭亲人的深情与怀念。福州人祭祀时都会先摆上两根香烛和一个小香炉,然后再摆上贡品。先摆上的是红酒,红酒一般选用福州老酒,有时也用绍兴料酒。福州人在祭台上一般会摆上十个小酒杯,然后每杯都倒满红酒,这样做的意思是让自己的祖宗在阴间也能够有酒喝。接下来就会摆上鸡、鸭、鱼、猪肉,扁肉燕和鱼丸等贡品,而鸡、鸭、鱼,猪肉是一定要贡上的,同时肉一定要是猪肉,这个原因很简单,福州人就是喜食猪肉,同时还要在每一个贡品上都放上一小片红纸,至于为什么要放红纸,福州人各有说法。当贡品都摆好时,主人会点上香(一般为三根),然后吹灭它们再在祭台前拜三拜后就可以将香插在香炉上了。接下来就会拿一个小铁桶烧纸钱,纸钱上印有各种各样的图案,比如衣服、洗衣机,电视机等,还有金币,意思是愿祖宗们在地下能有齐全的生活用品和足够的金钱,福州人在烧纸钱时最忌讳的就是火会熄灭,因为他们认为火一旦熄灭,就说明他们为祖宗准备的东西已经送完了,这样祖宗一旦得不到足够的东西就会生气以致不再保佑他们了,于是他们必须保证在烧完最后一张纸钱前火都不能够熄灭,这样才能求得祖宗的保佑。祭祀的时间应放在十二时以前,福州人都有这样的一个说法,十二时以后不祭祀的话,祖宗就会自行离开祭台,因此福州人在祭祀祖宗时都很注重把握时间。
婚姻。结婚是人生的一件大喜事,福州人对婚姻是特别看重的。福州人举行婚礼一般是采用中国传统的形式,就算采用西洋形式的婚礼,其中中国传统形式的成分也占有不少。对于福州人来说,传统的婚姻是这样的:结婚前男女双方都要先订婚,订婚时男方所要准备的礼金都要带有三这个数字,一般为一千三百三十三或者三千三百三十三,“三”是福州人最喜爱的数字,因为“三”与“升”字谐音,意思就是希望男女双方都能够步步高升。礼金准备完后男方还要准备猪腿作为聘礼,然后男女方再约定结婚的日子,由于福州人比较迷信吧,挑日子也是很讲究的,一般通过算命先生或者看日历来选择吉利的结婚日子,因此婚前挑日子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当这个环节结束后,男方就会询问女方参加婚礼的人数从而决定婚礼所办的酒席数量。接下来女方会跟男方讲好结婚时所需的酒钱、糖果、香烟,首饰等的数量。到结婚的时候,新郎先要去迎接新娘,按照传统习俗,新娘先要躲在闺房里,女方的亲朋好友会在家门口等候,当新郎来时他们就会“戏弄”新郎,比如他们会要求新郎留下一点红包,或者要求新郎请戏班演一出戏,或者请艺人讲一部评话,通过后才可以将新娘接走。新郎在接走新娘前两人都要先吃太平面(在碗里放入煮熟的线面,两个鸭蛋,少许鸡肉和香菇,然后再浇入鸡汤而成的),吃完后新郎新娘都要拜过祖宗和女方父母后,新郎才可以把新娘接走,接走时亲朋好友都会以燃放鞭炮的方式欢送新郎新娘。当新郎新娘到男方家的时候,男方的家人也会以放鞭炮的方式表示欢迎。当新郎新娘进屋的时候,也要先拜过男方的祖宗和父母,然后也要吃太平面,最后新郎要把新娘送入洞房。到了晚上举行婚宴时,新郎新娘以及他们的父母要相互见面,亲戚朋友们都会举杯庆祝。当酒桌上端来太平燕的时候(在大碗里放入扁肉燕、鸭蛋、香菇、玉米笋,香葱等再加上高汤制成的)时,新郎新娘就得出来在一位姑奶奶的陪同下拜见长辈,亲朋好友,长辈和亲朋好友都会给新郎和新娘见面礼(一般以红包或首饰为主),见面礼由姑奶奶暂时保管。这可以看出福州人举办婚礼所耗费的资金一般是由亲戚以及亲朋好友来共同分担的,这样也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男女双方家庭在举办婚礼时的经济负担。婚宴后,新郎新娘的亲人在送完客人后就会把新郎新娘送入洞房了。婚礼结束的第二天,小舅子要在凌晨五点多钟起床拜完自家的祖宗后就开始扛着用红布条扎好的甘蔗到亲家母家里(男方家)去接新娘回娘家。有人会问为什么要扛着甘蔗呢?甘蔗在这里的意思就是希望两家人的日子都能像甘蔗那样的甜美,生活水平都能像甘蔗那样节节升高。当小舅子到亲家母家里的时候要叫新娘回娘家,这时亲家母以及新郎都会给小舅子红包,小舅子收完红包吃完太平面后就得把新娘接回娘家,然后在女方的家里吃完太平面后才算完成任务。这就是福州人的传统婚姻形式,程序多且复杂,但都充分体现了福州人耐心仔细的办事态度,勤劳朴实的精神品质,充满浓厚文化气息的生活习俗和对吉祥、平安,幸福的追求。
地方传统节日
福州人自己的节日很多,过去的福州人每月都会过上一两个节日。节日里亲戚朋友相互登门拜访,家家户户都会摆设酒桌邀请自己亲人朋友。福州人对节日的热爱源于对生活的热爱,每个月设一两个节日也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生活,同时福州拥有那么多的传统节日也为福州文化增添了不少浓厚的气息和艳丽的色彩。福州人过节总要和祭祀保平安结合在一起,他们认为有了祖宗神灵的保佑,节日才会过得安宁与祥和,由于福州地方传统节日太多,只好选几个有代表性的节日介绍给大家。
拗九节。福州人把拗九节定在农历正月二十九,拗九节又称孝顺节或送穷节。相传古时候福州有一位叫目连的人,他的母亲十分凶悍,死后被送进地狱受苦。目连长大后,每天都会到她母亲的坟墓前给她送饭,但是所送的饭都会被小鬼给吃掉,目连因母亲吃不到他所做的饭而感到苦恼,后来目连用黑米煮了一碗颜色发黑的粥,那些小鬼们吓得都不敢吃,于是他的母亲终于吃到了儿子送来的粥,在阴间不再受饥饿了。后来福州人就把这一天命名为“孝顺节”(也就是“拗九节”),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用糯米和红糖煮拗九粥,里面放上红枣、花生、豆豉、芝麻,马蹄,烧成后先用来祭祀祖宗,祭祀完毕后再作为全家人的早餐。凡是已经出嫁的女儿,都要送拗九粥回娘家孝敬父母,愿全家都能度过“九”这一关。把孝顺作为节日反映了福州人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上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冬节。冬节是福州地方特有的一种时令节俗,它是被定在农历冬至。冬至的前一天晚上,人们都会在祖先神主的祭台前陈列寿面等贡品,桌面放一支大竹箩,箩中盛有糯米粉(现在都已经改成盛在大瓷碗里了),全家人会团聚在一起,边搓丸边唱福州地方民谣,人们将搓好的丸煮熟后蘸糖豆粉吃,象征着全家都能够团团圆圆,生活都能够甜甜蜜蜜。
元宵。元宵也叫上元节,是农历春节的又一高潮,福州人说只有过完元宵才算把春节真正过完。这一天福州地方有舞龙灯、打狮、放花灯、放焰火、猜灯谜,吃元宵等,甚是热闹。据历史记载,晋安桥就是因为宋时大量东门妇女连臂走进福州城观看舞龙灯而得名,桥上还刻有“乐游古迹”四个大字。
迎年。迎年又叫“游神”,旧时多在每年农历正月初十后举行,而现在较多农村仍保留这样的习俗。每到迎年时农村各户都会大摆酒席,邀请亲戚客人,在城里的亲戚好友也会在此时坐车来参加这一节日。这个节日在农村是仅次于春节的,因此也办得相当的隆重和热闹。到了这一天各村山中的神庙前都会站满穿着古装的人,这是随神像游行的护卫。神像都长期放在神庙里,到迎年时才被抬出来,神庙里的神像种类很多,如泰山老君、二郎神、白马王、尚书公、哪咤,穆桂英等,这些神像都分别由村长所指定的人来顶着,在护卫队的随行下摇摆而行。当他们到一户村民家门口的时候就会停候几分钟,该户人家会放鞭炮以示欢迎,烧香祭拜以求今年平安幸福,稍富裕的家庭还会在门口大放烟花,因此这一天站在一个比较空旷的地方朝夜空望去尽是七色多彩的焰火,焰火一放也为节日增添了不少浓厚的气息。
中元节。农村称这一节日为“七月半”,俗称“作半段”,由古代“郊社”演变而来的,一般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举行。“七月半”指的是一年的半段,意在庆祝农田的丰收。农村家家户户都会做丰盛的佳肴邀请亲人和客人,有的甚至到县城请厨师来帮忙烹制。如果一个家族的一部分成员住在农村,另一部分住在城市,农村的成员就会与城市的成员约好家族的团聚“七月半”时在农村,中秋时在城市举行。从这五个有代表性的节日可以反映出福州人丰富而安定的生活,同时也客观上为福州地方的风俗文化增添了浓厚的色彩。
⑷ 福州有哪些传统民俗文化
福州传统婚礼的服饰很特别,新郎戴小帽、穿长衫褂,新娘确是凤冠霞帔。新郎要取到心仪的新娘,需要经过的步骤可没有那么简单哦。它要经过提亲,议娉,送定,送日头,迎亲,婚礼,拜堂,闹洞房,回门会亲试鼎这几个步骤!福州的传统婚礼大概就是这样了,现在有很多新人都选择用传统的方式来完成他们的结婚盛典,大大增加了婚礼的喜庆氛围,也重温历史,十分喜庆。
⑸ 福州文化是什么,应该如何形容福州文化
福州文化,第一个想到的是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堪称是福州最为经典的旅游景点之一,也是相对保存最为完整的群落,走进三坊七巷,你就会感受到曾经的繁华与历史浓重的气息,完全不敢相信自己深处在城市之中,值得你细细品味这个地方,之所以成为三坊七巷,是因为他确实有三个坊,七个巷,三坊分别为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为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官巷,吉庇巷,此外还有一条街,俗称为南后街。
第二个,自然是福州的大学城。
福州大学城,莘莘学子,用功念书的地方,每一所大学都值得去逛一下,每一所大学都是一个旅游景点。目前有福州大学(福州最好的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工程学院、闽江学院、福建江夏学院、福州教育学院等。如果能考上其中一所,也算是对得起高中那三年了。
第三个,就是所有学生党都特别喜欢的学生街。
在福州,有一条街是属于学生的领域,在福建师范大学(仓山校区)旁,此学生街每到晚上,简直就是狂欢的天堂啊,热闹非凡,各种小吃,比如臭豆腐,福鼎肉片,烤鱿鱼,奶茶,寿司,烧烤等,在福州,有很多学生街,但当属这条学生街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学生街”。
⑹ 福州有哪些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
福建历史悠久,原始社会就有人类活动,属于古越族的一支,被称为“东越”。战国时期,越国为楚兵所败;越国一些王族南逃至福建和浙江南部,其后裔与福建的闽族人融合,成为“闽越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福建设闽中郡,第一次作为一个行政区划单位出现在中国版图上。唐朝中期设福、建、泉、漳、汀5州。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为加强边防;设“福建经略使”。始有“福建”一词。五代时期,闽王王审知据闽成立闽国基本上奠定了后来的省界。福建又有“八闽” 之称,南宋时福建设l府5州2军,府、州、军为同级行政机构,共计8个,故称“八闽”。宋后基本延袭旧制。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增设台湾府,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单独设省。清末福建共有9府2州,58县6厅。辛亥革命后,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废除府、州制,设省、道、县三级制,几经调整,至解放时止,全省设2市、7个行政督察区,共有67县。1949年福建解放后,全省设2市、8专区,共有67县。1951年,增设泉州、漳州2市,委托专署领导。此后20多年间,行政区划又曾数次调整。开革开放以来,福建根据自己的特点,调整了行政区划,地区改为地级市,形成市带县体制。至2o00年底,全省设9个省辖市,共有14个县级市、25个市辖区、46个县(含金门县)。
福建历史源远流长,科学文化曾盛极一时。5000年前,先民们就在此生息繁衍,创造了可与仰韶又化、河姆渡文化相媲美的昙石山文化。三国时因造船业和航海技术发达,福建成为孙吴的一个水军基地和对外通商口岸。南宋和元代,泉州成为世界上最大商港之一,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通商关系,形成了着名的“海上丝绸之路”。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多次在福建驻泊,招募水手,修造船舶,从福建扬帆出海。清同治五年间,在马尾创办福州船政局和中国第一所海军学校;成为中国近代海军和造船工业的摇篮。福建历史上人才荟萃,涌现出一批在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杰出人物,如天文学家苏颂,世界法医学鼻祖宋慈,思想家、文学家李贽,音韵学家陈第,学者、书法家黄道周、蔡襄,文人严羽、杨亿、柳永,史学家郑樵、袁枢,民族英雄郑成功、林则徐,思想家、翻译家严复、林纾,铁路建设专家詹天佑等。他们以自己的胆识和献身精神,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历史上福建人民为反压迫、反侵略进行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勇斗争,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福建人民贡献出万千优秀儿女,作出了卓越贡献。福建是全国重点老区省份之一,老区分布遍及的62个县(市);其中有46个老区县(市)、518个老区乡(镇)、7772个老区行政村、2919个革命老区基点村。
⑺ 福建的福州有什么特色
福州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山青水秀、风光绮丽,名山、名寺、名园、名居繁多,独具滨江滨海和山水园林旅游城市风貌。
⑻ 福州有哪些 特有 的民俗
1、游神
或称圣驾巡游、游老爷,是指人们在新年期间或其它喜庆节日里,又或诸神圣诞的这一天,到神庙里将行身神像请进神轿里,然后抬出庙宇游境,接受民众的香火膜拜,寓意神明降落民间,巡视乡里,保佑合境平安。
2、拗九节
福建省福州十邑地区的传统民俗节日,日期是农历正月廿九。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煮拗九粥祭祀祖先或者送给亲朋好友;已经出嫁的女子也要送拗九粥回娘家孝敬父母。
3、拗九粥
福建福州特有的名点之一,是在拗九节时煮的甜粥。制作材料以荸荠、花生、红枣、桂圆为主,可加入莲子、白果等,与白米掺糯米加红糖同煮至熟或烯烂成粥即可食用。
4、做年
老福州人“做年”,福州民俗专家邱登辉介绍说,主要有四种说法:其一,初一、初二、初三;其二,农历十二月初一“筅堂”开始,到“二月二”龙抬头,这两个多月都在“年”的概念里,即“年暝兜”;
其三,农历十二月十六日的“尾牙”开始,一直到正月二十九(拗九节)都算过年,历时45天;其四,农历十二月廿四祭灶到正月廿九拗九节。
5、压浪
渔民出海祈求没有风浪,也有“压乱”的意思,故福州人称它为“太平蛋”。遇喜宴、生日、饯行、过九(虚龄遇九者)等,都要吃太平面。
⑼ 福州的特色文化
南部是闽南文化特色。
闽北是福州市的八闽之风。
要去看福州市的以前的历史才能完全把握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