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福州南后街在哪
南街下车
1路 20路 8路 76路还有好多车都能到。之后往前走,到人行天桥那,左走就可以看到了,很近的
2. 福州南后街要门票吗,里面有什么玩的
貌似没什么好玩的。。。
貌似也没门票。。
南后街就是看三坊七巷。
名人故居什么的。
。好吃的倒是很多
3. 福州南后街跟中亭街属于哪个区
南后街属于鼓楼区
中亭街属于台江区
4. 福州南后街有什么样的古街文化
花灯文化
南后街的花灯始于宋,盛于明清。花灯具有观赏、祈求吉利和增添喜气的功用,受到人们的喜爱而传承千年。早在宋代,福州的花灯就很有名了,据宋《武林旧事》载,福州用纯白玉镶嵌的花灯“晃耀夺目,如清冰玉壶,爽彻心目”,在入京参展的花灯中被列为上品。当时全国各地都有制作花灯,苏州和福州最好,福州更在苏州之上。说明福州制灯工艺水平之高。福州素有送灯的习俗。因“灯”与“丁”福州方言是同音,送灯意谓“添丁”。有了需求,就有了市场,南后街是制作售卖春节花灯的最大集市。早年福州女儿出嫁,不论有否生育,娘家都得送灯,没生育就送“观音送子”灯或“天赐麟儿”灯,孩子出生了第二年就送“孩儿坐盆”灯,第三年以后送“橘”灯,有几个孩子就送几盏,一直送到小孩16岁为止。有的生两个送三盏,多的一盏叫“出头灯”,希望小孩出人头地。居住在宫巷的清嘉庆举人、林则徐好友杨庆琛的《榕城元夕》竹枝词对此有生动的描写。词曰:“天赐麟儿绘彩缯,新娘房中霞光增。宵深欲把金钗卸,又报娘家来送灯。”福州童谣有:“正月元宵灯,外婆疼外甥(孙),送来红红橘子灯,吉利又添丁。” 南后街的灯市旧俗在正月初三开始,一直到十五闭市,其中以初八至十二最为热闹,民谚有“元宵只看初八灯”之说,因正月十三夜是“上纸盲”(“花灯”之意),娘家人送灯必须赶在十三前。元宵之夜大人为孩子点燃花灯加入邻里儿童的迎灯队伍中,每年的元宵夜成了儿童的欢乐之夜。
民俗雕塑
福州民俗雕塑是南后街新增加的景观。这些作品安置在街头空地处、新植的大树下,塑造的人物比真人略大,情景道具具有福州传统行业特色。 雕版印刷,刻画了一位老师傅坐在桌前雕刻印书模板,板上的字清楚可见,边上还立着一位看书的年轻人。 制作花灯,刻画了一位老师傅在扎花灯,一个孩童在一边骑竹马,一手提灯笼。他们的身后木门上挂着各式纸灯笼。 古家俱制作,雕刻的是两位木工师傅在凿刻窗花和制作太师椅。 当铺,塑造了柜台后,一位戴着花镜的当铺老板,手举算盘,高高在上;柜台下,一个穷人来典当。 历史上,三坊七巷居民多为缙绅官眷、巨商富户,因而南后街集中了大量书坊、裱褙店等,传统的文化氛围极为浓厚。
老铺和名店
同利肉燕老铺 “太平燕”是福州的一道着名地方风味小吃,也是福州风俗中的喜庆名菜。 桐口粉干,据史料记载:福建在二百多年前创用手工制作粉干,以后传于两广等南方诸省。最初的产品桐口粉干称“尤溪粉”,产地在今天的尤溪县。后来,闽江下游的桐口乡人学得了“尤溪粉”的制法,在生产过程中选料更为讲究,工艺不断改进,逐渐突出了自己的特色,“桐口粉干”扬名海内外。 大福星鱼丸 ,和肉燕一样,鱼丸也是福州人餐桌上的一道名菜。“没有鱼丸不成席”,从这句俗语中变可知福州人对鱼丸的偏爱。 等等
故居祠堂
概述
南后街周围分布了许多名人故居或祠堂,其中对外开放的故居有严复故居、冰心和林觉民故居等近5处,其余的目前还在整修中。在南后街口(南)附近的澳门路上还有林则徐祠堂。
严复故居
景区地点:福建省福州市郎官巷80号 简介:严复——中国近代历史上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翻译家。严复的译着——《天演论》是中国人睁眼看世界之第一文。严复故居坐落于福州市中心的三坊七巷。这里诞生了几十名中国近代史上的伟大人物。1992年,福州市政府将严复故居公布为应当保护的名人故居。2001年由上海大唐美术公司捐赠100万元将其修复和陈列布展。2003年1月8日,在严复诞辰149周年时,免费向社会开放。
冰心林觉民故居
景区地点:福州市鼓楼区杨桥路86号(南后街北口,双抛桥东侧) 简介:冰心的故居,也是辛亥革命烈士林觉民的故居。故居位于坐西朝东,三进,四周有风火墙。第一进与第二进之间有一长廊,廊两旁种有翠竹。第三进大厅两旁各有前后厢房。天井两旁为自成院落的南、北院。林觉民住在西南隅一厅一房。厅与房前有小天井,小天井南端的卧房窗外有花台(昔时种植腊梅。小厅有门东通“紫藤书屋”。在林觉民就义后,父亲林孝颖为逃避清兵的追杀带领全家躲到福州远郊,谢家便买了此居,民国建立前后,冰心(谢婉莹)曾居此。而且近代才女林徽因(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夫婿梁思成)作为林觉民的侄女曾在此居住。一处民居住三个名人,当然有特殊意义了。
沈葆桢故居
景区地点:宫巷西段北侧26号。 简介:沈葆桢故居始建于明天启年间,清同治年间,沈葆桢购置后加以修葺。沈葆桢(1820-1879),字幼丹,林则徐之婿,曾任江西巡抚、福建船政大臣、两江总督。其故居坐北朝南,规模宏大,布局严谨,雕饰富丽,集中明、清两代建筑风格于一体,是明、清时期福州典型的豪门住宅。占地面积2800多平方米,周围风火墙,前后三进,一列倒朝,木构建筑,每进均有围墙分隔,建筑总面积为2000平方米。
林则徐祠堂
景区地点:福州市鼓楼区澳门路16号 简介:福州的林则徐祠堂位于今澳门路,额称“林文忠公祠”,建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高大的牌楼 林则徐祠堂
式的大门樯,气势凌空。大门前有一对石狮拱护,栩栩如生。入大门是“仪门厅”,中间石铺甬道,有楹联曰:“焚毒冲云霄,正气壮山河之色;挥旗抗敌寇,义征夺魑魅之心。”令人高山仰止,感佩万端。 “林文忠公祠”是于1982年改为“林则徐纪念馆”的,并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临街的门墙新匾“林则徐纪念馆”,又左匾“中兴宗衮”,右匾“左海伟人”。福州市人民教育委员会以“林则徐纪念馆”为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基地。这里在福州人民,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是一个硕大的丰碑 祠门朝东,第一道为枣红色屏墙,设左右边门,额题“中兴宗衮”、“左海伟人”,内壁嵌“虎门销烟”大型浮雕。第二道为牌楼形门墙,中为正门,额题“林文忠公祠”。 进门为庭院,左右为回廊,正中有石道通仪门厅。仪门厅为悬山式,3开间,厅后有石道通御碑亭。亭为正方形,重檐九脊顶,内有3座青石碑成品字形排列,一为圣旨,一为祭文,一为碑文,皆为林则徐卒时所赐。 亭北有祠厅,自成院落,门额题“树德堂”。厅正中祀林则徐塑像,上挂道光十九年(1839)皇帝御书“福寿”匾额,旁有名人题联。像前有一精刻青石供案。壁上悬有林则徐所撰联:“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5. 冰心故居是在福州南后街那吗 集体在什么位置有开放参观吗
在下图这个位置,离东街口很近的,开放时间,可以打下面电话询问:
找到资料了:
林觉民、冰心故居
位于杨桥东路17号(与南后街交汇处),原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故居。1911年夏到1913年秋,儿时的冰心在这里度过了两年的快乐时光。
1991年,故居辟为辛亥革命纪念馆,占地面积614平方米,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青少年德育基地。去年经过修缮重新布展,在林觉民故居内恢复冰心故居,并把“辛亥革命纪念馆”移到于山大士殿。
重新修缮的故居,分前后进,首进设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和黄花岗八闽英烈”展、“林觉民烈士生平”展。林觉民故居重点突出了林觉民与妻子陈意映卧室“双栖楼”的陈列,并通过背投影式幻灯,再现了林觉民起义前在香港滨江楼写下《与妻书》的场景,声光电结合,让人身临其境。
故居首进偏院,是当年冰心祖父谢銮恩的“紫藤书屋”所在地。屋内陈列“冰心与福州”展览,介绍了冰心的《我的故乡》等名作。
乘车路线:可乘27路、55路、5路、66路等公交车,在双抛桥站下。
开 放 时 间 :8:30~12:00,13:30~17:00,周一休息。门票10元,残疾人、70岁以上高龄老人、军人等特殊人群免票,大学生半票,大人带孩子的,孩子免票。
冰心故居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杨桥东路17号网络地图
本数据来源于网络地图,最终结果以网络地图最新数据为准。
6. 福州南后街归哪里管辖
不归谁,都是个人的店铺!你要说治安那属于南街派出所,市容属于城管,营业执照属于工商,卫生属于街道!
7. 南后街的介绍
福州南后街北起杨桥路口,南至吉庇路(今复名吉庇巷)澳门桥交汇处,全长1000米左右,因位于福州城市中轴线的南街(今八一七路)的背后而得名(古时很多街分前街后街),这里是老福州城的缩影,是福州所存不多老建筑的一部分。南后街牌坊是福州城内“三坊七巷”的中轴,它的东侧有七巷(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西侧有三坊(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是从福州三坊七巷兴起至民国期间主要的商业街,路面商贾云集。可惜的是,老南后街及其周围的部分建筑已于2007-2009年拆除,现存建筑大多为仿品。
8. 南后街的简介
这里柴米油盐、日常生活所需三十六店(各行各业)一应俱全,是昔日老福州城的中心城区。还有专为文化人服务的刻书坊、旧书摊、裱褙店,以及元宵、中秋两节的灯市。“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客里偷闲书市去,见多未见足开怀。”清末举人王国瑞这道诗中将南后街比为北京正阳门外琉璃厂,体现南后街以前的文化风貌。明、清时期的南后街依旧是“粉墙黛瓦石板路”、两旁铺面林立的热闹街市。至民国时,将路面拓宽,改成柏油马路。现重新改为石板路。
南后街是三坊七巷的中轴, 翻修后的南后街将充满古色古香韵味,路面的宽度将达到12米,包括中间宽7米的步行街和两侧各2~2.5米的路侧带。起于杨桥路、止于吉庇路的南后街全长只有634米,定位上,它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休闲文化商业街。
历史上的南后街曾聚集了花灯、裱褙、书坊等许多福州传统工艺行业。南后街的定位是传统文化商业街,根据老字号的经营现状选择一部分予以恢复,如“米家船”裱褙店、“聚成堂”书坊、花灯等百年老字号,市民喜爱的传统灯市也初步打算每年定期举办。此外,有关部门还有意邀请寿山石刻、脱胎漆器、软木画等福州传统工艺美术大师在南后街设置工艺美术大师展示店,以增加传统商业氛围。
在南后街的经营商业业态规划上,出现了酒吧咖啡、顶尖奢侈品等“新面孔”。这些新面孔的出现,将给传统的南后街注入现代化的因素。
南后街沿街保护性修复工程于2009年1月全面完成,2009年春节开街,再现其“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的历史风貌。 据说,南后街的花灯始于宋,盛于明清。花灯具有观赏、祈求吉利和增添喜气的功用,受到人们
的喜爱而传承千年。早在宋代,福州的花灯就很有名了,据宋《武林旧事》载,福州用纯白玉镶嵌的花灯“晃耀夺目,如清冰玉壶,爽彻心目”,在入京参展的花灯中被列为上品。当时全国各地都有制作花灯,苏州和福州最好,福州更在苏州之上。说明福州制灯工艺水平之高。
最初的元宵节花灯,只是官府为表示“与民同乐”而举行的民间灯展活动。明代万历学者王应山《闽大记》有“沿门悬灯,通宵游赏,谓之灯市”的记载。但从花灯引发出民心和激情却成为今天民间节日的传统文化。其中还有一些令人激动的故事,如北宋元丰年间,官府为粉饰太平,下令福州城民众不论贫富,元宵节每户必须捐灯数盏。引起居住在南后街郎官巷学者、诗人陈烈的极大愤慨。陈烈为人正直,学识渊博,与当时着名的理学家陈襄、国子监祭酒郑穆以及名儒周希孟被人合称为“海滨四先生”。陈烈认为官府不顾民生,劳民伤财,就跑到“威武军门”(鼓楼)的城楼上,持笔写下:“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贫家一盏灯,父子相聚哭,风流太守知不知?犹恨笙歌无妙曲。”道出了百姓的心声,使福州太守刘谨认识错误,收回成命。陈烈此举被南宋淳熙间丞相梁克家载入《三山志》,传颂千古。
福州素有送灯的习俗。因“灯”与“丁”福州方言是同音,送灯意谓“添丁”。有了需求,就有了市场,南后街是制作售卖春节花灯的最大集市。早年福州女儿出嫁,不论有否生育,娘家都得送灯,没生育就送“观音送子”灯或“天赐麟儿”灯,孩子出生了第二年就送“孩儿坐盆”灯,第三年以后送“橘”灯,有几个孩子就送几盏,一直送到小孩16岁为止。有的生两个送三盏,多的一盏叫“出头灯”,希望小孩出人头地。居住在宫巷的清嘉庆举人、林则徐好友杨庆琛的《榕城元夕》竹枝词对此有生动的描写。词曰:“天赐麟儿绘彩缯,新娘房中霞光增。宵深欲把金钗卸,又报娘家来送灯。”福州童谣有:“正月元宵灯,外婆疼外甥(孙),送来红红橘子灯,吉利又添丁。”
南后街的灯市旧俗在正月初三开始,一直到十五闭市,其中以初八至十二最为热闹,民谚有“元宵只看初八灯”之说,因正月十三夜是“上纸盲”(“花灯”之意),娘家人送灯必须赶在十三前。元宵之夜大人为孩子点燃花灯加入邻里儿童的迎灯队伍中,每年的元宵夜成了儿童的欢乐之夜。
南后街以前有好几家专制花灯的店铺,大多是家传手艺,由于花灯的卖买只有正月这几天,平时只做一些大户人家悬挂的大球灯、用于寺庙悬挂的大灯笼或迎神用的“高照”、丧事用的“百子千孙”、照明的小灯笼、用于节庆的舞龙灯。一般店铺很少有招牌,多称某某灯笼店。制作花灯的材料有纸、布、竹、木等,有西瓜灯、莲花灯、菜头灯、橘子灯、绵羊灯、猴子灯、关刀灯、麒麟灯、状元骑马灯、音送子灯等在春节应市。现代还有“飞机灯”等。扎灯艺人还根据需要,制作一些精致的花灯,选用纱、绸、缎、绢、玻璃等制作宫灯、走马灯、壁灯和各式挂灯,品种丰富,雅俗兼备,玩赏并收。形形色色的花灯为人们增添喜气和吉祥。“文革”期间,花灯被视为封建主义的产物,南后街看不到五颜六色的花灯,“文革”后虽然恢复,由于花灯只有在正月期间使用,扎灯艺人为养家糊口,改作利润较为丰厚的花圈,影响了南后街传统文化的氛围。2007年福州市鼓楼区党、政领导为了加强保护花灯这一民间传统工艺,举办了首届“南后街元宵灯会”,观者如潮,受到上级领导的重视。
2008年正月,鼓楼区政府再次承办了第二届“南后街元宵灯会”,并出台了保护和奖励机制,举办了别开生面“南后街花灯艺人收徒拜师”仪式,2008年年底,南后街(花灯)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南后街的花灯又迎来了春天! 福州民俗雕塑是南后街新增加的景观。这些作品安置在街头空地处、新植的大树下,塑造的人物比真人略大,情景道
具有福州传统行业特色。
雕版印刷,刻画了一位老师傅坐在桌前雕刻印书模板,板上的字清楚可见,边上还立着一位看书的年轻人。
制作花灯,刻画了一位老师傅在扎花灯,一个孩童在一边骑竹马,一手提灯笼。他们的身后木门上挂着各式纸灯笼。
古家具制作,雕刻的是两位木工师傅在凿刻窗花和制作太师椅。
当铺,塑造了柜台后,一位戴着花镜的当铺老板,手举算盘,高高在上;柜台下,一个穷人来典当。
历史上,三坊七巷居民多为缙绅官眷、巨商富户,因而南后街集中了大量书坊、裱褙店等,传统的文化氛围极为浓厚。 同利肉燕老铺
“太平燕”是福州的一道着名地方风味小吃,也是福州风俗中的喜庆名菜。
福州人逢年过节,婚丧喜庆,亲友聚别,必吃“太平燕”,即取其“太平”、“平安”之吉利,故“无燕不成宴,无燕不成年”。肉燕亦由此成为馈赠佳品,为福州人包括海外乡亲所衷情。
在福州僻街小巷,听到一串有节奏的“嗒、嗒”之声,循声而去,就可寻及燕皮店。不过,要买正宗上好的燕皮,还得到福州南后街上的同利肉燕老铺,正所谓“百年同利,中华燕皮”。
大福星鱼丸
和肉燕一样,鱼丸也是福州人餐桌上的一道名菜。“没有鱼丸不成席”,从这句俗语中变可知福州人对鱼丸的偏爱。大福星鱼丸选用鲨鱼、鳗鱼或淡水鱼剁珥加薯粉搅拌作外皮,再包以猪瘦肉或虾仁等陷心,捏成丸状。皮薄均匀,色泽洁白,食之滑润清脆,汤汁荤而不腻。大福星鱼丸在中国第十三届厨师节上荣获金奖食品,中国烹饪协会认定为“中国名菜”,福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名牌小吃”。
桐口粉干
据史料记载:福建在二百多年前创用手工制作粉干,以后传于两广等南方诸省。最初的产品俗
称“尤溪粉”,产地在今天的尤溪县。后来,闽江下游的桐口乡人学得了“尤溪粉”的制法,在生产过程中选料更为讲究,工艺不断改进,逐渐突出了自己的特色,“桐口粉干”扬名海内外。19世纪20年代初即形成5—6个劳动者成一组手工作坊,从磨浆——压榨——排粉——晒干——收粉,都有明确的分工。一个生产作坊,日产米粉干150公斤左右,到解放前,这里已发展到20个左右的生产作坊,日产米粉干3000公斤左右。
福州古籍书店
这家古旧书店位于文儒坊附近的南后街23号和24号,面积约600多平方米。2009年春节和元宵节期间试营业,2009年5月正式营业。
早在清朝时期,三坊七巷就出现了古旧书铺。民国时期,最繁荣的时候有大大小小30多家门面经营古旧图书业务。解放后,福州新华书店曾在宫巷建立过古旧书门市部,上世纪80年代中期还在营业。
销售民国以前出版的古籍线装图书和民国版的旧版图书,展示三坊七巷名人艺术作品,推荐福州历史文献和当地风土人情的读物,收购各类古旧图书,是福州古旧书店四大亮点。
米家船裱褙店
“米家船”裱褙店建于清朝同治年间(1865年),至今已近138年的历史。初来“米家船”的人大都有这样的疑问:店主一不姓米二不撑船,为什么要叫“米家船”呢?现任掌门人林文光老先生为我们解开了疑团。“米家船”的创始人是林文光的爷爷林金师。当年,林金师从福州西河迁到城内南后街开裱褙店。小店开始没有名字更提不上挂匾,但这并不影响林家的装裱手艺。不少人慕名而来,其中就有清朝的福州举人、书法家何梅生(又名何振岱)。何举人看到小店默默无名,自告奋勇给小店题匾“米家船”。传说,北宋大书画家米芾喜欢沿着长江中下游飘游写生,由于江南气候潮湿,每到一个码头,米芾都把自己的书画作品挂在船头,一边晾晒,一边展示。“米家船”就取自“米家书画满河滩”,意味深长,用来做裱褙店的名字是再合适不过了。牌匾挂出后,在三坊七巷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轿子、马车来往不绝,甚至有些文人墨客在裱褙店里吟诗作画。
“米家船”以优质的选材和精湛的技艺闻名,响当当的招牌自然不简单。林文光自豪地说,“米家船”不但宣纸、面料、轴条是专门订做的,连浆糊都大有文章。“煮浆糊要掌握火候,煮好后还要用水泡半个月到一个月,这样能消火,保证裱出来的字画平整不变形。然后再加进祖传的药方,虫子怕药,可以防蛀。”
今日的“米家船”古物已经不多,长3米、宽1.5米的楠木桌和一架楠木长梯都是开店初就有的,陪伴“米家船”浮浮沉沉地走过138年,走过了一条由兴到衰,再由衰到兴的曲折过程。
依海肉燕老铺
依海肉燕老铺,源自清代同治年间(1869年),由福州人王世统在台江区海防前延平路(今白马南路大庙新村)开设的“聚记清水肉燕店”。王世统(乳名金聚)创制的肉燕,放入锅中久煮,汤水不糊,其店名因此而得。
聚记清水肉燕,选用精肉、地瓜粉、糯米和少量精盐为原料,经千锤百捣加工而成,产品白而薄,味美耐煮,为福州人年节或喜庆宴请宾客时的一碗大菜,也称“小长春”、“太平燕”。闽人对旅外的亲友,常不远千里寄赠肉燕,以慰乡思。因而,聚记清水肉燕店生意兴隆。
鼎鼎肉松老铺
福州官厨林鼎鼎1856年首创了今日中国美食之佳品-----肉松,为中华美食苑增添了一朵奇葩。不久乙被清皇朝钦定为福州府进贡皇家贡品,从东南滨海走进紫禁城,从此名噪大江南北。1915年,林鼎鼎制作的肉松参加巴拿马泛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以自身精良的品质折服众多评委而荣获金奖,一时名震四海。现鼎鼎猪肉脯由林鼎鼎孙女林玉英亲自指导监制。精选原料,用祖传秘方精制而成。
青红酒
青红酒,被誉为闽派黄酒的正宗,
主要是因为其酿造工艺的复杂和酒品浓郁醇香兼而营养丰富。
传说中,青红酒就是在闽越王无诸建都日由民间美女进献到王宫。
此女在后世中被成为青红娘子,又叫十八娘子,因为祭祀和婚嫁民俗专用的青红酒,历史上须经处子之身的女子亲手经过十八道工序方可酿造,是以谚语之渊源……
青红酒取料及其讲究,以上好的闽江江畔糯米,和闽越山泉兑酿之醇浓酒曲,置于发酵之地也须经周易八卦之占卜,定于风水顺悦之上好阴地,泥封静置数年乃至数十年,不破而有酒香溢出,破泥而观,酒香扑鼻而来,色泽青红浓稠,入口极软,易咽爽口,却后劲十足,三五碗后,经过小半时辰,必大醉。
青红酒经过千年的渊源,逐渐演化成多重流派,其中最具代表的青红酒流派就是原产地流传下来的古法酿造青红,还有一个最重要的青红酒流派就是如今活跃在海外闽籍华人餐桌上的新派青红酒。
福州第一茶厂
福州市城门榕城茶厂创办于1986年,位于茉莉之乡——福州城门经济开发区... 本厂始终坚持以“质量第一、用户第一、信誉第一”为宗旨,受到用户的广泛好评。
景福堂珠宝
景福堂珠宝的前身是福州大学珠宝中心,十几年来,
依托福州大学地质资源系强大的技术力量,在施满堂教授、黄维新教授等国内着名地质、珠宝专家潜心经营下,以最专业的形象、最有保障的商品质量、最实惠的商品价格赢得广大顾客的良好口碑。
“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在“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之一”的三坊七巷,在衣锦坊口,景福堂以全新的形象,在南后街这个福州最古老的商业街区全力打造专业的翡翠、寿山石、钻石文化店,为广大爱好者提供货真价实的玉石商品和文化交流平台。景福堂所有商品都有唯一条形码,并可上网查询。 从2007年开始,福州市开始在元宵节前后在南后街等地举办“南后街灯会”。一般每年在展示福州市传统工艺花灯的同时,在南后街设置扎灯、制灯、售灯现场,由花灯老艺人现场制作、展示、销售传统花灯。同时设置大型灯组,展示福州市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突出传统美德故事,并与过年闹元宵、伬唱、评话等传统民俗文化融为一体。
2009年2月,第三届元宵灯会在南后街和福州五一广场同时举行。本届灯会以“宏扬闽都文化 传承中华文明”为主题,有表现海峡西岸沐浴春风、气势如虹的“迎宾门”,有营造欢乐祥和、文明、和谐氛围的“福满门”、“喜盈门”、“闹春坊”、“平安廊”、“盛世金龙”,有讲述邻里的相互礼让、和睦相处的传统美德故事“孝义传佳话”,有再现番薯引进中国艰难历程的伟大功业“传薯济民”,还有展示老福州人过年闹元宵、看戏听评话、传统小吃、老行当以及儿童玩耍游戏的一系列灯组。 2009年2月,为了印证修复后的南后街以及第三届福州南后街元宵灯会,福州市邮政局经过中国集邮总公司批准发行一套“南后街风情”个性化邮票及纪念封。
此次发行的“南后街风情”个性化邮票,主要图案为“岁岁平安”,附票图案为重建后的南后街新颜。整版邮票真实再现了福州南后街的文化古街风貌、三坊七巷的人文历史和元宵灯会的喜庆场面,极具收藏纪念价值。同时发行的还有“南后街风情”、“元宵灯会”两枚纪念封,整套邮品既展现了素有“明清古建筑博物馆”美誉的三坊七巷重建后的风采,又烘托了元宵佳节南后街灯会的传统风情。
9. 福州南后街在哪里
南后街就是三坊七巷,在福州的东街口附近,可以到洋桥路的双抛桥那里去问问,离双抛桥不远就是南后街的入口了。
10. 到了福州南火车站之后 怎么去南后街 具体方式.价格,时间 谢谢
坐公交到白湖亭,在白湖亭公交站坐车,那里有很多的,8路,1路,108路这都可以,你坐到道山路口下车,走对面的路过去,三百米左右就到了,打的会贵,不值这个价,不建议你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