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福州资讯 » 福州哪个人投诉镇海楼
扩展阅读
深圳有哪些烟标公司 2025-02-11 09:47:19
福州水族箱哪里买 2025-02-11 09:47:19

福州哪个人投诉镇海楼

发布时间: 2023-07-25 06:07:17

㈠ 镇海楼的起源

镇海楼,它是广州文化史迹引人注目的一颗明珠,被誉为岭南第一胜景。镇海楼因其楼高五层而称其为“五层楼”。此楼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由永嘉侯朱亮祖所建,初名“望海楼”,后又题名为“镇海楼”,有雄镇海疆之意。1956年改为广州博物馆。

关于镇海楼的兴建,有一段有趣的传说。朱元璋得了天下,定都南京,建立明朝之后。一天,他和铁冠道人同游南京钟山,游兴正浓之时,铁冠忽然指着东南方对朱元璋说,广东海面笼罩着青苍苍的一股“王气”,似有“天子”要出世了,必须立刻在广州建造一座楼镇压住“龙脉”,否则日后必成大明的祸患。朱元璋听后,游兴顿失,急忙派人到广东查询,发现广州的越秀山上现王者之气。朱元璋立即下诏,命令镇守广州的永嘉侯朱亮祖在山上建一座楼将王气镇住。圣旨下来,朱亮祖自然不敢怠慢,于是,在越秀山上兴建了这座“楼成塔状,塔似楼形”的镇海楼。该楼呈绛红色,据说亦有辟邪镇王之意。

镇海楼是广州现存最完好、最具气势和最富民族特色的古建筑,楼高28米,阔31米,共五层。第一、二层用红砂岩条石砌成,三层以上为砖墙,外墙逐层收减,似楼似塔,红墙绿瓦,造型古朴独特。楼前对峙一对高达二米的红砂岩石狮,为明代雕刻。镇海楼坐北向南,翘檐飞脊,巍峨挺拔,雄镇山巅,气度非凡,独具特色。清初着名诗人屈大均盛赞镇海楼山海形胜、玮丽雄特,虽黄鹤、岳阳不能超过它,实“可以壮三成之观瞻,而奠五岭之堂奥”。在清朝时期,镇海楼一直是广州最高的建筑物。登上楼顶,远眺珠江水波荡漾,波澜壮阔,蔚为壮观;近俯云山层峦叠翠,羊城锦绣,气象万千。

镇海楼的西侧,是刚介绍过的古城墙,东侧是博物馆的专题陈列室,西面建有碑廊,陈列着历代碑刻24块,是研究历史文化名城的宝贵资料。在林林总总的碑刻中,值得一提的是“贪泉”碑刻,上面刻有晋代广州刺史吴隐之的《贪泉诗》,这里有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

东晋时期,广州由于地处南海之滨,比较富庶,而当地官吏贪污成风。有所谓“经城一过,便得三千两”之说。广州北石门,是中原往来广州必经之地。石门有一泉水,名为贪泉,来广川州上任的官员唱了贪泉水就会变为贪官。东晋元兴初期(402~404年)、吴隐之为广州刺吏。他到广州赴任经石门时,听了这个贪泉水会改变人原来廉洁之性的传说,特地酌易水饮并写诗一首,云:“古人云此水,一款()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吴隐之以诗明志,在广州为官期间,果然清廉自持,留下一个清官形象。后人因而在贪泉建碑,以警示贪官污吏。此碑原竖于石门,1963年移于此。

在碑廊旁边,有一批古炮,是明清时期广州城防大炮,其中四门由佛山所造。当年,林则徐到广州禁烟,为加强广州城的防务,命佛山炮工铸造一批大炮,这些土炮便是当年所铸的。大铁炮原安放在越秀山炮台,曾在1840年和1856年的第一、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作为广州人民抗击外国侵略者的武器。鸦片战争失败后,这些铁炮和炮台一同遭遇侵略者的严重破坏,炮身两侧的炮耳被打断,点火的炮眼用铁钉钉死,使大炮失去了作用,这也充分暴露了侵略者狰狞面目与色厉内荏的本质。

五层楼顶层高悬着一个“镇海楼”金色巨匾,两边有一副木刻的楹联:

万千劫危楼尚存,问谁摘斗摩星;目空今古?
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

楹联是清光绪年以兵部上书衔赴粤筹办海防的彭玉麟授意其幕僚李棣华所作。联中的“故侯”即镇海楼建筑者朱亮祖,而今楼存人故,可证历史沧桑。 “目空今古”和“泪洒英雄”则是有感而发。当年彭玉麟因中法战争率军入粤,驻节镇海楼上。他反对李鸿章议和不成,也只有“泪洒英雄”了。李棣华深知上司胸怀和遭遇,故由咏楼而意境磅礴,是闻名海内外的名联。转瞬六百载,镇海楼下,物换星移,人世全非。只有这绛红的古楼,经历无数劫难,多少风霜寒暑,兵荒马乱,碧瓦朱墙依然如故,它仿佛历史长者的身份,不知疲倦地向人们诉说着逝去的岁月。

五层楼现在是广州博物馆,陈列着广州从新石器时代至近现代共4000余年的历史文物。一楼容千载,两眼通古今。那一片片先人留下的粗糙石器,那一件件斑驳陆离的铜器和古陶瓷,还有发黄的历史文献和照片,让人们了解2000多年来广州城市的发展历史。

五层楼每年接待中外游客数十万人次,1996年10月和五羊石像一起以“穗石祥楼”之名被评为广州旅游十大美景之一。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原有的陈列已不能满足需求,广州市政府拨专款在楼的东侧兴建了一座二层的古建筑。这座新陈列室小巧玲珑,古色古香,和五层楼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登上镇海楼,极目江天万里,只见山上绿树婆娑,十里翠屏,姹紫嫣红,景色秀美,珠江两岸彩虹飞架,琼楼玉宇鳞次栉比,珠水如带。那蓝天、那白云、那红花、那绿树,构成了一幅幅无比秀丽的广州图画,怎不令人豁然开朗,心旷神怡。

㈡ 清代以后镇海楼屡毁屡建是什么样的

镇海楼自明清以来,除了作为历史名楼,还被作为“太平盛世”的象征,所以屡毁屡建不绝于世。历史进入清代后,镇海楼在1659年7月又被台风吹倒了。《榕城纪闻》记载:

顺治十六年七月三十日,大风起,自辰至未,坏样楼、鳌峰亭,开元寺大殿、铁佛殿、尊经堂、石坊并七门城楼,其余衙门、公署、民居无不飘荡。其风比辛巳年更大,所在倒折更多。

在康熙初年,镇海楼再次。但后又被毁,在康熙年间进行了3次重建。据雍正年间的《福建通志》说:

康熙初重建,复毁。后总督姚启圣、郭世隆相继兴建。

1678年至1684年间,姚启圣任福建总督。后来,又有6位任总督。接着,1695年至1703年郭世隆任总督。其中,有两次重建的镇海楼存在的时间较短,只有20年左右。而总督郭世隆重建的镇海楼,存在时间较长,

约有50年,但后来不幸于1760年秋毁于雷火。

关于这次被毁,干隆年间的《福州府志补》记载较详细:

干隆二十五年八月十五日向夕,山上霹雳一声,楼四面火出如灯,绿色,人皆以为雷火,乃属人意。按:自国初以来,毁已数次。

论者采形家言,谓:‘山尖而锐者,为火星,圆而秀者为文星。越王山其形尖锐似火,作屋不宜复用棱角。屋脊作卷棚以培之,庶可无患。’或亦有见。

镇海楼经历这次大火,于是就有人给它“算过命”,说越王山山形尖锐属火星之相,建筑物不宜再用棱角屋脊,应改作卷棚式的圆形,就可以防火了,但镇海楼实际上并未因此免于大火。

1785年,雷火再度焚毁了镇海楼。但不久,经“官匠建立”的镇海楼再度于1792年被雷火焚毁了。当时,为镇海楼大兴土木的主要是官方倡建并与民间共集资。镇海楼仍为上下两层,以明代制式重建,虽经多次毁建,但其基本尺寸变化不太大。

过了68年,在1860年镇海楼又被雷火焚毁了。过了3个月,镇海楼就再次重建起来了。清代学者林枫在《观我录》中说:

咸丰十年庚申……九月微雷小雨,镇海楼灾后数月重建,物料偷减,制视昔独卑。形家言其失前人创造之意,于风水有碍,未知然否。

这次重建,因资金紧缺,其宽度缩减了三尺。据光绪年间的《晦讷斋文集》记载说:

咸丰间改造,规制卑陋,不及四十稔,倾圯随之。

果然,不到40年,镇海楼于1892年又一次坍塌了。按清代光绪年间历任芝山书院、白鹿洞书院、致用书院主讲的谢章铤撰写的《重建镇海楼碑记》的记载:

且夫楼以镇海名,意在楼,实在海。嗟呼,海风叫啸,海水飞扬,登斯楼也,其忍负中流砥柱之心哉。

关于重建后的镇海楼,谢章铤在《重建镇海楼碑记》写道:

高六丈三尺,深七丈二尺,广十三丈七尺,周边的城墙厚五尺三寸。

1892年,闽浙将军希元、总督谭钟麟和官绅都捐了钱,整整用了一年时间的修建,于第二年就竣工了。楼的建造按旧制“尺无所短,寸有所长”,其尺寸与旧制误差不超过一尺。福州学者谢章铤撰《重建镇海楼碑记》,由清末翰林院庶吉士陈宝琛挥毫题写碑文。

据说,在清代末年时,登上镇海楼仍可以看见大海。清末福州田园诗人魏杰《越王楼远眺》诗道:

欲穷千里目,独上越王楼。

双塔排城市,三山镇福州。

人从台际望,海入眼中收。

地杰钟王气,雄风自昔留。

因此,后来的福州西湖新增八景之一就有“样楼望海”一景。它与当年的福州的“龙舌品泉”等景一起被载入《新修西湖志》。

后来,光绪年间重建的镇海楼曾失于大火。之后,重修的镇海楼基本保持了明代时期的制式,城楼外观为重檐歇山顶加腰檐,城门式高台二层楼阁。施以斗拱,屋面使用陶制简瓦和板瓦,檐口饰有瓦当、滴水,适当增加一些配套工程。

为了凸显该楼,重建时特地抬高了一层约11米左右的架空台基,使它更宏伟、壮观。主体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台基采用城墙砖、首层台基地面采用金砖铺设,栏杆使用汉白玉雕作,所有露明梁柱外饰木质材料,小木作均采用实木,重建后的楼高、进深、面宽均严格按古建筑的尺寸和规制建设。

镇海楼楼高22.3米,台基高10米,由基座层、台基层,基座层内设地下宫。面阔43.5米,进深24.5米。门窗及牛拱等均为实木,吊顶为平暗式,并与梁架之间施以弯枋、一斗三升,为典型的福州传统建筑式样。

在镇海楼门前,在七星缸附近,有一座外面插着四簇雕花小石柱的三层圆台,其中心镶嵌阴阳鱼,共60甲柱,代表时间的周期。在此设60甲柱,寓意福州百姓的福祉周而复始,无穷无尽。

此外,镇海楼前还建有登山的青石道,道路中间有三组各9层台阶,海浪翻滚,蟠龙出海,堪比皇家“御路”规格。

镇海楼的一楼大厅中央,设有金丝楠木梅花雕屏,上面题有“清客肯来榻还下我”的词句。陪侍这扇屏风的,是七八十厘米高、一剖为二的巴西紫水晶洞。

在大厅西侧,供养在镇海楼建筑模型右侧的,是热心人费尽心力从海南弄来的“佛教七宝”之砗磲、珊瑚。水晶、砗磲、珊瑚,都是辟邪之物,有了它们,庇佑福州城的镇海楼,更加法力无边了。

大厅东侧书案正中竖屏是光绪三年一甲一名进士王仁堪的手迹。此人不仅“善设色花卉,书法为时所称”,而且当官也当得很出色,授修撰,入直上书房,出为镇江知府,殉职于苏州知府任上,官声颇佳。

二楼门额悬挂有“镇海楼”三字匾额。楼内布置有各色红木家具、古董及珊瑚等,还有着名爱国将领林则徐所撰对联: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整座镇海楼雄居于福州古城中轴线端点的屏山之巅,仍然是俯瞰福州城及福州三山及西湖周边景色的登高眺望点。其建筑重檐飞角,冲霄凌汉,在一定程度上又恢复了三山二塔之间的视廊关系。

㈢ 镇海楼的镇海楼简介

福州镇海楼始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附马都尉王恭跨山筑城,在山巅建楼意为其他诸城门楼的样楼,为城正北的标志,所以屏山也称样山。楼前右侧有七星罡按北斗七星方位排列,筑此楼以寓北斗之水厌火祥之意,保佑全城平安;楼以镇海名,工在楼意在海。镇海楼六百年间十三次建十三次毁。镇海楼是福州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为江南三大镇海楼之一,也是我国古代名楼。明清以来,镇海楼除了作为历史名楼,还被作为“太平盛世”的象征,所以屡毁屡建不绝于世。
镇海楼重建工程项目于2006年11月18日开工,2008年4月28日竣工,结束了福州镇海楼有记无楼的历史。镇海楼雄居于福州古城中轴线端点的屏山之巅,是市民、游客俯瞰福州城的重要制高点和登高眺望点。从建成后效果看,无论其高度、体量、形式与色彩都是合适的;从楼阁上能看到福州三山及西湖周边景色,它充分契合了福州古城的特色及城市总体格局,其建筑重檐飞角,冲霄凌汉,再现了福州镇海楼的雄姿;并在一定程度上又恢复了三山二塔之间的视廊关系,得到了各方的认同与好评。

㈣ 镇海楼的镇海楼历史

明代,从战乱之中立国的朱元璋深知城墙防御工事在战争中的重要性。为了重建被元代统治者推倒的旧城,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派出他的女婿驸马爷王恭到福州,督建明代福州府城。王恭将福州城墙的北段从屏山下改到了屏山上,致使屏山半座在城里半座在城外。他是个军事家,他在福州城无险可守的城北,设置了人造天险,而且居高临下俯视城北平洋;他是个建筑师,他在屏山之巅建造了北门的城楼作为福州未建的七座城楼的样品,所以开初屏山上的城楼称样楼,屏山也有了当年时尚的名称样楼山;他是个诗人,他建造的样楼一时成为福州文人雅士的聚集地。登斯楼发幽古之思情,“无诸城北样楼开,万井烟花拂槛回”。站在越王山的新楼上,俯视无诸城的万家灯火,怀想闽越王引领闽越人步入汉文化的殿堂成了当年文化人诗文创作的主题。发出“回首旧时歌舞地,年年春草鹧鸪飞”的感叹。明代的建筑以木构为主,城市建筑除了两塔之外,大多是紧贴着地面扩展,城北居中的山巅上建起高楼,极目远眺江的入海口,远处的高山也似泥丸低矮,对海路交通有一种掌控感,渐渐的就有了镇海楼的美名。“粤王山拥海潮流,山上嵯峨镇海楼”,是较早的一首登镇海楼的诗句。其实王恭也可能是个勘舆家,他实际上是为福州城建造了一座风水楼。闽越人的蛇文化在汉化之后,一方面继续了闽文化对蛇的崇拜,另一方面又用中原汉人的眼光看待蛇,要让它长角变成龙,让它腾飞。建造白塔、乌塔的民间传说就充分表达了这一思想,而在民间被称为“龙舌”的苔泉之上的“龙首”山头建造镇海楼,如同桂冠为福州之龙加冕。
突出于城市天际轮廓线的镇海楼,从建成之日起,便成为进出闽江口航船的重要标志。每当五虎门潮水上涨,大船进出江口均以镇海楼为“准望”,即航行标志物,即使夜幕初降或且雾气笼罩,航海者均参照镇海楼方位,找到进港的方向。
作为福州城楼的样楼,飞檐翘角的镇海楼分上下两层,按明代制式建造,虽经多次毁建,但基本尺寸变化不太大。按清代光绪年间历任芝山书院、白鹿洞书院、致用书院主讲的谢章铤撰写的《重建镇海楼碑记》的记载,传统的尺寸是高六丈三尺,深七丈二尺,广十三丈七尺,周边的城墙厚五尺三寸。如果按现行的长度制式换算,其高度大约为21米,深24米,宽45.6米,连接镇海楼的城墙厚1.73米,当然这不是准确数。
根据现在能查到的资料记载,从明洪武四年(1371年)算起,到1970年最后一次拆毁,其间大约600年的时间里,大修建九次也毁了九次。查其原因,三次是遭雷击、两次失火、一次被大风吹倒,两次原因不明倒塌,可能是年久失修。最后一次1970年人为拆除。而九次为镇海楼大兴土木的大多数是官方倡建并与民间共集资。清代咸丰十年(1860年)楼遭雷击之后数月重建,可能是因为资金紧缺,宽度缩减了三尺,仅30余年便坍塌,算是镇海楼史上短命的一回。官府与民间迷信地认为这是规定的尺寸被改变造成的。光绪十八年(1892年)的建造恢复旧制“尺无所短,寸有所长”,暗示这楼的建造尺寸与旧制误差不超过一尺。陈宝琛挥毫题写碑文。1933年,光绪重建的镇海楼也失于大火,那年十九路军从上海撤退福建发动“福建事变”,在与蒋介石军队的军事对峙中,镇海楼旧址上建起了军事碉楼。抗日战争期间,时任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曾倡议重修镇海楼未能如愿。抗战胜利之后闽籍议员倡议将碉楼改造为“林森纪念堂”。这个愿望在1946年由萨镇冰主持开工典礼开始建造,历时三年建成。1948年建成于镇海楼旧址上的林森纪念堂于1970年被人为拆除于动乱之中,公开的理由是它成了军事攻击的标志物,仅仅存世20余年。
干隆年间曾经有人给三次遭雷击两次失于大火的镇海楼“算过命”,说越王山山形尖锐属火星之相,建筑物不宜再用棱角屋脊,应改作卷棚式的圆形,就可以防火了,但是镇海楼并未因此免于火。在镇海楼前的山坡地上,还曾设置过一些用六根小石柱围起来的石缸,共七组人称“七星缸”,从“风水”的角度上说,它象征北斗七星按天象排列组合,也是为了防止火灾的。那年代木构的福州城火患不绝,连祈祷北方之神真武君神灵的镇海楼也难免于火灾,更何况百姓人家呢?

㈤ 福建镇海楼

福建镇海楼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福飞南路139号,地处福州屏山之巅,始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初为福州各城门楼的样楼,后定名为镇海楼,是福州古城的最高楼,中国九大名楼之一,原建筑俱已损毁。

镇海楼分上下两层,飞檐翘角,现存建筑均按明代制式格局复原,为重檐歇山顶,施以斗拱,屋面为陶制简瓦和板瓦,两侧汉白玉雕作栏杆;楼高21米,地基深24米,楼宽45.6米,连接镇海楼的城墙厚1.73米。

镇海楼是通过声、光、电等多种呈现方式展示本土特色的历史建筑,将历史、文化、特色、魅力浓缩于一座楼,全面的展示了福州的历史文化与人文风貌。

福建镇海楼的历史:

明洪武二年(1369年),帝婿王恭督建明代福州府城,将福州城墙的北段从屏山下改到了屏山上,在屏山顶部建造了北门的城楼作为福州城未建的七座城楼的样品,故称样楼。

清咸丰十年(1860年),镇海楼遭雷击不幸焚毁,数月后重建,楼宽缩减三尺。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镇海楼整体坍塌;光绪十八年(1892年),重修镇海楼,恢复原有规制。

民国二十一年(1933年),清光绪朝重建的镇海楼毁于大火,国民革命军第十九军发动“福建事变”,于镇海楼原址建造了军事碉楼。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镇海楼原址上的军事碉楼改造为林森纪念堂。

1970年,林森纪念堂在十年动乱中被人为拆除。

2006年11月18日,文物部门按明代镇海楼原式样重修,楼基部分采用现代建筑材料和技术。

2008年4月28日,镇海楼复原工程竣工,结束了福州镇海楼有记无楼的历史。

㈥ 福州屏山的镇海楼基本概况

福州镇海楼在福州鼓楼区屏山顶上。 屏山是福州三山之一,因为山峰形状像一座大屏风,所以称屏山。越王时在山麓建故都,所以又名越王山。宋代诗人陈轩诗曰:城里三山古越都,楼台相望跨蓬壶;有时细雨微烟罩,便是天然水墨图, 明初,福州时有海患。为了防御倭寇的入侵,也为了城市的发展,明洪武四年(1371年)驸马都尉王恭负责砌筑石城,称为福州府城。府城北面跨屏山,南绕于山、乌山。城墙东、西、南三面依宋代的外城遗址修复。 建福州府城时,王恭先在屏山顶修建一座谯楼,作为各城门楼建造的样本,称为样楼。样楼是重檐歇山顶的双层城楼,高约20米,是当时福州最高的建筑物,成为城正北的标志。样楼楼前广场有七口石缸,排列如北斗七星,称七星缸。 当年登样楼可以望见大海,所以又名镇海楼。登楼可远瞰闽江口乃至东海。过去海船夜航进闽江口,都以此楼为航标。清代谢章铤在《重建镇海楼记》中说:且夫楼以镇海名,意在楼,实在海。嗟呼,海风叫啸,海水飞扬,登斯楼也,其忍负中流砥柱之心哉。 三山是福州的标志和代称。而三山之上,又各有标高之志。屏山有镇海楼,乌山有乌塔,于山有白塔,形成三山两塔一座楼。 镇海楼,北倚北峰,南有五虎山为案,东衬鼓山,西托旗山。左前于山相扶,右前乌山呼应。乌龙、白龙双江如玉带环腰。明代闽中十才子之一的陈亮,写下《冶山怀古》诗:东西屹立两浮屠,百里台江似帝纡。八郡河山闽故国,双门楼阁宋行都。自从风俗归文化,几见封疆入版图。惟有越王城上月,年年流影照西湖。当年的样楼望海与龙舌品泉等被列入福州西湖八景,载入《新修西湖志》。 本文来自:福州新闻网 http://news.fznews.com.cn/zt/2007/zhlnwzl/2007-9-28/2007928GAlNAnGUxw1792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