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福州资讯 » 福州818大排档在哪个小区
扩展阅读
韵达广州快递到上海多久 2025-02-08 08:38:08
泰禾地产怎么样北京 2025-02-08 08:34:12

福州818大排档在哪个小区

发布时间: 2023-08-08 07:31:02

A. 福州王庄新村的旧王庄新村印象

王庄新村是福州四大老社区之一,应该算得上福州最早几批的拆迁安置房,早先是以大排档为主的一个大居民生活区,随着王庄人口密集度不断增加,天然形成了福州第一夜市,夜市的繁华又带动了王庄四周的发展。没有人知道这儿到底住了多少人。 晚上,地摊从长乐路头排到长乐路尾,大排档从晚上七点开到凌晨,永远人声鼎沸。因为生活的缘故,王庄永远洋溢着一种热火朝天的繁荣气息。
伴随福州城市的发展,王庄新村原来的居民慢慢地选择新的社区,王庄的房子或留给老人居住,或转手出让他人,或出租给附近商家、刚毕业的学生、外来打工人员等等。因为生存的缘故,王庄不可避免地给人以脏乱的感觉。王庄是福州城市化进程的一个过渡,在老福州的记忆中,这里夹杂了各种不同的文化与商业氛围,虽繁华,却缺少一些贵族之气。随着福州城市的扩容与升级,王庄新村、洋下新村、上海新村等老社区的老迈之态尽显无遗,这些老社区的建筑多以钢混为主,经历了二三十年的风风雨雨,危险系数较高,特别在5·12汶川地震之后,这些老社区的改造已经成为了迫在眉睫的棘手问题。 从王庄新村桂园小区的角落望去,随处可见混杂在一起的广告牌和电线 王庄新村被周围陆续拔地而起的高楼包围,略带几分沧桑。
王庄新村的诞生是从1981年算起。按照福州民间的虚岁算法,到今年,王庄新村已经30岁,人的而立之年,房子的暮年。
两架待售的自行车摆在路旁破旧的宣传栏下,一名小摊贩在卖水果倒回30年前,王庄新村还是一片农田。当时恰逢要建设五一广场,原本住在那一带的水部等几个村,必须集体搬迁。于是就有了王庄新村,作为他们新的村,1981年开始建设。 那一年,26岁的福州市民邹增惠搬进了这里。他结婚没多久,家中祖屋墙上的大红喜字还没撕掉,他带着妻子、家人,跟同村的其他人一起来到这个新的村,搬进了二区一个四层单元房里。
在邹增惠的想象中,所谓新村不过是一个陌生又新鲜的住所,尽管祖屋时常漏水,只是一栋木质结构的房子,但那里留有他太多的回忆,他很不舍。跟他有着相同想法的,还有不少老人,住了一辈子说搬就搬,难以割舍。
这种难舍,很快就被新鲜感取代。王庄新村带给他们的,是一个与之前生活大不同的村:每栋都是五层高,外墙刷着红漆,新村里大小绿地21处,还有公园,边上晋安河静静流淌,放到现在可称为沿江豪宅。
入住一年后,邹增惠的第一个女儿出生了。每天早上7点半,他花10分钟骑着自行车去鳌峰洲附近上班。妻子则到新村四区附近一个早市买菜,那里有成排的小摊贩,肉、海鲜、水果,什么都有,价格也便宜。
再过几年,女儿可以上学了,学校就在小区里。每天放学,女儿和同学一起到小区旁的公园绿地里玩,虽然没有摩天轮,石桌、石凳也能增添无限童趣。
而整片新村,入住的人也越来越多。到1989年底,王庄新村共建住宅292幢,入住总人口已经达到35937人。
邹增惠说,尤其在上世纪90年代,夜市的出现让王庄夜生活更丰富了。一开始只有几个小摊,摆着牙刷、毛巾等日用品。到后来发展成一条街,晚上车水马龙,逛街购物的人穿梭其中,生意之好唯有学生街能抗衡。
到2000年,大排档的加入,更加热闹。逛完夜市,就在街头任意一家坐下,两瓶啤酒,几碟小菜,看外面人潮涌动,品自己人生得意。
一个王庄,已能满足居民从购物到消遣的所有需求。这里从一个村,发展成了一个繁华的小城市。
时间带来了热闹繁华,也带来了岁月沧桑。转眼间,女儿已经出嫁,邹增惠也55岁,年过半百了。小区里漂亮的红墙,陆续褪色。楼下花圃的台阶,开始松动。
新村里电线盘根错节,从楼下望去好似一条蛇盘旋头顶,随时会咬人。而那尊上世纪90年代初,为纪念女排七连冠而摆在新村里的“拼搏”雕塑也满是污迹。
一些王庄人带着家人搬了出去。另一些则又带着家人搬了进来。王庄新村被周围陆续拔地而起的高楼包围,略带几分沧桑。
如今,55岁的邹增惠坐在新村公园里感叹,老了。 2010年11月10日,农历十月初五,是王庄人信奉的朱将军大寿的日子。这一天,寿宴照常举行,就在搬迁废墟边上的百神阁前。
这一天,是王庄人的节日。他们中有人凌晨5点起床,去市场采办食料。有人从早上7点开始做帮厨,一直忙到晚上8点。还有人早早赶到庙边,帮着端菜布桌。王庄新村二区的公园因此热闹不凡。
吃过晚饭,还有精彩的闽剧可以欣赏。戏台就搭在百神阁外的空地上,足有10米长。锣鼓一响,看戏的人挤满台前。老人们有经验,一大早就从家里端把椅子,放着占位子,舒舒服服看戏。小孩只能爬上树,往下瞧,还有人专程从连江赶来看戏。 王庄人很阔气,请的戏班子必定是最好的。福州市闽剧一团是常来的明星戏班子,《贻顺哥》、《陈世美不认妻》……这些本子,王庄人都很熟悉,还能哼出几句。演员们咿咿呀呀用福州话唱着,底下老人闻之落泪。小孩则对小贩穿梭其中叫卖的零食更感兴趣,乘着爷爷、奶奶落泪感动时刻,一央求,很容易拿到几元零钱买吃的。台上戏剧,台下人生。陈世美终于狠下心不认妻,王庄人吃罢今年的晚饭,各自散了。宴席散了,王庄人的新村生活也要暂时散了。在之前的8月份,机器轰鸣,一栋栋楼倒下。只有原本不属于这的工人,从楼顶、窗台跨入任何一个曾经封闭的空间里。
一间房间里贴着个大红喜字,字的一角被撕裂。房间的角落里摆着一对洋娃娃,吊在窗台上的红灯笼异常喜庆。屋外工人烧垃圾的气味充斥着房间,屋内还残留一对新人在此共结连理的喜气。
另一个房间,墙上刷着卡通图案,杂乱的地板上摆着一圈彩色铅笔,红橙黄绿,煞是好看,曾经有个小女孩住在这里,用铅笔画过20年后的一个梦,已在王庄新村长大的自己,幸福地依偎在有些老迈的父母身旁。
王庄新村的时间,终于停留在2010年8月的某一天。如同候鸟南迁一般,王庄人携家带口集体离开。
离开,还会再回来。就像我们身边的这座城市,一座座“城中村”的历史一一终结,而另一座座“城中城”的历史就此一一掀开。 王庄新村蛤埕龙舟会的会长,就是街坊口中的“老郑”。他的全名叫郑景兴,今年63岁,住在王庄新村二区11幢。这两天,他一直在为新的龙舟房的事奔波。
“现在这一带要进行动迁,龙舟会也得重新选址。”老郑说,龙舟会目前有5条龙舟,其中最早的一条在上世纪70年代建造。因为旧的龙舟房面积有限,之前它们被分别放在龙舟会、晋安河边。
奔波了几日,龙舟们的“新家”总算有眉目:在则徐中学边上,面积大约有200平方米,要比现在大上2倍左右。
老郑舒了口气,他戏称,再过两年龙舟可以不用“分居”了。
让老郑奔波的龙舟,是王庄人眼中的宝。早在搬进王庄新村前,蛤埕村的龙舟就闻名全市。1982年,蛤埕人拖家带口,另外扛着5条龙舟来到王庄,在二区18幢楼旁,建起了一个新的龙舟房。
1982年的端午节,第一次在王庄新村过节,他们在新村旁边的晋安河上举办了龙舟竞赛。
忙碌的除了老郑,还有很多邻里街坊。女人们组成后勤队,今年48岁的王英就是其中一位。搬进来那年,她刚结婚,成了蛤埕村的一员。丈夫一早就帮忙采购去了,她则挽起袖子,帮着请来的大厨烧水、煮点心。
一声锣响,一条快龙出江,鼓点越密,龙舟划得越快,站在岸边的女人、小孩会追着龙舟一路小跑直到光明桥桥头。
看着龙舟飞驰,老郑很开心,心想一定要把蛤埕龙舟的威名传下去。
第二年夏天,在老郑的组织下,新村里一群10岁左右的男孩被集中起来组成少年队。每天早上8点,哨声一响,集中开始跑步,然后下水训练。老郑这个总教练,一当就当了近10年。
在他的记忆里,1999年是最难以忘记的。那一年,国际龙舟邀请赛在光明港举行,美国、俄罗斯等国都派了队伍参加,蛤埕龙舟队也是其中一支参赛队伍。经过比赛,他们获得了600米和800米两项冠军。
那一年,也是整个龙舟队的鼎盛时期,光是龙舟就发展到8条之多。当时集资盖的龙舟房已经放不下那么多龙舟,有些只好在放在晋安河边。今年8月份王庄新村动迁,他搬到附近的莲园跟女儿同住,一起划龙舟的人也陆续搬走。搬走后,他一直有个心愿:两年后大家还能回到这里,一起抬着龙舟下晋安河。
如今新的龙舟房基本选定位置,将来它还会叫蛤埕龙舟会。王庄人也陆续得知将来的新家将在哪栋楼,他们的家叫作新王庄。老郑的心愿,再等几年就能实现。
届时,老王庄人会再回到这,新王庄人也会加入,他们会和老郑一起抬龙舟,下晋安河。
届时,锣鼓依旧喧天,龙舟还会并进。 经意间,已在王庄新村生活了三十年。林键从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一个帅气青年,那么多的点滴记忆却难以忘却,记录那逝去不复返的美好时光。 时光是如此的残酷,带走了我的三十年。
曾经的王庄将在推土机的轰隆声中渐渐消失,除了镌刻在脑中的记忆碎片,我想用光影记录下片段。
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王庄新村,据说是当时福州第一个新村。
30年过去,新村的楼房已经显得破旧,因为都是砖缝结构,个别旧房已破败成危房。
此次拆迁,涉及一半多的楼房,王庄新村乐东、桂园、杏园、菊园、梅园等小区暂未列入拆迁范围,不过也是迟早的事。
三角梅掩映下的小区一角,破旧的小区中难得有这么一处美景。温馨的美景,午后的休闲生活。浓荫遮蔽,桂园小区的绿化不错。
王庄新村南湖公园的三角梅常年盛开,这里是老人和小孩休憩的不错去处。
梅园小区流动人口多,由于没有专门的公共信息发布栏,墙上、门板上经常可见租房信息。 绿树成荫,已经人去楼空的旧王庄,但新王庄会更美好。如此亲切的线面,恍惚中,回到了乡下。
杏园小区旁便利的糕点摊,饿了就买一个吃掉,味道挺好的。
慵懒的猫咪躲藏在杂货箱里晒太阳,见了顾客都懒得动身。
政府关注民生群众健身器材,百姓们强身健体好去处。
桂园小区一角,绿化还是非常好的,空气清新。
很多王庄居民搬到外面去生活了,大部分都是出租户,老房子,老人家居多,晴空下的百姓生活。
王庄新村居民几乎每家每户的阳台上都种些花花草草。王庄新村大部分都是砖缝结构的,老房子了,无法抵御地震等自然灾害,所以这次拆迁,老百姓绝大部分都搬走了,虽然不舍住了二十多年的老房子,但新王庄一定会非常的美丽,老百姓都期待住进新家的那一天。
着名的王庄大排档,工作累了就休息下,喧嚣到下半夜。
在拆迁工地的路边,露出一尊名为“拼搏”的少女雕像,它究竟有何来历?有市民来电“解密”,最终得知这尊雕像是在1986年的夏天,为纪念中国女排五连冠而建的。
“这少女在打排球,右手是一个扣球动作。”那时我家就在“王庄新村。”回忆,雕像应该是在1986“年、自己还在上初中的时候建造的。”
说起雕像的建造背景,1982年到1986年,中国女排实现‘五连冠’,全国上下都掀起了学习女排勇于拼搏的热潮。”这座雕像就是在这种氛围之下,由街道办牵头建造的。当时中国女排有两位福建籍选手,侯玉珠和郑美珠,女排“双珠”可谓家喻户晓,这尊雕像就是以她们为原型塑造的。
二十多年前矗立在公园中心的雕像,如今却被遗弃在工地边,“心里有些不好受!”建议,雕像应该保护起来,“ 可以安放在闽江公园南园,到时我们也可以向下一代介绍那个时代和雕像背后的故事。”
姓名:林键 性别:男 身份:律师
常常会想起当年刚毕业参加工作的时候,几个同学合租在王庄的生活情形,一起在大排档喝啤酒,聊工作,谈理想。我们几个人的工作稳定、发展之后,各自都成家立业,现在想起,很怀念当时住在王庄的日子。
期待新王庄的中心生活”
姓名:罗文英 性别:女 身份:教师
我在王庄长大,对这里有着深厚的感情,这里交通便捷,我上班极为便利,我现在搬到金山来住,每天上班要早起一个小时,还是期待新王庄早日完工,我能恢复中心的生活。
人气还是王庄旺”
姓名:丁阳阳 性别:男 身份:夜市商贩
我曾经在王庄夜市摆了两年的摊位,赚了近6万元。由于王庄旧城改造启动,我不得不换了新地点,这段时间下来,我觉得福州其他夜市无论是规模还是人气都比不上昔日的王庄夜市。
期待新王庄是一艘商业航母”
姓名:林忠良 性别:男
身份:永升城市花园业主
我住在王庄边上的永升城市花园,曾经的王庄很热闹,就是档次太低了,现在世欧地产来开发新的王庄,我希望能配套比较齐全的商业,在市中心做一艘豪华的商业航母,更加方便我们的生活。

B. 武汉最有名的特色小吃是什么

武汉小吃

炒白果昔日入秋后,街巷市井便出现一些挑着担子卖炒白果的。担子不大,设备也很简单,一小泥炉子,一小铁锅,一锅铲。白果则装在担子另一头的木桶里。据说炒白果系由上海传入,因此生意人边炒边卖,口里学着上海话喝着:“香?香,糯?糯,银白果,铜白果,要买的,一个铜板买六颗。”边唱边炒,有声有色,其情景很能吸引食客,特别是孩子。炒熟的白果肉质软嫩可口。在那凉风萧瑟的深秋,食用炒白果有种特别风味。

冲糯米粉各里巷间,有很多挑担卖冲糯米粉者,现冲现卖。除糯米粉外,还有豌豆粉、藕粉之类,谁喜欢哪种便可冲哪种。冲粉子不仅方便可口,营养价值也较高,人们常以此为“过中”食品。

炒良乡栗子昔时,每逢秋天,炒板栗十分盛行。卖主挑担四处流动,担架上除有钢灶、大铜、锅铲、劈柴外,还用红纸写有“真正良乡栗子”招牌,入夜,还挂有一盏油灯。“街头炒栗一灯明,?拙烟消火焰生。八个大钱称四两,未尝滋味早闻声”,《竹枝词》记述的就是当时的情景。良乡板栗壳薄,炒熟之后易剥、果肉细、糯性大,含糖量高,所以,卖炒板栗者多打良乡板栗招牌。

炖莲子过去,有钱人家多食炖莲子。小贩在前面的挑子上安放有炉和装水的锅,锅盖上有若干小圆孔,每孔各放一小筒子罐,内装莲子,浸于热水之中,另备有小碗,小瓢。遇有买主,抽出一小筒倒入碗中即可。当然,这些莲子均为事先炖熟的,并加有糖。

凉粉凉面夏季的武汉,小贩多做凉食生意,他们走街串巷,吆喝叫卖,为三镇独添风味。他们的凉粉担子里调料齐全,有一带孔的小圆瓢,专用来加工凉粉丝。小贩动作娴熟,俄而即成一碗。

莲藕糯米粥担子一头的大铜锅里盛有熬好的粥,一边放着灌有糯米并煮熟了的藕。藕又粉又甜,粥则糯中有甘味。买主既可单买一种,也可粥藕同买,十分方便(现在少有了,碰运气)。

此外,有名的小吃还有烤鱿鱼片,莲子薏仁米稀饭、油炸藕元、煎虾饼、老通城豆皮、小桃圆鸡汤、四季美汤包、谈炎记水饺、蔡林记热干面、老谦记枯炒牛肉豆丝,福庆和米粉、五芳斋汤元、田恒启湖汤粉、顺香居香油烧梅、什锦豆腐脑、面窝等。着名糕点有麻糖、麻烘糕、酥京果、酥糖等。

水酒
其实就是四川的涝漕。湖北的水酒在夏天是家家都要吃了来解暑的,却似乎并不怎么出名,看来,湖北人吃东西是典型的深巷子里的好酒,自家知道就行了。
这里都是早点,你要去湖北(武汉)过早,我敢说你尽可以一个月不重样,天天有新花样

水晶糕
不同于一般的米糕,因为它要磨成浆了再去蒸,蒸出来的糕透明得近乎纯净,又被艺术的切成菱形,真的是看起来就有食欲哦。可是工序好复杂哦——和豆饼的制作过程有得一比。

水煎包
不是一般的包子哟。——不是蒸的,而是在平底的锅里先用水煮后用油煎(据说这个过程极考功夫),故而它兼有煎饺和包子的优点和美味。

热干面
它是武汉最有名的特色小吃,所以当然把它列在这儿。

炒粉
哦,不是一般的炒米粉呀。——福建的炒米粉是很有名的了,还有一种长汀的炒粉干亦是很多福建人所津津乐道的,然而,湖北的炒粉,则也是久负盛名。湖北的炒粉用的是那种宽粉——约有半厘米宽,非常薄,有点透明,又很有韧性,类似西安的凉皮,但因为是炒的,所以那种急火快炒的香又岂是凉拌可以比及的!

锅盔
那些做力气活的人们吃得最多的便是锅盔了,——不同于四川的那种圆圆的锅盔,倒真的象大脚板(也有做成较小的)。不过锅盔夹油条真的是美味呀,试想刚出炉的软乎乎的锅盔中间是松脆松脆的冷油条……当然还有另一种锅盔,叫“芽子(不知到底是哪两个字,还有为什么这么叫?)锅盔”,是咸的,身价高于脚板状的,喜欢的人亦是有好多。
包面

霉千张炖胡萝卜
怪的就是用那种长了霉的千张!可是胡萝卜切成丁放上些许霉千张在锅里略炒一下,然后用炉子去慢慢煨约一个小时,那一个鲜!每回我同学去我家,这一个汤必定是最抢手的。也不知世人是怎么发明了霉千张这个东东,似乎是专为炖胡萝卜而用的。而这两种单独都很难入口的东东组合在一起便成了至鲜至美的靓汤。感谢啊。

蒸茼蒿
天(门)泯(阳)“三蒸”:蒸肉、蒸鱼、蒸菜是出了名的。可以用来作蒸菜的有好多种:白菜、白萝卜、乌白菜(一种青菜)、波菜、包菜(卷心菜)、茼蒿等等。然而还有许多湖北人认为最正宗最能上台面也最吸引人的味觉的蒸菜便是蒸茼蒿了。茼蒿特有的清香和猪油和在一起,真的是鲜美绵软无比啊。

莲藕排骨汤
莲藕是许多地方都有的,然而又怎及得洪湖与天沔一带的香面可口?而且炖锅是那种看起来非常土非常笨重的陶瓷吊锅,还有放在煤炉上慢慢煨上半天,哪里去找这样原始的炊具?

C. 广州周边古镇大全广州周边有哪些好玩的古镇推荐

广州周边存在大量的古镇,这些都是典型的岭南风格的古镇,充满了当地的特色文化和风韵,让你有一种回归古朴田园时代的美好憧憬,一切的一切都可以给你带来一个美好的周末,下面给大家分享广州周边比较不错的古镇推荐一览。

有这样一种古村,“旧”得很真实,“残”得很可爱,旧垣残瓦之间,述说着光阴的故事。走过许多城市,看过许多美景之后,还是那种“旧”、“残”让我们心动。这次,让小编为向导,搭上“时光机”闹哗,去广东古村落寻找心底深处的清凉!

村内最值得玩味的,当数独具岭南特色的"锅耳屋"。

建于屋顶两旁的"锅耳",曾是旧时官帽上对耳的象征,又被称作"鳌鱼墙",有"独占鳌头"之意。

除了象征意义,当火灾发生时,"锅耳"能阻止火势向邻近房屋蔓延。一对对的"锅耳"交织起伏,远观令人惊叹。

嘉鱼是三水特产,曾是贡品,其嘴如老鼠、鳞在皮内饥拦,腹部特别多膏。而在大旗头村的大榕树下,常有当地居民出售自制的菜干等物品。

从狮山坐“三水-禅城”慢车到三水汽车站,后转乘613号车(在站内购票上车),在大旗头村下

汕头前美村

汕头地区流传着"富不过慈黉爷"、"慈黉爷起厝"这两句民谚,这位"慈黉爷"指的就是清末富商陈慈黉,他起的"厝"就是如今有着"潮汕小故宫"及"岭南第一侨宅"之称的陈慈黉故居。

房屋的总格局即以潮汕传统"驷马拖车"的建筑架构糅合了西式洋楼,再以亭台楼阁、通廊天桥作为点缀;而内里门廊和窗套既有潮汕嵌瓷,也有西方的石膏泥塑;其装饰花纹有传统的花鸟图案,又有西式的几何图形,甚至是英文字母,值得慢慢欣赏。

食在古村:前美村的狮头鹅个头比一般的要大,肉质鲜美多汁;隆都米钱(糯米糍)、"老山合"猪肉脯、猪头粽、苏南_糕等则是当地特色小吃。

住在古村:村内无旅馆,可回到市区住宿。最近的一家是澄海花园酒店,20分钟车程可到。也可预订汕头酒店。

交通指南:自驾车从广州出发经广汕高速,到达汕头市区后走324国道,再入安澄公路即可到达前美村,沿路皆有“陈慈黉故居”的指示牌。

从化钱岗古村

钱岗是一条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古村,比从化建县的时间还早200年,故有"未有从化,先有钱岗"一说,其历史悠久可见一斑。

村西,挂在更屋上一块9米长的封檐板上刻画了清中后期广州珠江沿岸集市、卖艺、行船等内容,栩栩如生,值得品鉴。

钱岗特产是"糯米糍"荔枝。

钱岗古村地址: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市

附近有公交站:高田村站(从化)

电话:(020)82619882

深圳鹏城村

鹏城村始建于明朝洪武二十七年(即公元1394年),是当时的军事要塞。时至今日,战争的硝烟已远去,留下的大鹏古城仍巍然屹立,东、西、南三座城门古风尚存。城内有东西、南北向的街道各4条,均用长条青石板铺筑而成,其中南门街与东门街十字交叉,构成了城内的两条主道。其它小巷则阡陌交错、迂回曲折,间隔着鳞次栉比的民居古建。

食在古村:可试试大鹏特色"将军宴",华贵丰盛,做工精巧,明清菜式达十余种之多。

住在古村:建议不要在沙滩旅游区,房价一般都在400左右(打了特价的),可以在大鹏夜宿,鹏星酒店,标双打特价是120/间,很干净。或者可以住当地村民的度假屋,有的鹏城人家能提供六间房的住宿,150/间(面海)。

交通指南:

364大巴(福田汽车总站——大鹏)至大鹏转乘往核电站的818

833大液肢行巴(龙岗——南澳)至大鹏转乘往核电站的818

封开杨池古村

杨池古村位于封开县罗董镇,始建于明末,是一个风景秀丽、环境优美的世外桃源,古村四周有四大奇泉,泉水长年不断,冬夏迥异。

食在古村:封开杏花鸡,油栗,猴头菇,清泉豆腐花等

乘车:

此外也可乘由广州至梧州的车至封开。由封开至广州的班车很多。

由广州西环高速公路经增教立交上321国道,至封开约317公里。

大岭村

大岭村位于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西北面,珠江狮子洋水道西岸,坐东北向西南,背依碧绿葱葱的菩山,前临潮汐涨落的玉带河。靠山近水,水秀山青。大岭村建村迄今,已有873年的历史,因为出了1个状元、1个探花、34个进士、53个举人和100多个九品以上的官员而闻名。

大岭村历史悠久,各式古石桥跨于河上;古塔立于村西南角;祠堂、门楼、牌坊、麻石巷、古树、蚝壳墙等在村中皆可见。桥南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大魁阁塔,桥北有气势恢宏的显宗祠,玉带河环绕其间。

食在古村

大岭村中唯一的食肆——细记大排档。河鲜中的鱼、麻虾、等都是江中新鲜打捞,以清蒸为主;莲藕焖火腩、花生焖猪手、铜盘蒸鸡以及西洋菜鱼滑汤也很很受欢迎,各个菜的份量也算多。适合平时周末休闲游。

自驾路线:广州出发,走京珠高速石基站出口——清河路(莲花山方向)——石清公路(往化龙方向)转入国康大道到第一个路口右到大岭村。

门票价格:免票

黄埔古村

可以说是离广州市中心最近的一个古村,而且是真·古村,到现在还有世代居住在此的村民。黄埔古港与黄埔古村是连在一起的,古港是当时的码头,现在已开发成一个免费的历史文化景区,但黄埔古村仍是一派古朴景色。

村中保留的大量遗迹和文物,见证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世代繁盛,见证了黄埔古港独一无二的历史地位,也见证了广州沧海桑田的巨大变迁。

黄埔古村内有很多小吃店,艇仔粥、姜撞奶、牛杂、肠粉等小店经常都排起等候的长龙。

聚龙村

芳村的聚龙村是市内最低调的一条古村,是保存清代古建筑群最完好的一条村子,有着“北有陈家祠,南有聚龙村”的美誉,可见其历史文化价值之重。

聚龙村内的民居建筑,外观整齐划一,但其类型实际上有5种,每一座又各有不同。

在百余年的使用中,差异很大,所以村内最经典的19栋古民居实际上无一完全相同。

小洲村

广州最文艺的一个水乡古村,拥有不少民宿、餐厅和小清新杂货店,若想感受“广府水乡”的宁静和悠然,不如将脚步放慢,在这里做个准主客。

走在村落里,河涌蜿蜒交错、造型各异的小桥枕溪流之上,庄重的祠堂规整有序,古老的宫庙朴实淡雅,传统的民居参差错落,在绿树婆娑的掩映下,象一幅画有小溪、绿树、灰垣、素瓦等具有岭南水乡特点的水墨画。

小洲最让人瞩目的是它的古建筑蚝壳屋。房子是由当地祖辈人就地取材从海岸上掘出蚝壳再拌上黄泥建成的屋子,冬暖夏凉,还不怕虫蛀,也不积雨水,很适合在岭南的气候。只可惜现在只剩下3间了。

沙湾古镇

古镇目前已经开发成一个完善的景区了,不过却没有失掉岭南建筑的特色,目前,已修缮了留耕堂、聚福楼等一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明清古建筑,重现清水井片区4座古建风貌。

古镇街核心区居住人口大约1万多人,原住民占了60%左右,这也是沙湾古镇人文环境的一大特色。

古镇中,能看到很多岭南特色的民间艺术和民俗活动,包括沙湾飘色、锅耳墙等,而且还能品尝到很多地道的沙湾甜品美食哦!

溪头村

溪头村曾在2010年击败多个对手,获得“广州最美乡村”的称号。这里没有名山大川的气派,却凭着古朴老村、青山秀水、漫山遍野的竹林、烂漫盛开的李花,吸引着山外的来客。

溪头村处在流溪河的源头位置,没有工业用地,环境优质自然没得说了,更令人着迷的是它独特的万亩竹林和万亩李花景色!

对于众多的驴友来说,溪头村可谓是大名鼎鼎,影古线、小溪线、鸡枕线等七条经典徒步旅行线路都要经过溪头村,这里可谓是真正的广东山友大本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