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福州地理怎么划分
福州建城有两千多年了,在有人类活动的大约五千年里,福州先民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地理风水遗产,本着“温故而知新”的心态,从福州的城市建设历史中,可以管窥福州往昔的地理风水,对我们今日选择居住之地,也许有点帮助。
福州地处太平洋西岸,晚更新世以来海平面的变化,对福州的影响较大,所以在谈地理风水前,要专门聊一下福州的海平面。在距今35000年前,古海平面在-50米处;距今29000~28000年间,古海面在-110~-100米深处;距今28000~25000年间,海面回升到-90米;距今25000~23500年间,海面又下降至-100米处;距今23000~20500年间,古海面位于-130~-140米处;自18000年前开始,海平面又急剧下降,至15000年前达到最低点,为-150~-160米。中国东海大陆架大部分脱水露出海面,大陆向东延伸数百公里,台湾和本省岛屿均与大陆连成一片;从15000年以来,海面开始回升,在回升过程中曾有几次停顿,形成数级水下阶地;距今14440年,海面回升到-115米;14000年前回升到-100米;12000年前回升到-50~-60米;11300年左右,上升到-18米以上。海水已影响到闽江口地区,当时闽江河谷较现在低15~20米。
8000年前,海面为-5米左右;7000~6000年间,海面达到现在高度;6000~5000年间,海面升到最大高度,比现在海面高3~4米,福州盆地成为海湾;距今约2600年起海平面逐渐下降,直至今日的位置。这次海侵,称为“长乐海侵”,盆地内沉积几米至十几米厚的淤泥层,福州盆地内许多以“屿”命名的地名,如前屿、后屿、台屿、横屿、南屿、盘屿、国屿等,以及甘蔗昙石山的贝丘遗址也都证明这一史实。
而据考古学家的论证,商周至汉初时期,现在的福州市区还是一片内海和沼泽地,屏山、乌山、于山等还是岛屿,所谓于山,就是当初越国的一个分支于越移居在此而得名。如果时光可以倒流,那时的福州大概可以用“福州湾”来形容,就像今日的湄洲湾、罗源湾一样。西周晚期(约前770年间),闽族人已在福州中部丘陵壑地之间(今台江区吉祥山一带)活动。可惜那时的吉祥山不过是福州湾内的一座小岛,地方狭小,甚至可能常常被闽江的洪峰淹没,所以成不了先民们的定居地。
倒是“福州湾”的北部、现新店一带是平坦的高台地,这里的地形就成了先民们落脚的第一站,也奠定了福州城的第一块基石。据查,闽越先民所建的古城遗址位于新店莲花峰下古城山南侧至池边村北侧,由八一水库畔的岩溪和半顶水库畔的半顶溪夹峙,今天,比较靠近那里的别墅有翠湖山庄及其水库对岸的古城山庄。古城遗址东距福飞路150米,以今天的观点,至多是山寨一类的规模,当然,不生产时下流行的“山寨机”。
位于福州市郊区新店乡的古城村距福州市区约5公里,城址呈长方形,南向偏东10度,南北长而东西狭窄。东、西、北三面城墙残存,南墙已荡平。城宽310米,长约600多米,可辨认的城墙残段合计275米,残墙厚10.5米,高1米左右。城墙为夯土建筑,褐色粘质,质坚硬。50年代初,部分城墙还有一人多高,后逐渐毁于建房和平整土地。70年代在平整土地时,当地群众还出土了一批布纹饰瓦片。当地人把城墙以内称为“古城里”,把西城址外称为“古城外”,把城东南侧一块平地称为“校场”。城址北侧200多米有座高128.9米的山丘,名曰“古城山”。1988年1月,在古城山南麓靠古城一侧的山坡上,出土一件汉代方格纹硬陶罐。该遗址于1986年列为福州市郊区文物保护单位。
新店遗址自1996年10月至今历经多次考古发掘,发掘出的众多文物都能证明该古城还是福建省迄今已发现的最早城池。这一带可以看成是福州发展的龙头。东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年), 越王(勾践六世孙)无疆为楚威王所败,越国瓦解,其后裔臣民散居东南一带,部分入闽,逐渐与土着闽族人融成闽越族。这次的人口迁移,对于福州古城的发展无疑是有推动作用的,比如冶炼技术,对农业发展自然利好多多。
沧海桑田,随着地壳的变化、四周山体泥石与山洪的冲淤和闽江带来沙土的沉积,现在市区的陆地渐渐形成。而越王无疆也七传至无诸,无诸先是自立为闽越王,秦时被废为君长,高祖五年(前202年),因反秦有功,无诸被汉高祖复封为闽越王。据推测,当时的古城旧址的发展极其缓慢,可能是因为肃杀的北风或是四周山体泥石与山洪的威胁。所谓“树移死,人移活”,无诸也不例外,他在今屏山东南麓冶山一带筑城建都,称冶城,为福州城垣之始。
冶城北有森林茂密的越王山,因它像屏风一样挡住北面寒气,又称屏山。其东麓为冶山,又名泉山,是一座小山。该地山环水绕,百泉汇集于池,传说欧冶子在此铸剑,故称欧冶池。池面十几里,四周林木繁盛,土地肥沃,既可防洪涝,又可灌溉周围田地。冶城具体方位大致南至今鼓屏路湖东路口,北至屏山,以欧冶池为中心,四面环山,东面今七星井一带较平,土地肥沃,可以耕种。冶城建立后,闽越国即禁止在屏山樵采,保持树木水源,使屏山成为冶城风水宝地。以今天的观点看,冶城大概与"水泊梁山"类似,无诸也算是“占山为王”,同时也接受了汉高祖刘邦的“招安”,后来宋江给“盗版”了。
据《闽都记》载:“汉高祖五年,封无诸为闽越王,都冶。”。因地处冶山附近,故名冶城。由于西周以后封建诸侯王都的面积有所限制:“大者不过三百雉”(即周围不过九百丈)。清郭柏苍《葭桁草堂集》:“相传汉时海航椗于还珠门外”,冶城之南是水漫地区,因而城池是座狭小的土城,城里主要居聚王族官吏和士兵。这座古城,据《三山志》记载:“闽越故城,今府治北二百五步。”正德《福州府志》:“在今府治东北二百五步。”《闽都记》:“将军山一名冶山,在贡院西南,闽越古城。”《榕城考古略》:“今合诸说考之,其地当在今诸古岭以南,城隍庙以北等地也”,即今鼓屏路省财政厅、钱塘巷一带。1989年在鼓楼区城直街21号、22号居民住宅厨房边发现有“冶山古迹”摩崖石刻。1990年在鼓屏路发现有汉代的瓦当、瓦筒等物,在七星井一带发现汉代遗址、遗物。综上述,证实《榕城考古略》所记。
元代萨天锡有《越王山》诗为证:”越王故国四围山,云气犹屯虎豹关。铜兽暗随秋露泣,海鸦多背夕阳还。一时人物风尘外,千古英雄草莽间。日暮鹧鸪啼更急,荒苔野竹雨斑斑。”诗中虽然充满怀古悲凉之情,却客观上记述了前人重视城市风水,使城市居民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当然,此时的福州盆地也还没形成,以现在眼光来看,福州只是一个渔村吧,这个“渔村”就是今天福州的雏形,正如当初的深圳渔村,只是深圳的建设速度使其少了一份历史的沉淀与厚重。
从此以后,福州的城垣,自汉冶城起历经五次移扩兴废,即汉冶城、晋子城、唐罗城、五代夹城和宋元外城。我们的先人在城市建设中自古就很重视规划和风水。从汉无诸开始就把冶城建在屏山南麓,坐北朝南,食南方风水;背靠屏山,左倚鼓山,右傍旗山,有依有靠;面对三道横案(吉祥山、高盖山、五虎山),主理万民生机。我们有理由说这就是历代领导者、建设者精心设计的一条城市中轴线,也就是今天的八一七路,由此也可以看到福州的“来龙去脉”。
这条中轴线从屏山开始,经鼓屏路、东街口、南街、南门兜、茶亭街、洋头口、中亭街,其实贯穿了整个福州城市发展的轨迹。这种形胜历经2200多年不变,即使近代增辟了许多新线路,也离不开这样的态势
无诸在此风水宝地建城后,闽越国发展很快,到汉武帝时,闽越王郢仗着国力强盛举兵围东瓯、攻南海,向东北、西南扩张,严重威胁汉朝的集权统治。20年后,东越王余善举兵反汉。汉武帝于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派兵平叛,灭闽越国,拆除冶城,把居民迁往中原,福州古城一度荒废。
沉寂了400年后,晋太康元年(280年),晋武帝在吴建置的建安郡地,增设晋安郡,辖地相当于现在福建的东南沿海地区。太康三年,任命严高为晋安郡守。严高到任后见旧城狭小,不足以聚众,即着手选择新址。他原计划将新城建在白田渡,又嫌不是坐北朝南,于是以地形图向着名地理风水学家郭璞求教。郭璞指着旧城南面的小山阜说:“是宜城,后五百年大盛。”
据宋梁克家《三山志》载:“晋太康三年(282年),既诏治郡,命严高治故城,招抚昔民子孙。高顾视险隘,不足以聚众,将移白田渡,嫌非南向,乃图咨以郭璞。蹼指其小山阜,曰:‘是宜城,后五百年大盛。’于是迁焉。”又明王应山《闽都记》载:“闽自无诸开国,都冶为城,所从来久远,晋太康三年,治郡树牧,狭视冶城,太守严高询于郭璞,乃经始于越王山之南。”再清林枫《榕城考古略》载:“晋武帝太康三年,始治郡。太守严高狭视冶城规制,将移白田渡嫌为南向(疑系”非南向“之误)。乃为图咨于着作郎郭璞。璞指一小山阜,使迁之,乃经始于越王山之南,是为子城,自晋迄六朝皆仍之。”以上都是说晋严高迁建子城时,都曾请教郭璞。
郭璞确有其人,且是历史名人。在诸多有关郭璞的资料中,1989年版《辞海》所载较为扼要简明,且具权威性。《辞海》载:“郭璞(276-324)东晋文学家,训诂学家。字景纯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博学,好古文奇字,又喜阴阳卜筮之术。东晋初为着作佐郎,后王敦任为记室参军。敦欲谋反,命其卜筮,璞谓其必败,为敦所杀。王敦平,追赠弘农太守。擅长诗赋。今传《郭弘农集》系明人所辑。”根据这些记载,郭璞还是一条硬汉,人品可嘉。他直言王敦谋反必败,引起王敦不满。王敦问他:“卿寿几何?”答曰:“命尽今日日中。”(这里为福州话说白天为“日中”找到了依据)他明知王敦立即要杀他,还是不改口,年仅48岁的生命。
高啸云的《八闽新记》中《严高与郭蹼》篇说得更具体:“郭璞好经术,博学有奇才,只是有‘口吃’的毛病,说话期期艾艾,可是下笔千言,词赋为东晋中兴之冠,以江赋与南郊赋为最有名,在赋中极言江南风景之美……”由此可见郭璞很可能来过福建,对包括福州在内的八闽大地的山水颇为了解。因此他有资格为福州城看风水。
上文讲到的白田渡究竟在哪里呢?《长乐六里志》释及,白田山在闽县钦仁里,即晋郡守严高欲徙郡治处。地产蕉草,可以为布。坑曰蕉坑,溪曰蕉溪。另据《闽都记》载,白田渡在白田山下,有马江之左次港,称上桐江,潮通龙门、坑田、琅尾、东渡、白田,接蕉溪、大溪二水。白田山和白田渡之间,村庄鳞次栉比,为白田村。白田村俗称“白田”,至今仍在口头流布,而书面写的是“玉田”,显然属地名的雅称。《长乐六里志》有“玉田即白田”记载,便为佐证。玉田村,又是今长乐玉田镇所在地,为大福州平原的中心地带。可惜虽然有山可靠,却是朝北,冬天却是挡不住北风的。
言归正传,据《福州府志·卷四·城池》记载,郭璞在《迁城记》中写道:“桑田为海,人事更改……鸟出木空,千载不昧。前有双眉,重施粉黛。溪涧水来,尽归于海。主揖其客,客住主在。稳首东日,高山镇寨……”。
在这里,郭璞对福州建城的选址作了风水理论的阐释,大意是说:沧海变为桑田,能聚集更多的人居住,可变荒芜为繁荣。有树才有鸟,有树鸟才有优美的居住环境,这是千年不变的道理,绝对不能毁坏林木花鸟。城前面有乌石山和于山两座山,就像是双眉,必须很好保护山上树木。林木郁郁葱葱,就像重施粉黛一般,才能使溪涧里的水保持清澈,流归大海。人类与环境,就像主人与客人一样,主人善待客人,客人住得安稳,主人就很自在。太阳从东方升起,照耀着高山下的城镇,这里是一片繁荣景象。
严高得郭璞指点后,即着手建晋安郡城。北起今鼓屏路小山阜,南至八一七北路虎节路口;东起湖东路丽文坊口,西至鼓西路渡鸡口。设五座城门,城外均有护城河,规模较冶城为大,后代因城扩大,故称为子城。
同时,严高疏导西北面山上的水流。他利用因筑城取土而被掏深的城郊东北和西北的洼地,开凿成东湖和西湖,绕湖一周各二十里。西湖东临城墙,西南有大梦山、象山,西北有五凤山环绕,农田间杂其中,既防涝又防旱。西北山上溪水汇集湖中,灌溉农田。东湖集东北山上流下之水,旱季灌溉,雨季储水以防涝东湖在城东北,今新店、琴亭、斗门一带,浮村山是东湖的中心,湖前、湖塍村是东湖留下地名,湖今已无存。两湖以五凤山的续脉龙腰山为界,如两颗绿色明珠,调节气候,绿化环境,生产食物。这是当时最大的水利工程,既使福州城西北面山峰成为风水宝地,龙脉所在,又使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福州城从此成为山清水秀、物产丰饶的安居福地。有鉴于此,福州目前计划在琴亭一带重新挖掘一个东湖,就不足为奇了,风水上应该有益(所以万科金域榕郡也“不失时机”地加以利用了东湖)。
其实,真正使福州兴旺的是筑城后的永平至永嘉年间(291~313年) 为争夺中央政权而持续16年的“八王之乱”,导致政权覆灭,战祸连绵,驱使中原士族和民众南逃避难,其中一部分辗转入闽。这是北方汉人首次大批入闽,史载“自永嘉不竟,中原板荡,江左衣冠右族林、陈、黄、郑、詹、邱、何、胡八姓迁入闽中。”这就是史上着名的“衣冠南渡”。北方汉人同时带来了蚕丝业,从此,福建也有了彩缎生产。
此后,随着城市的繁荣,福州城不断扩大。特别是唐天宝十四年(755年),爆发安史之乱,出现“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的惨状,大批北方人经由浙江、江西进入福建。仅贞元十四年(788年)“奔闽之僧尼士庶”一次便达5000人。第二次的北方人南迁,给福州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到唐中和年间(约882年)经济繁荣,人口大增,福建观察使郑镒再在东南隅进行拓修,北至今鼓屏路小阜,南至今八一七北路上的虎节路口,东至今湖东路丽文坊口,西至今鼓西路渡鸡口。设6个城门,城门外均有护城河,南名虎节门,门外有大航桥,俗称大桥,桥在今八一七北路虎节路口。东南名安定门,门外有仁爱桥,桥在今开元路南端与妙巷东端之间,即今卫前街。东名康泰门,上建有东山楼,门外有东康桥,桥在湖东路中山路口之间,即今丽文坊。西丰乐门,门内宜兴门,门外有宜兴桥,在今鼓西路渡鸡口。西南名清泰门,上有清泰楼,门外有雅俗桥,俗称杨桥,桥在今达明路雅亮里与葛厝弄附近。拓建后的子城,面积比旧城扩展,城内官衙鼎立,郡衙在北居中,北靠城边,南设仪门,门在今鼓屏路湖东路口。同时,在乌石山西麓凿南湖,后引西湖水流入南湖,灌溉城西南田地。
子城扩建期间,唐光启元年(885年),河南光州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随王绪农民军入闽,有众3万余人,此后陆续有中原人士南下归属,并就地娶闽越族遗民女子为妻,人口迅速繁衍,又一次实现大规模的民族融合。据《闽县乡土志》载:“及唐季王氏来闽,随之者有36姓”。第三次的北方人南迁,更加开拓了福州的城建。
唐天复元年(约901年),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筑罗城,故罗城又名“威武军城”,把子城围成内城。城呈不规则圆弧形,方圆约40里,城高20尺,厚17尺,把晋安郡城包在城内。北面将冶山围入,成为全城制高点。南面以安泰河为限。罗城以大航桥河为分界,政治中心与贵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区及商业经济区居城南。同时,强调中轴对称,城北中轴大道两侧辟为衙署;城南中轴两边,分段围筑高墙,这些居民区成为坊、巷之始,以后逐步形成“三坊七巷”的布局雏形。罗城城墙全部用砖砌筑,城砖都印有“威武军式样制造”的字样。砖的大小“以开元尺为准,长一尺八寸,厚三寸”。设8个城门,南利涉门,即今安泰桥北岸;东海晏门,即今东大路五一路口澳桥西端;东南通津门,即今津门路的高节路口;东北延远门,即今中山路北端贡院前附近,俗呼北院后;北永安门,即今北门钱塘巷永安境;西善化门,即今西门兜善化坊口;西南清远门,即今光禄坊澳门路澳门桥北;西北安善门。
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年)(《闽录》云:二年,后诸郡志相沿),王审知把椭圆形的南北端加以扩大,把罗城夹在里面,故称“夹城” ,名南北月城,方圆26里。南北夹城建成后,包括罗城略呈圆形,南端由利涉门扩展到今南门兜的宁越门,北端由永安门扩展到越王山(屏山)东麓的严胜门、遗爱门。夹城又叫做南月城、北月城,周围二十六里四千八百丈。南月城大门2个:宁越门(今南门兜)、美化门(原阔埕街),并开浚护城濠和江湖相通。北月城也有2个大门:严胜门(今华林寺东段)和遗爱门(今北门兜)。当时城南还有1座内城门,名叫水步门,在原水部菜头桥。北城还有2城门,一名井楼门,在今井大路七星井附近;一名迎仙门,在今西门兜。夹城建成后和罗城连成一起,把屏山、乌山、于山3个制高点都围在城中,提高福州的防御能力。当时还建筑7座佛塔(现仅存定光塔和坚牢塔,即俗称白塔和乌塔)和鼓山白云峰涌泉院(明永乐年间改名涌泉寺)。
北宋开宝七年(974年),福州刺史钱昱出于加强防御又增筑的东南夹城。南自光顺门(合沙门)而西,城329丈,门楼6间,敌楼30间;东自东武门(行春门,今称东门)而北,有安道、临江2门,楼3门,敌楼皆5间;便门2个(汤井门、船场门),敌楼9间,城274丈,开沿城河2900尺;自东武门而南,门楼3间,敌楼24间,城310丈,开沿城河3600尺,城高1.6丈,厚8尺,下用坚石为墙基,上垒以砖壁,复为屋盖。在福州历代城垣建设中第一次出现建敌楼。从当时外城的几座城门的旧址,可以看出其扩展范围。南面扩至合沙门,名远南,后改光顺,今洗马桥北边;东南扩到通仙门,今通仙境;东至春门(亦名东武门),今晋安桥西侧;东北扩至汤井门,今汤井兜和船场门;西南扩至怡山门,在迎仙门外,今西门兜。
宋太平兴国三年(987年) 宋太宗统一福建,宋王朝顾虑有反,下令废毁城垣,仅余残墙高数尺。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程师孟知福州,于次年动工修建福州城,在子城旧址加以修复。程师孟修复子城时,将西门扩展到今鼓西路元帅庙河沿,取名丰乐门,门外为定远桥,并将都仓(今称旧米仓),围在城内,又在城上建楼阁9座,即:蕃宣楼、西湖楼、五云楼、三山楼、清徽楼、泰山楼、堆玉楼、缓带楼、坐云楼。同时疏浚护城濠,架桥12座:虎节门大桥、清泰门雅俗桥、发苗桥、义和桥、宜秋桥、长利桥、仁爱桥、乐游桥、群乐桥、开通桥、便民桥、宜兴门桥。元朝再次下令废毁福州城墙。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大举南侵,北方人口纷纷南迁,形成福州历史上第四次移民高潮。据宋《三山志》记载,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福州户数已从太平兴国年间的94475户,增加到321284户,200年内增加226809户,增加2~3倍多,其中主户211500户,客户109692户,客户也占主户的半数。人口增长压力之下,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又于外城加以增筑。
明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命驸马都尉王恭修建福州旧城。王恭详细考察福州风水(又一位风水先生),认为要使城内生态完好,必须把屏山、乌山、于山三山环于城内,于是以石砌墙,北跨屏山主峰,外城绕乌山、于山二山建城墙,广袤方十里,基本上呈圆形,风水奇佳。重建时,先在屏山巅修建一座作为各城门楼样本的谯楼,故名“样楼”。从楼中可望大海,又名镇海楼。城墙的东、西、南三面则按宋代的外城遗址修复。南面的城垣围绕于山、乌石山麓,方圆10里,四周边长3340丈。城墙高2.1丈多,厚1.7丈,城上有敌楼62座,警铺98座,堞楼2164个,女墙4085个。
洪武六年(1373年)福州中卫指挥李惠等又加修建,在城中增建城橹,环城俱加屋盖。为防御倭患,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在城上增设敌台36个,环城3面,挖濠深7.5尺,宽10丈,长3300余丈。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倭寇又侵犯,因有城垣保护,曾歼灭倭寇于城下。市郊“八十一堆”,相传就是当年倭寇葬身之地。万历十年(1582年)又重修,共有7大城门:南门(在九仙桥)、北门(即前夹城的严胜门,此门后塞,改仁爱门为北门)、东门(即前外城的行春门)、西门(即前夹城的迎仙门)、水部门(在东南面)、汤门(在东北面,即前汤井门)、井楼门(在汤门北面,即前船场门)。在石城之外的要冲地方,再加上一重半圆形的瓮城,亦有门,可关闭。还有水关4个,以沟通城内外的河道。
明代学者王世懋在《闽部疏》中写道:“天下形势,易辨者莫如福州府,诸山罗抱,龙从西稍衍处过行省,小山坐其中,乌石、九仙(于山)二山东西峙作双阙。其外托东山高大,蔽亏日月,大海在其外,是谓鼓山。西山迤逦稍卑,状若展旗,曰旗山,以配鼓。其前则印山若屏,似人巧凑泊而成者,然犹未睹水所经宿也。登道山(乌石山)以望,则大小二水,历历在目。大江从西南蛇行方山下,南台江稍近城而行。大江复从南稍折而东北,南台江水合之,汪洋弥漫,东下长乐入海,其山川明秀如此。”
明代学者王应山在《闽都记》中写道:”三峰峙于域中,三绝标于户外。甘果方几,莲花现瑞。襟江带湖,东南并海。二潮吞吐,百河灌溢。山川灵秀所都耶。逢兵不乱,逢饥不荒。沙合路通河口,海滨邹鲁,而自古记之。”至此,学者认为明代福州城的选址得天时、地利、人和,为最佳风水。其关键在于避风藏水,城内有树木茂盛的三山,可避风;城外有江河湖塘,可以藏水,福州成了天造地设的人间福地。
以后的清朝基本是照着明城府的布局加以完善,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总督李率泰因防火灾,拆换城屋,增筑垣墙,高2.4丈,厚1.9丈,计窝铺264座,炮台93座,垛口3000多个,马道5530丈。康熙三十年(1691年)总督郭世隆重建西南2城楼。雍正五年(1727年)、九年(1731年)相继重修,增筑女墙。干隆十六年(1751年)总督喀尔吉善、巡抚潘思榘又重修。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福建督抚重修城垣,竣工后将其山川形势以及坛庙、官署、坊乡、衢路、桥梁地位绘图注说。道光年间(1821~1850年)再次进行大修,但城的范围都没有拓展。
辛亥革命后,为了发展交通,城墙陆续拆毁。还珠门始建于五代龙德元年,初名镇闽台,又名归投门。清代经过改建,改名狮子楼,俗称双门楼,双门中置有石凿大狮3只,面朝南方,用以压五虎山,俗称“三狮掣五虎”。民国时改建公路时拆毁,三狮移置鼓楼前“海天鳌柱”匾下面,1952年拆鼓楼城墙建鼓屏路时,把石狮移置南门兜环岛,“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毁。当然,从此以后,福州城的建设基本是限于停顿。
福州地理与风水有很大关系 以及相关的匪夷的事也发生了很多
② 如意家园属于哪个街道社区
地理范围:从朝阳路向东到凤凰路路口转左,沿凤凰路向北至翠香路口转左,沿翠香路向西到狮山路口转左,沿狮山路向南直至朝阳路口所围成的区域属香洲一小招生学区。
主要街区:教育街(路)、幸福街、如意街、青春里、青春一、二街、福寿街、丹田大厦、吉祥苑1、2、3区、吉祥阁、幸福阁、幸福花园、朝阳路(60-76的双号部分)、狮山路(2-216的双号部分)、翠香路(95-275的单号部分)、凤凰路(1001-1137的单号部分)。
一小荣泰分校:
地理范围:从南屏大桥以北至金鸡路口转明珠南路往南沿前山河边向西至南屏大桥围成的区域。即福石社区和岱山路两侧部分地区。
主要街道:荣泰河庭(含原福石村居民)、中臣花园、银苑新村、康宏花园、荣延锦苑、鑫洲花园、丽香苑、嘉伦大厦、宏华花园、金路花园、漾湖名居、麒麟花园、进明小区(金山一巷、二巷)金利南路(可乐公司宿舍)、外贸工业区、路桥集团公司、岱山工业区等。
香洲二小:
地理范围:从望海楼路口沿海滨路向西至凤凰南路口转右,沿凤凰南路向东至东风路口转左,沿东风路向西经康宁路到园山路向南转左,沿园山路向西转左,沿夏美路向南,经过人民东路,进入胡湾路(含胡湾路两边)向西南方向,至原警察学校门口止所围成的圈内区域属香洲二小学区。
主要街区:中心里、新光里、胡湾里、红旗街、安平台、菠萝街、光华街(1—129号)、胡湾大厦、珠光花园、民安酒店及其后面住宅、市人民医院、凤凰南路(部分)等。
香洲三小:
地理范围:从翠香路口天桥沿凤凰北路向北转左,沿梅华东路至鸡公山加油站止,沿山边向西至大境山水库止,沿梅华东路向东至紫荆路口转右,沿着紫荆路到翠香路口花坛转左,进入翠香路至凤凰路路口止所围成的区域属香洲三小学区。
主要街区:翠华路、为农街、松林街、镜新街、鸡公山加油站、市财校、诚信大厦、紫荆豪庭、山边街、华子石东、西村(现华南名宇)、万丰山庄、市党校、香洲交警大队、大镜山水库、沙石土公司等。华海路(部分)、沿河东路(部分)、翠香路(部分)、南华路(梅华东路)(部分)、兴华路(部分)、凤凰路(部分)、紫荆路(部分)、穗珠路等。
香洲四小:
地理范围:从人民东路与紫荆路交汇点起,沿人民东路向东至光明街路口转左,沿光明街到园山路口转右,沿园山路到狮山路口转左,沿狮山路向西到翠香路口转左,沿翠香路向西到紫荆路转左,沿紫荆路向南到人民东路交汇点止,所围成的区域为香洲四小招生学区。
主要街区:光明街、光明二街(原97号以后)、桃园新村、石榴园、南坑新村、南厦街、夏美花园、南新里、山峰路、山峰街、南厦丰泽园、青少宫和市教育局、狮山路(靠山边一带单号)、银香新村、联浩大厦、阳光都市、金龙大厦等。
香洲五小:
地理范围:乐园路以南至海滨路,凤凰南路段(朝阳天桥至友谊商店红绿灯处)两边(中心里除外),康宁路两边,东风路以北。
主要街区:卫星街(东侧)、狮山路(部分)、朝阳南、朝阳市场、香端口路、先烈路、康宁路、东风里、湾仔沙、海霞新村、凤海新村、海防街、海燕街、海城大厦、海城电子城、丽景湾花园(翠海路122号)、韵涛居花园(海港路3号)、百兴苑、恒景花园(海港路70号)、华银广场、卫星街、香端口路(东边)、朝阳市场、东宝大厦、金海湾花园等。
香洲六小:
地理范围:从吉柠路向北直到柠溪路口转右,沿柠溪路至市妇幼保健院向北到人民东路口转右,沿人民东路向东至湖湾路口转右,沿湖湾路向南至市警察学校西边所围成的区域属六小的招生学区。
主要街区:边防分局、质检所、市血站、市电大、南香里、儿童活动中心、香柠花园、国信大厦、香洲文化广场、香柠新村、警察学校、五中、安全局、香溪庄、柠溪邮政大厦、宏大花园、柠溪市场、青竹花园、青竹花园北区蚌端口大厦、市妇幼保健院、三家桥、路桥大厦、市工商大厦、怡福广场、兴业华庭等。
香洲七小:
地理范围:凤凰北路段(乐园路口起至梅华路花坛)右转入梅华东路,延伸至中山五院路口止以东,乐园路段(碧湾花园路口至宁海花园路口)以北至中山五院路口止。
主要街区:华海东路、东华街、沿河东路、海虹新村、面粉厂、南华路、工业三路、前进街、碧涛花园、白玖瑰花园、好景花园、凌碧园、淇富花园、滨海大厦、华海大厦、碧湾花园、宁海花园、翠香花园、碧波楼、市邮政大厦、巴黎花园、凤凰花园、鸿福大厦、香洲商业大厦、石泉苑、华海花园一期、华海花园二期、金域南湾、恒福阁等。
香洲十小:
地理范围:从吉柠北路向北直到柠溪路口转左,沿柠溪路向西经过迎宾北路进入翠微东路(含翠微东西两旁住宅)至暨南大学北门转右,从翠宇花园西边上山朝东北方向至天上人间花园止,另沿迎宾北路向南至板障山边,沿山边向东到吉柠路止所围成的区域属十小招生学区。
主要街区:福宁花园、鸿福大厦、金溪花园、园林楼、卓雅苑、御龙山庄、翠松楼、粤龙阁、龙溪苑、恒翠山庄、康兴大厦、柠溪花园、吉柠山庄、青竹花园西南部分、锦绣柠溪、翠微东路两旁(龙安苑、怡安苑、卫华大厦、卓雅东苑、卓雅北苑、卓雅花园、富康苑、翠宇花园)等。
香洲十一小:
地理范围:从兴业路与人民东路交汇点(即三家桥)起,沿着人民东路向西至迎宾北路口转左,沿迎宾北路向南至柠溪路口转左,从兴业路上至人民东路交汇点所围成的区域为十一小招生学区。
主要街区:北园新村、岭南世家、新村(含新村上、下街、西街、新村口等)、福康花园、乐昌大厦、翠竹新村、新竹花园、石竹苑、结核防治所、长环新村、路苑、朗晴居、东方家园、诚丰名园、帝豪花园等。
香洲十二小:
地理范围:从珠电大厦沿红山路向南至人民西路口转右,沿人民西路向西至敬业路口转右,沿敬业路向北至心华路口转右,沿心华路向东到健民路口转左,沿健民路向北经过梅华西路,进入三台石北路至红山楼水库,沿山边向东直至珠电大厦所围的区域属十二小学区。
主要街区:富华广场、尚雅苑、绿怡居、珠电大厦、市安居园部分、翠华新村、安怡苑、宝地康泰、城市风景、红山社区、市体育中心等。
香洲十五小学:
地理范围:从中珠边界沿梅华西路向东到健民路口转左,沿金盾路向北到陈芳故居的西北地区属十五小学招生学区。
主要街区: 市路桥管理处、长沙新苑、恒雅名园、长沙豪华花园、长沙喜迎居、南微园、香洲区科技工业园、长沙社区(部分)、棕榈假日、梅溪社区、东坑社区、南溪社区、界冲社区、福溪社区、沥溪社区等。
香洲十六小:
地理范围:从(前山河)立交桥东向北沿巷昌路转右进入粤海西路,沿粤海西路进入九洲大道西至白石路转右,沿白石路向西南方向至粤海中路口转左, 沿粤海西路向南转右进入港三路向西经到昌平路、港昌路、前山河东路到前山河边转向右,沿前山河边向西到起点止圈成的区域属十六小学招生学区。
主要街区: 白石社区、银石雅园、特区烟草公司、南苑、中珠新村、海荣新村、富祥花园、石泉新村、明珠山庄、权晖花园、新鸿苑、百合花园、金河湾、北欧森林、拱北地税、华达花园、权兴花园、南油花园、港都花园、市供水公司、前山港、皇家花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