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福州属于哪个省
福州属于福建省。
福州,简称榕,别称榕城,古称闽都,福建省辖地级市、省会、Ⅰ型大城市,地处福建省东部、闽江下游及沿海地区。截至2021年底,全市下辖6个市辖区、6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总面积11968.53平方千米,全市常住人口为842万人。
福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最早在秦汉时期名为“冶”,而后因为境内一座福山链颂而更名“福州”。是福州都市圈核心城市,批复确定的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之一、滨江滨海生态园林城市,是海上丝绸之路门户以及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组成部分。
气候特征
福州市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适宜,棚改郑温暖湿润,四季常青,阳光充足,雨量充沛,霜少无雪,夏长冬短,无霜期达326天。年平均日照数为1700~1980小时,年平歼山均降水量为900~2100毫米,年平均气温为20~25℃,最冷月1~2月,平均气温达6~10℃,最热月7~8月,平均气温为33~37℃。
极端气温最高42.3℃,最低零下2.5℃,2013年福州成为四大火炉之首。年相对湿度约77%,常出现热岛效应,又因福州为盆地地形,夏季中午气温高达36℃以上。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夏季以偏南风为主。7~9月天气炎热,是台风活动集中期,每年平均台风直接登陆市境有2次,最佳旅游季节为每年4~11月。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福州市
⑵ 福建省福州市在三国时期属于哪一个国家。
福建省福州市在三国时期属于东吴。
三国时候吴国的扬州包括荆州以东,长江以南的大片地方。包括江西,安徽南部,江苏南部,上海和福建,州治是吴县,后来到了京口(现镇江),建业(现南京)。
公元前222年,秦朝设闽中郡(今福州隶属于它)。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无诸被正式封为闽越国国王,今福州冶山一带的冶城建都,又称东冶,乃福州建城之始。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朝灭闽越国,部分闽越人被强制迁徙到江淮一带,冶城衰落。直到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才在此设立冶县。三国时期福州为东吴的造船中心之一。
吴永安三年(260年),以会稽南部都尉为建安郡,侯官县属建安郡。置典船校尉,主谪徙之人造船于此。福州开元寺东直巷即吴时都尉营,号船场。
(2)福建福州是哪个国家的扩展阅读
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升福州为都督府,府治设在州城内(今鼓屏路),福州之名始用至今。唐末,王审知主闽,建闽国,在子城外筑罗城和南北夹城,北面横跨越王山(即屏山),并将南面九仙山(即于山)、乌石山围入城中,开凿了绕护罗城南、东、西三面的大壕沟。
奠定“三山鼎峙,一水环流”的独特城市格局,福州从而有“三山”别称。宋治平二年(1065年),张伯玉知福州,编户植榕,绿荫满城,使“榕城”福州声名远播。
其后,蔡襄、程师孟、曾巩、赵汝愚、梁克家、辛弃疾等诸多名人相继主政福州,励精图治,促进经济文化发展,福州遂享有“海滨邹鲁”的美誉。
宋末、明末福州两度成为临时国都。鸦片战争后,福州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随着洋务运动兴起,福州船政成为中国近代海军摇篮,又是中国近代文教和科技人才的摇篮之一。
⑶ 福州属于哪个省哪个市哪个区
福州不属于任何区,不属于任何市,福州是福建省的省会城市。
福州简称榕,位于福建省东部、闽江下游,现辖6区1市6县,总面积1.2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29万。福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建城已有2200多年历史,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昙石山、船政、三坊七巷、寿山石等4大文化名片。
福建省,简称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福建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东北与浙江省毗邻,西北与江西省接界,西南与广东省相连,东南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全省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依山傍海态势,境内山地、丘陵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90%。地跨闽江、晋江、九龙江、汀江四大水系,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福州的地形地貌:
福州地形地貌属典型的河口盆地,盆地四周被群山峻岭所环抱,其海拔多在600~1000米之间。东有鼓山,西有旗山,南有五虎山,北有莲花峰。境内地势自西向东倾斜。全市总面积12154平方千米,其中凯胡,福州市盯核拦区总面积1786平方千米。
福州的南部为盆地。北部为山地,从西南向东倾氏芦斜。西部为中低山地。东部丘陵平原相间。福州的山地、丘陵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72.68%,其中山地占32.41%,丘陵占40.27%。鹫峰、戴云两山脉斜切南北,闽江横贯市区东流入海。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福州
⑷ 福州市是哪个省的城市 福州有什么风景名胜
福州市是福建省的省会城市,福州市位于我国的华东地区、福建省的东部。福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早在公元前202年就已建城,在历史上也长期作为福建的政治中心。想更好的了解福州市是哪个省的城市的可以接着往下看。
福州市的具体介绍
⑸ 福建在春秋战国时代是属于哪个国家
福建在春秋战国时代是属于闽越国。
闽越国,属古百越部落的一支 ,位于今中国福建省(包括广东潮汕、梅州)。该国是战国时期被楚国所灭的越人在逃到该地时,与当地的百越原住民所共同建立的一个国家,存在的时间大致在公元前334年至公元前111年之间。
尤其是公元前202年之后的六七十年之间,闽越国国力达到鼎盛。闽越王城始建于西元前202年,系闽越王无诸受封于汉高祖刘邦后营建的一座王城。闽越立国后,大兴冶炼业,推广铁器具,发展生产,从而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闽越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
当时铁制农具有犁、锄、锸、镢等;铁制工具有斧、锤、凿、锯、环、环首刀、曲形铁条等;兵器有矛、刀、剑、匕首、镞等;并已使用得相当广泛,普及到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这说明闽越国已拥有十分发达的冶铁技术。
闽越国还有较为发达的建筑业、纺织业、造船业、制陶业和交通业。同时,闽越国的军事力量也相当强大。
(5)福建福州是哪个国家的扩展阅读:
福建,远古属百越之闽越部落,《禹贡》属扬州。在周朝为七闽地,春秋以后为闽越国。秦南平百越,置闽中郡。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承认驺无诸为闽越王于此。汉惠帝三年(前193年),分闽越地,封驺摇为东海王。
建元六年(前135年),封驺无诸孙驺丑为闽繇王,复封余善为东越王,元鼎五年(前112年),闽越国叛乱,汉武帝率军平息,并以其地险阻,故迁闽越人于江淮流域,而福建隶属于会稽南部都尉管辖。
闽越国北迁之后,自汉始元二年(前85年)汉承认冶县、置东部都尉开始,中经东部都尉从冶县迁到章安(回浦),留下候官管理冶县,隶属于会稽郡,到设立南部都尉,再到建安十二年(207年)正式成立建安郡止,福建都在王朝军事管制之下。
三国时属吴国,设建安郡,辖建安、南平、将乐、建平(建阳)、东平(松溪)、昭武、吴兴(浦城)以及候官、东安(南安、同安)共9县。
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拆建安郡为建安、晋安两郡,到梁天监年间(502~519年),又从晋安郡分出一个梁安郡,辖兴化、泉、漳等地。自晋宋至齐梁,福建初属于扬州,至普通六年(525年),福建属下的建安、晋安、南安三郡又归东扬州管辖。
陈朝永定时(557~559年),陈武帝为羁縻陈宝应而设“闽州”,这是福建历史上第一个省级建制。州治设在晋安(今福州),下领建、晋、南三郡。天嘉六年(565年),闽州罢,还属东扬州。
隋大业三年(607年),把建安、晋安、南安三郡合并为一,称建安郡;原设置的15个县裁并为四(即闽县、建安、南安、龙溪)。郡治由建安(建瓯)移至闽县。唐武德初年,设泉、建、丰三州,下辖10县。州数和县数均为隋代的二至三倍。
唐朝,福建属江南道。景云二年(711年),立闽州都督府,领有闽、建、泉、漳、潮五州。开元十三年(725年),闽州都督府改称福州都督府,隶属于江南东道,为福州名称出现之始。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为加强边防武装力量,设立军事长官经略使。从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名为福建经略军使,与福州都督府并存。这是福建名称出现之始。
五代十国时期,福建先后为闽国、殷国、南唐、吴越各国所据,区划名称几经变迁。
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王延钧称帝,国号大闽,改元龙启,升福州为长乐府,称东都,领福、泉、建、汀、漳五州。
北宋时期,置福建路,行政区划为福、建、泉、漳、汀、南剑六州及邵武、兴化二军。南宋孝宗时升建州为建宁府。福建路因此包括一府五州二军;府、州、军实际是同一级行政机构,共计8个,故福建号称“八闽”。这时,福建全省有42个县,成为东南全盛之邦。
宋景炎元年(1276年),元军攻破宋都临安(今杭州),宋帝赵显被俘。益王赵昰、广王赵昺逃到福州,陆秀夫、陈宜中等拥立赵昰在福州即位,改元景炎,升福州为福安府,定为行都,力图恢复宋室江山。后因王积翁叛变,南剑州失守,福州被元兵攻破,帝昰由朝臣拥戴渡海去广东。
元朝时期,置福建等处行中书省。至元十五年(1278年),置行省于泉州。至元十八年(1281年)迁福州,次年还治泉州。至元二十年(1282年),又徙福州。至元二十二年(1284年),并入江浙行省。
至元二十三年(1285年),复置。次年,改行尚书省。至元二十八年(1290年),并入江西。至元二十九年(1291年),仍置行中书省。大德元年(1297年),设福建平海行中书省,徙治泉州。大德三年(1299年)撤销。至正十六年(1356年)复置。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福建全省八路改为福州、建宁、延平、邵武、兴化、泉州、漳州、汀州八府。洪武九年(1376年),置福建等处承宣布政使司。成化九年(1473年),恢复被废为县的福宁州,直隶于布政司。终明一代,福建设八府一州。
清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清兵攻下南京,南明弘光皇帝朱由崧被俘杀。郑鸿逵、苏观生等迎唐王朱聿键来闽。六月,朱聿键在福州即皇帝位,建元隆武,改福建为福京、福州为天兴府。翌年,隆武政权覆灭。
清代,福建区划继承明制,设福建布政使司。省下辖有福州、兴化、泉州、漳州、延平、建宁、邵武、汀州八府及福宁州。顺治十三年(1656年),郑成功改厦门为“思明州”。康熙元年(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后,改台湾为东都,设承天府,置天兴、万年两县,又在澎湖设安抚司。
郑经治理台湾时,把东都改名东宁,升天兴、万年两县为州。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统一台湾后增设台湾府,属福建统辖,下设三县一厅。雍正二年(1724年),升福宁州为福宁府;十二年(1734年),升永春、龙岩两县为直隶州。
光绪十一年(1885年),台湾府单独设省。到清末统计,福建省共设有9府、2州、58县、2厅。省与府之间还设4个分道作为派出机构:宁福道驻福州,辖福州府、福宁府;兴泉永道驻厦门,辖兴化府、泉州府、永春州;汀漳龙道驻漳州,辖汀州府、漳州府、龙岩州;延建邵道驻南平,辖延平府、建宁府、邵武府。
此外,清代在福建设置闽浙总督(驻福州或杭州)和福建巡抚。督、抚原属临时设置,可是后来迄未取消。由于督、抚权力很大,成为全省最高军事、民政长官,原来正式的省一级长官——布政使、按察使,反成属官。
另外,清朝还设置管领满洲驻防旗兵的镇守将军,原和地方行政无关,却兼管海关和粮储道、盐法道,遂也成省级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