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福州资讯 » 福州哪里有卖一打三响锣鼓架
扩展阅读
福州哪里有小型保险柜 2024-10-18 14:34:21
北京金茂府属于哪个乡 2024-10-18 14:25:45
广州有哪些名牌手表 2024-10-18 14:15:04

福州哪里有卖一打三响锣鼓架

发布时间: 2024-04-22 05:49:47

A. 福州的习俗有那些

祭灶王

祭灶
小年这天,也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扫尘土
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粉刷墙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贴年画等等。
剪窗花

窗花
所有准备工作中,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 ,狮子滚绣球 ,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
贴春联
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见的有天地神联:“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财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井神联:“井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面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则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 牛似南山虎 、马如北海龙”、“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还有一些单联,如每个室内都贴“抬头见喜”,门子对面贴“出门见喜”,旺火上贴“旺气冲天”,院内贴“满院生金”,树上贴“根深叶茂”,石磨上贴“白虎大吉”等等。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联珠。
洗浴
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吕梁地区讲究腊月二十七日洗脚。这天傍晚,婆姨汝子都用开水洗脚。不懂事的女孩子,大人们也要帮她把脚擦洗干净,不留一点污秽。民间传有“腊月二十七,婆姨汝子都洗脚。一个不洗脚,流脓害水七个月”的俗语。
婚嫁
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时间差别
清朝的皇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自此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别。
在中国民间,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
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气影响较重,因此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相反,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便为腊月二十四;而沿湖、海的居民,则保留了船家的传统,小年定在腊月二十五。
而南京地区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地区,这是因为在明代朱棣篡夺皇位后,实行了暴政。当时的百姓在永乐元年正月十五举行灯会,心里纷纷怀念朱允炆时代的宽政,场面赛过过年。因此在南京地区,元宵成了小年。西南云贵川地区和部分北方回民地区把正月初一作为大年夜,除夕就成了小年夜。

B. 福州有什么好吃的

福州吃饭地点集锦

特色小吃类

最好吃的鱼丸在塔巷
鱼丸好吃的应该在茶亭街和交通路的交叉口那里!!
最好吃的鱼丸是我家门前的古街的贵鱼丸(linda)
东泰路上有一家专卖连江鱼丸的店,味道不错!
最好吃的鱼丸在西门那个路口西北角的一家,它的馅很好吃,皮也不算差.

最好吃的元宵在横街,横街就在台江文化宫斜对面,怡丰布行对面...

依土捞化和同利肉燕,美食街上都有

长乐北路 岳峰村里面有一家小店(在小学对面)的扁肉是最好吃的扁肉

最好吃的葱肉饼也在横街,横街就在台江文化宫斜对面,怡丰布行对面...
最好吃的葱肉饼在8中旁边,往台江方向继续走3分钟.快到工人文化宫的对面街
想吃葱肉饼,在利嘉城和天丰电子诚之间的小弄子里!你过去就能闻到香味了!!
虾干饼在利嘉城去旧电子城的小巷子里
津泰路路口对面的锅边糊和虾酥也棒极了
最好吃的虾干饼在北大路十字路口旁......

最好吃的煎包在杨桥路与通湖路交界口上!
最好吃的烧卖小笼包在津泰路肯德基对面叫李卿包点店

鼓东路“五月香棕子店”很不错

主食类(面、饭等)

省府路上的过桥米线很不错,西洪路老福州也行
东百往西100米,杨桥路上新开的FACE2FACE面馆,味道好极了!!!
FACE2FACE面馆的面还不如到冠一!
粉干还是台江麦当劳后面的那家好
台江吉祥山阿胖拌粉干最好吃,福州最有名的老小吃店

粥:道山路上竹园

最好吃的饺子在鼓东路的天天过年饺子馆
最好吃的饺子在华屏路6号204室

最好的荷叶饭是一个小巷子里的(津泰路麦当劳对面夜市穿过之后路口对面的---听起来很复杂么?)的黄记

最好吃的牛杂在达道路亚细亚对面!
牛滑也是交通路有家叫“辉辉”的店做的不错!
最好吃的牛排是在亚细亚对面的武仔牛肉店
最好的中餐牛排在广达路,高桥路口斜对面,六建牛排馆

新星牛排馆是福州最早的牛排馆。“新贵族音乐餐吧”是它的分店,那里的环境要好得多
省府路那家染房的牛排很好

(地方风味菜)

最好的荔枝肉在黄巷和南街交界!

去康山中学那条路上一家目鱼罐等小吃太棒了,福州最有名的老小吃店

水煮活鱼满街都是,最好吃的算是“菜根香”(六一路邦辉桑拿对面)的,连汤都能喝(不是红油汤)
最好吃的水煮活鱼在渡鸡口的老重庆.....

卤田螺!!!温泉派出所旁边,因还没来得及问,具体位置不详,但朋友吃过后一直称好。

“菜根香”去过几次,毛氏红烧肉味道不错
吃毛氏红烧肉,去湖东路的毛家饭庄好了,人家才是正宗的

龙腾那边的北京饭庄的北京烤鸭很好吃啊

最好吃且干净的沙县小吃在屏西新村里的沙县小吃城

四川谭鱼头火锅,6月18号开业,在冲浪游泳池附近,味道不错,环境也很不错

温泉路温泉澡堂对面有家 百味饭店 闽清山味菜做得很好

川菜:瑞闽对面东泰路上第二家。

湘菜:福三中对面
吃湘菜东方红最好吃了!叫上我,统统打8折 (深呼吸)

汤、甜食等

要喝最好的珍珠奶茶,就去杨桥路“乐客茶坊”

最好吃的煲汤是广州食府的

最好吃的花生汤在台江麦当労対面的小巷里.那里的芋泥也不错

最好的咖啡在星巴客(哦?福州没有?)

大世界的冰橄榄很有特色

津泰路鼓楼公安分局旁的破店,那儿的蹄膀香啊~~~~~~`````
还有:
■葱肉饼:
横街,横街就在台江文化宫斜对面,怡丰布行对面...
8中旁边,往台江方向继续走3分钟.快到工人文化宫的对面街
利嘉城和天丰电子城之间的小弄子里

■虾干饼/锅边糊/虾酥:
虾干饼在利嘉城去旧电子城的小巷子里
津泰路路口对面的锅边糊和虾酥也棒极了
虾干饼在北大路十字路口旁......
五一中路大利嘉电子城往南公园的巷子上建欧光饼------香----好吃

来个理论的!
福州向来被誉为“有福之州”,“口福”便是这福中之福了。福州人好吃,不仅仅是本地的闽菜,来自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各地的名菜名点在福州都能找到一席之地;能吃,城内山水相宜,上至山珍下至海鲜,都为吃提供了丰富而独特的原材料;会吃,这从闻名全国的闽菜中可窥一斑,在悠久的历史中形成了具有南国风味的传统技艺,而且还在不断地推陈出新。

位列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的闽菜正是出产于福建省,而在作为省会的福州市更是诸多闽菜的集散地。闽菜素以选料精细,操作严谨,色调鲜艳而着称,烹调上擅长炒、熘、爆、炖、蒸、煨。菜肴则偏重于甜、淡、酸,虾油更是福州的特色调味品,由于味重且腥,外地人多半都无法适应。闽菜馆的“大手笔”不少,大多集中于市区内最繁华的东街口和八一七路上,其中赫赫有名的便是位于福州东街口的聚春园莱馆,执掌闽菜尤为特色,享有盛名至今百年之久,而且它还是闻名中外的闽菜“佛跳墙”的发源地,这品钴名菜初名为“福寿全”,由聚春园的开山祖师郑春发经几十年的官厨生涯研究而成,典故多,原料更是多得不得了,搁在一个绍兴酒坛里,上下分层,主次分置还颇有讲究,最底下的是粘汁,以绍酒鸡汤为主,然后逐层向上是鸡鸭羊肘猪肚,鱼翅火腿干贝鲍鱼,这第三层还得用净纱布包在一起,以上是花冬茹冬笋白萝卜球,最上一层是刺参、蹄筋、鱼唇、尔后用荷叶覆住坛口,扣上一只碗,放在炭火上焖,火候未到就不能开坛,讲究得很呢!菜肴上席时扑鼻芬香,大为宴客所赞赏。后因福州名儒会饮品尝此菜曾赋诗其中有“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这道菜就因此更名为“佛跳墙”。至今还是福州人大宴宾朋时的“压轴戏”。吃正宗“佛跳墙”自是非聚春园莫属,而要品尝正宗且全面的闽菜还是去地处八一七路上的美食园和安泰楼,在那儿,各式各样的地地道道闽菜应有尽有,比如尤值一尝的荔枝肉,精肉要切成花才似荔枝,还要加些红粬粉来润色,葱、蒜、糖、醋、酱、芝麻油、湿淀粉更是一个都不能少,炒出来才能形似荔枝,质地脆嫩,酸中带甜。还有醉排骨、梅开二度、芙蓉响螺片、八宝虫寻饭等,都是闽菜家族里的佼佼者。

闽菜内外兼修、大小皆宜,既有上得厅堂,入得台面的名菜,也有琳琅满目的小吃名点,老字号的便是同利肉燕、沙县扁肉、永和鱼丸、依土捞化、阿焕鸭面、龙岭五炒粉、唯我鼎边、三成炳稃油、肉夹饼、辣菜饼、苔菜饼。它们各具特色,肉燕与鱼丸的制作工艺尤为独特,前者的皮与馅都是猪肉做的,同一块猪肉经过打制的成了皮,发过酵的成了馅,便是神奇的“肉包肉”;后者虽称鱼丸,可是食者是根本看不见鱼的样子的,鱼肉早被研磨成薄而有弹性的壳了,个中的馅却是普通的肉。这些原本分散于城区各处的老字号如今都在台江区的美食街落了户,游客们只需走一条美食街便可以尝遍福州小吃,价廉物美也能大快朵颐。

无论您来自全国的哪一个地方,在福州,您都可以尝到地地道道的家乡菜。福州的四川人比较多,川菜火锅馆也多,大多集中在井大路上,比较着名是重庆火锅城、老唐姐火锅城、蜀香园、麻辣烫川菜馆,虽说四川的辣味是大多数食惯了甜味的闽人受不了的,可是人们仍然对半辣半淡的“鸳鸯锅”乐此不疲,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天,呼朋引伴地出去嗟一顿是年轻人们的一大乐事。一锅美味“浓淡适度,辣咸相宜,快慢有节”,大菜之间,隔以小菜,疏密有度,繁简相宜——这便是福州人眼里的川菜之美了。其次就要说到粤菜了,首推津泰路上的粤式明记茶餐厅,晶莹剔透的叉烧肉,娇艳欲滴的玫瑰烧鸡,外焦内嫩的明炉烧鹅,就连白花花的大米饭,配上各式烧烤卤味,几根青菜,五颜六色看着就已是种享受,再浇上各式调味汁——叉烧汁、蜜汁、姜汁、卤汁,真真馋坏了福州人。再有就是江浙菜,在湖东路上有一家“江南小菜”堪为表率,东坡肉、醉鸡、西施舌,清而不淡、甜而不腻,与相邻的福建相比,自有另一种风味。还有江西老表们的“大鱼头”、省府路上的支云南“过桥米线”等等,都是难得的美味。

上面说的都是南方菜,北方菜在福州也是俯首皆是。其中首推东北菜,它们大多都集中于温泉支路,我家饺子馆、东北饺子馆,整个儿一个饺子赶集,除了家常的笋肉饺、猪肉白菜饺、还有牛肉饺、羊肉饺、茴香饺、素饺、鱼饺、三鲜饺、鲜虾饺,馅是五花八门的,而皮也是极考究的,绝不同于那些用机器压出的一排一个样的模子,全是用手工和面擀皮,然后搁上馅,包得漂漂亮亮的,完成得好坏与否全凭一双巧手,每一道工序都做得仔仔细细,饺皮软硬适中,不粘不滑,薄却不漏,有筋道、有韧性、呈半透明状。除了饺子,东北的各种菜在这条街上也是应有尽有,哈尔滨饭庄就以经营各种面食为主,烩面、手擀面、刀削面还有许多叫不上名的面,看看就足以目瞪口呆,吃起来更是住不了口了。而清真名小吃在这儿也能找得着,“好口福”以皮薄如纸,馅嫩含汤,调料香浓的灌汤包而着名,它的外衣是用精白面粉而制,而肉馅是由精选的秦川黄牛肉制成,那最特别的肉汁则是牛骨髓熬出的原汤原汁,再加上小笼强火的“冶炼”,这才是这“清真第一笼”的灌汤包。南街上福州城内唯一的一家清真寺前也开了一家穆斯林饭庄,兰州拉面是这儿的招牌菜,有清真师傅亲自在门前手工做拉面,让榕城人不但开了口福,也饱了眼福。位于铜盘路上的蒙古人食府,也迎合了福州人好稀奇的特点,烤羊腿、烤羊背、烤羊排、烤全羊、手抓羊肉,素以精细闻名的福州人也“膘悍”了一回。

福州地处沿海,海外贸易相当发达,海外游客也很多,所以西餐就成为这个城市美食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最为地道的要数交通路上的澳伊斯,女老板是华裔澳洲人,餐馆里进出的也都是福州各个高校的外籍教师,偶尔也有本地人去那儿尝尝鲜,极重细节的澳洲菜朴素得叫人惊讶。不多的几件称手的刀叉,简简单单地搁在面前,安安静静地,没有一丝一毫的张扬。细细咀嚼中,仿佛又回到十七世纪,上流社会的贵族们就是这样优雅地吃着晚餐,伴着镭丝花边的袖口,考究的领结,极绅士的燕尾服,无一不在述说那个久远年代独有的雅致。象这样极尽风雅的西餐馆在福州并不太多,更多的是牛排馆,比较让人称道的是南街上的新星牛排馆,牛排口味地道、量足,是上了年纪的人通常想“尝个牛排味”的好去处。而庆城路上的“无国籍”以及在五一广场和温泉路上均有分店的“石山水”,是年轻人们喜欢的去处,环境典雅别致、琴声余音绕梁、烛光摇曳生姿,品尝各式牛排和美酒,是何等的惬意。谈西餐就不能不说说咖啡,有情调的咖啡馆是榕城的一大风景线,公认最为地道的就是真锅咖啡馆、埃菲尔咖啡馆和哥尼咖啡馆,无论牙买加极品蓝山咖啡或是烧炭咖啡,无一不让人领略到经过法式咖啡文化浸润的新概念。坐在沿街的大玻璃幕墙后,看衣香鬓影,暗香浮动,耳畔是细细的音符在低低地絮语,这,便是咖啡的味道了。

日本料理是福州洋文化的另一个重头戏,来自一衣带水的邻邦的友人为我们带来了他们的美食,比如位于华林路上的千叶日本料理颇具代表性,用料妗贵,精雕细琢,配上精致器皿,从来都是日本料理最与众不同的地方。日本人嗜鱼,而日本料理以鱼作材料的菜式中,刺身和寿司又是极品。那儿出品的刺身做工细巧,把玩不已,放入口中,一阵凉意直达胸腹,轻轻一咬,鲜嫩的肉汁顺喉而下,舒畅无比。轮到寿司上场了,同样用上等海鱼作材料,配上略带粘性的日本珍珠米,与刺身是完全不同的口味,它既有刺身的鲜嫩,也有米饭的温和,把所有的食欲都刺激出来了,让你欲罢不能。此外,还有一些并不太引人注目的日式烤鳗站、寿司站,同样深得年轻人的欢心,花点小钱怡情,还能品尝一点日本的味道,何乐不为呢?

福州就是这样一个城市,天南海北,兼容并蓄,国门内外的美味佳肴在此都可窥一斑。

C. 福州三坊七巷的历史故事

给你些资料吧
福建省 福州市至今还保存相当一部分自唐 宋以来形成的坊巷,成为历史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这些坊巷中最为着名的要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福州三坊七巷算"三坊七巷"街区。
三坊七巷地处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现有古民居268幢。
“三坊七巷”地处福州市中心,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概称。
“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
“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
福州自汉始,先后建成了冶城、子城等六次城垣,城市由北向南扩展,整个布局,以屏山为屏障,于山、乌山相对峙,以南街(八一七路)为中轴,两侧成坊成巷,讲究对称,逐步形成三坊七巷一条街(“街”指南后街)。
三坊七巷全貌“三坊七巷”形成于唐王审知 罗城,罗城南面以安泰河为界,政治中心与贵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区及商业区居城南,同时强调中轴对称,城南中轴两边,分段围墙,这些居民成为坊、巷之始,也就是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
在这个街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瓦屋,曲线山墙、布局严谨,匠艺奇巧;不少还缀以亭、台、楼、阁、花草、假山,融人文、自然景观于一体。许多民居的门窗漏花采用镂空精雕,榫接而成,以及丰富的图案雕饰,精巧的石刻柱础、台阶、门框、花座、柱杆随处可见,集中体现了福州古城的民居技艺和特色,被建筑界誉为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三坊七巷民宅沿袭唐末分段筑墙传统,都有高、厚砖或土筑的围墙。墙体随着木屋架的起伏作流线形,翘角伸出宅外,状似马鞍,俗称马鞍墙。墙只作外围,起承重作用全在于柱。一般是两侧对称,墙头和翅角皆泥塑彩绘,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独特的墙头风貌。宅院有一进或多进,每进都有大厅、后厅、正房、后房、左右披榭、前后天井。天井是福州传统民居的又一特色。它由厅、榭的敞廊围绕构成矩形空间,为宅内交通枢纽,并使宅院日照充足,空气流畅,排水便利。室内的门、窗也与其他地方不同,既多且大。窗以双层通长排窗为多,底层为固定式,上层为撑开式或双开式。正房的主门朝大厅敞廊,多为4开式,门上雕有丰富的图案花饰,以增添大厅的气派。
三坊七巷图“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三坊七巷人杰地灵,出将入相的所在,历代众多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从这里走向辉煌,有的坊名、巷名就可看出当年的风姿和荣耀。
在首届“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评选”中,我国目前在都市中心保留的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街区———福州市三坊七巷,以高票获选“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
2009年7月19日,“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福州三坊七巷”在福州南后街举行了隆重的揭牌仪式。

衣锦坊

衣锦坊衣锦坊是三坊的第一坊,旧名通潮巷。据清《榕城考古略》记载:宋朝的“陆蕴、陆藻兄弟典乡郡居此,名禄锦,后王益祥致江东提刑任,更名衣锦。”宋时称“禄锦”,明朝更为“衣锦”,其实都是说坊内有人在外出仕做大官,现在衣锦还乡,荣耀乡里,所以坊名也改过去称“通潮”,则是因为这个地方是水网地区,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这个坊巷的沟渠里去。
坊中16号为清嘉庆进士郑鹏程居宅,其中的衣锦坊水榭戏台最具特色。这是一个木构单层平台,四柱单开间,下建清水池塘,中隔天井,正面为阁楼。于此观看戏剧演出,水清、风清、音清,具有声学原理和美学价值,是福州市目前唯一现存的水榭戏台。

文儒坊

三坊中的第二坊为文儒坊。文儒坊这个名字宋时就有了。据《榕城考古略》载,此巷“初名儒林,以宋祭酒郑穆居此,改今名”。郑穆任国监祭酒,是国家最高学府的重要官员,从三品的官附。明代抗倭名将张经,清代名将福建提督、台湾总兵甘国宝也居住在这里。清代饮誉全国的“民进士”之家(五代都中进士)陈承裘故居也在坊内。陈承裘的长子就是清宣统皇帝老师陈宝琛。清代的着名诗人、《石遗室诗话》作者陈衍的故居也在坊内,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大宅,内有光华阁是为入室弟子课业的地主。陈寓隔壁是现代着名法学家柯凌汉教授的住宅,这条坊就因历代文儒辈出而闻名。

光禄坊

光禄坊是“三坊”中的第三坊。光禄坊 原名玉尺山,又名闽山,是福州“三山藏”之一。历史上,光禄坊内有一座法祥院,俗称“闽山保福寺”(在今光禄坊公园内)。当时曾任过光禄卿的福州郡守程师孟时常到此吟诗游览,僧人就刻了“光禄吟台”四字于石上。为了感谢僧人,他吟了一首诗:“永日清阴喜独来,野僧题石作吟台,无诗可比颜光禄,每忆登临却自回。”光禄坊的名字就从此而来的。
光禄坊也是名人聚居的地方。明末有万历间举人、画家林有台,提学孙昌裔,以及学政许豸,其子许友、许宾,孙许遇,曾孙许鼎、许均,玄孙许良臣、许荩臣,都是诗人、书画家。清康熙年间有林侗、林佶兄弟。林侗是考古学家,着有《来斋选古》、《来斋金石考》等。林佶精诗文,着有《朴学斋诗文集》,又善书法,他手写的刻本《渔洋山人精华录》、《尧峰文抄》、《古夫于亭杂录》、《午亭文编》非常有名,被称为“林佶四刻”,在中国印刷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还有诗人、着名藏砚家黄任,琉球国册封使齐鲲、同榜兄弟两进士——刘齐衢和刘齐衔、博物学家郭柏苍、近代小说翻译家林纾、着名作家郁达夫等等。还出过不少才女,如黄任之女黄淑宨和黄淑畹,齐鲲之女齐祥棣,郭柏苍之女郭拾珠姐妹,她们或精书画,或工诗文。
光禄坊名胜以光禄吟台最为有名,擅池、台、亭、石、花、木之胜,以及宋至清摩崖题刻多处,1961年被列入福州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光禄吟台西荔枝树下,原有石刻“鹤磴”,是纪念林则徐晚年放鹤处。还有清代大木构造、宽敞明亮的刘家大院(今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明末古朴木构房的黄任故居,高墙窄道的早题巷,明代石板铺设的老佛亭桥,都保存了明清建筑的特色。
因原来光禄坊旁的房屋都比较老旧,目前该地正在进行整体大修工作,预计2010年国庆节前全部完工。

杨桥巷

杨桥巷是七巷中最北面的一条巷。杨桥巷古名登俊坊,因西能通杨桥而改名。民国时因城市建设需要,已被扩建为马路,所以后来便更名为“杨桥路”。在杨桥路与南后街交叉处的林姓大宅,是林觉民烈士生前的住处,这一烈士故居,后来卖给作家冰心的祖父谢銮恩。冰心小时候在这里居住过,《我的故乡》中,亦对故居有生动的描述。巷道扩大为道路后,林觉民烈士和女作家冰心的故居(可参见词条“福州冰心故居”),有相当部份被保存下来。
杨桥巷(南)有座“双抛桥”,规模不大但传奇多。一是此桥所处内河沟道,是东西两水“合潮”的地方,“万里潮来一呼吸”的内河奇观,在此感受得最为真切。二是双抛桥边两岸相向而长的一对榕树,在空中竟枝叶连理,相拥成阴,于是就有个青年男女殉爱的凄美故事,传之久远,以至后人已说不清先有爱后有树、先有树后有桥,还是相反。近闻有海外作家将之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绝唱相提并论,更添了几分悲情。不过,由于河道改造和城市建设的缘故,双抛桥已经由“桥”慢慢变成了一座街边的“亭”,成为路人歇脚品茶的场所。

郎官巷

郎官巷,在杨桥巷南,南后街的东侧,巷的东头通福州市内闹区八一七北路东街口。 郎官巷也是宋代就有的坊端口。据清《榕城考古略》载:宋刘涛居此,子孙数世皆为郎官,故名。宋代诗人陈烈原籍长乐,迁居福州时也住在郎官巷。 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的故居也坐落在巷内。郎官巷西头巷口立有牌坊,坊柱上有副对联:“译着辉煌,今日犹传严复宅;门庭鼎盛,后人远溯刘涛居。”

塔巷

塔巷,在郎官巷之南,东能八一七北路闹市区,西能南后街。据《榕城考古略》载:“旧名修文,宋知县陈肃改名兴文,后改文兴。今呼塔巷,以闽国时建育王塔院于此也。”此大塔位于巷北,并有塔院看管,被视为福州文运兴盛的象征。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塔还在,以后未见记载。清代在巷内砌造半片的小塔,作为古迹纪念。50年代,小塔移置巷口坊门之上。 塔巷旧有旌孝坊,为明代孝子高惟一立,流传有一首赞誉他诗曰:“三年流水如君少,一片天然孝子心。昨夜三山明月照,不知甘露洒幽人。”至今仍传为美谈。

黄巷

黄巷在塔巷之南。隔着南后街,与衣锦坊东西相联。据志载,晋永嘉年间(307-312的)中原黄姓人家避乱入闽,落户在此,故称黄巷。到了唐朝末年,崇文官校书郎黄璞退隐归居这里。黄巢军入福州,因闻黄璞的大名,命令兵士夜过黄巷"灭烛而过",勿扰其家,从此黄巷名声大振。。巷内历代多住儒林学士人文荟萃,成为文化名人和社会名流的集居地。清代知府林文英、榜眼林枝春、巡抚李馥、楹联大师梁章钜、进士陈寿棋、赵新等,都曾居巷内。曾一度改名新美坊,后称新美里。巷内有一“唐黄璞居”石碥,50年代初期还有人见过。 黄巷中有一庭院名曰“小黄楼”,属于文物保护单位。

安民巷

安民巷位于黄巷之南,隔着南后街与文儒坊相对,安民巷旧名“锡类坊”,它改名“安民”,与黄巢入闽有关。据《福州地方志》载:“因唐代农民起义军黄巢入闽时,到此巷即出示安民,故名。” 旧有锡类坊,以宋刘藻以孝闻,后太宰余深居此改曰:“元台育德”。历史上巷内人家多为社会贤达。元行省都事贾讷居之。巷西侧民居旧宅仍保留匀称格局和古朴风韵。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驻闽办事处设在其间。今此老宅列为革命文物保护单位。

宫巷

宫巷宫巷在安民巷之南,东西两端分别一八一七北路和南后街相接。据清《榕场面考古略》载:“旧名仙居,以中有紫极宫得名。后崔、李二姓贵显,更名聚英达,明得改英达。”
宫巷里的豪门住宅结构精巧,单是室内的木雕石刻构件就今人叹为观止。如漏花窗户采用缕空精雕,榫接而成,而且通过木格骨骼的各种精心编排构成了丰富的图案装饰。在木穿斗、插斗、童柱、月梁等部件上常饰以重点雕刻。各种精巧生动的石刻在柱础、台阶、门框、花座、柱杆上随处可见。可以说是福州古建筑艺术集大成者。

吉庇巷

吉庇巷,福州三坊七巷之一,俗称“吉避巷”。宋郑性之中状元衣锦还乡时,巷中居民因凌辱过他而赶紧回避,遂称“急避巷”。明代以谐音改名为“吉庇巷”,取吉祥如意。
福州着名的“安泰楼”酒楼也就位于吉庇巷口。

南后街

福州三坊七巷不仅仅是三条“坊”和七条“巷”,还有一条闻名遐迩的南后街。
三坊七巷之南后街福州南后街西起杨桥路口,南至吉庇路达澳门桥,全长1000米左右,是福州城内“三坊七巷”的中轴。它的东侧有七巷,西侧有三坊,是从福州三坊七巷兴起至民国期间主要的商业街,由北到南路面商贾云集。
这里柴米油盐、日常生活所需三十六店(各行各业)一应俱全。还有专为文化人服务的刻书坊、旧书摊、裱褙店,以及元宵、中秋两节的灯市。“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客里偷闲书市去,见多未见足开怀。”清末举人王国瑞这道诗中将南后街比为北京正阳门外琉璃厂,体现南后街以前的文化风貌。明、清时期的南后街依旧是“粉墙黛瓦石板路”、两旁铺面林立的热闹街市。至民国时,将路面拓宽,改成柏油马路。
南后街是三坊七巷的中轴, 翻修后的南后街将充满古色古香韵味,路面的宽度将达到12米,包括中间宽7米的步行街和两侧各2~2.5米的路侧带。起于杨桥路、止于吉庇路的南后街全长只有634米,定位上,它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休闲文化商业街。
历史上的南后街曾聚集了花灯、裱褙、书坊等许多福州传统工艺行业。有关人士说,根据相关规划,南后街的定位是传统文化商业街,初步打算根据老字号的经营现状选择一部分予以恢复,如“米家船”裱褙店、“聚成堂”书坊、花灯等百年老字号,市民喜爱的传统灯市也初步打算每年定期举办。此外,有关部门还有意邀请寿山石刻、脱胎漆器、软木画等福州传统工艺美术大师在南后街设置工艺美术大师展示店,以增加传统商业氛围。
现在,在南后街的经营商业业态规划上,出现了酒吧咖啡、顶尖奢侈品等“新面孔”。这些新面孔的出现,将给传统的南后街注入现代化的因素。
南后街沿街保护性修复工程于2009年1月全面完成,目前已经开街,再现其“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的历史风貌。
[编辑本段]建筑特色
习惯上讲,我们都先说三坊后讲七巷,其实,从建筑位置来分析应该是先有七巷后有三坊。唐代的先民们先是沿着城市的轴线--南街,建起了一组排列工整的"新村"。然后,再隔一条南后街,向西发展,建起一组坊巷,成为以南后街为中心轴线的"非"字形结构的街区。经过千百年的风雨变迁,大多于宋代定下坊巷之名,于明清时代形成今天建筑格局,成为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
从建筑空间的处理来看,三坊七巷在中轴线上的主厅堂,比北方的厅堂明显高、大、宽,与其他廊、榭等建筑形成高低错落,活泼而又极富变化的空间格局。厅堂一般是开敞式的,与天井融为一体。特别要指出的是,为了使厅堂显得高大、宽敞、开放,一般在廊轩的处理上着力,承檐的檩木,或再加一根协助承檐的檩木,都特意采用粗大的而长的优质硬木材,并用减柱造的办法,使的厅堂前无任何障碍,这在北方建筑及其他南方建筑中,都极少见到。例如宫巷林聪彝故居之轿厅以及祠庙的戏台,均是如此处理。这是福州古建筑的重要特色之一。
三坊七巷除了在布局结构上与众不同之外,在围墙、雕饰、门面上都很有特色。
马鞍墙
三坊七巷民宅沿袭唐末分段筑墙传统,都有高、厚砖或土筑的围墙。墙体随着木屋架的起伏做流线型,翘角伸出宅外,状似马鞍,俗称马鞍墙。墙只作外围,起承重作用全在于柱。江南建筑中,绝大多数是成90度角的直线构成的阶梯形的山墙,福州仅个别建筑有,包括福建的闽北、闽南、闽东也有存在,惟独福州三坊七巷民居的马鞍墙是曲线形的马鞍墙。一般是两侧对称,墙头和翘角皆泥塑彩绘,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独特的墙头风貌。
雕饰
三坊七巷在建筑装饰方面最有特色的要数对门窗扇的雕饰。普通居民梁柱多不加修饰,简洁朴实,而在门窗扇雕饰上则煞费苦心。其窗棂制作之精致,镶嵌的木雕之华美,是其他省份居民难以企及的。窗饰的类型特别丰富,有卡榫式图案漏花,有纯木雕式窗扇,也有两者相间使用。可以说是江南艺术的集大成者。在卡榫式漏花中,工匠通过精心编排,构成不同的装饰效果,有直线型、曲线型、混合型--直线型疏密有致,曲线型富有动感,混合型变化多端,且各有吉祥寓意。在木雕式窗扇中,有透雕,有浮雕,题材有飞禽走兽,人物花卉,整个窗扇雕饰有对称式有不对称式。如文儒坊尤恒盛的明代古宅,在二进厢房的门窗隔扇上,透雕了较复杂的瓶花图案,花瓶寓意住居平安。涤环板上是浅浮雕的花开富贵.这些用卡榫斗拼或木材镂空精雕而成的花窗雕饰,充分显示了福建民间工匠的高超技艺。
建筑门
三坊七巷建筑门的处理也极具特色,约有四种。一种是在前院墙正中,由石框构成的与墙同一平面的矩形师门,另一种则是两侧马鞍墙延伸作飞起的牌堵,马鞍墙夹着两面坡的屋盖形成较大的楼,像沈葆桢故居、陈承裘故居、林聪彝故居都是这种门楼。
[编辑本段]《三坊七巷宣言》
《三坊七巷宣言》是在2009年7月20日在福州举办的“老城保护与整治———三坊七巷国际学术研讨会”上通过。宣言就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如下共识和行动倡议: 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基因,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要格外珍惜自己的文化遗产,它不仅属于一个城市,也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每个城市都有责任和义务保护。
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的保护是社会发展的进步。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应不仅注重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应注重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重视建立民众与文化遗产间的情感联系,应建立、积极、合理、有效的途径,使文化遗产为民众所关注与分享,使文化遗产真正为社会发展提供取之不尽的动力。
文化遗产对于经济社会的影响力,是潜移默化而深刻长远的,是不可复生的精神资本、文化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文化遗产的丧失是无法补偿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要格外珍惜自己的文化遗产,每个城市都有她应保护的“紫禁城”。
[编辑本段]主题展馆
用于展示三坊七巷文化价值的博物馆拟选地址现已基本确定,将开辟8个博物馆和3个展示区:
1.三坊七巷历史人物博物馆,拟选址刘家大院。理由是刘家大院是福州乃至全国领先的城市公共事业的先驱,又临近光禄坊,是三坊七巷的“客厅”。
2.福州当代艺术中心,拟选址蓝建枢故居。理由这里紧贴光禄坊公园,对带动人流,提高知名度,方便参观都极为有利。 3.当代漆艺博物馆,拟选址南后街中心地段的叶氏民居。理由是这里是福州百年老店与老行当和现代生活嫁接的中转平台。 4.福州民俗展示与演艺中心,拟选址郭柏荫故居。 5.戏剧戏曲演艺中心,拟选址水榭戏台。 6.茶文化世术馆和国宾级接待中心,拟选址林聪彝故居。 7.明清家具民俗博物馆,拟选址二梅书屋。 8.楹联博物馆拟选址梁章钜故居(梁章钜是福州先贤楹联学鼻祖)。 拟开辟的3个展示区为:“一个专项展示区”,即“七巷”中自郎官巷至黄巷之间的展示区,主要展示闽台亲缘关系;“第一综合展示区”为黄巷至吉庇路之间的展示区,主要展示林氏价值的各种文化和船政文化;“第二综合展示区”即“三坊”中各展示点有机结合形成的展示区,主要展示文人墨客的相关文化。 此外,三坊七巷还将借助“一水一节点两街两片区”的结构,构建不同功能区。其中“一水”即安泰河的滨水休闲风情带。“一节点”规划是拟将光禄坊的“光禄吟台”作为三坊七巷南节点。“两街”为南后街传统特色商业带和南街商业更新发展带,“两片区”规划是结合北入口,将郎官巷、塔巷及水榭戏台部分作为旅游集中展示区。宫巷—安民巷有大量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保护建筑,将作为博物馆建筑集中区;文儒坊南北段两侧作为会馆会所片区,以创意和休闲为主。
如果你的老师看到了我写的,肯定会说你抄的。。
所以还是给你些资料吧
希望给我加分啊
先谢谢啦~ ~

D. 福州的风俗

福州风俗主要为节俗、婚俗、食俗、传统技艺,具体如下:

1、节俗

游神、迎神是福州乡村正月里举行的一种习俗活动。农历的正月初三至十五,便是游神的时间。以村为单位,有时数村联合,用敞篷大轿抬着当地供奉的神祗塑像,在锣鼓和鞭炮声中结队巡游村境,百姓夹道观看、迎接,场面热烈。

福州传统有个“拗九节”,已出嫁的女儿都要在正月廿九煮“拗九粥”,趁早送回娘家孝敬父母。迄今福州郊县仍保持此俗,但城区的“拗九节”却渐渐被“母亲节”所代替,一到这个节,花店生意就格外的好。在酒楼里也可以看到为父母亲而设的宴席。

2、食俗

福州菜是闽菜的代表,闽菜有“福州菜香飘四海,食文化千古流传”之称。选料精致,刀工严密谨慎;讲究火候,注重调汤;喜用佐料,口味多变。着名汤品如历史悠久的佛跳墙,有“坛起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的美誉。

福州五大代表菜是佛跳墙、鸡汤氽海蚌、淡糟香螺片、荔枝肉、醉糟鸡。五碗代表是太极芋泥、锅边糊、肉丸、鱼丸、肉燕。福州的素菜也很有名,以面筋、豆腐皮、豆腐筋、香菇、木耳等植物食物为原料。名素菜有“南海金莲”、“半月沉江”、“石鼓三鲜”、“涌泉三丝”等30多种。

3、婚俗

福州结婚习俗分为订婚仪式、男方下聘礼、女方回礼、女方置办嫁妆、接亲、吃太平面、铺床、见长辈、酒店设酒宴、回门。“过礼”之后,男女双方即可商定日期,到当地政府办理结婚证,正式确定婚姻关系。

4、传统技艺

闽剧,又称“福州戏”。明代,昆山腔、弋阳腔等传入福州,福州方言戏曲逐渐兴起。清光绪初到辛亥革命前后,称“闽班”。民国十三年(1924年),郑振铎出版传统剧目《紫玉钗》等,正式以“闽剧”取代了“闽班”的称号。

评话是福州地区主要曲艺品种,讲究唱、说、做、表,有“人文活化石”之美誉。

十番原名“协欢”,意为声协和而成欢,是福州主要地方乐曲之一,由民间龙灯舞演变发展而来,曲调悠扬动听。

(4)福州哪里有卖一打三响锣鼓架扩展阅读:

福州城市标志

1、市标——三山一水

福州城内于山、乌山、屏山“三山”鼎峙,闽江宛如绿带穿城而过。史载,五代梁开平二年闽王王审知扩建城池,将风景秀丽的于山、乌山、屏山圈入城内,形成了福州“山在城中、城在山内”的独特风貌。“三山一水”成为榕城主要标志,故福州亦称“三山”。

2、市树——榕树

福州植榕,古已成风。榕树四季常青、枝荣叶茂、雄伟挺拔、生机盎然,象征着福州城市精神风貌。福州城区有古榕树近千株,其中福州国家森林公园内的一株千年古榕被誉为福州第一大榕,相传是北宋冶平年间三位武官在此练武时植下的,树高20米,树冠地面投影面积达1330多平方米。

3、市花——茉莉花

福州特产,产量和质量都居中国之首。宋时福州已普遍栽培茉莉。福州城郊有许多成片栽培的茉莉园。它象征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芬香四播。以茉莉花薰制的福建茉莉花茶亦久负盛名,远销海内外。1985年2月8日福州市第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决定命名茉莉花为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