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福州地名~仓山区胪雷
胪雷村,胪雷二字,有些许陌生。
若说陈景润,你不陌生。
若说陈绍宽,你不陌生。
他们来自福州城门镇胪雷村,
一座曾有七百年历史的古村。
可曾想过?
十年,弹指一挥间,
老屋、小河、石桥、村道、古榕,
在造城运动中,
在尘土飞扬中,
皆成瓦砾废墟。
当广厦拔地而起,胪雷村难寻踪迹。
城镇化快速推进,村成了行政定义。
遥想陈氏先祖,在唐末入闽避难,
于南宋末年间,为躲避蒙古铁骑,
福州东门易俗里出发,跋山涉水,
横渡闽江,翻越胪峰,
为子孙繁衍生息,苦寻风水宝地。
那日,陈氏先祖陈令图站在胪峰之巅,
往南眺望,山峰南麓,沃野千里,
有河往南蜿蜒曲折,入乌龙江。
陈氏先祖终寻得风水宝地。
此处依山傍水,三面环山,南面临水。
地形可藏风聚气,蕴意此地可纳福纳财,物华天宝。
河流南下入乌龙,蕴意子孙可鹏程万里,福禄双拥。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
陈氏开始在此繁衍生息,
因村在胪峰山脉内,简称胪内,
福州话“雷”通“内”,亦称胪雷村。
在七百年的时光,
从陈氏先祖开始,耕读传家,聚族而居。
族人陆续光耀门楣,
明清两代,秀才、举人、进士达46人;
民国至今,胪雷村在历史上熠熠生辉。
一个小小的胪雷村。
一朝二部长,
二世两将军,
三代双院士。
陈可忠,求学生涯
就读于清华大学、深造于耶鲁大学。
一生辗转多所民国国立大学,奔走学术与教育间。
一生致力于“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归来时,以教育兴国为使命,推动中国科学发展。
抗战时,主持国立编译馆,翻译西方科学文献。
建国后,在台湾协助梅贻琦建设台湾清华大学。
离开大陆后,老先生再未归来,
与胪雷村总是隔着一湾海峡,
或者总是隔着一片汪洋。
在大陆,却有他的故事。
陈景润,毕业于厦门大学,
他的陈氏定理,
哥德巴赫猜想研究领域上披荆斩棘,
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
那块写着“陈氏定理”匾额还挂在陈氏祠堂里,
那是一种荣耀,
这种荣耀也是种传奇,激励一代又一代学子。
陈绍宽,曾任中华民国海军总司令。
清末至民国,一生致力于海军发展。
抗日时期,四方奔走,积极抗战。
江阴海战,陈将军海战最后一役,
民国海军在此一役,全军覆没。
对抗日军虎狼舰队,以弱敌强,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虽败犹荣。
那一战,史称江阴海战。
从八一三淞沪抗战开始,
陈绍宽率海军,
沉民船商船封江,主动出击日舰队,
致力于后方布防。
与日军苦战周旋三月,
12月3号,江阴沦陷,
民国海军全军覆没。
这场仗,敌我双方实力悬殊。
陈将军毅然而然,挺身而出。
这场仗,虽败犹荣,
因为这场仗,
中国海军与日本海军周旋三月,
这三个月,
为民国政府撤退提供宝贵时间,
为淞沪前线70万陆军做挡箭牌。
为宜昌的大撤退提供宝贵时间。
致敬海战中牺牲的中国军人,
12月3号江阴沦陷,12月13号南京沦陷。
在此哀悼南京大屠杀的难民。
谨记国耻。
那年1945,日本无条件投降,
民国政府委派陈绍宽代表中国海军出席日本的受降仪式。
解放前,国共内战,
陈绍宽深思熟虑后,抵制内战,
后辞官,离开南京南下福州,
隐居胪雷乡,粗茶淡饭。
直至新中国,担任福建副省长。
当今日漫步于胪雷村,
再难见村中的古榕下闲时群聊的老人,
再难看见在利济河中嬉戏打闹的小孩,
陈氏祠堂的戏台上多了一层灰,
很久没有闽剧的戏班在此唱戏。
陈绍宽故居门口再也看不到村中赶集。
如今的胪雷,放眼望去,尽是高楼,
似乎满眼尽是繁华。
以前的胪雷村,
一砖一瓦皆有故事,
沿着蜿蜒巷道步行,
村中的杂乱无序的电线,在电线杆间缠绕,
却是指引回家的路。
村道旁的水泥红砖的房,偶尔看到灶台烟,
门口的老人静坐着。
胪峰守着胪雷已数百年,小河流淌也百年,
一代又一代的守候。
胪峰陈氏祠堂的拗九节,百名厨师齐上阵,
一年又一年千叟宴。
后来,城镇化运动如火如荼,
火车南站选址在胪雷村,
从那时候起,村内塔吊如林,
望之所及,砖瓦房皆成瓦砾废墟,
渣土车穿梭于其中,
尘土飞扬,古榕孤立于工地之上。
后来,以火车南站为中心,
打造南站商圈,
胪雷村的地开始城市化,商业化。
当胪雷路横贯在火车南站西广场前,南北走向。
胪雷村不复存在,
南站西广场还保存着陈绍宽故居,
庵前一路的东侧保留着陈氏祠堂。
陈绍宽故居与陈氏祠堂隔着一条胪雷路,遥相呼应。
有一规则,村与城达成一种默契,
城镇化进程中,
城中村的祠堂必然保存。
祠堂在那,你尚有根可寻,知道自己曾来自哪里。
祠堂是一座村的精神支柱,是一座村的魂。
城市化,多少城中村消逝在我们视野,
它无形地撕裂人与人之间亲密的纽带。
有时想,村民之间的情感其实很简单,
在猪肉铺前为一块排骨砍价,
在水果铺了摊上自然的吆喝,
在农村便利店买烟酒的赊账。
身披睡衣脚踏拖鞋那是标配……
在城市化,也许再难看到,
当祠堂留下,尚有念可想,
精神的纽带还未被撕裂,
哪天累了,哪天想胪雷村了,
还可以到那祠堂走走。
看看祠堂建筑上飞檐翘角,
看看祠堂二十四孝图浮雕,
看看祠堂中那荣耀的匾额。
哪怕祠堂门口,苔痕上阶绿,
哪怕祠堂门前,照壁墙破裂,
哪怕祠堂后面,霓虹灯闪烁,
哪怕祠堂前面,眼前尽是繁华。
你都会想起,
这里曾是一座村,
这里曾是故乡。
对于老一辈,
也许从未想过,
离家乡那么近,
却有无尽乡愁。
遗憾的是,
下一代的孩子,
不懂近在咫尺的乡愁,
不懂城镇化带来的伤感。
也许那时,
孩子们都长大,
住着胪雷新城,
走在胪雷路上,
上着胪雷小学。
总有一天,
走在胪雷村的牌坊下,
或者在胪雷亭休憩时,
不经意间的一问,
“为何叫胪雷,这里曾是村?”
长辈会带着晚辈去一趟胪峰陈氏宗祠,
参观一趟陈绍宽故居,
长辈告诉晚辈,
这里的曾是胪雷村,
这里的陈氏先祖们曾经荣耀过。
⑵ 福州小年吃什么
1:福州小年吃什么——甘蔗
福州人祭灶还要专门供甘蔗,而且一定要完整地保留甘蔗头。这是因为相传在宋朝时,吉庇巷(今吉庇路)有一个叫郑性之的穷书生,祭灶那日买不起供品,看到别人家中丢掉的甘蔗头,就捡了起来。
回家后,他点上香,用那截甘蔗头当供品,又剪了一匹纸马,在纸上写道:“一匹乌骓一条鞭,送你灶公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谓道文章不值钱!”那日灶公上天后,把此事告诉了玉帝,玉帝听后十分同情郑性之。第二年,他便中了状元。如今福州人爱用带头的甘蔗祭灶,寓意吉利。
2:福州小年吃什么——灶糖灶饼
按照老福州的习惯,外公、外婆要在祭灶这一天向外孙、外孙女送灶糖灶饼以及花花面壳(面具),此俗富含民间亲情,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这个习俗已经渐渐淡漠。
3:福州小年吃什么——年糕
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年节食品。年糕多为方块状,颜色有黄、白两色,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
4:福州小年吃什么——米齐
尾牙以后,老福州的家家户户就开始做米齐。浸泡糯米,用石磨碾磨出米浆后,装入一个大大的白色米袋(只透水,不透物);用石头或椅子将水分压出,让里面的糯米成团。
糯米成团后,逐一揪块压扁,包入适量红糖糯米馅,收口搓成圆形,按在正方形的艳山姜叶上,入蒸笼蒸熟;出笼后,再用筷子逐个点上红点,有见喜太平的寓意。
⑶ 胶州纳福上城小区属于什么社区
福州北路社区。根据拦渗查询相关资料显示,纳福上城位于青岛市胶州市福州北路,根察数据参考青岛市地域区域划分,小区在区域管理上所属于败衡首福州北路社区管辖。
⑷ 三山国王是邪教吗
有人说三山国王是邪教,甚至将杭州失踪女童案件与三山国王联系起来,但后来证明这是谣言。那么,我们来探讨一下三山国王是否为邪教。
1. 三山国王并非邪教或宗教,而是潮汕及台湾潮籍民众所供奉的地方守护神。他们分别是潮州独山、巾山、明山的三位山神,被认为具有避灾纳福保平安的神奇力量。据说,宋太祖赵匡胤在平定刘张之乱时,得到了三山神的力量帮助,因此封此三山神为国王,故有此称。
2. 三山首山国王起源于现广东揭阳市揭西县河婆镇,形成于隋朝,是粤东地区原住民,包括潮州人(潮汕人)、海陆丰人及粤东客家人等族群的精神信仰。随着当地移民向外扩展,三山国王信仰成为粤东、东南亚、香港及台湾民间信仰之一。
3. 关于三山国王的来历,据清朝同治三年的《广东通志》记载,独山、巾山和明山三山对峙,有三位神人出自巾山之石,自称昆季,受命于天镇三山,托灵于王峰之界石,庙食一方。乡民于巾山之麓置祠合祭,水旱疾疫,有祷必应。宋太祖赵匡胤开基以后,刘拒命,王师南讨,潮守侍监王某诉于神,天果然雷电以风,助王师之讨伐,刘备兵败,南海以平。宋太宗征太原时,在城下见金甲神三人,操戈驶马,冲锋在前。凯旋后,观三金甲神在城上。人以潮州三山神奏告太宗。宋太宗即诏封明山神为清化盛德报国王,巾山神为助政明肃宁国王,独山神为惠威宏应丰国王,赐庙额为“明贶”。岁时合祭。另据《潮州府志》,三山国王之事迹略异。府志称,宋代末年,恭帝被北掳去。文天祥立端帝于福州,改元景炎。元兵压境时,张世杰奉帝南奔潮州,至揭阳县境,又被围。情势危急之中,忽见天气骤变,风雷昼晦,有兵马三支,从三面山中,由三位将军率领,冲杀而出,驱退元兵,斯围即解。帝与众臣正欲向三支兵马致谢,兵马迅速按原路退去,顷刻间不见踪影。风雷过后,细视周围,三面环山,一为绿树苍苍,一为白石峨峨,一为土色赭赭。于是封三山为三山国王。邑人立庙祀王,所塑神像则一为青面,一为白脸,一为赭颜。此三山即为独山、巾山和明山。
4. 三山国王的历史沿革可追溯至隋朝,显灵于唐朝,受封于宋朝。隋初,潮汕之三山(明山、巾山、独山)出现神迹。当地人便在巾山之麓建庙奉祀此三山之神,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唐朝开始,三山神成为当地山神,潮人对三山神普遍顶礼膜拜,每年都要定期祭祀三山神,其职能在禳灾纳福,为一般民众服务为主。相传唐代中期,韩愈贬任潮州刺史,适逢潮州水患不断,民不聊生,于是他便向“三山国王”祈求。果然,三天后雨过天晴,韩愈随即尊奉三山为神。到了宋朝,这“三山神”协助宋太宗打天下,使得宋师太原大捷,受到太宗赵光义的褒封:封巾山“清化威德报国王”,封明山“助政明肃宁国王”,封独山“惠威弘应丰国王”,并赐庙名曰“明贶”。至宋仁宗明道年间,“复加封广灵二字”。至此,“三山国王” 经皇封,提升为国家神,成为为国家皇权服务的神灵象征。当时,其地域影响大体局限于潮汕。而在元初,张世杰奉宋少帝南奔潮州,“三山神”再次显灵救助少帝突围。经过历代帝王的褒封,三山神由将军、元帅、护国王等嬗变为“三山国王”,体现了封建王朝对忠义烈士的推崇和民众对英雄豪杰的感佩。元朝,三山神的影响和地位,较唐、宋时期更加显赫。潮州、梅州、惠州,都建有“三山国王庙”,祭拜者,除当地民众外,还有“远近士人”,“岁时”或“走集”都要前来拜祭。
5. 三山国王祖庙位于揭西县河婆镇西南3公里处的玉峰(又称大庙山)东北麓。河婆古属潮州,故称三山国王潮州大庙,创建于隋,至今香火延续了1400多年,影响深广。祖庙是一座规模宏大的灰沙土夯墙盖瓦建筑物,殿廊皆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极具民族特色。祖庙始建于隋,显于唐,封于宋(宋太宗封三山神为“三山国王”),赐庙额“明贶庙”,因庙在古潮州郡,故又称“潮州祖庙”,当地群众称之为“大庙”,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后代有修建,八十年代更是修葺一新,金碧辉煌,气势雄伟。庙前有石拱桥,入门两侧各置泥塑将军像一座,其旁各有一匹泥塑白马,庙正殿奉祀三山国王坐像,左偏殿祀开山祖师,鲁班先师、北极玄武、出游神木坑公王,右偏殿祀文昌帝君,月下老人、南极仙翁、出游神指挥大使。后殿有花厅,祀三山国王夫人,左厢房祀七仙女,神农大帝、文财神爷、天官赐福,右厢房祀千里眼、顺风耳、黄帝武财神爷、土地神。前进殿塑把门将军,左孟章,右监名大将军。所塑诸神共百余尊,皆塑得栩栩如生,巧夺天工,高大雄伟,女神清秀典雅,形态各异。刘希孟《明贶庙记》记载“潮之三邑(海阳、揭阳、潮阳),梅、惠二州,在在有祠,岁时走集,莫敢遑宁”。明、清以来,随粤东移民所至,三山国王的香火被带往邻近省市,后来又漂洋过海,传到台湾及东南亚各地。三山国王庙移民从家乡带来的原有的信仰而建立起来,反映了移民们为求生存、求发展而团结起来的思想意志。建神庙奉祀三山国王,举行游神赛会,正是利用它作为团结的形象。除单一籍祀神作为团聚的旧形式,在一些地方三山国王庙还起着地方性同乡会作用,有了更深层次的作用。
6. 每年农历2月25日为“国王生”,民众到当地庙宇隆重祭拜。春节游神时,三山国王也是被扛上街游庆者之一。潮汕各地民众以往还视它为“地头爷”,新生儿女或亲人病故,都进庙向国王禀报,好比登记或注销户口。对于台湾民众来说,各王的封号及神诞日为:独山惠威宏应丰国王是农历3月16日;巾山助政明肃宁国王是农历2月28日;明山清化盛德报国王是农历3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