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福州的过去是什么样子的福州的过去历史古代是什么样子的
福州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历代以来它有十二个别称:分别是“闽中”、“晋安”、“凤城”、“三山”、“长乐”、“榕城”、“天兴府”、“福安”、“闽海”、“闽州”、“泉州”、“左海”等。
“闽中”: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分全国为三十六个郡。七年后又增设四个郡,其中福建叫“闽中”,治所在福州,所以古人广义上称福建为“闽中”,而狭义上则称福州为“闽中”。唐朝着名现实主义诗人杜荀鹤(846-904年)池州石埭人(今安徽太平),他旅居福州时留有一首描写福州秋天的诗,题目就叫《闽中秋思》:“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说明当时福州称“闽中”,秋色如画,但一千多年前交通不便,故诗的最后称“不堪行”。
“晋安”:魏晋南北朝时,晋人纷纷避战乱从中原入闽,始称“八姓入闽”,不少望族定居于福州今东门晋安河两岸,故此时福州别称“晋安”。
“凤城”:晋代地理学生郭璞为福州勘察新城,扩大范围。他在《迁城记》中说,福州“其城形状,如鸾如凤”。于是福州被人视为“凤城”,如今福州许多地名还都带“凤”,如西门的“凤凰池”,工业路一带的“大凤山”、“小凤山”,东街有“凤凰坊”,东门有“凤邱山”,宋代朱熹在福州书有“凤邱鹤林”,清代三牧坊有“凤池书院”等。如今在闽江二桥南端耸立着一座“凤鸣三山”的雕塑,象征福州的南大门。
“三山”:唐末五代,福州城范围进一步扩大,把屏山、乌山、于山圈入城内,故此后福州便有“三山”之别称。如今海外福州籍华侨聚集地行会组织仍称“三山会馆”。
“长乐”:公元933年,“开闽始祖”王审知死后,他的儿子王延钧在福州称帝,国号“闽”,改福州为“长乐”,所以这一历史时期的“长乐”不是指今天的“长乐市”,而是指福州。
“榕城”:宋代治平年间,福州太守张伯玉发动居民“编户植榕”,于是“绿荫满城,暑不张盖”。从此福州开始有“榕城”的别称。
“福安”:南宋末年,元兵挥戈南下,民族英雄文天祥护送益王赵昰入闽,在福州建立临时“国都”,将福州改为“福安”。 “天兴府”:明代末年,即弘光元年(1645年),明朝国都南京被清兵攻陷,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孙朱聿键从杭州入闽,在福州称帝,改年号为“隆武”,称福建为“福京”,福州为天兴府。
“左海”:清代福州又有“左海”之别称,因为我国古代地名以东西方位而定,以东为“左”,以西为“右”,福州位于东海之滨,故称“左海”。清末福州城曾耸立有一座石牌坊,上书“左海流芳”四个大字,以示福州人才辈出。林则徐纪念馆的大门左边上书“左海伟人”,原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人民日报》社长拓是福州人,他常用“左海”笔名发表文章。
“闽州”与“泉州”:唐代初年福州曾叫过“泉州”,但时间很短,到了唐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改“泉州”为“闽州”,把“泉州”这个名称移给了现在闽南的泉州,直到唐代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才改“闽州”为“福州”。
“闽海”:辛亥革命后,废除旧府建置,改福州为“闽海道”,于是出现了“闽海”之别称,它包括福州话流行的长乐、福清、闽清、永泰、连江、古田、屏南、罗源、闽侯、平漂等十个县市,故在海外有“闽海十邑”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