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福州市地方税务局的机构设置
(一)福州市鼓楼区地方税务局直属行政机构设稽查局。
(二)福州市鼓楼区地方税务局基层征收机构。各税务分局为鼓楼区地方税务局的派出机构,为法定税务机关。鼓楼区地方税务局设置8个基层税务分局:即征收分局、洪山分局、温泉管理分局、水部管理分局、安泰管理分局、鼓西管理分局、东街管理分局、华大管理分局。 人事教育科
人事教育科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全区地税系统的干部职工管理、人员编制、机构设置、劳动工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和两个文明建设及干部职工的培训教育工作,其职责是:
一、按照管理权限负责全区地方税务局干部职工考核、调配、任免、奖惩;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劳动工资以及离退休干部管理工作。
二、检查、指导全区税务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和两个文明建设。
三、负责人事管理和政审工作。
四、负责组织、实施、知道区地税系统日常党务工作,制定干部培训教育规划,组织实施。
五、组织开展全区地税系统劳动竞赛,岗位责任制、评先、评优工作。
六、负责职责范围内的效能建设考核工作。
七、办理局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办公室
办公室的主要任务是参与政务、掌管机关事务,其职责:
(一)参与政务,起草和审核重要文件、报告;审核所有以局名义发出的行政性文件。起草全局性工作总结,计划及其他综合性文稿。
(二)负责区地税系统税收工作会议和局长办公会议的筹备及组织工作。编写会议纪要,并对会议议定的事项进行督导和督办及落实性的检查和反馈。
(三)组织、实施、协调税收宣传及各种税务刊物的征订工作,编发简报信息。
(四)负责文件的收发和运转;打字、油印、管理文书档案。
(五)组织办理区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处理群众来信和接待群众来访。
(六)负责协调机关各科(室)工作及创安工作。
(七)负责区地税系统的固定资产管理;财务管理、服装发放,及行政、后勤事务工作。
(八)负责职责范围内的效能建设,考核、考评工作。
(九)办理局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税政科
一、负责地方各税、费、金的政策管理,做好各项税费减免税申请的核查、核批工作。
二、贯彻执行集体、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业户财务会计制度;组织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做好企业财产损失和亏损抵补等税基管理的审核审批工作。
三、负责地方税收重要政策的调查研究,税法公告工作,组织做好各种税费政策的宣传、培训及考试工作。
四、负责职责范围内的效能建设考核考评工作。
五、监督、检查指导本局各征收单位贯彻执行税收政策,强化征收管理工作。
六、完成领导交办及上级部门交办的各种事项。
规费征收管理科
1、负责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医疗保险、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工会经费、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江海堤防费等规费征收管理工作。
2、组织、指导本局各征收单位贯彻执行有关规费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政策,强化规费征收管理工作。
3、负责规费业务培训,政策问题的收集、整理、组织讨论和请示以及政策执行情况反馈工作。
4、认真做好社保登记、变更、注销的审核审批、录入,社保登记证的打印以及工会经费的费率维护工作。
5、规费收入分析与费源监控(重点费源、重点欠费监控),掌握规费收入进度情况。
6、负责组织对规费政策、征管有关问题进行调研,并撰写相关的调研文章,为各级领导机关提供决策参考。
7、不断加强规费软件的应用。
8、规费政策的宣传、辅导。
9、撰写规费信息。
10、与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和协调。
11、认真搞好本科室效能、廉政与文明建设。
12、负责本科室形成的文件做好归集整理、归档、移交手续。
13、完成局领导及上级有关部门交办的其他各种临时事项。
征管法规科
一、负责地方税费征收管理工作和征收管理办法的拟定及组织实施。
二、负责管理税务登记工作,包括:办证、换证、验证、注销等。
三、负责发票管理工作。
四、负责本局单、双定纳税户税收定额的核批工作。
五、负责税务行政处罚听证、复议、应诉、赔偿等工作。
六、负责管理纳税申报工作,制定、完善、推行纳税申报的各项制度办法。
七、负责对征收管理业务的指导和考核工作。
八、指导检查基层征收单位税收法制工作。
九、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计划财务科
一、负责全区地方税收计划的编制、分配,分析、检查和报告税收计划的执行情况。
二、做好统计、会计工作,积累整理会统资料,为编制税收计划提供可靠的依据。
三、严格税收票证管理,做好税收票证的领发、缴销、保管、检查工作,保证税收票证的正确安全使用。
四、负责基层征收单位经费审计和监督工作;基层所(分局)基建计划投资的管理;税收会计改革的实施;税收票证、装备的管理。
五、负责本科工作人员的廉政教育、思想政治工作。
六、负责职责范围内的效能建设考评工作。
七、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信息技术科
(一)负责区局计算机技术应用于税收管理各个环节的指导
检查与管理工作。
(二)负责研究制定区局税收科技工作有关政策和发展计划。参与研究区局税收管理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方针政策和实施方案。
(三)贯彻落实省局制定的计算机应用管理制度和标准规范,负责全市地方税务系统信息标准和规范的组织实施、检查和指导工作。
(四)根据市局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系统计划资金安排方案,提出我市计算机硬件系统的选型、购置、配备和维护计划,做好软件系统的推广应用维护及二次开发工作,组织办公自动化的实施工作。
(五)负责贯彻落实省局、市局制定的省、市地税系统计算机应用管理工作制度、信息管理制度和网络通信、网络安全管理工作,并结合区局实际,制定相关规章制度。
(六)负责组织区局计算机系统的技术培训。
(七)负责规划和制定与有关部门的计算机联网和对外信息交换的方案。
(八)负责区局网络建设规划方案和办公楼综合布线方案的审核、审批与指导检查工作。
(九)参与电子商务税收政策的制定和调研。配合有关职能部门组织区局有关人员计算机基础普及培训教育。
(十)完成市局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监察室
监察室的主要任务是负责指导和检查本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效能建设,查处税务人员违法违纪行为,其职责:
一、配合人事教育科组织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和职业道德、遵纪守法、廉洁奉公的教育,督促检查落实上级有关党风廉政建设和效能建设制度、规定。
二、监督、检查各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执行国家税收法律、法规、政策以及税收纪律的情况,调查处理工作人员违法、违纪行为和人民群众来信来访。
三、支持保护工作依法办事,维护其合法利益。受理工作人员对行政处理不服的申诉,和对他人违法违纪行为的检举。
四、制定税务监察工作的规章制度及具体措施,按规定组织离岗审计、落实党风、政风、行风建设和工作人员着装风纪。
五、开展执法监察,协同司法部门查处有关案件。监督检查综合反馈社会投诉事件的处置落实。
六、负责县(市)区局领导干部离岗审计工作。
七、负责组织实施效能建设工作,及职责范围内的考核考评。
八、完成市局领导以及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稽查局
一、负责查处偷税、抗税大案要案,制订稽查工作规程。
二、有重点地查处人民群众举报的税收违法案件,和各类税收违章行为的检查或税收审计工作。
三、组织、协调和督促各类稽查业务。
四、与公、检、法、工商、审计、银行、纪检、监察、国税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查处涉税案件。
五、负责全局专项检查和专案检查,涉税举报案件,承办上级有关部门转办、交办的涉税案件。
六、落实本局的行政管理、廉政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七、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任务。
征收分局职责
一、 负责办理全区纳税户纳税申报、税款征收。
二、负责税务登记、涉税受理工作、逾期登记的处罚;负责发票核销、售卖工作、发票简易违章的处罚;。
三、 负责临时经营纳税户的发票开具、有奖发票中奖者奖金的兑付。
四、 负责税务登记证的打印、发放工作、负责新户发票专用章的刻制。
五、 负责接受纳税户的咨询。
六、 负责税收政策、征管措施在电子大屏幕和触摸屏的公告。
七、 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温泉管理分局
一、负责管辖区内企业申报、纳税的管理和检查,税收政策辅导,协调辅导,协调税企关系,制定管理制度和工作规程。
二、认真实施对个体户的征收管理和特定行业、税种的征管,协调工商、国税等有关部门关系。做好护税、协税工作,积极开展促产增收工作。
三、认真负责有根据地实施单、双定户的调查、测算、初审和结算检查工作,做到税负公平、公开。
四、对新立户认真进行实地查看和漏管户清查、管征工作。
五、积极、负责地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税收收入任务和具体的征收管理调研工作,做好日常征管档案的归集管理。
六、加强自身政治、业务建设,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七、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任务。
水部管理分局
一、负责管辖区内企业申报、纳税的管理和检查,税收政策辅导,协调辅导,协调税企关系,制定管理制度和工作规程。
二、认真实施对个体,集贸市场的征收管理和特定行业、税种及专业市场的征管,协调工商、国税等有关部门关系。做好护税、协税工作,积极开展促产增收工作。
三、认真负责有根据地实施单、双定户的调查、测算、初审和结算检查工作,做到税负公平、公开。
四、对新立户认真进行实地查看和漏管户清查、管征工作。
五、积极、负责地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税收收入任务和具体的征收管理调研工作,做好日常征管档案的归集管理。
六、加强自身政治、业务建设,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七、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任务。
安泰管理分局
一、负责辖区内纳税人税款征收方式的初审,核定户的调查测算、审核、报批以及征收方式改变、定额调整的审核报批。做到税负公平、公开。
二、负责辖区新立户纳税人的下户核实,正确填写税种(费种)登记表中审核人员意见,建立相应的户管资料;负责对停、歇业户的检查工作;负责非正常户的审核认定工作;负责注销户、移出户的清税、清票工作;负责漏征、漏管户的清理工作。
三、 负责新立户初次领购发票的审批和售出发票的跟踪管理,自印发票的初审和管理。
四、 责对逾期办理纳税申报,逾期缴纳纳税户的催抱和催缴工作,清理欠税工作,负责多缴和政策性减免、退税申请的审核、结算、报批工作。
五、 负责纳税人申报质量的审核、日常辅导、日常检查、所得税汇算清缴、举报征管性漏征、漏管户和违反发票管理办法的检查。
六、 负责日常税收检查所查补的税费、滞纳金、罚款的组织入库,协助组织稽查部门所查补的税费、滞纳金、罚款的入库工作。
七、 做好具体的征收管理调研工作,税源调查,收入任务的落实。积极、负责地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税收收入任务
八、负责对委托代征和代扣代缴的税收管理工作。协调工商、国税、街居等有关部门关系,做好护税、协税工作。
九、负责对“零申报”户的检查工作
十、负责户管档案资料的归集和保管。
十一、负责税收政策的调研和执行,减免税及税前扣除项目的审核报批。负责户管档案资料的归集和保管。
十二、负责纳费人社保申报,缴纳情况的检查。
十三、作好税法宣传,负责纳税人税收政策法规和涉税事项的咨询解释工作。
十四、加强自身政治、业务建设,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十四、负责征收部门和稽查部门未列举项目的其他工作。
十五、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任务。
鼓西管理分局
一、负责管辖区内企业申报、纳税的管理和检查,税收政策辅导,协调辅导,协调税企关系,制定管理制度和工作规程。
二、认真实施对个体,集贸市场的征收管理和特定行业、税种及专业市场的征管,协调工商、国税等有关部门关系。做好护税、协税工作,积极开展促产增收工作。
三、认真负责有根据地实施单、双定户的调查、测算、初审和结算检查工作,做到税负公平、公开。
四、对新立户认真进行实地查看和漏管户清查、管征工作。
五、积极、负责地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税收收入任务和具体的征收管理调研工作,做好日常征管档案的归集管理。
六、加强自身政治、业务建设,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七、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任务。
东街管理分局
一、负责管辖区内企业申报、纳税的管理和检查,税收政策辅导,协调辅导,协调税企关系,制定管理制度和工作规程。
二、认真实施对企业的征收管理和特定行业、税种及专业超市的征管工作,协调工商、国税等有关部门关系。做好护税、协税工作,积极开展促产增收工作。
三、认真负责地实施单、双定户的调查、测算、初审和结算检查工作,做到管查结合,落实税负公平、公开原则。
四、做好漏管户清查工作、对新立户认真进行实地查看,确保管征到位。
五、积极、负责地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税收收入任务和具体的征收管理调研工作,做好日常征管档案的归集管理。
六、加强自身政治、业务建设,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七、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任务。
华大管理分局
一、负责管辖区内企业申报、纳税的管理和检查,税收政策辅导,协调辅导,协调税企关系,制定管理制度和工作规程。
二、认真实施对个体的征收管理和特定行业、税种的征管,协调工商、国税等有关部门关系。做好护税、协税工作,积极开展促产增收工作。
三、认真负责有根据地实施单、双定户的调查、测算、初审和结算检查工作,做到税负公平、公开。
四、对新立户认真进行实地查看和漏管户清查、管征工作。
五、积极、负责地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税收收入任务和具体的征收管理调研工作,做好日常征管档案的归集管理。
六、加强自身政治、业务建设,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七、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任务。
洪山分局
一、负责企业、个体户日常事务的管理,集贸市场、特定行业、税种的征收管理。
二、负责单、双定户的调查、测算、初审和结算检查,及新立户实地查看;开展护税协税和促产征收工作。
三、负责纳税申报、开票和税款征收,及税款催报和欠税催交工作。负责发票销售,发票审核补税,及其他涉税业务工作,积极完成各项税收收入任务。
四、加强税收票证、公有财产管理;负责日常征收档案的归集管理。
五、加强政治、业务制度建设,积极参加精神文明建设。做好安全保密、后勤保障工作。
六、积极负责地完成具体税收调研、宣传任务。
七、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任务。
2. 中国传统服饰各个时期的的特点
石器时代,人类已知缝衣,周口店山顶洞人文化遗存中曾发掘出骨针。新石器时代晚期,不同地区和族别的人们服饰款式各异。发型方面,大地湾文化中有剪短的披发,马家窑文化中有后垂的编发,大汶口文化中用猪獠牙制成发箍,龙山文化中则用骨笄束发。龙山文化之神木石峁遗址出土的玉人头像头顶有髻,反映了束发为髻在远古时已是华夏族服装的特征。
商代贵族上身穿交领衣,腰束绅带,下身着裳,腹前系市(蔽膝)。西周时,衣、裳、带、市仍是贵族男装的基本组成部分。其衣用正色,裳用间色,特别重视裳前之市。周王在册命典礼上颁赐的服装中常有“朱市、葱黄”(《毛公鼎》)“市、黄”(《询簋》)等物。市、黄即古文献中的衡,指蔽膝,衡则指包括系玉之组和玉件在内的整套佩饰。
春秋战国时期,深衣和胡服开始推广。深衣将过去上下不相连的衣裳连属在一起,下摆不开衩口,而是将衣襟接长,即所谓“续衽钩边”。深衣在战国时相当流行,周王室及赵、中山、秦、齐等国的遗物中,均曾发现穿深衣的人物形象。楚墓出土木俑的深衣,细部结构表现得更为明确。短袖衣是楚服的一项特征。江陵马山1号楚墓曾出土短袖的“衣”,据《说文》的解释,这是一种短衣。
胡服主要指衣裤式的服装,尤以着长裤为特点,是中国北方草原民族的服装。为骑马方便,他们多穿较窄的上衣、长裤和靴。这种服制据《史记·赵世家》说,是赵武灵王首先用来装备赵国军队的。山西长治分水岭所出铜武士像,上身穿矩领直襟上衣,下身着长裤,腰系绦带,佩剑,正是采用胡服的赵国战士的形象。
胡服之中,有所谓半臂者。这种无袖或半臂之衣,皆为胡服,《罪唯录·冠服志》云:“历朝挎褶,戎服也,袖短,或无袖而衣中断,下有横摺,又下有竖摺。若袖长,则为曳撒,或腰中间断,以一线道横之,谓之程子衣,无线道,谓之道袍。”这种裤褶,又变为胡服总名。凡无袖、短袖、长袖之衣,与腰中间有线道横截或无线道横截之袍,皆可称为裤褶。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中大批陶俑的出土,为秦汉武士的服装提供了较充分的例证。他们穿的半长衣所交掩之曲裾虽较浅,但仍为深衣之属。汉代冠制确立,上古时,华夏族之冠主要从属于礼制,男子成年时皆行冠礼。汉代的冠则主要从属于服制,是身份、官职以至官阶的表征。身份低微的人,只能戴帻而不能戴冠。冠本为加于发髻上的一个发罩,并不覆盖整个头顶。汉代妇女一般将头发向后梳成下垂的圆髻,名椎髻。
魏晋南北朝时,服装大体沿袭汉制。唯流行褶装,且多戴当时称之为小冠的平巾帻。南北朝时,由于北朝处在鲜卑或已鲜卑化的当政者统治之下,故流行鲜卑装。另一方面,北魏的某些统治者出于政治需要,提倡汉化,于是皇帝和臣僚的祭服、朝服中又出现了峨冠博带的汉魏“威仪”。唐代服装出现了“法服”与“常服”并行的局面。作为大礼服的法服仍是传统的冠、冕、衣、裳,常服则是在鲜卑装的基础上改进而成。
宋代服装大体沿袭唐制。这时的幞头内衬木骨、外罩漆纱,可随意脱戴,与唐初必须临时系裹的软脚幞头大不相同。宋代妇女也穿裙和衫,这时的衫子多为对襟,盖在裙外。裙较窄,多施细摺,福州黄墓中除出罗裙外,还有开裆裤与合裆裤,可见宋代妇女在裙内着裤。
元代蒙古男子所戴之帽圆形的名钹笠,方形或多角形的名瓦楞帽。元人之袍常在腰间施辫线,下身有褶,名辫线袄子。贵妇戴顾姑冠,以木为骨,高三尺许,外包红绢,上缀珠玉,顶插木枝、翎毛,式样极特殊。元初曾要求在京士庶均作蒙古装束,大德以后则各任其便。
明代要求衣冠恢复唐制,其法服的式样与唐代相近,只是将进贤冠改为梁冠,又增加了忠靖冠等冠式。清代改着满装。清代官服区别等级时,除继续用补子外,还特别重视缨帽的顶子。清代满族妇女着旗装,她们不缠足,不束裙,皆穿旗袍,有时外加坎肩。干隆以后,满族女装中出现高底的“花盆底”鞋。咸丰以后,又出现高大的“两把头”、“大拉翅”等发型,成为满族女装之突出的特征。
3. 福州哪里有汉服
惠安女的服饰就是一种很独特的汉服
惠安东部崇武大岞一带,妇女按古老传统装扮,服饰独具一格,历千百年虽略有衍化,却风格犹存。
衣裤除太青兰、苹果绿、黑色以外,还有白底柳条花纹或上下绿白拼接而成的,颜色甚为鲜艳。上身穿斜襟衫(截衫),又短又窄,衣身、袖管、胸围紧束,衣长仅及脐位,肚皮外露,现出身段的曲线美;袖长不到小臂的一半且紧束,上衣下摆弧度为椭圆形。下身裤子多是黑色的,裤筒甚为宽大,裤头只到脐下。
裤带上的银裤链是惠东女奇特装饰的重要内容。她们穿上宽筒的黑裤时,通常都用四至八条编织带(一般都是用色彩鲜艳的塑料丝编织,图案精巧)扎紧裤头,以银裤链悬挂在臀部上,把腰部、臀部构成的曲线美衬托出来;已婚妇女则用多条银练子扎裤头,银裤链先前只有一两股,最多也只三股,后来逐渐加多,增加到五股、七股,如今最多的达九股。那些银裤链一般是结婚时男方必送的礼物之一。
头上的装饰主要是头巾和斗笠。头巾有不同的颜色和小朵花纹图案,或兰、绿底白花的,或红底白绿花的,戴上头巾时多缀上大小不同、式样各异的塑料花。圆形尖顶黄斗笠上装饰四个绿色塑料扣子,缀上几朵塑料花,有的还在斗笠里面夹上彩色照片或流行歌曲的卡片等等。头巾捂住双颊下颔,把脸包得只露出眼、鼻、口狭小一部分,而头笠又戴得很低,熟人也很难一下子认出斗笠下的人是谁。早年有些妇女头戴前伸黑头罩,上作双角兽状,鬓插三支剑形银簪。
因为不论夏天或冬天,她们总是把头包紧,而让肚皮露出来,裤子又特别宽大,民间称之为“封建头,==肚,节约衫,浪费裤”。
惠女出门时多数人都戴上精制的银手链,把折叠整齐的小花帕一半缀于腰侧衬衫口袋,一半露出外面;手中提着精美的小竹篮子等。
随时代发展,惠女服饰也在改变中,不过那种奇特的格调和韵味却经久不衰。
惠女服饰的起源
惠东人群是土着(古越族)的残余,是经过历代汉化而演变成汉族人的。
惠东妇女服饰的起源,应是一种纪念本族历史文化象征,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以弱势群体无意识的形式泛散而上的。我们所能追溯到惠东妇女服饰的整体样式定型于唐朝,此时的惠东人群汉化已经有一个相当阶段了,汉文化的影响不可避免,宋代可能成熟,而明朝就有文字记载,在张岳《惠安县志》中曾记有:“衣服稍美者,别藏之,有嘉事递服以出……”明清两个朝代对服饰样式没有多大的影响变化,只是在纹样上丰富了惠东妇女服饰
惠东妇女服饰主流源于南蛮集团的“苗瑶系”。可无论如何我们还是寻找到一些影响的因素,而这些因素的研究表明了惠东妇女服饰:有彝族的影响,如百褶裙、绣花翘头鞋、帽子、挎包、手镯、手环;有苗族的影响,许多学者也从风俗及蝴蝶妈妈崇拜里找出某些例证;有傣族的影响,如短衣、竹帽、腰饰;有瑶族的影响,如纹样等……
据最新考证,崇武人种有蒙古血统,所以惠东妇女服饰颜色有蒙古族喜爱的颜色———绿色、黑色、蓝色,如澄江汉族包头巾等;还有壮族和布依族的百褶裙、布依族的袖子、水族衣服颜色。
从清朝官服、民服上可以看出一种影响存在于惠东服装,特别是马甲或者一个多纽绊的背心,由于这个时期为晚清,因此对近代惠东妇女服装影响较大。
综上,惠东妇女服饰主流是起源于古百越诸族,沿着自身与古百越互动的道路走上富有自己的服饰特色的道路,在历史传承过程中,不断汲取其他民族的一些服饰因素,并发生一定的变异。(据黄坚《惠东妇女服饰的传承与变异》.
泉港女红衫裤
泉港区峰尾、后龙、南埔、山腰翟或,不管青、壮、老年妇女,只要丈夫还健在,平时都有穿红衫或红裤子(未出嫁姑娘穿粉红色,寡女穿紫色)的风俗。遇到喜庆曰子,如春节、正月初九天公生曰、元宵节;孩子出生、满月、四周月、周岁;兄弟或子女结婚,父母姑姨等上辈以及丈夫生曰或竖寿棺;新屋奠基、上梁、钉桷;大厝落成或迁入等,泉港妇女更是浑身上下都穿红衫红裤。
传说北宋之后,惠安北部(今泉港区)大部分乡村的人们为了纪念杨家将中的杨延德,在许多宫庙中为他塑像,敬奉祭祀。这杨延德(本地尊称“王太师爷”)塑像黑脸大耳,身披红袈裟,在香烛灯光照耀下,十分鲜艳夺目,令人心生歆羡。不久,本地的地方戏剧将其绚丽色彩移植到装扮上,凡是王侯将相府中有喜庆之事或大团圆等,夫人或小姐都穿大红或浅红衫裤,配上挂红、结彩、张灯等,越发隆重热闹,更增添了喜庆欢乐的气氛。
这样一来,妇女穿红衫裤,就被视为是富贵、幸福的象征。于是,泉港妇女纷纷仿效,穿起红衫红裤来,成为当地服饰的一大奇观,并且形成风俗,一代代地沿袭下来。
鹧鸪姨服饰
泉州丰泽区东海镇鹧鸪山附近的蟳埔村,古为鹧鸪巡检司所在地,村民以渔为业。妇女从小下海捕鱼捞虾捉螃蟹,挑到城镇沿街叫卖,人称鹧鸪姨、蟳埔阿姨,现称蟳埔女。她们因特定环境、特定生活,形成别具一格的服饰习俗。
鹧鸪姨上身穿褐色粗布斜领、宽袖、长襟的渔民衣,其色系染帆布用杜仲或猪血染成,耐用耐洗;下穿略宽黑色布裤;长发后梳,盘到脑后,绾成一大圆髻; 鲜花穿线串成小花环,俗称“簪花围”,簪戴在绾髻四周,髻中横插一根象牙筷子。
对鹧鸪姨服饰,尤其是“簪花围”习俗的来源,有几种说法:
杨八姐遗风说
有研究者认为与宋· 杨文广平闽十八洞有关,是宋·杨八姐服饰的遗风。
但厦门大学历史系叶国庆教授《平闽十八洞研究》认为,史无杨文广平闽事,“平闽十八洞”是借宋将杨文广之名,其实是演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暨部将李伯瑶、马仁等58姓入闽,平峒蛮、辟草莱、开辟闽疆之事迹。蟳埔女服饰受杨八姐服饰的影响是没有根据的。
宋元阿拉伯人遗俗说
有研究者认为,蟳埔姨的簪花围是宋元时代遗留下来的阿拉伯人的风俗。
但元朝汪大渊、明朝巩珍、费信都曾到过阿拉伯国家,见过阿拉伯人的服饰。他们所见阿拉伯妇女的服饰是“穿长衫”,头“辫发”、“编发”、“编发四垂”、“编发盘头”、“拳发”、“丫髻”,并没有簪花的记载。头上“盖头卒不能见其面”、“用丝嵌手巾盖头,只露其面”、“用青纱蔽面,布幔兜头,不露外貌”。
宋元时期居住在中国的阿拉伯妇女的服饰,宋·庄绰《鸡肋编》载:“广州波斯妇,绕耳皆穿六带环,有二十余枚者。”元时回回人,喜穿头篷、缠头或盖头,妇女用头袖作盖头布,喜用珠翠装饰,与中世纪阿拉伯人装饰无异。也不见有簪花围的记载。说蟳埔女“簪花围”是宋元时期阿拉伯人遗留下来的风俗也难以令人信服。
古代妇女装饰遗风说
以鲜花簪首作为一种民俗事象,早在汉代已经出现。四川成都杨子山西汉墓出土的女俑,就在发髻正中插一朵硕大的菊花,菊花两旁还依附数朵小花。
汉代以后,簪花之俗在妇女中历久不衰,所簪之花大多为时令鲜花。如:
茱萸:梁·简文帝《茱萸女》诗:“茱萸生狭斜,结子夏御花。遇逢纤手摘,滥得映铅华。杂与鬟簪插,偶逐鬓细斜。”
蔷薇:梁·刘缓《看美人摘蔷薇》诗:“钗边烂熳插,无处不相宜。”
梅花:梁·鲍泉《咏梅花》诗:“可怜阶下梅,飘荡逐风回。度帘拂罗幌,萦窗落梳台。乍随纤手去,还因插鬟来。”
石榴:梁·简文帝《和人渡水》诗:“婉婉新上头,湔裾出乐游。带前结香草,鬟边插石榴。”
杏花:唐·朱揆《钗小志》:“阮元姬插鬓用杏花。”
棠利:唐·元稹《村花晚》诗:“三春已暮桃李伤,棠梨花白蔓菁黄。村中女儿争摘将,插刺头鬓相夸张。”
玫瑰:五代·李建□《春词》:“折得玫瑰花一朵,凭君簪向凤凰钗。”
茉莉:五代《烬宫遗录》:“后喜簪茉莉,坤宁有61余株,花极繁。每晨摘花簇成球,缀于鬟髻。”
一般情况,春天多簪牡丹、芍药,夏天多簪石榴、茉莉,秋天多簪菊花、秋葵等。也有簪宫花的,宫花是用罗、绢、通草等原料制成的。
节令不同,所簪花也不同:
上元夜:“妇人皆载珠翠、闹娥、玉梅、雪柳。”“闹娥”,剪彩做成花或蛱蝶、虫的形状。“玉梅”,以白绢做成的梅花。“雪柳”,以绢花装簇的花枝。
端午节:“茉莉盛开,城内外扑载朵花者,不下数百人。”
立秋:“都城内外,侵晨满街叫卖楸叶,妇人、女子及儿童辈争买之,剪如花样,插于鬓边,以应时序。”
重阳节:“都人是曰饮新酒,讯萸簪菊。”
除了妇女簪花,唐朝已有男子簪花的现象,到了宋朝已曰益普遍,而且还成为某些典礼的仪节。
《宋史·舆服志》载:“中兴,郊祀,明堂礼毕回銮,臣僚及扈从并簪花,恭谢曰亦如之。”可见当时参加重要典礼的百官及随侍人员都要簪花。
在民间婚仪中,按照宋朝婚俗,新郎可以“戴花一两枝,胜一两枚。”胜即花胜,古代的一种首饰。
宋朝朝廷宴会,“尝以春秋之季仲及圣节、郊祀、籍田礼毕,巡幸还所至设宴,惟从官预,谓之曲宴。”皇帝要给群臣赐花,由中使为之插戴。朋友之间的便宴也可以簪花。如果遇到国家大灾之年、瘟疫、忌辰等,则不可以簪花。
簪花除了有审美之外,还有避邪的象征意义。“茉莉花能驱鬼,戴上菊花能长寿”等。
簪花是中国古代妇女装饰的遗风,在泉州高甲戏《桃花搭渡》的唱词中有“四月围花围,一头簪两头重。”泉州地区的惠安洛阳、南安丰州、晋江河市、双阳,很多妇女至今还保持“簪花围”的风俗。
还有头饰
泉州城四郊,包括晋江、南安、惠安农村部分妇女,保留“簪花围”习俗。把含苞或初放的花朵(含笑、玉兰或小朵鲜花),用麻丝线穿掇绕成环,围绕在发髻周边,多至三、四环,色彩相同。还簪插玉簪、银梳、金丝练和“佛仔线”,双鬓脚又簪挂大朵鲜花,把满头青丝装饰得明艳照人。据传是宋元时代阿拉伯人风俗延续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