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福州资讯 » 福州哪里有卖旧托板
扩展阅读
福州仓山哪里有速写 2025-04-16 13:17:35
厦门哪里有200的房子出租 2025-04-16 13:14:42

福州哪里有卖旧托板

发布时间: 2025-04-10 18:18:37

Ⅰ 福建省永安的人有谁啊

徐先豪:从竹子里找到几个亿

市兴国人造板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徐先豪是一个有作为的民营企业家,他的公司资产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超过了千万元,他从竹子里给自己的公司或在京、津、鲁、冀、晋等地的老乡找到的财富至少已有数亿元。可是却很少有人知道他曾经是一个乡村竹蔑匠,他的事业竟是由初到北京后仅仅剩下20多元盘缠起步的,而橇动这亿万财富的杠杆竟是普普通通的毛竹。
吃苦的竹蔑匠到北京闯世界
1973年春,19岁的徐先豪高中还差一年没毕业就和他表哥郭清森一起到上坪乡一个徧僻的自然村西溪去学做竹蔑了。他在心里发誓:要做一个手艺最好的竹蔑匠。
经过3年的刻苦学习,徐先豪不仅成了一位熟练的竹蔑工而且学会了木匠活。就要出师了,有的师兄弟继续留在师傅的身边,有的要去别的乡村做竹蔑匠,而徐先豪却选择了北京做为人生奋斗的第一站。徐先豪为什么会选择北京做为人生奋斗的第一站呢?该不会南辕北辙吧?京城里的人有谁要用竹席和箩筐?莫非徐先豪也要把头梳卖给和尚?原来,有一天吃饭时,徐先豪就在啄磨,他想这竹席和箩筐做出来干啥?围绕着农民的一日三餐,永安农村的竹器产品是供当地农民自用,这乡村人少,竹器的用量不多,工资也不高,要是到了北京那样的大城市,吃馒头的人多,要用的蒸笼也多,再说那城里人也比这乡村农民有钱,我到北京去 不怕找不到一口饭吃。
1976年春,徐先豪带着表哥给他的135元盘缠踏上了北上的列车,到了北京还有80多元,怎样用这有限的80多元去生存呢?
到了北京的第二天,徐先豪就背着一个从老家带去的竹制蒸笼,开始揽活。直到第7天,总算让徐先豪找到了第一份差事。这时,徐先豪除了交出去的住店租金外,口袋里只剩20多元盘缠了。当天,徐先豪就用这20多元到当地的土产公司买来5根毛竹,第三天就做成了一套竹制蒸笼并送到了石油物探局食堂,食堂的师傅们一看徐先豪的手艺确实好, 就和徐先豪定了40多套,每套200多元。这笔业务对于徐先豪来说的确是雪中送炭,这笔业务谈妥后,正在为住宿、用餐和手工制作场地发愁的徐先豪征得定做人的同意,立马就搬进了石油物探局,吃住、做工场地和原材料都由定做方解决了。有了这第一笔业务,徐先豪这个从偏远山村走出来的乡村竹蔑匠终于在北京找到了立足之地。
两项发明使他成了百万富翁
4年后的1980年,徐先豪已攒下了数万元的家底,稍后国家允许个体人员从事经营活动并鼓励一部份人先富起来,徐先豪想富,他也想大干一番,这年徐先豪与河北省定兴县土产公司达成了一项代加工协议,由土产公司提供原料,徐先豪负责组织加工成用于建筑施工的脚手板。可是,一干才知道,按照原有的工艺,利润很低。原来,脚手板的制作有一道工序需要将毛竹片用电钻打6个眼,再用钢筋串起来,费时又费力。这时徐先豪便动起了脑筋,他先找来一条板凳做成了一台简易的钻床,他将电钻固定在板凳上,用电钻的钻头探出来一点,再在凳子上设一个固定的卡尺,这样既不用专人去量也不用专人去画,更不用专人拿竹片和专人拿电钻,5个人干的活一个人就可以干下来了,而且还更轻便,平均效率提高了3倍。因为节省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别人6元一块不想干,徐先豪5元一块就敢承接下来,客户自然也就多了。为了扩大业务,不久,徐先豪自己向工商管理部门注册了京成木业建材公司,两年后,徐先豪手下的工人已达100多人,光靠着做竹制脚手板,徐先豪的公司赚了60多万元。
徐先豪有不少老乡也在北京、天津、山东、河北、山西等地加工脚手板,一听说徐先豪发明的钻床省工、省力、效率高,都陆陆续续跑来看,那时的徐先豪没有专利意识,不管是谁来看他都毫无保留地带他们去参观,还把拍好的照片送给参观者。这样一来,不到两年,这项技术就在京、津、鲁、冀、晋等省市迅速普及,京成木业建材公司在竞争上失去了优势,这时徐先豪不得不考虑开发一些新的项目了。徐先豪观察到砖瓦厂在制作砖瓦的过程中须要用到一种叫托板的建材,这种托板要用上好的木材做原料才能达到耐磨要求,徐先豪心想“能不能用竹材来代替木材呢?如果可以,那么竹材的纤维将比木材的纤维更硬”,他首先试制了一把特别的刀,把大约2厘米的竹片的节巴用刀刮得干干净净, 再在竹片上打眼,加栓,使分散的竹片贴成一块板。从三维图纸的设计到设备的定做,从原材料的选用,到破蔑、打眼、加栓,每一项工序他都亲自动手,1983年夏,徐先豪发明的竹制托板研制成功了。
徐先豪的竹制托板终于在天津、北京找到了市场,由于竹制托板比木制托板便宜三分之一,而且更加耐用,用户普遍反映良好,所以很快就被众多的客户所接受了。直到1985年,徐先豪的公司总资产已超过了百万元,到了1987年国家实行了木材开放政策,徐先豪又介入了木胶板和家具等生产和销售,这时他的公司总资产已超过了千万元。
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1990年春,徐先豪的湖南朋友陈学奖告诉他国家林业部、建设部和中国模板协会正委托中南林学院研究开发以竹代木产品——竹胶板,并由湖南省的一家人造板厂进行试产。这时的徐先豪又想,竹制模板的成本比木制模板低,而且更耐用,一定会受欢迎。不久,徐先豪找到了那家试点厂,要求合作,徐先豪主要将这家人造板厂生产的竹胶板销往北京,湖南那家人造板厂的原班人马主要负责生产,当时湖南方面正为产品出路发愁,双方一拍即合,很快就达达成了协议,按照协议,徐先豪也参与生产方面的管理。
此后,竹胶模板的使用迅速在北京、山东、山西、河北、天津、上海等地铺开,在北京,竹胶模板的使用量已超过模板使用总量的95%,至1997年,由徐先豪创办或与徐先豪协作的竹胶板生产流水线已达到20多条,由徐先豪销售或其下属厂生产的竹制模板最多时曾经达到全国竹胶模板使用总量的20%以上。由于得到竹胶板的信息早,徐先豪成了全国第一家竹胶板生产厂的生产经营者,加上竹胶板的社会效益好,市场前景广阔,徐先豪紧紧抓住机遇,先后在湖南、江西、福建等地办起10余家竹胶板生产厂;2001年10月,徐先豪投资800万元兼并了永安市兴国人造板厂,通过投资和技改,现已成为福建省内最大的竹胶板生产企业。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徐先豪又把眼光投向了绿色食品行业。他快马加鞭,在蒲田老家投资2000多万元,于1990年3月建成了蒲田市大地之宝食品工业有限公司,靠着成功的广告和迅速铺开的销售网点,这家公司的的绿色食品饮料产品很快就在各地打开了市场。
如今的徐先豪已是4家拥有千万资产公司的董事长。徐先豪说:“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恒心和意志很重要,回想这二十多年来走过的路,我只不过具备了做一件事就要成一件事的恒心,和善于观察发现的头脑与眼睛;只要善于发现,不怕找不到财源,你只要想一想你的身边有多少不方便和不尽人意的事,社会就有多少潜在的需求,只要你的产品或服务能够满足大众的显现或潜在的需求,你就不怕找不到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