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广东人的春节习俗
“派利是”(广东方言,意为封红包),这是广东春节的习惯,利利事事,寓吉祥之意。不过,最早的“利是”是跟钱无关的,它始于汉代,是拿来辟邪的吉祥物。后来老人家就用红线把它串起来,在年三十晚,压在小孩的枕头下,给他辟邪,叫压祟。如今,大家是封一个红包,表示利是,也是压岁。
“行花街”(广东方言,意为逛花街)是最为人熟知的广州过年传统,“行过花街才过年”是萦绕在广州人心里的情结。以前老人家常说:“行花街就是为了讨个好运气。鲜花象征着花开富贵,金桔代表如意吉祥。”现在行花街除了可以买花、看花以外,更是广州人过年希望“行运”的标志。
广东的狮子与外省不同,称为“醒狮”。在制作上和舞法上都具有广东的特色。春节期间很多商场都会请来醒狮队,除在广场表演之外,还逐户去拜贺,以示醒狮临门,安好吉祥,主人家则悬赏于门,包红挂青,让瑞狮去摘取,名曰“采青”。借此活动希望狮子能把好运带到家里。
‘贰’ 民间艺术“舞狮”的活动规矩
春节期间,广州人玩得可开心了:看戏的,打牌的,逛街的,旅游的,拜年的,“逗利是的”,舞狮子的。而最吸引人的是舞狮子。可知道,舞狮子是广州春节的一大娱乐,民间传统活动之一。
舞狮,广州俗称“舞醒狮”,是以武术功法为基础,又以“舞” 为形式的独特民间艺术舞狮。由两人合作,首尾配合,舞动一头四不像“狮子”,前有“大头佛”逗引,配以象征狮吼和风雪之声的大鼓、厚锣、响钹,随着乐声起伏,把“狮子”从酣睡到奋起的神态举止、喜怒哀乐表现得淋漓尽致。。每逢佳节喜庆、迎春赛会、开张庆典,人们必敲锣打鼓,舞狮助兴。
广州舞“醒狮”活动起源于明朝末年,初为表现武术馆的尚武精神。清朝中叶,已广泛流行于两广地区,并传至南洋。北美和华侨华人聚居的地方。广州三元里、泮塘的“狮子”尤具特色。时逢节日,舞狮游行,共庆丰收,亦互为勉励。若遇“狮子”临门,视为“驱除邪恶、光耀门庭、大吉大利”之事,纷以彩礼答谢。现在,广州各镇、各大企业和一些村、街都有狮队。广州最具实力的狮队是广州工人醒狮队。
其实,狮子有“北狮”和“南狮”之分。“北狮”重形,广州民间的”南狮”重”意”,讲究桥马,善于抽象传神。“南狮”造型套路甚多,酣睡、出洞、起势、过三山、上楼台、发狮威,无不神似;喜则欢而碎步,怒则气冲牛斗,哀则闭眼稳步,乐则跃而跨步。这是南狮重“意”的舞法。还有迎宾舞、跳龙门、叠彩、采青等各种形式。法不离碎步、马步、弓步、虚步、行步、探步、插步、麒麟步,内外转身摆脚等。“舞狮”高潮在“采青”。人们把象征“松柏常青、身壮力健”的“青叶彩礼”(通常是一棵连根的生菜,菜中扎有一封利是)高高挂起或放置于盛盘之中,“狮子”从探青、惊青、食青、吐青按套路表演。“采青”有地青、高青之别,花款有水青、桥青、蟹青、阵门青、七星伴月、九指连环等名式。“采青”时视“青”的高度,少则二三人“叠罗汉”踏肩而上,多则数十人肩托圆盘至五六重,摘取彩礼。舞狮者必须利地一次采到“青”,并将“青”食下,然后再把“青”吐出来抛给主人,主人接“青”以后,表示接到福了,无比高兴。
广州的醒狮,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明朝初年,广东出现了一头肉翅虎,翅如编幅,飞而食邪心人肉 ,它的皮可以辟百鬼百蠹。粤人迷信,凡能保家宅保平安的东西,都视为吉祥之物,因此,人们仿造此兽形象在节日中舞动它,以告四方生灵,不要给黎民百姓带来灾难。后来人们考究其实,原来这称之为肉翅虎的,是文殊菩萨的坐骑——狮子,回其毛过肩;并且毛色与身体颜色相同,奔跑时成 毛扬起如偏幅的缘故。
现在广州的醒狮,头上是有角的,这是一个非常独特的造型,名为‘狮子”,实为一头不像狮子,不像犀牛,不像麒麟,不像虎豹的“四不像”。这个“四不像”还有一个传说,在明朝初年,有头独角怪兽出现在佛山,害人害物,人们不得安宁。后来有人想了个办法,以兽治兽,做了一头竹编纸糊的头上也长独角的狮子,并且敲锣打鼓大放鞭炮,把怪兽吓跑了,从此便把独角狮子作为驱邪消灾的吉祥物~
‘叁’ 过大年采青是怎么来的
邓仲祥整理《过大年采青》一文
从除夕到新年,打初一到十五,是中国人过大年最热闹的日子,南北各地闹新春的活动更是多彩多姿,各异其趣。广东人自有自己的一套讲究,尤其香港同胞,一直延续下来一种“采青”的仪式。
原来也听说过“采青”,不知道什么意思,经香港朋友介绍,原来是南粤地方明清时代流传下来过大年的一种民间习俗,一般由当地武馆、狮龙会组织队伍挨家挨户向商铺、酒楼和街坊大户人家送吉祥、讨红包。所谓“采青”,即是由舞狮队的醒狮把各家早早挂在房顶屋檐的一大把青菜用“嘴”采摘下来,然后向四周地面喷洒出去,表示新年大吉大利发大财,同时寓意驱魔驱鬼、平安祥和。
那一把青菜的搭配很有讲究,包括了生菜,表示“四季生财”,青葱象征“财气冲天”、芹菜象征“业精于勤”、带叶的胡萝卜象征“大红大绿”,而青菜边上就挂着一个红包,是打发给舞狮队的利是。听说以往采青仪式到高潮时,周遭炮仗齐鸣、街坊百姓拍掌欢呼十分热闹哩。现在因为政府不准放鞭炮,赶旧传统的人也少了,场面自然不如从前。
但今天香港人的采青风俗仍然在继续,尤其醒狮从摇头摆尾逗笑到立起来采摘青菜的动作,完全要靠两位舞狮高手的密切配合,才能够顺畅自然栩栩如生,这不就好看了吗!
接受“采青”的商铺老板打听应该给舞狮队多少红包,他说“而家平咗,一路发嘛。”(现在不用很多钱了,168元嘛。)
以前要打发多少?听说有“一路发发”的(1688元),甚至有大老板给“生意一路发”(32168元)的,现在给的数是时代不同了,也是经济形势所致。香港现时的经济形势下,一般过年的花销都要紧缩许多,见面说两句吉利话,都会谨慎一些。
比如今年不大讲“财源滚滚”了,因为担心公司打工做职员的听成“裁员滚滚”,怕让他立刻卷铺盖;也不喜欢什么“心想事成”,担心来年只拿到“薪饷四成”,那怎么维持生计呀!
‘肆’ 急求!!广州春节风俗习惯
广州的春节花市
广州的春节花市广州美称“花城”,其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为世人所瞩目。春节前夕,广州的大街小巷都摆满了鲜花、盆桔,各大公园都举办迎春花展,特别是除夕前三天.各区的主题街道上搭起彩楼,共起花架,四乡花农纷纷涌来,摆开阵势,售花卖桔,十里长街.繁花似锦,人海如潮,一直闹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这就是广州特有的年宵花市。
广州种花为业,已有100O多年的历史。早在五代南汉时代,珠江南岸庄头村一带,就有许多素馨花田,南汉王刘怅的宠姬素馨就是庄头的种花女。每天早上,花农们采摘鲜花,在五仙门渡口过江上岸,到老城门下出售,那是平日的花市。一年一度的花市,是19世纪6O年代初才形成的。那时的花市在藩署前,即现在省财政厅一带,后迁到双门底,除卖鲜花外,还卖古董、杂架、年宵品等。
辛亥革命后,老城拆除,藩署前一带更加开阔,游人更多,还扩展到十八甫、高第街一带。所卖花卉除素馨花外,还有水仙、吊钟、芍药、山茶、菊花等。许多商号、酒楼、茶居食肆,也都定购四时花卉。西关一带,还出现了花贩,专为大户、店铺送花。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花街更加繁荣了。
广州人春节爱插桃花,所谓“一树桃花满庭春”。一株靓桃花插在厅堂里,满树星红,持上节日彩灯,披上绿绸杏带,确是增添了不少春色,所以不但居家喜爱,各大宾馆酒楼,届时必以一株大桃花装点门庭。桃花成了广州的春节“圣诞树”。
金桔象征“大吉大利”。其实,现在人们所喜爱的,是它那小巧而丰硕的造型:一棵三四十公分高的小树上,硕果累累,金光灿灿,还有那青枝绿叶相扶,,确实逗人喜爱,置于几座之上,确可玩味。与金桔同类的四季桔、金蛋果、朱砂桔等,同样能起到这个作用,所以一般家庭只选购其中一种。与其相类似的还有代代果,寓意代代繁昌:佛手果,形似指掌,有如信徒虔膜拜,飘逸肃穆,深为善男信女所垂青。
春节还要插供水仙花。每年腊月初,市面上便有从福建漳州运来的大批水仙头,人们买回后,精心培植,通过对水温和日照的调节来控制花期。水仙花似乎也能解人意,常常就在除夕合家吃团圆饭时,或在正月初一的爆竹声中依次开放,这情景给人们带来无穷的乐趣。俗语说,“花开富贵”,这正巧取了个好兆头。加上水仙花外形清秀、亭亭玉立,香气袭人,所以家家必备。
近年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新出现了不少象征富贵与财运的花木。例如,那青枝绿叶的“发财树”,以仙人掌嫁接的“福星花”、“鸿运当头”等,甚至标价的数码,也与发财致富有关。如一棵发财树标价168,正与广州话“一路发”相谐;一株桃花标价88元,意即“发了又发”;38元,即又生又发(广州话“3”与“生”音近)。广州的花卉语言,已经在民俗生活中已占有相当的位置了。
潮汕的春节风俗
除夕
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岁除,这天晚上称除夕,潮汕习俗谓之“过年”。
除夕前人们便忙碌张罗备办各式年货了:买鸡、鹅、鸭、鱼肉;添制新衣饰;新购家具、器皿;选购年画、春联等。尤其要买柑桔、青橄榄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旧俗过年前,男必新理发,女必“挽面”,现女子多为剪发美容。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是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谓之“采囤”。
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制作各式粿品,以备过年之用。
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赶回家团聚。除夕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饭后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上辈,分发“压岁钱”。是晚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
过年夜守岁之俗十分普遍。守候新春来临,新年钟声敲响,家家户户鸣放鞭炮。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日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晓喜炮声声,家家户户厅中大桌上,红盘盛满大吉(即柑,柑大于桔,故称大吉)、青橄榄及各式精美糖果,门前张灯结彩,晚辈向上辈敬茶祝福。这天多数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荤。早餐后大人携小孩带上大吉到亲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贺发财添福等吉利话;主人请客以大吉、槟榔(古俗敬槟榔,今用青橄榄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赠上大吉贺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赠,俗谓转敬式换吉,意在回敬美好祝愿。
初一早,不少舞狮班及英歌队敲锣打鼓到各村各户参拜贺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还有手摇万年青叶(俗谓摇钱树)或手执书有“招财进宝”等吉利句小红纸贴于人家门上的;或是吹唢呐、敲竹板、唱歌谣、做四句、说吉利话挨家贺年的,都趁着讨点赏钱。初二、初三日乡村圩镇多组织有庆新春文娱活动,除搭戏棚演潮剧、山歌剧、做皮影戏外,还有大锣鼓队、虎狮队、英歌队、舞龙队等沿街挨村寨游行表演。今还有映电影、赛球、书画展、猜谜语等。白天夜晚人们成群结队尽兴游赏观看,一片迎春的热闹喜乐气氛。
吃团年饭
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后,除夕将至。于是,主妇们便忙着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团年饭,顾名思义,是一家在过年时欢聚在一起吃饭,连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记的。因此,家家户户做好团年饭之后,首先必须“拜老公”(祭祖宗)。祭祖时,应该将代表祖宗的香炉从神龛上请下来安放在供桌上,然后焚香祷祝,请祖宗用餐。然后长幼依序跪拜,这充分表现出潮人慎终追远、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祭毕,将祭祖用的饭菜重新热过,设大桌于大厅,一家人团团围坚,这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一家人不论平时天各一方,或者平时有多少疙瘩,这个时候也应该欢声笑语,不能说伤心事或吵闹。 用过晚餐,家中主妇就忙着收拾饭桌,于是,一场大清扫活动便开始了。这一次清扫不用很讲究,纯粹是为了清洁卫生而已,不像年底的那一场,必须用松枝掇草扫刷。然后便生炉起火,开始准备明天祭神的供品--斋菜。斋菜的种类很多,有芋头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枣子做的,有的则是用花生米、芋头与番薯合起来做的。做斋菜的料都应该在下午时就准备完毕,让其晾干。炸斋菜时,等炉火生好的时候,放上一口铁锅,注上大量花生油。等油沸时,用这些料子拌以粉浆往锅里一放,它就在油锅里吱吱地冒气泡。熟时,黄澄澄、香喷喷地格外诱人。这时,家中若有客人,女主人就会献上新炸斋菜一盘,再泡上香醇的工夫茶,让你尝尝遐迩闻名的潮汕小食的美味。
送压岁钱
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块红纸包看。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特别有趣的是,小孩临睡前,父母必将一张大面值钞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后即将钞票取回。
拜年,送大桔
拜年,又称为“拜正”。初一一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给后辈晓以期望。早饭后,就各自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拜年。潮汕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后就立刻向亲戚朋友拜年去了,回来后才吃饭。 拜年的人,无论带了多少礼物,其中大桔(潮州柑)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谐音“大吉”,带多带少都没有关系,但是不能是奇数。拜年者进了亲友的门,应该看不同对象说不同的祝语。对老人说“新春如意”“寿比南山”,老人会咧开没牙的嘴笑;对有工作的人则说“工作顺利”、“新年进步”,听的人会觉得十分顺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听的莫过于“新年大赚”、“发财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读书的小孩,他们最希望的莫过于新年学习进步、成绩突出。送他们这种祝语,他们会对你十分友善。落座后,主人会殷勤沏上闻名遐迩的潮汕工夫茶待客。临走,主人便会从来者的礼物中留下两个大桔,然后取出自家大桔交换,意在互赠吉祥。有好诣诙谐者新正出门给人拜年,往往只在裤兜里装上两个大桔,一一拜年后,裤兜里依然是装着两个大桔不变。因此,民间有善诣者称年初的拜年礼俗为“换柑运动”。
回娘家
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这习俗,潮汕人称为“食日昼”。顾名思义,仅仅是吃中午饭而已,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潮汕地区春节禁忌
因为正月是一年之始,潮汕人往往将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运好坏的兆示期,因此过年的时候“禁忌”特别多。言语方面,凡是“破”、“坏”、“没”、“死”、"光”、“鬼”、“杀”、“病”、“痛”、“输”、“穷”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说出口来。也忌婴儿啼哭,因为啼哭是“没头彩”,兆示疾病、凶祸。故这一天即使小孩惹了祸,也不能打他或呵斥他,以免他啼哭不休。行为方面,端杯、盘、碗、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坏,不慎打坏时,在取水一俗已经徒有形式而已。禁扫地这一习俗也正在慢慢被淘汰,因为春节期间燃放鞭炮,人来客往,地上纸屑、垃圾特别多,不打扫一下的确有碍大雅。因此,从讲究卫生出发,不少年轻人也就对这些传统禁忌习俗不怎么讲究了。
这一天债主不许上门讨债,因为人们认为这一天讨债对借贷双方均不吉利。也忌从别人口袋里掏东西,人们认为,正月初一的口袋让人掏了,可能导致一年都被“掏空”的危险。
忌死人,也忌办丧事,因为这将给家里带来不祥。同时,忌该天理发,因为人们在这一,天总喜欢把理发同办丧事联系起来。这一天甚至忌杀生,杀生被认为会导致刀灾、兵灾、血灾等灾祸的发生,但是,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吃东西图个新鲜,为了口腹之快,也就没什么顾忌了。
饮食方面,这一天严禁吃药。否则,被认为会导致一年从头到底病疾缠身,吃药不断。初一早饭忌吃荤,有几种说法:一种是这一顿吃斋,其功用等于一年;另一种是暗喻指勤俭治家,不可铺张浪费。
西江水上人家春节风俗
在粤西北的西江肇庆段“小三峡”水面上,至今还生活着一些以船为家的“水上人家”。这些渔民有些是世世代代在船上生活,他们大多在船上做饭,大多依然烧木柴。渔民们还喜欢在江岸边空地上种上番薯、油菜、葱、蒜苗等,补贴生活。
过春节了,渔民们在住处贴上了吉祥祝福的红幅,他们喜欢在船头贴上“一帆风顺”,在船舱上贴“万事顺意”和“老少平安”,还有独特的金钱剪纸图案的“红钱”,此外还要在船头放鞭炮、祭祖先,在岸上祭神,保佑自己平安幸福。祭品主要是腐竹(福禄)、芹菜(勤劳)、大葱(聪明)、生菜(生财)、桔子(吉祥)、苹果(平安)和马蹄、慈菇(皆寓生育)等等。
湛江的春节
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春节是民间最隆重、内容最丰富的传统节日,但湛江的春节也有本地的特色。农村春节,一般从准备到结束约一个月时间,农历十二月中旬开始作准备,内容包括整修房子、购置家具、添换新衣裳、采办各类年货等。年货有蔗糖、糯米、年画、对联、糖果、饼干、炮竹之类,一年所挣之钱大部分用于春节。
年二十九或三十日最热闹的场面是宰猪、捉塘鱼、赶年晚圩,男女老少齐出动。傍晚家家户户贴"年红",既有新年画,也有传统的"门神",对联大多与福财之类有关,军烈属则在大门贴上由民政部门发的"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的对联,厨房、猪、鸡栏则贴"足食"、"六畜兴旺"等横批。团圆饭后则是分压岁钱。12时正,家家户户鞭炮齐鸣,送旧迎新。
大年初一,农村一般流行三忌:忌杀生、忌倒水、忌扫地,部分农村尚习惯吃斋。年初二开始走亲串友,你来我去。此期间大部分村庄和乡镇均有舞狮、游神、飘色游行、做大戏、武术表演、球赛等,各种民间活动应有尽有,一直延续半个多月。
深圳与各地一样,保留着较为丰富的传统文化遗产和传统习俗。从历史看,6000多年前已有先民在此开拓,1700多年前,东晋王朝在此设立郡县,600多年前南头古城和大鹏所城在此兴建,300多年前大批客家人在此定居繁衍,深圳的前身宝安县,本土居民广府和客家两大民系兼而有之,还生活着部分家人。改革开放20多年来,深圳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引了来自天南海北、塞外江南数百万的建设大军,从而带来了全国几乎所有区域的文化。这就造成了深圳五彩缤纷、丰富多彩的民间习俗,因而,深圳过年习俗也就显得极其别致而多样。
本土传统习俗
跟全国一样,深圳原住民也称春节为过年,农村进入农历腊月中旬便作准备,如舂年糕粉、做新衣裳、买新鞋新帽、理发等。23日至25日叫“入年卦”,为送灶君上天庭之日,家家户户在灶君神位前烧香点烛,有的还备糖饼、茶果恭送,委托灶君向玉皇大帝报告一年来善恶行为,并代为本宅祈求赐福。妇女们开始忙着摘茶果(糕点)叶、洗家具等。这一天起,有许多禁忌,如不准说粗话、撒谎等。
年三十(除夕)下午开始过年,贴门神、春联、接灶君入宅,宰鸡杀鸭,用三牲(鸡、鱼、猪肉,下同)、白米饭几碗(配以筷子)、茶、酒等,插上香烛,拜祭天地、祖先。晚餐一家吃团年饭,外出家人无要紧事都要回来团聚吃饭。外人则不会接受请吃。是晚,全家洗澡要洗“大吉水”(用桔皮、柚叶等),边洗边说几句大吉大利的话,洗完后,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入夜家家户户开始点年光灯,日夜不熄,直至年初三。
年初一(正月初一)午夜零时,各家要到祠堂烧头香,放鞭炮,迎接新年的到来。上午饭吃素,以粉丝、红枣、腐竹等为菜肴,生菜肯定是要吃的,过去有钱人家还吃发菜,取谐音发财。这一天严禁杀生,不拜神,还忌送钱物给别人。
年初二,称“开年”,开始开戒宰杀三鸟。同宗族的亲友、邻居等互相串门贺新年,给小辈们派“利是”。舞狮队、麒麟队也开始出动,到各村参拜,进行武术表演。
年初四,是探亲日,出嫁妇女纷纷回娘家探亲。
年初五,“出年卦”,虽然还弥漫着新年气氛,但高潮已过,人们开始新一年的工作或农事。
年一直过到元宵。元宵节俗称灯节,农历正月十五这天,有做汤圆(糖丸)吃的习惯。在农村,各家各户入夜在大门上挂灯,孩子提着各式各样的彩灯穿街走巷玩耍。上一年生了男孩的人家还将特地举行添灯仪式,在祠堂挂彩灯至正月尽,叫“点灯”。有的地方选在正月上旬。建国后此习俗取消,80年代末又有所恢复。
游艺民俗
老深圳住民尤其是原宝安县住民春节期间,会举办各种民间舞蹈,主要有狮舞、麒麟舞、龙舞、鱼灯舞等,分布在各个乡镇。其中以狮舞、麒麟舞和龙舞较为普遍,也最具地方特色。狮舞和麒麟舞是以语属而分布的。粤语属的新安、福永、沙井、松岗、公明等地多兴狮舞;客语属的观澜、龙华、龙岗、横岗、坪山、坪地、石岩、葵涌等地则以麒麟舞为多。
狮舞、麒麟舞寄托着带来吉祥如意,驱除妖魔邪恶的愿望。表演队伍庞大,配以大锣大鼓,又兼有刀、枪、剑、戟武术场面,声势浩大。每逢过年过节,喜庆吉日,醒狮、麒麟队穿村过户,或在空旷场地表演,或在村中逐家挨户相邀上门舞拜。狮舞在表演上分“文狮”和“武狮”两种。“文狮”主要表现狮子的温驯神态,有酣睡、舔毛、抖毛、搔痒、打滚等稳静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勇猛性格,有跳跃、跌扑、走梅花桩、采青、踩球等高难动作,形神酷似、惟妙惟肖。
麒麟舞的表演动作与狮舞极为相似。按传统舞法的下山、采青、嬲花园过程中,均采用酣睡、苏醒、搔痒、抖毛、舔毛、腾跃、跌扑、上竿、戏耍等动作,其神态生动逼真。
龙舞分“布龙”和“火龙”两种。“布龙”流行于布吉、平湖、观澜、石岩、公明、龙华等镇。“布龙”身长4丈余,全身用布和铁丝制作而成,身腹设有持杖,一般由8人至12人持杖,表演龙的各种腾跃、翻滚、俯拜等舞蹈动作,活灵活现。这种龙舞,人们视为能带来吉祥佳兆,所以多在春节期间表演。“火龙”(又叫草龙)只流行于宝安东部南澳镇的渔民区。清末民国之初,由于地方上发生霍乱病,无法医治,不少渔民丧生,因迷信思想所致,认为冲撞了邪魔,要请龙王驱邪除魔。故用稻草制成龙形,长约4丈,分成十数节,每节有一持杖为表演者使用,龙眼置以发光电灯泡,龙身遍插香火。每年正月初二晚进行表演。火龙活动时,各家各户点燃炮竹、烟花,火龙凡经各户大门前则三大拜,然后往一开阔场地表演各种龙舞姿态及武术,火龙翩翩起舞、处处火树银花,十分热闹壮观。随着“巨龙”游动,乐队敲锣打鼓,穿街过巷。龙身舞动之时,上下闪闪发光,犹似一条火龙在翻腾动荡。舞草龙是南澳渔民极为喜爱的一种活动,舞龙者的豪气、观舞者的热烈,构成了一幅宏大、欢腾的画面。
过年新民俗
五六年前,每到过年,数百万的深圳新移民和打工大军纷纷回老家团圆,深圳市区内一片冷清的气氛,没有过年的味道。时至今日,随着城市的发展,新移民和打工者对这座城市的认同感的加强,这种状况有了根本改变,到今年为止,已有近七成的人选择在深圳过年。而深圳人口结构和文化结构五方杂处、兼容并包的特点,使得深圳的过年慢慢地形成着一种新民俗的特质。
大家乐。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每年都要举办“深圳是我家”文娱活动,通过“除夕大拜年”、“千人饺子宴”、“化妆舞会”、“新春文艺大汇串”等活动,为留深过年的打工者提供一个舞台,深受打工者的欢迎,已经形成深圳一个颇具特色的新民俗文化。
逛花市。作为一座地处岭南的城市,深圳过年逛花市的习俗并不比广州、香港逊色。深圳迎春花会到今年已经举办了21届。花街是花的海洋人的世界,热闹非凡。新移民和打工者们也将大年除夕逛花市当成了必选的项目。
年夜饭的风俗。各大小酒楼食肆离过年还有几个月就已经在吹风造势、大作广告,使出各种招数吸引人们提前订位。至于菜谱,统统吉祥如意,“金玉满堂”。
旅游过年。在外地观光旅游度春节,是不少深圳人尤其是年轻人的选择,国内的黑龙江、西藏、云南、新疆、香港、澳门,国外的新马泰、日本、韩国乃至欧美,到处都有深圳人的足迹。年轻人似乎对于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聊天、看电视、逛花市兴趣不大,平常工作紧张、生活节奏快,春节长假给了他们一个休闲放松观光旅游的好机会。据有关部门统计,每年大年初一至初四期间,都会有四五万人搭乘民航班机外出旅游。
大盆菜。随着香港回归祖国及与内地交往的日益频密,到深圳和内地过年的香港同胞和海外侨胞越来越多,近几年春节期间经罗湖口岸入境的旅客都达三四百万。为了欢迎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回深圳过年,深圳有些村、镇每年都专门举办联谊活动,向大家拜年,舞龙舞狮、锣鼓喧天。深圳下沙黄氏,宋代时候从中原迁移至此,于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子孙遍及国内和世界各地。每年都会有数以千计的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回来过年。春节期间,下沙村委会通常会选一个日子在“黄氏宗祠”广场摆上几百张桌子,几千下沙海内外黄氏子孙,共尝最具有南粤传统风味的“大盆菜”,推杯换盏,叙旧话新,气氛热烈,场面壮观。这是传统与现代、乡土与海外的结合。
网上拜年。拜年是春节的一项传统民俗。深圳人在流行贺卡拜年、电话拜年、 B B机拜年、手机拜年之外,近几年开始热门网上拜年。民俗节庆跟高科技找到了契合点。
当然,深圳过年的新习俗尚在形成的过程中,不断会有新的内容和形式出现。在本土风俗与内地习俗、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在这座目前中国最具活力的移民城市文化形态的创造性转化中,可以相信,深圳有朝一日会成为中国过年习俗的动态博物馆。
‘伍’ 广州春节初一到十五有什么习俗
过年前
每年年廿八都要"洗邋遢",将家里的卫生都搞好
在年初一前三日:廿七,廿八,廿九(有三十的话就从廿八开始,无就从廿七开始)就有花市了!这几天都可以去逛.
拜年,送大桔
拜年,初一一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给后辈晓以期望。早饭后,就各自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拜年。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后就立刻向亲戚朋友拜年去了,回来后才吃饭。
拜年的人,无论带了多少礼物,其中大桔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谐音“大吉”,带多带少都没有关系,但是不能是奇数。拜年者进了亲友的门,应该看不同对象说不同的祝语。对老人说“新春如意”“寿比南山”,老人会咧开没牙的嘴笑;对有工作的人则说“工作顺利”、“新年进步”,听的人会觉得十分顺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听的莫过于“新年大赚”、“发财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读书的小孩,他们最希望的莫过于新年学习进步、成绩突出。送他们这种祝语,他们会对你十分友善。临走,主人便会从来者的礼物中留下两个大桔,然后取出自家大桔交换,意在互赠吉祥。有好诣诙谐者新正出门给人拜年,往往只在裤兜里装上两个大桔,一一拜年后,裤兜里依然是装着两个大桔不变。因此,民间有善诣者称年初的拜年礼俗为“换柑运动”。
回娘家
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广州春节禁忌
因为正月是一年之始,广州人往往将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运好坏的兆示期,因此过年的时候“禁忌”特别多。言语方面,凡是“破”、“坏”、“没”、“死”、"光”、“鬼”、“杀”、“病”、“痛”、“输”、“穷”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说出口来。也忌婴儿啼哭,因为啼哭是“没头彩”,兆示疾病、凶祸。故这一天即使小孩惹了祸,也不能打他或呵斥他,以免他啼哭不休。行为方面,端杯、盘、碗、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坏,不慎打坏时,在取水一俗已经徒有形式而已。禁扫地这一习俗也正在慢慢被淘汰,因为春节期间燃放鞭炮,人来客往,地上纸屑、垃圾特别多,不打扫一下的确有碍大雅。因此,从讲究卫生出发,不少年轻人也就对这些传统禁忌习俗不怎么讲究了。
这一天债主不许上门讨债,因为人们认为这一天讨债对借贷双方均不吉利。也忌从别人口袋里掏东西,人们认为,正月初一的口袋让人掏了,可能导致一年都被“掏空”的危险。
忌死人,也忌办丧事,因为这将给家里带来不祥。同时,忌该天理发,因为人们在这一,天总喜欢把理发同办丧事联系起来。这一天甚至忌杀生,杀生被认为会导致刀灾、兵灾、血灾等灾祸的发生,但是,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吃东西图个新鲜,为了口腹之快,也就没什么顾忌了。
饮食方面,这一天严禁吃药。否则,被认为会导致一年从头到底病疾缠身,吃药不断。初一早饭忌吃荤,有几种说法:一种是这一顿吃斋,其功用等于一年;另一种是暗喻指勤俭治家,不可铺张浪费。
最早广州的春节习俗逛花街是从明朝就流传下来。也有来历,在当时海珠区的南部,芳村区的花地湾,盛产各式各样的鲜花,渐渐地把鲜花在春节时在市场上大量买卖,后来就流传了逛花街。
舞龙舞狮又是怎样来历?传说在古时候,在广州有一头凶残的大狮子,常常窜到人家里吃人,有一位大英雄听说了这件事后,决定要杀了那头狮子,他带了两把刀,一刀就把狮子的头砍了下来,为了纪念杀掉狮子的大英雄,就产生了舞隆舞狮。
广州的春节习俗和外地有许多不同,例如:外地只给小朋友红包,广州既给小朋友红包,也给未婚的人红包。广州有逛花街,外地就没有。
‘陆’ 舞狮为什么给红包
那是对舞狮人员的赏赐,辛勤舞狮的报酬,对舞狮精彩的钦佩!
‘柒’ 广东过年的习俗
洗柚叶澡。早上摘回柚叶,中午过后家家户户将柚叶放入锅内水中烧开,每人都要洗柚叶热水澡,其意是把污秽、“穷气”、“衰气”洗掉,干干净净进入新的一年。洗过柚叶澡后便换上新衣、新帽、新袜、新鞋,从头到脚焕然一新,换下的脏衣服当天要洗涤干净。因此,洗柚叶水澡含有除旧布新之意。这一风俗已逐年淡化。
送灶君。事先从市镇购回灶君神像,写好灶疏(写上一家大小姓名年龄),准备好元宝、香烛、三牲、酒、素果等祭品,在灶边置一“八仙桌”,将祭品放在桌上。全家老少齐集灶神像前行礼,虔诚敬送灶君返回天庭述职,祈求灶君在玉帝面前美言赐福消灾,来年财丁两旺,合家平安。一般人家拜祭时只向灶君祈祷几句“赐福消灾,保佑合家平安”之类吉祥话。有文化、有知识的人家还要郑重其事地摆祭,读祭文,祭文如下:“惟君,仍合家之主,君为五祀之先,朝炊墓厨,岂无亵渎之处;合家兴旺,全赖扶持之力,既感恩于平日,敬酬谢于此夕,伏冀神君,俯鉴微忧,保长幼以安宁,佑添丁而增福。尚飨。”这一风俗除少数老人外,多已不行。
敬祖先。腊月三十日早餐后,凡是当年添了男丁的就要派人到祖祠打扫卫生,将祖祠墙壁粉刷一新。午后,陆续有人携礼盒、三牲、炮竹、元宝香烛等祭品前往祖祠拜祭进香。行礼之后,放炮竹,有的放铳。每到大年三十午后,祖祠香火缭绕不断,炮竹声不绝于耳,一直延续到黄昏。这一风俗近年亦已淡化。
贴春联、年画。大门、小门均贴上大红春联,门楣贴“利是”,门板贴门神或“福”,“大吉”等字。厨房、牛栏、猪圈、鸡栅、厕所等处也要贴上用红纸写有“财丁两旺”、“六畜兴旺”等红纸“桃符”。大厅和卧室、客房均贴上新年画,一派喜气洋洋的欢乐景象。
吃团圆饭。年三十晚的团圆饭是最为隆重的家宴。规矩也多:一、分居后的儿子除夕要回到父母身边共吃“团圆饭”。二、排座次。年长老者一定要上座,然后按辈份往下排。同时,上座要预留几个空位,放几个空碗和筷,意在让已故的先祖也回来团聚,以示敬祖。三、所有制作好的新年菜肴,每样都要端一碗上桌,菜肴多的要启用大圆桌,表示丰盛。四、开戒。平时家长不准小孩饮酒,除夕团圆餐时则开戒,小孩也可破例饮酒。五、禁忌。男女老少不能说不吉利的话。有的人担心小孩无法遵守,就事先在餐厅墙上贴上写有“孩童之言,百无禁忌”字样的红纸条。不准跌碗、跌筷,如不慎跌了碗筷,边收拾边念:“大吉大利”。如打破了碗就要将破碗用红纸包好放在不显眼的高处。吃饭时,小辈要给长辈敬菜敬酒,并祝老人福禄寿全。合家老少彬彬有礼,说话和气、亲切,充满团结、祥和、敬老爱幼的气氛。
发压岁钱。压岁钱又叫“利是”。老人给小孩发压岁钱,要用新纸币装进红纸袋内逐一分发。晚辈也要给长辈送“利是”。“利是”钱小孩可以自己支配,父母不加干涉。
清洗餐具。按祖训,大年初一不吃荤,要吃素。所以除夕家宴后全部餐具一律要清洗,不能有半点荤腥,否则就是对先祖不恭。属于荤腥的一切肉类均集中一处存放并用纸条贴上封存,叫“封岁”。这样做客观上对肠胃有好处。
守岁。吃罢团圆饭,屋内各处点上油灯(煤油灯),整座屋通宵灯火通明,叫“点岁火”。家人欢聚一堂品尝香茶、水果、瓜子、花生、糖果等,长辈给晚辈讲家史、族史,教育晚辈要牢记祖训,继承祖德,勤俭持家,团结和睦。讲完家史、族史后,有的敲锣打鼓,有的放烟花,一律不能早睡,谓之“守岁”。一般要等到午夜时,开大门、放鞭炮迎新岁后才能入睡,小孩可以例外。有的人索性闹到天亮。
开大门。正月初一凌晨(即零时)为送旧迎新时刻。家家户户将大门打开,大放鞭炮,这时每个角落都可以听到震耳欲聋的鞭炮声,真是万炮齐鸣,此起彼落,十分热闹(近年来河源市区及一些县城区禁止燃放烟花炮竹)。一般由长辈打开大门,开大门的人要大声么喝:“开门大吉、大吉大昌”。厅堂、灶堂、大门、小门均点上大红烛,焚香礼拜,迎接新年,迎接财神。
大年初一,不论老少早早起床。相传此日不早起床,就意味着一年不顺利。起床后刷牙洗脸,女的下厨房准备早餐,事实上饭和素菜隔晚已经做好了,再热一次就是。男的端着素盒盛满糖果、年糕及元宝、香烛等到祖祠拜祭。祠堂祭台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素食贡品,老少行礼,礼毕回家吃早餐。大年初一的早、中、晚餐都是素食。素菜有腐竹、粉丝、金叶(黄花菜)、木耳、豆腐皮、香菇、芹菜(象征勤快)、蒜(会划算)、葱(聪明)等,虽然无鸡、鸭、鱼等肉类,但也很丰盛。
拜年。早餐后,做父母的携着小孩到长辈家中拜年,见了长辈行鞠躬礼,送上“利是”,并祝长辈“长命百岁”、“新年快乐”。长辈也还礼,向小孩发“利是”和糖果并祝福晚辈“合家幸福,万事如意”。那些辈份高,年岁大的老者,几乎一整天都有晚辈登门拜年,应接不暇。虽累点但也得意和欣慰。平辈见面互相道贺、祝福,互送“利是”和糖果给对方小孩。大年初一相互见面切忌问病讨债,否则不但讨没趣还会引发纠纷。年初一禁忌也最多,除了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外,还不能换衣服,不能扫地倒垃圾,不能下河挑水,不能放牛、放猪、放鸡鸭,不能打骂小孩,不能动土,不能打破家杂。有一件不顺心事发生就会挂记一整年,所以年初一处事特别小心在意。
大年初二,又叫“团年”,一般不外出。是日开始吃荤。
大年初三,又叫“穷鬼日”。一早起床,全家动手大扫除,俗称“扫穷鬼”,扫得越干净越好,地上有一点点纸屑之类东西没扫净就会视为“穷鬼”。总之要把一切垃圾悉数扫地出门。打扫时还要念“穷鬼出、富贵入”。打扫的垃圾集中起来送至远离家门的野外河边、路边点火烧掉并放炮竹,表示已将“穷鬼”赶走。年初三扫地虽含有一些迷信色彩,但也合乎卫生要求。年初一、二均不准扫地,垃圾堆积多了,年初三来一次大清理也是应该了。因为年初三是“穷鬼日”,全家老少均不出门,不去别家串门,如不慎进了别家的大门,就会被人家视为“穷鬼”,不吉利,不受欢迎。所以年初三一般不入别家门。如有特殊情况非登门不可,要将屋主人叫出门外叙谈,客人自觉不进门,主人也不会邀客人进门。
大年初四,妇女开始携带猪肉、年糕之类礼品回娘家、走亲戚,大家结伴同行,一路说说笑笑,十分热闹。男人开始开展文娱体育活动,又叫“闹新年”、“搞新年”。民间传统民间文艺间目主要有:“舞狮”、“舞龙”、“打马灯”。年初五以后开始陆续干活。(完)
‘捌’ 广州的过年习俗是什么
春节在广州又称过年,有辞旧迎新,从旧的一年跨入新的一年的意思。传统上,广州人过年是会有很多要注意的事项,如腊月二十三晚要谢灶,年廿五蒸糕,年初三是赤口,不要拜年等等。但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过年的习俗已经从以前的繁杂向简单转变了。
虽然过年的习俗是比传统上简单了,但过年的气氛却没有变化,反而引入了很多新新元素进去,十分有特色。接下来我就会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分别介绍我所见所闻当代广州人的过年习俗。
衣
穿衣戴帽应该是广州人过年最不重视的一项,但恰恰又成广州过年时的另一道风景线。当代的广州人对穿戴的个性追求完全不亚于香港人,所以,在大年初一之前的两三个星期的时间里,就成了当代广州人到各大商场和店铺选购新年衣物的黄金时期了。每家店铺都会尽量地做更多的生意,销售们的服务态度也会比平常热情很多。广州人的节日穿戴是以个性为第一,应节为第二,应节的红色在市民身上出现的频率不会太高,看看新年期间,花街或商业街上的人就知道现在流行的款式是什么了。所以,广州人过年是很有个性的。
食
民以食为天,尤其是最会吃和最能吃的广州人,过年的食物是十分丰盛的。现在最普遍的过年食物是糕类,很多家庭都喜欢在家里蒸糕点,如马蹄糕(广东人把荸荠称作马蹄),萝卜糕,年糕,这三样是最最常见的糕点,寓意着新的一年步步高。除了糕点,油炸食物也是广州人的最爱,在很多老一辈的广州人里,还保留着过年开锅炸油角,煎堆,糖环,蛋散,的习惯。虽然这些食物制作起来比较麻烦,而且吃多了会上火,但老广们对于这些油炸食物的钟爱是很深厚的。因为他们在小的时候,每到过年,就会帮着他们的父母准备这些过年食品,一家人温馨地围着桌子包油角,做煎堆等等。所以,现在的老广们在过年里不辞辛苦的再做这些食物,是为了能让这些食物流传下去,同时在制作的过程中,怀念一些美好的回忆。在过年的时候,每家每户都会准备一些瓜子,糖果,糖莲藕,糖莲子,糖椰子,糖马蹄等甜的零食,也寓意着甜甜蜜蜜的意思。广州人过节所吃东西的名字都有美好的寓意,餐桌上的菜式更是如此。最常见的是发菜炆猪手,寓意为“发财就手”,冬菇扒菜胆寓意为“满地金钱”,酸菜炒猪利(猪舌)和炒鲜百合都有“一本万利”、“百年好合”的意思。还有鸡和烧肉,也是餐桌上的必备菜式。可以这样说,现在广州人过年,就是从年三十吃到新十五,各种食物伴随着广州人过年,是幸福的象征。
住
在居住方面,广州人也是很讲究的。“年廿八,洗邋遢”,广州人喜欢在大年初一前三天在家里搞大扫除。搞完大扫除之后,大多数广州的家庭妇女就会到菜市场,有几样都系他们是一定会买的,芹菜(寓意勤勤力力),生菜(寓意生财),葱(寓意孩子聪聪明明),猪手(用来和发菜一起煮),猪利(先拜神,后炒),烧肉(同上),鲮鱼,挥春,鲜花,金桔,水仙花。买完上边这些东西之后,接着就会煮发财就手等一些贺年菜式。鲮鱼就会先洗净再下锅煎到金黄色,用东西装好之后,放进米缸里边,再把米缸的米装满,这样就寓意下一年生活富足,年年有余。做完上面的准备后,多数家庭都会到家门口拜神,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家宅安宁,最后就是贴上挥春了。还有一些比较特别的如,大年初一是不能打扫的等等。
行
“我想,内地的人们过春节,大多用红纸与鞭炮来装点,那里的春意和吉祥气,是人工铺设起来的。唯有广州,硬是让运花车运来一个季节,把实实在在的春天生命引进家门,因此庆祝得最为诚实、最为透彻。”以上那段话是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五城记》里面的话。的确,最热闹,最好玩的花街是过年里的重头戏。广州传统的花街是在年廿七晚上开始,到了大年初一的凌晨结束。广州的几大花市里,海珠花市,越秀花市和荔湾花市,是最最热闹的,店铺一间挨着一间,铺子里卖的东西琳琅满目,人山人海的,热闹非凡。花当然是花街里的主角,尤其是各种的兰花,价位从几十到几百不等,但特意来花街买兰花的人还真的不少。除了兰花外,银柳也是十分之受人欢迎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喜欢凑成一班人来花街开个铺子卖东西,这样不仅更好地带动了花街的人气,而且也为花街带来了很多好玩的元素,真的使传统的花街焕发出了春的气息了。到了大年的初一,如果天气良好的话,很多广州人都喜欢去登山,这样俗称“行大运”,人们不仅想在新的一年里获好的运气,而且更想登高望远,希望事业蒸蒸日上。除了登山,年初一最多人到的地方就是个大寺庙了,如三元宫,光孝寺,六榕寺,黄大仙庙等等,其实大多去拜神的人都不信教,但是他们都希望新的一年里能顺顺利利,家人身体健康,自己事业顺利,大家都是抱有美好的愿望去的。即使他们不是最虔诚的,也不是很符合传统拜神的步骤,但将自己的愿望与神分享了之后,所有人的身心一下子就舒畅了,庙里的气氛变得既和谐又热闹,人们脸上的笑容和佛像脸上的庄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接着从年初二到春节假期结束这段时间里,人们都是喜欢四处去拜年,约上三五知己去吃个饭等等,大家都一年没见了,一聚在桌前,话题就滔滔不绝的涌出来了,所以,饭店的生意想不好也难。成年人都喜欢四处拜年,小孩和青年人最喜欢的就是“逗利是”(拿红包)了。派利是的基本上是长辈或已结婚的人,人们派利是一般都是一个人派两封利是,寓意好事成双,利是里的钱面值不限,旨在祝福年轻的人。最后还是引用余秋雨在《文化苦旅》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语,“广州人不喜爱断枝摘下的花,习惯于连根盆栽,一盆盆地运。许多花枝高大而茂密,把卡车驾驶室的顶都遮盖了,远远看去,只见一群群繁花在天际飞奔,神奇极了。这些繁花将奔入各家各户,人们在花丛中斟酒祝福。我觉得,比之于全国其他地方,广州人更有权利说一句:春节来了!
‘玖’ 广东人过生日怎么样包红包
广东过生日和过年包的红包相对其他省份都是比较少的,广东的红包俗称“利是”,只是为了讨个好意头,如果包给小孩的话50到500,如果是给长辈的话,应该比包给小孩的要多一些。如果是自家人给多少都无所谓啦,给其他亲戚朋友的,就结合自己的经济能力来决定。
广东人习俗
1、行花街和庙会。在广东行花街和庙会代表着如意吉祥的意思,在春季希望可以讨得一个好兆头,让自己和家人都可以拥有更好的运气。
2、舞狮子及英歌表演和划龙舟。在广东重大节日期间都会有不同的舞狮队在走街串巷的进行表演,很多人家也会将红包挂在自己的门头上,让舞狮队去取,寓意者安好吉祥的意思。英歌也可谓是英姿飒爽啊,划龙舟也是至今还存在的,不过在广东出现的地方越来越少了,这些都称得上算是非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