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广州讯息 » 广州市历史上多久开始经商
扩展阅读
杭州戴陈弄学区属于哪里 2025-04-16 16:24:20
不了深圳市什么 2025-04-16 16:23:53

广州市历史上多久开始经商

发布时间: 2022-09-12 11:39:38

‘壹’ 唐代广州为什么会成为重要的通商口岸

海运方便,与中国有贸易的国家从海上来,广州最近。而且广州也是比较开发的地方之一。秦朝就已经是南海郡首府,有一定规模。当中国与外国的海外贸易扩大时,广州首当其冲。

‘贰’ 广州商业形成历史脉络

中国第一个外资企业
1845年,英商柯拜在广州黄埔长洲岛建立柯拜船坞,这是外资在广州建立的第一个大型工业企业,也是外资在我国兴办的第一个企业。

华侨在广州投资之始
1862年,秘鲁华侨黎先生等集资在广州创办“万隆兴行”,经营进出口业务。这是华侨在广州开办的第一家企业,是近代华侨投资之始。

华侨创办我国最早的火柴厂
火柴于1865年开始传 入中国,称为“洋火”或“自来火”。我国自造火柴的第一人是族日华侨卫省轩。他于1879年,在广州文昌沙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火柴厂(巧明火柴厂,广州火柴厂前身),生产“舞龙”牌火柴。巧明火柴厂,初期规模不大,手工操作。每天生产火柴10多笠(每笠1200盒)。其后相继办了7家火柴厂,工人达1400多人,均以“舞龙”牌为火柴商标。巧明火柴厂经历百余年沧桑,多次迁址,1966年改名为广州火柴厂,目前是我国最大的广告火柴生产企业,生产广告火柴达300款。

华侨创办我国第一家电灯公司
广州第一家电灯公司,是由旅美华侨黄秉常于1890年创办的。它的创办比宁波电灯厂早11年。黄秉常早年在美国檀香山当工人,后为成为华侨资本家。他在美国受排华运动的影响,将资金转回国内,自办电厂。于1889年开始筹办,向美国华侨招集股金40万元,从美国威斯汀霍斯电气公司购买两台1000匹马力的发电机和两台100伏特的交流电发电机。发电量可供1500盏电灯的照明之用。聘请美国威司任总工程师,负责技术指导,雇用工人100名。灯泡分16支光和10支光两种。每月收费:16支光1.6元,10支光1元。当时广州城有40条街的店铺和公共场所安装700盏电灯。

广州建市
1921年2月15日,广州市市政厅成立,下设公安、公用、财政、卫生、教育、工务等6个局。孙科为第一任市长。是为广州建市之始。此前于1918年10月成立广州市政公所,开始进行现代的市政设施建设。

广州被日军占领
1938年10月12日,日本侵略军占领广州,开始了长达7年的沦陷时期。

广州光复
1945年9月16日,侵粤日军在中山纪念堂举行投降签字仪式。日本第21军司令官田中久一和中国第二方面军司令张发奎分别签字。广州宣告光复。这是近百年来广东人民第一次取得反侵略战争的彻底胜利。

海珠桥被炸
1949年10月国民党反动派从广州败退前夕,提出“总撤退、总罢工、总破坏”的口号,妄图把广州城变为废墟。国民党政府广州卫戍司令李及兰派遣军用黄色炸药100箱,于14日下午5时30分炸毁海珠桥,造成死伤市民400~500人,炸沉民船100多艘,震毁房屋数百间,受灾居民3000多人。解放后,1950年10月,海珠桥修复通车。

广州解放
1949年10月14日18时,解放军占领广州各重要机关,歼灭国民党残敌2000多人,解放广州的战斗胜利结束。解放军在府前路市政府大楼前台举行了隆重的进城阅兵式。
第一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在广州举行
1957年4月25日至5月25日,第一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在广州中苏友好大厦举行。此后,每年都在广州举办春秋两届交易会。

国务院颂广州为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
1982年2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公布广州为第一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希望可以帮到你

‘叁’ 请教广东古代史

广东位于中国的南部,古代为百越(粤)之地,故简粤,距今15万年和13万年就有“封开人”和“马坝人”在粤地生息。秦统一中国后,曾在番禺(今广州)设南海郡;秦末,赵佗建立南越国,定都于番禺(今广州);公元前110年,汉武帝灭南越国后,广东境内属交州。广东一直是历代皇帝流放囚犯之地,那些流放来的罪臣、囚犯们,在这里开发、生活,把他们从中原学到的先进文化带来到广东,促进了这里的经济文化的发展。
广东的开发较晚,到了明代,广东的生产力水平已赶上了中原的水平;广东的近现代的商品生产和对外贸易比较发达,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之一。

史前时期
广东远离中原,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被称为“南蛮”之地。周朝统治者为促进百越地区与中原的交流,在岭南地区设置了“楚庭”。这一时期,中原各政权并没有对广东地区有实际的控制。

秦汉时期
秦统一中国后,调派了大量的军民平定南蛮(现广东广西一带),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南海郡就在广东境内,郡所在番禺(现广州)。
秦末,中原地区兵慌马乱,当时的南海郡尉任嚣病重,临终前传位给自己得力干将赵佗,并嘱咐其趁中原战乱之机自立。公元前206年,赵佗在广东地区建立南越国,自命为南越武王。赵佗去世后,次子赵昧(今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墓主)继承王位,为第二代南越王。
刘邦建立汉朝后,于前196年派陆贾出使南越国,劝说赵佗归汉,在陆贾的劝说下,赵佗接授的汉高祖赐给他的南越王印绶,向汉朝称臣。前112年,南越国末代君主赵建德背叛汉朝,被汉武帝于前111年所灭。
汉武帝灭南越国后,复置南海郡。元封五年被并入交州。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时期,广东属孙吴,吴黄武五年,分交州合浦以北地段(即今广东地区)置为广州,延续至南北朝时期。

隋唐五代时期
隋文帝在位时废南海郡,置广州总管府。仁寿元年因避太子杨广之讳而改为番州。大业三年复置南海郡,属番州。
唐武德四年复置广州,初为总管府,后改都督府。贞观元年置岭南道。乾元元年,罢岭南道采访使,改设岭南节度使,仅辖今广东地区。咸通三年岭南分东、西二道,今广东属岭南东道。广东在唐朝是发展较快的一个时期,其中一个起了重要作用的是梅关古道的开通:张九龄于716年在大庾岭开凿了一条通往中原的通道,从而改变了中央朝庭与岭南地区的交通格局,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商业意义
后梁贞明三年(917年),南海王刘?在番禺(今广州)称帝,国号大越。次年,刘?以汉代刘氏后裔的身份改国号为“汉”,史称南汉。


宋太祖开宝四年平南汉后,复置岭南道,后来改为广南道,继而改道为路,宋至道三年分广南路为东、西两路,广东就是“广南东路”的简称(今广东省名的来由)。北宋末年至南宋,北方战乱,大批中原的汉人南迁,广东的人口迅速增加,现在粤东一带的客家人,其祖先大多为宋朝时期北方迁入广东定居的中原汉人。
南宋末年,元兵攻占杭州以后,南宋小朝庭流亡在广东沿海地区,继续抗元。1279年,忽必烈派张弘范率重兵征讨广东,经崖山海战之后,消灭了南宋十万军队,陆秀夫在南宋灭亡之际,背着8岁的赵昺跳海自杀。


明代是广东开发非常迅速的时期,珠江三角洲的筑堤围垦成就突出,同时,也有大批闽人进入潮汕平原开垦。进入16世纪,欧洲商人入粤经商的越来越多,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澳门被葡萄牙人以租借的名义占领。


明代,珠江三角洲平原和潮汕平原得到进一步开发,广东的经济重心由粤北的韶州、连州逐步移向沿海地区,珠江三角州的人口密度超过了粤北地区。


清军入关后,多个南明政权在广东与清军展开拉锯战。清初,广东是个非常动乱的时期,多个政权并存。清廷为控制南方,康熙初年实行“迁海”,用军事手段将东南沿海数省的居民赶到山区,多年以后沿海百姓才获许回迁原居地。此后,广东的动荡局面得到基本扼止。
清干隆年间,广东的经济已得到全面发展,已成为当时国内的制造业中心之一,广州逐步确定了“独立通商口”的地位。全省人口也增长较快,至道光十九年,全省口达2000多万,成为当时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

1840年,鸦片战争首先在广东打响,两年后,清廷告负。1842年,香港岛被割让给英国,此后广州、汕头、江门、拱北等多个城市被开放为对外商端口,洋米、洋纱等商品大量进口,使广东的农业和手工业受到严重的打击,人民的生活日益窘困,数以万计的广东人出国谋生。
清末,广东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运动的中心,同盟会于1911年4月在广州发动黄花岗起义。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发动的反清起义,多数都都是在广东发动的。

‘肆’ 粤商的粤商历史

据史载,早在唐代就有广东商人到海外做生意。明清时期中国的资本主义尚处于萌芽阶段,粤商就以其独特的岭南文化背景、与海外的密切联系在中国商界独树一帜。早期粤商的代表在广府,其中以十三行最为突出,主要从事贸易和运输。粤商伴随着广东商品流通的扩大、商品经济的发展、海外移民的高潮而崛起,发迹于东南亚、香港和潮汕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粤商虽然曾一度沉寂,但在20世纪70年代再次崛起于中国南部、香港及东南亚等地。广州是粤商兴起、发展的发源地,千年商都的历史文化造就了粤商独有的商业精神。广州素有“千年商都”之称。广州商都的历史,源远流长,基础深厚,经久不衰。广州城市发展的历史,可以说是商贸发展的历史。在2000多年的开放贸易中,“惟我独尊,地位不可替代”,广州是名副其实的历史商都。今天,广州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商贸再领风骚,广州、广货一度成为时髦的代名词。广州已成为真正的“购物天堂”。2009,这里作为全国惟一的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所在地和内地第一个进入“发达状态”的城市,具有世界级商业辐射力和超强的消费购买力,历来是海内外商家趋之若鹜争相攻峙的商业重地。 粤商是最早走出国门、是对外贸易的先驱。广东是中国重要的对外经济贸易发源地之一。自西汉时广州就已成为南部中国珠玑、犀角、果品、布匹的集散之地,宋时的广州已是“万国衣冠、络绎不绝”的着名对外贸易港了,到清代,这里更是中国唯一的对外通商之地。
因为这样的商业传统习气,广东人自能出海与海外人进行交易之时起,就没有中断过商业活动。从这个角度看,广东人个个都是商人的后代。
1、秦汉时期至鸦片战争爆发 (约公元前200年-1840年)
这一时期是广东对外经济贸易由起始走向昌盛时期。汉代着名的“海上丝绸之路”贯通了东南亚各地及印度洋彼岸。三国以后,广州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之一,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经魏晋、唐宋至明清,广东对外经济贸易开始由政府有意识地进行自主管理。外贸管理机构及有关政策法规也逐步走向完备,至鸦片战争爆发前夕,广东外贸已经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2、秦汉时期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冬,南粤分为九郡。南粤设郡后,汉武帝派遣直属于宫廷的“驿长”率领应募者,带着大量黄金和丝绸从徐闻、合浦到达印度半岛东海岸的黄支国(今印度),在那里交换“明珠、壁琉璃(宝石)、奇石、异物”等。这是史书记载的较早的一次对外贸易。此后,异域的商船也绕过马六甲海峡载货到广东进行贸易。
166年,大秦(罗马帝国)王安敦遣使来汉朝,开始了两国的海路交通。中国则通过天竺(今印度)同大秦开展海外贸易。
3、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孙吴期间,开辟了自广州启航,经海南岛东面进入西沙群岛海面的新航线,使广东海运航线由沿海岸航行进入跨海航行的阶段,广州随即成为岭南对外贸易的中心。
226年,罗马商人秦论到达交趾(今越南北部河内附近)以后,取道到建业拜见孙权,表示要与中国通商的愿望,并介绍了海外情况。同年,孙权派宣化从事朱应、中郎康泰前往林邑国(今越南中部)、扶南国(今柬埔寨)和马来半岛等地访问,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等地的联系。
西晋初年,大秦国来中国朝贡,经过广州,带来了无数的珍奇。
东晋末年,狮子国使臣经10年跋涉首航广州向东晋王朝贡。
4、隋唐时期
隋炀帝时,在鸿胪寺下设置了集外交外贸于一体的中央外事机构,即“四方馆”。“四方馆”是中国首次设立的外贸外事专职机构。
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派遣常骏、王群政携带大量丝织品由广州乘船出发,出使赤土国(今马来半岛吉达),受到当地欢迎。
唐代,广州港已发展到可容大小海船近千艘的港口,官方首设市舶使(中国最早掌管海外贸易的官职)于广州,并开辟了长达14000公里的由广州通向西方的航线,这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航线。在今天光塔路一带的“蕃坊”竟居住着12万外国商人及其家属,当年的广州形成了一个国际性的珠宝市场。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拓展时期。在这一时期,广州已成为计算海程的起点。通过广州来中国经商的国家和地区大为增加,有15个之多。广州成为当时商贾及朝廷命官发财致富之地,有“广州剌史但经城门一过,便得三千万钱”一说。
5、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广州“城外蕃汉数万家”,“广州富庶天下闻”。历隋、唐、宋数代,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已发展到空前繁荣的阶段。官方坚持实行开放政策,除了官方积极经营对外贸易外,又允许私人出海贸易。同时还大力鼓励外国来中国进行贸易,并在广州设立了市舶使专管外贸事务。当时中国与南洋和波斯湾地区有6条定期航线,这些航线都集中在广州,其中最着名的一条航线叫“广州通海夷道”,广州起航,越南海、印度洋、波斯湾、东非和欧洲,途经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长共14000公里,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国际航线。从此,广州成为当时闻名全世界的中国对外贸易第一大港,世界东方大港。
6、明清时期
明洪武三年(1370年)在广州宋代市舶亭旧址,设置广东市舶司,专通“占城、暹罗、西洋诸国”。洪武七年(1374年)市舶司被废,永乐元年(1403年)重开。
正德三年(1508年),广东市舶司决定对外国贡舶实行抽分制,征收实物十分之三作为入口税(后来降为十分之二),并设置牙行,由官府指定的官牙当中介人,将余下货物作为民间贸易。
嘉靖元年(1532年)浙闽两市舶司被罢,独留广东市舶司,自此以后,广东市舶司基本沿续至明末。
正德末年,由于葡萄牙殖民者在广东沿海侵略搔乱,朝廷宣布实行海禁,广东外贸受到影响。直至隆庆元年(1566年),海禁开放,民间贸易才被视为合法。
隆庆五年(1571年)广东市舶司决定以丈抽制取代抽分制,即按船舶大小征收船税。
清代,广州设立“十三行”,专门从事对外贸易。1757年(干隆二十二年),清政府关闭漳州、宁波、云台山等三处通商口岸,只留广州一口对外贸易长达83年。广州再次成为全国惟一的对外贸易口岸,直到鸦片战争之时,广州的外贸因而空前繁荣。有历史学家这样描述当时的广州:广州成为对内对外贸易的极盛之地。中华帝国与西方列国的全部贸易都聚汇于广州。中国各地物产都运来此地,各省的商贾货栈在此经营着赚钱的买卖。清末至民国时期,广州大力引进华侨和外国资本开办商业、洋行和银行,商业和外贸的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粤商崛起于明清时期,并形成中国一大商帮,绝不是偶然的,它与广东的人文地理环境,发达的商品性农业,手工业,人多田少的矛盾,复杂的国际环境以及朝廷的海禁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商人的活跃与否取决于整个社会的商业环境、商品意识、市场背景,也取决于政府的政策、社会生产的状况、当地的自然条件等等因素。广东商人在明清时期的崛起亦离不开这些因素的制约。明朝中后期,上述因素就形成了一个明显有利于商人发展与活跃的趋向,尤其是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因此,明清粤商的崛起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1、三山六水一分田
广东境内地形复杂,有山地、丘陵、平原、台地等,而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平原地区很少,总体情况就是人多地少。明清时期,由于人多与田少的矛盾成为广东、尤其是珠江三角洲的严重社会问题。广东就有不少人想法设法另觅生计。他们或者在有限的土地上种植有较好经济效益的经济作物,或者实施新的耕作方式,采用“基塘”养蚕养鱼;还有一些人则转而从事手工业生产,专门进行商品经营;还有一些人则弃农经商。因此,人多田少的矛盾便成为广东商人崛起于明清时期的一个重要因素。
2、交通便利
广东三面环海,境内河网密布,无论是通向海外、还是内地,交通都非常便利。广东南临南海,地当太平洋、印度洋、亚洲和澳洲之间海上航路的要冲,是世界上海洋航运繁忙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纽带。交通的便利为广东商人的崛起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3、商品性农业的普遍发展
明清时期,广东的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商品性农业异军突起。桑基鱼塘,种桑养鱼,一地二用,是广东珠江三角洲土地利用的一种特殊方式。甘蔗、水果、茶叶、花类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明清广东部分地区农村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还促进了广州对外贸易的发展,而广州对外贸易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广东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广东商人的崛起。
4、广货远运
明清时期,伴随着商品性农业的快速发展,广东的手工业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成为全国手工业发达地区之一。其门类众多、花色品种齐全、技术精巧,都是空前的。随着商品性农业的兴盛和手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广东产品迅速崛起,数量多,质量好,走上国内国际贸易舞台,并随之形成“广货”的概念。广东手工业的高度发展自然要求广大的销售市场,促使的广东的商业繁荣,商人活跃,商业资本发达。
5、西人东来
明清时期,特别是16世纪以来,随着“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西方殖民者纷纷东来进行掠夺性贸易,并进行殖民扩张。1573年,葡萄牙人强租澳门,垄断了澳门的对外贸易,控制了澳门的东西方国际贸易。随后,西班牙、荷兰和英国接踵而至。清政府采取了“海禁”政策,这对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广东商人寻求海外贸易有很大影响。由此形成大量的海商,这就是明清史籍的所谓“海盗”。随着海商联合,广东商人在明朝嘉靖以后才真正崛起,而首先形成的是海商商帮集团。到粤海一口通商之后,广东海商的力量更是随着广州的独口贸易的高度发展而日益壮大。
6、专业市场的兴起
由于广东地区商品性农业和手工业的迅速发展,一些专卖农作物产品的市场随着专门化的商品性农作物的种植而出现,并随之扩大而增加。不分季节,四时都有货源的,如牛、猪、布等专业交易场所,称之为圩;有定期收获的农产品,如水果、花生等专业交易场所,称之为市。专业圩市的出现是为了适应农业的商业化,也满足了由此而兴起的手工加工业发展的需要。专业圩市不仅适应了珠江三角洲商品性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而且也适应促进了广东商人在明清时期的崛起。
7、商业传统
广州是一个具有悠久的商业传统的城市。《史记·货殖列传》中广州(时称番禺)即九大都会之一还特别指出番禺是“珠玑、犀、玳瑁、果、布之凑,中国往商贾者多取富焉”。广州这种悠久的商业历史和商业传统,无疑对广州城乡居民有很大的耳濡目染的作用,在这种氛围下,广州以及广东居民的商品意识自然较强。这对明清时期广东商人的崛起有很大的影响。
8、外贸垄断
明清时期,中国基本实行闭关政策,对外贸易被严格管制口贸易;第二类是本港行,专门暹罗贡舶贸易及南洋贸易;第三类是福潮行,专办福建、潮州的国内贸易。清代始终把广州视为对外联系的中心和纽带,也正由于广州所处的重要地位,使它迅速发展和繁荣起来,也促使广东商人空前的繁盛。明代,实行朝贡贸易与贡船贸易,清代则大体上实行一口通商的对外贸易政策。广州一口通商后,商船日渐增多,税课日旺,买卖频繁。由此引起广州的商行分出三类专业商行:第一类是洋货行(即十三行),专门办理对外进出
粤商社会组织。
明清时期,广东商人已经有了自己的社会组织。这些组织名目繁多,有行、帮、会馆、公所等等。行,是指商人的行业组织;帮,则是商人的地域或业务性质的组合;会馆,一般而言是商人的地缘组织;公所,则是商人的业缘组织。虽然这些组织的内涵在明清时期相当程度上已演化的差不多了,但是它们的名称却依然存在。
9、商行
“行”是已知较早的商人组织。唐宋时期,“行”就已经出现。当然,当时的“行”和后来一样,不完全是商人组织,手工业者也包括在里面。而且,它还是商人和手工业者所开设的店铺的组织。明清时期的“牙行”实际就是“牙店”、“行家”、“行户”的通称。其职能主要是替客商收买、评估物品。当时之“行”最主要的含义是行业,每一行业皆有自己的组织,此组织或曰堂,或曰公所,或曰会馆。行虽不是组织本身,却也和行业组织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且,大多数行都有一个“堂”,名称虽不一,但该“堂 ”毕竟为一商人行业组织。故此,行在当时还是有特殊的意义。
10、商帮
“帮”,主要是由地域关系而形成的,当时也有一些是因业务关系而组成的。在一些商业繁荣的都市里,商人们几乎都有自己的“帮”,广东商人的“帮”往往叫做“广帮”。但“广帮”其实只是一个大的称呼,“广帮”之内还有地域关系而形成的顺德帮、番禺帮、潮州帮之类。明清时期,广东商人最有名的商帮是潮州帮。
11、会馆
明清时期异藉同乡人士在客地设立的一种社会组织,它是适应社会的变迁而产生的,又不断改变着自己的形态,在对内实行有效整合的同时,又不断谋求与外部世界的整合。狭义的会馆指同乡所设点办公的建筑,广义的会馆指同乡组织,由商人发起新建的会馆,目的在于保护本地商人或本行业商人的商贸利益。
12、公所
早期公所主要是有地域关系的同行商人的组织,其参与者仅限于工商业者。公所往往是中小商人谋求发展的处所,更多的是注重实效。明清时期公所的不断成立和增加,反映了工商业行业的拓展和工商业经营者的增长,这是社会分工发达的标志。 明清时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广东商人,虽然由于其商业资本主要流向土地而不能从质的方面改变传统经济,但在量的方面,却发挥着多方面的社会功能。这是因为,广东商人的活动虽然属于交换的范畴,就一切要素来说,它是有社会生产决定的。但是,作为生产工程中一个阶段的交换,在一定的条件下,也能对生产发生反作用,进而引起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思想和文化的某些变异。明清时期广东商人的商业活动因而也就对当时广东的经济、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影响。
1、促进外向型手工业的兴起和发展
世界经济发展史证明,商业的扩张往往是先于工业发展的。明清时期广东商人的商业活动,其实就是承当国内贸易中介人角色的商业活动,推动了广东外向型手工业的兴起和发展。为了适应市场,特别是供给市场的需要,广东商人往往对外向型手工业作坊或工厂手工产品特别青睐,甚至投资于外向型手工业,从而促进外向型手工业的兴起和发展。在广东,广州的制茶业、纺织业和佛山的棉织业、冶铁业、制瓷业的发展最为典型。
2、促进货币经济的发展
随着广东海商出海贸易的发展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明中叶开始外国银元大量流入中国。明清时期,以丝、茶、瓷、和他其手工产品为主要出口商品的中国外贸一直处于出超地位,外商不得不大量输入银元来交换中国的商品。清政府推行广州一口通商政策,外国商人的银元于是经由广东商人中的十三行行商之手源源不断的输入广州,进而向全省乃至全国流散。广东商人在银元输入的过程中充当了转手人的角色。
3、促进城镇经济的发展
随着广东商人的日益发展,广东的市镇也像雨后春笋般兴起和发展起来。首先是岭南一大都会的广州城已成为“百货之肆,五都之市”的中心,人口也发展很快,由于人口剧增,商业繁荣,广州城进行了两次扩建。显然这是为了适应由于商业贸易而新发展起来的繁荣的商业区的需要。由于广东商人的发展和活跃,商品生产与交换,逐步地破坏着周围的自然经济结构,使许多千年不变的乡村卷人商品经济发展的潮流,进而成为新的商业市镇。
4、促进东南亚和美洲国家经济的发展
16至18世纪,东南亚和美洲的许多国家正处于开发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还远远低于中国。广东商人中的海商和这些国家的商人通过商品交易往来大大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同时因贸易而在当地定居的广东商人就成了华侨。广东商人以及华工带去的先进的铁工具等,对东南亚各国人民从事矿藏的开发、荒地的开垦以及经济作物种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5、促进中外科学文化的交流
贸易的通道,同时也是文化交流的通道。广东商人的大量出海贸易,不仅把中国的优秀文化带到国外,而且也把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带回中国来,从而促进了中外科学文化的交流。
中国科技文化的外传:广东商人的海商足迹踏遍了世界各地,他们不仅运去了各国人民所需要的先进的中国手工业制品和农产品,而且想这些国家传播了中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对各国的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到国外经商的广东海商不时把外国的一些经济作物或者粮食作物新品种带回广东种植,对广东乃至全国都有产生极大的影响。
西方国家先进科学技术的传入:随着广东海商对外商贸的发展,西方传教士也纷纷来到广东和内地传教,并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明清时期停滞不前的科学技术注人了新的血液。
6、促进广东社会重商心态的形成
广东是一个商业一直比较发达的地方。在国际贸易的影响下,广东社会的重商思想不断得到加强,随着明清广东商人的形成和发展,广东人经商意识日益普及化。明中叶以后,重商的社会心态便在广东形成了。广东社会的重商心态除了表现为经商的人多、经商的风气盛以外,还在商业性农业的发展等方面反映出来。

‘伍’ 背负盛名的广州十三行,在晚清时期有多么厉害

【史海遗珠】广州十三行是清政府特许的具有半官半商性质的对外贸易垄断组织。由于十三行的垄断,自1757年至1842年的85年间,广州成为全中国最繁华的贸易集结地。当时广州富裕到何种程度?从一场大火可以窥见一二:1822年发生在十三行的一场大火次序七昼夜,大火中融化的洋银满街流淌,竟流出了一二里地,仅此一场大火就烧毁了价值4000万两白银的财物。其富裕程度可见一斑。

【史海遗珠】在广州十三行经营怡和行的伍秉鉴,被当时的西方媒体称为"天下第一富翁"。他不但在国内拥有地产、房产、茶山、店铺和巨款,而且在美国投资铁路、证券交易和保险业务等,在国外知名度非常高。



【史海遗珠】在去世的前一年,1842年12月23日,年迈多病的伍秉鉴写信给在马萨诸塞州的美国友人J·P·Cushing(中文名顾盛,是伍秉鉴生意上的搭档)说,若不是年纪太大,经不起漂洋过海的折腾,他真想想移居美国。

【史海遗珠】《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实行五口通商广东逐渐丧失了对外贸易方面的优势,十三行所享有的特权也随之结束。从此,曾经富甲天下的广州十三行开始逐渐没落。许多行商在清政府的榨取下纷纷破产。1856年,具有170年历史的商馆被一场大火烧毁,广州十三行彻底消失。

‘陆’ 广州是什么时候开始发展起来的

始建于

广州(8张)

公元前214年,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最早建城时的名字叫任嚣城。商代时广州地区称为“南越”[10],周代时又有称为“百粤”、 “扬粤”“南海”[13],这里的“百越”,《史记》中称“南越”,《汉书》称“南粤”,和长江中游的楚国人已有来往,建有“楚庭”,这是广州最早的名称,现越秀山上有清代建的一座石牌坊,坊上书写“古之楚庭”[13],不少史籍将“楚庭”视为广州的雏型,是广州最早的称谓,距今已有2847年。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平南越后, 秦始皇征服岭南后,设三郡,在广州地区设南海郡,南海郡治和番禺县治即今广州市越秀区,南海郡尉任嚣在番山、禺山上(今中山四路仓边路附近)修筑番禺城(史称任嚣城),这是广州设立行政区和建城的开始。秦汉时南海郡行政管辖范围北至观坪石,东至福建的漳浦附近,西至湛江,面积约14万平方公里[10]。秦末大乱,前204年,南海郡尉赵佗兼并了桂林郡和象郡,据有岭南(今广东、广西大部、越南北部),建立了疆土“东西万余里”的南越国,定都番禺(今广州),是为今岭南地区第一次建都城,前113年,南越国丞相吕嘉叛乱,立赵建德为南越王,并联络东越(今福建境内)发兵反汉。次年,汉武帝调集大军10万分兵数路进军南越国。

广州天河之夜(8张)

公元217年,交州刺史步骘将州治迁回番禺,扩大城池,后称为步骘城。元封五年改属交州,州治为广信(今广东封开)。226年,孙权将交州分为交州和广州,“广州”由此得名。晋代 广州仍称南海郡,为州治所在[10],唐代广州称为广州都督府,—是岭南道的道治与都督府治所在地;广州都督府行政界线南至宝安、中山,北至清远, 西至四会;怀集,面积约4.2万平方公里[10]。917年,刘䶮建立南汉国,定都兴王府(广州)。后梁贞明三年(917),清海、靖海两军节度使刘岩立国,国都广州。国号初名大越,年号乾亨,次年改国号为汉,并在广州地区设置咸宁、常康二县, 以模仿帝都长安[10],史称南汉。
1680年,南明绍武帝朱聿谪在广州建都;直到1921年成立市政厅,特指广州这座城市。清干隆二十二年(1757年),政府实行“一口通商”,广州成为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外国商人来华交易,都要找指定的行商作为贸易的代理,这些指定的行商所开设的对外贸易行店,就是“十三行”[12]。

‘柒’ 有关广州历史

广州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国务院首批颁布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从公元前214年(秦始皇33年)秦王朝任命任嚣为南海尉并建城(俗称“任嚣城”)开始、广州已有2219年的建城历史。而世界历史名城中,除古罗马、雅典等少数几个城市外,巴黎、伦敦、莫斯科等均比广州年轻。

据史书记载,在公元前9世纪的周朝,这里的“百越”人民和长江中游的楚国人民巳有来往,特建“楚庭”来纪念这种友谊,这是广州最早的名字。

公元前214年,奏始皇统一岭南后建立南海郡,郡治设在番禺,位于今天广州仓边路、越华路、中山路、北京路一带的老城区内。钱正朝任命任第为南海尉并建城,俗称“任嚣城”,有人考证后认为“任嚣城”就在今越秀区仓边路一带。秦末汉初,赵佗继任南海尉,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武帝,建赵佗城。

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秋,派伏波将军路博德、楼船将军杨仆等,率领大军,出师岭南,废除南地国、再置南海郡,郡治仍设在番禹(即今广州)。三国时期、吴国孙权于黄武五年(公元226年)在交州东部分设广州。广州之名由此开始,至今已有1770多年的历史。

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历史人文因素,广州商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自古就比较发达和繁荣,历史上广州一直是全国着名的商端口。

广州自秦汉以来就是我国南方的古都会,有“金山林海,天子南库”之誉。《史记》说:“番禺亦一都会也”,司马迁把番禺列为当时全国的9大都会之一。《汉书》也说:“番禺,其一都会也”,“中国商贾者多取富焉”。意思是说商人来到这里做买卖多半是会发财致富的。

唐代,广州港已发展到可容大小海船近千艘的港口,官方首设市舶使(中国最早掌管海外贸易的官职)于广州,并开辟了长达14000公里的由广州通向西方的航线,这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航线。在今天光塔路一带的“蕃坊”居住着12万外国商人及其家属,当年的广州形成了一个国际性的珠宝市场。

宋元时期.广州“城外蕃汉数万家”,“广州富庶天下闻”。当时的意大利旅行家鄂多立克说广州是“一个比威尼斯大三倍的城市,整个意大利都没有这个城的船只多”。阿拉伯游历家伊本·白图泰也同样认为,广州是“世界大城市之一也。市容优美,为世界各大城所不及”。

明代,广州首创外贸交易会,每年夏冬两季定期举办外贸集市。那时,广州是中国朝贡贸易第一大港,也是中国外贸第一港。明嘉靖年间,因西方殖民者和倭寇的侵扰,朝廷实施海禁政策,废除宁波、泉州两市舶使,对外只保留广川一口通商。广州独揽了全国的对外贸易大权。

清代,广州设立“十三行”,专门从事对外贸易。1757年(干隆二十二年),清政府关闭漳州、宁波、云台山等三处通商口岸,只留广州一口对外贸易长达83年。广州再次成为全国惟一的对外贸易口岸、直到鸦片战争之时,广州的外贸因而空前繁荣。有历史学家这样描述当时的广州:“广州成为对内对外贸易的极盛之地。中华帝国与西方列国的全部贸易都聚汇于广州。中国各地物产都运来此地,各省的商贾货栈在此经营着赚钱的买卖。”清末至民国时期,广州大力引进华侨和外国资本开办商业、洋行和银行,商业和外贸的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建国后,1957年起,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一直在广州举行,到2002年止,已经成功地举办了91届广交会。广交会是我国规模最大、档次最高、成交量最大的出口商品交易会,其成交额占全国出口贸易的三分之一,被称为“中国第一展”。广交会为促进我国的对外贸易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国际国内具有广泛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广州的商都地位不断提高,商业和综合经济实力稳居全国大城市第3位。

广州商都的历史,源远流长,基础深厚,实力雄厚,经久不衰。广州城市发展的历史,可以说是商贸发展的历史。在2000多年的开放贸易中,“惟我独尊,地位不可替代”,广州确实是名副其实的历史商都。今天,广州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商贸再领风骚,广州、广货一度成为时髦的代名词。广州已成为真正的“购物天堂”。到2001年底,广州市商贸服务业网点发展到20多万个,城乡居民每千人拥有网点数达29个,位居全国首位。

要感受和体验广州“购物天堂”的乐趣和魅力,可去三大市场逛逛:

一是逛大型的综合性的购物商场。广州比较大型的综合性购物商场主要有广州百货大厦、新大新广场、南方大厦、广州友谊商店等,以及新崛起的王府井百货商店、天河城商场、新中国大厦、中华广场、流行前线、东山新大新广场、荔湾广场、时代广场等。

二是逛两大商业步行街:上下九路步行街和北京路步行街,逛这两条步行街还能感受到岭南典型的骑楼建筑风格。

三是逛专业市场和专用品一条街。广州作为华南中心城市和华南商业中心,是全省乃至全国物流集散地,用“货如轮转”来形容广州商都是再恰当不过了。广州因此形成了近400个专业市场和专用品一条街。华林玉器街、西关古玩城、清平市场、高第街等一些名气较大的专业市场和专业街,也不妨去逛逛,相信定会有收获的。

‘捌’ 清朝十三行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现在很多人说起广州十三行,大多都会想到广州着名的服装货品集散商圈。不过清朝年间的十三行与这个十三行却有着很大的区别。其实广州很早以前就已经是古代中国重要的贸易经商地以及出海口了,到了清朝更是如此。

清朝虽然闭国,但是因为十三行才没有完全断接对外贸易。官府也通过十三行达到了通过官府制约商户,又通过商户制约了外商这样一个相互制衡的作用,因此它自身兼具官商、私商、外交官、税官等等多重身份和只能。

‘玖’ 广州十三行的历史发展

自唐代以来,广州一向是我国最重要的商港之一,而广州十三行,在十七世纪后期至十九世纪中叶这一段期间,又是我国对外贸易中的一种特殊的组织。
关于广州十三行起始的年代问题,没有详细记载的史料。过去的学者曾对这一问题进行考察,归纳起来,约有以下三种意见:
第一种亦是最早提出的意见,就是把康熙五十九年(1720)广州洋货商人组织公行的一年,认为是广州十三行起始建立的年代。英国摩斯、美国亨德等西方学者主张这一说。后来梁嘉彬着《广东十三行考》已指出此说的谬误,认为“是年无非为十三行商始有共同组织(公行)之一年而已”。
第二种意见认为广东十三行出现在公行成立之年以后,如日本学者稻叶岩古郎以为在干隆二十五年以后,十三行逐渐变成了公行的代名词。这一说显然也是站不住脚的。
第三种意见认为广东洋货行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这是《广东十三行考》的主张:“粤海设关之年(康熙二十四年)可确定已有十三行”。吴晗在介绍《广东十三行考》所写的书评中,基本上同意梁氏的说法。不过,他根据昭涟《啸亭杂录》记吴兴祚的事:“奏通商舶,立十三行”。认为这是吴兴祚始任两广总督到粤海设关之年任内时期的事,因而断定说:“则十三行之立,当为康熙二一至二四年(1682—1685)四年间事。” 在清代前期,广州的行商在对外贸易活动中,依靠政府给予的特权,垄断了广州整个对外贸易,形成了一个“公行”贸易制度。
公行确立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最初由宜官方指定一人为为外贸经手人。此人纳银4万两入官,包揽了对外贸易大权。后来,各行商从自身利益出发,共同联合组织起来,成立一个行会团体,即所谓的公行。据史记载,于1720年11月26日,公行众商啜血盟誓,并订下行规十三条:
第一条:华夷商民,同属食毛践土,应一体仰戴皇仁,拆图报称。
第二条:为使公私利益界划清楚起见,爰立行规,共相遵守。
第三条:华夷商民一视同仁,倘夷商得买贱卖贵,则行商必致亏折,且恐发生鱼目混珠之弊,故各行商与夷商相聚一堂,共同议价货价,其有单独行为者应受处罚。
第四条:他处或他省商人来省与夷商交易时,本行应与之协订货价,俾得卖价公道,有自行订定货价或暗中购入货物者罚。
第五条:货价即经协议议妥贴之后,货物应力求道地,有以劣货欺瞒夷商者,应受处罚。
第六条:为防止私贩起见,凡落货夷船时均须填册,有故意规避或手续不清者应受惩罚。
第七条:手工业品如扇、漆器、刺绣、国画之类,得由普通商家任意经营贩卖之。
第八条:瓷器有待特别鉴定者(指古瓷),任何人不得自行贩卖,但卖者无论赢亏,均须以卖价百分之三十纳交本行。
第九条:绿茶净量应从实呈报,违者处罚。
第十条:自夷船卸货及缔订装货合同时,均须先期交款,以后须将余款交清,违者处罚。
第十一条:夷船欲专择某商交易时,该商得承受此船货物之一半,但其他一半须归本行同仁摊分之,有独揽全船货物者处罚。
第十二条:行商中对于公行负责最重及担任经费最大者,许其在外洋贸易占一全股,次者占半股,其余则占一股之四分之一。
第十三条:头等行,即占一全股者,凡五;二等者五;三等者六;新入公行者,应纳银一千两作为公共开支经费,并列入三等行内。
初时,公行没有法定的共同领袖,也没有取得完全统一的部署,组织相当松散,时散时复。一直到干隆四十五年(1780年),广东巡抚李湖等奏请明立科条,建议“自本年为始,洋船开载来时,仍听夷人各投熟悉之行居住,惟带来各物,令其各行商公同照时价销售,所置回国货物,亦令各行商公同照时定价代买”即是说要复设公行。两年后,经清政府批准,公行正式恢复,从此一直延续到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前,再也没有解散过。 鸦片战争前广州官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也叫公行、洋行、洋货行、外洋行。相传其名起于明代,这种说法,是从《粤海关志》抄袭篡改《澳门纪略》的杜撰之词,属讹传。号为“十三行”,却非固定为13 家。清代严格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规定对外贸易仅限于广州一口,十三行业务十分发达。为了垄断对外贸易,广州16 家洋行于1720 年12 月(康熙五十九年十一月)成立“公行”,但遭到外国商人反对。次年被两广总督废止。1760 年(干隆二十五年)洋商潘振成等九家向粤海关请求成立公行,该行具有亦官亦商的职能。1770 年公行裁撤,众商皆分行各办。直到1782年公行制度才最后确立下来。公行对官府负有承保和缴纳外洋船货税饷、规礼、传达官府政令、代递外商公文、管理外洋商船人员等义务,在清政府与外商交涉中起中间人作用。另一方面,它享有对外贸易特权,所有进出口商货都要经它买卖。初为牙行性质,后也自营买卖。自1820 年(嘉庆二十五年)伶丁洋面鸦片及各项商货走私贸易兴起之后,多数行家营业亏损,资金欠缺,负债很多,常有倒歇。《南京条约》规定开放五口通商,废止十三行独揽中国对外贸易的特权。从此,十三行遂日趋没落。
洋货十三行在创建时,广东官府规定它是经营进口洋货和出口土货(包括广货、琼货)的中介贸易商行。最初指定洋货十三行经营的贸易对象,实际包括外洋、本港和海南三部分内容。
为了整顿洋行制度,进一步加强对外商的直接管理,清廷于干隆帝十年从广州二十多家行商中选择殷实者五家为保商,建立保商制度。保商的责任是承保外国商船到广州贸易和纳税等事,承销进口洋货,采办出口丝茶,为外商提供仓库住房,代雇通商工役。保商对于承保的外国商船货物因享有优先的权利,在其他分销货物的行商交不出进口货税时,必须先行垫付。凡外商有向官府交涉禀报的事,责令保商通事代为转递,并负责约束外商不法行为。尽管外商对保商制度表示不满,但清廷一直加以维护。行商和外商利益一致时,就互相勾结;利益矛盾时,就互相欺骗敲诈,酿成种种纠纷。有的行商在封建官府和外商之间投机取巧,获利致富;但大多数行商则在封建官府和外商夹击下,招致破产。
干隆帝十八年(1753),业务曾一分为二,专营外洋各国来广州贸易的叫外洋行,经营出海贸易的称为海南行。自二十五年起,外洋行不再兼办本港贸易的事务,另由几家行商专营暹罗(今泰王国)贡使及其商民贸易税饷事宜,称为本港行;而海南行又改称虔潮行,经营包括广东潮州及南安府商民往来买卖税务。这时来到广州海口商船渐多,贸易发展,各行口商人资本稍厚者经办外洋货税,其次者办本港船只货税,又次者办福潮船只货税。六十年,本港行因其中个别商人倒账破产而被官府革除,其业务划归外洋行,每年推举两家来轮流办理。
嘉庆帝五年(1800)以后,在广州经营贸易的商行,按业务范围划分只有外洋行和福潮行。前者仍称洋货行或十三行。 专设经理广州外贸税饷事务的洋货十三行,是清廷实行严格管理外贸政策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防止中外商民自由交往。它由封建官府势力“招商承充”并加以扶植,成为对外贸易的代理人,具有官商的社会身份,也是清代重要的商人资本集团。
广州十三行建立有同业商人行会组织,即所谓“洋行会馆”(公行)。公行议定行规,表面是为约束不法行为,扶持对外贸易,实际上却增加了不少禁约。它对货物实施公行垄断,以便按照行会的利益自行调整价格。英商为打破公行垄断,通常用收买个别行商、贿赂官府的手段,使公行难以持久,如干隆帝二十五年广州公行正式奉准成立,到三十六年即被解散。此外,公行存在期间,在行商之间及行商和散商之间,又为争夺商业利润互相倾轧,外商得以乘机在进出口货价和交易量上利用矛盾,遂造成公行的亏损和债务;公行制度下的行商,因对行欠债务负有连带责任,故不断出现倒闭。干隆帝四十七年公行再度恢复,并开始设立利用行佣积累起来的公所基金,用以清偿行商的拖欠、罚款等,以维护公行的稳定。重建后的公行,延续了近六十年。 鸦片战争以后,《南京条约》规定,废除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公行制度,允许英国商人在各口岸任意与华商交易。道光帝二十三年七月初一 (1843年7月27日),广州开放通商,一些十三行行商仍旧营业。他们曾经对新定的自由通商进行种种抵制,力图保住昔日的独占地位,但未能如愿。咸丰帝六年(1856),十三行毁于广州西关大火。 清朝以后我国实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
影响:对外国的侵略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中国看不到世界的发展变化,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
原因:封建自给自足的经济占统治地位;自明朝中后期始,中国遭受外国侵略;封建统治出现危机。 根据经营商业的项目,明清时期的广东商人可分为牙商、盐商、铁商、米商、糖商、丝绸商、陶瓷商、烟草商、典当商、布商、药商等,其中以牙商最为着名。
所谓牙商,本来是指在城市和乡村的市场中为买卖双方说合交易,并从中抽取佣金的居间商人,亦称牙人。明清时,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牙商人数大大增加,形成了一个专门的行当,称为牙行。清代着名的广东十三行,就是指经营进出口贸易的十三家牙行商人。除了做生意之外,十三行还要与来华洋商打交道,从货物买卖到日常起居,事无巨细,都必须通过十三行。不过,这里的牙行数目并不固定,时有增减。 翻开中国贸易史,太平路曾经是呼风唤雨,点石成金的龙口地。十三行的潘、伍、卢、叶四大行商,其家产总和比当时的国库收入还要多,是货真价实的“富可敌国”。广州不仅对海外商人有巨大的吸引力,对国内商人也有巨大的吸引力,仿佛这片土地特别适合经商。十三行的行商,不少就是从福建移居来的。他们在家乡不过是碌碌庸流而已,但一到广东便如飞龙在天、鱼跃大海,成就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广州,永远是天下英雄创业的最好平台。
不过,当时却谁也不认为这是“英雄创业”,反倒觉得脸上无光,既怕朝廷追究,也怕累及后人,所以和洋商打交道的十三行商人,都不愿意别人知道自己的真实名字,不是改名换姓,就是沿用父亲的名字,或者兄弟几人共用一个名字,像梁纶枢改名梁承禧,伍秉鉴在史书上也有好几个名字。
叶上林祖籍豫章城虔州南安府,经营义成行,与潘有度、卢观恒、伍秉鉴号称“广州四大富豪”。在泮塘筑有叶家别墅花园,是唯一成功退休的洋行行主。
伍秉鉴祖籍虔州南安府,自从经营怡和行后,凭着长袖善舞的经商天才,第二年怡和行便位居行商第三,五年后跃居第二,再过两年雄踞总商地位,真是如日中天,不可一世,创造了一个惊世骇俗的金钱神话。
伍秉鉴拥资超过2800万银元,不但在国内拥有数量惊人的地产、房产、茶山、店铺和千万家财,还在美国投资铁路、证券交易和保险业务,同时还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最大债权人。有一位美国商人欠了他7.2万元银票,滞留广州无法回国。伍秉鉴听说后,满不在乎地把欠条撕碎,说账已结清了,你高兴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2001年,《华尔街日报》发行专辑,统计上个一千年世界上最富有的50个人,伍秉鉴名列其中。
这些亿万富翁之所以在历史上留下重墨浓彩的一笔,并非他们个人有什么特别值得颂扬的美德善行,而是因为他们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在多种文化价值的冲突与纠缠之间,得以自成段落,俨然一派。清咸丰六年(1856)一场大火,把十三行付之一炬,结束了它长达一百多年垄断中国对外贸易的显赫历史。世事变幻无常,见几家贫了又富,见几家富了还贫。 潘振承——十三行行商首领
1.伍秉鉴的怡和行,商名浩官,
2.卢继光的广利行,商名茂官,
3.潘绍光的同孚行,商名正官,
4.谢有仁的东兴行,商名鳌官,
5.梁亟禧的天宝行,商名经官,
6.严启昌的兴泰行,商名孙青,
7.潘文涛的中和行,商名明官,
8.马佐良的顺泰行,商名秀官,
9.潘文海的仁和行,商名海官,
10.吴天垣的同顺行,商名爽官
11.易元昌的学泰行,商名昆官,
12.罗福泰的东昌行,商名林官,
13.容有光的安昌行,商名达官。 潘启又叫潘振承,字逊贤,号文岩,于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生在福建漳州栖栅社(今漳州台商投资区角美镇白礁村潘厝社),于干隆五十二年(1788年)卒在广州,后被葬在故里文圃山下(今漳州台商投资区角美镇灿坤工业园区)。
其父潘乡是一个地道的农民,家庭较为贫苦。潘启是潘乡五个儿子中的老大,也是广州十三行的商总(即行商首领)、十八世纪世界首富。 广东拥有优越的人文地理环境,商品性农业发展蓬勃,明清时期,朝廷对广东实行开放的对外贸易政策,广东商人从此崛起,并称雄海内外商界。
此外,广东商帮的形成,还与广东悠久的商业传统,和浓烈的商品意识有密切的联系。自秦汉以来,广东就一直是对外贸易的重镇。千年的商业沉积,孕育了广东人强烈的经商意识,促使了广东商人在明清时期的发展。明清时期的广东商人辛勤的经营,为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拾’ 广州的历史有多久

广州简称穗,别称羊城。位于广东珠江三角洲北部,濒临南海,为西江、北江、东江三江汇合处,是中国南方最大城市。

广州历史悠久,周朝时,楚国派大臣来到这一"百越"人聚居的地方,"百越"归服于楚时称楚庭。周赧王时,在南海之滨筑城,称南武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派任嚣率兵统一岭南,设立南海都,广州当时称番禹。任嚣任南海郡尉,筑番禹城,俗称"任嚣城"。这是一座小城,在今广州仓边路旧仓巷一带。汉初,赵伦接管南海郡,并吞附近地区,建立了南越国,自立为南越武王,其王朝历经五世93年。赵伦以番禹为首邑,将番禹城向东西东、广西省区大部,这是广州名称之始。唐为岭南道治。五代梁贞明三年(917年),南海王刘袭在此称帝,改元乾亨,国号大越。翌年改称汉,史称南汉,升广州为兴王府,作为都邑。三国至唐末五代时期,广州城曾向南扩大,因临近江边,常为洪水所淹,南海王刘隐凿禹山,取土垫高,拓展城垣,名为新南城。宋代为广东东路治。明代为广州府。1645年,朱聿钩曾在广州建立了为期44天的南明小王朝,改元绍武。清沿明治。1921年广州市政厅成立,为广州正式建市之始。宋代时广州城垣修建多达十数次。北宋时先后修筑了中、东、西三城。中城又称子城,是以南汉旧城为基础,东抵甘溪,西抵古西湖,南至大南路,北至越华路,周长2.5公里。东城以赵伦城东部旧址为基础,西接子城,东至芳草街,北至豪贤路,南抵文明路。1071年增筑西城,周长6.5公里余,规模最大。

明代广州是当时岭南地区政治、经济中心,洪武和嘉靖年间,曾两次扩建城墙。第一次扩建时,把宋代三城合而为一,称老城,周长10.5公里。明后期,又在老城南增筑新城,今万福路、泰康路和一德路为新城的南界。清顺治三年(1646年),在外城南面加筑了较小的东西两翼城。辛亥革命后开始拆除改作马路,至1922年全部拆除,现仅残留越秀山上五层楼附近一段城垣,供人观瞻。
2000多年来,广州一直是中国华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广州就是热带珍贵特产的集散地。着名的商品有珍珠、犀角、玳瑁、象牙等。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工商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早在汉代,番禹的纺织、食品加工、陶瓷等工商业已经相当发达。两晋南北朝时,由于北方人口再次大量南迁,又促进了这里的生产发展。东晋时"大开鼓铸",使广州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冶铁业。南朝刘宋时生产出"薄如蝉翅"的葛布,一幅24米长的布,卷起来可装入竹筒,被誉为"入筒细布"。唐宋时期,酿酒、治陶、冶炼等技术有了进一步发展。明清两朝,广州附近的佛山镇是全国闻名的铜铁冶炼中心,制造的钢铁器具,远销岭北和海外。

广州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汉代时已经和海外一些国家有了贸易往来。在广州象岗发现的南越文王帝陵墓,出土银盒以及玛瑙、水晶等多种质料的珠饰,有的是中亚或南亚的舶来品。梁朝时,每年来到广州的各国商船有10多批。唐代,广州成为世界着名的港口,对外贸易范围扩大到南太平洋和印度洋区域诸国。为了加强对外贸易的管理,在这里设置了中国最早的外贸机构和海关"市舶使",总管对外贸易。另外还有"蕃坊",供外国商人居住。外国到广州的船,帆飘如云;侨居广州的外商(主要是阿拉伯人)数以万计,最盛时达10万以上。他们信仰伊斯兰教,所以在蕃坊修建了伊斯兰教寺--怀圣寺。从五代到北宋,广州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商业城市和通商口岸,贸易额占全国98%以上。

在中国近代和现代革命史上,广州有着重要的地位。1841年英军侵略广州期间,广州郊区103乡的人民自动组织起来,在三元里一带给英国侵略军以有力的打击。辛亥革命前夕,孙中山等人曾以广州为基地,多次举行武装起义,为推翻帝制、创建民主共和国进行了不懈的斗争。1911年4月27日广州起义(又称黄花岗起义),为辛亥革命吹响了前奏。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组织护法军政府,当选为海陆军大元帅,誓师北伐。

1921年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再揭护法旗帜。1923年6月在广州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统一战线政策。1924年中国国民党在广州举行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开创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新局面。1925年6月19日,香港中国工人和广州洋务工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广州举行了震撼中外的省港大罢工。1927年12月11日,中国共产党在这里举行广州起义,建立了"广州苏维埃政府",开辟了广州革命斗争的新阶段。

广州是一座亚热带风光的美丽城市,四时花开,景色宜人。着名的风景区白云山,层峦叠蟑,草木葱宠。山上有斗山亭、能仁寺、明珠楼、水月阁、黄婆洞等胜迹和"白云松涛"、"白云晓望"等胜景。市区的越秀山已辟为风景秀丽的越秀公园,攀至山顶的中山纪念碑可俯瞰广州市全貌。山巅的镇海楼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红垣重阁,古朴凝重。还有五羊石像、海员亭等多处游览点。

位于市区的光孝寺,是广东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初为西汉越王赵建德的故宅。三国时吴国官员虞翻居此,虞死后,家人施宅作庙宇,名制止寺。唐仪凤元年(676年),高僧慧能在寺戒坛前菩提树下受戒,开辟佛教南宗,称"禅宗六祖"。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改名光孝寺。寺内原有十二殿、六堂、钟鼓楼等。现存主体建筑有大雄宝殿、六祖殿、伽蓝殿、天王殿、东西铁塔、法幢等古迹,昔日雄伟规模依然可见。

佛教古寺六榕寺,建于梁大同三年(537年),是当时广州刺史萧裕为瘗藏梁武帝母舅从海外携回之佛骨而建。寺内保存宋代铸的禅宗六祖慧能铜像。还有清康熙二年(1663年)铸的3尊巨型铜佛像,每尊高6米,重10吨。寺内苍榕翠竹,繁茂交阴。

广州的革命遗址遗迹众多。着名的有三元里平英团遗址、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广州公社旧址、黄埔军校旧址等。
广州历史上是一个音乐戏剧之乡,着名的有广东音乐、粤剧、粤曲。广东音乐是中国着名的大乐种之一,在世界乐坛上也有一定地位。传统乐曲《雨打芭蕉)}、《柳摇金》等风格独特,曲调优美。

广东工艺美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尤以"三雕、一彩、一绣"即"象牙雕刻、红木雕刻、玉石雕刻、织金彩瓷、广州刺绣",更为工精艺巧,闻名中外。

1982年国务院公布广州古城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