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广州讯息 » 广州本地哪里姓罗
扩展阅读
上海补牙哪个科室好 2025-04-03 13:45:25
天津静海家政保姆哪里找 2025-04-03 13:43:07
天津邮上海大概多久 2025-04-03 13:42:27

广州本地哪里姓罗

发布时间: 2022-10-11 17:08:11

A. 广州市黄埔区文冲村有姓罗的吗

摘要 亲~这道题由我来回答,打字需要一点时间,还请您耐心等待一下。

B. 当今我国广东省十大姓是那十大

一 陈姓

陈姓在潮汕人口超过10%,在澄海甚至超过20%,在湛江市区也超过10%,在广东的比例应该超过了8.5%,接近9%(考虑到在广州、粤北、客家等许多地区比例只有7%左右甚至更低).

二 李姓

李姓在茂名是第一大姓,比例达到10%(如电白、化州,原茂南区则不如陈姓),另外还是鹤山、怀集、梅县、五华等地的头号大姓,在潮汕地区总体比例只有6%,在全省来看应该有7.5%左右.

三 黄姓

黄姓在很多地方都是第三大姓,不过在台山这些地方有着极高的比例,全省应在6%-7%之间。

四 张姓
张姓在粤语地区普遍比例不高,只有2%-5%之间(如中山只有2%-3%,在高州超过5%算较高的了,据说在开平更是前两大姓),而在潮汕地区张姓有4%-5%的比例,张姓在粤北、粤东北的客家地区是五大姓之一(陈李张刘黄),在大埔、蕉岭等地普遍有5%以上的比例,个别地区达到7%以上,就全省来看张姓大概有4.5%左右,稳坐第四位.

五 梁姓

梁姓是纯粤语地区的前四大姓(陈李梁黄),特别是肇庆、云浮地区的超级大姓(我们要留意这正是粤语的发源地),在至少两个县是第一大姓,还有几个县是第二或第三,比例超过6%个别县甚至达到10%!

另外在顺德、中山、新会、高要梁姓都是第一大姓超过10%,同属粤语区的茂名梁姓也普遍在4%-6%之间,即便在雷州话地区的湛江梁姓也是大姓,但因为梁姓在潮汕、客家地区的比例偏低(普遍只有1%),所以在全省的比例只能在张姓之后,大约在4%-4.5%之间.

六 林姓

林姓和梁姓正好相反,是东多中少,林姓在潮汕地区排第二,达到8%左右,在其他地方相对较少,普遍不到3%(在新会及个别县超过5%),就全省来看总人口和梁姓相仿但还要略少.

七 刘姓

刘姓是客家地区五大姓之一,在兴宁、南雄等地人数极多,超过6%,在广州的粤语区前五名不入,但一到客家人多的增城马上就成了第二大姓(陈姓当地最多),另外在个别粤语区也有很好的表现如高州,不过由于在珠三角、粤语区及潮汕片的比例偏低,全省人口比例应该接近4%但不如梁林多.

八 吴姓

吴姓是南方大姓,在粤语、客家、潮汕等地普遍都有超过3%的比例,在中山甚至排到了前三,但由于超过4%的"超级仓库"不多,所以人数还不如刘姓多。这是第四到第八大姓的排位.

九 杨姓

杨姓在全省各地普遍都有超过1.5%的比例,而潮汕、客家更超过了2%到3%,在如电白(6%第三大姓)和翁源等地比例更高,总体应该超过2%.

十 罗姓

罗姓在粤语、客家地区普遍有超过1.5%甚至3%的表现(部分地区更多),但很难超过2. %的人口比例.

(2)广州本地哪里姓罗扩展阅读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氏者,标示家族血缘之符号也”。《通志·氏族略》曰: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天下同姓是一家,故而同姓不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注“贵者有氏”: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如智姓),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绝祀,无国无之。

姓氏:标示一个人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

同一个祖先繁衍的后代称为宗族。姓氏最早起源于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它的作用主要是便于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便于不同氏族之间的通婚。因此姓氏的产生,标志着从群婚制到以血缘关系的婚姻制的转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姓产生后,世代相传,一般不会更改,比较稳定,而氏则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会有一个人的后代有几个氏或父子两代不同氏。姓氏与人名一起构成了一个人的姓名。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自古以来,华夏子孙以姓氏为家族延续的标志。

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秦汉以来,姓氏合为一体。

资料参考:网络-姓氏

C. 罗姓的历史

罗姓源流
罗(Luó)姓源出有四:
1、据《说文通训定声》、《名贤氏族言行类稿》、《通志·氏族略》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妘姓,为颛顼帝之孙祝融氏之后裔,以国为氏。颛顼。颛顼号称高阳氏,是炎黄联盟的重要首领之一。他的孙子祝融为帝喾时的火官(掌管民事),因他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便命他为祝融,被后人尊为火神。祝融的后裔分为己、董、彭、秃、女云、曹、斟、芈等八姓,史称“祝融八姓”,他的孙子被封在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县),建立罗国。公元前六九零年,罗国被楚国所灭,祝融子孙逐渐向南迁移,为不忘亡国之恨,遂以原国名为姓,尊颛顼为罗姓得姓始祖。。祝融的后裔分为八姓,即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史书称为"祝融八姓"。到了周朝的时候,有子孙被封在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县),称为罗国。公元前690年,罗国被楚国所灭,于原地另置鄢国,祝融氏的子孙就逐渐向南迁移,最初迁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长江沿岸的枝江县),至周末又南迁至湖南长沙,遂以国名"罗"为氏。
2、赐罗姓而得,隋、唐、明时赐姓。
3、据《通志·氏族略》等有关资料所载,自西周以后有罗国后人以国名为姓。得姓始祖:
4、出自他族或他姓加入。据《魏书·官氏志》、《通志·氏族略》、《赖氏族谱》等有关资料所载,在南北朝时,北魏汉化,鲜卑族复姓破多罗氏、叱罗氏皆改罗姓,西突厥人在唐代时,其子孙以“斛瑟罗”为氏,后简为罗姓。清代爱新觉罗氏改姓罗,赖氏族人在春秋战国时改罗姓。

一.迁徙分布

罗国传至24世万通时,被楚国所灭,万通与次子苍噩逃至襄阳黄龙洞避隐,其长子芳噩逃往四川。周显王时,有31世罗乘迁往枝江,其孙罗守陇自枝江迁至今湖南长沙。40世罗君用次子罗珠迁居豫章(今江西南昌)西山,为豫章罗氏一世祖。唐昭宗时,罗珠28世孙罗景新迁往虔州虔化(今江西宁都),31世有两支分别徙居广东大埔、兴宁。45世罗尚立,元代由虔州迁居福建汀州宁化石壁村,明代又迁往上杭县扶阳,其子罗新松徙广东梅州。另外,罗国亡国后,罗氏有部分人从滇南、滇东迁入湄南河下游,融入泰族;迁入四川的有一部分定居阆中,后成为板楯蛮七姓之首姓大族,有的融入土家族或彝族;还有一支迁入贵州东部、南部,融入布依族;迁到湘南的,有的融入瑶族。隋唐以前,除上述地区外,罗氏还分布于今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浙江、江苏等省的一些地方。唐高宗总章年间,有河南罗氏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在福建安家落户。自清代开始,居住在广东梅县、大埔、及福建宁化等地的罗氏,曾多次向台湾迁徙,还有一些人迁往南洋的文岛(印尼)等国家。其中,祖籍广东嘉应州梅县石扇堡的罗芳伯在西婆罗洲(今加里曼岛)建立了一个共和制的兰芳国,实行"兰芳大总长制",立国时间达108年(1777--1885)。
罗氏,在台湾是个较为普遍的姓氏。台湾的罗姓,来自福建宁化。主要集中居住在苗栗和新竹两县,其他各县市也散居不少。台湾的罗氏与北方的罗氏是一脉相承的。
二、迁徙分布
罗姓最早起源于中原地区,春秋战国时期,罗国为楚所灭,罗姓便由原聚集地逐渐向南迁移,周末时迁至湖南长沙,产生湖南罗姓。秦汉时期,罗姓发展缓慢,但出现了罗姓当时最着名的人物罗珠,历任高官,甚至被称为罗姓人鼻祖。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罗姓居住地战事频繁,争战不断,加之两晋时期“永嘉之乱”,罗姓族人又大举南迁,由原聚居地湖南,迁至江西、广东、福建等省,从此罗姓遍布于我国南方各省,成为南方一大姓氏,并且形成了八个着名的罗姓郡望。唐宋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各姓族人得以繁衍壮大、播迁,罗姓名人相继涌现,郡望大量形成,在各个地区的人口比例也不断上升,从而罗姓发展进入一个鼎盛阶段。元朝后期,明清时代,外族入侵中原,为避战乱罗姓族人又一次迁徙,并与外族进行融合,促使罗姓得到进一步发展壮大,不但后来成为汉族大姓,而且在一些少数民族中也成为名列前茅的姓氏。如罗姓在元明时期融入土家族,在清朝时融入彝族成为大姓,后又融入苗、布依、瑶、侗等族,并逐渐发展成为各族中的大姓。如今在我国分布广泛,但主要分布在四川、广东、湖南、江西、贵州和湖北等省,上述六省罗姓人口约占全国罗姓总人数的百分之七十。罗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八六。

D. 广州黄埔文冲社区有姓罗的吗

摘要 您好,您的问题我已经看到了,正在整理答案,请稍等一会儿哦~

E. 广东十大姓是什么

广东十大姓

陈姓
陈姓在潮汕人口超过10%,在澄海甚至超过20%,在湛江市区也超过10%,在广东的比例应该超过了8.5%,接近9%(考虑到在广州、粤北、客家等许多地区比例只有7%左右甚至更低).

李姓
李姓在茂名是第一大姓,比例达到10%(如电白、化州,原茂南区则不如陈姓),另外还是鹤山、怀集、梅县、五华等地的头号大姓,在潮汕地区总体比例只有6%,在全省来看应该有7.5%左右.

黄姓
黄姓在很多地方都是第三大姓,不过在台山这些地方有着极高的比例,全省应在6%-7%之间。

张姓
张姓在粤语地区普遍比例不高,只有2%-5%之间(如中山只有2%-3%,在高州超过5%算较高的了,据说在开平更是前两大姓),而在潮汕地区张姓有4%-5%的比例,张姓在粤北、粤东北的客家地区是五大姓之一(陈李张刘黄),在大埔、蕉岭等地普遍有5%以上的比例,个别地区达到7%以上,就全省来看张姓大概有4.5%左右,稳坐第四位.

梁姓
梁姓是纯粤语地区的前四大姓(陈李梁黄),特别是肇庆、云浮地区的超级大姓(我们要留意这正是粤语的发源地),在至少两个县是第一大姓,还有几个县是第二或第三,比例超过6%个别县甚至达到10%!另外在顺德、中山、新会、高要梁姓都是第一大姓超过10%,同属粤语区的茂名梁姓也普遍在4%-6%之间,即便在雷州话地区的湛江梁姓也是大姓,但因为梁姓在潮汕、客家地区的比例偏低(普遍只有1%),所以在全省的比例只能在张姓之后,大约在4%-4.5%之间.

林姓
林姓和梁姓正好相反,是东多中少,林姓在潮汕地区排第二,达到8%左右,在其他地方相对较少,普遍不到3%(在新会及个别县超过5%),就全省来看总人口和梁姓相仿但还要略少.

刘姓
刘姓是客家地区五大姓之一,在兴宁、南雄等地人数极多,超过6%,在广州的粤语区前五名不入,但一到客家人多的增城马上就成了第二大姓(陈姓当地最多),另外在个别粤语区也有很好的表现如高州,不过由于在珠三角、粤语区及潮汕片的比例偏低,全省人口比例应该接近4%但不如梁林多.

吴姓
吴姓是南方大姓,在粤语、客家、潮汕等地普遍都有超过3%的比例,在中山甚至排到了前三,但由于超过4%的"超级仓库"不多,所以人数还不如刘姓多。这是第四到第八大姓的排位.

杨姓,
杨姓在全省各地普遍都有超过1.5%的比例,而潮汕、客家更超过了2%到3%,在如电白(6%第三大姓)和翁源等地比例更高,总体应该超过2%.

罗姓
罗姓在粤语、客家地区普遍有超过1.5%甚至3%的表现(部分地区更多),但很难超过2.
%的人口比例.

F. 广州猎德村和冼村本地人的主要姓氏

猎德是姓李的,冼村主要是姓冼(占七成以上)和姓卢(约两成)。

八百多年来,猎德村里聚居着李、林、梁、麦等姓氏的村民。而至明朝中叶,冼村已经成为有陈、罗、古、邱、冼、卢、梁等姓的大村,其中冼氏人口最盛,而陈氏已经迁出,人们遂将陈公村改称冼村。因为借珠江新城兴建的东风,2007年拆迁兴建37栋复建房,一举晋身CBD地段新贵。所以猎德村有钱。

(6)广州本地哪里姓罗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猎德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水网交错,土地肥沃。祖辈以农业耕种为主,少部分人经商,极少数人海外谋生。猎德盛产杨桃、甜橙等水果,是有名的水果产地和集散地。

同时,该村还修建了一座村庄历史博物馆,展出了转型前的所有文物。最引人注目的是上世纪80年代使用的旧龙舟龙头。此外,还有犁、桶和水行,都沾满了黄色的泥浆。所有这些古老的东西,都在悄悄地诉说着洪德文化,展现着洪德村的历史变迁。

G. 关于罗姓的历史和现状

罗姓源流
罗(Luó)姓源出有四:
1、据《说文通训定声》、《名贤氏族言行类稿》、《通志·氏族略》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妘姓,为颛顼帝之孙祝融氏之后裔,以国为氏。颛顼。颛顼号称高阳氏,是炎黄联盟的重要首领之一。他的孙子祝融为帝喾时的火官(掌管民事),因他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便命他为祝融,被后人尊为火神。祝融的后裔分为己、董、彭、秃、女云、曹、斟、芈等八姓,史称“祝融八姓”,他的孙子被封在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县),建立罗国。公元前六九零年,罗国被楚国所灭,祝融子孙逐渐向南迁移,为不忘亡国之恨,遂以原国名为姓,尊颛顼为罗姓得姓始祖。。祝融的后裔分为八姓,即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史书称为"祝融八姓"。到了周朝的时候,有子孙被封在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县),称为罗国。公元前690年,罗国被楚国所灭,于原地另置鄢国,祝融氏的子孙就逐渐向南迁移,最初迁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长江沿岸的枝江县),至周末又南迁至湖南长沙,遂以国名"罗"为氏。
2、赐罗姓而得,隋、唐、明时赐姓。
3、据《通志·氏族略》等有关资料所载,自西周以后有罗国后人以国名为姓。得姓始祖:
4、出自他族或他姓加入。据《魏书·官氏志》、《通志·氏族略》、《赖氏族谱》等有关资料所载,在南北朝时,北魏汉化,鲜卑族复姓破多罗氏、叱罗氏皆改罗姓,西突厥人在唐代时,其子孙以“斛瑟罗”为氏,后简为罗姓。清代爱新觉罗氏改姓罗,赖氏族人在春秋战国时改罗姓。

一.迁徙分布

罗国传至24世万通时,被楚国所灭,万通与次子苍噩逃至襄阳黄龙洞避隐,其长子芳噩逃往四川。周显王时,有31世罗乘迁往枝江,其孙罗守陇自枝江迁至今湖南长沙。40世罗君用次子罗珠迁居豫章(今江西南昌)西山,为豫章罗氏一世祖。唐昭宗时,罗珠28世孙罗景新迁往虔州虔化(今江西宁都),31世有两支分别徙居广东大埔、兴宁。45世罗尚立,元代由虔州迁居福建汀州宁化石壁村,明代又迁往上杭县扶阳,其子罗新松徙广东梅州。另外,罗国亡国后,罗氏有部分人从滇南、滇东迁入湄南河下游,融入泰族;迁入四川的有一部分定居阆中,后成为板楯蛮七姓之首姓大族,有的融入土家族或彝族;还有一支迁入贵州东部、南部,融入布依族;迁到湘南的,有的融入瑶族。隋唐以前,除上述地区外,罗氏还分布于今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浙江、江苏等省的一些地方。唐高宗总章年间,有河南罗氏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在福建安家落户。自清代开始,居住在广东梅县、大埔、及福建宁化等地的罗氏,曾多次向台湾迁徙,还有一些人迁往南洋的文岛(印尼)等国家。其中,祖籍广东嘉应州梅县石扇堡的罗芳伯在西婆罗洲(今加里曼岛)建立了一个共和制的兰芳国,实行"兰芳大总长制",立国时间达108年(1777--1885)。

罗氏,在台湾是个较为普遍的姓氏。台湾的罗姓,来自福建宁化。主要集中居住在苗栗和新竹两县,其他各县市也散居不少。台湾的罗氏与北方的罗氏是一脉相承的。

二、迁徙分布
罗姓最早起源于中原地区,春秋战国时期,罗国为楚所灭,罗姓便由原聚集地逐渐向南迁移,周末时迁至湖南长沙,产生湖南罗姓。秦汉时期,罗姓发展缓慢,但出现了罗姓当时最着名的人物罗珠,历任高官,甚至被称为罗姓人鼻祖。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罗姓居住地战事频繁,争战不断,加之两晋时期“永嘉之乱”,罗姓族人又大举南迁,由原聚居地湖南,迁至江西、广东、福建等省,从此罗姓遍布于我国南方各省,成为南方一大姓氏,并且形成了八个着名的罗姓郡望。唐宋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各姓族人得以繁衍壮大、播迁,罗姓名人相继涌现,郡望大量形成,在各个地区的人口比例也不断上升,从而罗姓发展进入一个鼎盛阶段。元朝后期,明清时代,外族入侵中原,为避战乱罗姓族人又一次迁徙,并与外族进行融合,促使罗姓得到进一步发展壮大,不但后来成为汉族大姓,而且在一些少数民族中也成为名列前茅的姓氏。如罗姓在元明时期融入土家族,在清朝时融入彝族成为大姓,后又融入苗、布依、瑶、侗等族,并逐渐发展成为各族中的大姓。如今在我国分布广泛,但主要分布在四川、广东、湖南、江西、贵州和湖北等省,上述六省罗姓人口约占全国罗姓总人数的百分之七十。罗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八六。
堂号

"尊尧堂"、"豫章堂":罗氏郡望豫章。宋朝时候,豫章人罗从彦是大儒陈颐、程颢的再传弟子。他谨慎地遵守老师的教训,隐居不愿做官,传朱熹的理学,着有《尊尧录》。人们称他"豫章先生"。

历史名人

罗 珠:字怀汉,号灵知,称大农令,又称洪崖先生,君用次子;黄帝一百0八世孙,郐公四十一世孙。生于湖南浏阳,后徙豫章(江西南昌),卒于汉景帝丙戌二年九月十八日辰时,寿九十一,葬南昌新建县大平乡西山大岭山。为罗姓始祖。

罗 友:两晋时期襄阳(今湖北省襄樊)人,晋室南迁后深受器重,任襄阳太守。

罗企生:晋代政治家,豫章南昌人。多才多艺,曾任武陵太守,为官刚正为人忠直,“企生尽忠”为一代佳话,与其弟的罗遵生被世人称“忠孝一门”,是最早为罗氏赢得巨大声誉的人。

罗士信:唐代军事家,即隋唐演义中的罗成,济南历城人。少年英雄,隋唐之际的一大虎将,在演义评书中,将罗士信描写成可与神人般的李元霸打个平手的人物,足以看出后人对罗士信这名少年虎将的喜爱程度之深。

罗 通:唐朝军事家,隋朝镇守辽东名将罗艺之孙,为唐抗击外敌立下赫赫战功,传下“罗通扫北”的佳话,赠封护国舍人,一生故事多编剧为中国各地方戏武戏表演,且广为民间道教立庙祀神至今。

罗 隐:唐代文学家,余杭人。所作散文小品,笔锋犀利,鲁迅谓其所着〈谗书〉"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

罗 邺:唐代诗人,余杭人。有"素有英姿,笔端超绝"之誉,号"诗中虎",为唐代"三罗"之一。

罗从彦:宋代理学家,字仲素,号豫章先生,南沙剑州剑浦人,闽学四贤之一。

罗 存:宋代画家,今河南开封人。喜作小景山水画,极有韵致,时人评价他的画作,"披图便知登高望远,鱼鸟往还,浩然有江湖之思"。

罗 点:宋代政治家,江西崇仁人。官至代理兵部尚书。淳熙二年(1175)举进士第二名,即谓“榜眼”。初授定江军节度推官,受到漕运使赵汝愚的赏识,荐为太学博士。

罗洪先:明代理学家,江西吉水人。为嘉靖八年状元,传承“王学”之说的儒学家。着有《念庵集》二十二卷,《冬游记》一卷。

罗 牧:明末清初着名画家,江西宁都人。工诗文、书画,喜饮酒,善制茶。其画林壑森秀,笔法多变,水墨清润淋漓,画风深沉粗犷,是“江西画派”的创始者。

罗贯中:元末明初杰出小说家,今山西太原人。相传他一生作过"十七史"演义,现存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其中代表作《三国演义》(简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着"之一。

罗 聘:清代着名画家,为江苏甘泉(今江都)人。画人物、佛像、山水、花果、梅、兰、竹等,无所不工。其笔调奇创,超逸不群,别具一格,为"扬州八怪"之一。其子允绍、允缵,均善画梅,人称"罗家梅派"。

罗隆基:近代着名政治活动家,江西安福人,字努生,又名国琅,笔名生辉、野度。他是中国民主同盟创始人之一,也是最终没有得到正式平反的六位右派之一。罗先生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奇人,他是唯一一个敢于反抗两党威权统治的人。

罗 拯:宋代祥符(今河南省开封县)人,历任通判、转运使等职,处处以国事为重,并因刚正不阿而着称于世。

罗 靖:宋代着名学者之一,长于二程理学,被后人称为“四先生”之一。

罗 愿:歙县(今属安徽省)人,南宋学者,博学好古,工词章,高雅精炼。着有《尔翼》及《鄂州小集》。

罗 聘:祖籍安徽歙县,清代着名画家,其笔调奇创,超逸不群,别具一格,为“扬州八怪”之一。

罗从彦:宋南剑(今福建南平县)人,人称“豫章先生”,为“二程”的再传弟子,谨守程氏之学,着有《遵尧录》、《春秋指归》、《豫章集》等。

罗处约:北宋词人,太宗时进士,其作品在苏杭间多传诵。着有《东观集》传世。

罗仲通:宋代汴梁(今河南省开封)人,为当时着名画家,他工画墨竹,其作品被世人加倍珍惜,但传世作品不多。

罗泽南:湖南省湘乡人,清朝着名将领,屡建战功,得曾国藩赏识,后积功升至布政史。

罗士琳:江苏省甘泉人,清代着名数学家,早年精通天文数算,遂以天文生入钦天监推算天历,着有《勾股容三事拾遗》、《四元玉鉴细草》、《增广新术》等一大批着作。

罗荣桓:湖南省衡山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和卓越的领导人,军事指挥家,多次领导着名战役,历任我军重要职位,在建国后被授予“元帅”军衔。

罗瑞卿:四川省南充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早期着名领导人之一,多次参加并领导着名战役,战功卓着,历任我军重要职位,建国后被授予“大将”军衔。

http://ke..com/view/305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