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坦桑尼亚海运港口有哪些坦桑尼亚海运时间要多久
坦桑尼亚海运港口有:达累斯萨拉姆(DAR ES SALAAM),林迪(LINDI),姆特瓦拉(MTWARA),等等。
坦桑尼亚海运时间:
猜测:从深圳到达累斯萨拉姆的海运需要46天左右,如果你想海运货物的话,建议你还是找那些搞海运的问一下,了解清楚会好点。
你可以去问问鸿海国际货代,去了解一下具体的情况,可以问问港口啊,时间啊,费用啊,等等,了解清楚海运的整个情况。
❷ 广州到北京会经过哪些海洋
那就要看你往哪里走,要是你要经过美国、英国或澳大利亚再去北京的话,那就要经过好几个海洋了。但如果直接从广州往北走去北京就无需经过任何海洋
❸ 坦桑尼亚是大陆还是海洋
大陆, 坦桑尼亚全境地形西北高,东南低,呈阶梯状。东部沿海为低地,西部内陆高原面积占内陆总面积一半以上,东非大裂谷从马拉维湖分东西两支纵贯南北。东北部的乞力马扎罗山的基博峰海拔5895米,是非洲最高峰。
❹ 唐朝航海最远到达什么地方
我这边看到个详细的资料,转载过来给你看下。
一、郑和航海无疑到达非洲
明代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1435)间郑和七下西洋曾到达非洲东海岸,这在多种史书中有记载,有关郑和研究的专着及文章中也都有论述。如果对某种史书记载可能有不同见解,那么《明实录》所记载的内容应该是很可靠的。《明实录》多处记载派遣郑和出使西洋各国,其中包括位于非洲的一些国家。如:“永乐十四年十二月丁卯,古里……木骨都束……不剌哇……麻林……诸国及旧港宣慰司使臣辞还,悉赐文绮、袭衣。遣中官郑和等赍敕及锦绮、纱罗、彩娟等物,皆往赐各国王。”
“永乐十九年正月戊子,忽鲁谟斯……不剌哇、木骨都束……十六国遣使贡名马、方物,命礼部宴劳之。癸己,忽鲁谟斯等十六国使臣还国,赐钞币表里。复遣太监郑和等赍敕及锦绮、纱罗、绫绢等物,赐诸国王,就与使臣偕”。
此外,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迹记”及长乐南山三峰塔石刻“天妃应灵之记”,都记载郑和七下西洋之事迹,其中都有“永乐十五年,统领舟师往西域……木骨都束国进花福鹿并狮子,卜剌哇国进千里骆驼并驼鸡”的内容。
上述史料中提到的木骨都束、不(卜)剌哇和麻林都在非洲,因而郑和航海到达非洲是无容置疑的。
两年前,台湾及海外的一些报刊曾对郑和是否到达非洲展开讨论,有的文章作者以自己到了非洲东岸一些地方未发现郑和时代的中国陶瓷为理由,对郑和航海到达非洲这一学术界公认的结论提出质疑。其实东非考古出土明初郑和航海时代的中国古瓷是很多的。马文宽、孟凡人所着《中国古瓷在非洲的发现》,详细介绍了非洲各地发现、出土中国古瓷的情况,并附有30多版照片。据该书介绍,在非洲东海岸索马里、肯尼亚、坦桑尼亚境内,发现中国古瓷的遗址有100多处,其中出土了很多14、15世纪的中国古瓷。这也可作为郑和航海到达非洲的一个佐证。
郑和航海到达非洲最南的地点有不同说法。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一般认为是慢八萨(蒙巴萨),当时认为麻林或麻林地为今马林迪,是在蒙马萨之北。而《郑和航海图》明确地把麻林地标注在慢八萨之南。80年代初沈福伟先生考证,麻林为马赫迪里王朝之简称,麻林地是指马赫迪里王朝的都城,即今基尔瓦基西瓦尼(也称基尔瓦岛)。
此说获得众多郑和研究者的赞同,我们在编制《古今对照郑和航海图》及《新编郑和航海图集》时,就采用了麻林地是今基尔瓦基西瓦尼的说法。这一方面是考虑到这样与蒙巴萨的相对位置跟《郑和航海图》相符,同时也考虑到基尔瓦是13世纪至15世纪时重要贸易城市,且有大量14、15世纪时的中国古瓷出土,因而把它定为郑和航海的到达地点是合理的。
郑和航海到达东非后,船队中是否有船继续向南航行绕过好望角进入大西洋呢?这是不少中外学者探索的一个问题,且早就有人提出了郑和航海已到过好望角的见解。
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在其巨着《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引用英国地图学家弗拉·毛罗于1459年绘制的世界地图上有关注文,推测1420年中国帆船的航行已越过好望角。沈福伟先生在《郑和宝船队的东非航程》一文中,对郑和船队绕过好望角的航行有了较详细的论述,并转录了李约瑟所引用的1459年世界地图上的部分注文。注文称:约在1420年,一条来自印度的中国式帆船,由迪布角向南和西南连续航行40天(约2000海里)后返回,在第70天回到迪布角。
迪布角在马达加斯加岛附近,由此向南和西南航行40天,推测已过好望角。而1420年航行在印度洋的中国式帆船,应该是郑和船队中的船。所以说郑和航海已绕过好望角是有依据的。
二、郑和航海很可能到过澳洲
按照西方“地理发现史”的通常说法,最早到达澳洲的欧洲人是荷兰人,他们于1606年到卡奔塔利严湾探险。1642年,荷兰航海家塔斯曼发现塔斯马尼严(当时命名范迪门地)。英国航海家库克于1770年达到植物湾并测绘了澳大利亚部分地区。
其实在欧洲人达到澳洲以前几个世纪,马来人就已知道澳洲,苏拉威西的布吉斯人早就到过澳洲北部沿海捕捞海参。中国人在南宋时(15世纪)就已远航到达澳洲西北沿岸。而关于郑和船队到达澳洲的说法,在几十年前也就有人提出来了。
澳大利亚菲茨拉德在20世纪50年代就发表了《是中国人发现了澳洲吗?》一文,他认为15世纪时郑和的船队很有可能到达澳大利亚西北的达尔文港,证据是1879年在那里曾出土一尊中国寿星石像,60年代时,香港、台湾报刊曾对郑和是否到达澳洲展开了讨论,发表了徐鳌润先生《郑和远航非(洲)澳(洲)说》及徐玉虎先生《“郑和远航非澳说”质疑》等文章。1990年,赵志华先生发表《郑和船队可能到过澳洲海岸》一文,该文根据《郑和航海图》上与苏门答腊岛相连处绘有一大片海岸线很长的无名陆地,经多方面分析,认为表示的是澳洲大陆。
澳大利亚离郑和预定的航行区域不远,《郑和航海图》上航线绘至爪哇岛东端(今苏腊马亚,即泗水),该地离澳大利亚约数百海里,按当时的正常航速,约五、六天的航程。且爪哇岛东面还连绵分布着众多岛屿,如松巴岛、弗洛勒斯岛、帝汶岛等。邻岛之间可以望见,郑和船队到爪哇岛后去探索、考察这些岛屿是很可能的,如果郑和船队有船到帝汶岛,那里离澳大利亚仅为2天的航程。所以郑和航海有船到达澳大利亚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只是缺少直接的证据。
今年(2002年)3月英国孟席斯先生提出郑和发现美洲、澳洲的新说,媒体关于郑和到达澳洲的证据报道得比较具体:“尽管郑和航海的大部分记录已不复存在,但仍有一些地图和星图被保存下来。孟席斯认为,尼科洛·孔蒂在印度登上了一艘中国船,将这些地图带到了威尼斯。在孔蒂1434年出版的游记中声称,他曾经由澳大利亚去过中国,比库克船长早350年。”如果这段内容属实,将为郑和到达澳洲增添一个有力的证据。
三、郑和航海是否到美洲,尚等深入研究
英国孟席斯先生的郑和航海新说,提出郑和早于哥伦布发现美洲并实现了环球航行。由于至今尚未见到孟席斯的报告全文,在此仅据媒体所披露的孟席斯报告的有关内容并结合其他资料对郑和航海是否到达美洲这一问题作一讨论。
哥伦布并不是第一个发现美洲的,这在史学界已是公认的了,其中确实可靠的是,公元1000年前后,诺曼人艾里克逊就从冰岛乘船到达美洲。至于在哥伦布以前已有中国人到达美洲,也早已有人提出。早在1761年,法国汉学家歧尼就发表了《中国人沿美洲海岸航行及居住亚洲东部的几个民族研究》一文,认为公元5世纪时已有中国僧人(慧深)到达墨西哥。
19世纪晚期,法国、英国学者翻译中国史籍《法显传》,并提出法显于5世纪初到达美洲的观点,中国学者章太炎于19世纪末撰写《法显发现西半球说》向中国介绍了西方的这一观点,并对此作了论述,20世纪90年代初,李连山先生对此问题作深入研究,出版了《谁先到达美洲》一书。但关于郑和船队到达美洲,是孟席斯首先提出的。
孟席斯认为郑和航海到达美洲的第一个证据是地图。他认为哥伦布等欧洲探险家有地图,“在出发前就知道要去哪里”。而这些地图来源于郑和船队。他说:“海洋面积有百万平方英里,绘制海图出动庞大船队,如果不是拥有世界上最大船队的中国人,你说还能是谁?”他还认为:“商人尼科洛-孔蒂在印度登上了一艘中国船,将这些地图带回威尼斯。”“1428年在去威尼斯的路上,葡萄牙国王的长子得到了幸存的地图,并将其绘入了世界地图。”
上述证据有较多的推测成份。在达-伽马绕过好望角东航印度以后,确实已有表示了非洲之角的地图,在库克测绘澳洲以前,确实已有表示部分澳洲大陆的地图,但不能说这些地图一定是郑和船队绘制的。其实早在郑和航海以前,就已有表示非洲之角的地图了。
至于说哥伦布去美洲探险之前已知道去哪里,并有那里的地图,也与事实不符。哥伦布在航海探险这前只是认为:“从西班牙横渡大洋,可到达印度和中国。”1492年他第一次航行到达的陆地是今美洲的巴哈马群岛,但他以为是到了印度。哥伦布从巴哈马群岛继续航行到现今的巴西,而他则以为到了中国。哥伦布至死还不知道他发现了美洲,他在遗言中写到:“承万能主宰的佑助,我在1492年发现印度大陆以及大批岛屿”。
孟席斯关于郑和发现美洲的另一证据是“加勒比海的沉船”。媒体报道说:“孟席斯运用自己了解的关于风向和潮汐方面的知识,推断出9艘中国船于1421年12月在加勒比海沉没的具体位置。”但是这些沉船是否存在,如果那里确有沉船,它们是否属于郑和航海时的中国船,这些都是没有得到证实的。
从以上分析可知,现在还不能证明郑和航海到达美洲。但我同时认为,不要以已知的史料没有记载为由,来否定孟席斯对郑和航海的研究。由于种种原因,国内现在已发现的郑和航海史料是完整的。有关史料散失于民间或流传海外都是可能的。因此,孟席斯的观点值得进一步研究的。
在孟席斯先生提出他的报告后不久,《人民日报》发表了毕全忠先生所撰的《郑和航海新说》一文。该文引用明代祝允明《野记》中一则巴喇西国遣使臣沙白地于1511年到中国入贡的史料,并作了别开生面的分析:
使臣沙白地说其国“在南海”,而不是在西洋,计算一下单程航行时间,他用了五年多,比郑和船队航行到东非的时间还要多一点。可见这“巴喇西极远,离中国的距离相当于中国到东非距离的两倍以上,这就应该是美洲了。而”巴喇西“应该就是巴西……巴喇西使臣沙白地是受巴喇西国王派遣,出使中国的……他途中曾滞留多国,历时达十来年……就是说在公元1500年以前巴喇西国就已经知道中国……在公元1500年以前中国人已到达南美洲,到达了巴喇西…………在15世纪前能到达美洲的只有郑和指挥的船队
据笔者所知,毕先生文中所引《野记》关于巴喇西使臣入贡中国的史料,在《明史》及慎懋赏《海国广记》中亦有辑录,但以往认为巴喇西是阿拉伯语的音译,亦作波剌斯,即今伊朗。而毕先生的分析提出了全新的观点。虽然也有推测,却也言之成理,为探讨郑和是否达达美洲提出了新的思路。
郑和的航海史料,一方面有待于新资料的发现,另一方面也存在对已发现的资料研究不充分的现象。就以郑和历次下西洋的往返时间而言,虽然大体上搞清楚了,但仍有分歧。例如关于郑和第六次下西洋,《明史郑和传》称:“(永乐)十九年(1421)春复往,明年八月还。”《明史本纪》云:“永乐十九年(1421)春正月癸巳,郑和复使西洋,二十年(1422)八月壬寅郑和还。”两者记载是统一的。福建长乐“天妃灵应记”碑刻的出发年亦与史书相同。但《西洋番国志》所载敕书却为这次下西洋的时间提供了不同的信息:
敕:内官郑和、孔和卜花、唐观保。今遣内官洪保等送各番国使臣回还,合用赏赐并带去银两段疋铜钱等件。敕至即照依坐去数目关给与之……就令太监郑和眼同打发,就拨海船二只与之装载前去……
永乐十九年十月十六日。
根据这则敕书所说,似乎郑和在永乐十九(1421)年十月尚未出发。冯承钧先生认为:“郑和此次旅行,证以《明史》外国传,曾远至非洲东岸,行程恐不只一年;疑郑和先于十九年春率大宝船出发,洪保后于同年率分继往。”现论述郑和第六次下西洋日期时大多采用此说,但也有着作认为:“据此(指上引敕书),第一,遣送各国使臣是后加的单独行为,由洪保带领所拨的两条海船去执行。第二,郑和的船队截至十九年十月十六日尚未出发,因此,这次出海与过去几次一样,是在其年仲冬以后放洋。
此外,还有一则与郑和第六次下西洋时间有关的资料,以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今特转引如下:
据云向沉明藏有清初钞本残卷,本题序跋并缺,疑为《针位编》之一种,中有一条云:”永乐十九年奉圣旨,三保信官杨敏,字佛鼐,洎郑和、李恺等三人往榜葛剌等番邦,周游三址六国公干,至永乐二十三年,忽遇风浪“
这则资料表明郑和船队中有船从永乐十九年(1421)出航后,至永乐二十三年(1425)年还没有回国,而遇到了风浪。根据一般情况,下西洋就是到非洲,往返时间也仅二年。而此船历时四年尚未回国,究竟是航行到哪里去了?是否有可能被大风吹到美洲?在帆船航海暑期,如遇风暴,船只往往不能控制航向。例如,在1498年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后,葡萄牙航海家卡布拉尔曾于1500年率领3艘帆船组成的船队,计划沿非洲西海岸南下,经好望角去印度,却在途中遇到风暴,有12艘船被吹带了南美洲巴西海岸。
从郑和航海的使命来说,其船队不可能有计划地主动到美洲探险。但郑和船队庞大,少则几十艘船,多则几百艘船,其中如有船遇到风暴,而被风暴吹到美洲的可能也是存在的。孟席斯先生称加勒经有1421年沉没的中国古船。这如能被证实,则这些船很可能是被风吹到那里去的。
郑和航海是否到达美洲至今仍然是一个悬案,尚待进一步研究。中外学者应该联合起来,把有关郑和航海的史料尽可能地发掘、整理出来,综合加以分析,这样一定能取得新的成果。我们研究郑和,要弄清郑和航海的一切疑点,并非一定要证实郑和到达美洲;但既然这个问题提出来了,郑和研究者有责任对此作出一个符合实际的结论。郑和航海即使没有到美洲,郑和也仍然是一个伟大的航海家。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就能对郑和航海作出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并使全世界有更多的人士了解郑和的光辉业绩。(海军海洋测绘研究所/朱鉴秋)
❺ 关于坦桑尼亚的常识有哪些
国名: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The United Republic of Tanzania)
首都:达累斯萨拉姆
面积:94.5087万平方千米
人口:3700万(2004年)
民族:主要部族有苏库马族、马康迪族、查加族、哈亚族等。
语言:斯瓦希里语为国语。与英语同为官方语言。
货币:坦桑尼亚先令
国家地理
位于非洲东部、赤道以南。北与肯尼亚和乌干达交界。南与赞比亚、马拉维、莫桑比克接壤,西与卢旺达、布隆迪和刚果(金)为邻。东濒印度洋。地势东南低、西北高,呈阶梯状。沿海为低地。内陆是东非高原的一部分。平均海拔1200米。裂谷带从马拉维湖分东、西两支纵贯南北。东北部乞力马扎罗山的基博峰海拔5895米。为非洲最高峰。主要河流有鲁伍马河、鲁菲吉河、潘加尼河、马拉加拉西河等。非洲最着名的湖泊多集中在这里。自北而南有维多利亚湖(非洲第一大湖,世界第二大淡水湖)、坦噶尼喀湖(非洲第二大湖。也是非洲最深的湖。世界第二深湖,最深处1435米)和马拉维湖(非洲第三大湖,世界第四深湖)等界湖。此外,还有鲁夸湖、埃亚西湖、马尼亚拉湖和纳特龙湖等。坦桑尼亚矿产资源较贫乏。森林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45%。东部沿海地区和部分低地属热带草原气候,西部内陆高原属热带山地气候,桑给巴尔、奔巴及马菲亚等岛属热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湿热。
坦桑尼亚国名的由来
坦桑尼亚由坦噶尼喀和桑给巴尔两部分组成。坦噶尼喀西部有一同名湖,“坦噶尼喀”的班图语意为“众水汇集的地方”。地名就来源于湖名。桑给巴尔,“桑给”意为“黑人”(阿拉伯语),“巴尔”意为“海岸”,“桑给巴尔”意为“黑人的海岸”。
“和平之港”:达累斯萨拉姆
达累斯萨拉姆是坦桑尼亚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也是非洲重要的政治城市。非洲许多重要政治会议都在这里举行。达累斯萨拉姆的原意是“和平之港”,它地处非洲印度洋岸中段,居于西印度洋航运要冲。这里的港口港区屏蔽良好。仓库、修船、装卸设备齐全。港区水域面积96公顷,是国内最大的港口,也是东非最着名的港口之一。城市的文教事业也比较发达,有达累斯萨拉姆大学、工学院等高等学校。市中心的火炬广场上耸立着白色的自由火炬纪念碑,象征着坦桑尼亚人民渴望自由、团结的民族精神。另外,这里还是着名的坦赞铁路和坦赞中央铁路的起点。
“香岛”:桑给巴尔
位于西印度洋中。隔桑给巴尔海峡与坦噶尼喀大陆相望,有“香岛”之称。桑给巴尔气温适宜。雨量充足。形成热带植物景观,丁香花到处皆是。
乞力马扎罗山
乞力马扎罗山位于坦桑尼亚东北部。靠近肯尼亚边境,是非洲第一高山。乞力马扎罗山由3座主要火山组成,其中基博和马文齐两个主峰最为着名,尤其是年轻的基博峰海拔5895米,是非洲的最高峰。马文齐峰海拔5149米,另一座沙拉峰海拔3778米。是老火山口的残余部分。约在5200米以上的山顶部,覆盖着永久冰雪,形成了赤道雪峰的奇观。平时,山顶云雾缭绕;当云雾散尽之时,雪峰就会显现出来,在阳光照射下显得光彩夺目。美国作家海明威来过此地后写下了着名作品《乞力马扎罗的雪》,更吸引了每年数以万计的游客来此。这座赤道雪峰的壮丽景色“犹如天地般恢弘宽广”。
❻ 出口到卢旺达和肯尼亚是否需要做SGS检验
出口肯尼亚或者一些国家这种都属于政府性检验,目前肯尼亚委托SGS进行检验,最后凭检验报告和相关的检测报告清关。至于联系哪个国家的SGS,全球的SGS都属于同一个公司,所以若产品从中国出口,最好联系中国的SGS,因为具体的检验是由中国派检验员来完成的。
❼ 郑和下西洋经过的主要海域和海峡有哪些
郑和主要经过南海,印度洋,阿拉伯海、西太平洋。
郑和下西洋主要是到东南亚地区,最远到达了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海域,经过我国的台湾海峡,东南亚的马六甲海峡,南亚印度半岛和斯里兰卡岛之间的保克海峡,非洲索马里半岛和西亚阿拉伯半岛之间的曼德海峡。
在七次航行中,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至福建福州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地,目前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
(7)广州水路到坦桑尼亚经过哪个海洋扩展阅读:
郑和下西洋航行范围
中国学界一般认为,郑和航海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即今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一带。域外存在不同看法。李约瑟曾引地图学家弗拉·毛罗所言,称1420年郑和舰队已越过好望角。
澳大利亚人菲茨拉德认为,郑和的船队有可能到达澳大利亚西北的达尔文港。.马来西亚学者祖菲加提出,郑和舰队于1422年到达了南极。
在2002年出版的畅销书《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中,加文·孟席斯又提出郑和船队的分队曾经实现环球航行、且先于西方发现美洲和大洋洲的论点。其证据包括所谓郑和船队绘制的世界地图、《异域图志》所绘制的各地动物、考古证据以及DNA分析等。
其中的世界地图即中国律师刘钢收藏的《天下全舆总图》。刘钢称该图是永乐十六年(1418年)《天下诸番识贡图》的复制品。他本人又撰写了《古地图密码》一书加以论证。
中国学界对上述外国学者的观点普遍持否定态度,尤其反对孟席斯的观点。外国也有学者对《天下全舆总图》提出了质疑。反驳理由包括当时的中国人几乎无人接受地圆说,不可能尝试环球航行;经纬线绘图法尚未传入中国,着名的《郑和航海图》也只是一字排开绘制而成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