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广东省何家姓氏历史
何姓发源为江苏、安徽两地,早期主要分布于江淮流域及以北的广大区域,汉至魏晋南北朝时,何姓已从此地迁入山东、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四川等地。何姓南迁始于晋代,南迁远至福建。隋唐之时,何姓在我国南北都有了很大发展,尤以南方各地繁衍为盛。五代及元朝时,在我国西北地区(主要指甘肃、青海两地)和河北省境由于他族冒姓或赐姓何的加入,使得何姓再次庞大起来。何姓大举南迁福建始于唐朝,迁入广东省境内则要稍晚一些。明清之际,何姓已遍及全国各地,并且已有少数何姓人移居海外。
何韩本一家:唐代大诗人韩愈曾写道:“何与韩同姓为近”,不仅如此,许多姓氏书也都记载:“何氏为韩氏”,之所以如此,还得从韩国的历史说起。
公元前230年,强盛的秦国大举进攻已日渐没落的韩国,韩王安被俘,韩国的地盘被纳入秦国的版图。然而,也正是秦的统一,为“何”姓的诞生提供了历史机缘。
韩国灭亡之后,王公子孙们不得不四处流浪,飘落到了四处八方。而由于当时地理、交通等条件的制约,韩氏的后人们大多流落到了与韩国邻近的江淮等地。因为“韩”“何”谐音,又加上古代地方的音变,慢慢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就逐渐把“韩”读成了“何”,何姓就此诞生。所以,历代姓氏书都把“何”姓来源放在“音讹”一类,而说“韩氏为何氏”,也就没什麽奇怪了。直到今天的《辞源》、《姓氏辞典》、《百家姓新编》以及《中国姓氏起源》等书也都主此说,直录无异。
❷ 在广东河源一带何姓的起源
鸡是健啊,深圳姓氏家谱溯源之何氏
何希望和我们一样对“寻根”有兴趣的朋友,提供你所知道的深圳人的姓氏知识———家谱、家训、老照片,或特殊姓氏在深圳等故事。
深圳何姓元勋:何真
对族谱多有研究的彭全民告诉记者,东汉时何姓就到了广东,不过那时深圳地区何姓并不多。随着罗湖笋岗“元勋旧址”的发现,笋岗何氏的历史才被逐渐揭开。
何真是东莞县茶山乡(今东莞市茶山镇)圆头山村人,元末当上盐场的一个小官吏。时局动荡,以母亲年老多病为由弃官回乡,聚众自保。他和东莞另一名叫王成的豪杰有矛盾,而王成势力很大,贿赂广州府帅以“用兵割据”为由逮捕何真。何真只好带着全家人从老家逃到泥岗附近的小山附近。当时还没有笋岗的地名,而山上长着白笋。
以此为据点,何真联结泥岗、上梅林黄氏、皇岗村的庄氏、下沙村的黄氏等当时的宗族大姓,东山再起。他以泥岗附近为据点,逐渐控制了岭南地区。部下建议何真“效法赵佗,自立为国”,何真不敢,就杀了这名部下,献给统治者表示忠心。那时,广东大部分地区因为何真的治理与维护,基本上没有遭到兵火的洗劫,他被封为“东莞伯”。
何真在当年隐居之地建立了一座“笋岗老围”,将母亲与两个儿子接来居住。彭全民说,何真之所以立村笋岗,是因为竹子的生命力很强,很快就能成林,“何真希望自己的子孙像竹笋一样茁壮成长,越发越多”。
从此,何氏族人就在深圳土地上生息。明代中,何真的四世孙何云霖将当年的老围修建成城寨式的村庄,门匾上刻上“元勋旧址”。现在,何氏族人已经分散到各地,而这座目前市区内最古老的村寨建筑,掩映在周围新建的民居中,显得朴素而安静。深圳何氏.唐“庐江何”之后
深圳古何氏族人的主脉,追根溯源是唐末“庐江何氏”之后(庐江郡:秦代九江郡在楚汉之际分出一部分为庐江郡,今安徽省庐江一带长江以北地区),为避战乱辗转迁徙而来。
“笋岗何氏”是直接迁入广东再迁入深圳地区的。
有史学家说,深圳笋岗何氏家族的第三十八世祖何楷,是在唐朝末年黄巢起义的时候,从庐江郡避乱迁到广东番禺县清水濠的。
历经南汉,到了北宋初年,四十二世祖何迥又带着四个儿子迁到广东南雄府定居。
宋末,何家五十二世祖何贵迁到了东莞县南浦和茶山。
元末,东莞何真率众保乡卫土,他的次子何华及其母迁居到深圳笋岗定居。并很快发展成深圳地区的大家族。
而“坪山何氏”则是先迁入他省再辗转来到深圳地区的。
他们是庐江何氏的另一个分支,为避黄巢战乱,先迁到福建宁化石壁乡。明朝初年,迁入广东兴宁县,到清朝初年,才迁入深圳坪山界脚村。(张雪松)
“何”姓、“韩”姓
“近音”亲
何姓祖先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的周文王,是黄帝的后裔。而何姓本身是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才出现的,历史2200多年。
“韩”“何”发音接近,何氏的得姓,有个“将错就错的故事”———《姓纂》中记载“周成王弟唐叔虞裔孙韩王安,为秦所灭,子孙分散,江淮间音,以韩为何,遂为何氏。”被秦国所灭的韩国子孙纷纷离开河南老家分散于各地,有部分跑到江淮一带。由于当地人念“韩”和“何”的发音十分接近,亡国之痛中的韩国子孙也就将错就错,以何为姓。
所以江淮流域的江苏和安徽两地何姓人家最多,成为何姓发源地。在江苏的东海,以及安徽的庐江和合肥,何氏是当地望族。
“我生也晚”的何氏,起初显得有些默默无闻,但到了汉代以后,却一再被他姓和外族所冒姓。《汉书五行志》:“何苗,本姓朱,冒姓何。”《五代史》:“吐谷浑亦有何氏。”
汉代有朱姓混入,明代还有锁姓混入的何姓很快庞大起来,成了一个着名的姓氏。而何姓一再增加新鲜血液的发展过程,也给后世的子孙带来不少困扰———姓何的人要想追溯自己的真正来处,恐怕得多费一番工夫。
很古之时,何氏就曾向岭南迁徙。据说,早在1700多年以前的东晋初年,就有何姓之人去福建开垦。不过,这个说法一直都没有找到可靠的证据。(霁虹)
颛顼与鱼叉
(一)
●罗清明
鲧的父亲是颛顼,按传说,颛顼还是黄帝的孙辈。古人眼中,颛顼又是指什么呢?在《辞海》里,颛为颛谨、善良,顼释为谨貌、自失貌,如头顼顼。颛字在篆刻里找不到古人的手记。顼字则为:
金文里的顼的篆刻左上部为王字,意指先王,即先辈的意思。右上角为游水的鱼,中部为手持鱼叉,下部为人的足。整个字要表达的意思是:用鱼叉叉鱼的先王(这里的先王为先人的意思)。
从考古结果我们可以知道,早在1.2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已有骨锥、骨针了,也有脱柄骨鱼镖与绳索了。金文里的“顼”是指远在旧石器时代的先祖。把“颛顼”定义为一个个体人格的先辈,是与金文里对“顼”的定义相违背的。
脱柄骨鱼镖与弓箭是复合型工具,是到了用火以后的年代才发明创造的。
将颛顼释为谨、善良、头顼顼(缩缩),是指一个人在河里湖边用鱼叉叉鱼时的形貌,为了看清水底的鱼而又不惊动鱼类,必须要倍加小心。那个年代的人类,由于会用火、会人工生火,又制作了石斧、弓箭和脱柄骨鱼镖,无论天上地下水里,都可获得食物,无论荤素,都似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绝。这时的先民,似乎过上了太平日子,这就是舜日尧年的最鼎盛时期,这时候的人类,无须为食物与生存而进行你死我活的争夺。颛顼———这个解决了从水里取得食物的先祖,再一次将人类的食物源扩大到了以前可望而不可及的江河湖海。是舜解决了火种的保留、“汉”解决了人工取火后的又一个重大发明。创造用脱柄骨鱼镖抓获鱼类的人,成了先民崇拜的先王。他是尧崇拜,舜崇拜,汉崇拜的继续,是先祖先王崇拜的继续。
颛顼是禹的父亲,是比禹更前的先祖,为什么后人将颛顼定义为在禹之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