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广州讯息 » 广州沙面的商品房什么年代
扩展阅读
上海到孝义快递用多久 2025-02-02 09:44:46
上海扇牌洗衣皂怎么样 2025-02-02 09:33:28

广州沙面的商品房什么年代

发布时间: 2023-08-25 12:29:48

‘壹’ 沙面建筑风格的特点

沙面建筑风格的特点,是英式、法式比较多,属于欧陆风情建筑。

沙面,曾称拾翠洲,因为是珠江冲积而成的沙洲,故名沙面。 沙面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市区西南部,南濒珠江白鹅潭,北隔沙基涌,与六二三路相望的一个小岛,有大小街巷八条,面积0.3平方公里。 沙面在宋、元、明、清时期为中国国内外通商要津和游览地。鸦片战争后,在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后沦为英、法租界。

沙面是广州重要商端口,历经百年,曾有十多个国家在沙面设立领事馆,九家外国银行、四十多家洋行在沙面经营,粤海关会所、广州俱乐部等在沙面相继成立。沙面已成为我国近代史与租界史的缩影,沙面岛上欧陆风情建筑形成了独特的露天建筑“博物馆”。

主要建筑有:

露德天主教圣母堂

露德天主教圣母堂属于法租界内的建筑,原名沙面天主堂,因该堂花园南边原建筑一座圣母山,安放露得圣母像而得名。是法国驻穗领事馆的教友过宗教生活而设立的。

该教堂位于沙面大街与沙面一街交界的东北转角。由大堂,神父楼、修女楼、圣母山组成,大堂在前,神父楼在后偏东,修女楼在后偏西,圣母山在大堂偏东。现有附属建筑二幢,一幢为两层楼房,一幢为平房。教堂基本保存完好。立面主要门窗的山尖和塔楼四角的小尖塔,八角形攒尖顶上复杂的采光窗和棱垛,还有下连续的小尖拱和由上向下授粉的扶壁柱。反映出天主教堂神秘而向往“天国”的特征。

广东外事博物馆

广东外事博物馆是全国首家地方外事博物馆,它坐落于广州沙面南街20号,是一座建于1890年的巴洛克风格建筑,原为民国时期法国驻广州领事馆,是沙面建筑群当中的A类文物,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进广东外事博物馆,你不但有机会读懂过往半个多世纪广东这个外事大省的诸多威水事,而且可以看到全球122个友好省州赠送给广东省的200多件珍贵外事礼物。博物馆除了收藏了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的外事礼品以及重要外事活动的图片外,还特意利用旋转楼梯的空间展示了十多幅百年前的沙面老照片,其中有一幅照片记录下百年前洋务翻译拖着长辫身穿大褂的身影。“这应该是清末民初的照片。”刘璐说,这幅悬挂在二楼大厅的老照片,不但完整地反映了当年沙面西桥景色,而且可以看到当时行走在英法领事区的洋务翻译依然保留清装打扮。

沙面基督堂

沙面基督堂是英国圣公会在沙面广州英租界设立的一座专供外侨礼拜的教堂,位于沙面五街,建于1864年。位于该租界西端,属中华圣公会港粤教区管理,一直由英籍牧师主持,用英语礼拜。由于沙面基督堂为广州难得一见保留完整的百年基督教建筑物,因此很多新人都在广州结婚都会将该地方用以作拍摄婚纱照的必选景点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中国政府收回租界,该堂移交中华圣公会华南教区管理。1949年以后被政府部门占用,1980年代由省基督教两会收回,1991年恢复宗教活动,称为沙面会堂。

海关馆舍

海关馆舍属法租界内的建筑,曾用作海关馆舍。解放前“红楼”是粤海关俱乐部,只有中、高级以上官员才有资格入住。解放后,它被用作海关员工宿舍。

该建筑是由治平洋行,来自澳大利亚的建筑师帕内设计及建造。该建筑坐北朝南,位于沙面大街东端,因其所处的特殊位置以及建筑独特的造型和鲜明的色调,使它成为沙面标志性建筑。因主色调为红色,人们称之为“红楼”。又因沙面岛西端的苏联领事馆的主色调也是红色,故此称为“东红楼”。

汇丰银行

原汇丰银行位于沙面大街与沙面四街交界的东北转角处。建筑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东南部与西南部作削角处理。下段的出入口采用西方灰白色花岗石古典山花门,山花门上方勾出放射状饰线。为了左右对称,有3个窗也做成山花门状。其他长万形窗上部都开大圆窗。墙角是灰白色花岗石,窗间墙用仿花岗石的水刷石护面,并勾出横线条仿古典叠砌巨石。

上段由第四层和屋顶组成。第四层立面重点突出屋顶西南角的塔楼。塔楼顶和搭身都采用古典夏兴武凤格。半球壳的穹顶加在圆筒鼓座上构成塔顶,弯顶上还竖立着旗杆。从塔身的四条结均方柱由立在栏杆上用于装饰的帕拉迪奥式柱左右伴着。而塔座采用巴洛克凤格,从塔身四条结构方柱下部上下两段反向弧线形肋脚。中段为了强调竖线条,竖立贯通第二、第三层外廊巨拄列。西二面对称地排列图柱和方柱,方柱采用叠柱,图柱采用罗马式多立克双柱,方图柱交界采用方圆柱叠合。南立面的方圆柱的排列规律与西立面相同,只是图柱采用单柱。罗马式多立克巨柱,严格遵循古典程式。

‘贰’ 沙面的历史是什么

沙面,曾称拾翠洲,因为是珠江冲积而成的沙洲,故名沙面。 沙面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市区西南部,南濒珠江白鹅潭,北隔沙基涌,与六二三路相望的一个小岛,有大小街巷八条,面积0.3平方公里。

沙面在宋、元、明、清时期为中国国内外通商要津和游览地。鸦片战争后,在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后沦为英、法租界。

沙面是广州重要商端口,历经百年,曾有十多个国家在沙面设立领事馆,九家外国银行、四十多家洋行在沙面经营,粤海关会所、广州俱乐部等在沙面相继成立。沙面见证了广州近代史的变迁。

历史意义:

宋元明清历代都是国内外通商要津和旅游地,明朝时在这里设立华节亭,管理外商货物进出,清中叶在这里设立西固炮台,捍卫广州。

中国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在鸦片战争前的几十年里,只许外国人在广州一地通商,并由十三行商人负责,十三行是半官商性质的组织,设在今广州十三行路和文化公园一带,负责承保缴纳外商船货关税,转达官府与外商的一切交涉,并受理约束外商。

由于中国社会经济的自给自足和对外贸易实行限制政策,英国商人迟迟打不开中国市场,贸易逆差严重。外国资本主义与清朝政府矛盾日益渐深,而清政府对外国人的防范条例也因此益发严厉。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沙面

‘叁’ 请告诉我广州沙面的历史!绝对不要什么那里的建筑很美,很浪漫什么的。。。要历史!!谢谢。

沙面自1858年割为租界区以来,一直是一个独立的市政区域,兴建之始,就有比较统一完整的规划,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羊城第九景)。中国现在有而且只有2个这样保护级别的近代建筑群,另一个是上海外滩。对寻常游者来说,广州沙面该是与北京的三里屯、上海的衡山路、雁荡路齐名的地方,而且,它是实实在在的文物,不似衡山路有一群装腔做事的假古董。 沙面,原是白鹅潭畔一片沙洲,由珠江上游河道流沙冲击而成,故名,后来成为迎送官吏的场所,以“鹅潭夜月”之名评为羊城八景之一。据《广州坊志》记载:清道光26年(1846年),书舫尤盛,妓船鳞集以千数,咸丰丙辰6月(1856年)焚烧殆尽。岛上郁郁葱葱,有“拾翠洲”之誉,现存古树中有超过300年树龄的。广州沙面租界形成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57年12月,英、法联军攻占了广州城。对于外国人频年横暴,广州人民奋起反抗,亦就在英、法联军占领广州期间,广州民众多次对外国人聚集的商馆区纵火焚烧。1858年11月,英、法借口要恢复被焚烧的十三行商馆,由英国人柏克选定沙面,用《天津条约》赔款把沙面建成四面环水的小岛,迫迁中国居民,拆炮台,仅架东西二桥出入。1861年9月3日签定为期99年的《沙面租借协定》,0.23平方千米的沙面正式沦为广州的飞地。1949年广州解放后,沙面才正式回归中国。1959年,周总理视察沙面,批示要保持旧貌,作为历史见证。 沙面建设之初(1859年),划西部44英亩为英国区,东部11英亩为法国区。真正的建设在20世纪前后:筑路、植树、修建公园。尽管英法各霸一方,但在兴建之始,就有比较完整的规划:一条贯通东西的主干道辅以5条南北向次干道将全岛分作大小不等的12个区,周围环状道路处处临水,宽阔的绿化带分布在各主次道路的中间形成街心花园。道路结合绿化占了相当大的面积,古榕参天,绿草茵茵,为沙面徒增画意。南端为公园等公共场所,形成对外屏障,领事馆区亦在较好区域。现其规划格局保留完好,158株古树,150余栋西式建筑保存完好。1865年最早迁入沙面的是英国领事馆(今沙面南街46号),法国领事馆于1890年迁入(今沙面南街18号)。1915年在西侧(今沙面南街20号)建新馆。 沙面的大量建筑基本上是在19世纪末以后建造的,盛时,沙面外国洋行达30多家,一个世纪来有近70座楼宇由14个不同国家用作领事馆、银行、商行和教堂。按建筑形式而言,沙面建筑大致可分4类:新巴洛克(Neo-baroque)、新古典(Neo-classic)、殖民地券廊式(Colonial Style)、和仿哥特式。 路德教堂(沙面大街14号)是仿哥特式的建筑,越南有不少这种风格的小教堂,与其东西相呼应的英国圣公会(沙面南街60号),塔顶是罗曼式的穹隆。当然,这些异国风情的建筑毕竟还是由中国的工匠,在中国的土地上,力图适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建造的,糅合了岭南建筑的特点,亦有折衷手法(electic)的痕迹。 沙面有酒店、酒吧、餐厅、领事馆、教堂、会展中心、美术馆、网球场,真是广州动人的所在。只是可惜白天鹅(1980年填江兴建)一条可怕的临空车道毁了珠江沿岸的景观,珠江两岸的高层对沙面的生态亦有破坏,已使珠江边一带成了广州的热闹中心,所幸沙面有大面积的绿化撑着。 六二三路骑楼商业街与沙面隔水相望,沙基惨案纪念碑、十三行街、文化公园都在沙面近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