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琶洲在哪个位置
琶洲(pázhōu)在广州城区东南郊,原属新滘镇(已经取消)。原为江心洲,明代建村,地形似琵琶琴,故名。琶洲行政区属海珠区,琶洲岛长约8.5公里,宽约1公里,陆地面积为9.66平方公里。
⑵ 琶洲国际会展中心离广州哪个高铁站近在广州哪个区
琶洲国际会展中心在广州市海珠区,离广州市广州南站高铁站比较近。
⑶ 琶洲属于广州哪个区
琶洲(即琶洲街道)属于广州海珠区。
琶洲街道,隶属于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地处海珠区东北部,东达黄埔区,南濒江海街道、官洲街道,西至赤岗街道,北与天河区隔江相望,总面积15.1平方千米。截至2011年末,琶洲街道户籍总人口有19672人。
1986年,现琶洲街道境域属海珠区新滘镇;2001年10月,从新滘镇划出,设琶洲街道。截至2021年10月31日,琶洲街道辖12个社区;街道办事处驻新港东路86号。
行政区划:
截至2021年10月31日,琶洲街道辖12个社区:杨青社区、南园居社区、琶洲西南社区、琶洲东北社区、石基社区、广渔社区、新洲社区、雅郡花园社区、磨碟沙北社区、磨碟沙南社区、黄埔北社区、黄埔南社区,街道办事处驻新港东路86号。
⑷ 琶洲村在哪里
琶洲村,地处广州市海珠区。海珠区是广州市的一个四面临江的岛屿,因形似琵琶故又名琶洲岛。琶洲村就坐落在这个岛屿的东部。
差不多这是广州市区最后的村落之一了吧。逼仄的巷子,仅容两个人错过,叫人不悠闲也不行。围墙里,长着竹子、芭蕉,榕树的树冠夸张地伸展,整个院子浓荫蔽日。有大户人家的楼房,显出富足的气派。幽静的院子,让人的心一下子可以沉淀下来。偶尔有花瓣和树叶飘落在头上、踩在脚下,《桃花源记》里陶潜笔下的“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大抵如此吧。婉转的粤剧声从小巷深处飘逸出来,和着墙角的香火一起弥漫。很想走进围墙看看,可惜,这些院子无一例外的都紧闭着大门,我也只能在墙根下悠哉游哉了。琶洲村的周围都是现代化的建筑,大学城、广交会、香格里拉大酒店、国际采购中心,这些城市高端的赚钱机器,正在越来越多的实行这扩张,吞噬着这个古老村落的土地和安宁。那些大门紧闭的院子,是不是也在坚守世代相传的习俗和烟火呢?
一栋又一栋的筒子楼拥挤地靠在一起,仰头不见天日,有的只是墙壁靠墙壁、屋脊靠屋脊的筒子楼。很多人家的院门口都摆着一盆盆的小树,上面挂满一个个桔子,取(谐音)吉利之意。有许多筒子楼都闲置着,没有人居住。私家的筒子楼到处都是,在这些楼肆的空档处,有一种房屋的屋脊构造很奇特,屋顶有两个像锅耳的突起物,被当地人称为锅耳屋。村子里还有一种特殊的屋子叫蚝壳屋,是用蚝壳泮石灰砌墙建成, 一个个生蚝的外壳整齐的有规则排列,折射出远古的渔家生活气息。
很多民宅的大门上都贴有门神。传说,秦琼和尉迟敬德为了保护圣驾,全身披挂守卫在宫门前,是以赖以安宁,后来两将不能每晚守卫,太宗命画工绘其形象贴于宫门,妖氛由此平靖。后来渐渐成为了民间的门神。(也有贴张飞和关羽的。)俩门神一个红脸,一个白脸,手持兵器,胸束护心镜,怒目圆睁,英气逼人。琶洲村最大的门神贴画在村西头的徐公祠。
和我以前见过的祠堂坐北朝南的布局不同,这座“天祥徐公祠”坐南朝北,门前有开阔的广场,广场前是一个约三亩大的池塘。广场的两侧分别有一道耳门,要进入祠堂必须从此经过,显示出建筑结构的严谨。
祠堂的外墙上、屋脊上,随处可见砖雕木刻,花鸟鱼虫、人物掌故、四季风物,各种雕塑刻画都栩栩如生,给人以愉悦空灵的感觉,令人叹服工匠手艺的高超。这些精美的装饰久经风雨,有些已经斑驳落离,却仍然掩饰不住它昔日的繁华。除了大门外,祠堂正面的墙上还对称着开了两道廊门,这廊门和祠堂里天井两侧的回廊相连,供人雨天行走之用。走进大门的正厅,见边上立着一块牌子:外人禁止入内。我只好就此止步,站在这里向里面观望。祠堂分前后三进,依次为正厅、戏台和龛堂,前后用戏台相隔,两侧以回廊相连。戏台应该是家族的公共活动中心,基座比其他建筑要高些,两面可以看看戏。有记载说,晴天在天井里看戏,雨天在回廊看戏,所以又叫晴雨台。广东古建筑里的天井可有些讲究,既可晨沐朝,又可夜观天象;更重要的是,广东人视水为财气,雨水顺四周屋檐流下,汇于天井,通过暗渠排至外面的池塘,来有影去无踪,叫做四水归堂。祠堂的墙都是青砖砌成,清水勾缝,柱子和横梁是用整块的石料打凿而成,说不上气势非凡,却也非一般旧宅可比。绿生生的植物和各色花草,掩映在石阶和廊柱之间,更衬托出祠堂的静谧、安详。
看到有几个老人在戏台上打麻将,我大声地询问,可以进来看看吗?老人不回答,只是挥挥手,示意我出去。这是祠堂啊,远来的外姓人怎么可以随便出入呢,只好悻悻而退。出得祠堂,向后回顾,这才注意到大门的边上挂着一块牌子,上书“琶洲村港澳华侨联谊会”。祠堂,这个古老的以姓氏为单位的宗族符号,至今还保留着维系海内外同宗族人的功效呢。一个人走得再远,恐怕都离不开祖辈的根吧。
从祠堂出来,游走在琶洲村的巷子里,脚底下是花岗岩和混凝土错落相间的地面,仿佛正在记录着琶洲村的变迁。村里散落的一些灰暗色调的老房子,可以看出是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有些年代更久远的建筑甚至可以追溯到晚清时期,青砖碧瓦,显然已经失去了光泽;糯米石灰掺和的浆料,也依稀可辨风化的痕迹;山墙上已经是苔痕遍布,默默诉说着这个江中村落曾经的辉煌。然而,毕竟这些都已经成为遥远的历史了。转了一个弯,冷不丁的,看见半截子破败的砖墙矗立在那里,残垣断壁上,爬满了绿色的藤蔓植物,砖墙的陈旧与绿叶的勃勃生机相映成趣。透过墙上的花窗往里看,檩散掾落,桁斜柱歪,杂草丛生,一片荒芜的景象,令人倍感时空交错,光阴易逝。
走在巷子里,不时可以看到用青石刻凿的某某书院、某某画院的石额镶嵌在门楣上,麒麟里、占决大街,这些很有霸气的名字遍布巷头里弄,想必当初的徐氏族人也是很看重读书的,抑或出了几个秀才举人都不一定。
说到琶洲村,不能不提一提琶洲塔。传说珠江中常有金鳌出没,故又名海鳌塔。塔立江中,为过往的商船渔舟起导航作用,据介绍,是清代羊城八景之一的“琶洲砥柱”指的就是此塔一带的风光。该塔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呈八角形,为砖塔结构,外观九层,内分十七层。 塔高约60米,塔底直径约15米。远观琶洲塔,塔身洁白,飞檐绛红,立于山岗的顶峰,清秀而又端庄;近看琶洲塔,各种动物和人物的灰塑造型生动活泼,木雕屏风、楹联匾额,体现出精湛的艺术水平。
城市建设的速度,就象一个张着大口的粉碎机,把一切旧的东西都无情的摧毁。这个昔日的渔村在不久的将来就要消失,取而代之的将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报纸上有消息说,广州市政府要把琶洲打造成广州的曼哈顿。过去的总让人怀旧,未来的也足以令人向往,只是,再也难以恢复它往日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