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广州讯息 » 广州在秦朝属于哪个群治
扩展阅读
厦门航空如何提前值机 2025-01-10 20:51:29
深圳先锋怎么发布消息 2025-01-10 20:30:46
杭州会谈是在哪里 2025-01-10 20:30:42

广州在秦朝属于哪个群治

发布时间: 2024-11-30 00:29:53

A. 广州市番禺历史故事

番禺为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设置的古县,番禺是南海郡的首县,并为郡治所在地。秦以前,对番禺及岭南一带,有多种称谓。《元和郡县志》]]“岭南道”下记:“广州,春秋百越之地。”春秋时泛称百越,战国时称“扬越”,《史记·南越列传》载:“秦时已并天下,略定扬越,置桂林、南海、象郡。”张晏“扬越”下注云:“扬州之南越也。”又“索隐”引《战国策》云:“吴起为楚收扬越”。战国时的“扬越”,大致包括今两广及两湖、江西部分地方。而岭南交通不便,地广人稀,并未成为楚国的势力范围。秦时又称岭南“陆梁”,《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三年。……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正义”注:“岭南之人多处山陆,其性强梁,故称陆梁”。“扬越”为较古之名,地域较广;“陆梁”之名后起,专指岭南。
“番禺”之名,战国时已有。《水经注·泿水篇》:“泿水东别经番禺,《山海经》谓之贲禺者也。”《山海经》载“桂林八树在贲禺东”,郭璞注:“今番禺。”汉初的史料亦多处提到“番禺”,或亦书作“蕃禺(隅)”,即指今广州番禺一带,是当时岭南最为重要的聚落,已形成地区性的政治、经济中心,亦是广东境内最早见于古史的地名。
“番禺”之得名,历来说法不一。主要有三:
一是“二山”说。《后汉书·地理志》、唐《元和郡县志》及《初学记》等,均认为县治有番山、禺山,因以为名。明朝黄佐《广东通志》载:“番禺县治东南一里曰番山,其山多木棉,其下为泮宫;自南联属而北一里曰禺山,其上多松柏。”又黄佐《番禺二山记》云:“二山相连如城,南汉时刘�凿平。”番禺因二山而得名之说,相沿已久。
二是“一山”说,即番山之隅说。郦道元《水经注》载:“今入城东南偏,有水坑陵,城倚其上,闻此县人名之为番山;县名番禺,谓番山之禺也。”禺,即隅,指附近的地方。
三是“蛮夷之地”说。1953年在广州西村石头岗一号西汉前期墓中出土有烙印“蕃禺”二字的漆盒,1983年在广州象岗南越王墓出土有铸上“蕃禺”二字的汉式铜鼎。考古学家麦英豪在**《广州城始建年代考》中据出土文物认为,秦至汉初,番禺的“番”,写作“蕃”,与“藩”通。即番蛮、蛮夷之意。《周礼·秋官》云:“九州之外谓之蕃国”。禺,犹隅,指区域、边远之地。秦汉之前,番禺一带僻处一隅,中原汉人视之为边远的蛮夷之地,因以为名。
以上三说,未有定论。历代省志、府志、县志,多持“二山”说。中国不少地方有因山川而命地名的惯例,多数人相承古说,认为番禺是因番山、禺山而得名。
古番禺(广州老城区)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任嚣、赵佗率军南下,统一岭南。任嚣平定岭南后,出任南海郡尉并在南海郡番禺县内建城作为郡治,因处番山和禺山故起名为“番禺城”(史称“任嚣城”,范围现今的仓边路以西,越秀区仓边路以西的儿童公园(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广州市文化局、广东省财政厅一带)。秦朝末,南海郡尉任嚣病危时召见龙川县令赵佗,谓番禺“负山险阻南海”,“可以立国”,并假托秦廷命令,委赵佗代理南海郡尉。汉高祖三年(前204年),赵佗自立为南越王,定都番禺,今广州市越秀山即为当年越王所名。《史记·货殖列传》云:“番禺亦其一都会也”,是当时全国九大都会之一。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平南越,将南越地重新划为9郡,番禺仍为南海郡治。其后,汉朝廷为了监督各郡官吏,设了13个常驻监察机构,其中设在苍梧郡广信县(今封开县)的交趾部负责纠核岭南9郡。后来,交趾部改为交州,兼拥有军政大权,地方政权由郡、县二级变为州、郡、县三级。番禺为交州南海郡。赤壁之战后,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逐渐形成,东吴孙权占据长江中下游后,向南扩张略取交州,任命步骘为交州刺史。步骘东下番禺城考察,《水经注》对此记载说:“骘到南海,登高远望,睹巨海之浩茫,观原薮之殷阜,乃曰‘斯诚海岛膏腴之地,宜为都邑’。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迁州番禺,筑立城廓。”州治从广信迁到番禺后,平整番山北部,修复并扩建“佗城”。吴黄武五年(226年),分交州为交、广二州,广州由此得名,州治即设番禺。此后1700多年间,番禺大都是地方一、二、三级政权所在地。
隋文帝开皇十年(590年),撤销南海郡,改番禺县为南海县,隶属广州总管府。仁寿元年(601年),改广州为番州。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州置郡,恢复南海郡,隶属扬州。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废南海郡,复置广州,再置番禺县(一说在长安三年即公元703年复置番禺县),县治设江南洲(今广州河南)。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置岭南道,广州属岭南道。长安三年(703年),置岭南五府经略使,总管岭南五府,复置南海郡。咸通三年(公元862年)岭南划分东、西二道,岭南东道治广州,西道治邕州(今南宁)。两广分东、西,自此始。
唐朝末,农民起义,群雄割据。公元917年8月,刘䶮(yǎn)称帝于番禺(广州),国号大越,后改称汉,史称南汉,设兴王府。番禺隶兴王府。
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年),灭南汉,废兴王府,改为广南东区,置广州都督府。翌年,撤销番禺县,并入南海县。至道三年(997年)改广南东区为广南东路。皇礻右三年(1051年)恢复番禺县,县治设城东紫泥港(巷)。干道六年(1170年)改为广东路广州府。祥兴元年(1278年)广州改为翔龙府。番禺沿为府治。
元朝至元十七年(1280年),改翔龙府为广东道广州路。上隶江西行省。至元三十年改为广东道上路。皇庆元年(1312年)复称广东道广州路。番禺沿为道治、路治。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改为广东道广州府。二年改为广东行省广州府。九年改为广东布政司广州府。番禺沿为府治,隶广州府。
清朝顺治四年(1647年),设两广总督。地方政权分省、道、府、县四级。番禺属广东省广南韶道广州府,沿为省、道、府治。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废广州府,番禺属广东省粤海道。
中华民国7年,广州设市政公所。
中华民国10年(公元1921年2月15日),广州市政厅正式成立,广州正式设市。
故古时所称的“番禺”城通常是指今天的广州中心老城区,而非现在的广州市番禺区。
今番禺(广州番禺区)
中华民国10年(1921年2月15日),广州市政厅成立,广州正式设市。番禺县府仍居于广州市内。
中华民国22年(1933年,番禺县府从广州老城区移至新造。
抗日战争期间番禺沦陷后,原国民党县政府流亡三水、沙坪、威井等地(汪精卫伪番禺县府驻广州市东山区)。
1945年抗战胜利后,番禺县政府移治市桥,初在先锋巷谢氏祠堂。
1949年10月番禺解放,隶属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方军事管制委员会。
1950年3月至1952年11月,隶属珠江地区专员公署。
1952年12月至1956年1月,隶属粤中行政公署。
1956年2月起,隶属佛山地区专员公署。
1958年12月15日至1959年6月10日,番禺、顺德合并为番顺县,县治设大良镇,其间一度改隶广州。
1959年6月10日恢复两县建置,并将中山县属的大岗、万顷沙、南沙、黄阁等地划属番禺,县府沿设市桥。
1975年1月,改隶广州市。
1992年5月20日,民政部批复(民行批[1992]49号):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番禺县,设立番禺市(县级),仍由广州市管辖。6月18日,番禺举行撤县设市挂牌仪式。
2000年5月21日,国务院同意广东省撤销番禺市设立广州市番禺区,7月10日,番禺区举行撤市设区挂牌仪式。
番禺辖区变化
番禺建县之初,境域广阔。北隔洌江与中宿(今清远)相邻,东与博罗(今博罗、惠阳一带)相接,西与四会(今四会、鹤山一带)相连,南止于滨海之地,相当于现县境的十多倍。
自汉朝建安六年(201年)至清朝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的近1500年间,先后析出增城、东官(东莞)、怀化、熙安、南海、从化、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等,并由这些县再析出龙门、香山(中山)、新安(宝安)、顺德、三水等县以及香港、澳门地区。在历史上番禺两度并入南海计有110年,三度成为南越、南汉、南明的小国之都,共148年。自1686年(清康熙二十五年)析地建花县后,至1921年广州建市的235年间境域基本没有变动。以当时县学宫(今广州农讲所)为中心,正北48里(华里)至花县界,正南35里至顺德县界,正东51.5里至增城县界,正西1.5里至南海县界,东北70.5里至从化县界,东南75里至东莞县界,西北2里及西南3.5里至南海县界。
1921年(民国10年)广州正式建市,捕属(广州市东半部)及河南街区划为市区。其后数年,近郊乡村相继划属广州市区。
1949年建国后,分数次将禺北、禺东(现白云区、天河区、黄埔区、萝岗区)一带划入广州市区。
1959年,原属中山县的大岗、万顷沙、南沙、黄阁、珠江农场划归番禺。
2005年4月28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5]35号)同意设立广州市南沙区:将番禺区的南沙街道和万顷沙镇、横沥镇、黄阁镇,灵山镇部分区域,东涌镇部分区域共544.12平方公里划归南沙区管辖。
现番禺区为海珠区以南,沙湾河以北及南部一部分,面积为786.15平方公里。

B. 有无人知道广州市各个地名既来历啊

广州名字的由来:在周朝的时候,现在的广州叫做“楚庭”。秦朝的时候现在的广州叫做番禺(南海郡的郡治,南海郡包括今广东大部)。汉朝的时候,交州的州治广信(梧州,一说封开)。三国的时候,吴国孙权曾把交州分治,分成交州和广州,因为把州治从广信东迁到番禺,故名广州,当时的广州的范围包括南海、苍梧、郁林、合浦四郡 ,州治在番禺(今广州)。

吾粤首府广州,历2000多年山川演化暨人文租丛点染,所产生或大基湮灭的地名,真不知凡几。久远的说来也话长,约略回顾在过去半个多世纪里,广州地名的沿袭及更替,那是很有意思的话题。

共和国诞生之初,广州老城百废待兴,除了产生出东区、西区、北区、中区、河南区等一些简单化的新政区名,其它地名基本照旧,这是为了稳定政局和民心。大多数附着旧人文色彩的老路老街名,诸如一德路、洪德路、状元坊、龙虎墙、应元路、将军路、濠畔街、玛瑙巷、许地等等,因各自特定的含义,都完好沿用到现在,让我们这座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得以保护了大笔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不过,事有例外,1948年才改称的“中正路”,随着蒋家王朝退出大陆政治舞台而换牌。解放军进城翌年,即1950年,该路就恢复使用“维新路”这个30年前命定的名字。直到1954年,广州的路街名才见较大变数,原来南北走向的交通大动脉“中华路”,易名为“解放路”,用以纪念广州解放。
上世纪50年代最先出现的干道有黄沙大道、黄埔大道等,都是按惯例,用所经处地名加上通名而命名的。1952年,集合型的新工业区崛起在一片农田上,因此催生了一条工业大道。1957年,珠水南溆填滩筑路,这便有了滨江路。较具规模的环市东路和环市中路,也先后在1957年和1958年建成通车,顾名思义,那是环绕城区的干道。也就在这一时期,新聚落次第而出,装点古老的羊城
周恩来总理多次指示,要尽快帮助世代苦困于“浮家浮宅”的珠江水上居民迁居陆地,于是,芳村大建水上居民宿舍,纪此功德的陆居路也修成了。颇大面积的新住宅区连片开发,大都嵌上“新村”两字,如1952年始建的建设新村、1955年奠基而3年后竣工的华侨新村、1958年落成的素社新村和渔民新村,还有工人新村、农民新村、晓港新村、盘福新村、幸福新村等等。一个个“新村”美名,寓新生活之意。有趣的是,原来一些陋不雅听的地名,竟逐渐被新居民点“消灭”掉了。越秀山附近的大蛇地,又贱称“屎园岗”,向来都是荒冢乱坟,到了1951年,其上赫然立起一排排新住宅,毫不客气地挪用相邻小丘“桂花岗”这芳名做本片名,旧的地名也就“无地自容”而渐渐被遗忘了

“文化大弊仿樱革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一次灾难性的大冲击。在那年头,地名文化也立时畸变,许多打上了“大红印记”:东西中三段龙津路和东西两段惠福路,变称“向阳路”;东西两段长寿路,变称“曙光路”;南北中三段光复路,变称“光明路”;恩宁路、第十甫路、下九路、上九路、大德路这五条老路,变称秀丽路”(此路为纪念向秀丽烈士在当时是有其现实意义的);南北中三段德政路,变称“立新路”;六榕路、朝天路、米市路这三条路,变称南北“朝阳路”;天成路、诗书路、纸行路、光孝路这四条路,变称南北中“红书路”;大南路、文明路、东西两段的东华路,变称“延安路”;东西中三段同福路,变称“向群路”;河南中路,变称“跃进路”;始于宋代聚居富商豪绅而得名的高第街,变称“群众街”……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笔者记得某个早晨一出门,见街上到处贴着“造反派”誓要把芳村改名为“红旗”的大字报。
一下子大范围改动地名,本地人也很难适应。在民间,变称前的地名仍旧使用,这种无序状态竟未因为十年浩劫过去而结束。直到1981年,上述变称过的路街大多恢复原名。当然也有些在“文革”年间变称了的路名,迄今还用,推究原因,当是前论议及的时代印记,且已普遍为人们所接受的,也就保留。如1966年,太平南路、丰宁路、长庚路、虎长路这四条旧马路,被合并起来改叫“人民路”,现在还用此名。如今北京路之名,其实也是1966年取代“永汉路”名而定下的,取“向往首都北京”的寓意。海珠区前进路之名,也是在1967年替下“云桂路”名而延用至今的。维新路复名后,因该路有广州公社(广州起义中诞生的广州苏维埃政府)旧址,而终在1966年让位给“广州起义路”这大名。

擢甲里:擢甲,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擢为擢升,甲表示居第一位。两者合在一起字面理解为提拔到第一的位置,隐含科举高中的意思。在广州,类似于擢甲里这样的地名原先有不少,像现在的红专里,是从科甲里更名而来的,现在的进步里,之前的名字叫做进士里。文革的时候除四旧,所谓的科甲里、进士里等等都被算为封建主义的糟粕割掉了尾巴,换上的是最有那个时代烙印的词汇。
在擢甲里的西侧,还有一条福地巷,因明代居住此地的伦文叙中了状元,其子伦以谅、伦以训先后为探花、榜眼,故取名“福地”,寓人杰地灵之意。严格意义上讲,福地巷应该是擢甲里的一部分。《广州城坊志》中记载说“福地巷在西门擢甲里内”,而传说中的伦文叙故居————福地巷1号就地处擢甲里的中段,两者构成一个“丁”字型。

状元坊:说是状元坊,其实并不是很大的一个广场什么的,而只是一条非常狭窄的小街,宽处不过4米左右,而窄的地方更加是1—2米而已。沿街两边都是一两层的小楼房,装修都是采用米黄带红色的瓷砖。
它的位置在市政府西南,人民南路东侧,东接天成路。原名泰通坊,因宋代状元张镇孙的故居在此,所以更名状元坊。还有一种说法也认为是纪念宋代状元张镇孙,不过详情是:当时元军压境,广州告急,粮食尽,外援绝,为保广州城百姓免遭入城元兵的屠杀,张镇孙宁愿自己投降被俘,广州因此没有遭屠城之祸。张镇孙在被元兵押解上京的途中,在大庾岭愤而自尽。所以广州人民为张镇孙故居立了状元牌坊,将他原来住的街“泰通里”改名为“状元坊”。历史上状元坊曾以经营镀金首饰、刺绣裙褂、戏服等传统手工艺品着称,现在是广州有名的跳蚤市场,什么新奇好玩的东西都有。
探花巷:在解放中路魁巷南侧内街,街名与魁巷内文魁星有关,至于是不是有人在此中过探花,就记者实地采访发现,即使是住在这里的人也众说纷纭,有说真的出过探花的,但有的却认为这里原来是个热闹的花市,故名探花。根据史料上记载,探花巷两旁原来多为祠堂,而探花一词,书中无处考证。

学宫街:在解放中路西侧,西接米市路,为元、明、清三代南海县学宫门前街道,故名。

府学西街:北连中山四路,南接文明路,因位于宋代所建的广州府学宫之西而得名。
学源里:在文明路北侧西街,北连圣贤里,南接育贤坊。原为宋代所建的广州府学,后变为民居。“学源”得名与广州府学有关。

越华路:东连吉祥路,西接连新路,与正南路、广仁路相交。清代称司后街,街内有清代的越华书院,故1920年扩建为马路时改称为越华路。

书同巷:在海珠北路西侧,西接光孝路。清代时先后是驻粤八旗右翼官学和满汉八旗义学(后改为明达书院)的所在地,很可能因此俗称“书院胡同”,以后又简称“书同”。

越秀书院街:在北京路西侧,西接大马站街。因位于清代越秀书院之南而得名

白沙巷:明代大儒、诗人陈献章少年时随父迁居白沙村(今江门市),世人多称其为白沙先生,陈献章曾经在广州的丰宁路讲学,因此此处可以找到名为“白沙巷”的道路。

湛家大街:在法政路北侧,西邻中共广州市委。因为这一带是明代尚书湛若水的别墅,故清朝中期拆建时命名为湛家大街。

崔府街:在朝天路西侧,西接玛瑙巷,因为南宋名臣崔与之故第而得名。

圣贤里:在北京路东侧,东接府学西街和学源里。可能因为明代着名学者黄瑜、黄佐故居在此而得名。长113米,多为居民住宅。

东山名称的由来一直没有准确的考证,只是传说东门附近有一座小山岗,但此山岗现在也消失了。

广州仓边路附近的“史巷”,原来是“屎巷”。

说到建筑地名,建国后差不多20年都没有多少变化,因为没什么高大楼房可言,只有1961年始建的羊城宾馆(5年后易名东方宾馆)才够资格入录地名册。1968年广州春季交易会开幕时,人们都瞩目于新落成迎宾的广州首栋高层建筑———“广州宾馆”,其副名“廿七层”也被渲染出浓浓的神秘色彩。在此之前,几十年来广州制高点,都是爱群大厦和南方大厦。广州宾馆独高8年后,“白云宾馆”的名字响起来了,副名“32层”,又续领风骚好些年。

C. 广州古代曾经用名

一、广州的历史
广州的别名:广州有“五羊城”、“羊城”、“穗城”、“仙城”等别名。
来源:五羊仙人的传说 传说周朝时,有一年广州出现大旱灾荒,五谷歉收。一天,忽然仙乐悠扬,天空出现五朵彩色祥云,五位仙人,身穿五色彩衣,分别骑着不同毛色的仙羊,羊口衔稻穗,降临楚庭。仙人把稻穗赠给了广州人,并祝愿这一地区永无饥荒,然后腾空而去。五只仙羊化为石羊留在广州山坡。从此,广州便成了岭南最富庶的地方。为了纪念五位仙人,广州人修建了五仙观,大殿内还有五仙和五羊的塑像。
广州的历史来源:
秦朝时:秦统一岭南后,推行郡县制,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三郡。广州所在地区,当时属于属南海郡的番禺县。
南越国:公元前203年,已接任南海郡尉职务的赵佗,趁中原楚汉相争之机,建立南越国,定都番禺。这是第一个在广州地区建都的封建割据的小王朝。
南越国留下的遗址:南越王墓和南越国宫苑
南越国是兴于秦皇、忠于汉武的岭南地方政权。南越国宫苑是南越国的“生地”,南越王墓是南越国的“死地”。这两个地方集中反映了秦汉时期广州地区文明发展的光辉。
西汉南越王墓在广州越秀公园西侧。该墓出土了许多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赵眜的王陵是目前广州地区出土规模最大陪葬品最丰富的一座古墓。
我国文物管理部门规定,在目前出土的有60多件顶级文物是不允许出国展出的。南越王墓出土的“角形玉杯”和“衔蛇越人”就是其中的两件。
南越国宫苑在中山四路,南越国宫苑是保存较完好的年代最早的王家宫苑。遗址人工水景贯通全苑,别具一格的石木建筑结构的工艺,精巧的控制渠水流速、波浪、水声的设计,反映了当时先进的造园技术。由于内涵十分丰富,南越王宫苑被称为岭南文化艺术的奇迹。
南越国时期这两个重大的考古发现,全面而立体地向我们展示了两千多年前岭南地区的社会风貌,同时也是岭南地区归入秦汉帝国的历史见证。
二、广州的对外贸易
广州——广州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是中国最早开展对外贸易的港口城市。
我国古代有一条着名的连接西亚、欧洲的陆上通道——“丝绸之路”,其实我国还有一条从古代延续到今天的“海上丝绸之路”。广州就是这条海上世界贸易通道的贸易大港。
广州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大港,是中国最早开展对外贸易的港口城市。
早在汉代,广州(番禺)因其海内外贸易相当活跃,被称为一大都会。
唐政府在广州首设“市舶使”,北宋时政府设立“市舶司”,市舶司后来成为海关的雏形。
明清时期,中国闭关锁国,在这一时期的很长时间里,广州成为全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史称“一口通商”。
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广州得以更多地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因此,广州与其他城市相比,更具有商业性、开放性、海洋性、兼容性等多元特征。
代表性建筑:
※※南海神庙:
南海神庙是我国古代海外交通贸易史上的一个重要遗址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汉代的海上丝绸之路
西汉时,船队从番禺(今广州)出发,沿着北部湾海岸航行,经东南亚,横越孟加拉湾到达印度半岛,抵斯里兰卡后返航。东汉时,航程更远达波斯湾。这条航线就是“海上丝绸之路”。
南海神庙位于黄埔区庙头村。创建于隋开皇十四年(594年) ,距今已有1400年多年历史了。
南海神庙前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航船出发的码头。古庙地处珠江出海口,中外船舶出入广州,船员按例要到神庙内拜祭南海神祝融,祈求保佑出入平安,一帆风顺。中小客商还可在庙旁的扶胥镇内进行商品交易。
进入南海神庙,就会看到东部有一座穿着中国人衣装的外国人泥塑像,他左手举在额头上遮眉,眺望远方。他就是来自西域的朝贡使者达奚司空。当年,他随商船沿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回程时经过南海神庙。他们把船停靠在神庙码头,祭祀完南海神后,达奚司空又种下了两颗波罗树种子。但是当他走回码头的时候,商船已经开走了,原来船上的人把他忘记了。他长久地站立在大海边,远望来时路,后来就立化在海边。 人们为了感谢达奚司空带来的波罗树,就在南海神庙立起了他的塑像以纪念。因为他站立着好像在望着他手植的波罗树,所以民间又有“番鬼望波罗”之说。从此以后,神庙被称为是波罗庙,南海神诞也被称为波罗诞,甚至连庙附近的扶胥江也被称为波罗江。
※※广州十三行:广州十三行:清代设立于广州的经营对外贸易的专业商行。又称洋货行、洋行、外洋行、洋货十三行、广东十三行等。
※※广州海关旧址:广州海关旧址:广州海关的旧称,粤海关旧址,俗称大钟楼,位于中国广州市荔湾区沿江西路,建成于1916年,是中国首批海关口岸之一 。
※※琶洲塔、赤岗塔:两座塔都建于明代,风格基本一致,而且两座塔的塔基入分别有8个托塔力士,这些托塔力士都是大眼高鼻的外国人模样。都是广州对外贸易繁盛的一个见证,这两座塔与番禺莲花山的莲花塔一起被称为广州的“三支桅杆”,成为广州河道上来往航船的航标灯塔。
※※沙面西式建筑群:沙面西式建筑群:沙面岛上有150多座欧洲风格建筑,其中有42座特色突出的新巴洛克式、仿哥特式、券廊式、新古典式及中西合璧风格建筑,是广州最具异国情调的欧洲建筑群体。
※※镇海楼:因为楼高五层和可以眺望珠江,因此又叫五层楼和望海楼。今天镇海楼已经成为广州博物馆,里面陈列着广州两千多年的城建历史资料。
※※骑楼:近代骑楼是岭南传统民居与西方建筑艺术相结合演变而成的一种商住建筑形式。
※※陈家祠:中国清代宗祠建筑。原称陈氏书院。在广东省广州市中山七路。清代中叶以后,广东各县多在广州建书院,以供同宗子弟读书或参加科举考试,又是祭祖的宗祠。该祠规模宏大,装饰华丽,是广东地区保存较完整的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间建筑。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建于清光绪十四年至二十年(1888~1894年),它是当时广东省七十二县陈宗亲合资兴建的族祠。陈氏书院以其精湛的装饰工艺着称于世,在它的建筑中广泛采用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彩绘和铜铁铸等不同风格的工艺做装饰。雕刻技既有简练粗放,又有精雕细琢、相互映托,使书院在庄重淡雅中透出富丽堂皇。
※※光孝寺:广东着名古建筑群之一,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光孝路北端近净慧路处。据《光孝寺志》记载,初为公元前二世纪南越王赵建德之故宅。三国时代,吴国虞翻谪居于此,辟为苑囿,世称虞苑。瘗发塔的东面是风幡阁,由原来的睡佛阁与风幡堂合为一体而得名。睡佛格为唐代建筑,原楼上供奉睡佛,下藏梵经。风幡堂亦唐代所建,是为纪念六祖在光孝寺的"风幡论辩"事迹而建的。
岭南最早的舶来物
南越王墓中出土有原支的非洲象牙5根,还有产自西亚的乳香,其中一个银盒的造型、纹饰与中国传统风格迥异,与伊朗古苏撤城出土的刻有波斯王名字的银器类同。这批海外舶来品,是两千多年前广州作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大港的重要物证。
三、广州的历史名人
1、屈大均:清初“岭南三大家”之首,成就斐然的文化大家。
2、伦文叙:是一位才思敏捷被称为具有“鬼才”的传奇人物,不仅自己高中状元而且因为教子有方,三个儿子先后也考取了功名。
3、杨孚:早年对经史钻研颇深,以直言敢谏而着称。他的“以孝治天下”的主张被汉和帝采纳,着作《异物志》为后人提供了汉代岭南植物学、动物学和矿物学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四、广州的民俗风情
1、古代广州人住的是干栏式建筑,还有用蚝壳建筑的房子,很多地方都有保留。
2、岭南四大佳果为荔枝、木瓜、香蕉和菠萝,其中荔枝最为着名。
3、广州有堪称岭南绝活的工艺品有:广绣、广雕、广彩。其中的广绣同潮州刺绣合称为粤绣,属于中国四大名绣。广雕是玉雕、木雕、砖雕、骨雕、榄核雕等传统。
4、佛教禅宗始祖达摩于南北朝时期来到中国。他在珠江岸边禅坐传教,传教之处被后人称为“西来初地”。于是禅宗六祖正式在广州诞生。禅宗也在后来成为影响中国最大的汉传佛教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