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肠上皮化生简介
肠上皮化生是指胃粘膜上皮细胞被具有小肠或大肠特征的肠型上皮细胞所替换,这是一种常见于多种慢性胃病的胃粘膜病变。这种现象起源于胃固有腺体颈部的未分化细胞,它们具有向胃和肠上皮细胞分化的能力。在正常情况下,这些细胞会分化为胃型上皮细胞以更新表面。但在病理情况下,它们可能会形成肠型上皮,即肠化生。研究显示,肠化灶的起源主要在胃小沟,可向周围扩散形成不同规模的化生灶。
病理学家根据化生上皮的功能将肠上皮化生分为完全性或不完全性。完全性肠上皮化生类似于小肠粘膜,拥有刷状缘,不分泌粘液,包含潘氏细胞、杯状细胞和吸收细胞,以及多种酶如蔗糖酶、海藻糖酶和亮氨酸基肽酶、碱性磷酸酶。而不完全性肠上皮化生的刷状缘不明显,微绒毛发育不全,有粘液分泌颗粒,含蔗糖酶,但氨基肽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较低,没有海藻糖酶。
通过粘液组化染色,肠上皮化生进一步分为小肠型化生和结肠型化生。小肠型化生常见于良性胃病,特别是在慢性胃炎中,它与炎症反应相关;相反,结肠型化生分化较差,虽然在良性胃病中的检出率低,但在胃癌旁粘膜中高发,表明其与胃癌风险增加有关。结肠型化生通常发生在小肠型化生加重后,且多位于严重的小肠化生灶内。
慢性萎缩性胃炎常伴有肠化现象,它是胃粘膜损伤的标志,也是萎缩性胃炎的重要上皮变化。据统计,合并萎缩性胃炎的肠化患者占65.5%,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胃窦部和体窦移行部位的萎缩性胃炎并肠上皮化生与胃癌风险相关,因此,对于这类患者,临床医生应高度重视,定期随访以防止癌变的发生。
(1)肠上皮化生广州看哪个医生好扩展阅读
胃粘膜的肠上皮化生或简称为肠化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特别是在高龄人更为多见。肠上皮化生常常合并于慢性胃炎,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由于胃病检查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胃镜的应用,早期胃癌的大量发现与研究,认为胃粘膜肠上皮化生与胃癌有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