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杭州知识 » 杭州人口少方言怎么保留
扩展阅读
北京腔怎么练视频 2025-01-15 21:50:29
天津港怎么挑选揽胜 2025-01-15 21:49:13

杭州人口少方言怎么保留

发布时间: 2022-06-13 05:41:53

① 杭州是讲吴语吗

杭州话是江浙方言中的一朵奇葩。杭州老城区的方言与周边地区如临平、余杭、富阳、萧山等地方言差异巨大,相比于这些方言更接近北方话。1920年代赵元任在其着作《现代吴语的研究》中讲到:

别处有文白两读的字(家,间,交,江,樱,角,甲,耳等等),在杭州大都一律取文派的音,白话中取白派音的字甚少。……所以杭州人说话颇有点像常州人读国语白话文。

1958年上映的滑稽电影《三毛学生意》中,范哈哈(原名范良益,浙江杭州人)饰演算命先生吴瞎子,使用杭州话表演。

杭州话一般特指杭州城里话,最早只通行于杭州城墙内,即现在的环城东/南/西/北路之间的范围(大概上城区与下城区)。城门外的乡下通行的是“钱塘口音”(属于广义的“余杭话”,今天的临平等地方言都属于此类),与城里的杭州话截然不同,杭州城里人将其称作“枪篱笆外头的话语”(篱笆外面的话,篱笆比喻城墙)。城墙拆掉后,随着城市建设,杭州话的通行范围慢慢扩大至拱墅、江干等地。

杭州小片的分布范围(底图来自网络,由网友绘制)

其实,方言分区的目的只是为了将类似的方言归在一起以方便进行学术讨论。根据不同的研究视角(比如基于历时演变还是共时变异),方言的划分结果也会有所不同。从历史来源来看,可以认为现代杭州话是临安官话不断受周边吴语同化的结果,至今仍保留着官话格局;而从当下面貌看,现代杭州话已有不少吴语特征,且杭州话的不少官话特征也见于周边北部吴语,两者相互影响难以割裂。因此,把杭州话划为官话还是吴语,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并没有绝对真理。

② 浙江杭州地区说的什么语言

杭州话,是吴语的一种,属于吴语太湖片。

分布于杭州拱墅区、上城区、下城区、江干区、西湖区。杭州话是杭州历史的活化石。杭州市区话具有全浊音,四声齐全,清浊对立,这是隶属吴语的典型标志。

杭州地区的滨江、萧山、富阳方言,以及临安、桐庐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临绍小片。余杭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苕溪小片。杭州地区吴语临绍方言使用人口众多。此外,原严州府今划入杭州的淳安县、建德市为徽语。

(2)杭州人口少方言怎么保留扩展阅读

现代吴语比官话具有更多古音因素,语音与《切韵》《广韵》等古代韵书高度吻合。

吴语继承唐宋三十六字母框架体系,以保留全部浊音为最主要特征 ,声母分为全清、次清、全浊、次浊四类,部分地区保留尖团音分化。吴语具有仄音之一的入声韵。吴语保留平仄声律,继承中古汉语整齐四声八调,平上去入四声因声母清浊对立而各分阴阳。

吴语有数万个特有词汇和诸多特征本字,是江南人思维方式、生活情调、文化涵养、社会生产、风俗民情、语言习惯的生动体现。吴语保留较多古汉语用字用语,文化价值高。吴语语法结构和普通话差别大。吴语分为太湖、台州、金衢、上丽、瓯江、宣州六片语片,北部吴语为最大语片。

吴语扎根于吴、越故地,与吴越文化血脉相连,人文历史源远流长。吴语为江南本土古老语言,见证诗画江南语言文化。吴语是吴越人的母语,是吴越人的文化属性和乡情沉淀。

吴语区历史上长期是中国经济文化核心地区,今一百余城构成以上海为首的吴语城市群、江南文化圈、上海都市圈。吴语还是吴歌、越剧、评弹等传统曲艺的载体。吴语也为历代文人所吟咏。

③ 方言有必要保留吗

方言有必要保留吗?

我觉得方言是有必要保留,它不仅仅是语言,更是文化的载体。

每种语言都能表达出使用者所在民族的世界观、思维方式、社会特性以及文化、历史等,都是人类珍贵的无形遗产;当一种语言消失后,与之对应的整个文明也会消失。

方言所体现的地方特色是普通话无法比拟的,例如东北方言,其简洁、生动、形象,富于节奏感的特色,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当吻合语言文化遗产有特别重要的保护价值。

④ 杭州方言为什么带有北方味

今年初杭州市政协八届三次会议上,一位政协委员递交了一份《关于保护杭州方言,防止历史文化名城内涵缺失》的提案,此事引发了一场热烈讨论,全国不少媒体转载了有关消息报道。《浙江日报》还专门采访了一些大学教授,该报3月4日第6版上方以大字标题刊登了一篇综合报道。针对这篇报道中一些学者、市民的看法和建议,本文作者提出了不同观点。在阐述我的观点之前,我首先说明:一,我是杭州人,虽然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飘泊在外,但始终热爱故乡,连名片的姓名下都有(浙江杭州)四个字。二,我非常喜欢杭州方言,几十年来我与如今已经94岁高龄的老母和杭州的亲人、朋友始终都说杭州话,因为用普通话或别的方言就不能尽意尽情。尽管如此,我仍然反对“保护杭州方言”,因为杭州方言根本用不着“保护”,而且“保护”还会带来许多消极作用。方言是一个动态概念,它始终在不停地发展。“保护杭州方言”,试问究竟是保护什么时期的杭州方言?因为现在的杭州方言和南宋、元、明、清时已有许多区别,不必看宋元戏曲和话本小说,只要翻翻很容易找到的上海古籍出版社所出清人古吴墨浪子辑的《西湖佳话》便知。年近九旬在美国定居的家舅告诉我(我们当然说的是杭州话),20世纪 20、30年代杭州城区的上城人和下城人说的话都有点不同。而当时的杭州城南北长4公里,东西仅2公里略多。随着交通的便捷,交流的增加,城市的扩大,语言的趋同性必定不断增加。同一个小方言中的细微区别自然而然地在缩小,甚至消失。现在莫说杭州上城人和下城人(如今的杭州上城区与下城区已比20世纪40、50年代扩大了许多倍)说话已没有丝毫区别,连离西湖均不足10公里从前被杭州人认为很远称作“四乡”的留下、三墩、笕桥等地,现在都成了市区,除了极少数久居当地的老人,说话已经和市区毫无二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杭州话不仅没有消失的危险,倒是一直在扩大,而且这种扩大的趋势还在继续。与杭州隔(钱塘)江相望的萧山,虽然距离仅几公里,方言与杭州却大不相同,而是比较接近50多公里外的绍兴话。随着新中国成立后萧山归杭州市管,由县而县级市,前几年又成为区,尤其是这些年来钱塘江上几座大桥相继建成,萧山人说话的杭州味越来越浓,有不少已经和原杭州城区人说话完全一样。其实这种强势方言不断扩大自己“势力范围”的现象符合语言发展的规律,到处可见。笔者20世纪60年代初期来北京时,昌平、通县、顺义人说话和北京城区人尤其是老北京人说的味儿不大一样。现在起码这几个从前的县城而现在都成了卫星城的城区,大多数人说话已经和城里没有两样了。而现在的北京话和老舍写《骆驼祥子》时的北京话也已有所不同。比如现在北京人一般只说“已经”而不说“已然”,说“找到了工作”而不说“找到了事由”。当然随着方言的发展变化,确实会“失去”一些历史文化信息。比如现在的杭州中青年不但不会说“我到旗下去”,“他住在旗下”,连“旗下”是什么都弄不清了。“旗下”是指清代初期清兵占领杭州后驻防八旗兵的地方,辛亥革命后拆除城墙,成为闹市,大体上在今延安路(1949年前叫延龄路)及其西边到湖滨路一带,南北长,东西窄,面积约1400余亩。但是我们完全没有必要为了保存这极少数历史文化信息而采取法律形式“保护方言”,因为许多事情可以交给语言学家、民俗学家、方志学家、地方史学家去干,他们会做得更好。实际上新中国成立以来他们一直在做。浙江人民出版社仅《武林坊巷志》(武林是杭州旧称之一)就出了厚厚8册,不下400万字,何况还出了不少关于旧时杭州的书籍。保护语言决不等于保护方言,汉语要保护,但是方言不必保护。因为现在所有能够存活下来的小方言都经过了至少几百年上千年的积淀与磨练,都依托着一个起码总人口几十万上百万人口的县或城市。人们长期在这里生活,本地人之间用方言交流既自然又亲切,因此方言必定有其强大的生命力。同在苏南,同属吴语区的无锡,东距苏州、西距常州约莫都是40公里,但无锡话和苏州话、常州话的差别十分明显。随着这三大城市的扩展,夹在其间的一些乡镇甚至某个县城会变成某个城市的一部分,原来接近某市方言的差别会逐渐消失,但是很难想象苏州话会吃掉无锡话,或者无锡话会吃掉常州话。同样情形,绍兴在杭州市中心之西60公里,宁波在绍兴之西约80公里,三种方言绝不一样,也绝不会出现其中某种方言取代其他方言的情况。正如有些论者已经指出的那样,由于是历史文化名城和省会,要“保护杭州方言”,那么绍兴、宁波、温州的方言“保护”不保护?南方有的县或县级市,历史上名人辈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其方言是否也要“保护”?还有的县市由于历史上人口迁徒等原因,方言中保留下来的历史文化信息也很丰富,保护不保护?如果各地都如此大张旗鼓以法律形式对本地方言“保护”起来,这对文化发展、经济建设、民族凝聚力是幸还是不幸?其实20世纪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语言学家们一直在做方言调查和方言研究,几十卷各地方言大书早就问世,而且还在继续出版。至于说“提出要在非正规场合‘提倡用方言交流’”,问题首先在于什么才算是“非正规场合”?难道“非正规场合”在场者就一定操同一种方言吗?有一次笔者家中亲人团聚,老母说杭州话,姐姐的婆婆说宁波话,一位长辈说无锡话,我的妻子和儿子说普通话,而我和姐姐、姐夫、哥哥、弟弟之间习惯讲上海话。在座者中只有我通所有方言,于是便临时当起了通事。毫不碍事,其乐融融。其实无论什么场合,人们总会找到彼此能够沟通的语言方式,这就是语言交流中的趋同性。所以无需提倡什么场合说什么方言。这位提议“保护杭州方言”的先生担心:“当所有的城市都说同一种语言时,那么这个城市独有的吸引力就减弱了。”其实一个城市吸引力的构成元素极多,方言只是其中并不重要的一部分。即使大家都说普通话,除了极少数人外,也都带有各自方言的色彩。何况推广普通话并不排斥方言,更不消灭方言。不用说全国,即使全都属于吴语方言区的浙江省,在推广普通话半个世纪的今天,据我这个杭州人多年来在浙江各地走马听“音”的结果,普通话在普及上大有进步,而县级以上方言的地盘并没有缩小,大体上本地人之间仍讲方言,可谓各得其所。真正要提倡的倒是政府已经提倡了半个多世纪的普通话,若从推广“国语”算起,则已近百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大力普及教育和广播、电视的影响,普通话的普及取得了重大进展。不过据我观察,一向在“国语”和普通话普及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上海和杭州, 20世纪末期以来似乎有点以讲方言为荣的现象。笔者解放前曾参加过杭州市教育局组织的小学生“国语”比赛,解放后国家语委组织的普通话全国大赛杭州选手也多次名列前茅,外地人到上海的商店购物,售货员都会以普通话应答。但是这十几年来不时在报端看见外地人对上海售货员、售票员只说上海话的抱怨。我特别欣赏浙江省义乌市的做法。这个被誉为“小商品天堂”、“华夏第一集市”的县级市,本地人口不足50万,而外来打工与经商者超过60万,常住外国人就有3000多。义乌市领导和义乌人不但大力推广普通话,还猛学外语,不少商贩除了懂些英语,居然还会一点韩语或阿拉伯语!而在家里或义乌人之间照样讲义乌话。有的学者主张“保护杭州话应当在一定人群范围内或通过一定载体来进行保护和传承杭剧、杭州大书、小热昏等地方戏曲,就是保护杭州方言的一种有效形式。”杭剧、小热昏、杭州大书等是否“保护和传承”,一要看它是否确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二要看它能否适应文化市场的发展。并非任何传统文化形式都要“保护与传承”,“大书”即评话,俗称说书,杭州大书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临安瓦子勾栏中的“说话”。不过在笔者的记忆里,至少早在20世纪40年代末杭州大书就已经不成气候了,新中国成立后别说赶不上北方的多种评书,也远不及苏州评弹。杭剧则早就远非越剧对手,在浙江省的众多剧种之中其地位远在婺剧、甬剧、绍剧等剧种之下。数以百万计的杭州人有几位看过杭剧,为什么不看,实在值得有关人士调查研究一番。至于“小热昏”,光听其名就可对其“古董”价值作出大致判断。笔者儿时就住在“旗下”,浣纱河(今浣纱路)旁的龙翔桥边就有一位杭州最有名的“小热昏”(据说全城仅几人)常于夏日晚上演出,我不时去听。这位“小热昏”站在一条长凳上,身旁有一个尺余见方打开的木箱,里面装满梨膏糖。他连说带唱带表演,讲个把故事,几个笑话,就卖梨膏糖,所以俗称“去看‘卖梨膏糖’”。生意好的时候有三五十个听众,不过多半是像我这样偶尔花相当于今一毛钱买一块梨膏糖光帮人场者。杭剧、杭州大书和小热昏究竟能否“传承”下去,关键并不在于别人“保护”,而在于这些剧种的演艺人员能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创作出健康而人们又喜闻乐见的节目。解放初期东北“二人转”成为吉剧,结果始终没成什么大气候,倒是一部《刘老根》及其续集顿时红遍全国,令世人对“二人转”刮目相看,“一个戏救活了一个剧种”再次成为现实。其实这10年来赵本山等人表演的大量广受全国人民欢迎的小品,其基本队伍就是“二人转”演员。上个世纪50年代一出《十五贯》创造了“一个戏救活了一个剧种”的奇迹,但是昆曲后来没有继续致力于不断改革,几乎再次走上灭绝之路。现在虽然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仍然没有摆脱“活化石”的尴尬局面,不时有人呼吁政府“重视”。对比“二人转”,实在令人扼腕唏嘘不已。不过这已经是题外话了。

⑤ 杭州人说的是什么样的话

杭州话

杭州话属于吴语太湖片杭州小片,具有吴语的一般特征,但受官话的影响很大。杭州话主要分布在杭州市区和杭州近郊,不包括杭州远郊以及新近并入的萧山、余杭两区。保守估计,中国以杭州话为母语的人口在120万~150万之间。

语音
声母:杭州话拥有30个声母。杭州话完整的保留中古浊音,即“巴”,“怕”,“爬”三字声母相互对立。次浊依据声调阴阳两分。与典型吴语不同的是,杭州话里古日母、微母多读擦音;古见系二等字多读塞擦音。
韵母:杭州话有38个韵母。和普通话相比,杭州话韵母多单元音化,如效摄读若英语dog中的o,而普通话则是读若house中的ou。杭州话中保留了入声,但入声韵尾已经合并一律收于喉塞。古咸山两摄在杭州话中两分,如:关≠官。
声调:杭州话有7个单字调,分别为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古上声全浊归入阳去,古上声次浊和清音今仍读上声。就调值来看,杭州话中阳声调调值都低于对应的阴声调调值。杭州话有着复杂且丰富的连读变调。
文白异读:由于历史上自南宋起就一直受官话的直接影响,杭州话文白异读较少,对比其他典型吴语,杭州话在口语中文读较占优势而非白读。但即便如此,仍有不少字存在文白异读,如:“大”,“朋”等字。

词汇
人称代词:杭州的人称代词由于官话的影响,今采用的是北方式,即“你,我,他”作为人称代词,复数加“们”。
名词:杭州话的名词基本上是分为官话式,自有式和吴语式,其中官话式的占大部分。
动词:杭州话的动词和普通话有较大区别,如“拿”称之“驮”等等。
虚词:杭州话的介词、语气词等虚词完全不同于官话,如表示处所的“来东(音)”,表示动作完成的“好”等等,诸如此类,不一一论述。

历史影响
外来影响最大的要数宋朝迁都临安。据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载,从建炎元年(1127年)到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30年间,外籍居民已超过土着。当时南渡士民带来以汴梁为主的北方“官话”,对南方本地话施加影响。终于使杭州话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起了不小的变化,染上了浓厚的北方话色彩。
其次,清政府被推翻后,旗下营被迫解散,数量众多的旗人子弟和随军家属便混入杭州的普通百姓之中,他们浓重的北京“官话”,进一步使杭州话受到影响。
再次,对杭州话影响较多的是绍兴话。绍兴有句谚语:“经济人断勿得杭州路”,是说绍兴人来杭贩卖物品或经商定居的多。杭州也有一句谚语:“杭州萝卜绍兴种”,是说有很多杭州人的祖籍在绍兴。绍兴人多了,绍兴话对杭州就有了影响。

特色杭州话

贱儿饭 —— 蹭吃
别苗头 —— 与人竞争,比高低
吃相 —— 谓态度,如“吃相难看”,即态度不好
毒头 —— 脾气古怪的人
杀猪 —— 敲竹杠
一息息 —— 一会儿
一滴滴 —— 一点儿
晏歇会 —— 等会儿见
吃不落 —— 不能胜任
打呃得 —— 打嗝
特为 —— 故意
有数 —— 懂了
耍子 —— 玩儿
歇力 —— 休息
困觉 —— 睡觉
寻事儿 —— 找岔
糊达达、糊里达喇 —— 粘粘糊糊
墨墨黑 —— 漆黑
冰冰溲 —— 很凉
滥滥湿 —— 很湿
发靥 —— 可笑、好笑
麻巧儿 —— 麻雀
钉头碰铁头 —— 比喻硬碰硬,互不相让
为好跌一跤 —— 意谓出于好的愿望办了某事,不仅不被理解,反遭人怨
回汤豆腐干 —— 指人被辞退而复人
吃隔夜螺蛳 —— 喻人说话罗嗦,纠缠不清
蚂蚁扛鲞头 —— 比喻人多活少,许多人聚在一起做少量的工作
歪了头由自己说 —— 意谓听不进意见,自以为是
高头 —— 上头
造话 —— 假话
抽斗 —— 抽屉
天井 —— 院子
弄堂 —— 胡同
曲蟮 —— 蚯蚓
沙核桃儿 —— 山核桃
温吞水 —— 温水
赤膊 —— 光膀子
大脚膀 —— 大腿
手膀 —— 胳膊
眼乌珠 —— 眼珠
额角头 —— 额
跷拐儿 —— 瘸子
贼骨头 —— 贼
郎中 —— 多指中医师
老倌 —— 用于指人,如:葛个老倌,那个老倌,即这个人,那个人
奶奶 —— 祖母
爹爹 —— 祖父
姆妈 —— 母亲
阿爸 —— 父亲
落雪 —— 下雪
落雨 —— 下雨
豁闪 —— 闪电
辰光、时光 —— 时候
旧年子 —— 去年
上毛、上毛子 —— 前回
葛毛 —— 现在
头毛 —— 刚才
不灵光 —— 不好使
刨黄瓜儿 —— 敲竹杠
耍子儿 —— 玩耍
小伢儿 —— 小孩子
踏儿哥 —— 三轮车夫
敲瓦片儿 —— AA制
敲拐儿 —— 瘸子
夜里头、晚上头 —— 夜晚
晚快边儿 —— 傍晚
日中 —— 中午
日里 —— 白天
早上、早半日 —— 上午

⑥ 杭州流动人口多吗说方言还是普通话多

不是一般的多呀,杭州不比上海人流量少。至于语言,还是普通话便于沟通,但是说方言的也事很多,那是打交道的都是老乡。建议还是说普通话

⑦ 会讲家乡话的人越来越少,未来方言有可能会消失吗

我觉得是有可能消失的,就像现在有很多小众文化,就已经在开始消失了,甚至有的已经消失了,比如说像皮影戏这样的民俗文化,所以在不久的将来,方言可能也就消失掉了。

再加上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很多家庭的教育,都开始产生了变化,像现在很多年轻的父母在他们孩子出生之后能够学说话了以后,都是教的普通话,很少有人去教他们说方言。没人教,没人去继承,那么这个东西就无法传承下去,就跟很多传统文化和传统民俗是一样的,因为没人去传承就逐渐没落,最终消失。这也是我们的方言在未来不可避免的事情,除非有办法去改善。

⑧ 在普通话普及的现在,人们如何去保留方言

在中国所谓方言是指某一地区通行的共同语言,如河南话、闽南话、广东话等。但我们常说的“普通话”其实是一种方言,只是因为它的发音更接近我们的书面语。此外,为了发展新中国,的文化和教育,推广共同的民族语言,逐步克服各地方言差异造成的正常交流障碍,我们在全国推广了一种共同的语言,即“普通话”。目前,汉语,有七种方言,因全国地域不同,分为北方方言、吴方言方言、赣方言方言、湘方言方言、闽方言、粤方言和客家话。

方言和文化密切相关。方言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文化传承需要传承人,所以一定要从娃娃抓起。文化的存在依赖于语言。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文化的教学需要方言。第三,我们必须密切关注优秀传统文化的建设,以引起大家的共同关注。有关部门必须采取相关措施和政策,鼓励下一代学习母语;爷爷奶奶要教育孩子不要忘记家乡亲人和祖先的话,鼓励孩子在学校说普通话,在中学在家里说方言,让孩子有一个全面的发展空间,既能学到知识,又能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一举两得。

⑨ 为什么杭州的方言,比起周围的城市有点格格不入

因为杭州市区的口音,在南宋时期,因为迁徙来了很多来自北方的老百姓,因此对这里的吴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像杭州的余杭区,萧山区以及其他的郊县,都是属于吴语苕溪片和临绍片,唯独杭州市区,因为受到北方方言影响,所以很多词汇都接近官话,比如说伢儿,你们,我们,这些都是官话用的词汇,和大多数吴语方言不太一样,当然主体依然是属于吴语。

不过这样的现象,也仅仅是在杭州市区出现,吴语当中,也就是杭州市区属于杭州小片,是独立的一个片区,而周围的萧山则是和绍兴话属于一片,余杭区口音属于苕溪小片,和湖州,嘉兴西部以及苏州西南部属于一片,并且未受到官话的影响。

⑩ 杭州一小学开设方言课,你觉得方言有传承的价值吗

我觉得非常有必要。

方言是一个地区文化的载体,如果方言都消失了,那么当地人可能很多都再也找不到当地文化风俗的发源了。

我们国家普通话推广也有几十年的时间了,年轻一辈都学会了普通话。这样做确实是有好处,因为各地区之间的人们交流简单多了,不会再出现到陌生的地方无法沟通的情况。毕竟我国的幅员辽阔,从南方到北方的方言有很多种,甚至有些地区三里不同音。普通话的推广解决的就是这些问题,一个东北人到了广东不会有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了。

但是,方言自有方言存在的意义,不能一下子都让它们消失了。

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基本上没有几个会说方言的了,能听得懂已经属于难得。这样下去,也许过不了几十年,我们的所有方言就要消失了。

方言是文化的一种,老祖宗多少代人总结的智慧就这样失传了,是不是有点儿太可惜了。

所以,你学方言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