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8年入伏和出伏具体是哪一天
2018年入伏的时间是2018年7月17日,2018年出伏的时间是2018年8月26日。
入伏,意指进入三伏天。“夏至三庚数头伏”,这是确立初伏的依据。
今年(2018年)夏至后第一个庚日是6月27日(庚辰),第二个庚日是7月7日(庚寅),第三个庚日是7月17日(庚子),所以2018年从7月17日开始入伏,初伏从7月17日~7月26日共10天,中伏为7月27日~8月15日共20天,末伏8月16日~8月25日共10天。今年三伏历时40天。
“三伏天”注意的养生。
夜卧早起
夏季合理睡眠时间应该是:就寝时间为22:00—23:00,起床时间为5:30—6:30。若夜晚不能早睡,午睡时间一般以30分钟至1小时为宜,时间过短达不到午休目的,时间过长不但会让人头脑发昏,肢体无力,还会影响夜间的睡眠质量。
养阳驱邪
夏季阳气旺盛且常浮跃于外,反易被外邪所伤,如大汗则亡阳。换言之,在炎热的夏季,不宜进行大量运动,运动之后应及时补充水分和营养物质。
调息静心
夏季要神清气和,快乐欢畅,胸怀宽阔,精神饱满,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兴趣,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气机的通泄。
食酸补盐
夏季出汗多,盐分损失亦多,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补心。西瓜、绿豆汤、乌梅小豆汤,为解渴消暑之佳品,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对于“三伏天”,尤其要喝三豆汤,祛火、解乏、消痱子。
可以多吃一些瓜果,但应注意水果的性味,了解自身体质,以免造成损伤。脾胃虚寒的人,不宜大量吃西瓜、梨、猕猴桃、柚子等凉性水果;内火大、痰湿盛者,少吃龙眼、荔枝等。
过敏体质,慎吃芒果、菠萝等;尿路结石的人不能多吃草莓;胃酸多、易腹泻的人,少吃香蕉;苹果、桃、葡萄、哈密瓜、桑葚、西瓜等水果含糖量高,糖尿病人慎食。
健脾祛湿
到了夏季“三伏天”,总让人有种昏昏欲睡、食欲不振的感觉,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长夏”。
早、晚进餐时可以喝些粥,如山药粥、薏米粥、莲子粥等。也可以在快熬好的有健脾祛湿作用的粥中(如薏米粥)加一点荷叶,这样就增加了清热祛暑、养胃清肠、生津止渴的作用。另外,三豆汤也有健脾祛湿的效果。
(1)杭州什么时候出伏扩展阅读
“伏”叫法是很科学的。
伏,是避暑之意。从夏至开始,昼开始变短夜开始变长,热的中间潜伏着寒冷的因素。
伏,分为初伏、中伏、末伏,叫做三伏。
三伏是一年之中最热的时期,这是因为逐渐夜短昼长,阳光接近直射。但夏至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因为这时地面吸收的热,晚上又散发了一大部分。不过,每天吸热多,散热少,积累下来一天比一天热,大约再过20多天到了三伏,天气就最热了。
入伏日期统计
通过对1900~2050年入伏和中伏天数的统计,由此看出:
1, 入伏在7月11日至7月21日之间;
2, 中伏20天的可能性较大,会出现连续几年都是中伏20天的情况;
3, 中伏10天的可能性较小,中伏10天的情况至少过2年出现一次,不会连续几年出现;
4, 入伏在7月16日之前的,中伏都是20天;
5, 入伏在7月20日之后的,中伏都是10天;
6, 入伏在7月17日的,中伏多数是20天,极少数是10天;
7, 入伏为7月18日的,中伏半数是20天,半数是10天;
8, 入伏在7月19日的,中伏多数是10天,极少数是20天。
9, 出伏日期最早出现在8月16日(1997年),最晚出现在8月28日(1911年)。
2. 今年三伏天是从哪天开始关于三伏天又有哪些风俗
今年三伏天是从公历7月16日开始。关于三伏天一直有既定的风俗。
就算在医院,也会推荐相应的艾灸,专门在三伏天操作。按照人们的说法,人体外部是感觉炎热的时候,身体内部是寒冷的,这个时候再吃过量的冰,很容易引起强烈刺激。并且三伏天容易湿气侵入,也容易发生肠胃疾病。因此,从养生角度来,提倡大家尽量吃和身体温度比较相近的食物,特别这种三伏天,还是少吃寒凉食物,对胃、对身体都比较好。
3. 2020年什么时候出伏
2020年三伏具体时间
初伏:7月16日一7月25日
中伏:7月26日-8月14日
末伏:8月15日-8月24日
所以说,8月25日就是出伏了。
4. 什么时间初伏
初伏是从夏至日后数到第三个庚日。入伏,意指进入三伏天。
“夏至三庚数头伏”,这是确立初伏的依据。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
夏至以后,虽然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是一天当中,白天还比黑夜长,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仍比散发的多,近地面的温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三伏”期间,地面吸收的热量几乎多于散发的热量,天气也就最热了。
再往后,地面吸收的热量开始少于地面散发的热量,温度也就慢慢下降了。所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夏至的“三伏”。
历书规定:“夏至三庚便数伏”,意思是说,“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了。这里的“庚日”是指古代的“干支纪日法”中带有“庚”字头的那一天。
庚日的日期是有变化的,并不固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但入伏日期总是是在7月11日至7月21日之间。第四个庚日到第五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为末伏。
每一个庚日相隔10天,中伏天数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有5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
5. 杭州的三伏天和青岛的三伏天有何不同
青岛靠海,应该更凉快点
6. 2019年什么时候出伏
2019年出伏时间是8月20日。
今年的三伏天是从7月12日开始,也就是说7月12日入伏,由此进入了一年之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三伏天一共有40天,其中初、中、末伏时间表如下:
初伏:2019年7月12日(农历六月初十)——2019年7月21日(农历六月十九)
中伏:2019年7月22日(农历六月二十)——2019年8月10日(农历七月初十)
末伏:2019年8月11日(农历七月十一)——2019年8月20日(农历七月二十)
7. 请问,什么时候起三伏谢谢
三伏是初伏(头伏)、中伏(二伏)、末伏(三伏)的总称。其中初伏和末伏均固定为10天,中伏有的年份10天,有的年份20天。伏期开始称入伏或交伏,伏期结束称出伏。中伏天数的多少视交伏早晚而定,一般7月28日以前交伏,中伏为20天,7月29日交伏,中伏为10天。
确定三伏的日期要从干支纪日法说起。所谓干支纪日法就是用天干地支相配来记载日的顺序的方法。天干又称10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又称12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将天干与地支顺序搭配可得到60个干支“对子”(见下表)。我们的祖先就是用这60个干支依次循环记载日的的顺序,并把其中带甲字的称为甲日、带乙字的称乙日……带庚字的称庚日。
按历法规定:初伏从夏至日后第三个庚日始(称入伏);末伏从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始至第二个庚日结束(称出伏)。这样,三伏就是从夏至日后第三个庚日至立秋后第二个庚日这段时间,按节气一般都出现在小暑至立秋后,即7月中间到8月中旬的一个月里。此时,地面储存的热量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故气温最高、天气最热。末伏以后,天气逐渐转凉,便进入秋季。
不难理解,每年什么时候入伏、什么时候出伏主要取决于当年夏至日和立秋日的日序。如夏至日正好为庚日,则该年入伏即交初伏的时间最早,在夏至日后第20天;如夏至日后为辛日,则该年入伏时间最迟,在夏至日后第30天;其余年份则在夏至日后20-30天之间入伏。入伏时间已定,中伏、末伏则依次类推即可。例如,1992年夏至日(6月21日)日序为“戊辰日”,夏至后第一个庚日为“庚午日”,第二个庚日为“庚辰日”,第三个庚日为“庚寅日”,出现于夏至日(戊辰日)后第22天即7月13日入伏,7月23日交中伏;8月7日立秋,当日日序为乙卯日,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庚申日”,出现于立秋后第5天即8月12日交末伏,8月22日出伏。可见,1992年的中伏为20天。通常,只要查出夏至日的日序,其它庚日日期均可从干支表上查得。
原载《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2年第3期
8. 我想知道什么时候进伏到什么时候出伏
天文专家称,我国自古以来规定10天为一旬,用十个“天干”和十二“地支”命名每一天。
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还规定“夏至”节气后的第三个庚日“入伏”。
今年6月21日“夏至”,6月25日夏至后第一个庚日,7月5日为第二个庚日,今天是第三个庚日进伏。7月25日第四个庚日中伏开始,8月4日第五个庚日第二个中伏继续。8月7日立秋,8月14日第六个庚日进末伏,8月24日第七个庚日出伏。
有人疑惑为什么第五个庚日不是末伏,而又是中伏呢?这是因为自古以来就有“立秋”后还要留个整伏的“规定”。是为了告诫人们立秋后还是伏天,警惕“秋老虎”。
中伏是10天还是20天(即双中伏),这只是一个日期排列的问题,绝不代表“双中伏”就一定炎热20天。决定天气气候的天文因素还是要看24节气。每年“大暑”前后10天应该是最热的时段。依此看来,今年很可能热在中伏。
9. 数伏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盛夏时节,人们常说“热在三伏”,那么,什么是三伏?三伏日期是怎样确定的呢?
三伏是初伏(头伏)、中伏(二伏)、末伏(三伏)的总称。其中初伏和末伏均固定为10天,中伏有的年份10天,有的年份20天。伏期开始称入伏或交伏,伏期结束称出伏。中伏天数的多少视交伏早晚而定,一般7月28日以前交伏,中伏为20天,7月29日交伏,中伏为10天。
确定三伏的日期要从干支纪日法说起。所谓干支纪日法就是用天干地支相配来记载日的顺序的方法。天干又称10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又称12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将天干与地支顺序搭配可得到60个干支“对子”(见下表)。我们的祖先就是用这60个干支依次循环记载日的的顺序,并把其中带甲字的称为甲日、带乙字的称乙日……带庚字的称庚日。
按历法规定:初伏从夏至日后第三个庚日始(称入伏);末伏从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始至第二个庚日结束(称出伏)。这样,三伏就是从夏至日后第三个庚日至立秋后第二个庚日这段时间,按节气一般都出现在小暑至立秋后,即7月中间到8月中旬的一个月里。此时,地面储存的热量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故气温最高、天气最热。末伏以后,天气逐渐转凉,便进入秋季。
不难理解,每年什么时候入伏、什么时候出伏主要取决于当年夏至日和立秋日的日序。如夏至日正好为庚日,则该年入伏即交初伏的时间最早,在夏至日后第20天;如夏至日后为辛日,则该年入伏时间最迟,在夏至日后第30天;其余年份则在夏至日后20-30天之间入伏。入伏时间已定,中伏、末伏则依次类推即可。例如,查1992年夏至日(6月21日)日序为“戊辰日”,夏至后第一个庚日为“庚午日”,第二个庚日为“庚辰日”,第三个庚日为“庚寅日”,出现于夏至日(戊辰日)后第22天即7月13日入伏,7月23日交中伏;8月7日立秋,当日日序为乙卯日,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庚申日”,出现于立秋后第5天即8月12日交末伏,8月22日出伏。可见,1992年的中伏为20天。通常,只要查出夏至日的日序,其它庚日日期均可从干支表上查得。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原载《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2年第三期 作者 秦克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