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杭州知识 » 杭州西湖是哪个朝代开挖的
扩展阅读
什么旳北京城 2025-02-04 05:58:53

杭州西湖是哪个朝代开挖的

发布时间: 2023-09-06 18:05:51

1. 西湖名字最早来自于那个朝代

西子湖(西湖)名字的由来
杭州西湖是我国三十一处(一说“天下西湖三十六”)以“西湖”命名的湖泊中最引人入胜的一处。地质学家竺可桢认为,西湖是在一万二千年以前形成的“泻湖”。古老的神话中有“西湖明珠自天降,龙飞凤舞到钱唐”的说话,西湖才有了“明珠”这雅号。关于“西湖”的名称最早始于唐朝。汉时称武林水、时圣湖;唐时称龙川、钱源、钱塘湖、上湖等。到了北宋,诗人苏东坡当杭州太守时,他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七绝中赞美西湖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于是,西湖又多了个“西子湖”的美称。
从山洪过冲积的泻湖到波光漪涟的西湖,历史上有过不少贤人治理西湖的记载,其中数唐白居易、北宋苏东坡、明杨孟瑛、清李卫、阮元的功绩最为显着,并在西湖上留下白堤、苏堤和湖中三岛等胜景。如今的西湖,东西宽二点八公里,南北长三点三公里,周长十五公里,面积六点零三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为五点六六平方公里。西湖平均水深一点八米,最深处为二点八米。西湖中的苏堤和白堤,将整个西湖划为外湖、北里湖、岳湖、西里湖、小南湖等五个湖面。外湖的三潮印月(即小瀛洲)、湖心亭及阮公墩三个人工岛屿,又恰似神话中的蓬莱三岛,鼎足而立,各显风姿。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杭州是浙江省会,已全面实施“大杭州,大旅游、大产业”的发展战略。如今,杭州成为国家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实施了“碧水、蓝天、绿色、清净”四大工程。西湖浚深,并引钱塘水灌溉,环湖山林绿化,四季花团锦簇。原有“断桥残雪”、“平湖秋月”、“三潭印月”、“花港观鱼”“曲院风荷”、“苏堤春晓”、“柳浪闻莺”、“双峰插云”等“西湖十景”都进行了扩建;“南屏晚钟”新建钟楼和巨钟,洪亮钟声,重播山谷;倒坍七十多年的雷峰塔正在兴建,“一湖映双塔”,“雷峰夕照”的景观也将重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西湖又评选出“云栖竹径”、“满陇桂雨”、“虎跑梦泉”、“龙井问茶”、“九溪烟树”、“吴山天风”、“阮墩环碧”、“黄龙吐翠”、“玉皇飞云”和“宝石流霞”等
“新西湖十景”。西湖这颗东方明珠更加绚夺目,成为世界的文化遗产,国际友人向往的旅游胜地。

2. 西湖盛于哪个朝代

西湖在唐朝和宋朝时候兴起的。唐朝时期的白居易。宋朝时期的苏东坡。在很多名人都去游览西湖。

3. 杭州西湖建于哪个朝代

没有西湖就没有杭州。白(居易)堤苏(东坡)堤,还有几近湮没不为人知的杨(孟瑛)公堤,使为民生治理西湖的人流芳百世……
西湖原是一个海湾,由海湾而演化成为一个泻湖,由泻湖而形成一个普通湖泊。

关于这个过程,前辈学者已经早有论述,并由一九七五年的钻孔证实了西湖底部的海相沉积。为此,西湖的上述发展过程,已经毋需再论,值得继续探讨的是,从海湾、泻海而至于湖泊以后,自然发展的过程并不就此结束。对于一个天然湖泊,因为注入这个湖泊的河流的泥沙冲积,在地质循环和生物循环的过程,必然要发展泥沙淤淀、葑草蔓生而使湖底不断变浅的现象,而最终由湖泊而沼泽,由沼泽而平陆,这就是湖泊的沼泽化的过程。

但西湖从其成湖之日起直到今日,仍然一湖碧水,这当然是由于它的沼泽化过程受到了人为遏制的结果。也就是竺可桢在他的《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一文中所说的“人定胜天”。为此,历史时期人为活动对于西湖的影响很有讨论价值。

特别还要看到达这个地区,许多古代湖泊,如余杭的南下湖、萧山的临浦、绍兴的鉴湖、宁波的广德湖等,它们的面积,有的比西湖大至数十倍,但都循着沼泽化的发展规律,最后遭到人为的围垦而淹废。

即在西湖附近,也有不少古代湖泊,如北面与西湖相连的下湖以及临平湖、诏息湖和尚有争论的明圣湖等等,也都循着沼泽化的过程先后淹废。

对比之下,何以西湖能够众废独存?此中因果,也很值得分析研究。
西湖原是个天然湖泊,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假使社会条件没有特殊的变化,则必然与这个地区的所有湖泊一样,由其本身的沼泽化过程,加上日益强烈的人为活动的影响而淹废,这是不庸置疑的。西湖是钱唐县境内的一个湖泊,所以称为钱唐湖(从唐朝开始,“钱唐”改为“钱塘”),又因为在它的北部还有一个与它连接的湖泊,水位比它低,称为下湖,故西湖又相应称为上湖。钱唐县是秦会稽郡二十六县之一,其位置据刘宋县令刘道真所撰的《钱唐记》一书中所说“县在灵隐山下”,当在今西湖群山之中。当时,钱唐湖在县境东部,自然绝无西湖之名。假使钱唐县的地理位置长期不变,稳定在西湖群山之中。

也就是说,这个湖泊一直以钱唐湖为名,则它必然如同这个地区的其他许多湖泊一样,早已淹废成为农田。
西湖之所以能够众废独存,从地名上说,恰恰是因为它最后能冠上西湖这个名称。西湖这个名称的获得,则是钱唐县的历史发展与地理位置变迁的结果。为此必须首先把钱唐县的发展稍加探索。

秦钱唐县之所以不建立在土地广阔的平原地带,却要局促到狭隘的崎岖的西湖群山之中,这当然是因为平原地带当时尚无堤塘,潮汐直薄,土地斥卤。也就是刘道真在《钱唐记》中所说的“昔一境逼近江流”。

在这样的地方,当时连饮水与燃料等基本生活问题都无法解决,更不必再说垦殖土地,发展生产了。但是,时日推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人口的增长,水土资源丰富的平原地区,毕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到了后汉,这里就开始修建了“防海大塘”。

假使当时县境仍在西湖群山之中,则修塘就并非必要。在古代技术条件甚低的情况下,要修建如此一条堤塘,正是说明人们对平原已经垦殖利用,修塘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也说明后汉的钱唐县治有可能迁入平原。即使后汉钱唐县是否已经迁入平原的问题尚缺乏佐证,南北朝初期的钱唐县可以肯定已在平原地区,因为刘道真在《钱唐记》中已经明白写出:“防海大塘在县东一里许。”

这个“县”是后汉钱唐县当然还可商榷,但它是刘宋的钱唐县却是无可置疑的了。假使当时县治仍在秦代的西湖群山之中,或者按照一般的解释,在今灵隐寺附近一带,则向东一里许,绝对到不了与修防海大塘的江边或海边,这说明刘宋钱唐县必已进入平原,只是由于记载不详,故其具体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