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杭州知识 » 杭州这十年都发生了什么变化
扩展阅读
公交仁德站在福州哪里 2025-02-02 06:48:10
厦门百轮服饰有哪些品牌 2025-02-02 06:43:42
天津沙窝萝卜是哪个村的 2025-02-02 06:25:46

杭州这十年都发生了什么变化

发布时间: 2023-10-10 10:24:49

A. 从一线城市回来,记杭州的变化和生活—记我走过的北上广深杭(四)

在这个列表里,杭州本不能和北上广深并列。杭州作为二线城市,一直以来给人的印衡大象是宜居,西湖,小而美。然而这几年的杭州发展特别快,加上很多媒体夸张的宣传,让杭州成了网红的新一线城市。尤其是互联网行业,似乎说到杭州一定会提起阿里巴巴,在阿里的光芒下,杭州的互联网从业环境已有一线城市的水准。

杭州这两年凭借着名气、不错的薪资水平,和低于北上深的房价,不断吸引着年轻人过来。这两年就我听说的,有很多在北京从事互联网的人来到杭州。我们公司的产品和研发部门二十来人,就有4个是从北京过来的,包括技术总监。我也成为了其中一员。

去年9月,我辞去了上一份工作,结束了在北京不算成功的生活经历,来到杭州,住在西湖边的一家青年旅舍中,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找工作历程。我来杭州的原因很简单,我是浙江人,杭州回家只要一个多小时,又从事互联网行业。我的家底没法支持我在北京上海买房,杭州勉强可以,因此杭州似乎是我唯一的选择。

如果说上海小时候给我的印象是大城市,那杭州曾经给我的印象完全不一样,是省会,西湖,破破烂烂的火车站。上学那会,跟着爸妈旅游或者找同学玩,去过杭州几次,每次都会去西湖玩,也去过武林广场,河坊街,钱塘江边,浙大。

十几年前的杭州,市中心只有从西湖和武林广场周边这一块,整个城市西到浙大,东到钱塘江西岸。滨江下沙是郊区,萧山是独立的。城市建设和大小感觉和宁波差不多,有很多老房子,没有高楼,没有地铁。城市风景很好,绿化不错,西湖边的游客一直很多,感觉适合生活。城市建设就一般般了,交通堵,道路窄。尤其是城站,里面小而乱,外面看起来有点破,站前道路又非常复杂,破坏了很多人对杭州的第一印象。

差不多这5年左右的时间,钱塘江两岸出现了很多崭新的高楼大厦和各种大公司,互联网、金融的公司和从业者越来越多,城市逐渐扩大,老城区的一些老房子拆了重建。再加上G20的噱头,和翻了两倍的房价,转眼间,杭州就变成大城市了。

杭州能不能成为新的一线城市,是一个在网上挑起很多人口水的话题。杭州的发展得益于市场经济地位上升,和在互联网风口下,阿里巴巴的带动效应。有阿里巴巴,有网易、海康威视、吉利等全国顶尖的民营企业,各种500强企业榜单中杭州都能进前四。互联网的从业环境能排前三,IT、文化产业、金融、房地产这些第三产业都能排进前五。有一所全国前五的浙大,又有G20亚运会等能引起关注、提升国际知名度的活动。作为靠民营经济吃饭的省份浙江的省会,市场经济是杭州天然的优势,说起创业的环境,深圳,北京,接下来差不多就是杭州了。再加兆拦旦上江浙一带民富,杭州的薪资水平一直是全国前几。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杭州的互联网。 说起杭州人们都能想到阿里巴巴,这是一个公司提升一座城市最典型的案族扰例 ,一个阿里集团在杭州有两万人,能吸引全国各地的人才过来。除了阿里还有网易的半个总部,有赞蘑菇街51信用卡等D轮以上的大公司,以及很多的创业公司。我来杭州这几个月,感觉周边遇到的人绝大部分都是做互联网的。在杭州街头,天上掉下一块砖砸倒10个人,有9个是互联网公司的。

因此,会有很多想在大城市发展,但买不起北京上海房子的人会选择杭州 ,或者毕业后先去北京上海工作,然后再来杭州准备买房生活。我以前的一些同学,很多毕业后都会在上海和杭州之间选择,我自己也是。这些象征着社会较为高层的资源,让杭州能吸引一部分从事高端行业的人才,在镁光灯下,有了媲美一线城市的资本。

但 从人们日常生活的角度来看,杭州离一线城市却又非常遥远 。杭州城区面积小,人口不算多。尽管市政府一直想将城市往周边扩展,打造出下沙经济开发区、未来科技城、钱江世纪城,但这些地方大部分都只能见到房地产开发商的身影,没有足够的商圈产业学校医院等生活设施。比如阿里巴巴西溪总部那里的未来科技城,基本的生活商业设施还停留在“未来”阶段。

除了备受关注的互联网行业,杭州其他行业的从业环境离一线城市差距不小,比如大型金融机构、国企、跨国企业数量,和广州深圳都不是一个数量级的,甚至像工业、商贸等行业在二线城市中都算不了顶尖。全省虽有浙大但没有第二所211大学,让我这种不上不下的人没什么选择。

最尴尬的是这都2018年了,杭州一共才3条地铁,一号线的两头还是没什么人的郊区,地铁里程跟上个世纪末的北京差不多。杭州的交通经常被吐槽只有四线城市的水准。我在北京几乎不坐公交,在杭州面试的那段时间,每天坐一个多小时的公交,真让我苦不堪言。杭州的风头也只是这几年刚刚起步,从很多角度来看,杭州还是那个小而美的普通省会城市。如果用金字塔模型来形容一个城市,金字塔上层的部分,杭州已经能够着一线城市的尾巴,但金字塔下层的部分,杭州与众多二线城市并无区别。

今年9月底来到杭州,我住在西湖里面满觉陇那一带的青年旅舍里,开始了为期一个月,一边找工作一边消磨时间的生活。杭州有很多旅游和文艺氛围的地方,在西湖、灵隐寺等景区周边,以及河坊街、青芝坞、四眼井、满觉陇等特色街区,有各种各样的文艺小店、民宿、特色客栈、青年旅舍。这是作为旅游城市的杭州,生活节奏慢,络绎不绝的游客在西湖周边游览,有钱人在周末来到在湖边山脚下的高端民宿休闲。

古代的杭州是江南重镇,南宋做过一朝都城,元明清三朝是北方人到江南的飞地,历史造就了值得品味的古迹和文化,留在了今天的西湖周边。杭州的特色菜系杭帮菜,也是自古流传下来,作为江南最有名的菜系之一闻名全国,有外婆家等全国随处可见的餐厅,小笼包生煎等日常小吃,东坡肉葱包烩等特色。杭州周边也有一些江南特色的古镇和园林。只可惜杭州对老城区的保护并不好,城中有些遗迹和河流已经消失不见。

西湖自古以来都是杭州这座城市生活的标志,是 一个融合了风景、历史文化,和日常休闲的城中湖 。单论风景,西湖自然比不上西藏云南那边雪山草原中的湖,但西湖的特点,一是有历史文化底蕴,景色之余有各种热门冷门的文物古迹。用我朋友的一句话说,西湖有名是因为名人都死在了这儿。二是与杭州人民近距离接触,融入了日常生活。翻开杭州地图就能看出,整个城区的四分之一嵌入了西湖和群山,在全国的一二线城市中,再也找不到一个市中心和湖光山色如此近距离接触的地方。

杭州并没有北上深那样快的生活节奏,宜居一直以来都是外界对杭州的印象 。在闲暇时间逛逛西湖、爬爬山、喝喝茶,周末花半天时间到西湖周边的山脚下转转,探访一些冷门的历史古迹,是杭州日常的生活方式。

然而,随着杭州的名气越来越高,工资、生活成本、消费越来越高,宜居的标签正慢慢被撕去。事实上杭州本身算不上宜居,虽然有山有水,但气候不好,冬天零下没暖气,夏天年年38度以上,春天温度变化极大。交通一直都不好,作为土豪最多的省的省会,消费一直都很高。

最关键的一点:房价,杭州经历了一个过山车的过程。2010年那会,杭州是最早开始炒房的城市,一度均价两万五,力压上海北京位居全国第一。后来北京上海涨了几轮到五万多,杭州一直维持在两万以下,那会成功买房的人是真赚了。G20以后,杭州的房价一路飙升,现在超过了三万,重新回到全国前六,而且还在继续涨。这两年间,政府做了很多拆迁,无形中拉升了房价,而且看不到停下来的迹象。

房价高随之租金也高。我找租房的时候,在西湖区这一带看了不少合租的房子,一个次卧的价格基本都在1500到2000这个区间,这一带大部分还都是老小区,听说这都是这一年来涨的。最终我租的一间价格1750,对比一下,我去年在北京东四环外,租的一间次卧价格才1800。如果定居等于买房,那么杭州在二线城市中的定居成本几乎是最高的。

杭州在市场经济基础的依托下,也许是二线城市中最适合说起创业、工作、奋斗的城市了。 杭州的互联网工作氛围,和这个城市休闲宜居的调性完全不相符 。杭州是互联网行业加班最多的城市,不亚于北京。找工作时,我在网上看到很多人说杭州有很多互联网创业公司都是996。我每晚下班路过旁边的蚂蚁金服总部,整个园区灯火通明,我从没在10点前看到他们灯光暗下来的样子。阿里巴巴的加班在行业里是出了名的,杭州的很多互联网创业公司自然跟着阿里巴巴一起加班,在互联网的工作节奏上,杭州也和一线城市接轨了。当然,每个人,每种职业,都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互联网快的特点,和为了赚更高工资的追求,更快的生活节奏也无可厚非。

杭州的互联网公司不少,虽然巨头只有阿里和网易,但对于一般人来说,杭州创业公司的环境足以支持个人发展。11月初,我来到了现在这家B轮公司,到现在已有4个月有余。这家公司并没有传说中的阿里大牛,不过公司处于增长期,我也开始独立负责几个产品。公司在蚂蚁金服总部旁边,再往西就是郊区,环境和福利一般。平时晚上基本都是9点左右下班,周末双休,我已经很满意了。我特意找了个公司附近的房子,骑车至公司10分钟,我已经能预想到以后日复一日两点一线的生活。

我不知道以后是否还会回到北上广深工作,还是会一直留在杭州直到买房,甚至是转行回家。从大三到现在4年的时间,走遍了很多地方,近距离感受了北广深杭这几个城市,尽管个人的工作积累和发展并不算好,但也算是趁着年轻到处折腾,见过世面了。

毕业第一年,我所看到的广州这座城市——记我走过的北上广深杭(一)

一个互联网人一年半北漂的经历和见闻——记我走过的北上广深杭(二)

我所理解的上海和深圳—记我走过的北上广深杭(三)

B.  杭州市城市发展与土地利用变迁分析

根据对1986年5月的1∶1万自然彩色航空照片和1995年11月的1∶3.5万黑白航空照片的解译与实地调查,分别获得了该两个年份的杭州市区土地利用状况图(见图8.18和图8.19)。通过对比图8.17与图8.18和图8.19.以及从图8.20、表8.3和表8.4可以清楚地看出1986~2000年杭州市区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演变历史。这期间商业与服务业、住宅、公用基础设施、公共建筑、工矿仓储、交通运输等6个方面的用地变化情况分别叙述如下。

图8.18杭州市1995年城市川地状况航空遥感解译图为避免图面内容负担过重,图中地类按表8.1中的2级分类表示

图8.19杭州市1986年城市用地状况航空遥感解译图为避免图面内容负担过重,图中地类按表8.1中的2级分类表示

表8.3杭州市区1986、1995.2000年土地利用情况对比(2000年:单位.km2

注:*表示1986年没有影像资料;萧山区没有行政区划界线,建成面积按影像校正获得。

表8.4杭州市1986~2000年城市建设用地结构变化

注:表中数据不含余杭区,所指范围为航片内的范围,以下如没有特别指明均为同一含义。

图8.20杭州市区1986~2000年城市建设用地结构变化直方图

8.5.2.1商业、服务业用地的发展与变迁

商业与服务业是一个城市发展中最具活力的一个因素,商服用地建设的发展与变迁能够对一个城市的发展与变迁产生重要影响。航片解译对比显示,杭州市区钱塘江以北的5个城区(上城区、下城区、江干区、拱墅区、西湖区)商服用地,1986年总量为3.8907km2,1995年增加到5.9215km2,净增量为2.0308km2,若包括滨江区及萧山区则为5.9216km2,与1986年相比增长了55.44%。到2000年又增加到6.3686km2,净增量为0.4471km2。从1986至2000年的15年间,杭州市区商服用地的平均年增长速率为3.3%。

从图8.21可见,从1986至1995年,商服用地扩展的土地主要来源于耕地,其次是其他农用地和住宅用地。这期间,商服用地的主要扩展位置在西湖区西部、拱墅区中部及北部、江干区中部及东部、下城区北部、上城区南部。上城区商服用地的增加量为0.2947km2,主要来源于住宅用地、耕地及交通运输用地的转化。下城区在其北部增加0.4247km2,绝大多数由耕地转化而来。江干区商服用地增加量为0.3875km2,也主要由耕地转化而来。拱墅区增量为0.2935km2,同样来源于耕地。西湖区商服用地增量为0.4741km2,主要由其他农用地转化而来。

图8.21杭州市区1986~1995年和1995~2000年商业、服务业用地来源

图中纵坐标为对数坐标,表示地类的面积。横坐标中地类变迁表示商业、服务业用地由哪一种地类变迁而来(以地类代码表示,参见表8.1),与地类代码对应的数字表示变迁的面积,单位为km2。以下相同

1995~2000年,商服用地扩展的土地主要来源于其他农用地,其次是耕地和公用设施用地。在空间分布上,西湖区西部、拱墅区北部及江干区中部扩展相对较多,上城区与下城区仅有零星分布。对于滨江区和萧山区,这5年商服用地面积变化很小,表明这两个区虽然从行政区划角度并入杭州市区,但商业与服务业发展仍较缓慢。

8.5.2.2工矿仓储建设用地的发展与变迁

杭州市区工矿仓储用地面积仅次于住宅用地。对比图8.17、8.18、8.19,可以看出,1986年工矿仓储用地基本呈带状分布,主要沿西湖区的天目山路和拱墅区的莫干山路、和睦路、湖墅北路及上城区的复兴大道等两侧分布。在下城区及江干区工矿仓储用地分布分散,其中下城区用地规模大,而江干区用地规模小而零星。到1995年,市区工矿仓储用地量在原来基础上形成新的发展,其主要原因一是原属萧山市的滨江区和萧山区并入杭州市,杭州市行政辖区面积扩大了近1倍;二是随着城区的扩展工矿仓储用地也向外发展,尤其是上城区与江干区南部向钱塘江边扩展、拱墅区向北扩展更为明显。从1995~2000年,在钱塘江以北地区,工矿仓储用地发展有所减慢,用地扩展主要发生在江干区南部的钱塘江边及拱墅区的北部。这5年期间,滨江区及萧山区工矿仓储用地扩展明显大于钱塘江以北地区,尤其滨江区西部及萧山区中部与南部扩展快,规模大。表明杭州市区工矿仓储用地呈现出向萧山区扩展的趋势。

图8.22表明,从1986~2000年期间,杭州市区工矿仓储用地扩展主要是通过占用耕地和其他农业用地来实现的,其次来源于住宅用地,主要是农村的宅基地。

图8.22杭州市区1986~1995年和1995~2000年工矿仓储用地来源

图中纵坐标为对数坐标,表示地类的面积。横坐标中地类变迁表示该业用地由哪一种地类变迁而来

(以地类代码表示,参见表8.1),与地类代码对应的数字表示变迁的面积,单位为km2

8.5.2.3公用设施建设用地的发展与变迁

从1986至2000年,杭州市区的公用设施用地增长了32.27%,增加的用地主要来自耕地,其次是住宅用地(旧式住宅和农村宅基地改造)和其他农用地(图8.23)。图8.18和8.19显示,钱塘江以北的5个旧城区,1986年公用设施用地总面积为10.6584km2,其中西湖区就占8.9116km2。到1995年,这些老城区的公用设施用地如公园、广场、公用绿地、给排水、供热供电及环卫等用地面积随着城区面积的增大而迅速扩大,达到12.3985km2,其中,江干区增长最多,增加0.8771km2。1995~2000年,杭州市各区公用设施用地增长最多的还是江干区,在其南部地区又增加了0.2022km2的公用设施用地。新并入杭州市区的滨江区和萧山区公用设施用地面积也有较大的增加,但是在总体上这期间的增长速度与1986~1995年相比有所减慢。

图8.23杭州市区1986~1995年和1995~2000年公用设施用地来源

图中纵坐标为对数坐标,表示地类的面积。横坐标中地类变迁表示用地由哪一种地类变迁而来(以地类代码表示,参见表8.1),与地类代码对应的数字表示变迁的面积,单位为km2

8.5.2.4公共建筑用地的发展与变迁

1986年,杭州市区公共建筑用地主要集中于老城区及其边缘(见图8.19),用地类型以大学、中专、中学、科研设计及医疗卫生用地为主。从1986~1995年期间,钱塘江以北5个老城区公共建筑用地由7.6336km2增加到11.4077km2,增长了49.4%。新增公共建筑用地主要来源于耕地和其他农业用地,其次是由住宅用地和公用设施用地转化而来的(图8.24)。

图8.24杭州市区1986~1995年和1995~2000年公共建筑用地来源

图中纵坐标为对数坐标,表示地类的面积。横坐标中地类变迁表示用地由哪一种地类变迁而来来

(以地类代码表示,参见表8.1),与地类代码对应的数字表示变迁的面积,单位为km2

从1995至2000年,总体上公共建筑用地增加较少,仅西湖区公共建筑用地增加较多,达0.566km2,增加的用地主要来自耕地和其他农用地,最主要的新增公共建筑用地就是杭州市黄龙体育馆用地。

图8.25杭州市区1986~1995年和1995~2000年住宅用地来源

图中纵坐标为对数坐标,表示地类的面积。横坐标中地类变迁表示用地由哪一种地类变迁而来(以地类代码表示,参见表8.1),与地类代码对应的数字表示变迁的面积,单位为km2

8.5.2.5住宅建设用地的发展与变迁

在我国,住宅用地的扩展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最主要特征之一。表8.3及图8.20和图8.25表明,1986~1995年期间杭州市区住宅用地扩展最快,从25.1907km2增加到65.9926km2,平均年增长率10.11%。扩展需要的土地主要来自耕地和其他农用地,其次是交通运输用地。在这期间,住宅用地扩展以江干区最快,从1986年的6.2468km2增加到1995年的12.1954km2,净增量达5.9486km2,增长了95.21%,扩展方向主要是向东及北部,增加的绝大多数是通过占用农业用地而形成的农村宅基地。其次是西湖区,1986年住宅用地为2.8965km2,1995年为4.8161km2,10年增长66.3%,增长的用地绝大部分也是通过耕地和其他农用地的减少实现的。拱墅区住宅用地增长位居第三,从1986年的5.1569km2增长到1995年的7.3846km2,10年间增长43.2%,增长部分主要在拱墅区的中部。下城区住宅用地从1986年的5.9686km2增长到1995年的8.1779km2,10年间增长了30.0%。

从1995~2000年的5年间,杭州市区住宅用地增长了1.86km2,平均年增长速率为0.56%,明显低于1986~1995年期间,来源仍然以耕地为主。同时,在这期间,随着城市建设布局的调整,一些工矿企业从市区向郊外迁移,较多的工矿仓储用地被用于住宅建设。在区域分布上,2000年上城区、下城区的住宅用地面积较1995年略有下降,滨江区、拱墅区、江干区、西湖区、萧山区的住宅用地继续增长,其中以西湖区增长最多,由4.8161km2增加到6.4391km2,增加了1.623km2。8.5.2.6交通运输用地的发展与变迁

交通运输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大动脉,交通运输的畅通与否对一个城市的发展起重要作用。图8.26表明,杭州市区交通运输用地的增长主要是通过占用耕地和其他农用地来实现的,也有相当部分是通过旧城区改造从住宅用地转化而来的。1986年,钱塘江以北5个旧城区的交通运输用地面积为14.9773km2,占当时城市建设用地的20.53%。市区主干道路四通八达,街区道路网均匀密布。但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大量增加,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原有交通网已远不能满足要求。1995年杭州市区交通运输用地面积总计为22.5745km2,与1986年相比增长了50.72%。但是钱塘江以北5个旧城区的交通运输用地总计为15.5706km2,仅比1986年增加了0.5933km2,除西湖区、拱墅区、上城区和下城区的交通运输用地面积略有增长外,江干区反而有较大幅度下降。这期间,滨江区及萧山区的交通运输用地增长较大。

图8.26杭州市区1986~1995年和1995~2000年交通运输用地来源(说明见图8.21)

2000年与1995年相比,钱塘江以北的5个老城区,主要通过旧城改造、道路改造、增设市区高架道路及立交桥等改善交通运输设施,在总体上市区的交通运输用地总量基本保持稳定(表8.3和图8.20),但是在建设用地中的比例从14.79%下降到13.60%。

C. 有没有杭州房价走势图,十年房价走势怎样

杭州近10年房价有涨有跌,应该是成U字型,整体是涨的趋势,今年的镇前瞎涨的特别厉害。现在在房地产政策的控制下,有下跌的趋势。

杭州房价走势图,十年房价悔宴走势没有,近八年的分享一下:

1.房产是有惯性的,不是今天涨,一下到跌,中间都有个平稳期和过渡期。

2.一般每年开春行情都不错,会往上走

3.每次房价下跌到一定程度,国家要GDP,所以都会出很多政策拉房价起来。

4.短线无法看规律,长线来看,09年到18年,杭州房价从1到了4万,


杭州房价走势图,十年房价走势没有,近八年的分享一下:

1.杭州过去八年的房摆放到这里,一张图看到了杭州的房价是一个U字形的变动,甚至从统计数据上看至今为止杭州的房价依然没有超过2010年的价位。

2.当然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杭州的统计口径发生了变化,而其实杭州一些区的房子均价已经在御空45000元左右,在杭州六七万的房价也是稀松平常的,然而不可更改的事实是,直到现在为止下沙的部分投资者依然不能回本。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到您。感谢您对商办网的支持,祝您购房愉快!

D. 10年(2002——2012)杭州市人均居住面积变化情况

根据规划部门在2010年,杭州将仍然主要是持续的住宅需求,或面积约500万平方米。目前,杭州(包括余杭,萧山)年住宅供应量已超过六百万平方米,因此,总体杭州住宅小区,以满足市场的需求。贸易区域结构,供需矛盾突出的区域结构是非常突出的,如供应不足,城市,郊区多余的,太多的大单位的单位偏少,总价过高的房地产。规划将缓解这些矛盾,尽可能地从宏观经济协调,考虑到土地已经越来越少了杭州市中心未来的土地供应将超出主城,下沙城,适当增加容积率。 2010年,人均居住面积20平方米,每人均24平方米的住宅用地,房屋完成90%以上,人均基本空间的速度和户均一套房。这意味着,这也需要制定了很多新的房地产。

生活规划目标: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创建一个环境优美,配套设施,改善居住环境,逐步建立和完善适用于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包括不同层次的人居住在城市住房开发,建设和供电系统。规划住宅用地的布局,在2006-2010年住宅用地发展方向:主要城市,东部城市,北方的城市和其他地区的主要城市,旧城更新改造,主城的外围边缘的地区可以建立一个大型的居住区,近期建设的重点在江南,临平,下沙三个副城和六个旅游“城中村”改造的空间。扩展到郊区,已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事实上,在主要城市仍是一个相当数量的土地,主要集中在文化,教育等领域。文化,教育等领域,许多大学搬到大学城,离开空地早就盯上的开发。一些项目已经开始进入发展阶段,今日嘉园(浙江财经学院老校区),国枫华盛顿(中国计量,老校区)和等。考虑到一些高校尚未完全搬走了,所有的人都搬出,也将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可供开发的土地,因此也将有一个新的发展热点。 -

E. 杭州市的城市发展如何呢

虽然杭州的高楼大厦并不是很多,但基础建设以及城市绿化都很不错,在里面多少可以看到上海的影子,给杭州未来的发展增添了很多的动力。尤其是G20高峰会的到来,已经确定2022年亚运会在杭州举办,到时候可以更好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对于杭州而言会是很好的发展机遇,也能让它的城市建设再次上升一个新的层次。对于江浙沪第二大城市,城市建设堪比上海,最可惜的是机场不通地铁,不知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