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杭州知识 » 杭州哪里有出租大鼓的价格
扩展阅读
上海海伦堡公寓价格多少 2025-01-13 22:18:03
杭州雷尔伟公司怎么样 2025-01-13 22:12:02

杭州哪里有出租大鼓的价格

发布时间: 2024-09-28 19:21:49

㈠ 跪求杭州过年风俗

老杭州过年的娱乐活动大致有锣鼓、纸鸢、龙灯和花爆。所谓锣鼓又称年锣鼓,在大锣大鼓之外,加上脆鼓、小锣和竹板。年锣鼓在正月初五之内,多为商家所用,另外,年锣鼓还有为其它娱乐活动喧染助兴的功能。杭州人对各式年锣鼓有自己的说法:只闻其声不闻其词的取名为元宵鼓、招财鼓、雨夹雪和七五三;既闻其声又听其词的叫做十番、风云会和丝弦锣鼓;既无节奏又无言词的杭州人统称为乱劈柴。

所谓纸鸢就是“鹞儿”。鹞儿用细竹为骨,制成飞禽形状,用纸或绢粘在上面,穿上线迎风放飞。杭州人向来心灵手巧,鹞儿的形状多彩多姿,有蜈蚣形、蝴蝶形、美人形、月亮形、星形等等;还有以竹为笛,把它绑在鹞儿的头上,使风声入笛,其声如筝,这种类型的鹞儿才是风筝。另外,过去杭州人还别出新裁地用很长的纸条,粘在小竹圈上,套在线中,等到鹞儿放到高处,将竹圈和纸条附线迎风而上,被杭州人称作灯鹞。

龙灯的涵义比较宽泛,说小了它是用纸或绢蒙成各种形状,能够为燃烛避风的灯罩;说大了它就是正月十五或八月十五灯会的统称。老底子杭州的船灯,一般以细木为骨,扎成船的形状,再蒙上皮纸或嵌上玻璃;还有马儿灯,用细竹扎成马的形状,但没有四条腿,用纸糊上,分为前后两截,每截当中点燃一支蜡烛,分别系在儿童前后身上,象骑马的样子;再有走马灯,灯中竖以麦秸,秸下插在细钉当中,灯的上面是纸制的风车,四边挂着纸剪的人和马,用烛烟驱动风车,旋转灯上的人马。走马灯和船灯,只能悬挂不能行动,而其他形状的灯则可以随龙灯大队一起喧闹于大街小巷之间。

花爆就是烟花和爆竹。最大的称焰火,要在空旷处搭架引放,以看烟花流荧为主,一般为州府或公署张扬政绩或喧染喜庆之事时所为;其次是花筒,小大由之,老少咸宜,点燃后既听其声又观其形;再次是炮杖,尤为少儿所喜,燃放后只为听其惊心动魄的一响。那时候杭州百姓燃放的花爆,多为花筒,比较着名的有在木盆中施放的金盆闹月、在池塘河溪中施放的水老鼠,以及不受地形限制,各到各处都可施放的九龙取水、二龙戏珠、白鹅生蛋、老鹳弹霞等等。

一方水土酿就一方习俗。老杭州的过年习俗,反映了杭州人随缘、达观、仗义、机敏、幽默以及热爱生活、知书识礼、乐趣自取的一方民风,这实在是杭州人的福气。

㈡ 杭州人过春节究竟有哪些习俗

杭州人过年的习俗 -------------------------------------------------------------------------------- 从钱王定都临安算起,杭州人过年少说也有千把年的历史了。至于杭州人的过年习俗,说来话长,在特定的地域环境和文化背景下,浓郁的古都遗风和淳厚的文化氛围沧桑般地溶入喜庆、欢快、团聚、祥和的气氛当中。 吃是过年的一项重要内容。农历腊月初八,也称腊八日,杭州先民一般都要用胡桃、松子、莲子、枣子、芡实、桂圆和荔枝做成腊八粥,并馈赠亲友,这是杭州人过年的前奏。这碗粥起源于南宋寺庙,原本为僧家斋供用品,称之为“七宝五味粥”。 知从何时起,这碗着名的稀饭,从寺庙流传到民间,把僧俗搅和在一起,并逐渐形成了杭州人腊八日烧八寺香的习俗。八寺有上八寺和下八寺之分,上八寺为城隍山的海会寺;严观巷的开元寺;灵寿寺巷的义乌寺;羊市街的灵芝寺;清泰门的长庆寺;马坡巷的惠林寺;横河桥的保国寺;马市街的佛惠寺。其中义乌寺原名为灵寿寺,明代戚继光抵御倭寇,曾招义乌兵驻扎在灵寿寺,杭州人为了纪念这位民族英雄,改灵寿寺为义乌寺。下八寺为艮山门内的定香寺;华藏寺巷的华藏寺;王马巷的白衣寺;贯桥的法--轮寺;永福寺巷的永福寺;竹竿巷的天长寺;狮虎桥的祥符寺;忠清巷的白莲花寺。撇开战乱和朝代更叠,通过上八寺到下八寺的演变过程,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杭州由东南向西北延伸和发展的脉络。过年时节杭州香火旺,除了宗教因素以外,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避难功能。早先杭州有句揶揄躲债人的老话,叫做“年廿七,勿着急;年廿八,想办法;年廿九,有有有;三十一日不见面,初一见面拱拱手。”大年三十夜,以前杭州人家里一般都备有几只口彩吉利的菜蔬,比如猪大肠叫做常常顺利;鱼圆肉圆称为团团圆圆;鲞头煮肉就是有想头;春饼裹肉丝暗指银包金丝;黄豆牙叫如意菜;落花生叫长生果;黄菱肉、藕、荸荠、红枣四物并煮美其名曰有富,杭州话藕的谐音为有,黄菱肉形似元宝,音形相加等于有富。 拜年祝福是过年必不可少的重要活动。大年初一,杭州先民开门头一件事就是放炮杖,俗称开门炮,张帖“开门大吉”,然后拜天地神马,拜家堂,拜灶司,拜祖先神像,再然后按辈分家人行拜年礼。比较有趣的是亲朋好友之间的相互拜年,需要手持名片,古称“飞片”,上面写有造访者家中全体男士按辈分排序的姓名,如某某率子侄某某,孙侄某某,曾孙某某之类,片尾注某处,老话叫注地脚。有些文墨的家庭或小康富贵之家,新年伊始,家中必备题有“题凤”或“留芳”两字的专用记名本,记其亲属或飞片;记事本的上首四栏是主人为讨吉利自己填写的,第一是寿百龄老太爷,家住百岁坊巷;第二是富有余老爷,家住元宝街;第三是贵无极大人,家住大学士牌楼;第四是福照邻老爷,家住五福楼。造访者虽是杜撰,好在杭州确有其地名可供陪衬。现在看来,这类拜年祝福的风气,已显得过于迂腐和悖时,只有敬老爱幼的纯朴民风和历史延续的地名,还留下一点点过去拜年祝福的痕迹。 过去杭州可供人游玩娱乐的场所,只能用“螺蛳壳里做道场”来形容。杭州百姓终年劳作,只有过年才有闲暇。虽说“钱塘自古繁华”,可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参差十万人家”新年公认的游乐的场所只有城隍山和梅花碑两处。以至新年期间,杭州人亲朋好友相见,必问城隍山去过没有?梅花碑去过没有?当时的城隍山,山径两边一面是庙宇道观,一边为商家店铺,其中以茶坊为最多,着名的有放怀楼、景江楼、见沧楼、望江楼、映山居和紫云轩,茶仿器具精巧雅致,陈设典雅,廊檐高悬五色景灯,各处茶坊卖茶之外,还佐以各式茶点小吃,城隍山的蓑衣饼就是其中的一绝。蓑衣饼也叫千层饼,用麦粉和油加糖制成,蒙茸如蓑衣,其色如雏鸡,油而不腻,松脆可口,入口即化。到如今,当时着名的茶坊酒肆,早已灰飞堙灭,唯有蓑衣饼还在城隍山占有一席之地,历久而不衰。 梅花碑在佑胜观路以南,这里是南宋德寿宫的遗址,宋元更替以后,德寿宫仅存梅花石刻碑一块,于是宫名沦落成碑名,碑名再衍化为地名。梅花碑高一丈有余,为当时名家所画,据传在干隆皇帝下江南时,真碑被搬到北京,留下一块赝品糊弄杭州百姓。清时,梅花碑东面为织造衙门,西面为育婴堂和观梅古社,两边街广路阔,南北不过数百米,平时医卜星相、糖色果点、各式摊贩云集,新年里更有卖艺者、说大书者、唱大戏者加入其中,摩肩擦踵,热闹非凡。民国后,织造衙门改为行政公署;在城站和旗营即现在的龙翔桥设立了两个戏院;湖滨和龙翔桥一带的旗营城墙被拆除后,旧址被开辟成公园,西湖少了一道屏障,杭州多了一块绿地,于是喜欢风景者,逛湖滨、荡西湖、穿梭在苏白两堤;爱热闹者,去戏院,赶庙会,各得其所。此后新年里城隍山、梅花碑去过没有之类的寒喧,渐次从杭州人的言语里消失了。 老杭州过年的娱乐活动大致有锣鼓、纸鸢、龙灯和花爆。所谓锣鼓又称年锣鼓,在大锣大鼓之外,加上脆鼓、小锣和竹板。年锣鼓在正月初五之内,多为商家所用,另外,年锣鼓还有为其它娱乐活动喧染助兴的功能。杭州人对各式年锣鼓有自己的说法:只闻其声不闻其词的取名为元宵鼓、招财鼓、雨夹雪和七五三;既闻其声又听其词的叫做十番、风云会和丝弦锣鼓;既无节奏又无言词的杭州人统称为乱劈柴。 所谓纸鸢就是“鹞儿”。鹞儿用细竹为骨,制成飞禽形状,用纸或绢粘在上面,穿上线迎风放飞。杭州人向来心灵手巧,鹞儿的形状多彩多姿,有蜈蚣形、蝴蝶形、美人形、月亮形、星形等等;还有以竹为笛,把它绑在鹞儿的头上,使风声入笛,其声如筝,这种类型的鹞儿才是风筝。另外,过去杭州人还别出新裁地用很长的纸条,粘在小竹圈上,套在线中,等到鹞儿放到高处,将竹圈和纸条附线迎风而上,被杭州人称作灯鹞。 龙灯的涵义比较宽泛,说小了它是用纸或绢蒙成各种形状,能够为燃烛避风的灯罩;说大了它就是正月十五或八月十五灯会的统称。老底子杭州的船灯,一般以细木为骨,扎成船的形状,再蒙上皮纸或嵌上玻璃;还有马儿灯,用细竹扎成马的形状,但没有四条腿,用纸糊上,分为前后两截,每截当中点燃一支蜡烛,分别系在儿童前后身上,象骑马的样子;再有走马灯,灯中竖以麦秸,秸下插在细钉当中,灯的上面是纸制的风车,四边挂着纸剪的人和马,用烛烟驱动风车,旋转灯上的人马。走马灯和船灯,只能悬挂不能行动,而其他形状的灯则可以随龙灯大队一起喧闹于大街小巷之间。 花爆就是烟花和爆竹。最大的称焰火,要在空旷处搭架引放,以看烟花流荧为主,一般为州府或公署张扬政绩或喧染喜庆之事时所为;其次是花筒,小大由之,老少咸宜,点燃后既听其声又观其形;再次是炮杖,尤为少儿所喜,燃放后只为听其惊心动魄的一响。那时候杭州百姓燃放的花爆,多为花筒,比较着名的有在木盆中施放的金盆闹月、在池塘河溪中施放的水老鼠,以及不受地形限制,各到各处都可施放的九龙取水、二龙戏珠、白鹅生蛋、老鹳弹霞等等。 一方水土酿就一方习俗。老杭州的过年习俗,反映了杭州人随缘、达观、仗义、机敏、幽默以及热爱生活、知书识礼、乐趣自取的一方民风,这实在是杭州人的福气。

㈢ 求杭州鼓楼的详细资料。越多越好。谢谢

鼓楼位于吴山东面,南接十五奎巷,北临大井巷,东迎中河路,西靠伍公山,是清河坊历史街区东南面的起始点。鼓楼古代为滨海敌楼,始建于五代时期的南朝,距今约1400年左右,先后名为新城戌,朝天门,拱北楼,来远楼,镇海楼,民间俗称鼓楼。
隋开皇九年,隋文帝杨坚平陈,罢郡置州,始有杭州之名,而此地也被命名为新城成,五代吴越时唐末藩镇割据,战乱频繁出于军事和政治经济上的需要,钱缪多次拓展和营建杭州城,并在隋城基础上筑杭州罗城,周七十里共建十座城门,就将新城戌改建为朝天门,元大德三年间 (1299年),经重新修建,改朝天门为拱北楼,大书法家赵孟颔还为此提《上拱北楼诗人明代后期由参政徐本改名为镇海楼。
正德年间,因日本没落武士和浪人侵略浙江沿海,威胁杭城,故于镇海楼置大钟一座,大小鼓九只,作为报警报时之用,嘉靖三十五年(1563年), 浙闽总督胡宗宪为防御倭寇侵拢重建镇海楼,并请当时的大文学家徐文长撰写《镇海楼记》,勒古立碑于鼓楼。鼓楼直至于“文革”时期被拆除。2001年,杭州市为创建“文化名城”,决定重建鼓楼,并列为杭州市2001年重点工程之一。 重建后的鼓楼单体占地 865平方米,建筑面积1046平方米,高19.47米,其中,城基内展览厅260平方米,仿照明代鼓楼建筑形式,采用五开间,二重檐歇山顶风格,木斗拱装饰。屋面仿古结构,黑色亚光琉璃瓦,古门窗。城墙为复制原城墙,墙体为清水墙。
为保护原有城墙遗址,鼓楼城基部分采用“抬”的办法,并充分利用架空的鼓楼城墙墙基,展示鼓楼城墙遗址。重建的古楼已经成为了杭州的标志性建筑,与吴山西面的城隍阁遥相呼应。现在的鼓楼底层为展示厅,主要用于战士从鼓楼遗址中发现的文物 古砖 介绍其历史沿革的有关资料 ,巨幅东阳木雕作品《清明上河图》《鼓楼形胜图》安装在展示厅上方。二楼为朱挺,安置一钟九鼓,重现当年钟鼓齐鸣的情景。群鼓中的大鼓直径达两米,世纪平安钟被饭防御观景台上,可供游客击鼓鸣钟以助游兴,引发思古之幽情。

鼓楼作为杭州历史的一个标志,有着1400多年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鼓楼位于吴山东侧,是清河坊历史街区东南面的起始点,以及南宋御街中山路的南起始点。

 鼓楼趣名

鼓楼始建于五代时期的南朝,延续至今,在不同的朝代有着其特定的名字。“新城戍”、“朝天门”、“拱北楼”、“来远楼”、“镇海楼”,每个名字都有其特定的缘由。

历史上的鼓楼对于每个朝代都有着其十分重要的意义,这里曾有包括由洛阳民间工艺大师制作的一面直径达1.5米的大鼓、八面直径为1米的小鼓,重达2.1吨的“四季平安”钟和长11.8米、高2.2米的东阳木雕<<清明上河图>>等宝物。

在千年之间,鼓楼曾多次经历毁灭性的打击,但是每次重建都会留有碑文以此来纪念和告知后人,最后一次重建是在2001年,杭州市为提升城市底蕴,决定重建鼓楼,并列为杭州市当年重点工程。虽然此时看见的鼓楼已经不是最初的样貌,但是仿古的明代鼓楼样式已经可以看得出鼓楼的风姿神韵。

杭州鼓楼,原名朝天门,元代时改名拱北楼,明洪武八年再改称镇海楼,并重置鼓、漏、新钟等器物,清末时,改称鼓楼。千年的鼓楼曾是杭州人集合会聚、传播信息的通衢之处。明嘉靖年间,胡宗宪总督直、浙、闽军务时,重建镇海楼,楼成后,按常情应由主持人写“记”,但胡安不下心,恰好绍兴师爷徐文长在场,于是请之代笔。记成后胡宗宪很满意,以220两银子作“润笔”,起初徐渭不敢收如此厚酬,当胡一再申述“我缺记,君缺屋,各得其所”后,徐才以此酬“在城东南购地十亩,造屋22间……”,就这样“青藤书屋”从无到有,而同时《镇海楼记》成了胡宗宪撰。

顺治三年时,巡抚张存仁与明兵夹江对垒。大战在即,兵丁张荣到鼓楼前的名相士方进处算命,方进说他:“二月初二当死于兵。”据《蚓庵琐语》载:“荣惧,盗马而逃,为逻者所获。存仁讯之,荣据实以告。”于是,将方进逮衙审讯,问他:“你说张荣今日当死,那你自己呢?”方进说:“我命不该死。”又问他为什么?方进又说:“律法只有打三十大板、枷三个月的条款。”张巡抚说:“我偏不打汝……”而同时张荣在鼓楼的门楼示众,以警戒忘了职责的逃兵。

天顺年间的一天,镇海楼下贴出一首“七绝”:“昨夜和步拨船来,才过兰江晚钓台。今日浙江楼上望,半千里路似飞来。”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省试刚过,这是一位考生写的。他是东阳人,叫卢楷,有文才,但在考期将临近时被仇家诬陷,身处囹圄,直到八月初六日晚才得开释,省试在即,连夜雇船赴省赶考,而且居然考中了,大家都认为是神灵保佑,于是写诗抒发一下情怀。此事后被传为鼓楼佳话。

鼓楼于1970年拆去,但半堵断壁尚在。2001年起着手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