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杭州语言文化介绍 杭州方言概况 杭州方言分布
杭州话,特指杭州市区和部分近郊地区使用的方言,与杭州其他区域的方言有所不同。杭州话因其地理位置临近江南且靠近北方官话,故又称作江南官话。根据地理划分,杭州话归属于吴语太湖片杭州小片,尽管杭州话具有吴语的某些特征,但由于宋朝多次北方移民的影响,其语言系统经历了显着变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特点。因此,杭州话可被视为吴语中的一个特例,其语音特征也呈现出一种“杭音”,即具有北方口音的江南化语言。
杭州话主要分布于杭州市区,不包括远郊及萧山、余杭、滨江等区。据保守估计,以杭州话为母语的人口数量大约在120万至150万之间。
杭州话的分布范围大致为:东至余杭下沙,南到钱塘江边,西自五云山、转塘至留下附近,北经拱宸桥至余杭三墩,东北经笕桥至余杭乔司之间。这一范围内约有百万人使用杭州话。
关于杭州话区别于一般吴语的原因,学术界普遍认为南宋迁都是关键因素。南宋迁都带来了三次大规模的语言融合:永嘉之乱、南宋迁都、八旗南驻。这些事件奠定了今日杭州话的基本构架,并对其形成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尽管有新的语言学研究对此提出异议,但南宋迁都造就杭州话依然是学术界的共识。
一. 杭州话语音特点
1. 家、嫁、交、江等字在杭州话中基本只有[tj -]声母一读,而在吴语湖嘉方言中则有[k-][tj-]两读,吴语有的地方只有[K-]一读。
2. 古日母字“儿、二、耳”等字都只有[εə]一读,相当于吴语其他地方的文读,接近北京话,而吴语其他地方的白读则多读鼻音自成音节或鼻音ny-声母。古日母字“人”等字声母也不读[ny]声母,与吴语其他方言不同。
3. 古明母字“蚊、问”在杭州话中读[v-],不读[m-],与吴语的湖嘉地区及多数地方都不相同。
4. 杭州话韵母[-i]自成系统,它可以单独与声母拼音,如:猪、举、书,又可以作为介音与其它韵母拼合组成音节。如:抓、帅、蛇、孙、装、转、热等。这是湖嘉方言没有的,在吴语里乃至全国汉语方言中也是罕见的。北京话有[i、u、y]三个介音,嘉兴话也是三个,湖州话只有[i、u]两个介音。它们都没有[-i]介音,唯杭州话有[i、u、y、-i]四个介音。
二. 杭州话简读
杭州人不说“个子高”却说“条杆儿长”;不说“身体胖”却说“生得壮”;你说“稀饭煮得稠与稀”,杭州人却说“粥熬得厚与薄”。你说“宽”杭州话说“阔”,你说“窄”杭州话说“狭”。这还算好学的,对学说杭州话的人来说,最难学的是写要这么写,读却不能这么读。比如“魂灵儿”(灵魂)要念成“活灵儿”;“洋锹”(铁锹)要念成“洋敲”;“扶梯”(楼梯)要说成“胡梯”;“防空洞”要念成“旁空洞”;“掀被子”要说成“肖棉被”;“死蟹一只要说成“西哈一只”。这样才算正宗。
“老公,毛毛头儿刚刚困觉就溪查出特,溪单爿儿用光特类,你到隔壁王师母屋里去假几块尿不湿来,明朝去买来还她。”(老公,宝宝刚睡觉就尿尿了,尿布用光了,你到隔壁王师母家里去借几块尿不湿,明天去买来还她)
“好的,我个卯就去驮。”(好的,我立马就去拿)
你看,这段对话里,“宝宝”念成“毛头儿”,“睡觉”要念成“困觉”,“尿”念成“溪”,“尿布”念成“溪单爿儿”,“借”念成“假”,“说成‘格毛’”,“拿”说成“驮”。但由于“尿不湿”是个约定俗成的新名词,因此便没说成“溪不湿”,由此可见,杭州话也在不断地引进新名词,再过几年,杭州话中的新名词儿还会更多,到拉个辰光(到那个时候),杭州话一定会更加好学好说了。
三. 杭州话现状
21世纪以来,杭州话正在发生较大的变化。由于杭州老城区的杭州人不断向郊区搬迁,以及郊区年轻人乐于学习杭州话,所以杭州话的通行区域不断在扩大。另一方面由于普通话的影响以及杭州外地人口的增加,导致通行的杭州话越来越靠近普通话,尤其表现在用词习惯和生僻字的发音方面。而杭州市民家庭内部的方言传承也不容乐观,已经表现出长辈间用杭州话交流,和小辈交流则用普通话,导致家中小孩不会讲杭州话甚至听不懂杭州话。与同为吴语中心城市的上海、苏州等城市相比,杭州的本地方言处境更为堪忧。
‘贰’ 浙江杭州地区说的什么语言
杭州话,是吴语的一种,属于吴语太湖片。
分布于杭州拱墅区、上城区、下城区、江干区、西湖区。杭州话是杭州历史的活化石。杭州市区话具有全浊音,四声齐全,清浊对立,这是隶属吴语的典型标志。
杭州地区的滨江、萧山、富阳方言,以及临安、桐庐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临绍小片。余杭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苕溪小片。杭州地区吴语临绍方言使用人口众多。此外,原严州府今划入杭州的淳安县、建德市为徽语。
(2)杭州转塘讲什么方言扩展阅读
现代吴语比官话具有更多古音因素,语音与《切韵》《广韵》等古代韵书高度吻合。
吴语继承唐宋三十六字母框架体系,以保留全部浊音为最主要特征 ,声母分为全清、次清、全浊、次浊四类,部分地区保留尖团音分化。吴语具有仄音之一的入声韵。吴语保留平仄声律,继承中古汉语整齐四声八调,平上去入四声因声母清浊对立而各分阴阳。
吴语有数万个特有词汇和诸多特征本字,是江南人思维方式、生活情调、文化涵养、社会生产、风俗民情、语言习惯的生动体现。吴语保留较多古汉语用字用语,文化价值高。吴语语法结构和普通话差别大。吴语分为太湖、台州、金衢、上丽、瓯江、宣州六片语片,北部吴语为最大语片。
吴语扎根于吴、越故地,与吴越文化血脉相连,人文历史源远流长。吴语为江南本土古老语言,见证诗画江南语言文化。吴语是吴越人的母语,是吴越人的文化属性和乡情沉淀。
吴语区历史上长期是中国经济文化核心地区,今一百余城构成以上海为首的吴语城市群、江南文化圈、上海都市圈。吴语还是吴歌、越剧、评弹等传统曲艺的载体。吴语也为历代文人所吟咏。
‘叁’ 杭州话的简介
杭州话,这里指的是杭州市区和部分近郊地区使用的地方方言,与大杭州境内其他地区的方言有别, 杭州话因杭州地处江南同时又接近北方官话所以又称江南官话,出于地理上的考虑杭州话被划为吴语太湖片杭州小片,而就语言本身来讲杭州话虽也具有吴语的基本特征,但以宋朝统治中心南迁为代表的几次北方移民潮使当地语言系统经历了很大变化并逐渐在江南地区呈现出特殊性。杭州话主要分布在杭州市区,不包括杭州郊区以及萧山、余杭、滨江区三区。保守估计,中国以杭州话为母语的人口在120万~150万之间。
杭州话使用的范围不大,大致东至余杭下沙,南到钱塘江边,西自五云山、转塘至留下附近,北经拱宸桥至余杭三墩,东北经笕桥至余杭乔司之间。在这个范围之内,约有一百万人说杭州话。杭州是浙江省最大的城市,杭州话却是浙江吴语中最小的方言点之一。
关于当今杭州话区别于一般吴语的原因,以南宋迁都为代表的几次北方移民涌入是学术界早有的定论,在永嘉之乱南宋迁都和八旗南驻三次语言融合中一般认为南宋迁都奠定了今天杭州话的基本构架,对于杭州话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有一些最新的语言学研究对此提出异议,但到目前为止,南宋迁都造就杭州话依然是学术界的共识。
杭州地区的“七县市”方言另行参考萧山话、余杭话、桐庐话、富阳话、临安话、建德话、淳安话词条。
‘肆’ 杭州语言文化介绍 杭州方言概况 杭州方言分布
杭州话主要分布在杭州市区及部分近郊,不包括杭州远郊和新并入的萧山、余杭两区,是吴语区范围内最小的方言。杭州话虽具吴语特征,但因宋代汴洛语音影响及多次北方移民潮,使其呈现独特性,被称为“杭州官话”。杭州话使用者约120万至150万人。
杭州话的分布范围大致东至余杭下沙,南到钱塘江边,西自五云山、转塘至留下附近,北经拱宸桥至余杭三墩,东北经笕桥至余杭乔司之间。在这个范围内,约有一百万人说杭州话。杭州话与大杭州境内其他地区方言不同,因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被称为“江南官话”。杭州话的形成受到南宋迁都及八旗南驻的影响。
杭州话语音特点包括:家、嫁、交、江等字基本只有[tj -]声母一读;古日母字如“儿、二、耳”等字都只有[εə]一读;古明母字“蚊、问”读[v-],与吴语其他地方不同;杭州话韵母[-i]自成系统,可以单独与声母拼音,或作为介音与其它韵母拼合组成音节。
杭州话在日常交流中常用一些特殊表达,如“个子高”说成“条杆儿长”,“身体胖”说成“生得壮”,“稀饭煮得稠”说成“粥熬得厚”。这些特殊表达在学习中较为困难,如“魂灵儿”念成“活灵儿”,“洋锹”念成“洋敲”,“扶梯”说成“胡梯”等。
一些现代词汇在杭州话中也有特殊表达,如“老公,毛毛头儿刚刚困觉就溪查出特,溪单爿儿用光特类,你到隔壁王师母屋里去假几块尿不湿来,明朝去买来还她。”这段对话中,“毛头儿”“困觉”“溪”“溪单爿儿”“假”“格毛”“驮”等词汇均有特殊读法。
21世纪以来,杭州话正经历较大变化。老城区杭州人向郊区搬迁,郊区年轻人学习杭州话,使杭州话的通行区域不断扩大。同时,普通话影响及外地人口增加,导致通行的杭州话逐渐靠近普通话。家庭内部方言传承也不乐观,长辈用杭州话交流,小辈则用普通话,导致家中小孩不懂杭州话。与上海、苏州等吴语城市相比,杭州本地方言处境更为严峻。
‘伍’ 这些杭州话是什么意思
脑西带牢哉:脑子有病的意思。
真当扭话头:表示某人没能力或者某物没内容。
对七对八 :胡扯头。
精拳7个:吃头颈拳(要打人的意思)。
杭州话原则上指吴语杭州小片方言,杭州话使用的范围不大,主要分布在杭州老城区及附近,具有吴语的一般特征,完整地保留中古全浊声母和入声,保留较多古汉语用字用语。
杭州话的分布区域大致东至余杭下沙,南到钱塘江边,西自五云山、转塘至留下附近,北经拱宸桥至余杭三墩。
(5)杭州转塘讲什么方言扩展阅读:
历史渊源:
历来受外来方言的影响:杭州方言属吴语太湖片方言。由于杭州话历来受外来方言的影响,与同片诸方言相比较,显得有许多特点。
东晋前的杭州话:春秋时,吴越两国争霸,杭州先属越,后属吴,越灭吴后,复属越。因此,当时的杭州话属于古吴语。
吴语,是周朝吴王泰伯迁吴的时候,吴国贵族讲的话和当地尚未属于汉族的越族居民的语言,逐渐融合产生的。杭州话在秦、汉、三国、西晋的时期未发生大规模的变化。直到东晋永嘉南渡,杭州话开始了第一次变化。
‘陆’ 杭州的方言是否难听懂请详细回答。
杭州话使用的范围不大,大致东至余杭下沙,南到钱塘江边,西自五云山、转塘至留下附近,北经拱宸桥至余杭三墩,东北经笕桥至余杭乔司之间。在这个范围之内,约有一百万人说杭州话。杭州是浙江省最大的城市之一,杭州话却是浙江吴语中最小的方言点之一。
杭州方言属吴语区太湖片方言。由于杭州话受外来方言的影响,与同片诸方言相比较,显得有许多特点。
外来影响最大的要数宋朝迁都临安。据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载,从建炎元年(1127年)到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30年间,外籍居民已超过土着。当时南渡士民带来以汴梁为主的北方“官话”,对南方本地话施加影响。终于使杭州话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起了不小的变化,染上了浓厚的北方话色彩。
其次,清政府被推翻后,旗下营被迫解散,数量众多的旗人子弟和随军家属便混入杭州的普通百姓之中,他们浓重的北京“官话”,进一步使杭州话受到影响。
再次,对杭州话影响较多的是绍兴话。绍兴有句谚语:“经济人断勿得杭州路”,是说绍兴人来杭贩卖物品或经商定居的多。杭州也有一句谚语:“杭州萝卜绍兴种”,是说有很多杭州人的祖籍在绍兴。绍兴人多了,绍兴话对杭州就有了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