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山西西部方言,包括离石、中阳、汾阳、兴县、临县、方山、柳林等地方的方言
--
3 [备查]汉族诸方言
山西省西南部汾河谷地二十八个市县、安徽省淮河以北二十二个县市和淮河以南的凤阳县
—蚌端口市—霍邱县—金寨县、江苏省徐州市—宿迁市—连云港市东海县赣榆县、陕西省安
康市白河县。①黄帝打败炎帝,二者联合击败了东夷,华北平原西部、汾河渭河平原的炎
黄后裔逐渐融合成华夏族,夏、蓟就是华夏族的两个分支。夏朝统治中原西部(河南省,
山西省南部),其语言乃炎黄融合的原始华夏语;蓟统治北京,其语言乃黄帝的原始华夏
语。②商族语言最初是华夏化很深的东夷语,流行于中原东部(今鲁西南—冀南—豫北—
皖北—徐州),商朝统治中原几百年后,逐渐与中原的夏族语言融化成今日中原官话的雏
形——华夏语。③以洛阳为标准音的华夏语后来成为东周通用全国的雅言,《诗经》的语
言就是雅言,孔子讲学用的就是雅言,而不是鲁国方言,孔子成为推广民族共同语的先驱
。秦朝时推行“书同文”等文化政策,使民族共同语的传播有了政治上的保障。汉代雅言
演化为“通语、凡语”,西汉扬雄编着的《方言》就是用“通语”来解释各地的方言的,
这是我国第一部方言着作。魏晋南北朝时,以洛阳语音为标准的“通语”从中原传向北方
和江左一带。《魏书咸阳王禧传》就有关于北魏孝文帝通令“断胡语”,用正音(洛阳话
)”的记载。南朝宋齐梁陈都建都于金陵(今南京),当时的金陵话是洛阳话的沿用。④
隋炀帝杨广以洛阳为首都,把数万户富商大贾从全国各地迁徙到洛阳,推广以洛阳为代表
的正音和正语。唐朝时,洛阳话仍然被看作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如孔颖达对经学的传述
和注疏,韩愈、柳宗元等在文学上的创作活动等,促进了汉民族书面形式的共同语的广泛
流传。唐代科举时赋诗作文也提出了语音方面的要求,即要符合从魏晋南北朝流传下来的
以洛阳语音为标准音的《切韵》的规范。北宋都汴梁(今开封),洛阳话和汴京话十分接
近,两地流传的语音被称为“中原雅音”。南宋定都于杭州,中原雅音也随之在杭州扩大
了影响,以至于今天的杭州话还同中原官话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当时洛阳话仍处于标准音
的地位,“中原惟洛阳得天下之中,语音最正”(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北宋时期
中原之音基本定型,与今日河南方言几乎完全一样。今日北方官话之所以与河南方言大同
小异,是历史上北方官话区长期以河南方言为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语汇和语法系统而形成的
。⑤金人迁都北京后,河南方言的影响扩大到金人统治的大部分地区。蒙元时出现了中原
之音(河南方言)广泛传播的“四海同音”的局面。元人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就是“以
中原为则,面又取四海同音”而编写的。元代汉民族还是以中原之音为正音的。从明初的
《洪武正韵》到清中叶以前,教授标准音的学者都是以中原雅音为依据的。与此同时,元
明清三代随着政治、经济的集中,大量古话文学作品(元杂剧、《三国演义》、《水浒传
》、《西游记》、《儒林史》、《红楼梦》等)的产生和流传,使北京语音逐步上升到标
准音的地位。元末明初的供朝鲜人学汉语的课本《老乞大》和《朴通事》就是以当时的北
京话为标准音而编写的。清政府曾发布过政令要求各级官员和“举人、生员、贡监、童生
皆学习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官话”。北京语音取代中原雅音的标准音地位,是在清中叶
以后。满清学者陈冲庆说:“国朝建都于燕,天下语音首尚京音”。于是乎,汉民族共同
语经发展演变,在标准音方面实现了从中原雅音到北京语音的转变,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普通话)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关中方言东府话包括西安市、铜川市、咸阳市、渭南市、商洛市下属商县—洛南—丹凤—
山阳、陕北的宜川—黄龙—洛川—宜君—黄陵—富县、甘肃宁县;关中方言西府话包括宝
鸡市。关中方言区乃炎帝故地,母系为炎帝属的周族语言即是炎帝语言,炎帝语言与炎黄
融合的夏语近似,又由于地理相近,沟通频繁,所以关中方言与河南方言同属中原官话。
作者: 云梦浦 2006-3-7 20:28 回复此发言
--------------------------------------------------------------------------------
4 [备查]汉族诸方言
秦陇方言包括陕北的延安、甘泉、富县、定边,陕南的略阳、勉县、南郑、汉中市、城固
、洋县、西乡、汉阴、安康市、平利、旬阳、镇安,陇东的庆阳、合水、正宁、华池、环
县、镇原、平凉、泾川、华亭、崇信、灵台,渭河以南的陇西、漳县、武山、甘谷、礼县
、西和、岷县、宕昌、舟曲、武都、成县、徽县、康县、两当、文县(除碧口镇)、临潭
、卓尼,敦煌、河西走廊东端的景泰,青海省的西宁市、湟中、湟源、门源、互助、贵德
、化隆、平安,宁夏省固原市、彭阳、隆德。
陇中方言包括青海省大通、乐都、民和、循化、同仁,宁夏省海原、西吉、泾源,甘肃省
永靖、临夏、和政、广河、康乐、临洮、渭源、定西、会宁、通渭、静宁、庄浪、秦安、
张家川、清水、天水市。历史上长期受氐羌影响,与关中方言有了不同的特点。
南疆方言包括库尔勒、阿克苏、克孜勒苏州、喀什、和田、吐鲁番、伊犁州。
西南官话包括十一片:四川省、重庆市、湖北省西部十九县市、湖南省西北部、陕西省南
部的留坝—佛坪—宁陕—镇坪—岚皋—紫阳—石泉—镇巴—宁强、甘肃省文县碧口镇;泸
州市—宜宾市—乐山市—西昌市、贵州省铜梓—仁怀—沿河—印江、云南省大关—绥江—
水富,内江市—自贡市—仁寿县—富顺县,雅安市—石棉县,云南省西北部下关—剑川—
宾川—洱源—云龙—丽江市;云南西部的大理—保山—潞西;云南省东中部的昆明—昭通
—曲靖—玉溪—楚雄—个旧—开远、贵州省贵阳市—安顺市、四川省宁南县;贵州省北部
以遵义—六盘水—毕节为中心的二十七县市、云南省威信—彝良—镇雄、重庆市秀山县、
湖南省芷江—怀化—凤凰—新晃—吉首;贵州省东南部镇远—岑巩—黎平—锦屏—台江、
湖南省靖州—通道;贵州省南部凯里—都匀—贵定县;湖北省北部的襄樊—十堰—丹江口
—老河口—随州;武汉、湖南省临湘县;湖南省南部永州、郴州;广西省以柳州—桂林—
百色—河池为中心的五十六个县市;海南省昌江县—东方市—儋州市—三亚市的部分地区
所讲的军话。西南官话与江淮官话的分界线在广水县—安陆县—应城县—黄陂—黄冈市—
鄂州市—蕲春县一线以西以南。
商周秦汉时期,洞庭湖还属于原始汉语与藏缅语、苗瑶语、融合而形成的楚语,永嘉乱后
,迁入湖北的秦雍流人(陕西甘肃以及山西一部分)有六万,出现了西南官话的最初雏形
。安史之乱后,十倍于土着的北方移民入洞庭湖北部,冲击、涵化并最终取代了当地的楚
语,奠定了西南官话的基础。
江淮官话分布在淮河和北南文化线之间,福建南平城关、长乐县洋屿村属于江淮官话孤岛
。江淮官话与中原官话方言分界线如下:连云港临洪河口—东海县浦南镇—东海黄川—东
海白塔端口—东海平明—东海房山—东海安峰—新沂黑端口—沭阳阴平(潼阳)—沭阳颜集镇
方圩村—沭阳悦来—宿迁关庙—宿迁丁嘴—泗阳仓集—泗阳屠园—泗洪曹庙—泗洪金锁—
泗洪重岗—泗洪上塘—泗洪峰山南—淮河—凤阳县南—蚌端口市西南—淮河—霍邱县东—金
寨县南。
作者: 云梦浦 2006-3-7 20:28 回复此发言
--------------------------------------------------------------------------------
5 回复:[备查]汉族诸方言
2)北方方言的主要语言特征有:
A. 语音方面
①塞音和塞擦音声母大都有清声送气与清声不送气之分,而没有清声与浊声的对立,反映
出清声母多而浊声母少的特点。 古全浊声母字在现代官话方言各支系中几乎都念为清声母
字;古全浊平声念送气清声母,古全浊仄声念不送气清声母。
②韵母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辅音韵尾比较少。
③声调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调类的数目比较少。除江淮官话、秦晋方言有入声调外,其余
各地官话都没有入声调。整个官话方言区的声调以4~5个为最多,尤以4个声调最普遍。古
四声中,平、上、去三声在各地官话中的分化、发展情况相似,即:古平声清声母字现念
为阴平,如包、周、基、夫、甘、尊、当、江、光等;古平声浊声母字现念为阳平,如爬
、徒、锄、奇、条、林、沉、群、同、红等;古上声清声母和次浊声母字现念为上声,如
补、早、胆、粉、党、井、榜、选、暖、染、老等;古上声全浊声母字和古去声字,现念
去声,如古上声全浊声母字部、父、道、愤、荡和古去声字过、怕、步、带、共、耀等。
古入声字在官话方言中的念法比较复杂,除江淮官话、秦晋方言保留入声自成调类外,其
余入声调消失的各地官话,古入声字的归属各不相同。
大致说来,北方官话、中原官话东部入声消失后入声调的字分派平、上、去各声,即所谓
“入派三声”:入声全浊声母字归阳平,入声次浊声母字归去声,入声清声母字分派到阴
平、阳平、上声、去声各调中去;少数地方与北京略有不同:入声清声母字或全归阴平(
如济南),或全归上声(如大连)。 兰银官话、中原官话西部古入声调字的分派有两种情
况:或是入声全浊声母字归阳平,其余归阴平,如西安;或是古入声全浊声母字归阳平,
其余归去声,如兰州。西南官话古入声字的分派最为划一:只要是古入声字,不论声母是
什么,一律念阳平调。
B. 词汇方面
官话方言的词汇和普通话的词汇大同小异。官话方言中通行范围比较广的语词,大都已进
入共同语,作为基本词汇,没能为共同语吸收的官话方言词,大都只流行于某一个官话方
言片或方言小片。南北各地官话在词汇上的差异,比官话和其他各大方言之间的差异小,
但有的地方也有与众不同的方言词语。例如北京土话"二乎"意为"犹疑","咋呼"意为"嚣张
","冲道"意为"敢做敢说";天津话"广"意为"打","老公"意为"乌鸦","罢了"意为"了不起
";西安话"瞎了"意为"浪费"、"糟踏";山东聊城话"毁"意为"打";河南洛阳话"连连儿"意
为"赶快"。新乡话用"乱"表示"住",用"红"表示"卖力气";成都、昆明等地"聊天"说成"摆
龙门阵",武汉、重庆等地"倒霉"说成"背时","可怜"说成"造孽"……如此等等,都各具一
格。"太阳"一词在官话方言区有各种不同的称呼:北京、保定称"老爷儿"(北京也称"太阳
"),沈阳、西安称"日头",太原、呼和浩特称"阳婆",合肥称"热头",成都、武汉、昆明称
"太阳";光是河北一省,对"太阳"的称呼就有"老爷儿、爷爷儿、爷爷、日头、日头爷、日头
影儿、阳婆儿、阳婆、前天爷、佛爷儿"等等,可见词汇上的分歧,即使是在官话方言内部
,仍然不容忽视。官话方言的词汇跟其他方言比较,还显示出以下一些特色:
①双音节词特别占优势。双音节词在汉语中是整个词汇里占比重最大的一部分,在官话方
言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许多在官话方言中加“子”而成为双音节词的,在其他方言中往
往是没有“子”的单音节词,如“稻子”在南方方言或叫“稻”(吴方言、闽方言),或
叫“禾”(客家方言、湘方言、赣方言、粤方言);“谷子”在南方方言或叫“谷”(吴
、湘、赣、客家、粤等方言),或收“粟”(闽方言);“相片”一词官话方言区各地大
都叫“相片”或“相片儿”,而南方各方言,除客、赣方言仍用双音节“相片”外,吴方
言、粤方言、闽方言都是单音节词,或叫“照”(吴方言苏州话),或叫“相”(粤方言
作者: 云梦浦 2006-3-7 20:29 回复此发言
--------------------------------------------------------------------------------
6 回复:[备查]汉族诸方言
、闽方言)。
②古代语词保留得比较少。尽管每个汉语方言都继承了不少古代汉语的语词,但是相对而
言,官话方言区各地方言保留古语词的现象比较少。例如“眼睛”一词,官话方言区各地
大都说“眼睛”,而闽方言至今仍叫“目”,粤方言仍叫“眼”,保留了古代汉语对这一
人体器官的名称;又如“站立”一词,除官话方言区及湘方言外,吴方言叫“立”,闽、
粤、客家、赣等方言叫“企”,都沿用了古代汉语的说法;此外,还有一批极常见的生活
用词,南方各方言保留了古代的说法,而官话方言则采用了跟现代汉语普通话一致的说法
。如“看”是官话方言普遍通用的;而粤方言、闽方言(部分地区)却用古代的语词“睇
”。
③外来借词比较少。和南方诸方言比较,官话方言中外来的借词比较少。南方闽、粤等地
向来为出海门户,与外国接触多,方言中较易借入外语语词,如闽方言中借入不少印度尼
西亚—马来语词,粤方言中借入不少英语语词。有时候同一个事物,官话方言与南方各方
言却采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显示出“舶来”词与“土产”词的差别。例如“水泥”一词
,粤方言区有人叫“士敏土”,吴方言叫“水门汀”,都是英语cement的译音;闽方言叫“
番家灰”、“红毛灰”之类,也显示出外来的色彩,而官话方言大多数和共同语一样用“水
泥”(部分地方叫“洋灰”)则是地道的汉语语词。又如照相用的“胶卷”,官话方言各地
都叫“胶卷”,而粤方言、闽方言、客家方言却都采用英语film的译音词“菲林”。
④语气词比较少,用法比较概括。和南方各方言比较,官话方言的语气词比较少,用法更
加概括,分工不那么细。例如常见的语气词"呢、吗、啊"之类,官话方言跟共同语是一致
的,而南方吴、粤等方言的语气词则丰富得多。
C. 语法方面
①构词方面,修饰性的词素一般在前。如除西南官话偶有"鸡公"、"鸡母"一类说法外,各
地官话大都是"公鸡"、"母鸡"、"客人"、"拖鞋"等说法,不象南方某些方言把修饰性的词
素加在后面。如"鸡公"、 "人客"、"鞋拖"(闽方言)之类。
②运用语音内部屈折变化表现语法意义的现象比较少。除个别地方外,官话方言很少有语
法学上所谓"构形法",即"狭义形态"的东西,粤方言、闽方言用变音的方式来表现某种语法
意义的现象在官话方言中很少见。
③结构助词"的、地、得"的运用。官话方言中不少地方有结构助词"的、地、得",用途各
不相同。这几个结构助词以北方官话用得最普遍,已进入共同语的语法体系中。在官话以
外的南方各大方言中,却很少见,就是有类似的结构助词,也不象官话方言那样"的、地、
得"分工明确,用法不混。
④重叠式的运用范围相当广。官话方言的重叠式内容相当丰富,使用范围相当广泛。例如
亲属称呼,南方闽、粤、客家、吴等方言一般都不用重叠式,多用单音节词素前加"阿"来
称呼,如"阿爸"、"阿弟"、"阿嫂"之类。而在官话方言中,则普遍用重叠音节的方式来称呼
人,如"哥哥"、"舅舅"、"爸爸"、"嫂嫂"、 "叔叔"之类。又如某些常用的名词,在南方各
方言中是不能重叠的,在官话方言中却以重叠的形式出现,如"星星"一词。在西南官话、
西北官话中,重叠表示附加的小义。如成都话"盘盘"意为"盘儿","眼眼"意为"眼儿"。"豆
豆"意为"豆儿",西安话"帽帽"意为"帽儿"。西北官话有的地方量词和指示词也可以重叠,
如西安话度量词重叠表示计量方式:"这米不卖升升"(不按升卖);指示词重叠表示所指的
具体位置:"你的站在这这等着"(你们站在这儿等着),这些重叠的用法在南方各大方言中
都是没有的。
⑤量词的使用比较概括。官话方言中最常用的量词“个”用途很广,可以用在许多事物上面
,虚的实的,都能和“个”配搭。称人一般在官话方言中用“个”和“位”(尊称),而在
其他各大方言中,却用各种不同的量词,并往往在量词的选用中体现出一定的感情色彩和
⑵ 瑞安话特征
瑞安话,作为南部吴语的典型代表,是浙南地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方言,主要在瑞安市流通,与温州话、平阳话、文成话等吴语东瓯片方言紧密相连,也可称为浙南瓯语。瑞安市的方言格局丰富,其中福建话属于闽语闽话系统,主要分布在龙湖、营前和东岩等乡镇。同时,瑞安地区还有与平阳、文成相近的畲客话,融合了闽语和客家话的特点,主要分布在东岩和马屿的民族村落。尽管如此,瑞安福建话和畲客话地区的人们也会通用瑞安话进行交流。
在艺术表现上,温州鼓词这种浙南的说唱艺术,其标准音就以瑞安话为准。瑞安话与其他瓯语的共同特征在于入声发音不短促,唐韵字不带韵尾,比如“汤倘烫托”和“堂宕荡铎”,它们的韵母都是O,舒声部分不带鼻音尾,入声也不带喉塞尾。此外,瑞安话中还有一些独特的词汇,如将“看”称为“眄(cì)”,“白糖”称为“糖(dǔ)霜(xǖū)”,“咸菜”则可能读作“菜(cī-êi)咸(o,轻音)”,或者“咸(ō-ǒ)菜(cī,轻声)”,等等。
在日常表达中,瑞安话也融入了一些独特的表达方式,如将“退潮”称为“潮(jú)落(lǔ)”,“麻烦”则可能说成是“生(sà,重音)受(yóu,轻音)”,或者“麻(mū)烦(wǒ)”。时间的表达也各具特色,如“黎明”被称为“五(nù)更(gā)”,“早上”则为“天(tī)光(gū)”,“中午”可能是“日(nì,大致音)昼(jiù)”,而“下午”则有“晚(mǒ)前(gǎ)”或者“晚(mǒ)前(gǎ)日(něǐ,大致音)”的叫法。至于“晚上”,则称为“黄(ǎ)昏(xǔ)”。至于饮食方面,如“吃饭”在瑞安话中则说成是“七(qī)窝(vō)”。
(2)下午杭州话怎么说扩展阅读
瑞安话是南部吴语的一种方言,同上海话、苏州话、杭州话等北部吴语同属广义的吴语地区。它是浙南温州地区瑞安市的主要方言,属于广义的温州话。
⑶ 杭州话的词汇
人称代词:杭州的人称代词由于官话的影响,今采用的是官话式,即“你,我,他”作为人称代词,复数加“们”。
名词:杭州话的名词基本上是分为官话式,自有式和吴语式,其中官话式的占大部分。
动词:杭州话的动词和普通话有较大区别,如“拿”称之“驮”等等。
虚词:杭州话的介词、语气词等虚词完全不同于官话,如表示处所的“来东(音)”,表示动作完成的“好”等等,诸如此类,不一一论述。 早上、早半日—上午
日里/zɐʔ li/—白天
日中—中午
晚快边儿—傍晚
夜里头/iɑ li dei/、晚上头—夜晚
头毛—刚才
葛卯—现 在
上卯/zaŋ mɔ/、上卯子—前回子—旧年
辰光/dzən kuɑŋ/、时光—时候
老底子—原来 爹/tia/—父亲
姆妈/m ma/—母亲
阿爹(爹爹)——祖父
奶奶—祖母
阿哥—兄
阿弟—弟
阿姐—姐
阿妹—妹
大伯伯—伯父
大姆妈—伯母
小伯伯—叔父
婶娘—叔母
娘舅—舅父
舅姆—舅母
老公—丈夫
老婆—妻子
老头儿—泛指老年男人;妻子对别人称自己的丈夫(限于中老年人)
丈人—岳父
丈姆娘—岳母
男人家—男人
女人家—女人
小伢儿—小孩子
男伢儿—男孩子
女伢儿(姑娘儿,女童为小姑娘儿)—女孩子
老倌—用于指人,如:葛个老倌,那个老倌,即这个人,那个人
郎中—多指中医师
烧饭师父、厨房师父—厨师、厨子
贼骨头—贼
跷拐儿—瘸子
支手儿—手残疾的人
叼嘴儿—结巴的人 喉咙—嗓子、喉
面孔—脸
额角头—额
鼻头/biʔ dei/—鼻子
眼乌珠—眼珠
头颈—脖子
手膀—胳膊
赤膊—光膀子
阳伞柄儿—手肘
大脚膀—大腿
膝踝头—膝盖骨及其周围 忽闪/huəʔ suo/—闪电
落雨/lɔʔ y/—下雨
落雪—下雪
雪烊得来—雪化了 菜蔬—指下饭的菜
菜馒头/tsʰe mo dei/—菜包子
肉馒头/zɔʔ mo dei/—肉包子
高粱酒—白酒
老酒—黄酒
温暾水—温水
六谷/lɔʔ kɔʔ/—玉米
番茄/fe dʑiɑ/—西红柿
洋番薯—马铃薯、薯仔
沙核桃儿—山核桃
葱包鬼儿—葱包烩 骚骨栋儿(雄鸡)—公鸡
麻巧儿/mɑ tɕʰiɔ əɹ/—麻雀
曲蟮—蚯蚓
胡蜂—马蜂
猢狲—猴子
婆鸡—母鸡 弄堂/lɷŋdaŋ/—胡同
窗门—窗户
茅坑—厕所
天井—院子
扶梯—楼梯
抽斗—抽屉 戏文—戏剧
造话—假话
高头—上头
下底—下头
好看—美
难看—丑
【土奉】(音近“风”)—肮脏
薄(如:粥太薄)—稀
厚(如:粥太厚)—稠
壮(指动物)—肥
长(人长)—高
狭—窄
阔—宽
尽该、蛮蛮、木佬佬—很
蹩脚、起泡、推板—差
不乖—顽皮
吃力—累
发靥—可笑、好笑、有趣
难为情——害臊
滥滥湿/le le sɐʔ/——很湿
冰冰硬/pɪn pɪn ŋaŋ/——很凉
墨墨黑/mɔʔ mɔʔ hɐʔ/——漆黑
慢慢叫——慢慢地
好好叫——好好地
糊达达、糊里达喇——粘粘糊糊
粘滞疙瘩——黏糊糊 讨老婆/tʰɔ lɔ bou/——娶媳妇
嫁老公——出嫁
生毛病——病了
肚皮咂(za谐音,拉的意思)——泻肚子
发痢疾——发虐疾/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
看医生、看毛病——看病(泛指西医)
捞痒——搔痒
做生活(做事体)——干活儿
吃老酒——喝酒
吃香烟——抽烟
吃茶——喝茶
洗浴、汏浴——洗澡
滴露儿——丢脸
寻事儿——找岔
闹架儿——吵架
靠会儿(打套儿,吊膀子)——约会
拎起来——提起来
困觉——睡觉
吃力/tɕʰyɔʔ liɪʔ/——休息
撒子儿——玩儿
晓得/ɕiɔ tɐʔ/——知道
有数——懂(也可以解知道)
记牢——记住
粘牢——粘住
特为——故意
食祭——吃/食用
打嗝(e)得——打嗝
吃不落——不能胜任
摆、安、搁——放 用场——用处
跌了得嘞——遗失
【手寻】(音近“金”)着得嘞——找到
啥时光——什么时候
啥地方——什么地方
啥花头——什么花样 或者 什么东西
则撒——做什么
等些儿——等会儿见
一卯、两卯——一次、两次
一道——一块儿
一床棉被——一条被
一部车子——一辆车
洋车——缝纫机
洋喇叭——留声机
样铁罐儿——马口铁制成的罐头
葛芒——蟋蟀
瓯子——称呼不懂是非的人
一桄鱼——一条鱼
敲一记——打一下
一啲啲——一点儿
一歇歇——一会儿
杀瘟猪一敲竹杠
毒头——指脾气古怪的人
瘟孙——指无用的人
吃相 ——谓态度,如“吃相难看”,即态度不好
藤头——喻人固执己见,不可说服
勒格——形容善于挑剔的人,难与相处
汪颡——用以称蛮不讲理、态度凶恶的人
寿头——称不合时宜的人
枣儿瓜——喻不知好歹的人
别苗头——与人竞争,比高低
上轧头——喻遇棘手事,两面受挤
千色色——谓忸妮作态,取悦于人(多指女性)
大青娘——少女的一种旧称
空老老——无事找事干,无话找话说
起搁头——作梗,或寻衅
木榔豆腐——从前指包头鱼头烧豆腐,现成为骂人很笨的意思
牵头皮——因某人或某事受牵连,被人背后议论
门分账——原指应得之分,后引申为指应做之事
半吊子——对某事一知半解,似懂非懂
接口令——指回答别人说话的本领,如说:某人接口令好,即称赞该人答人之言敏捷而且得当
碰鼻头——指做事碰壁或寻人未遇
吃盾白儿——受人驳诘
桂花师傅——指初出茅庐、没有本事的师傅
头大心慌——指人自以为了不起
敲瓦片儿——指大家聚集吃饭,大家分摊出钱
碰头磕脑——做事不顺当,挫折多
三不知头——忽然之间,出其不意挖脚底板一说别人以前不光彩的事
吃空心汤糊——比喻向别人许了愿而不能兑现
钉头碰铁头——比喻硬碰硬,互不相让
为好跌一跤——意谓出于好的愿望办了某事,不仅不被理解,反遭人怨
回汤豆腐干——指人被辞退而复人
吃隔夜螺蛳——喻人说话哼嗦,纠缠不清
蚂蚁扛鲞头——比喻人多活少,许多人聚在一起做少量的工作
歪了头由自己说——意谓听不进意见,自以为是
灾(cai的音)星婆——旧时泛指作风不正派的女性
木狼——旧时泛指男性流氓 语西湖里放酱油——无济于事
吃得麦稀饭游西湖——穷开心
一根鸡毛当令箭——小题大做
一脚跨过钱塘江——说大话
城隍山上看火烧——幸灾乐祸
西湖是没有盖儿的——要死自己去死
西湖边搭草棚——煞风景
做梦游西湖——想得美
西湖里挖月亮——枉费心机
白娘子遇许仙——两相情愿
白娘子哭断桥——怀念旧情
梁山伯遇祝英台——前世一劫
黄牛钻狗洞——大小不符
猢狲头上放鸭蛋——滑而又滑
痱子当作发背医——小题大作
屁股里吃人参——后(候)补
烧香望和尚——一带两便
王府里招亲——大来大去
叫化子吃死蟹——只只鲜
姜太公的坐骑——四不像
蜻蜓咬尾巴——白吃自
荷叶包刺菱——里戳出
半空里的灰尘——无着落
大蒜叶儿打气——混葱(充)
外婆的鞋样儿——老花头
床底下放鹞儿——一世不得高
拷儿鲞都是头——主意多
寿星老儿吃砒霜——活得不耐烦
老虎打雄——一回头
屁股画眉毛——大脸孔
吊死鬼搽粉——死要面子
老太婆坐花轿——浑沌沌
石板上甩乌龟——硬碰硬
和尚拜丈母——没遇着过
火筒里煨鳗——直死
牛皮兜儿——点水不漏
豆芽菜切丝儿——细做
四金刚腾云——悬空八只脚
四金刚买帽儿——大头寸
饭店里的臭虫——吃客
泥水打墙——两面光
黄连树下弹琴——苦中作乐
三个指头捏田螺——十拿九稳
芥菜子掉在针眼里——碰巧
黄鼠狼跟了黄瓜宕——盲目追随 杭州风,一把葱;
花簇簇,里头空。(旧指一些杭州人,只讲空话不务实)
苏空头,杭铁头。(旧指一些苏州人不实在,杭州人刚直且强硬)
钱塘不管,仁和不收。(今杭州市区历史上曾分属钱塘和仁和两县管辖,此语谓某事或某地方谁都不管)
破雨伞里戳出。
要紧关头烤潮烟。
饭店门口摆粥摊。
苏州订货杭州卖,不讨钱赚只讨快。
红萝卜上在蜡烛帐上。
上赶江头,下赶湖墅。(江头即江干,说明做生意要信息灵,交易快) 急奔二龙头。(二龙头在江干,南宋时设西关于此。一说,当时西关甚热闹,人争趋之。另一说,西关每天下午规定关城门时间,外乡人来杭做生意要赶回去。今用此谚形容办事心急慌忙)
西湖日销寸金,西湖日产寸金。(西湖历史上为旅游胜地,消费大,而西湖历来又多产鱼虾莲藕,土特产丰富,收入好,故有此语)
城外楼外楼,城里天香楼。(指两个着名饭馆)
龙井茶叶虎跑水。(名茶、好水,被称为“双绝”)
初二、十六,店员吃肉。(旧杭州商界习俗)
西湖天下景,一世游不尽。(极言西湖景胜,景点极多,并随天时之变化而变化,无穷无尽)
西湖十样景。(指着名的西湖十景)
六桥三竺。(指苏堤六吊桥,上、中、下三天竺)
一湖二堤三岛。(一湖指西湖,二堤指苏堤、白堤,三岛指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
西湖六吊桥,间枝杨柳间枝桃。
独自个上城隍山。(譬喻人之无聊) 过了白堤有苏堤。(借指人做事要留有余地)
跳进西湖洗不清。(譬喻人受冤枉)
苏州头,绍兴脚,杭州姑娘好穿着。
春有两件,冬吃四肴。(杭州食俗,两件指盐件儿、葱包烩儿;四肴指豆腐皮、发皮、录笋、粉丝)
年三十的火,年初一的穿。
元旦书红,万事亨通。
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
打得船来,过了端午。(譬喻丢失时机)
端午不吃粽,到老无人送。
头伏火腿,二伏鸡,三伏吃个金银蹄。
年廿九,家家有;到除夕,家家急。(谓旧时除夕逼债)
春雾开百花双峰青,明日晴。(双峰指南高峰、北高峰)
九九落雪,西湖开裂。百年难遇岁朝春。(岁朝春指春节适逢立春)
踏雪迎春,大熟年成。(立春下雪年成好)
瘦人瘦马难过二月八。(谓二月初八,天气寒冷)
干净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干净年。(邋遢指下雨)
春东风,雨祖宗;夏东风,燥松松。
⑷ 去杭州旅行的话有哪些值得去的地方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丽的杭州欢迎你,如果你有幸来到杭州,那么小编将告诉你杭州经典一日游的8条不同路线。这8条路线,都是不同主题,不同趣味,赶紧收藏参考吧。预祝你在杭州玩的开心。
- 杭州
【杭州风情一日游】
推荐:宋城;灵隐寺;西溪湿地国家公园;杭州城市阳台
宋城,让你恍若在剧场里感受生动的穿越千年的故事。
灵隐寺,下半年有什么心愿可以虔诚地许下。
西溪湿地国家公园,可以在慢生活街区里面淘点纪念意义的武平。
杭州城市阳台,安静的灯光秀。和大金球合影绝对不用P背景,还可以花式合影!
图片分别是【宋城】【灵隐寺】【西溪湿地】【杭州城市阳台】
⑸ 杭州话谚语集锦
杭州是浙江省省会,下面是我整理的杭州话 谚语 集锦,一起来看看吧。
杭州话谚语摘抄
杭州风,一把葱;花簇簇,里头空。(旧指一些杭州人,只讲空话不务实)
苏空头,杭铁头。(旧指一些苏州人不实在,杭州人刚直且强硬)
钱塘不管,仁和不收。(今杭州市区历史上曾分属钱塘和仁和两县管辖,此语谓某事或
某地方现在谁都不管)
破雨伞里戳出。
要紧关头烤潮烟。
饭店门口摆粥摊。
苏州订货杭州卖,不讨钱赚只讨快。
红萝卜上在蜡烛帐上。
上赶江头,下赶湖墅。(江头即江干,说明做生意要信息灵,交易快)
急奔二龙头。(二龙头在江干,南宋时设西关于此。一说,当时西关甚热闹,人争趋之
。另一说,西关每天下午规定关城门时间,外乡人来杭做生意要赶回去。今用此谚形容办
事心急慌忙)
西湖日销寸金,西湖日产寸金。(西湖历史上为旅游胜地,消费大,而西湖历来又多产
鱼虾莲藕,土特产丰富,收入好,故有此语)
城外楼外楼,城里天香楼。(指两个着名饭馆)
龙井茶叶虎跑水。(名茶、好水,被称为“双绝”)
九九落雪,西湖开裂。
百年难遇岁朝春。(岁朝春指 春节 适逢 立春 )
踏雪迎春,大熟年成。(立春下雪年成好)
瘦人瘦马难过二月八。(谓二月初八,天气寒冷)
干净 冬至 邋遢年,邋遢冬至干净年。(邋遢指下雨)
杭州话谚语精选
初二、十六,店员吃肉。(旧杭州商界习俗)
西湖天下景,一世游不尽。(极言西湖景胜,景点极多,并随天时之变化而变化,无穷
无尽)
西湖十样景。(指着名的西湖十景)
六桥三竺。(指苏堤六吊桥,上、中、下三天竺)
一湖二堤三岛。 (一湖指西湖,二堤指苏堤、白堤,三岛指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
)
西湖六吊桥,间枝杨柳间枝桃。
独自个上城隍山。(譬喻人之无聊)
过了白堤有苏堤。(借指人做事要留有余地)
跳进西湖洗不清。(譬喻人受冤枉)
苏州头,绍兴脚,杭州姑娘好穿着。
春有两件,冬吃四肴。(杭州食俗,两件指盐件儿、葱包烩儿;四肴指豆腐皮、发皮、
录笋、粉丝)
杭州话谚语推荐
年三十的火,年初一的穿。
元旦 书红,万事亨通。
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
打得船来,过了端午。(譬喻丢失时机)
端午不吃粽,到老无人送。
头伏火腿,二伏鸡,三伏吃个金银蹄。
年廿九,家家有;到 除夕 ,家家急。(谓旧时除夕逼债)
春雾开百花
双峰青,明日晴。(双峰指南高峰、北高峰)
杭州话谚语集锦相关 文章 :
1. 关于成功的格言 谚语
2. 标题
3. 高考常考千古名句分类大全
4. 关于读书的英语名言
5. 关于金钱财富的经典谚语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