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满族历史
历史上,满族的社会形态经历了几个阶段。
十六世纪中叶至十七世纪初时,满族的直系祖先女真人,当时分为三大部,其中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处于奴隶制社会,发展较缓慢的东海女真其社会形态仍处于原始公社氏族部落时期。
满族进入辽沈地区后,由于一系列政治、经济的变革,其社会形态开始向封建社会转化。1644年,顺治帝迁都北京,之后由于承袭了明朝全部封建法制和政权模式,满族社会完全进入封建社会。留在关外的满族有的则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鸦片战争爆发之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定,中国社会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49年,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满族人民生活在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中,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
满族的社会政治在中国历史上曾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1616年,建州女真(满族的前身)的杰出首领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在赫图阿拉(辽宁新寅县老城)建立“大金国”,史称“后金”,这是奴隶主的政权。八旗制度是其基本的政治制度。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标志着后金政权的进一步巩固与扩大。1644年,顺治帝迁都北京,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几乎承袭了明朝全部封建法制和政治制度。
满清入关后,为了扩大和巩固政治经济上的封建特权,清王朝制定了一系列以民族压迫形式表现出来的阶级压迫政策。一方面,满清贵族掌握军政大权,在政治上处于极其优越的地位;另一方面,满清统治者相继推行了剃发、易服、投充和逃入法等民族压迫和奴役政策。当时的社会矛盾是以阶级矛盾为实质的民族矛盾。从康熙年间开始,由于满清统治者进行了许多改革,社会主要矛盾才趋于缓和。
从康熙初年到鸦片战争以前,满清政府通过平等三藩与准噶尔部贵族分裂集团,以及统一台湾等国内战争,实现了全国的统一,通过历次制止外国侵略的自卫战争,巩固了中国的边疆。又根据各地区不同情况,进行了一系列地方行政制席的改革,其中包括对西南各省进行的大规模的“改土归流”,确定了对全国各地区由中央直接派员进行管辖而又适合各地特点的地方行政制度,对巩固和确立中国统一和领土完整起到了关键作用。
由于满清政府实行“闭关自守”的外交政策,再加上封建专制王朝政治上的腐败,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中国已远远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鸦片战争之后,清廷被迫签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清廷变成了洋人的朝廷,满清政权开始了衰落的过程。满族中的一些开明人士及中下级官员在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开始进行政治上的变革。1898年,光绪帝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性质的政治纲领,力图变法维新,但是受到以清太后叶赫拉那氏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和破坏,最终失败。
1911年,满清王朝被辛亥革命推翻。
1932年,日本帝国主义利用满清废帝光绪,在东北建立了“满洲国”傀儡政权,东北沦为殖民地。
1949年,新中国成立。满族人民成为中华民族中平等的一员。在“民主、平等和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下,满族人民的政治权利得到保障。根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满族的聚居区建立了自治县、自治乡,让满族人民行使自治权。通过民主选举,满族人民同其他各族人民代表一起,共同参与国事,行使管理国家大事的权力。
2. 中国的两个翻译cathay和china的来历
”Cathay“起源于公元10至13世纪在我国北方(含东北和西北部)广大地区由契丹族建立的契丹国(即辽和西辽),经由阿拉伯语而进入西方语言。
”China“源于春秋秦国的名字,这很大程度上是公元前600年左右秦穆公晋文公争霸的结果。
英国在十九世纪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实际上是Cathay与China并用的。
在不同时期对中国的不同称呼。在英国方面,拉丁语中的Cataya一词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进入英语,并逐步演化成cathay。1625年John Fletcher在其《妇人的奖赏》(womans)剧本中还在用Cataya,而到1823年GorgeG、Byron在其《唐璜》(Don Juan)长诗中则已经以Cathay指称中国了。
这个情况甚至直到今天还在部分欧洲国家存在。契丹在保加利亚语,俄语里是对中国的称呼。在古典英语里有cathay,而现代英语是China。类似的还有意大利语catai/cina, 葡萄牙语catai/china,西班牙语catay/china。
(2)杭州清朝旧称是什么扩展阅读
20 世纪中国的历史学家和文献学家为追寻“中国”一词的起源和意义下了很大的工夫。根据一项完整的调查——此调查用 20 页的篇幅罗列了秦统一前“中国”一词的使用情况。
学家定义了 19 世纪之前“中国”一词所涉及的五种含义:(1)京师;(2)国境之内;(3)诸夏之领域;(4)中等之国(周朝较小诸侯的王国,当时周被称为“天下”);(5)中央之国。
以上含义无一指涉现代民族国家。在帝国时期开始后的两千年里,“中国”一词不再具有重要性,它通常指的是王朝的中心,或者用来区分华夏与北方草原游牧部落之间的疆域。
到 1860 年代,这些用法进入了清朝外交文件中。可以看到的是,这一时期,“ China /中国”两个词语在国际条约的翻译之中发生了连结,成为了对等物,指的既是领土,又是建立于这一领土之上的国家。
“中国”一词出现在官方文件中的频率不断增加,特别是对外国文件中提到“ China ”一词作出回应时,几乎可以与“大清国”互换使用。它不再指“中央的诸国”;当用来表述一个单数的主权实体中国时,该词的历史指示物消失了(并且最终被遗忘了)。
3. 各个朝代的宫殿都在什么地方
1、秦朝
咸阳宫,秦帝国皇宫,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咸阳市东区
2、隋朝和唐朝
太极宫,是隋、唐两代的皇宫。位于长安城中轴线北部,始建于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年),隋称大兴宫,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年)改称太极宫。因其为唐帝国的正宫,故又称“京大内”,唐高宗时期修大明宫后改称太极宫为“西内”。
3、宋朝
北宋定都以后,仍沿用五代宫苑旧址,但对五代时期的宫殿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扩建,扩建后的东京宫殿称为大内、宫城。
4、元朝
大安阁建于元至元三年,是忽必烈攻陷南宋汴京后,“取故宋熙春阁材于汴,稍损益之,以为此阁,名曰大安。”元朝皇帝在这里举行重大的朝政典礼,如皇帝登基、接见外国使者等。
5、明朝和清朝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
4. 中国各城市的古时名称是什么
1、西安,古称长安、镐京,是陕西省会、副省级市、关中平原城市群核心城市,曾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 ,是“一带一路”核心区、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是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工业基地 。
西安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先后有十多个王朝在此建都,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之一 。
2、南京,简称“宁”,古称金陵、建康,是江苏省会、副省级市、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 。
历史上南京既受益又罹祸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度不凡的风水佳境,过去曾多次遭受兵燹之灾,但亦屡屡从瓦砾荒烟中重整繁华。且在中原被异族所占领,汉民族即将遭受灭顶之灾时,通常汉民族都会选择南京休养生息,立志北伐,恢复华夏。
大明、民国二次北伐成功;东晋、萧梁、刘宋三番北伐功败垂成。南宋初立,群臣皆议以建康为都以显匡复中原之图,惜宋高宗无意北伐而定行在于临安,但迫于舆论仍定金陵为行都。太平天国以南京为都,也以驱除异族统治为动员基础和合法性之一。
所以南京被视为汉族的复兴之地,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价值。故朱偰先生在比较了长安、洛阳、金陵、燕京四大古都后,言“此四都之中,文学之昌盛,人物之俊彦,山川之灵秀,气象之宏伟,以及与民族患难相共,休戚相关之密切,尤以金陵为最。”
3、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大致算起来有二十多个别称。
燕都,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灭商以后,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据说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都”。幽州,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舜典》:“燕曰幽州。”两汉、魏、晋、唐代都曾设置过幽州,所治均在北京一带。
京城,京城泛指国都,北京成为国都后,也多将其称为京城。南京,辽太宗会同元年(938年),将原来的幽州升为幽都府,建号南京,又称燕京,作为辽的陪都。当时辽的首都在上京。大都,元代以金的离宫今北海公园为中心重建新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改称大都,俗称元大都。
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灭掉元朝后,为了记载平定北方的功绩,将元大都改称北平。北京,明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取得皇位后,将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建北京城,并准备迁都城于此,这是正式命名为北京的开始,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京师,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改称京师,直至清代。京兆,民国废顺天府,置京兆地方,直隶中央,其范围包括北京大部分地区,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京兆地方,改北京为北平。
4、开封,简称“汴”,古称老丘、汴州、汴梁,是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文化旅游城市、中原城市群核心区的中心城市之一 。
5、洛阳市,简称“洛”,别称洛邑、洛京,河南省地级市,洛阳市总面积15230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803平方公里,河南省西部,东西长约179公里,南北宽约168公里。横跨黄河中下游南北两岸,东邻郑州市,西接三门峡市,北跨黄河与焦作市接壤,南与平顶山市、南阳市相连 。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西安
网络-南京
网络-北京
网络-开封
网络-洛阳
5. 中国历史建筑文化遗产有哪些
1、北京故宫。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为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
2、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点旅游景点。
3、长城(Great Wall),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1961年3月4日,长城被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12月,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4、天坛,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在北京市南部,东城区永定门内大街东侧。占地约273万平方米。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干隆、光绪时曾重修改建。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之场所。
5、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坐落在北京城西南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脚下,是一座古人类遗址博物馆,始建于1953年。1929年,中国古人类学家裴文中先生在龙骨山发掘出第一颗完整的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震撼了全世界。
6. 杭州又称什么
杭州又称临安、钱塘、武林、腰鼓城。
1、武林:杭州之旧称。至今“武林”仍是杭城的重要地名,如武林路、武林广场、武林门等即是。武林之名最早出自《汉书》,与境内武林山有关。
2、钱塘:钱唐县是杭州的前身,设立于秦朝或者战国时期,是今杭州市区内出现的第一座县城。南陈钱唐县升格为钱唐郡,隋改置杭州,下辖钱唐县等。“钱唐”至唐改名“钱塘”,此后钱塘县作为县名沿用至清朝。
3、临安:临安原为杭州下辖一县之名,南宋时称杭州为临安府。故南宋时期的三部地方志皆以“临安”命名(《乾道临安志》《淳佑临安志》《咸淳临安志》),此临安即指杭州。
4、腰鼓城:得名于五代吴越,钱镠第二次筑杭州城后,彼此独立的州城与县城被包进一座大城内,此城南北距离大而东西距离小,形似“腰鼓”。遂有此名。
(6)杭州清朝旧称是什么扩展阅读:
杭州古代的历史沿革:
1、西汉承秦制,杭州仍称钱唐。新莽时一度改钱唐为泉亭县;到了东汉,复置钱唐县,属吴郡。
2、隋王朝建立后,于开皇九年(589年)废郡为州,“杭州”之名第一次出现。并桐庐入钱唐县,下辖钱唐、余杭、富阳、盐官、于潜、武康六县。
3、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偏安东南,建都于杭州。当时的杭州,治在钱塘,辖钱塘、钱江、盐官、余杭、富春、桐庐、于潜、新登、横山、武康十县
4、元至元十三年(1276),设两浙大都督府,又改设安抚司,十五年(1278)升杭州路,为江浙行省省会。明代改杭州路为杭州府,为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治所。
5、清初,在杭州城西沿西湖一带建造“旗营”,俗称“满城”。城墙周围十里,南至今开元路,北靠法院路,东临中山中路附近,西面包括湖滨公园,并辟有六座城门,总占地1436亩,成为杭州的“城中城”(民国初年拆除)。
光绪二十一年,清政府在中日战争中失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杭州开为日本通商商端口,拱宸桥辟为日本租界。随着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和洋务运动的兴起,杭州的近代工业也逐渐发展起来。
7. 杭州古称有哪些
1、钱唐:钱唐是杭州市区内出现的第一座县城,南陈时期升为钱唐郡,唐朝改名为钱塘。此后钱塘这个名称沿用至清朝。
2、武林:武林是汉朝时杭州旧称,直到现在还有许多以武林命名的地方,比如武林门、武林路、武林广场等,武林之名出自《汉书》,与武林山有关。
3、泉亭:西汉末,王莽掌权,改钱唐县为泉亭,故址在灵隐山下,光武帝刘秀复国后,又改泉亭为原名钱唐县。
4、临江:建安十三年,曹操设立临江郡,南朝宋国在大明三年升乌江县为临江县,杭州就在此区域内,南朝梁国升临江县为临江郡。
5、钱江:五代时梁国在钱塘江流经之处设了两个县,钱唐和钱江,钱江这个名字来自于钱塘江的称谓。
6、余杭:相传大禹治水时曾经过杭州,所以杭州得名禹航,余杭的名称由此谐音而来。
7、西都:在吴越国时期,杭州是它的国都,当时被人们称为“西府”和“西都”。
8、仁和:杭州原设立两个县,分别为钱江县和钱塘县,北宋时期,改钱江县为仁和县。
9、临安:临安是宋高宗迁都杭州时取的名字。
10、杭县:到了民国时期,将钱塘县和北宋时期改名为仁和县的钱江县,合二为一,称为杭县。
11、杭州是浙江省省会和经济、文化、科教中心,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杭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杭州湾西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延伸交点和“网上丝绸之路”战略枢纽城市。
8. 杭州有什么别名
杭州又称临安、钱塘、武林、腰鼓城。
1、武林:杭州之旧称。至今“武林”仍是杭城的重要地名,如武林路、武林广场、武林门等即是。武林之名最早出自《汉书》,与境内武林山有关。
2、钱塘:钱唐县是杭州的前身,设立于秦朝或者战国时期,是今杭州市区内出现的第一座县城。南陈钱唐县升格为钱唐郡,隋改置杭州,下辖钱唐县等。“钱唐”至唐改名“钱塘”,此后钱塘县作为县名沿用至清朝。
3、临安:临安原为杭州下辖一县之名,南宋时称杭州为临安府。故南宋时期的三部地方志皆以“临安”命名(《乾道临安志》《淳佑临安志》《咸淳临安志》),此临安即指杭州。
4、腰鼓城:得名于五代吴越,钱镠第二次筑杭州城后,彼此独立的州城与县城被包进一座大城内,此城南北距离大而东西距离小,形似“腰鼓”。遂有此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