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杭州西湖是怎么形成的"
“西湖”来历
说起西湖的来历,有着许多优美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上的玉龙和金凤在银河边的仙岛上找到了一块白玉,他们一起琢磨了许多年,白玉就变成了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颗宝珠的珠光照到哪里,哪里的树木就常青,百花就盛开。但是后来这颗宝珠被王母娘娘发现了,王母娘娘就派天兵天将把宝珠抢走,玉龙和金凤赶去索珠,王母不肯,于是就发生了争抢,王母的手一松,明珠就降落到人间,变成了波光粼粼的西湖,玉龙和金凤也随之下凡,变成了玉龙山(即玉皇山)和凤凰山,永远守护着西湖。 其实,西湖是一个泻湖。根据史书记载:远在秦朝时,西湖还是一个和钱塘江相连的海湾。耸峙在西湖南北的吴山和宝石山,是当时环抱着这个小海湾的两个岬角。后来由于潮汐的冲击,泥沙在两个岬角淤积起来,逐渐变成沙洲。此后日积月累,沙洲不断向东、南、北三个方向扩展,终于把吴山和宝石山的沙洲连在一起,形成了一片冲积平原,把海湾和钱塘江分隔了开来,原来的海湾变成了一个内湖,西湖就由此而诞生了。
关于“西湖”这个名称,最早开始于唐朝。在唐以前,西湖有武林水、明圣湖、金牛湖、龙川、钱源、钱塘湖、上湖等名称。到了宋朝,苏东坡守杭时,他咏诗赞美西湖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人别出心裁地把西湖比作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美人西施,于是,西湖又多了一个“西子湖”的雅号。
Ⅱ 西湖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西湖之水皎洁晶莹,宛若明镜明珠。四周吴山、宝石山南北环抱,若龙凤戏珠。民间传说,有一条玉龙、一只金凤从王母娘娘手中夺回明珠化为西湖,由自己朝夕守护。传说毕竟是人们神奇虚幻的想象,饱含着真善美的愿望。
古时由于文化知识的局限,千百年来很少有人去认真探寻西湖形成的秘密。直到近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界有识之士才开始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来探讨西湖的形成。最早用地质学观点解释西湖成因者是日本地质学家石井八万次郎。1909年,他在东京《地质学杂志》中撰文称,西湖与日本的中禅寺湖相似,南山为古生代岩层的山坡,溪水北流,为西湖北山的火山岩堵塞而成。
1920年,我国着名科学家竺可桢考察西湖,首先提出西湖原是一礁湖,是钱塘江口一小湾,后来由于钱塘江夹带的砂土堵塞其湾口而成的假说。
西湖究竟怎样形成?经过地质工作者的多年勘测研究,“泻湖”说流传最广。这一假说认为,至少距今两千多年前,西湖还是一个浅海湾,除个别山岭外全部淹没在海水之中。随着海水的冲刷,海湾四周的岩石逐渐变成泥沙沉积,使海湾变浅,钱塘江也带来泥沙,在入海口沉积。泥沙越积越多,最终将海水截断,内侧的海水就形成了一个湖。这种现象在地质学上称为“泻湖”。起初,泻湖还随着潮水出没。后来,经过劳动人民多次筑海塘阻拦海水,再加上海平面下降,西湖才正式形成。
今天的人们很难想象,秀美的西湖曾是惊涛拍岸的海湾,千百年前的“沧海变桑田”毕竟在千百年前,假说也尚未完全证实。近年来,有地质学家提出:确切地说,西湖不是一个典型的泻湖。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关于西湖形成的详细机制、形成的确凿年代等,至今仍然是一个谜。
Ⅲ 杭州西湖湖是怎样形成的
西湖之名的由来
杭州西湖,最早据东汉班固《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记载:“武林山,武林水所到之处出。东入海,行八百三十里”。 一般认为,武林山即今灵隐、天竺一带群山的总称,而发源于这一带的南涧,北涧等山涧汇合为金沙涧,东流注入西湖,是西湖最大的天然水源。因此“武林水”之名是最早见于记载的西湖的名字。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县南江侧,有明圣湖,父老传言,湖有金牛,古见之,神化不测,湖取名焉”。此时衍生出西湖较早的另外两个古称:明圣湖和金牛湖。
约东汉时,一名叫华信的地方官,在西湖以东地带筑塘抵捍钱塘江咸潮而得名钱塘湖。这是唐唐以前西湖通用的名称。白居易诗文中每每提及钱塘湖,如《答客问杭州》中“山名天竺堆青黛,湖号钱塘泻绿油”。诗人张祜也有诗作题为《早春钱塘湖晚》。
出现“西”湖之称,是由于早前的钱塘县城,隋以后从位处西湖之西,迁建到西湖之东,也就是原来在城东的钱塘湖,现在位于城西了。湖居城西,故名西湖,这和全国其他地方同名西湖者是一样的。至迟在唐代,“西湖”这个称呼已经被频繁使用,同样是白居易诗文,就经常用“西湖”一词,如其诗题有《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西湖别》等等。
北宋诗人苏轼(东坡)在他的名篇《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中咏“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千古绝唱后,西湖又有了西子湖的美名。西子即春秋时越国的绝代佳人西施。比较天下数十以西湖命名的湖泊,也惟有杭州西湖当得起如此盛誉。南宋时,西湖出现了畸型的繁华艳丽,偏安江南的统治集团不思恢复故土,却沉湎于湖光山色,奢靡享乐之中,一掷万金,花天酒地,西湖于是又被人称为“销金锅”,非常恰当,也非常辛辣。
除上文提及的名称外,西湖尚有众多别名,如:龙川、钱源、石函湖、放生池、上湖、高士湖、明月湖、美人湖等等。每个别名,各有来历。石函湖是因唐长庆年间白居易筑石函以蓄泄湖水而来;上湖是相对于其北地势较低的下湖而言;放生池是由于北宋天禧年间杭州郡守王钦若奏请以西湖为放生池而得;贤者湖系南宋文人楼钥以西湖有贤者之风而称。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西湖拥有这么多的芳名雅号,正好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她悠久的历史,秀丽的风貌,丰富的文化意蕴和迷人的魅力。
Ⅳ 西湖是怎样形成的
五代吴越国,西湖多年不修,为葑草蔓蔽。
宋景德间,钱氏归宋后,废湖兵,西湖又复湮塞。湖面一半为僧民所占。
宋庆历间,葑土日塞,多为豪族占据,湖水益狭。
宋熙宁间,六井及沈公井俱废。
宋元祐间,湖上葑田约二十五万余丈(约四千一百多亩),几近半个西湖被塞。江河行船不通,六井亦几于废。
南宋乾道元年以后,临安居民日盛,河流渐塞,舟行困难,西湖淤积。
南宋淳祐间,大旱,湖水尽涸。
元代,苏堤以西湖面尽为桑田;苏堤六桥之下,水流如线。
明初,西湖渐成平田,水塞不通。
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西湖葑滩严重。440余亩湖面被占为田荡(合约0.29平方千米)3120余亩湖面淤塞成浅沙滩(合约2.08平方千米)。
民国元年(1912年),浙江军政府政事部主持拆除钱塘门至涌金门城墙和旗营城垣,辟新市场,沿湖筑湖滨路,离湖20米处设栏,内杂莳花木,称湖滨公园。
民国十七年(1928年),浙江省政府在第三公园码头建立陈英士铜像;次年,国民党浙江省党部于第二码头建“北伐阵亡将士纪念塔”。
民国十九年(1930年)春,杭州市政府在长生路之北至钱塘门头,用浚湖之泥填为平地,约21亩余,辟为第六公园。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杭州市政府开始在第五公园码头,筹建八十八师“淞沪战役阵亡将士纪念碑”。
2002年开始,杭州实行环湖公园景点免费开放。
(4)杭州西湖是怎么形成的扩展阅读:
西湖的发展:
2002年起,杭州市实施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先后建成西湖南线景区、杨公堤景区、湖滨新景区、梅家坞茶文化村、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两堤三岛景区、龙井茶文化景区、灵隐新景区、吴山新景区、高丽寺、八卦田遗址公园等项目,重建、修复历史文化景点150多个。
1982年,西湖被评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1992年,西湖被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
2007年,杭州市西湖风景名胜区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Ⅳ 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
湖生成原因,可以断定是一个泻湖。西湖的地形,南、西、北三面均为山所围绕,惟有东面是一个冲积平原,浙江省城就在这个冲积平原之上,所有泥土,统是钱塘江带下的沉淀积成。大凡河流所带泥沙到了河口,一部分就要沉下来,一则因为河流入海受了海水的阻力,速率减缩;二则因为海水含盐分,盐分能减少河水分子的凝聚力。有了上述两层原因,凡是长江大河,如埃及的尼罗河,印度的恒河,以及我国黄河、长江,到了入海地方,均成有三角洲。照这样看来,杭州附近冲积平原,不过是钱塘江所成的一个三角洲。我们若再进一层来考察西湖近旁的地质,就晓得不但西湖东面有冲积土,就是西面也有冲积土,假使我们能追想钱塘江初成时候情形,一切冲积土尚未沉下来时,现在杭州所在地方,还是一片汪洋,西湖也不过是钱塘江口左近的一个小小湾儿。后来钱塘江沉淀慢慢的把湾口塞住,变成一个泻湖。初成的时候,里湖的面积比较现在的外湖还大。后来因南北诸高峰川流汇集,如玉泉、两峰涧、龙井等溪水所带下的泥土,流入湖中以后,速率顿减,就淤积起来。里湖因在靠山这一边,所以淤积得快。如耿家步、金沙港、茅家端口等处,就是溪流带下的冲积土所成的。倘使没有宋、元、明、清历代的开浚修茸,不但里湖早已受了淘汰,就是外湖恐怕也要为淤泥所充塞了。换言之,西湖若没有人工的浚掘,一定要受天然的淘汰。现在我们尚能徜徉湖中,领略胜景,亦是人定胜天的一个证据了。在夏季时候,外湖的水平均不过四英尺深,里湖因靠近山边,所受的沉淀比外湖较多,所以水亦较外湖浅。惟苏堤六桥、玉带桥、西泠桥之下,水度略深,最深的地方大约在六英尺左右。这是因为湖中水平如镜,流动极缓,水中所含最微渺的泥粒,也都沉下来。独堤上诸桥为湖水交通咽喉,自里湖流入外湖必经之路,湖水流行较速,水中微细的泥土不能沉降。试观西湖各处,香灰泥堆积很深,独在西泠桥上,注目俯观,水清澈底,能见岩石,即因水流湍急,香灰泥不能留足之故。现在西湖情形照上面看来,是由于钱塘江带下泥土淤积,塞住原有的湾口而成。至于西湖生成的年代,离现在有多久,这个问题,却不容易解决,从历史上眼光看起来,西湖生成时代是很久远。唐代以前,虽则寂然无闻,自从李邺侯、白居易、苏东坡先后服官武林以来,西湖的名就声闻全国。但从地质学上眼光看起来,西湖生成却是很近来的一桩事,在地质学上最近的一个时代。这个时代,就是冲积时代。世界人类的产生,在洪积时代的末期,冲积时代的初期,所以西湖的生成,当然在世界有了人类以后。西湖南、西、北三面的岩石,统是很老。西北方面如葛岭、宝石山等,系粗面岩所构成的。粗面岩是一种火成岩,它的分布在我国南部滨海非常广大。据德国着名地质学家李希霍芬之考察,自宁波至香港南海一带,斑岩(粗面岩与石英斑岩是一类的岩石)之多,可称世界第一。这种石英斑岩与粗面岩,是火山所喷出而成的。喷出时期,据美国地质学家威利斯之推测,大概在三叠纪与侏罗纪之间。西湖的南部同西部,如九曜山、石屋岭、南高峰以及灵隐等,统是砂岩及石灰岩所造成的,其中尤以石灰岩分布最广。石灰岩所成的山峰,最足惊心动目的,要算云林寺面前的飞来峰,苍翠玉立,突兀峥嵘,它上面还刻有许多佛像,宛如天成的一座假山。西湖近旁岩洞很多,如玉乳洞、石屋洞等,也是石灰岩生成的。石灰岩与砂岩生成的年代,比北部的粗面岩还要久远,大约在古生代的石炭二叠纪(离现时差不多有三亿年)。西湖南、西、北三面的岩石虽然很古,但西湖东岸的泥土却是很新,是在冲积时期才成的,我们要晓得西湖生成年代的久远,只要晓得钱塘江排泄的沉淀,把现在杭州淤积为大陆的时候就是了。自从西湖生成以来,钱塘江的三角洲渐渐在海中推广,到现在已达杭州湾口,离杭州省城约有一百二十英里之遥。假使我们去推测钱塘江三角洲每年在海中伸张的速率,那末西湖生成的时代就不难知道了。钱塘江河身的长短,河域的大小,同欧洲隆河与坡河不相上下,从下面可以看出来:隆河河身长五一○英里;坡河四一八英里;钱塘江四○○英里。隆河流域平方英里九四八○○;钱塘江二四○○○。隆河取源处高度一二○○○——一五○○○英尺;坡河一二六○八英尺;钱塘江五九○○英尺。隆河同坡河流入地中海,河口海底深度,同波浪强弱,与钱塘江口情形差不多。独坡河与隆河取源均在阿尔卑斯山上,比较钱塘江取源安徽黄山的高度,有两倍多,所以钱塘江三角洲生长速率,应该没有隆河同坡河的三角洲这样快。隆河的三角洲,在一千五百年中增长十五英里,平均每百年增长一英里。坡河的三角洲在一千八百年中增长二十英里,每百年增长也差不多一英里。若使钱塘江的三角洲增长同坡河、隆河一样快,每百年增长一英里,要积一百二十英里长的沉淀,就要一万二千年。照这些算来,西湖的生成,至少在一万二千年以前了。
Ⅵ 杭州西湖的奇特之处在哪里怎样形成的
地质成因
西湖古称武林水、钱塘湖,又名西子湖,西湖原本为海湾,因江潮挟带泥沙长期堆积,日积月累,使海湾与大海隔绝,形成泻湖,又经历代不断疏浚建设,最终成为半封闭之浅水风景湖泊。西湖形态为近于等轴的多边形,湖面被孤山及苏堤、白堤两条人工堤分割为5个子湖区;湖中有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岛。子湖区间由桥孔连通,各部分的湖水不能充分掺混,形成各湖区水质差异的特点。大部分径流补给先进入西侧3个子湖区,再进入外西湖。湖水总面积6.145平方公里。总容积0.1247亿立方米,平均水深1.235米。
人为因素
白居易
西湖从形成迄,也就是两千年的历史。然而在西湖两千多年的历史里,有两个人物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公元822年,年过半百的白居易来到美丽的杭州任刺史,官场失意的他在看到西湖山水时,精神为之一振。到杭州的当天,他就迫不及待地写了《杭州刺史谢上表》,从此开始了伟大诗人与美丽山河的千古绝恋。白居易在杭州的政绩多不胜数,但其中最突出的是疏通六井和筑西湖湖堤。他首先疏通的是李沁四十年前开凿的六井,其次便是整治西湖,筑建白堤。
苏东坡
在杭期间,他赈灾安民、治理河道。公元1090年,他亲自为西湖请命,上书宋哲宗,写下历史性的文件《乞开杭州西湖状》,那着名的断言:“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便出于此。这之后,一场前所未有的西湖整治行动开始了。从夏到秋,苏东坡发动全城募捐,动用了20万民工,用淤泥葑草,便筑就了今天的这道举世闻名的——苏堤。 苏东坡在杭期间,筑堤一条,吟诗千首,从这时起,才真正成为人们流连忘返的风景胜地。 1508年3月,元朝贤太守杨孟瑛动用民夫八千,历时152天,拆毁田亩3481亩,恢复西湖旧观。所挖的葑泥,一部分给乡党先贤苏东坡的苏堤,将其填高了二丈,拓宽了五丈三尺,两岸遍植杨柳,苏堤重新恢复了“六桥烟柳”的固有景色。另一部分淤泥,便另筑一堤,与苏堤并驾齐驱,从栖霞岭起,绕丁家山直至南山,杭人感激郡守对西湖山水百姓的一片厚爱,遂呼之为“杨公堤”。 西湖,从一个大海湾,再一个泻湖,再到一个风景湖泊,我们的祖先临湖而居,生生不息。可以说西湖的历史,就是一部保护与治理的历史。这其中贯穿了中国传统山水文化的精神和理念,体现了西湖历史文化的延续性。
西湖景点的历史演变情况:
1.西湖文化名字由来
杭州西湖的名称,最早据东汉班固《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记载:“武林山,武林水所到之处出。东入海,行八百三十里”。 一般认为,武林山即今灵隐、天竺一带群山的总称,而发源于这一带的南涧,北涧等山涧汇合为金沙涧,东流注入西湖,是西湖最大的天然水源。因此“武林水”之名是最早见于记载的西湖的名字。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县南江侧,有明圣湖,父老传言,湖有金牛,古见之,神化不测,湖取名焉”。此时衍生出西湖较早的另外两个古称:明圣湖和金牛湖。 出现“西”湖之称,是由于早前的钱塘县城,隋以后从位处西湖之西,迁建到西湖之东,也就是原来在城东的钱塘湖,现在位于城西了。湖居城西,故名西湖,这和全国其他地方同名西湖者是一样的。至迟在唐代,“西湖”这个称呼已经被频繁使用,同样是白居易诗文,就经常用“西湖”一词,如其诗题有《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西湖别》等等。 北宋诗人苏轼(东坡)在他的名篇《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中咏“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千古绝唱后,西湖又有了西子湖的美名。 除上文提及的名称外,西湖尚有众多别名,如:龙川、钱源、石函湖、放生池、上湖、高士湖、明月湖、美人湖等等。每个别名,各有来历。
2.历朝的景点变化
自从南宋的迁都,给西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华,出现了名传千载的“西湖十景”。它们是:苏堤春晓、柳浪闻莺、花港观鱼、曲院风荷、南屏晚钟、三潭印月、雷峰夕照、平湖秋月、断桥残雪、双峰插云。 元人效仿宋代设:六桥烟柳、九里云松、灵石樵歌、孤山霁雪、北关夜市、葛岭朝暾、浙江秋涛、冷泉猿啸、两峰白云、西湖夜月”的“元十景”。 清初期添设:湖山春社、功德崇坊、海霞西爽、梅林归鹤、鱼沼秋蓉、莲池松舍、宝石凤亭、亭湾骑射、蕉石鸣琴、玉泉鱼跃、凤岭松涛、湖心平眺、吴山大观、天竺香市、云栖梵径、韬光观海、西溪探梅的“清十八景”。 清干隆年间命名了“西湖二十四景”,它们是:湖山春社、宝石凤亭、玉带晴虹、吴山大观、梅林归鹤、湖心平眺、蕉石鸣琴、玉泉鱼跃、凤岭松涛、天竺香市、韬光观海、云栖梵径、西溪探梅、小有天园、漪园湖亭、留余山居、篁岭卷阿、吟香别业、瑞石古洞、黄龙积翠、香台普观、澄观台、六和塔、述古堂。 直到现代的“新西湖十景”之后,又由2007年中国杭州西湖博览会评选出“西湖新十景”。
杭州西湖全景图
西湖的美既在于湖,也在于山。群山峻岭环绕着美丽的西湖:西南有龙井山、理安山、南高峰、烟霞岭,大慈山、临石山、南屏山、凤凰山、吴山等,总称南山;北面有灵隐山、北高峰、仙姑山、栖霞岭、宝石山等,总称北山;它们像众星捧月一样,捧着西湖这颗江南明珠。山体的高度虽然不超过400米,但峰奇石秀,林泉幽美。南北高峰遥相对峙,高插云霄。 1. 南宋时期的“西湖十景”,基本围绕着西湖分布,有的就位于湖上: 苏堤春晓、曲苑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 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 这十景各擅其长,组合在一起代表了古代西湖景观的精华,主要分布在西湖内湖地区和湖区中心。老十景或可称谓为内环景色。 2.“新西湖十景”是一九八五年经过杭州市民及各地群众积极参与评选,并由专家评选委员会反复斟酌后确定的,它们是: 云栖竹径、满陇桂雨、虎跑梦泉、龙井问茶、九溪烟树、 吴山天风、阮墩环碧、黄龙吐翠、玉皇飞云、宝石流霞。 这十景基本分布在靠近西湖的周围群山之中,以山景为主,景点面积较广,视野开阔。仅阮墩环碧是西湖中的小岛景色。新十景或可称谓为中环景色。 3.2007年杭州人民和各地群众又评选出了“西湖新十景”: 灵隐禅踪、 六和听涛、岳墓栖霞、 湖滨晴雨、 钱祠表忠, 万松书缘、杨堤景行、三台云水、梅坞春早、 北街梦寻.
这十景主要分布在距离西湖较远的群山峻岭之中,山因水清,水因山绿山水相映辉。湖滨晴雨、北街梦寻靠近西湖岸堤。西湖新十景或可称谓为外环景色。 苏堤春晓
其它景点还有“保俶挺秀、长桥旧月、古塔多情、湖滨绿廊、花圃烂漫、金沙风情、九里云松、梅坞茶景、西山荟萃、太子野趣、植物王国、中山遗址、灵隐佛国、岳王墓庙”等,具体称谓有待商榷。
Ⅶ 西湖怎样形成
古时由于文化知识的局限,千百年来很少有人去认真探寻西湖形成的秘密。直到近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界有识之士才开始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来探讨西湖的形成。最早用地质学观点解释西湖成因者是日本地质学家石井八万次郎。1909年,他在东京《地质学杂志》中撰文称,西湖与日本的中禅寺湖相似,南山为古生代岩层的山坡,溪水北流,为西湖北山的火山岩堵塞而成。
1920年,我国着名科学家竺可桢考察碃盯百故知嘎版霜保睛西湖,首先提出西湖原是一礁湖,是钱塘江口一小湾,后来由于钱塘江夹带的砂土堵塞其湾口而成的假说。
西湖究竟怎样形成?经过地质工作者的多年勘测研究,“泻湖”说流传最广。这一假说认为,至少距今两千多年前,西湖还是一个浅海湾,除个别山岭外全部淹没在海水之中。随着海水的冲刷,海湾四周的岩石逐渐变成泥沙沉积,使海湾变浅,钱塘江也带来泥沙,在入海口沉积。泥沙越积越多,最终将海水截断,内侧的海水就形成了一个湖。这种现象在地质学上称为“泻湖”。起初,泻湖还随着潮水出没。后来,经过劳动人民多次筑海塘阻拦海水,再加上海平面下降,西湖才正式形成。
今天的人们很难想象,秀美的西湖曾是惊涛拍岸的海湾,千百年前的“沧海变桑田”毕竟在千百年前,假说也尚未完全证实。近年来,有地质学家提出:确切地说,西湖不是一个典型的泻湖。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关于西湖形成的详细机制、形成的确凿年代等,至今仍然是一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