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朝鲜在历史上什么时候侵略过日本领土,前因后果是什么
"一衣带水",这个成语使用最频繁的用法,大抵就是形容我国与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关系。而对于朝鲜和日本的关系,我们最熟悉的也是日本侵略朝鲜。毕竟侵略朝鲜,在古代日本甚至算是一项长期"国策",相关事件多不胜数。但你可知,被日本当成"软柿子"的朝鲜,也曾主动向日本发起入侵?
② 日本为什么敢在明朝永乐时期,跟明朝撕破脸呢
明太祖朱元璋时期,他就确定了日本为明朝的“不征之国”,但私自在民间贩卖武器是肯定要诛杀的。
明成祖朱棣时期,由于他的实施的“自由贸易”政策,成了各国前来明朝进行商业贸易的原因之一。此类事件,曾经有大臣向朱棣汇报过,但朱棣认为此类事件没有关系,漂洋过海到这来卖点东西,赚点钱来补给前来的船费,人家也不容易,这是朱棣的思维。至于对明朝的倭寇骚扰,是在嘉靖时期出现的,此时日本进入南北朝分裂时期,一些残余落败的武士就成了海盗来中国的东南沿海一带抢劫。 而且明朝拥有当时比较先进的火铳,这种火铳通常在禁卫军手中,可能有官吏或者亲王、公主私自和日本使者交易,贩卖到日本作为武器,进行国内战争或对外战争使用。
谢谢采纳!
③ 日本人历代从倭寇开始侵略中国到现在
倭寇属于流寇,土匪性质,并不代表国家和民族。
甲午中日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的整个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 。这时在清廷内部,以光绪帝为首的主战派占上风。是年慈禧太后六十岁,她盼望从速结束战争,以免耽误她大办庆典,因此倾向和议,但迫于清议,一时尚不敢公然主和。在此阶段中,战争是在朝鲜半岛及海上进行,陆战主要是平壤之战,海战主要是黄海海战。
平壤之战发生于9月15日,是双方陆军首次大规模作战。当时驻守平壤的清军共三十五营,一万七千人;进攻平壤的日军有一万六千多人,双方兵力旗鼓相当。战斗在三个战场同时展开:其一为大同江南岸战场。晨三时,日军第九混成旅团在大岛义昌少将的指挥下,首先向大同江南岸清军发起进攻。太原镇总兵马玉崐督队英勇抗击,日军官兵死伤惨重,无力再战,大岛义昌负伤,只得下令退却,午后二时全部撤离战场。其二为玄武门外战场。玄武门为日军的主攻方向,因此集中了优势兵力,由立见尚文少将的第十旅团(又称朔宁支队)和佐藤正大佐的第十八联队(又称元山支队)担任主攻。高州镇总兵左宝贵登玄武门指挥,亲燃大炮轰敌,官兵感奋,英勇杀敌。激战中,左宝贵不幸中炮牺牲,其部下三位营官也先后阵亡,午后二时玄武门遂被日军攻陷。日军企图向城内推进,遭到清军阻击,只得退守玄武门。其三为城西南战场。晨七时,野津道贯中将亲率日本第五师团本队,从平壤西南用炮火掩护步兵冲锋,清军马队进行反击。至中午,野津道贯见难以得手,下令暂停攻击,退回驻地。此时对清军来说,战事尚有可为,但清军总统(总指挥)叶志超贪生怕死,于午后四时树白旗停止抵抗,并下令全军撤退。六天里,清军狂奔五百里,于21日渡鸭绿江回国。日军占领朝鲜全境。
黄海海战发生于9月17日 ,是中日双方海军一次主力决战。发生于鸭绿江口大东沟(今辽宁东沟)附近海面。北洋舰队参加战斗军舰为10艘,日本海军投入战斗军舰则有12艘。中午开战后,北洋舰队重创日本比睿、赤城、西京丸诸舰,但北洋舰队中致远舰亦受重创。管带邓世昌为保护旗舰,下令向敌先锋舰吉野猛冲,以求同归于尽,不幸中敌鱼雷,200余人牺牲。下午,北洋舰队10舰中 ,沉四、逃二、伤二,只余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依然奋勇搏战,并重创日本旗舰松岛。战至下午五时半,日本舰队撤离战场。
平壤、黄海战后,日本方面广造舆论,大肆渲染胜利,更加刺激了其扩大侵略战争的野心。而在清朝方面,身负军事指挥重任的李鸿章则夸大失败,以进一步推行其消极避战方针,同时慈禧太后的主和也渐趋明朗化。
第二阶段,从1894年9月17日到11月22日。在此阶段中,战争在辽东半岛进行,有鸭绿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
鸭绿江防之战开始于10月24日,是清军抗击日军入侵中国国土的首次保卫战。当时部署在鸭绿江北岸的清军共八十二营,约两万八千人。清政府任命宋庆为诸军总统,节制各军。日军进攻部队是山县有朋大将统率的第一军,包括桂太郎中将的第三师团和野津道贯中将的第五师团,共三万人。双方兵力不相上下。但是,宋庆虽负节制诸军之名,各军实则不服调度,而且士气不振,将领多无抗敌决心。是日午前十一时,日军先于九连城上游的安平河口泅水过江成功。当夜,日军又在虎山附近的鸭绿江中流架起浮桥,清军竟未觉察。25日晨六时,日军越过浮桥,向虎山清军阵地发起进攻。清军守将马金叙、聂士成率部奋勇还击,因势单力孤,伤亡重大,被迫撤出阵地。日军遂占领虎山。其他清军各部闻虎山失陷,不战而逃。26日,日军不费一枪一弹占领了九连城和安东县(今丹东)。在不到三天内,清朝重兵近三万驻守的鸭绿江防线竟全线崩溃。
金旅之战也开始于10月24日,至11月22日旅顺口陷落,这是甲午战争期间中日双方的关键一战。日本第一军进攻鸭绿江清军防线的同一天,大山岩大将指挥的第二军两万五千人在日舰掩护下,开始在旅顺后路上的花园口登陆。日军的登陆活动历时十二天,清军竟坐视不问。11月6日,日军进占金州(今辽宁金县)。7日,日军分三路向大连湾进攻,发现清军早已溃散,不战而得大连湾。日军在大连湾休整十天后,开始向旅顺进逼。当时旅顺地区清军有七统领,道员龚照玙为前敌营务处总办,有“隐帅”之称,共辖三十三营,约一万三千人。18日,日军前锋进犯土城子,徐邦道指挥拱卫军奋勇抗御,将日军击退。是日,龚照玙竟置诸军于不顾,乘鱼雷艇逃往烟台。19日,黄仕林、赵怀业、卫汝成三统领也先后潜逃。21日,日军向旅顺口发起总攻。22日占领旅顺口并血洗全城。
随着清军节节败退,在清廷内部,主和派已占上风,大肆进行投降活动。旅顺口失陷后,日本海军在渤海湾获得重要的根据地,从此北洋门户洞开,北洋舰队深藏威海卫港内,战局更加急转直下。
第三阶段,从1894年11月22日到1895年4月17日。在此阶段中,战争在山东半岛和辽东两个战场进行,有威海卫之战和辽东之战。
威海卫之战是保卫北洋海军根据地的防御战,也是北洋舰队对日的最后一战。其时,威海卫港内尚有北洋海军各种舰艇二十六艘。1895年1月20日,大山岩大将指挥的日本第二军,包括佐久间左马太中将的第二师团和黑木为桢中将的第六师团,共两万五千人,在日舰掩护下开始在荣成龙须岛登陆,23日全部登陆完毕。30日,日军集中兵力进攻威海卫南帮炮台。驻守南帮炮台的清军仅六营三千人。营官周家恩守卫摩天岭阵地,英勇抵御,壮烈牺牲。日军也死伤累累,其左翼司令官大寺安纯少将中弹毙命。由于敌我兵力众寡悬殊,南帮炮台终被日军攻占。2月3日日军占领威海卫城。威海陆地悉被敌人占据,“丁汝昌”坐镇指挥的刘公岛成为孤岛。连日来,日军水陆两路配合,先后向刘公岛和威海港内北洋舰队发动八次进攻,均被击退。在此期间,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佑亨曾致书丁汝昌劝降,遭丁汝昌拒绝。5日凌晨,旗舰定远中雷搁浅,仍做“水炮台”使用,继续搏战。10日,定远弹药告罄,刘步蟾下令将舰炸沉,以免资敌,并毅然自杀与舰共亡。11日,丁汝昌在洋员和威海营务处提调牛昶昞等主降将领的胁迫下,拒降自杀。洋员和牛昶昞等又推署镇远管带杨用霖,出面主持投降事宜。杨用霖拒不从命,自杀殉国。12日,由美籍洋员浩威起草投降书,伪托丁汝昌的名义,派广丙管带程壁光送至日本旗舰。14日牛昶昞与伊东佑亨签订《刘公岛降约》,规定将威海卫港内舰只、刘公岛炮台及岛上所有军械物资,悉数交给日军。17日,日军在刘公岛登陆,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辽东之战持续的时间很长。自日军突破清军鸭绿江防线后,连占凤凰城、岫岩、海城等地。清政府调两江总督刘坤一为钦差大臣督办东征军务,授以指挥关内外军事的全权,并任命湖南巡抚吴大澄和宋庆为帮办,以期挽回颓势。从1895年1月17日,清军先后四次发动收复海城之战,皆遭挫败。2月28日,日军从海城分路进犯,3月4日攻占牛庄,7日不战而取营口,9日又攻陷田庄台。仅十天时间,清朝百余营六万多大军便从辽河东岸全线溃退。
《马关条约》的签订
随着战争的失利,清政府进一步加紧了乞降活动。2月11日,决定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4月17日,李鸿章与日本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傅文及外务大臣陆奥宗光在马关春帆楼签订《马关条约》,包括《讲和条约》十一款,《另约》三款,《议订专条》三款,以及《停战展期专条》两款。
该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同时它也成为中国近代民族觉醒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下一章会具体讲到)。
马关条约的失败原因
落后的封建主义不是新兴资本主义的对手
-------------------
七七事变:
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占中国,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从1937年6月起,驻丰台的日军连续举行挑衅性的军事演习。 1937年7月7日驻华日军悍然发动“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抗日战争爆发。
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的日本驻军在未通知中国地方当局的情况下,径自在中国驻军阵地附近举行所谓军事演习,并诡称有一名日军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今卢沟桥镇)搜查。
中国守军拒绝了这一无理的要求。日军开枪开炮猛轰卢沟桥,向城内的中国守军进攻。中国守军第29军37师219团奋起还击。掀开了全民族抗日的序幕。日本侵略者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吞我国东北后,为进一步挑起全面侵华战争,陆续运兵入关。到1936年,日军已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北平(今北京市)。
④ 明朝永乐为什么不发动海上帝国的战争
1、中国是礼仪之邦,文化大国,身处高位,滥发战争就是野蛮,不被国内士子所接受。而且明朝的对外政策是朝贡体系,不需发动战争。
2、军事力量多被牵制在北元(蒙古)和安南(越南),难以把更多的兵力分到海上。况且北元残余势力未灭,中国军事力量的重心在北方而不再南方和海洋;
3、朱元璋在去世前,留下遗言,列南洋和东洋30多个国家为不征之国,所以朱棣不敢违背祖命;
4、元朝对海外的爪哇、日本、占城发动过战争,但是收效甚微。所以有前车之鉴,和平贸易来往的收益大于战争的掠夺;
5、明朝实行海禁,严禁子民出海,发动海上战争就是暗示子民可以出海,因为新夺取的土地需要移民人口;
6、明朝下西洋主要是收集情报、矿藏勘探、商业贸易、番邦朝贡、镇压海外反华势力;
其实郑和下西洋期间,并非没有发动战争,前后有:1、爪哇岛(今属印尼)的冲突;2、锡兰岛(斯里兰卡共和国)的冲突;3、苏门答腊岛(今属印尼)的冲突;4、对占城(越南中南部)的军事威慑;5、对暹罗(泰国)的军事威慑;6、马六甲剿灭陈祖义;7、索马里半岛的冲突等用兵。
并且在伴随着这些军事冲突的还有对南洋各国的政治渗透:1、通过爪哇岛的冲突,爪哇国王不仅赔礼道歉,也控制了爪哇国;2、锡兰岛的冲突使明朝扶持亲华派国王;3、苏门答腊岛冲突也使明朝扶持起亲华派国王;4、对占城和暹罗的军事威慑,使其俯首称臣,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5、剿灭陈祖义,使得明朝夺取了巨港一带的控制权,并设立了巨港宣慰使,前后任命了三位巨港宣慰使。宣慰使就是军事指挥部,主要负责对南洋的军事威慑、情报收集、商贸业务,类似于殖民机构。6、野史记载的索马里冲突,明军竟被非洲土着部落所击败。但是明朝也取得了东非各国的信任;7、苏门答腊岛国王和菲律宾在访问途中均死于中国,其实也给明王朝间接提供了拥立亲华派国王的上台。
由此可见,明朝有发动过海上战争,但是只局限于小范围,大规模战争没有。一来有鉴于蒙元海外征战的失利,二来源于中国人的文化观念,三来中国的国防为北而非南。而且明朝也发现,通过小规模的局部战争,一样也达到控制南洋的目的,一样能让南洋各国遵循中原文化,达到“绥远开化”的目的。
但是让人遗憾的是中国的朝贡体系在15世纪末与西方的殖民体系开始接触,相互之间斗争了400年,在19世纪末随着甲午战败,朝鲜脱离中国的藩属而彻底瓦解,退出历史的舞台。
⑤ 永乐电器和实体店的区别
没有区别。
永乐电器是上海永乐家用电器有限公司的品牌,创建于1996年,是一家净资产上亿元的民营股份制大型家电连锁零售企业,中国商业零售业及中国连锁行业十强企业之一。
2006年7月25日,国美电器以52.68亿港元收购永乐电器。创立于2000年的永乐家电网上商城,以优质的商品,良好的服务,吸引了数万网民在线选购家电、手机、IT数码产品,在网络购物领域形成良好的口碑。
在全新改版上线的同时,为满足全国各地顾客的购物需求,永乐网上商城还将向全国进军。在2月9日已经成功实现徐州分部上线,并已取得了当地顾客的信任,销量节节上升。其他11分站也将于上半年陆续上线。到时全国各地的网民都可在网上购买永乐家电的商品了。
公司简介:
永乐家电经历了八年家电零售业巨大变革的洗礼,从成立初年销售额只有100万,到2003年实现销售突破100亿元,销售产品达5万种。
在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福州、河南等地已拥有超过六十家的家电连锁大卖场,保持了年年翻翻的超常规发展业绩,成为国内家电连锁业的领头羊之一。公司总裁陈晓获得2003年度“中国零售业十大风云人物”殊荣。
⑥ 明朝抗倭战争的详细解说
明洪武二年至嘉靖四十五年(1369~1566),中国军民在沿海地区抗击入侵倭寇,取得重大胜利的战争。
14世纪上半叶,日本南朝与北朝长期内战,国力衰弱。一些封建主为弥补战争损失,支持和怂恿在内战中溃败的武士、浪人和奸商组成海盗集团,武装窜犯中国和朝鲜沿海,杀人越货,时称“倭寇”。元朝为防范倭寇,申令禁商下海,取消市舶机构,倭寇仍不断袭扰。明初,倭寇入侵时断时续,后来逐步成为明朝严重的外患。中国军民在沿海地区展开了一场历时近200年的抗倭战争。战争进程,随着中日双方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变化,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洪武二年至宣德十年(1369~1435),明廷以外交遏制与积极设防、适时打击相结合,倭寇未成大患明朝立国之初,朱元璋的军事战略是集中兵力推翻元朝,消灭地方势力和割据政权,统一全国;对倭寇骚扰则采用外交手段,多次遣使赴日通好,对倭寇骚扰进行交涉。日本南朝良怀王不满明朝使臣与北朝往来,扣留明使;北朝虽愿通好,但无力制止。明廷乃改变决策,变通好为禁海,遂罢宁波、泉州、广州市舶司,停止与日通商。同时,加强海防。在沿海增设卫所,造船巡海,多次派兵出海驱逐倭寇。洪武二年,朱元璋命太仓卫指挥佥事翁德率军出海门(今属江苏),追歼侵犯苏州、崇明的倭寇。五年,命羽林卫指挥使毛骧、于显领兵追歼侵犯苏州、松江、温州、台州地区的倭寇。六年,以广洋卫指挥使于显为总兵,出海备倭。七年,命靖海侯吴祯为总兵,督江阴等四卫官兵巡海捕倭,追至琉球大洋。还命将巡海备倭。十七年、十九年,命信国公汤和两次往浙江等地巡海,在沿海筑卫所城59处,征兵5.8万分戍。二十年,命江夏侯周德兴往福建,筑城16处,选兵1.5万戍守。另在福建、浙江、广东沿海练兵防倭。二十九年,制定捕倭赏格,激励军民杀敌。洪武年间,明军在沿海地区共建54卫,99个千户所,353个巡检司,海防兵力达30余万人,战船3000余艘,海防较为巩固。
成祖朱棣即位后,继承朱元璋积极设防的战略思想,于永乐六年(1408)命安远侯柳升、丰城侯李彬、平江伯陈瑄率舟师分赴沿海捕倭;招募岛民、渔丁为兵;大量制造战船,游戈海上,使海防益固。同时,废除海禁,开放宁波、泉州、广州港。置福建、浙江、广东市舶提举司,接待海外贡使,扩大与日“勘合”贸易,规定入贡不得携带兵器,违者以寇论。又告谕日本禁止倭寇骚扰中国。日本北朝室町幕府曾数次向明通商,献所捕倭寇。七年,源义持嗣日本王位,于九年同明断商,并怂恿倭寇掳掠中国。明廷遣使交涉,日本非但不制止,反而阻止明使还国。十一年,倭寇3000余人掠昌国卫(今浙江象山东南)。十四年,明廷命都督蔡福充总兵,率兵万人出巡山东沿海捕倭。十六年,倭寇7000余人驾舟百余艘,攻陷金山卫(今上海金山东南)。十七年六月,倭寇2000余人掠辽东。辽东总兵刘江(冒父名,后更名刘荣)设伏望海埚(今大连东北),斩倭寇千余,生擒百余,入侵者几无逃脱。倭寇受此重创,数十年不敢复犯辽东。
宣德七年(1432),宣宗朱瞻基遣使告日本,愿恢复“勘合”贸易。次年,日本国王源义教遣使通商。此后,日本为谋取厚利,常违反“勘合”规定,肆意走私和抢劫。此间,明朝由于国力强盛,海防巩固,倭寇未酿成大患。
正统元年至嘉靖二十五年(1436~1546),明朝国防重点北移,东南海防渐趋废弛,倭寇侵扰时起时伏朱棣迁都北京后,国防重点已有北移之势。到了正统年间,蒙古瓦刺部崛起,时常扰边。明廷为防蒙古军南攻,逐步将国防重点北移,东南海防渐疏,倭寇时有侵扰。正统四年(1439),倭寇入侵浙江,连破桃渚(今临海东)、大嵩千户所(今宁波东南)和昌国卫,肆意焚掠,甚至用沸水烫婴儿,剖视孕妇,以此赌酒取乐。七年,倭寇2000余人侵犯爵溪(今象山东),攻陷大嵩。八年,倭寇侵犯海宁卫(今海盐)。明廷调兵分守要地抗击,命官往沿海备倭,提督军务,整顿海防,增置海防设施和战船。此时海防策略趋于消极,倭患不断。景泰四年(1453),倭寇以贡物为名,窜至临清(今属山东),袭击明军官兵。成化三年(1467),日本进入战国时代,内乱迭起。明朝海防日趋废弛,卫所空虚,屯田破坏,水军减少,战船破损,军队素质低下,难以抵抗入侵的倭寇。嘉靖二年(1523),日本贡使宗设、瑞佐先后抵宁波。为争夺对明通商权,瑞佐贿赂市舶司官吏,引起贡使相互仇杀,并杀明都指挥刘锦、千户张镗等,浙中大震。自是,倭寇益轻明朝,加紧勾结沿海奸民,肆掠浙、闽。明廷根据给事中夏言疏奏,以倭寇起于市舶,遂革福建、浙江市舶司。
嘉靖二十六年至四十五年(1547~1566),明朝以武力围剿与政治瓦解相结合,基本荡平倭患日本封建主竭力支持倭寇掳掠中国,沿海不法豪绅和奸商也与倭寇勾结,浙、闽沿海倭患日益严重。
朱纨督军抗倭,力主军事、政治打击相结合嘉靖二十六年,明廷命右副都御史朱纨为浙江巡抚兼提督浙、闽海防军务,统一指挥浙、闽抗倭。朱纨整顿海防,征调战船40余艘,分布沿海卫所,加强海防力量;封锁海疆,禁止商船下海,严立保甲制度,搜捕、严惩勾结倭寇的内贼,杜绝乱源,孤立倭寇。二十七年四月,遣都指挥卢镗捣毁双屿岛(今浙江舟山市东南)倭巢,斩杀和溺死倭寇数百。朱纨严惩内奸,力抗倭寇,切断了浙、闽官僚、奸商私通倭寇获取厚利的渠道。他们便相互勾结,联合闽浙在朝官吏诬陷朱纨,致朱纨罢职,忧愤自杀,卢镗亦被诬入狱。由此,明廷停设巡抚、巡视四年。朝野不敢言禁海事,守备尽撤。倭寇乘明军海防松弛,与复据双屿的海盗首领王直、徐海相勾结,大举入侵舟山、象山、台州、宁波、温州等地,浙江倭患益烈。
王忬、张经督军抗倭,力主武力围剿三十一年,明廷命都御史王忬巡视浙江兼辖福建沿海诸府,提督军务。王忬奏释卢镗等抗倭名将,编练舟师,请调援军。三十二年三月,遣参将俞大猷、汤克宽率舟师出海夜袭普陀山,俘斩倭寇数百。闰三月,倭寇由王直引导,联舰百余艘,入侵浙东、苏北和山东沿海。俞大猷、汤克宽分别率部击败入侵浙江的倭寇,斩杀千余。三十三年五月,明廷为统筹剿倭,特置总督大臣,命南京兵部尚书张经总督南京、浙江、山东、广东、广西、福建军务。三十四年五月,张经指挥副总兵俞大猷和参将汤克宽、卢镗率领水陆重兵,在王江泾(今浙江嘉兴北)斩倭寇1900余,为嘉靖年间抗倭以来首次大捷。然因首辅严嵩派往督察沿海防倭军务的工部侍郎赵文华争功,诬陷张经“养寇不战”,致张经和浙江巡抚李天宠被冤杀。此后,明廷命南京户部右侍郎杨宜总督军务抗倭,未能解除倭患。
胡宗宪督军抗倭,力主剿抚兼施三十五年二月,明廷命浙江巡抚胡宗宪为兵部右侍郎,总督浙江、南直隶、福建军务。胡宗宪剿抚兼施,计杀徐海,诱降王直。三十七年,倭寇犯台州、温州,转攻岑港(今舟山西),再掠柯梅(今舟山北),俞大猷和参将戚继光督率军民进剿,迫其泛海南移福建。三十八年,戚继光招募义乌矿工、农民4000名(一说3000名),组建戚家军,创造鸳鸯阵战法,屡败倭寇。四十年四月,戚家军在台州九战皆捷,击败倭寇万余。九月,浙江总兵卢镗和参将牛天锡分别在宁波、温州与倭寇水陆交战十余次,歼敌1400余人,焚死、溺死倭寇甚众。至此,基本荡平窜犯浙江的倭寇。四十一年,盘据横屿岛(今福建宁德东)、牛田(今福清东南)、林墩(今莆田南)的倭寇互相策应,四出焚掠。戚继光奉命率领精兵6000入闽,乘退潮之机涉海进攻,一举捣毁横屿岛倭巢,斩杀2600余,乘胜克牛田、林墩。福建倭患暂平。
谭纶、俞大猷、戚继光督军抗倭,力主重兵围歼四十二年春,福建倭患复烈,兴化府城莆田被占。明廷大震,命右佥都御史谭纶提督福建军务兼巡抚,俞大猷、戚继光分任正、副总兵,合兵进剿,同时命广东总兵刘显赴援。四月,谭纶令戚继光为中军,刘显为左军,俞大猷为右军,采用水陆配合、中间突破、左右夹击的战法,一举捣毁平海卫(今莆田东南)倭巢,斩倭寇2200余,救回被掳男女3000余,乘胜收复兴化。谭纶下令督造战船,恢复水寨,扼守海口,组建战守合一的地方武装,有警则战斗,无警则备耕,小警各自为战,大警互相应援,巩固了福建海防。同年冬,倭寇万余围攻仙游。福建总兵戚继光率兵前往解围,大败倭寇于城下,乘胜追歼大部。至此,基本荡平入侵福建的倭寇。四十三年六月,俞大猷在广东惠州、潮州消灭倭寇2万余,迫使大盗吴平乞降。四十四年,俞大猷、戚继光合兵围剿聚盗复起的吴平,次年,消灭吴平部。抗倭战争基本结束。
明抗倭战争的胜利,为中国军民抗击外来侵略、保卫祖国海疆谱写了光辉篇章。以谭纶、俞大猷、戚继光等为代表的抗倭将领,发挥沿海军民的作用,整顿海防,逐渐形成以水、陆军为主力,所募新军为骨干,民众为基础,小警自保,大警互救的海上搜剿和陆上围歼相结合的抗倭体制和战法,最终荡平倭寇,为中国海防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⑦ 明朝为甚么不打日本
自大的心理,觉得自己是天朝,地大物博,而日本实力弱小,不屑于。
另外就是明朝自身政治黑暗,统治者昏庸。
⑧ 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出兵攻打日本的例子
主要是元朝三侵日本,虽然都没有成功但是这是我们主动出击的,我国一直以来都是个相对对外和平的国家,除了内部的征战,侵略他国还是有限的
关于十三世纪元帝国两次入侵日本的惨重失败,当时从东亚到欧洲的许多史籍都有记载,不过最原始的纪录来源不外三处:一为元帝国的记载;一为朝鲜的记载;一为日本的记载。这三种记载都有偏颇,相互矛盾处很多,所幸都不是孤证,又有考古发现作旁证,互相比较之后我们不难发现真相。其中朝鲜人的地位接近局外人,跟战争没有太多利害关系,因此他们的记录更可信些。
蒙古人对日本的进攻起因于日本不肯臣服于蒙古帝国。忽必烈多次派使者赴日本要求日本称臣纳贡,高丽国王也致书日本人要求他们向蒙古人屈服,但每次日本人都轻蔑地拒绝了忽必烈的要求。面对这样的冒犯,君临天下的蒙古大汗当然不能容忍,于是武装攻日遂不可避免。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次进攻日本时,南宋尚未灭亡,忽必烈仅控制了北方中国,当时元帝国正集结重兵准备南征,用以进攻日本的军队并不多,汉人也不是此次侵日的主力。
忽必烈执意要控制日本,除了显示大可汗的权威外,还有许多更实际的考虑。蒙古大汗虽富甲四海,可因为蒙古贵族对奢侈品的旺盛需求,再加上蒙古人拙于理财,蒙古帝国的财政时常捉襟见肘。忽必烈之前的两位大可汗贵由和蒙哥都以挥霍无度着称,他们购买奢侈品主要以贵金属支付,对部分拖欠的债务甚至以未来的战利品做抵押。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为争夺汗位激战四年,这场蒙古人之间的内战无利可言,自然使蒙古帝国的财政状况进一步恶化。而日本在过去数百年来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白银产地和出口国,这个富裕的岛国在急需硬通货的蒙古贵族眼里无疑是块肥肉。
公元1274年,进攻日本的远征军由朝鲜扬帆出海,驶往九州岛,远征军共两万五千人,其中蒙古人和高丽人大约各占一半,还有部分女真人和少量汉人。远征军的统帅为蒙古人忽敦,两位副统帅为高丽人洪茶丘和汉人刘复亨。元军航行至博多湾,首先攻占并蹂躏了对马岛和壹歧岛,然后分三处在九州登陆攻入内陆。三路入侵军队中,一路为主力,两路为策应,主力部队的登陆地点大约在长崎附近。
面对第一次“蒙古来袭”,日本镰仓幕府调集部分正规军迎战,九州沿海各藩也紧急组织武士和民兵参战。惨烈的战斗进行了二十多天,日本人战术较为落后,在开始的战斗中蒙受巨大伤亡,但他们仍然成功地阻止了元军的推进。在相持了几天后,日本人渐渐适应了蒙古人的战术,于是开始反击。主要由武士组成的日本重骑兵队尤为英勇,他们在弓箭手的支援下冒着箭雨列阵冲击敌人,与敌军贴身近战,使蒙古人的弓箭优势失效。刘复亨在激战中阵亡,元军折损大半后退回海滩依托回回炮防守。至此元军伤亡惨重,进展无望,他们的败局已不可避免,由于箭和给养都即将用尽,元军无力继续守住阵地,他们只得上船撤退。在返回朝鲜的路上,元军的舰队遭风暴袭击,遭受了一些损失,不过大部分船只安全回国。此次战役日本史称“文永之役”,蒙古人在东亚第一次遇到了装备训练和勇气都不逊于自己的对手。高丽人在战斗中主要负责近战,他们因遭受日本人的正面冲击而损失惨重。故而高丽人对日本军人的战斗力,尤其是日本人的战刀印象深刻,据说元军普通士兵的刀剑与日本刀一碰即断。相对来说,使用弓箭的蒙古人损失小一些,在他们看来,日本人的弓箭虽威力强大,但射程很短,不能跟蒙古角弓相比。这里再简单介绍一下日本的战刀:当时日本的冶炼和刀具制作技术世界一流,日本战刀的性能只有北印度和西亚出产的大马士革钢刀可以媲美。古代最优良的钢按性能排列依次为大马士革钢(铸造花纹钢),日本钢(暗光花纹钢),马来钢(焊接花纹钢)。中国最好的钢(镔铁)其实也是一种焊接花纹钢,不过性能没有马来钢那样出色,中国最好的刀剑一般由进口的马来钢制造。大马士革钢为高级合金钢,冶炼技术复杂,成本高昂,具体制造技术已失传。在古代,大马士革钢刀一般只有贵族才能拥有。最顶级的大马士革钢刀为乌兹钢刀,产于印度,其次为斯切尔弯刀,产于波斯。斯切尔弯刀的做工和装饰极尽精致奢华,是蒙古贵族的爱物。相比之下,日本钢其实并无太大特色,日本战刀的优良性能主要来自其独特的后期淬火工艺。大马士革钢刀性能固然卓越,但日本刀制造成本低廉,日本的普通民兵都可拥有一把好刀。
平心而论:若论吃苦耐劳,当时的蒙古战士无人可敌,必要时他们可以靠吃生马肉,喝马血维持生命。蒙古人作战时机动性第一,一般只带很少的给养,士兵的吃穿问题主要通过掠夺战争地区的平民解决。可这次战争中蒙古人偏偏无法发挥自己的特长,他们一直未能突入内地居民区,自不可能有平民供他们掠夺。因此日本人的战术可谓十分高明,当然这也需要日本军队的战斗力做后盾。
第一次侵日战争结束后,忽必烈认为日本人已领教了蒙古人的威力,遂再次派使者去日本要求臣服,但日本人很干脆地将蒙古使者斩首。忽必烈自然不会忍气吞声,在统一中国之后,他便着手准备第二次海上入侵。军队由中国各地,蒙古和高丽招集至沿海地区接受登陆作战训练,远征军的粮秣补给也源源不断从全国各地征集,同时高丽和中国东南沿海的造船厂也昼夜赶工,制造大小战舰和运兵船。
如此大规模的远征准备自然无法保密,日本人严密侦视元帝国的动向,对即将到来的第二次“蒙古来袭”做了充足的战争准备。此时日本政局稳定,北条时宗对镰仓幕府和日本各藩的控制远胜以往,因此日本人能够动用更多的人力物力抗击入侵。幕府在九州征用民夫于博多湾一带敌人最有可能登陆的地区沿海滩构筑了一道石墙,用以阻碍蒙古骑兵。当敌人进攻日期临近时,北条宗盛和北条宗政分别率精锐武士军开往本州和九州沿海地区布防,北条宗政的镇西军后来成为战斗的主力。同时九州各藩开始动员民兵,日本其他地区的武士也赶来参战。
公元1281年,元帝国庞大的远征军由江浙和朝鲜两地同时出发。此次出征的军容十分壮观,共有大小船舶近五千艘,军队约二十万,其中蒙古人四万五千,高丽人五万多,汉人约十万,其中汉人大半为新附军(收编的南宋军),远征军中蒙古人自然是作战的中坚。北方出海的舰队于五月底如日本人所料抵达博多湾,在等待南方舰队期间,蒙古人轻易攻占了博多湾的几个岛屿,岛上的居民全部遭屠杀,岛上的建筑物也被尽被毁坏焚毁。六月上旬,南方舰队抵达,两支庞大舰队在九州外海会合,之后元军开始登陆作战,登陆地点九龙山距上次战争主力部队登陆的地点不远。这次远征军遇到了更顽强更有效的抵抗,日本军队以石墙为掩护,不断击退元军的进攻,还伺机组织反冲锋。日本人最成功的一次反击击溃了高丽军主力,高丽军统帅洪茶丘被俘杀,几名蒙古高级指挥官也相继阵亡。激烈的战斗持续了一个多月,远征军的损失已超过三分之一,但依然不能突破石墙。到七月下旬,元军的粮草和箭已基本告罄,此时无论蒙古人还是日本人大概都以为这次战争的结局将和上次相同,会以元军的撤退收场。
八月一日,太平洋上突然刮起了猛烈的飓风,风暴持续四天,元军南方舰队的舰船基本被毁,北方舰队的舰船也损失大半。北方舰队剩余的舰船搭载指挥官以及部分蒙古军和高丽军逃离战场驶返高丽。南方军的指挥官和部分高级官员眼看回天无术,也只得丢下大部队,乘南方舰队残存的几艘船逃离。此时九龙山的海滩上尚留有近十万元军,这些人失去了补给和退路,又无力突破日军的防线,现在只得等死。三天后,日本人开始反攻,将残存的元军驱赶至一处名为八角岛的狭窄地区,然后纵兵攻击。元军大部被杀,剩余的两万多人作了俘虏。日本人按照蒙古人的标准把俘虏分四等,前三等,即蒙古人,色目人,女真人,高丽人和北方汉人全部被处死,四等的唐人(南方汉人)免死后成为部民(贱民)。今天的博多湾还有一座名为“元冠冢”的小山,据说是当年元军将士的集体墓地。在这次惨败中,南方军只有三名士兵逃脱,他们拼凑了一艘小船,幸运地漂回中国。忽必烈透过这三位幸存者终于知道了战败的真相,此次战争的副统帅范文虎被斩首,其他官员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处罚。
日本史称第二次蒙古入侵为“弘安之役”,此次战争日本人投入的军队论质量和数量都远胜过“文永之役”,蒙古人在战术上没有丝毫的优势。按照日本人的说法,蒙古人的战斗力并不像想象的那样强大,日本武士在各方面都胜过他们,尤其在装备和战技方面。日本人装备的优势不仅在于战刀,也在于武士的铁甲,据说只要距离稍远,蒙古弓箭就无力穿透武士的盔甲。日本武士完全脱产,自小开始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他们的战技胜过蒙古人毫不奇怪。蒙古人的记载称日本人擅长单打独斗,这可以和日本人的说法相印证。日本人对元军中的汉人评价最低,在他们看来,汉军贪生怕死,士气低落,是标准的鱼腩部队。不过汉人打仗不行,做奴隶倒合适,因此日本人最后赦免了部分汉人。
还值得一提的是:在两次战争中的八年间隙期间,日本人似乎改进了他们的弓箭,第二次入侵时,蒙古人发现日本人弓箭的射程和穿透力都有很大的提高,已与蒙古强弓不相上下。从保留至今的图画看:日本人的长弓与当时最先进的英格兰长弓有几分相似,长约一点五米。由于日本人本来就很矮小,画面上的日本弓箭手好像比他们所持的弓还短。实际上当时日本人的战术也和英国人相似,都是以重骑兵(武士)为突击主力,轻步兵和弓手负责保护两翼和压制敌人。
关于日本参战军队数量,各方的说法都很模糊。后来的一些中国野史称第一次战争日本投入十多万军队,第二次战争则有四五十万日军参战。这种说法毫无根据,也绝不可能。当时的九州总人口不过几十万,即便全民动员也不会有十万兵力,况且并非九州所有地区都派兵参战。两百多年后的战国时期,日本的财富和人口都远胜过十三世纪,战国时期几场着名的大战,各方投入的总兵力也不过五六万人。日本的军队数量不多,部分原因在于日本人较崇尚精兵。我个人的估计,第一次战争日本军队约一两万,第二次可能是五六万,反正不大可能超过十万人。
元帝国对日本两次入侵的概况就是如此。出于大家不难理解的原因,许多爱国者对蒙古人的失败深感惋惜,他们总结了不少教训,认为如果元帝国能避免这些失误,本可以征服日本,这样亚洲历史就要改写。这些教训较有道理的有四条:
第一, 不应该由范文虎这样的庸才做统帅;
第二, 远征军应多配备马匹;
第三, 远征军应配属“回回炮”;
第四,军队的规模还不够大。下面我分别说说这四点。
先说说范文虎,范不过是副统帅,真正的统帅是右丞阿塔海,不过他没有亲临战场,实际的统帅是两位副帅,一为范文虎,一为蒙古人唆都。范文虎只指挥新附军,其他部队都由唆都指挥,可以说所有精锐尽由唆都掌握,唆都才是实际上的统帅。但蒙古人没有海上作战经验,因此范文虎有时成为实际的指挥。范文虎和唆都在军事上的才能确实平庸,但在此次战争中他们并没有犯什么特别愚蠢的错误。飓风来临之前,范文虎已有所预感,他命令自己能指挥的部分舰只驶入较安全的峡湾躲避,结果总算保留了几艘完好的船只供高官们逃命。不过后来追究起责任来,身为汉人的范文虎当然首当其冲被处死,唆都所受的处罚不过降职而已,在某些“爱国者”眼里范文虎自然成了历史罪人。
再说说马匹,远征军只配备少量马匹,主要是基于以下的考虑:渡海登陆作战时,战马所消耗的给养是步兵的五六倍。也就是说:如果给参战的四万多蒙古兵都配上战马,他们也就不可能有其他辅助部队了。另外日本人用于阻挡骑兵的石墙大概也是忽必烈拒绝为远征军提供更多马匹的重要原因。在海滩上四万多蒙古骑兵是否比二十多万混合步兵更易于突破日本人的石墙呢?我认为答案无疑是否定的。
所谓“回回炮”,并非如许多爱国者所想,它其实跟中国关系不大。回回炮的前身是西方的抛石机(catapult),公元前八世纪由亚述人最早使用。之后西亚和欧洲各民族不断改进,到公元二世纪初的罗马图拉真时代,抛石机的机械结构已十分完善,它成为罗马工程兵的制式装备。公元九世纪,拜占庭帝国的化学家改进了抛石机的投射物,使抛射后的燃烧效果远胜从前。拜占庭的敌人穆斯林(回回)在其舰队吃了几回大亏之后也开始仿制和使用抛石机,成吉思汗的一位驸马就是在与花剌子模人作战时被抛石机的弹丸击中身亡。蒙古人使用的“回回炮”为巨型抛石机,由俘获的阿拉伯工匠制造。这种回回炮用舰船运输十分困难,元军如果要运载回回炮往日本使用,必然大量减少运送的战斗兵员。这样回回炮的作战效果是否能补偿士兵减少的损失,我还不能确定。不过我想:即便回回炮发挥作用,也不能改变战争的结局。
事实上,第一次入侵日本时,蒙古舰队倒装备了几具回回炮,原打算用于海战,可预期的海战并没有发生。当元军退守海滩时,这几具回回炮也用于轰击日本人。可回回炮究竟效果如何我并不知道,有野史称“大败日军”,我觉得这说法不大可信。从后来忽必烈拒绝为远征军配备回回炮来看,其实战效果不会太显着。
如果元帝国往日本投入更多的军队,比如说三四十万,元军确有可能突破石墙,攻入九州内地。但想要进一步征服日本,我认为不可能。大家恐怕忘了一条基本的常识:小国面对强国的威胁想保持独立,它不必击败强国,只需让强国意识到侵略自己得不偿失即可。而这一点,日本早就做到了。就算蒙古人能攻入九州,日本人也不会向侵略者屈服,他们会坚壁清野,不断袭扰。这样入侵的大军会和美洲革命期间的英军一样,所有的人员,武器和粮秣的补充都得依赖漫长脆弱的海路运输。即便以中国之大,也无力长期承担这样的战争,元军最终的结局只会是退出日本。
事实上,忽必烈确实准备第三次更大规模地入侵日本,他命令阿塔海负责征日准备,阿塔海动用更多的人力物力制造更多的舰船,召集更多的部队,征集更多的兵甲给养。然而,在准备了几年后,元军在安南(越南)和占城等地的失败终于使忽必烈意识到进攻日本不可能有任何好处。忽必烈最终降旨宣布:为了体恤民力,征日准备一律停止,士兵和民夫大多遣散回乡。忽必烈的举动等于承认了自己过去十多年对日政策的失败。但无论如何,与历史上许多伟大领袖相比,忽必烈承认错误的勇气令我钦佩。忽必烈去世后,他的孙子铁穆耳(成宗)改变对日敌视政策,恢复中日通商,蒙古人终于能通过和平渠道获得日本的白银。
元帝国在安南的失败也可以从另一侧面证明当时的蒙古人不可能征服日本。安南军队的装备和战斗力远不如日本人,也没有日本人的地利,不过他们奋勇抗敌的勇气倒和日本人相似。据说所有安南军队的手臂上都刺有“杀鞑”二字,以表明自己拼死杀敌的决心。由于中国和安南之间没有大海阻隔,蒙古大军能轻易突入安南腹地,在整个安南战争中,安南的任何地方蒙古人都能不费力攻占。但安南军队在初期遭大败后即避开正面战斗,不断组织小规模袭扰,蒙古人损失惨重,南征副帅唆都(就是前述的侵日统帅)也遭伏击身亡。安南战争旷日持久,元军的人员兵器和粮草补充在中国引起了巨大的财政危机,最终忽必烈不得已将军队全部撤出,承认了安南的独立。
高丽人反抗蒙古人的战争更为艰难,从十三世纪初蒙古人征服高丽起,高丽人的反抗就没有停止。高丽人时降时叛,屡败屡战,抗战最艰难时,高丽王浮于海上,拒不投降,也拒不和谈。最终铁穆耳意识到高丽战事若不结束,朝鲜半岛会成为帝国流血不止的伤口,在占领高丽七十余年后,蒙古人从大部分高丽地区撤出,承认了高丽王对朝鲜大部的统治。元帝国亡于明王朝之后,朱元璋像当年的忽必烈一样,也派使者赴日本要求日本称臣,日本人的反应也和当年一样,他们拒绝了明帝国的要求并杀了来使。面对同样的冒犯,朱元璋比忽必烈冷静得多,他没有负气出兵,只是下令禁止与日本通商。为了避免子孙重蹈忽必烈的覆辙,朱元璋在一篇《大诰》(政治遗嘱)中将越南,朝鲜,日本等国列为“永不征伐之国”。
综上所述,日本,越南,朝鲜等人口只有中国人几十分之一小民族,它们的能击退蒙古人的入侵,主要是凭借自己的勇气和不屈的精神。但无论如何,这些小民族的成功无疑增加了我们汉民族的屈辱感。出于大家不难理解的原因,我们对越南人和朝鲜人的成功尽力淡化。而对于日本人,由于他们曾给我们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讲述他们如何英勇抗击侵略更是令人不可容忍。由于有“神风”的存在,许多爱国者遂顺理成章把日本人能保持独立归咎于运气。事实上,“神风”确实帮助了日本人,但如果没有“神风”,日本人同样能击退蒙古人。要驳斥“神风说”,最明显的证据就是在“神风”之前,日军和元军已激战近五十天,元军遭重创,而且完全被日军压制。
最后再说几句:关于当时的中国和日本,某些现代中国学者和所谓爱国者的表现实在是令人作呕,这里简述其中两项。
其一是扯大旗作虎皮,乱认祖宗。元代明明是中国人遭异族征服的时期,在元帝国的四等居民中,作为中国主体的汉人地位最低,按照蒙古律法,蒙古人杀死汉人与杀死别人的驴子同罪。许多当时地位远比中国人高的民族,如俄罗斯人,朝鲜人,维吾尔人,他们的后裔都将蒙古统治时期视为民族的耻辱。而许多大喊“爱国”的中国人,却将蒙古人的统治视为无上的光荣,借蒙古人的军功来装点自己所谓的“民族自豪感”。成吉思汗这个不会讲一句汉语,视中国人如粪土的半野蛮人也被许多爱国者认作中国人,捧为“中华英杰”。成吉思汗如果知道自己死后会有这样多下贱的奴才自愿为他舔屁股,不知会做何感想。
其二是竭力丑化别人,为自己的懦弱开脱。当时的日本人,越南人,朝鲜人都是英勇顽强的民族,他们光明正大地击退了统治半个世界的可怕强敌。可我们的某些史书总是尽力夸大他们的短处,以暗示他们其实跟中国人并无差别,不过更幸运而已。讲到安南的战争,许多史书着重说安南军如何低劣,不敢正面迎战,蒙古军如何威武,如何攻城略地,后来蒙古人又如何不适应热带丛林,如何瘟疫流行,等等。我想:明眼人都明白,当时的安南人如果跟蒙古人逐城硬拼,那才是白痴。其实若论抵御蒙古人的地利,南宋丝毫不比安南逊色,因为中国的南部地区江河纵横,湖泊与水田密布,是机动骑兵最难以发挥的地域。至于元军在日本的失败,许多中国史书把这完全归功于飓风。只字不提日本人的英勇抵抗,却凭想象大肆编造和渲染日本人如何恐惧,如何奔走呼号,如何绝望祈求上苍,等等。
我们的民族在历史上饱受凌辱,这自然有外在的原因,可更大的原因在我们自己身上,这需要我们认真反省。可有些所谓的爱国者不肯面对事实,倒热衷于强奸历史来寻求快感。我个人的看法:“神风”这类意淫谬论的广泛流传,才是我们民族的真正耻辱。
另有一说:
蒙古帝国于1259年完全征服高丽王国后,听说在更东方的大海上,还有一个日本帝国,便于1266年,派遣使节前往招降。日本当时是龟山天皇在位,根本不知道世界上有蒙古帝国这回事。对这种来历不明的使节,自然不予理会。这种冷淡态度,引起两次无妄的灾难:
第一次,1274年,元兵团一点五万人,在蒙古大将忻都、高丽大将洪茶丘率领下,乘战舰九百艘,从朝鲜半岛合浦港出发,攻陷对马岛,在日本肥前沿海登陆。日本集结十二万人抵抗,死伤惨重,但坚守不退。后来元兵团的箭用尽,无法补充,只好撤回。
七年后的1281年,即宋帝国亡后第二年,大汗忽必烈在高丽王国首都开京(朝鲜开城)设征东司令部(征东行省),由蒙古大将阿刺罕担任总司令(行省右丞相)、汉人大将范文虎担任副总司令(行省右丞),分南北两路,在对马岛上会师。会师之后,阿刺罕逝世。大汗忽必烈命副宰相(中书省右丞)阿塔海前往接替。可是范文虎企图由他来完成这件英雄事业,没有等阿塔海到达,即行进军,在日本平壶岛(长崎北)登陆。计战士十万人,战舰四千四百艘,漫天遍海,旌旗蔽日。日本第一次面对着这么强大的敌人,全国震怖,自知不能抵抗,唯有奔走呼号,祈祷上苍拯救。这时候是阴历七月,正逢西南太平洋上台风季节(内陆人民不可能了解台风所带来的可怕破坏力,即令二十世纪,二十万吨以上的船舰,得到台风消息,都要躲避)。当日本慌张失措,朝不保夕之际,台风适时而至。八月一日,突然间海上风浪大作,暴雨倾盆,四千四百艘战舰在怒风骇浪中,四处飘散,像鸭蛋壳一样,互相被撞击粉碎,或被波涛吞噬,几乎全部沉没。战士尸体,漂满海面。军储粮秣以及弓箭武器,都在舰上,也全部丧失。这次台风历时四天,八月五日,好不容易风雨停住,范文虎发现他已无法收拾这个残局,就把已经登陆驻扎在五龙山下的约十余万人的部属,全部遗弃。自己和一批高级将领,乘上残余的几艘战舰,悄悄逃走。十余万人的登陆五龙山部队,当发觉被他们的统帅遗弃时,好像被遗弃的孤儿,相对大哭。但他们立即组织起来,推举一位张百户(营长阶级)当司令官,伐木作舟,准备逃回。但时间已不许可,八月七日,日本反攻,登陆五龙山部队奋战两昼夜,箭已射尽,粮也食尽,结果是六七万人被杀,未死的二三万人,于八月九日被日军驱到八角岛,凡蒙古人、高丽人、中国北方人(汉人),全部处斩。只留下中国南方人(南人),日本称为“唐人”的,免死,充作奴隶。登陆五龙山十余万部队,只有三个幸运儿逃掉,分别偷乘破烂的渔舟,漂回中国。然而,最悲惨的是,这件全军覆没的悲剧,竟没有引起责任问题。范文虎向忽必烈报告说:“我们到了日本,正准备攻击太宰府时,不料暴风把船摧毁。我们仍然照原计划行事,可是某将领某将领(这些人都被遗弃在五龙山下,死无对证),不听指挥,率军先退,大军只好跟随。全体战士于回到合浦港后解散,已备回本乡。”忽必烈相信他的话,逃回的三个人虽拆穿了他的谎言,死难者的家属虽向政府申诉,但这声音是太微弱了,忽必烈根本听不到,蒙古帝国高阶层已开始腐烂。
——这一阵台风拯救了日本,日本感谢它,称它为“神风”。二十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日本组织自杀飞机,即称“神风特攻队”,希望神风第二次降临。结果虽然失望,但可看出这次台风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检查蒙古帝国东征失败的原因,我们认为可归纳为三项:一、将领们统大军渡海作战,却没有一个人对海洋气候了解。二、任用人类渣滓范文虎当统帅。三、在出发时,忽必烈拒绝配备马匹和回回炮,否则登陆五龙山部队可能在巨炮掩护下,支持到撤退使用的新舰造成。
东征失败后第二年(1283),蒙古帝国的使节被缅甸王国驱逐,遂向缅甸攻击,继续作战六年,到1289年,缅甸始告屈服,降为臣属。而在进攻缅甸王国的前一年(1282),占城王国(越南南部地区)囚禁蒙古帝国的使节,元兵团在蒙古大将唆都率领下,乘战舰一千艘,由广州出发攻击。占城王国坚壁清野,退人丛林山谷。元兵团攻陷它的首都,但归路和粮道却被切断,狼狈撤退,几乎全被歼灭。
明年(1284),蒙古帝国向安南王国(越南北部地区)借路,计划纵穿安南,从陆道进攻占城。安南王国拒绝,它不敢冒这个险。忽必烈命他的儿子脱欢亲王当总司令,攻击安南王国。安南是热带地方,森林连旦,密不见天日,又有地区性的瘴气恶雾,以及北方战士从没有见过的毒蛇猛兽和致使的蚊虫蚂蝗。元兵团首先发生瘟疫,又加上安南军不断伏击,以致死伤狼藉,大败而还。
三年后(1287),脱欢亲王对安南王国作第二次攻击,这一次攻陷安南首都螺城(越南河内)。但安南军切断元兵团的粮道,节节反攻。元兵团只好放弃螺城,且战且退,沿途毒蛇毒箭,雨一般落下,战士将领,死亡殆尽,脱欢亲王只剩下一条性命逃归。不过安南国王陈日(火亘)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他知道绝不能长期触怒这个庞大的邻邦,仍然派遣使节到大都(北京),献出用黄金铸成的自己的跪像,代替自己谢罪。占城王国也明智地请求和解,它也不愿作为北方巨怪的长期敌人。蒙古帝国最后一次扩张,是远征爪哇王国(印尼爪哇岛)。爪哇王国不过一个小岛,比日本还要小而且还要远。但蒙古使节也到了那里招降;爪哇国王在他脸上刺字后赶走,以表示对蒙古的轻蔑。一二九二年,元兵团二万人,战舰五百艘,在蒙古大将亦黑迷失、汉人大将史粥率领下,从泉州(福建泉州)出发,越洋攻击,次年登陆爪哇岛。恰巧遇上爪哇国王被他的邻邦葛郎国王所杀。爪哇国王的女婿土罕必(门者)耶是一个有谋略的领袖人物,他投降元兵团,引导大军击灭葛郎王国。然后,他再对元兵团发动奇袭,元兵团大败,勉强撤回泉州,此役共三千余人葬身在那个荒岛。
征爪哇失败之后,蒙古帝国那种像着了魔似的扩张狂,终于停止。热带土地是他们所不了解的,变化莫测的海洋他们也无法克服。从1206年铁木真建立帝国,就一天都不停地对外侵略,到1293年爪哇兵败,为时八十八年。蒙古人的扩张力量竟持续如此之久,使人叹为观止,没有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够如此。
⑨ 日本永乐年号是那年
日本没有“永乐”年号。中国有数个朝代有这一年号,高句丽也曾用过,但日本没有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