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上海做商业发展好不好
不错的。 上海商业地产系列研究报告进入本世纪以来,商业地产开发迅速在全国形成高潮。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2001年以后,我国商业地产投资额年均增长率达到33%,超出住宅投资增长率6个百分点。2004年全国商业地产投资额达到1723亿元,同比增长32.35%,2005年全国商业地产投资额超过2000亿元,同比增长16%。2006年1-7月全国商业地产投资额为1126.7亿元,同比增长15.6%。可见即使在宏观调控的背景下,商业地产依然保持着较高的增长势头。 随着商业地产的迅猛发展,社会各界对其的关注也与日俱增。不光是投资商、开发商、房产商、经营商、海外基金,乃至政府部门、管理机构、行业协会、研究单位以及新闻媒体,都对商业地产表现了浓厚的兴趣。 商业地产从全国范围来说,似乎热起来没几年,但已对我国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并正在影响着社会的其他层面。更加不容忽视的是:和以往我国经济生活中反复发生的一哄而上而导致弊病立现的情况一样,商业地产在快速发展中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为了更好地推进我国商业地产的规范化发展,避免使其误入歧途,同时创造出更大的社会综合价值,有必要对商业地产的基本特点、发展轨迹及其下一步的投资效应和投资方向作一系统认真的分析。 二、商业地产的概念 1、商业地产的定义 商业地产的概念是在最近这几年风行全国的,理论上对其没有统一的定义,国外通常有狭义和广义之说,前者在英文里叫做“retail real estate”,意指用于各种零售、餐饮、娱乐、休闲等生活服务类经营方式的不动产,包括商场、店铺、MALL、商业步行街以及社区商业等等;后者则除此之外还涵盖写字楼、公寓式酒店、连锁酒店等具有商务运行属性的不动产,英文名称叫做“commercial real estate”或“commercial property”。 据此我们给出的广义商业地产的定义是:用于商业经营和商务运营并具有投资价值的不动产,同时拥有地产、商业与投资的三重专业特性,三重特性既各具特点,又相互牵连,既各自独立又相互作用,环环相扣,系统性很强。 2、商业地产的形态 商业地产形态依据商业经营的业态而呈多样化,规模也有大有小。小的有沿街商铺、便利店、专卖店、社区商业网点等,只有十几平方米或百来平方米;规模大的商业房地产如Shopping Mall,可以达到几十万平方米,位于广东东莞新建的号称最大的华南MALL达到89万平方米,偌大的建筑体系内,包容有百货店、主题商厦、娱乐中心、美食城、大卖场、商业步行街、银行、宾馆、商务楼以及过山车等多种功能结构组合起来的经营业态,这种复合型的超级商业中心是目前世界风行的大型商业地产顶级形态,国内目前还处在初级摸索和尝试经营阶段。还比如大型专业市场,义乌的小商品城、绍兴的轻纺城、上海新创建的口岸商贸平台五角世贸商城以及无锡最近落成的130万平方米的纺织服装城,都属于一种颇具中国经营特色的大型商业地产项目。 3、商业地产的特征 就商业地产的内涵进行分析,它具有丰富的表现特征: (1)主体的多元化 商业地产的拥有主体可以是单一拥有,但更多的是多元拥有,其拥有主体包括开发商、 投资商、经营商和物业管理者。多元主体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各个主体是系统化运行中功能各异的连环,必须做到每个环节都细致、缜密、连接才能保证整个链条完整和有序。 (2)组合层次上的多元化 其一是项目行业组合的多元化。任何一个商业地产项目包含了“商业”+“地产”两个 概念,这并非是两种经济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抽象”与“具体”的哲学组合,是两种经济运营方式的有机融合,其释放的效应应该是1+1>2,通过具体的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运作,获取叠加的组合利润。 其二是项目运作过程中权益组合的多元化。商业地产项目在开发运作的系列链环中,有开发商权益、投资者权益、经营商权益,后期管理者权益。这些不同利益主体的权益在经济和法律层面上都将得到保障。 其三是与权益相关的不同主体的利润取向的多元化。具体地讲,开发商通过项目开发提取开发投资利润,所有者通过出租商用物业赢得租赁利润,经营者通过各种业态营运赚取经营利润,而物业管理者则以后期物业管理及多种经营活动取得管理利润。 (3)赢利模式的多元化。
B. 上海昊辰房产怎么样
从今年初开始出现的一些大城市房价上涨,发展至今呈现出愈演愈烈的态势 ,面对遏制不住的房价,准备购房的群体已经陷入集体性恐慌之中。就目前 的房地产市场来说,最主要的矛盾似乎已经不是过高的房价与民众有限的购 买力之间的矛盾,而是民众强烈的购房需求与房地产市场供应不足之间的矛 盾。因此,要解决这个矛盾,地方政府只有加大土地供应,推出更多商品住 宅,来满足这种需求。但现实情况又是,一方面房价涨势凌厉的情况集中于 几个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其土地供应能力有限,另一方面每次推地,都引来 携有巨资的开发商哄抢,地王频现,这种状况又反过来作用于房地产市场, 推动房价冲高,并进一步激发市场的恐慌情绪。
C. 上海商业地产现状如何是否出现了过剩现象
有专家表示,上海商业地产已经有了过剩的迹象。
和往届一样,商业地产参评对象为去年以来开工和开业的商业地产项目,类型包括购物中心、主题商场、商业街区、社区商业、专业市场等,项目总建筑面积须达到1万平方米以上。
业内专家表示,上海商业地产的过剩现象不可避免。
上海着名商业地产专家姜新国表示,开发商的投资欲望以及城市格局的变化让商业地产在最近进入发展膨胀期。按照目前的趋势发展,上海商业地产必然会出现过剩。实际上,目前部分地区的商业地产建设量已经远远超出了地区人口导入的速度。
姜新国指出,早在很久以前,商业地产的风险已经开始从单纯集中于商铺购买者趋向于一种三方的风险,包括开发商、银行以及商业地产投资者都将面临这种投资风险。
业内人士预测,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未来将有不小的一批商业地产项目面临生存危机。来源:新浪
D. 上海呈境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注册号:****所在地:上海市注册资本:10万人民币法定代表:司敏劼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独资)登记状态:存续登记机关:长宁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注册地址:上海市长宁区明珠线延安西路站延安-3-105号
法定代表人:司敏劼
成立时间:2010-12-02
注册资本:1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310105000387599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独资)
公司地址:上海市长宁区明珠线延安西路站延安-3-105号
E. 上海华谊集团房地产有限公司怎么样
上海华谊集团房地产有限公司是上海华谊(集团)公司全资公司,公司注册资本4000万元,公司以房地产开发为主,以商业、物业租赁和物业管理为两翼。公司以市场为导向,突出主营业务,以信贷为杠杆,开发与储备相结合,做到可持续发展。 公司现有员工170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有80人,其中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有47人。 公司认清形势、把握机会,与时俱进。从1991年至今,已完成了办公楼、商住楼、高层、多层商品房等多个房地产开发项目25万平方米,物业管理面积74万平方米。 公司无论在房地产开发经营、物业租赁管理还是在三个文明建设中都做出了显着成绩。2003至2005年度公司党组织被上级党组织评为先进党组织,公司党总支书记被上级党组织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公司经过近几年的改革、调整、发展,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企业成长呈现良好态势。 公司党政领导在强化经济工作的同时,也十分重视企业文明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制订了精神文明建设创建规划,确定了公司理念(让我们做得更好)、企业精神(敬业、奉献、务实、创新)和公司人才观(激励现有人才、吸引优秀人才、培育适用人才、用好关键人才、储备未来人才,实现个人价值与公司价值的统一),将企业经济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企业文化建设与员工行为规范有机结合在一起。
1999年至2000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评选为上海市文明单位; 2001年至2002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评选为上海市文明单位; 2003年至2004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评选为上海市文明单位; 2005年至2006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评选为上海市文明单位; 2005年参加上海市房地产开发企业诚信承诺被上海市房地产行业协会评选为活动首批诚信承诺企业; 2006年被浦东新区房地产行业协会、浦东新区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评选为浦东新区房地产开发企业诚信建设企业; 2006年被上海市经济委员会、上海市经委系统住宅建设立功竞赛领导小组评选为上海市经委住宅建设实事立功竞赛先进集体; 2006年被联合国人居署北京信息办公室建设部中国建筑文化中心评选为上海房地产优秀品牌企业; 2007年被上海市房地产行业协会评选为上海市房地产开发企业诚信承诺先进单位。
F. 上海房地产近年的发展情况,急急!!!!
房地产发展的综合性指标能够有效地反映房地产的历史状况,还能够正确反映房地产的全面、系统、综合的状况,更能够通过部分或大部分的指标预测、规划或计划,更直观的表达出未来的发展趋势。
以往我们见到的指标往往是表达某些方面的意思,不同的指标发布机构有着不同的指标发布目的,本文主要概括性地描述房地产发展综合性指标的类型,以及其表述的涵义,以便帮助我们更加全面系统地去认识各类指标。
一、房地产发展的主要社会指标
从房地产发展的社会指标看,具有从居住面积指标向环境和服务指标、从公众性指标向保障型指标、从比例性指标向总量性指标的三个转变,体现出住房的社会需求变化。
人均居住面积和使用面积。城市人均居住面积或使用面积是最重要的住房指标之一,也是考核一个城市住房状况的重要指标。1996年以来,上海人均居住面积与人均使用面积不断增长,人均居住面积由1995年的8平方米增长到2007年的16平方米以上,人均使用面积由1995年的11.1平方米增长到2007年的23平方米以上,城市居民的居住水平显着提高。
随着人们从对住房数量的追求转向对住房质量的需求,对于人均住房面积指标在讨论中带来了普遍的质疑,有专家提出用套数和质量指标来表达居住水平更为确切。鉴于指标的可比性,根据人口增长情况、住房建设发展和旧区改造拆迁等指标测算的结果,预计在2010年上海人均住房居住面积可达到18平方米以上,使用面积在26平方米左右,在住房数量上进入亚洲大型城市的先进水平。此后,笔者认为,这一代表居住规模水平的指标的社会意义将越来越小。
住房成套率。住房成套率是表达房屋居住品质的一项指标,上海由2000年的74%上升到2004年的92.5%,到2010年,住房成套率将达到95%以上,届时这一指标也会成为历史性指标。
小区品质率。这是一类新的发展指标,随着居民对居住品质的要求,这类指标将会不断创新和发展。随着上海菜单式全装修和“四新”成果集成应用有序推进,“四高”优秀小区的建设量已达到全市当年住宅竣工总量的40%。四高小区比例提高50%。未来,环保型、节能型和节约型小区和建筑的指标将会不断建立,标准也会不断提高,形成新的指标趋势,如,上海住宅节能率在未来三年内将会达到65%的比例。
住房最低保障面积。住房最低保障面积是指政府为社会提供的住房保障居住面积或使用面积的底线,也是居住最低的标准线。这一面积的设计和划分十分关键和敏感,标准过低会被认为社会进步缓慢或居住贫富差距过大;标准过高又会使保障人群过多和改善面积过大,使得政府无力承受。一般认为有两种划分方法,一种是按照实际需要,如一张床、一只桌、一个柜等生活所需基本空间,估计出基本的住房面积;另一种是按照人均住房面积的一半左右的标准进行划分(这种方法类似于最低保障收入的划分)。上海在历史上曾经确定过2.5平方米、4平方米和6平方米为最低住房面积标准;笔者认为不超过人均8平方米居住面积的标准相对比较合理,并在相当长的时间适用于上海;笔者还认为,应该对不同人口的户型做相应系数调整,上述标准对三口人的家庭比较合适。
住房保障享受面和廉租家庭户数。按照上述标准,对于对低收入者符合保障条件的住户住房保障面将达到一定的标准,如98%以上,同时,由于实际情况的变化,享受廉租住房的保障家庭户数将成为关键性的指标,笔者认为,这一指标将从最近的3-5万户,快速地提升到10万户以上。
住房促进享受面和经济适用房享受户数。住房提高货政府和单位的各类资助,使得中等收收入家庭能够买房,包括经济适用房和商品房,可以加快解决住房问题的步伐。笔者认为,这一指标的户数数量应该达到廉租房家庭的两倍以上。
物业管理类指标覆盖率。物业管理是居住着民主权利的表现,包括对已交付使用房屋的物业管理覆盖率(希望达到80%以上),其中住宅物业管理覆盖率更希望在98%以上,住宅前期物业管理要全部实现招投标;业主大会组建率希望在90%以上;住宅维修资金的首次归集要基本全部到位。
二、房地产的产业经济类指标
从房地产的产业发展,主要表现在可以和宏观经济接轨的产业与投资指标上,包括产业规模和投资规模。从长期看,企业数量和结构、从业人员数量等也会成为产业中关心的指标。
房地产增加值及其占GDP比例。10多年来,中国和上海的房地产业快速发展,房地产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相应迅速上升,上海房地产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经从1990的0.5%上升到2000年的5.5%和2004年的8.4%,目前仍在7%以上的水平。标志着房地产业成为上海新的支柱产业。一般认为,房地产占GDP的比重在6—8%时,与GDP的均衡增长具有积极意义。
房地产投资总额及其比例。1996年以来,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逐年下降;2000年起开始稳步上升。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平均每年增长10以上%,至2007年,房地产投资规模达1300亿元左右。未来几年,上海将保持房地产投资占全上海固定资产投资的三分之一左右的基本格局。
房地产企业数量和房地产从业人员数量规模限于资料和篇幅,本文不予展开。
三、房地产开发建设的主要指标
房地产建设从土地供应、开工和在建面积到竣工面积,构成了完整的建设内容,也在统计中能够比较全面反映房地产开发状况的指标。同时,旧城改造从土地存量再开发利用角度反映了另一方面的建设需求。
土地出让面积。土地出让面积决定了房地产开发的生产资料基本资源的供给状况。在1996-1999年期间,土地出让面积基本保持平稳态势。2000年以后有较大幅度的增长,2001-2004年,共出让土地24967公顷,其中经营性用地14052公顷。2004年以后,由于土地出让招投标制度的建立,出让面积明显减少。目前,房地产经营用地年平均供应2500公顷左右,其中住宅占70%以上,基本满足上海房地产开发建设的需要。在出让土地中,政府储备土地所占的比重希望能够达到20%左右。
房屋竣工面积。在上述土地资源供给的情况下,上海房屋竣工面积自1995年以来,一直在3000—3500平方米之间徘徊,其中只有1997年2003年两个年份超过3500万平方米的高位。未来两三年,竣工面积将回落到三千万平方米以内。竣工面积回落是长期性的趋势,预计未来十多年,平均将以每年以一百万平方米左右的竣工面积的回落速度。
商品房新开工面积和施工面积。商品房开工面积决定了房地产建设新增规模;而施工面积表现了总体建设规模,间接决定了供应的后劲。一般情况下,年度施工面积是开工或竣工面积的三到四倍,如果两倍以下,则预示以年份供应量将会减少;多于四倍时预示着供应大幅度放量。如,2004年全社会房屋施工面积达到11023.24万平方米,为当年竣工面积的3443.02万平方米的三倍。当前,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将保持在3000万平方米以上水平,年施工面积将保持在一万平方米左右的水平,可以支持每年约2800万平方米的房屋竣工量。
新建商品房的区域分布的三个环线比例。2004年,上海市有关部门就计划从土地供应入手,调整住宅建设的区域分布,以实现在建住宅内环线以内、内外环间、外环线外的分布各占20%、50%和30%,并预计用2-3年使住宅建设的区域布局更为合理。目前,根据网上住房供应量,这一比例为10%、40%和50%。这说明从区域分布上,上海增量房房地产市场是一个不断外移的趋势。
房屋拆迁户数与面积。通过“拆、改、留、修”并举,上海的旧区改造成果显着。过去若干年,上海平均每年动迁居民10万户左右,拆迁居住房屋达约600万平方米。近年,上海每年动迁居民5—7万户左右,拆迁居住房屋达约300万平方米左右,以满足保障城市建设、世博会动迁和改善居民居住条件的需要。
四、房地产市场的相关指标
从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角度看,在有竣工面积带来的增量房供应的市场基础上,更加关心存量房(二手房)市场和租赁等其他市场的并重。从长远看,租赁市场和存量房市场将占主流地位,按照西方国家的经验,成熟的房地产市场中二手房的交易量占到70%-80%,这一情况将可能在2010年以后很快出现。
增量房市场的房地产销售面积。随着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上海新建商品房的供给和需求市场迅速形成,市场规模逐年升级。从需求角度来看,新建商品房销售量呈逐年攀升的势头,1995年突破500万平方米,1998年突破1000万平方米,2003年突破2000万平方米。根据这一趋势,增量房市场受到竣工面积的左右和竣工面积与销售面积之比例的影响,在供需平衡的条件下,新建住房销售面积未来将保持在2500万平方米左右。
存量房市场的存量房交易量。自1994年实行公有住房出售政策至2002年底,上海共计想市民出售成套公有住房153.5万套,建筑面积达8355.1万平方米,占全市可出售总量的80%以上,约占全市住房总量的40%。公有住房出售的快速推进,不仅明晰了住房的产权关系,而且也为市民进入房地产市场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随着住房市场的完善,上海存量房市场的交易规模在2003年首次与增量房持平,预计在未来若干年,增量房与存量房交易的比例将回缓慢上升。预计到2010年,存量房的交易规模将突破3000万平方米。
商品房租赁市场。1996年至今,随着整个房地产业的逐步成熟,商品房出租市场规模不断壮大,目前已达到1000万平方米左右。由于租赁市场的特殊性和隐蔽性,这一官方指标被明显低估。预计到2010年,上海登记房屋出租的规模将达到2000万平方米以上,年平均增长速度在25%以上,市场发育速度加快。
房地产价格。房地产价格是房地产市场中最敏感的指标。关于市场价格的构成有许多种。一是从统计方法上看,包括官方统计的新房销售平均价格、各类价格指数等;也有学者提出了中位价格标准等。二是从市场分类上看,有租赁价格或二手房等分类、也有房型分类、区域分类、用途分类等。三是从品质上看,如装修房等。
G. 西藏城投业绩中报,600773业绩中报
近来,有色金属板块特别是跟新能源相关的锂板块表现突出,相关个股有着很不错的涨幅。然而房地产板块走势还是比较差的,那么市场上有没有既经营锂业又经营房地产的上市公司呢?现在我们就来好好了解这么一家以房地产为主营房业务,同时又是碳酸锂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的公司--西藏城投。
在对西藏城投进行一次深刻剖析之前,我帮整理了碳酸锂行业龙头股名单,现在呈现给大家,点击下方文章就可获得:宝藏资料:碳酸锂行业龙头股一览表
一、从公司角度来看
公司介绍:西藏城投是一家主营房地产开发、矿物投资(盐湖综合利用)及商业资产运营。公司的房地产产品涉及保障房、普通住宅、商办楼等多种物业类型。此外,还有碳酸锂、肥料、石墨烯等其它产品。
粗略的说明了西藏城投的公司情况后,我们从更深层次看看西藏城投公司有哪些优点,我们投资究竟是不是值得的?
亮点一:在行业经验、资源禀赋、品牌形象、管理团队以及市场战略等方面的优势突出
西藏城投在房地产开发领域已经工作了好多年,在这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开发过很多动迁安置房和普通商品房项目。与此同时,上海闸北区国资委所控股的区内最大房地产开发企业之一就是该公司,在旧区改造、保障性住房和配套商品房开发等多方面,该公司形成的资源优势是明显的。位于上海旧城区改造重点区域的保障性住房工程的开发与建设公司也有参与,在业内建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公司一直坚持引进优秀人才,逐渐有了稳定而优秀的管理团队,如此一来,就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另外,公司紧跟国家在房地产行业最新的政策变化趋势,紧紧围绕城市的发展,在规划的范围内,稳步向前,在旧城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设与普通商品房三者的开将会实现有机结合,保持着普通商品房开发与保障性住房建设并行,重点打造公司持续发展的盈利增长点,一直展露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亮点二:另辟蹊径、业务多元,助力公司腾飞
撇开房地产开发,公司还涉及新能源和新材料业务。公司又计划,投资开发盐湖,公司所掌控的盐湖在国内排行前三,而碳酸锂储量在全世界排名还是很靠前,与此同时,还附带钾肥开发等,而且在专业研发团队的研究下,盐湖开发技术上获得了进步,手中握有很多发明专利,且拥有很高的研发本领。与此同时公司近年来不断拓展锂产业链,最终,落实了公司锂产业链纵向一体化。并且,公司在新材料方面也有作为,它靠着清华大学的技术优势,拥有了石墨烯杂化物吨级工业化试验线,属于行业内的领先水平。
由于篇幅受限,还有一些关于西藏城投的深度报告和风险提示,都写到这篇研报里了,直接浏览一下吧:【深度研报】西藏城投点评,建议收藏!
二、从行业角度来看
国家对于房地产方面出台的多项政策,引导其良性发展是主要目的,房子依然是国民的刚性需求,房地产行业仍然是影响国民经济的大头。鉴于公司地产业务属于政府背景的保障房等项目,而且项目储备的丰富未来依旧是能保证持续增长的,未来地产业务将保持稳定发展。而且,公司盐湖大规模量产,盐湖开发也顺利的进入到了大规模工业化运作的阶段。将来在综合利用开发领域极有可能得到突破性进展,在不久的将来,盐湖开发会逐渐成长为全球重要的碳酸锂供应商。在公司地产业务和盐湖开发业务的良好运行的加持之下,公司有着比较优秀的业绩增长预期。
总的来说,我认为西藏城投作为国内碳酸锂行业的领衔者之一,与房地产主业叠加发展,在行业变革之时,迎接迅速发展。何况文章多多少少都有延迟性,所以想清楚西藏城投未来行情的话,点击下方链接就可以了,有专门的投顾帮你分析股票,看下西藏城投现在行情是否到买入或卖出的好时机:【免费】测一测西藏城投还有机会吗?
应答时间:2021-09-09,最新业务变化以文中链接内展示的数据为准,请点击查看
H. 2.土地市场
(1)土地出让向多目标转变
深入推进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及时出台新修订的划拨用地目录;坚持和完善土地招拍挂出让制度,推动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和租赁制,推动土地供应由“价高者得”的单一目标向完善市场、保障民生等多目标管理转变。2010年,全国共出让土地29.15万公顷,比上年增长32%;出让总价款为2.71万亿元,同比增长57.8%(图8)。其中,招拍挂共出让土地面积25.73万公顷,同比增长37.4%;招拍挂出让价款2.6万亿元,同比增长59.7%。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程度持续稳步提高,2010年全国招拍挂出让土地面积占出让总面积的比例达88.3%,同比提高3.5个百分点;招拍挂出让价款占出让总价款的比例达到96.0%,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图8)。
图 8 土地出让及招拍挂出让面积和价款变化情况
专栏 4 地票个案引发高度关注
地票,特指农村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乡镇企业用地、农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用地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后产生的建设用地指标,在保障本地农村发展用地后,将节余指标通过农村土地交易所公开交易,形成的可用于市域范围内建设的用地指标。地票归农户和农村集体经济共同所有,具有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耕地占补平衡指标、有价证券、土地财产权益等属性,其运行过程包括“复垦—验收—交易—使用”4个环节。
作为地票的首创者,重庆自2008年12月4日成立农村土地交易所以来,已经举行了18场地票交易会,交易地票约3.5万亩、成交金额逾43亿元,产生了较好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地票产生后引发社会各界强烈关注,专家学者普遍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地票制度在保护耕地数量和质量、维护“三农”利益、凸现土地权益“资产化”、构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统筹优化城乡土地利用等方面都有积极意义,但也存在地票打包交易方式有缺陷、地票推高房价的可能性、企业竞得地票后“落地”难等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进入2010年,地票热潮不减,成都更是出台政策对所有国有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实行凭地票准入制度,但由于违反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在年底被紧急叫停。
在此背景下,有序、有度开展地票制度创新,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项工作:一要夯实地票的法律制度基础,如法律属性、归属、权利义务界限等;二要保障农民权益、完善地票收益分配,要优先保障农民利益,不能形成新的“土地财政”依赖症;三要实行总量控制、合理确定地票规模,要实行总量控制以最大程度地规避制度和市场风险,统筹考虑复垦规模、流转数量、市场供求等因素确定地票规模;四要构建农村土地评估和流转支付体系,要合理确定农村土地流转价格的时间和数值增长方式,形成灵活多样的支付方式。
(2)地价水平稳步上升
2010年土地市场延续了迅速回暖的势头,持续走高,在经历了力度最大、手段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调控政策后,年末房地产市场重新火爆。根据国土资源部对全国105个城市地价监测得到的结果,综合地价一季度涨幅较2009年第四季度有所趋缓,但仍保持较高的涨幅;二季度调整回落,涨幅较上一季度趋缓,三季度出现反弹,环比增速较上一季度有所回升,政府再次密集出台了第二轮调控政策,包括提高首付金比例,调整住房相关税费优惠政策,停止发放第三套房贷,央行也两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四季度综合地价环比增幅加速回升,全国地价总体水平呈上升态势。综合地价、商业地价、居住地价环比增长率均为本年度最高。2010年第四季度,全国主要监测城市地价总体水平为2882元/平方米,商业、居住、工业地价分别为5185元/平方米、4245元/平方米和629元/平方米;同比增长率分别为8.62%、10.03%、11.02%、5.29%;环比增长率分别为2.53%、2.89%、3.67%、1.08%(图9)。
图 9 2007~2010年各季度全国主要城市地价总体水平增长情况(环比)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三大重点区域综合地价水平均高于全国总体水平。其中,长江三角洲地区综合地价水平最高,为4403元/平方米;珠江三角洲地区次之,为3830元/平方米;环渤海地区最低,为3182元/平方米。长江三角洲地区综合地价环比、同比增幅最低;珠江三角洲地区增速趋缓;环渤海地区增速均呈上升趋势。
(3)土地购置面积创新高
2010年,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土地购置面积4.10亿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8.4%,土地购置费9992亿元,增长65.9%。本年度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土地购置面积为历史最高水平,超过2007年(4.06亿平方米)。2007年由于国房景气指数持续走高,房屋销售价格环比和同比增幅加速上涨,屡创历史新高,促使金融、土地等系列宏观调控政策集中出台(图10)。
图 10 房地产企业完成土地购置面积情况
专栏 5 京沪等土地出让金超过千亿
2010年各地加大了土地供应力度,土地出让金增长迅猛,北京、上海和大连三地的土地出让金超过4000亿元,约占全国土地出让金总额的15%。
10年来,各地土地出让金收入增长迅速。2001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只有16.6%。到2009年,该比例已上升至48.8%。2010年,北京、上海、大连土地出让金已破千亿元,比去年同期大幅增加,今年全国土地出让金达2.7万亿元,相当于地方财政收入的65.9%。地方政府严重依赖土地出让金等相关收入,是为“土地财政”(表1)。
土地财政,从收入来源看,主要包含两大类:一是与土地有关的税收,如耕地占用税、房地产和建筑业的营业税、土地增值税,等等。目前,地方政府重点征收的是房地产税和建筑税,有些地方这两项税收甚至占地方总税收的百分之三四十。二是与土地有关的政府非税收入,如土地租金、土地出让金、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新菜地建设基金,等等。目前,地方政府主要看重的是土地出让金,出让金占地方预算内收入的比重已达百分之四五十,少数地方甚至超过预算内收入。此外,政府用征收和储存的土地,向银行抵押融资,这种做法在各地很普遍。目前,政府土地抵押的融资额,已远远高于土地财政的收入。
表1 2010年28个重点城市土地出让金情况
数据来源:世联数据平台
地方政府收入对土地及土地相关产业扩张的过度依赖,主要是财税体制不合理,地方政府的财力与事权不匹配。20世纪90年代,分税制改革取得伟大成绩,问题是地方财政分配比例过小。后来,中央把城镇化作为重要的战略方针,各级城市的政府首当其冲,承受巨大压力,普遍面临的问题是发展资金不足。恰在这时,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有偿使用土地制度历经10年,终于基本确立下来。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和换届,各级城市政府普遍从土地管理制度上,找到了解决财力不足问题的出路,土地财政逐渐形成。
而现行土地管理制度是土地财政形成的主要制度基础。反思中国土地管理的制度安排,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政府有关部门既负责土地管理,又负责国有土地的经营,所谓集“裁判员”与“运动员”于一身。经营是市场主体的活动,具体到国有土地的经营,就是要保值增值,追求土地收益最大化。把这个作为政府的职责,客观上使各级地方政府成了市场竞争的主体。